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还是青年人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是正确用法,同时这也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一部小说名。
在日常生活用语和写作中多习惯用年轻人,被识别和接受程度更高,青年人一词的用法在建ll'国后用的较少了
Ⅱ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细节心理
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塑造人物除了运用对比外,在人物描写方面多运用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因而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比较鲜明。如林震,第一天到组织部报到,口袋里装着《拖拉机站站长与总农艺师》一书,这一细节很有时代特点,表明林震的单纯、热情。团中央推荐的书,他作为青年党员也认真阅读,读了就要“按娜斯嘉的方式生活”,就要“对坏事决不容忍”,勇敢地进行斗争。又如描写刘世吾,第一天他就向林震借这本书看。这一细节表现他喜欢看文艺小说并很有鉴赏力和较高的文化修养,也表现他从借书看来了解人的精明处,他后来批评林震一到新的工作岗位就想对缺点斗争一番,充当娜斯嘉式的英雄。虽不是完全,却是基本说中林震的,都表现他聪明过人处。在处理王清泉后,他和林震在小铺子里吃馄饨,刘世吾发表感慨,袒露内心,心理描写挖掘很深。刘世吾是个官僚主义者,但作者并不把人物简单化,通过心理描写深入展示他心灵的矛盾复杂性,启示人思考。
Ⅲ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性格特征
在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中,林震是个富于理想主义精神、勇于进取的人。他来到当地的组织部门,对党的工作者的生活充满了神圣的憧憬,故而与刘世吾发生尖锐的矛盾冲突。他们的矛盾归根到底是对党和人民的事业的两种不同态度的矛盾。
林震还年轻,他也有弱点。他的理想主义不是从实际生活中产生的,例如他是根据电影里全能的党委书记的形象来猜测党的工作者的,所以会碰壁。
他单纯,不免幼稚,和刘世吾等人相比是弱小的,还曾有过惶惑,但没有退却。在讨论麻袋厂问题的区委常委会上,他勇敢地站出来,提出一个人们需要深思的问题:“王清泉个人是作了处理,但是如何保证不再有第二、第三个王清泉出现呢?”并掷地有声地表示:“党是人民的、阶级的心脏,我们不能容忍心脏上有灰尘,就不能容忍党的机关的缺点!”
他在实际的生活和斗争中成长、成熟起来,懂得了生活的真正美好和分量,懂得了斗争的困难和价值,渐渐明白单凭个人的勇气是做不成任何事情的。
Ⅳ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当代文学史上有
Ⅳ 如何概括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
这篇小说的梗概如下:林震是一个22岁的单纯、热情、有理想、有干劲的年轻人。由于表现好,从小学校调进了区委组织部。当他在一个“天空中纷洒着的似雨似雪”的残冬前来报到的时候,对党的区委领导机关充满了敬意和“神圣的憧憬”。但是,区委组织部的生活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伟大、纯洁和美好。主持组织部工作的第一副部长刘世吾,是一个有能力、有经验的领导干部,但他责任感和工作热情衰退了,成了一个冷漠的“老油条”。他有一句口头禅:“就那么回事”。林震的顶头上司是工厂建党组组长韩常新。韩常新外表讲究风度,“给人一种了不起的印象”,他对解决基层存在的问题兴趣不大,却能说会道,特别有一套按照上级胃口写圆滑虚夸的文字材料的本事。林震和韩常新、刘世吾很快产生冲突,冲突主要发生在解决通华麻袋厂官僚主义问题上。厂长王清泉是一个问题严重的官僚主义者,上班时间下棋,对工作不负责任,作风跋扈,对党支部和群众的意见不予理睬。