⑴ 不容人辩解就采取了行动 可以用什么词语或成语形容
词语:不容争辩,不由分说。
1.不容争辩:bù róng zhēng biàn,
意思:形容某事已十分确定,不容置疑。没有争辩的余地了。
不容:不可以,不容许。
争辩:商量,讨论。
【近义词】:毋庸置疑、不容置疑、无可置疑。
2.【成语】不由分说
【注音】bù yóu fēn shuō
【释义】由:听从,顺随;分说:辩白,解说。不容人分辩、解释。
【相近词】:不容置喙、不容置疑。
⑵ 荀子《天论》全文翻译
上天的运行有一定的规律,不会因为圣君尧就存在,也不会因为暴君桀就灭亡了。用正确的治理措施适应大自然的规律,事情就办得好;用错误的治理措施对待大自然的规律,事情就会办糟。加强农业生产而又节约开支,那么天不可能使人贫穷;
生活资料充足而又能适应天时变化进行生产活动,那么天也不可能使人生病;遵循规律而又不出差错,那么天也不可能使人遭祸。所以水旱灾害不可能使人受饥挨饿,寒暑变化不可能使人生病,自然界反常的现象不可能使人遭难。
荒废农业生产而用度奢侈,那么天也不能让人富有。保养简略而行动逆时,那么天也不能让人保全。违背礼义正道而胡作非为,那么天也不能让人吉祥。所以水灾旱灾还没来就闹饥荒了,冷热还没迫近就生病了,自然灾害还没产生就有了凶险。
这遇到的天时和太平时期相同,然而灾殃灾祸却和治世不一样,这不可以怨天,事物的规律就是这样。所以明辨了自然界的规律和人应采取的行动,就可以称得上圣人了。
不必刻意去做就成功了,不必刻意去求就获得了,这就叫做“天职”。像这样子,虽然深奥,“至人”是不会刻意去加以思虑的;虽然伟大,“至人”是不会刻意去加以费力的;虽然精微,“至人”是不会刻意去加以考察的,这就叫做不和天争夺职分。
天有天时,地有地利,人有人治,这就是说人(能与天地)并立为三。舍弃自身能够并立为三的部分,而(一味地)期待自己能够并立为三,那就错了。
众多星辰相随旋转,太阳月亮交替映照,春夏秋冬轮流降临,阴阳交感,大化万物,风和雨广博地沾施,万物各自得这些的调和而生长,各自得到这些的滋养而成熟,看不到他在做事情而只看到成果,这就叫做“神”。
大家都知道他成就万事万物,却不知道他无形无迹,这就叫做“天功”。只有圣人是不刻意去求了解天的。“天职”建立以后,“天功”已经完成,具备了形体而人的精神就产生了出来,好,恶,喜,怒,哀,乐的情感就蕴藏在里头了,这就叫做“天情”。
耳朵,眼睛,鼻子,嘴巴,形态,各有它和外物交感(的功用)而不能互相替代,这就叫做“天官”。心灵处在胸中,来主宰五官(耳,目,鼻,口,形态),这就叫做“天君”。裁择其它的物类来奉养人类,这就叫做“天养”。
顺着人类的需要叫做福,违逆人类的需要叫做祸,这就叫做“天政”。遮暗“天君”,混乱“天官”,废弃“天养”,违逆“天政”,背反“天情”,以致于丧失“天功”,这就叫做大凶。
圣人清明他的“天君”,调正他的“天官”,周备他的“天养”,顺当他的“天政”,涵养他的“天情”,进而来保全他的“天功”。如此,圣人就会知道他所应该做的事情,知道他所不应该做的事情;就能够在天地间尽职而役使万事万物了。
圣人的行动完全合理,他的养生完全顺适,他的存在不会伤害到万物,这叫做知天。所以一个真正大巧的人,存于他有所不为;真正一个大智慧的人,在于他有所不思虑。圣人对于天的关注,仅止于表现出来可以预期的现象;
对于地的关注,仅止于表现出来适合生长的土宜;对于四时的关注,仅止于表现出来可以从事劳动的次序;对于阴阳的关注,仅止于表现出来可以治理的方法和状况。圣人会任命专家守住天的规律,而自己守住人道。
治或乱,是天造成的吗 我说:“日,月,星,辰,瑞兆,历数,是大禹,夏桀所共同面对的。大禹,天下太平,夏桀,天下大乱。(可见)治或乱,不是天造成的。”治或乱,是四时造成的吗 我说:“农作物在春夏时候纷纷萌芽,茂盛,成长,在秋冬时结谷,蓄积,收藏,这又是大禹,夏桀所共同面对的。
大禹,天下太平,夏桀,天下大乱。(可见)治或乱,不是四时造成的。”治或乱,是地造成的吗 我说:“万物有了大地就会生长,万物没了大地就会死亡,这又是大禹,夏桀所共同面对的。(可见)治或乱,不是地造成的。”
《诗经》说:“上天创造了高大的歧山,周太王加以开垦,经过他的经营,周文王继承后,让百姓过安定的生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天不会配合那些厌恶寒冷的人就停止冬天的到来,地也不会配合那些厌恶辽远的人就改变他的宽广,君子不会因为小人喧哗不休就停止他的品行修养。
天有着常道,地有着常数,君子有着常规,君子强调常规,而小人(完全)只计较功利。《诗经》说:“实践礼义而没有差错,何必害怕别人的闲言闲语呢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楚王后面护从的车马有千乘之多,并不是他有多聪明;
君子吃吃豆子,喝喝清水,并不是他有多笨,这都是偶然造成的。至于志意修美高洁,德性深厚笃实,生于当代而有志于古道,那是(完全)操之在我的啊!所以君子会急于(认真做)那些操之在我的事情,而不贪慕那些属于天的事情;
