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悬饮如何治疗
小青龙汤加味 【方名】 小青龙汤
【出处】 《伤寒论》
【分类】 解表剂-辛温解表
【组成】 炙麻黄(去节,9克) 白芍(9克) 细辛(6克) 干姜(6克) 甘草炙 (6克) 桂枝(去皮,9克) 五味子(6克) 法半夏(9克)陈皮6克 鱼腥草15克 浙贝6克 百部10克
【功用】 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 外寒里饮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本方常用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百日咳、肺心病、过敏性鼻炎、卡他性眼炎、卡他性中耳炎等属于外寒里饮证者。)[亦可作为处方药减轻花粉症病状]
『贰』 悬饮的介绍
悬饮是病名,四饮之一,饮邪停留胁肋部而见咳唾引痛的病证。
『叁』 痰饮,悬饮,溢饮和支饮停留的部位在哪
痰饮:水饮停留于胃肠。表现为胃中有振水声,呕吐痰涎清稀,口不渴或渴不欲饮。
悬饮:水饮流注于胁间。可见胸胁胀痛,咳唾、转侧、呼吸时疼痛加剧,气短息促,舌苔白,脉沉弦。
溢饮:水饮流溢于四肢肌肉,表现为当汗出而不汗出,肢体疼痛而沉重,肢体浮肿,小便不利。
支饮:水饮停留于胸肺,肺气上逆。可见咳喘胸满,甚则不能平卧,痰如白沫量多等症。
痰和饮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首先它们都是津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所谓“积水成饮,饮凝成痰”,其次它们又可能成为新的致病因素。
一般以较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痰不仅是指咳吐出来有形可见的痰液,还包括瘰疬、痰核和停滞在脏腑经络等组织中的痰液,临床上可通过其所表现的证候来确定,这种痰称为“无形之痰”。饮,即水液停留于人体局部者,因其所停留的部位及症状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
(3)悬饮扩展阅读
《金匮要略》在“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中,记载了关于“四饮”在不同脏腑的致病特点:
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
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
水在脾,少气身重。
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
水在肾,心下悸。
『肆』 。“上焦如雾”,雾不散而聚水,上焦之水积聚,留于肺外积于胁于则为悬饮,留于心外积于包络内则为心包饮.
好像不是出自喻嘉言的《医门法律》。只是那篇关于红斑狼疮的论文的作者写的自己的认识。
『伍』 悬饮是怎样的病
四饮之一。饮邪停留胁肋部而见咳唾引痛的病证。《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证见胁下胀满,咳嗽或唾涎时两胁引痛,甚则转身及呼吸均牵引作痛,或兼干呕、短气等。治腚攻逐水饮,方用十枣汤、三花神佑丸等。本证类似胸腔积液。
『陆』 仲景对痰饮病室如何分类的并写出四饮的主症及代表方剂
仲景对痰饮病按其饮在不同部位而出现的各种不同主症分为痰饮(狭义)、悬饮、溢饮、支饮四类,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狭义痰饮的主症是素盛今瘦,肠间沥沥有声,胸胁支满,目眩,或见背寒冷如手大,主治方剂为苓桂术甘汤;悬饮的主症为咳嗽,吐痰,胁下疼痛牵引缺盆,脉沉玄,主治方剂为十枣汤;溢饮的主症为恶寒发热,身体疼痛沉重,无汗,治以大、小青龙汤;支饮的主症是咳逆倚息不得卧,其形如肿,主治方剂为葶苈大枣泻肺汤。
『柒』 古医书中说,支饮和悬饮,分别指什么
1.痰饮
患病位置:水饮停留胃肠。
临床表现特点:胃中有振水音,恶心,呕吐,清水痰涎,胃脘痞满,自利,利后反快,水走肠间,沥沥有声等。
2.悬饮
患病位置:水流胁下。
临床表现特点:胸胁刺痛,呼吸、转侧疼痛加重,咳唾引痛,胸廓饱满隆起等。
3.溢饮
患病位置:淫溢肢体。
临床表现特点:身体疼痛沉重,甚则肢体浮肿,小便不利,兼发热,无汗等。
4.支饮
患病位置:饮停胸肺。
临床表现特点: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
『捌』 痰饮、悬饮、支饮、溢饮 求解释
痰饮:饮留于胃肠,水走肠间,沥沥有声
悬饮:饮留于胸胁,咳唾引痛
支饮:饮留于四肢,四肢肿,四肢疼重
溢饮:饮留于肌肤腠理,咳逆依息,气短,全身浮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