林震认为应该立即解决,并参与支持了麻袋厂工人反对王清泉的行动。韩常新、刘世吾完全了解麻袋厂的情况严重,但韩常新关心的不是抓紧教育纠正王清泉,他的兴奋点完全落在写一份漂亮中看的党建简报上,以娴熟的手笔和很高的效率,写出了一份关于麻袋厂建党工作取得成绩的文章。刘世吾则认为解决问题的时机不成熟,便采取“拖”的办法。直到两个月后党报发表麻袋厂的人民来信,揭露了问题,这时刘世吾才认为时机成熟了,雷厉风行地解决了王清泉的问题。组织部里只有一位“苍白而美丽”的女性赵慧文,与林震心曲相通,但比林震柔弱些。他俩交换对组织部缺点的看法,互相鼓励,还一起听音乐、煮荸荠、欣赏油画和春夜清雅的槐花香气。林震不能容忍党的领导机关有缺点,便在区委常委会上,尖锐批评组织部的问题,与韩常新、刘世吾发生争论。小说最后,已是初夏,林震勇敢地敲响了区委书记周润祥的大门,期望通过更高的上级来纠正组织部的缺点……
Ⅵ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中刘世吾的性格特征
在这个故事中,刘世吾是北京市某区委的组织部副部长,他年轻时候曾在北大当过自治会主席,参加过五·二零游行,为自己留下过一道历经岁月风霜的光荣疤痕。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阅历的增加,青春热情逐渐被消磨干净,他开始习惯一切“就那么回事”,成了年轻人眼中“对错误采取冷漠麻木态度的官僚主义者”。书中的官僚主义者并非只有刘世吾一个。其他干部,如在其位不某其政的组织部长李宗秦、组织部工厂建党组组长韩常新、作风简单粗暴的麻袋厂厂长王清泉……都有着各具特色的官僚主义。然而,不管是从着墨刻画的力度,还是从人物的复杂多面上看,刘世吾形象的生动鲜明都远远超过了其他人。首先,虽然冷漠,但刘世吾并非一个高高在上对下层一无所知的人。当林震打算向他反映王清泉的工作问题时,他还没等林震说完,就先一步道出了王清泉的所作所为。林震吃惊于他的料事如神,而他则慢条斯理地说:“他老兄什么时候干什么我都算得出来。”然后对麻袋厂的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对厂中一些重要的人物的性格脾气了如指掌。这个细节说明,刘世吾虽然表面冷漠,对于工作却并不懈怠,与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李宗秦有很大差别。其次,刘世吾并不像韩常新那样浅薄无知,只会做表面文章。他喜欢读书,诗歌、小说,甚至童话他都读了不少,对于一些名家如屠格涅夫、英沙罗夫都相当熟悉。当韩常新带着轻蔑玩笑的态度说自己以后也能随便写写小说的时候,他不无讥讽地说:“我们可以放心,至少在这个行星上不会看到您的大作。”从这一点看,他的审美趣味是很高的。而他积极学习刚出台的拼音草案也说明,他所谓的冷漠,只是表现在工作人事方面;而内在的学习动力其实一直没有消退过。再次,刘世吾对错误也并非一味地采取冷漠回避态度。他有一套很有典型意义的“条件成熟论”。一旦时机成熟,他会在很短时间内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其雷厉风行程度,绝对不输给任何一个精明能干的官员。并且,他本身不会犯任何常识性的错误,像王清泉那样因为男女问题而被处分的情况,永远不会发生在他的身上。最后,他身上没有一般官僚习气中那种对下属傲慢无礼的缺点。对于刚刚来到组织部,浑身热血沸腾,屡屡挑战他权威的年轻人林震,他并没有采取报复或者打压,而是友善地与其交流意见、心得、一路走来所经历的岁月风霜……在某种意义上,他对这个年轻人是十分真诚和包容的。这固然是因为林震力量弱小,根本不足以引起他回击的想法;但也可看出,他对那些年轻单纯的人是非常有好感的。
综上所述,用单纯的“官僚主义”去概括刘世吾这个人是远远不够的。他这个形象之所以不朽,也绝非只因为单纯的“官僚主义”四个字。
Ⅶ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形象意义