小人会放弃那些属于操之在我的事情,而(一味地)贪慕那属于天的事情。君子会急于(认真做)那些操之在我的事情,而不贪慕那些属于天的事情,所以每天都在进步;小人放弃那些操之在我的事情,而(一味地)贪慕那些属于天的事情,所以每天都在退步。
所以君子之所以每天都在进步,和小人之所以每天都在退步,是一样的道理。君子和小人之所以相差得如此悬殊,原因就在这里。陨星坠落,林木怪呜,国人都十分恐惧。问:“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说:“这没有什么。
这不过是天地的变动,阴阳的变化,事物少出现的现象罢了!觉得奇怪,可以;感到畏惧,那就不对了。太阳,月亮有亏蚀的现象,风雨有不合时的情况,怪星偶然出现,这是没有那个世代不曾出现过的啊!在上位者贤明而政治清平,那么即使是同时兴起,也没什么伤害;
在上位者昏暗而政治险酷,那么即使没有一项出现,也没有什么助益。星辰坠落,林木怪呜,是天地变动,阴阳变化,事物少出现的现象罢了。觉得奇怪,可以;感到畏惧,那就不对了。”已经发生的事物里头,只有人祆是最最可怕的了。
草率地耕种会伤害农作物,草率地耘草会失去收成,政治险酷会失去民心,田地荒芜,农稼枯萎,粮价昂贵,百姓挨饿,道路上有活活饿死的人,这就叫做“人祆”。政令不清不明,举动措施不合时宜,农事不好好治理,百姓服劳役不按季节来,以致于牛马杂交,六畜反常,这就叫做“人祆”。
礼义不好好修治,内外没有分别,男女淫乱,父子互相猜疑,上下乖违背离,外寇内难同时产生,这就叫做“人祆”。人祆是由于混乱而产生出来的,以上三种人祆交错出现的话,国家就不得安宁了。这个说法非常浅近,它的灾害却非常惨重,可以觉得奇怪,也应该感到畏惧。
古书上说:“万物的怪异现象,经典里头是不详细说明的。”没有用处的论辩,不急需的考察,都该抛弃掉而不加治理。至于君臣间的大义,父子间的亲情,夫妇间的分别,那就应该天天钻研探讨而不放弃。
祭祷祈雨而下了雨,为什么呢 我说:“这没什么啊!就好像不祭祷祈雨而下了雨一样。日蚀,月蚀而去救日月,天干旱而祭祷祈雨,卜筮一番然后决定大事情,并不是真的认为祈求就可能得到,而(只是)做为政治的文饰(安慰安慰百姓罢了)。”
所以在上位者认为是政治的文饰,而百姓却认为是天上神灵的表现。认为是政治上的文饰就会吉祥,认为是天上神灵的表现就会凶险。”在天里头,没有比日,月更明亮的了;在地里头,没有比水,火更明亮的了;在万物里头,没有比珠,玉更明亮的了;
在人里头,没有比礼,义更明亮的了。所以日,月不高悬的话,那么光辉就不够强烈;水火不累积起来的话,那么火光,润泽就不够广泛;珠玉不在外面闪烁的话,那么王公大人就不认为是宝贝了;礼义不施行在国内的话,那么功名就不能显耀。
所以人的生命来自于天,国家的生命来自于礼义。在上位者崇尚礼义,尊敬贤人就能称王天下,重视法令,爱护百姓就可以称霸天下;在上者贪好私利,充满诈伪而国家危险,只会权谋倾轧,幽狠凶险而国家将会灭亡。
与其(一味地)推崇天而思慕他,怎么比得上将天当作物质而加以控制呢。与其(一味地)顺从天而歌颂它,怎么比得上掌握它的规律而利用它呢。与其(一味地)盼望天时的调顺而静待丰收,怎么比得上配合时令的变化而使用它呢。
与其(一味地)听任物类的自然生长而望其增多,怎么比得上发挥人类的智能,来助它繁殖呢。与其(一味地)空想着天然的物资成为有用之物,怎么比得上开发物资而不让它埋没呢。与其(一味地)希望了解万物是怎样产生,怎么比得上帮助万物,使它茁长呢 所以放弃人为的努力,而寄望于天,那就违反了万物的原理。
(2)不容人辩解就采取了行动扩展阅读:
《天论》节选自《荀子·天论》,有删节。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0),名况,当时人尊称他为荀卿。战国末期思想家、教育家。《荀子》主要为荀子所著,共三十二篇,是儒家学说的代表作。
荀子认为“第一,天是自然之物。自然发展变化有它的客观规律性,不能随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第二,天道只是自然现象,而不是神在主宰,并且与人事无关。第三,人应当认识自然,利用自然,而不应当依赖自然,更不能迷信天命。
荀子不仅把自然界按照它本来的面目来理解,而且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光辉思想。这是荀子在唯物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贡献。
文章首句提纲挈领,表明观点,即“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而后以此言立之,“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毋应越俎代庖。后又语人:物畜而制之,制天命而用之,应时而使之,骋能而化之,理物而勿失之,愿于有物之所以成。
