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资讯 » 再别康桥背后的故事
扩展阅读
300133华策股票行情 2025-09-06 21:25:54
汇率升值股票价格 2025-09-06 21:06:13
为何股票买在最高点 2025-09-06 20:55:54

再别康桥背后的故事

发布时间: 2022-03-10 05:33:14

1. 现在著名爱国诗歌 除《再别康桥》 最好在2——3分钟之间。中学生朗诵稿 急需!!!!!!

青春中国

用茫茫的夜色作墨
用疮痍的土地作纸
在鸦片战争的硝烟之后
是谁?
写下的两个字--中国
让人读得昏暗读得疲惫
更让人读得心痛读得悲愤
那萎缩在清末史书里的
消瘦的中国呀
那跪倒在《南京条约》里的
软弱的中国呀

那一天,无数的青年
走上了街头
面对淋漓的鲜血
面对惨淡的人生
他们的呐喊如同一阵阵惊雷
激荡着这昏睡的土地
他们就像一束束火焰
在曲折的道路中蔓延
盛开成五月绚丽的花朵

此后,他们加入到共产党人的行列中
他们义无返顾地选择了
用铁锤砸碎黑暗
用镰刀收割光明
他们走过漫道
他们越过雄关
他们驰骋疆场
他们英勇杀敌
他们要以枪杆做笔
写下一个崭新的中国

他们要以鲜血为色
描绘一个青春的中国

许多年后的今天
当我的目光穿越历史的峰峦
我依然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呼吸
我又看见了
一群又一群的青年
那挂满汗水的面孔
我又听见了
他们嘹亮的歌声
在荒芜的土地上回荡
他们用无怨无悔的青春
在悠悠岁月中
写着一首爱的诗篇

是的,岁月悠悠、人生漫漫
那是一首激情澎湃的诗篇
那是一片开满鲜花的风景
那是一曲气势磅礴的交响
那是一座壮志凌云的丰碑

哦 中国
我要为你写一首诗
用太阳金色的语言
用星海浩瀚的蔚蓝
哦 中国
我要为你画一幅画
用春天百花的色彩
用五星红旗的光芒

今天,一个大写的中国
让人读得光明、读得酣畅
今天,一个腾飞的中国
更让人读得生动、读得自豪
这就是在世界的东方喷薄而出的
希望的中国
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
辉煌的中国
这就是我们的
青春中国!
这就是我们的
青春中国!

2. 再别康桥句子赏析

再别康桥句子赏析,推荐给你以下内容:

《再别康桥》诗歌语句鉴赏点滴尾批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诗人轻轻的来,似乎让我们感受到诗人来时的那种一往情深、情意款款;诗人轻轻的走,也似乎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离开时的那种深挚的眷恋不舍,深怕打搅了曾经久居的康桥。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作者对康桥的感情,是淡雅的,而正是这淡雅才来得绵长;弥淡愈深、愈绵长,正是深情的哲理。因为淡,因为不忍,所以,诗人时时处处在克制、在小心地疏导放流着内心的激情;可是,却时不时又流露出那么一点激烈:原本是冷冷的河畔的金柳,却在此时的作者的心里幻化成夕阳中的新娘,原本是冷冷的河中的倒影,在此时也成了诗人心头激情澎湃的由头。金柳和倒影,是冷冷的,是客观的,是仅仅可观的;而新娘,却是激情澎湃的,是温润可感的,可触可摸可激情拥抱的。在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暗喻修辞,就让我们体会到了作者“轻轻、悄悄、沉默”背后的那种激情和热烈,体会到了深藏在诗人内心深处的眷恋。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在诗人的心头,对康河的眷恋永远是深情款款的,是柔情蜜意的。因此,对康河来说,其波是柔的,其泥是软的;那么,在康河中的青荇,伴着这“柔波”“软泥”的自然也是“柔”“软”的,“油油的”,既抓住了水草的自然物性,又让我们触摸到诗人的心灵,在这里无论是物性还是情意,都是和全诗和谐统一的。

