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资讯 » 突发公共事件
扩展阅读
广发证券选股票 2025-08-14 08:37:50
佟星 2025-08-14 08:36:11
证券结课论文股票 2025-08-14 08:32:49

突发公共事件

发布时间: 2022-02-22 12:09:39

Ⅰ 什么是突发公共事件突发公共事件造成了哪些危害

什么是突发公共事件
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二、突发事件的分类
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我国将突发公共事件分为四类:
◆自然灾害类: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
◆事故灾难类:主要包括工矿商贸企业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核辐射事故、环境污染事故和生态破坏事故等。
◆公共卫生事件类: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社会安全事件类: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民族宗教事件、经济安全事件、涉外事件、群体性事件以及其它刑事案件等。
三、突发公共事件分级和预警
突发公共事件按照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四个等级;预警级别分为四级,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蓝色表示。
四、紧急呼救
1、110报警电话
发现刑事、治安案(事)件以及危及公共与人身安全、扰乱公众正常工作、学习与生活秩序的案(事)件时,应及时拨打110报警电话报警。110电话免收电话费,投币、磁卡等公用电话或手机、小灵通均可直接拨打。

Ⅱ 突发公共事件有哪些

都是敏感词!打不出来!

Ⅲ 突发公共事件的内涵

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⑴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

⑵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

⑶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⑷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和涉外突发事件等。

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分为四级: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

Ⅳ 什么是突发公共事件

丁宁宁:“首先,我们要理清什么是“突发公共事件”。它不是一般的事故,有人把他混为一般的事故,不是太准确。当然,如果由于政府本身的执政能力而发生问题,使一般事故扩大为突发公共事件,就是政府的公共能力问题。一般情况下,政府对于一般情况下的各种自然、人为的相关事故都有一套处理程序,比如交通事故,公安局有一整套的处理程序,一般情况下不会变成突发公共事件。
另外,在工业化初期,火灾曾经是突发公共事件一个重要的隐患和诱因。但是在建立了消防队和联防机制之后,火灾就不再成为一个突发公共事件的主要诱因了。实际上,在整个人类和自然界的发展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原来没有遇到过,或者原来遇过但影响没有这么大的事件,比如自然灾害,还有由于中国人多,在某些建筑物或者大型活动中产生的践踏事件等等。”
丁宁宁,男。1947年4月22日出生于河北省武安县。经济学博士,研究员。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部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

Ⅳ 突发公共事件的相关举例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自建国以来影响最大的一次地震,震级是自2001年昆仑大地震(8.1级)后的第二大地震,直接严重受灾地区达10万平方公里。这次汶川地震成的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元人民币。四川最严重,占到总损失的91.3%,甘肃占到总损失的5.8%,陕西占总损失的2.9%。国家统计局将损失指标分三类,第一类是人员伤亡问题,第二类是财产损失问题,第三类是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问题。在财产损失中,房屋的损失很大,民房和城市居民住房的损失占总损失的27.4%。包括学校、医院和其他非住宅用房的损失占总损失的20.4%。另外还有基础设施,道路、桥梁和其他城市基础设施的损失,占到总损失的21.9%,这三类是损失比例比较大的,70%以上的损失是由这三方面造成的。 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间接损失同样不可忽视。比如说,事故灾害发生之后,公众的生活节奏被打乱,公众心理也会受到巨大冲击。
此外,有一些突发公共事件是由于管理不当、玩忽职守所引发,在处理过程中当地政府又存在“捂盖子”的行为,例如广西南丹县的矿井事故。当此类事件尘埃落定,真相大白之后,政府的公信力会遭受严重损伤。总而言之,这类损失虽然是软性的、不可量化的,但其伤害和长远的影响甚至可能超过直接损失。

Ⅵ 什么是突发公共事件,分为几类共有几个级别

突发公共事件: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分为四级: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对突发事件进行分级,目的是落实应急管理的责任和提高应急处置的效能。

Ⅰ级(特别重大)突发事件由负责组织处置,如汶川地震,南方19省雨雪冰冻灾害,Ⅱ级(重大)突发事件由省级政府负责组织处置,Ⅲ级(较大)突发事件由市级政府负责组织处置,Ⅳ级(一般)突发事件由县级政府负责组织处置。

应急要点:

1、饮食宜清淡;多喝凉白开水、冷盐水、白菊花水、绿豆汤等防暑饮品。

2、保证睡眠;准备一些常用的防暑降温药品,如清凉油、十滴水。

3、在高温条件下的作业人员,应采取防护措施或停止作业。

4、白天尽量减少户外活动时间,外出要打伞、戴遮阳帽、涂抹防晒霜,避免强光灼伤皮肤。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突发公共事件、人民网-人民日报: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

