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仝小林去世了吗
是的,去世时间是2020年3月11日
2. 您好,我是推免的研究生哈,想选择刘喜明与仝小林一个作为导师,我比较喜欢中医临床。
是,跟着仝小林院长,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实验室,根本没有也没可能上临床。
3. 仝小林的介绍
仝小林,男,1956年1月5日出生,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获得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科研副院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内分泌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华中医药学会量效分会主任委员,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糖尿病研究联盟主任委员,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
4. 仝小林院士如何治疗糖尿病
中医治疗糖尿病主要从养阴生津,保肾利湿的角度来治疗,但是如果血糖太高,还是需要西药以及胰岛素来降糖,中药降糖脂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糖尿病患者必须严格控制饮食以及适当的运动,另外应用降糖药物,二甲双胍以及胰岛素等。可以应用的降糖药物,有津利达颗粒等。
5. 仝小林的主要学术成就
一、突破传统“消渴”理论的局限,创建了以开郁清热法为核心的糖尿病早中期辨治理论体系,解决了中药不能独立降糖的难题
仝小林经研读经典、流行病学调查,提出了以中满内热为核心病机的糖尿病早中期脾瘅理论,创新性建立了以开郁清热为核心治法的糖尿病早中期辨治理论体系,突破了传统以阴虚燥热为核心病机的消渴理论局限。并通过多项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确证了中药的独立降糖作用。并通过系列基础研究,从整体、器官、细胞、分子水平阐释了中药减轻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机理。其提出的主要证型、治法处方写入中医行业第一部专病指南《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并被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制定发布的《2型糖尿病中医临床路径》,在全国范围推广应用。
二、针对现代医学尚无法使代谢综合征“整体瓦解”的难题,以中医整体观为指导,系统提出代综“膏浊”理论,创建“通腑泄浊”系列治法方药
系统提出代谢综合征膏浊理论,创建通腑泄浊法,确立以大黄黄连泻心汤为主的方药,并以减轻胰岛素抵抗为主线,开展了中药复方治疗单纯性肥胖症及含血压、血糖、血脂异常不同组分代谢综合征的多项临床研究,实现了对肥、脂、压、糖等多代谢紊乱的整体治疗。
三、探索方药合理用量,从剂量角度为提高中医药应对糖尿病等急危重难疾病找到切实可行的路径
系统考证了《伤寒论》本源剂量,并按此剂量尝试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疗效取得突破,并逐渐将此剂量扩展用治代谢综合征、顽固性心衰、SARS等多种疑难危重病。为验证扩大方药用量范围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仝小林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了973项目“以量-效关系为主的经典名方相关基础研究”,以糖尿病、小儿病毒性肺炎、不全性肠梗阻、慢性肾功能衰竭四种急危重难疾病为示范,首次对《伤寒论》本源剂量进行了临床疗效评价,研究证实扩大方药剂量范围能够显著提高急危重难疾病疗效,在此基础上,结合文献数据挖掘,系统提出了方药用量策略,填补了中医方药剂量理论的空白。
6. 广安门医院刘喜明与仝小林哪个中医好
仝小林院长与刘喜明主任对于内分泌科疾病,均有建树,建议患者先来广安门门诊挂一个内分泌的普通号,开具了一些常规检验单后,好拿着检验结果直接去看专家号,省时省力。个人建议选择刘喜明主任,仝小林院长的号实在太难挂了,仝院长长期从事科研研究,年事已高,临床出诊时间有限,建议选择刘喜明主任。
7. 各界人士沉痛悼念李济仁教授,他一生有过哪些重要贡献
各界人士沉痛悼念李济仁教授,一路走好,李教授!最近国医大师李济仁逝世的消息上了热搜。社会各界人士都为他的离去感到伤痛。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李济仁教授医生的成就吧。李济仁教授是首届国医大师,还是皖南医学院的终身教授,他是安徽人。擅长内科,妇科疑难杂症。他从1948年就开始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了。1997年的时候,他被评为安徽省名老中医。在2019年的时候当选首届国医大师。
8. 仝小林的主持科研项目
先后承担国家及省市级课题30余项。其中,承担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任首席科学家;作为第一负责人承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科研行业专项“基于社区的糖尿病中医药干预及推广应用研究”课题;承担国家“十一五”攻关课题,为课题负责人;以及WHO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重点项目共6项、科技部课题2项、卫生部课题3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面上、重大课题共2项、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项目2项、院级课题7项、国际合作及横向课题11项。
9. 广安门中医院仝小林在线挂号
我本人要预约仝小林预约挂号
10. 仝小林的获奖情况:
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医学、药学奖)1项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务院2009年,2011年);
中华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中华中医药学会2010年、2006年);
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一等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2010年);
新中国60周年全国中医药科普著作一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2009年);
中华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2008年);
中华中医药科技进步(著作)二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2006年);
中华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2005年);
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卫生部2010年);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10年);
全国抗击非典型肺炎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科协2003年);
中医药抗击SARS特殊贡献奖(中华中医药学会2003年);
全国科普先进集体(中国科协2002年);
2003年度国家图书特别奖;
全国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勤部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