康河、以及康河里的一切,既是承载着诗人情意的柔情万种的,又是生气勃勃的灵动的,你看“青荇,在水底招摇”,如此柔情万种而又机敏灵动的精灵,怎教人不迷恋,怎教人不甘心做那一条水草呢?更何况,她生长在诗人时时眷念的康河!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的梦。”

眼神柔柔地触摸着康桥康河边的一切,看过了金柳,觅过了青荇,眼神不经意中,又触碰到了“那榆荫下的一潭”,哪里“不是清泉”啊,分明是一潭清泉:金柳的艳影,油油招摇的水草,康河岂是污浊;轻轻悄悄的来,轻轻悄悄的走,哪里容得这康河之情半点污浊?可诗人偏要说这一潭“不是清泉”,哦,原来,诗人看到了点点散缀的“浮藻”,由此诗人又仿佛看到了在康河边往昔的点滴,仿若这往昔的点滴被揉碎了幻化成了这“浮藻”。于是,自然的,这一个“清”字就无法容纳进这丰富的蕴含,要知道,太“清”了就无需沉淀;而生活的意蕴、诗人对康河的眷恋,却是需要吟味、沉淀一辈子的,就如那彩虹,虽是短暂的,但却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永恒的美丽和魅力。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慢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彩虹似的梦,即将随着雨过已久而消散,不舍,于是也就想着去追寻;这熟悉的康河康桥,即将别离而去,眷念,对往昔的眷念,于是也少不了去追寻!“寻梦?”自然要寻的。“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慢溯”,可是,绵长的康河、青翠的水草,又哪里有“青草更青处”呢?在诗人的眼里,康河以及康河里的一切不都是那么美好的么?

果不其然,诗人要寻的哪里是什么“青草更青处”啊,他要做的仅仅是“慢溯”的过程,他要做的仅仅是“慢溯”中对康河畔往昔的回味。“慢溯”,“慢溯”,直至诗人的小船载满了“星辉”;可即使是满载着星辉,诗人依然在星辉的斑斓中看到在康河边往昔的生活的斑斓多姿,于是,诗人由衷地想放歌,讴歌康河以及康河边的那些令人难忘的往昔。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没有节制的诗情,自然会让诗歌显得毫不含蓄蕴藉;没有因理智而节制的情意,也自然会让人感受到他的肤浅。

果然,像徐志摩这样才情兼备的诗人,岂容得他的诗歌的直白,岂容得他对康桥的情思的肤浅呢?于是,诗人没有“放歌”。殊不知,正是这“悄悄”、“沉默”方显得高妙和深沉来。显然,诗人他是明白的:“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当然,一直以她的智慧和魅力浸润着诗人的康河是有功的:夏虫和康桥在启迪着诗人,今晚最好的别离是沉默、是悄悄。

诗人的深沉、淡雅、而颇有哲性的才情和气质,正是康河给予的。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是的,该别离了。“放歌”,无疑是对康桥的打搅、甚至亵渎;就是再多停伫片刻,也是对康桥的大不敬。于是,再回环照应到诗句的开头,“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康河的云彩,让人眷恋,却容不得人亵玩,哪怕是曾经凝视过她千百遍的如我般的学子。于是,“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康河的云彩,永远只能属于诗人魂牵梦萦的地方,永远只沉淀在诗人深挚绵长的记忆中。

另:

诗人在数年之后,来到康桥,依然能够让我们体会到他心中对康桥永远不能淡忘的情怀,即使是“再别”!

全诗的感情基调:“轻轻的”、“悄悄的”,淡柔而绵长深挚的,有节制的,但时不时又激情喷薄的。

全诗的修辞手法也要注意一下:比如两个暗喻。

诗人为什么要“轻轻的”、“悄悄的”,诗人为什么要选择“沉默”,这难道反映诗人对康桥的感情的不深,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么,它们反映出诗人对康桥怎样的感情呢?