《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中林震是当时社会主义建设中大量青年的缩影,渴望大有作为,渴望建设和社会,然而他们的理想与实际脱离,他们的存在是必将是被社会改变或是改变社会。而刘世吾这样的人说不上他们恶劣,他们有为革命做出突出贡献,但在新时期,他们无法较好转变自身。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官僚主义现象,因“积极干预生活”著称。不过,作品更是表现了新中国第一代青年人充满青春活力的革命理想主义精神,和他们的个人理想与现实环境的冲突。
人物介绍
林震
年轻的中共党员,原在小学当教员,因工作积极、成绩突出被调到区委组织部。他积极向上、认真负责,针对一些领导工作中表现出的麻木、拖延、不负责,他敢于大胆地指出这种官僚主义是对群众的犯罪。
虽然由于不讲究工作方法和策略,他在斗争中遇到了重重困难,有时也感到迷茫,但他丝毫没有退缩的意思。
赵慧文
区委组织部的秘书,年纪比林震略大几岁,美丽、能干,待人亲切。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后,她曾和林震一样,对许多东西看不惯,提了许多意见,但是,几经碰壁后,她变得懒于过问与自己无关的事情。
在她内心深处,虽然没有放弃对于理想化的追求,但已经失去了斗争的意志。直到林震的到来,才令她重新焕发了青春活力。
刘世吾
区委组织部第一副部长,在解放前就投身革命,为革命事业受过伤。作为组织部的实际负责人,他对现实情况非常了解,处事老到、富有经验,有着极强的工作能力,同时还喜欢读充满理想主义精神的小说。
另一方面,经过“现实生活”的打磨,他沾染上了官僚主义的习气,对工作常常表现出冷漠麻木的态度,口头禅是“就那么回事”,并且为自己的行为创造了一套“完善”的辩解理论。
Ⅷ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怎么样
其实对于一部诞生于当代17年的文学作品,对于那么一个处处浸淫着红色政治的文学时代,我是不应该用上这么一个带点言情,带点矫情文艺的标题。 不过撇开了《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官方主题,我从中窥视到了关于“人生”的某些内涵。 故事梗概便不做赘述了,主人公林震坚持真理,无畏权势,仿佛没有偏离那个时代的英雄主流,但实际上,林震更像是一个仅仅怀揣着梦想的一个初入社会的年轻人,他与我们现在学生一样,从一个相对纯洁的校园环境中走出,意气风发,高举理想主义的大旗。然而理想丰满,现实骨感,现实的残忍逼得自己步步后退,最后只好默默地退回到原点,不再高谈理想,不再希冀未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久而久之,林震便成了理想受挫后的赵慧文。也许人沉寂一阵子后会怀疑当初的坚持值不值得,理想渐渐地屈从于现实,在现实的世界摸爬滚打久了,神圣的理想退却,开始汲汲名利世界,于是赵慧文便成了韩常新,在名利的世界中行走太久,当到达一定的名利高度,人往往会回来眺望自己的一生,猛然间发现自己对于名利的追求完全背离自己的心迹,看破世事,以为一切就那么回事儿,于是便又成为了大隐隐于市的刘世吾。 小说中,林震在会上受了批评后,赵慧文对林震说:“到我家坐坐好吗?省得一个人在这儿想心事。”赵慧文的曾经便是林震,她在自己的回忆中解剖现在的林震,无疑她解剖对了,她在后来和林震的交流中说到“当初我也是这样”,赵慧文处于理想受挫时,自我怀疑,自我平凡期,而林震的到来就像是过去的自己站在现在的自己面前,她帮助林震,与其说她是用自己的信念支撑林震完成林震的理想事业,不如说她是在支撑林震完成她年轻时不敢不能完成的事业。他们是人生的互相照应,是跨越时间去实现共同的理想。 但是林震与韩常新没有关于人生的话题的交集,因为韩常新二十七岁,正处于事业的发展期,汲汲名利,眼光是向未来看的,无暇去顾念自己青春年少时的正义理想,他甚至还在引导着林震偏离原来的理想路线,往韩常新式的路线靠拢。 刘世吾在处理完王世清的事情后,和林震的交流仿佛是肺腑之言,他面对的是年轻,热情的林震,也是20几年前年轻,热情的自己,他情不自禁絮絮叨叨说起自己那时的岁月,那么像林震,可是20几年的岁月是可以改变一个世界,更何况一个人的心迹呢,刘世吾也许走过了赵慧文的岁月,走过了韩常新的岁月,走到了现在,不缺名利,事事看透,事事不在乎,便成为了一个诸事无所谓的无为者。 至于林震,也许因为有赵慧文的及时出现,在失意时,人生抉择关键时期,有个人在背后用自己的力量信念支撑他走过风雨,他避免成为了下一个韩常新,又或许他抵抗不住现实的残酷,也继而走上了一条向现实低头的路。 其实是当代文学作业,说实话,不忍卒读。