天地万物,各司其职。人之思治,各常其道,人道未易,国泰民安,人之思行,知制天命,天命之知,其行曲治,其养曲适,其生不伤,天命之制,则在乎人焉。
《天论》语言富于文采和气势。比如第一段中“强本而节用……妖怪不能使之凶”和“本荒而用侈……妖怪未至而凶”这两节文字意思相反,字句工整相对,从整体上看,运用了对比兼排比的修辞手法,而这两节文字分别又是由两组排比句构成,文字的工整严密令人叹服。
⑶ 双方人数相差很大专业根据叶子找出相应的词语
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一天一天地向上发展,形容兴旺发达,不断向上.(蒸蒸日上)
2.不合理的习惯和风俗.(陋习)
3.形容精神很集中.(全神贯注)
4.比喻事情还未进行就对结果乱猜测议论.( 未风先雨)
5.温和的风,细密的雨.比喻做事的方式和缓,不粗暴.(和风细雨)
6.形容人虚弱委顿、无精打采的样子.(萎靡不振)
7.不容人辩解就采取了行动.(不由分说)
8.形容人的兴致高,情绪热烈.(兴高采烈)
9.什么收获也没有.(一无所获)
10.侧着头听,形容很注意地听取.(侧耳倾听)
11.形容像刮风和闪电那样快.(风驰电掣)
12.非常没有办法.(万般无奈)
13.刮起大风,掀起大浪.(兴风作浪)
14.指华丽的建筑物.(玉宇琼楼)
15.弯曲的小路把人引向优雅的境地.(引人入胜)
16.安排装饰得很有规律.(错落有致 )
17.急迫得不能再稍作等待.(迫不及待)
18.像一群蜜蜂一起拥来.(蜂拥而至)
19.青蓝色的,像用水冲过一样.(碧空如洗)
20.连续不断,一起一落.(连绵起伏)
21.烈日当空,连树上的叶子都晒蔫了.(骄阳似火)
22、损害,破坏(名誉,风气等).(败坏、毁坏)
23、形容建筑物雄伟华丽或场面盛大,气派.(金碧辉煌、富丽堂皇)
24、满面怒容,十分激动的样子.(勃然大怒、怒形于色)
25、虽然很好看,但有缺陷.(美中不足、白璧微瑕)
26、比喻叙述很清楚而无遗漏.(一五一十、有条不紊)
27、互相依靠着生活,谁也离不开谁.(相依为命)
28、形容隐隐约约(朦朦胧胧)
29、好像感觉丢失了什么东西(茫然若失)
30、好像接近,又好像不接近(若即若离)
⑷ 不同别人商量擅自做决定或者采取行动是什么成语
上面上次做决定或者采取什么行动,是什么成语?说真话,这是什么成语?我倒是忘了,就叫擅自行动,这个成语其实根本不用成语就可以了,一般这样的人不跟别人商量,就擅自做决定的人,我觉得就是盲目的嗯,坐车决定,所以说采取行动的话,一般这样警察预感很多,一张看香港连续剧,基本上都是这样子的,因为有些特殊情况下,就必须要三次作出去采取行动,所以说不是说不同别人生了20旁边没有人,没办法商量,但是如果不采取行动的话,会出更大的错误
⑸ 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一天一天地向上发展,形容兴旺发达,不断向上。(蒸蒸日上)
2.不合理的习惯和风俗。(陋习)
3.形容精神很集中。(全神贯注)
4.比喻事情还未进行就对结果乱猜测议论。( 未风先雨)
5.温和的风,细密的雨。比喻做事的方式和缓,不粗暴。(和风细雨)
6.形容人虚弱委顿、无精打采的样子。(萎靡不振)
7.不容人辩解就采取了行动。(不由分说)
8.形容人的兴致高,情绪热烈。(兴高采烈)
9.什么收获也没有。(一无所获)
10.侧着头听,形容很注意地听取。(侧耳倾听)
11.形容像刮风和闪电那样快。(风驰电掣)
12.非常没有办法。(万般无奈)
13.刮起大风,掀起大浪。(兴风作浪)
14.指华丽的建筑物。(玉宇琼楼)
15.弯曲的小路把人引向优雅的境地。(引人入胜)
16.安排装饰得很有规律。(错落有致 )
17.急迫得不能再稍作等待。(迫不及待)
18.像一群蜜蜂一起拥来。(蜂拥而至)
19.青蓝色的,像用水冲过一样。(碧空如洗)
20.连续不断,一起一落。(连绵起伏)
21.烈日当空,连树上的叶子都晒蔫了。(骄阳似火)
22、损害,破坏(名誉,风气等)。(败坏、毁坏)
23、形容建筑物雄伟华丽或场面盛大,气派。(金碧辉煌、富丽堂皇)
24、满面怒容,十分激动的样子。(勃然大怒、怒形于色)
25、虽然很好看,但有缺陷。(美中不足、白璧微瑕)
26、比喻叙述很清楚而无遗漏。(一五一十、有条不紊)
27、互相依靠着生活,谁也离不开谁。(相依为命)
28、形容隐隐约约(朦朦胧胧)
29、好像感觉丢失了什么东西(茫然若失)
30、好像接近,又好像不接近(若即若离)
⑹ 不容人辩解就采取了行动意指什么词
不容置辩 不容分说
不容置辩
解释:置:安放。不容许别人进行辩解。指没有辩护的余地。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三生》:“吾合休矣。既而俘者尽释,惟某后至,不容置辩,立斩之。”
◎动宾式;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不允许分辩陈说
不容分说
解释:分说:辩白,解说。不容人分辩解释。