抒情,离不开艺术手法。

潘林峰

2007-10-03

--------------------------------------------------------------------------------

尾批:其实,任何文学作品的鉴赏,都离不开语言的品鉴。诗歌就更是如此了:诗歌不同于一些叙事性的作品,她的本质在于抒情,她的特点在于诗句的凝练。凝练的语句、深邃的情感,需要的就是细细的品味,而品味的切入口就只能是语言。当然,语言的品味鉴赏离不开想象和联想,离不开唤醒自身的生活、情感的切身体验。简而言之,诗歌语言的鉴赏离不开点滴的灵感。

3. 故事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写作背景简单的说来就是作者当时所处的一种社会环境,所处于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和生活状态,写出了这种文章或小说。

洪深《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第二章三:“性格是随时代背景而改移的。”邹韬奋《经历》五五:“我们却未尝没有我们的背景!我们的背景是什么?是促进民族解放,推广大众文化!”艾芜《三十年代的一幅剪影》:“我的小说是以新加坡为背景,写失业的 华 侨工人,谈矿工和海员的艰苦生活。”

部分作品写作背景:

1、《玫瑰的名字》背景:方济会修道院。

《玫瑰的名字》是翁贝托·埃科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以以一所中世纪修道院为背景。

修道院是基督教组织机构名称。拉丁文Seminarium的意译,是天主教培训神父的学院,又译神学院。简称修院,分为备修院、小修院、大修院3种。

在黑暗时代的动乱期间,少数坚定地献身宗教的基督徒,离开社会到荒凉而让人生畏的文明边缘地带过着隐士生活。隐士的行为唤起更多陈腐的教士去发誓约守贫穷和奉献,重新聆听耶稣基督的教诲。

这种教士组成一个新的同质信徒团体,称为修道院。教皇格列哥里在信奉基督教的欧洲各处,鼓励建立修道院。在某些欧洲地区,修道院成为唯一剩存的学问中心。

有些人相信爱尔兰的僧侣在他们的修道中保存了当时的文化。这些僧侣游走欧洲各处教育民众恢复对学问的兴趣。修道院成为教养人们的中心,这些受到教育的人可以协助管理政府,不少人当上国王的助手。

2、《基督山伯爵》所处的时代背景:百日王朝。

百日王朝(法语:Cent-Jours)是指拿破仑一世在被流放后重返法国,试图重建法兰西第一帝国的一连串事件。

1815年3月20日,拿破仑从厄尔巴岛逃到法国,集结军队,把刚复辟的波旁王朝推翻,再度称帝;6月18日,因为滑铁卢战役的失败,拿破仑再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波旁王朝再度复辟。拿破仑战争至此结束。拿破仑重返帝位总共101日,因此史称“百日王朝”。

3、《汤姆叔叔小屋》写作背景、时代、背后的故事。

《汤姆叔叔的小屋》的一部分创作灵感来自乔赛亚·亨森(英语:Josiah Henson)的自传。亨森是一位黑人男性,他曾是奴隶主艾萨克·赖利(Isaac Riley)所拥有的一名奴隶,生活并劳作于马里兰州北贝塞斯达地区(英语:North Bethesda, Maryland)的3,700英亩(15平方公里)烟草种植园中。

1830年,亨森逃到了上加拿大省(即今安大略省),并摆脱了奴隶身份;此后,他协助了一些逃亡奴隶抵达该地,自己也过上了自给自足的生活,并写出了他的回忆录。

斯托夫人自己也曾明确地承认,是亨森的作品启发了她,从而让她写出了《汤姆叔叔的小屋》。当斯托夫人的书闻名于世后,亨森以《汤姆叔叔的回忆录》(The Memoirs of Uncle Tom)为名再度发表了他的自传,并在美国与欧洲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斯托夫人在她的小说中借用了亨森家的名称。亨森的家在1940年代成为了一座博物馆,即今日安大略省德累斯顿(英语:Dresden, Ontario)附近的汤姆叔叔的小屋历史遗迹。而亨森在奴隶时期所居住的那间小屋,至今还遗存在马里兰州的蒙哥马利县境内。