Ⅸ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答案
1.简析《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主题思想2.分析刘世吾形象及其意义3.简析林震的性格特征及其在作品中的作用。5.简析《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叙述结构特征《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文体类别《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创作背景、主要人物、主要人物形象、主要艺术特色、《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的思想内容
Ⅹ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内容是什么
三月,小学教师林震到区委组织部报到。在这里碰到了以前认识的赵慧文,他很高兴第一天就遇到了熟人。他兴奋地走进组织部第一副部长的办公室,刘世吾热情而得体地接待了他,在严肃地讲述了一番组织工作的重要性之后,分配了他的工作。
具体指导林震工作的是工厂建党组组长韩常新。此人身材高大,衣着整洁,平时夸夸其谈,且能迅速提高到原则上去分析问题和教训别人,给人一种比领导干部还像领导干部的印象。
上班第四天,林震去通华麻袋厂了解发展党员的情况。他预备了半天的提纲,和厂组织委员魏鹤鸣只谈了五分钟就用光了,这使他很窘。
但他却意外地了解到该厂厂长兼支部书记王清泉独断专行、官僚主义作风的情况。他鼓励魏鹤鸣向上级反映,魏说已反映多次,不但没用反被批评不尊重领导。
吃过午饭,林震汇报麻袋厂的问题,韩常新不以为然,反倒劝他不要陷进去。第二天,韩常新带林震去麻袋厂,意在让他见习见习。林震发现韩只对数字和具体事例感兴趣。回来以后,韩常新便写了份“简报”,林震看后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给林震印象最深的是刘世吾。他可以一面听取汇报,一面翻阅材料,又能突然指出对方的错误。他还经常爱说“就那么回事”,好象把一切都看得很透。
一天晚上,林震找刘世吾谈了对韩常新写的“简报”与区委工作缺点的看法,对方却发表了不少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议论。走出办公室,林震感到更加惶惑。
(10)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1955年,中共团中央发出号召,要全国青年和团员学习苏联作家尼古拉耶娃的中篇小说《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此书描写了一个刚刚走入社会的女农业技术人员娜斯嘉不妥协地与一切阴暗现象做斗争,改变了集体农庄的旧面貌的故事。
时任共青团北京市东四区区委副书记的王蒙,凭借自身的基层工作经验,深感娜斯嘉的性格过于理想化,她的胜利也似乎容易了一些,如果一个知识青年把“娜斯嘉方式”照搬到中国,应用于解决党内矛盾,往往不会成功,生活斗争远比《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里所写的更复杂。
再加上王蒙正在悉心修改其长篇小说《青春万岁》,处于创作巅峰,为了调剂一下脑筋,他于1956年4月写成了短篇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王蒙写作有两个目的:一是写几个有缺点的人物,揭露工作、生活中的一些消极现象;一是提出一个问题,像林震这样积极反对官僚主义却又常在斗争中碰得焦头烂额的青年到何处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