出处:元·武汉臣《生金阁》三折:“怎么不由分说,便将我飞拳走踢只是打。”
例句:宝钗不容分说,笑灌了湘云一杯。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二回
◎动宾式;作分句、状语;指不允许分辩陈说
⑺ 形容“不容人辩解就采取了行动”的词语
不由分说
[bù yóu fēn shuō]
【成语】不由分说
【注音】bù yóu fēn shuō
【释义】由:听从,顺随;分说:辩白,解说。不容人分辩。
【用法】作谓语、状语、分句;形容不容许分辩解说。
【结构】动宾式【相近词】不容置喙、不容置疑
⑻ 《答司马谏议书》全文翻译
《答司马谏议书》翻译:
鄙人王安石请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
虽然想要(向您)硬啰嗦几句,(但)终究一定(是)不能蒙受(您)考虑(我的意见),所以(我)只是简单地给您写了封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了。再三考虑君实对我的重视厚遇,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粗疏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
有学问的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注重于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如果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清晰了。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推行新法)侵夺了官吏们的职权,制造了事端,争夺了百姓的财利,拒绝接受不同的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
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这)不能算是侵夺官权;实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用它来兴办(对天下)有利的事业、消除(种种)弊病,(这)不能算是制造事端;
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能算是(与百姓)争夺财利;抨击不正确的言论,驳斥巧辩的坏人,(这)不能算是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至于(社会上对我的)那么多怨恨和诽谤,那是我本来早就料到它会这样的。
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因而)皇上才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对者的多少,想拿出力量帮助皇上来抵制这股势力,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
盘庚迁都(的时候),连老百姓都抱怨啊,(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
如果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没有机会(与您)见面,内心实在仰慕到极点。
《答司马谏议书》原文:
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辩。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答司马谏议书》出处:
节选自北宋文学家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内容鉴赏:
全文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司马光的攻击名实不符,全是谬论。
文章逐条驳斥司马光的谬论,揭露出他们保守、腐朽的本质,表示出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
以上内容参考 网络-答司马谏议书
⑼ 写出相应的词语
1.写出相应的词。
(1)长时间站立( 伫立 )
(2)持续嘈杂,使人厌烦( 聒噪 )。
2,写出恰当的词语
如何对待时间
聪明者,利用时间,
愚蠢者——时间。愚蠢者等待时间
有志者,——时间,有志者珍惜时间
无知者——时间。无知者放弃时间
求知者,——时间,求知者利用时间
无聊者——时间。无聊者消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