Ⅶ 突发公共事件分为几级

突发公共事件分为四级。

突发公共事件一般分为四级: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对突发事件进行分级,目的是落实应急管理的责任和提高应急处置的效能。

Ⅰ级(特别重大)突发事件由国务院负责组织处置,如汶川地震,南方19省雨雪冰冻灾害;Ⅱ级(重大)突发事件由省级政府负责组织处置;Ⅲ级(较大)突发事件由市级政府负责组织处置;Ⅳ级(一般)突发事件由县级政府负责组织处置。

突发公共事件的危害:

我国每年因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损失惊人:2003年中国因生产事故损失2500亿,各种自然灾害损失1500亿元,交通事故损失2000亿元,卫生和传染病突发事件的损失500亿元,共计650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损失我国GDP的6%。

2004年中国发生各类突发事件561万起,造成21万人死亡,175万人受伤。全年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社会安全事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4550亿元。

2005年发生灾害突发公共事件540万起,比上年减少21万多起;造成大约20万人死亡,比上年减少了1万多人;直接经济损失约3253亿元,比上年有较大幅度降低。

Ⅷ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包括哪些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为4类:

1.重大传染病疫情:

是指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包括鼠疫、肺炭疽和霍乱的爆发、动物间鼠疫、布氏菌病、炭疽等流行、乙丙类传染病暴发或多例死亡、罕见或已消失的传染病、新传染病的疑似病例等。

2.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是指一定时间内(通常指2周内)在某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如同一医院、自然村、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内同时或相继出现3例以上相同临床表现,经县级及以上医院组织专家会诊,不能诊断或解释病因,有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发生的疾病。

3.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

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包括中毒人数超过30人或出现死亡1例以上的饮用水和食物中毒;短期内发生3人以上或出现死亡1例以上的职业中毒。

4.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包括医源性感染暴发;药品或免疫接种引起的群体性反应或死亡事件,严重威胁或危害公众健康的水、环境、食品污染和放射性、有毒有害化学性物质丢失、泄露等事件,生物、化学、核辐射等恐怖袭击事件;有毒有害化学品生物毒素等引起的集体性急性中毒事件。

有潜在威胁的传染病动物宿主、媒介生物发生异常,和学生因意外事故自杀或他杀出现1例以上的死亡以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临时规定的其他重大公共卫生事件。

Ⅸ 什么是突发公共事件突发公共事件的特征有哪些

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这些事件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1、客观性和复杂性。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由多种原因、多种因素、多种条件构成,而且这些原因、因素和条件往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甚至相互转化。因此,既要进行科学分类管理,又要加强相互协调和沟通,采取科学、系统、综合的措施应对。
2、长期潜伏性。事件的发生有一个量变过程,具有隐蔽性。所以,应当极其重视这一阶段,加强科学研究,尽可能地化解这种量的积累,防止量的扩张和质的突变。这就是国家一贯倡导的预防为主的方针。
3、突发性。这些事件会在何时、何地或何种情况下发生,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这为我们防止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和选择采取应对措施的时机,增加了难度。因此,建立健全公共安全应急体制具有特殊意义。
4、灾难性。这些事件对社会大众的财产和生命有时会带来灾难和毁灭,这种损害是刚性的,不可逆转的。一旦发生,必须动员必要的力量和资源进行紧急救援,力争把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5、广泛性。如1976年发生在唐山的大地震,波及北京、天津、河北、河南等多个省市区。2002年底至2003年的“非典”疫情扩散到中国20多个省市区,并波及欧美。为此,有必要建立区域性或全国性的应急机制,并与其他国家或有关国际组织建立联系,共同抗击突发事件。
6、共振性。公共安全事件一旦发生,往往会造成连锁反应。如大洪水不仅影响农业,而且影响教育、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商业流通等。洪水退后还可能造成大面积的流行病疫情爆发,房屋和基础设施损毁影响建筑业等。为此,必须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

Ⅹ 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几类

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1、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

2、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

3、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4、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和涉外突发事件等。

突发公共事件的特点

1、突发性和紧急性:即政府所面临的环境达到了一个临界值和既定的阀值,政府急需在高度压力下快速做出决策,但通常缺乏必要的训练有素的人员、物资和时间。

2、高度不确定性:即在突发公共事件的开端,经常无法用常规性规则进行判断,信息严重不充分、不及时、不全面,并且其后的衍生和可能涉及的影响没有经验性知识可供指导,一切似乎都在瞬息万变。

3、影响的社会性:即突发公共事件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其影响和涉及的主体具有社群性。

4、非程序化决策:即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必须在有限的信息、资源和时间的条件下寻求“满意”的处理方案,迅速地从正常情况转换到紧急情况是政府应急管理的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