4、小说《朗读者》的写作背景:奥斯维辛集中营

奥斯维辛集中营(波兰语:Obóz Koncentracyjny Auschwitz-Birkenau,或称奥许维兹-比克瑙集中营和灭绝营,又译奥许维兹集中营,或奥修维兹集中营),是纳粹德国时期建立的劳动营和灭绝营之一,有“死亡工厂”之称。

其遗址位于波兰南方的小城奥斯威辛,距波兰首都华沙300多公里,距波兰第二大城克拉科夫西南60公里。大约有110万人在这一集中营被杀害,其中绝大部分是犹太人。

5、鲁迅《朝花夕拾》时代背景:三一八惨案

1925年,鲁迅在北京担任大学讲师期间,因支持学生运动而受到当时所谓“正人君子”的流言攻击和排挤。1926年,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制造“三·一八”惨案。

作者鲁迅写下《纪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热情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控诉北洋军阀政府的残暴,结果遭到当局的通缉而不得不远走厦门避难。《朝花夕拾》中的作品虽然都是在追忆往事,但也是“借题发挥”,影射、讥讽当时的社会现实。

4. 在六年的小学生活,我与同学们的故事

你知道吗?在人生的道路上,变挫折为顺利、变失败为成功、变厄运为幸运的,不是别人,正是你自己。

一位著名的演说家在台上侃侃而谈。只见他手里举着一张20美圆的钞票,面对听众幽默地发问“谁想要这20美圆?”

听众先是一楞,然后先是一只只手举了起来。

他接着说:“我打算把这20美圆给你们中的一位,但在这之前,请准许我做一件事。”他边说边把钞票揉成一团,然后问“谁还想要?”

台下仍有人举起手来。

他把钞票扔到地上,又踏上一只脚,并使劲碾它。然后他把这又脏又破的钞票拣起来,面对听众说:“现在谁还想要?”

还是有人举起手来。

演说家说:“朋友们,刚才大家看见了,无论我怎样对待那张钞票,但你们还是想要他。因为它并没有贬值,它依旧值20美圆。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无数次的被自己的决定或偶然碰到的挫折、逆境所击到,甚至被碾得遍体伤痕。那时我们也许会觉得自己的生命是多么的渺小,似乎一文不值。但无论发生什么,或将要发生什么,在上帝的眼里,我们每一个人永远都不会丧失价值,在他看来,肮脏或洁净、衣着齐整或不齐整,我们每一个人仍然是无价之宝。生命的价值不依赖我们的地位和职业,也不仰仗于我们结交的人物,而是取决于我们的自身,只要正直真诚地生活,那我们的价值将是永存的。——请大家不要忘记这一点。”

演说家故意把钞票揉皱碾碎的做法是否妥当,我们暂且不去评论,但他的良苦用心是显易而见的,给人的启发是毋庸置疑的。

漫长的人生之旅会碰到无数艰难曲折、急流险滩。挫折如影随形,会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大到治国,小到治家;从工作、学习到生活;从竞技、经商到职场——细细想来,这实际上是日趋激烈的生存竞争所催化的结果,不值得大惊小怪。竞争就是优胜劣汰,竞争必有胜负输赢,胜了固然值得庆幸,但败了也大可不必自暴自弃、怨天尤人。抛弃认为自己“一文不值”的错误观念,坚信自己的生命是独特的,永远不会丧失价值,你还会有东山再起的一天。

作家冯骥才说过如下催人奋进的一席话:“人生的力量全部是对手给的,那就是说,要把对手的压力吸入自己的骨子里,强者之力主要的是承受力。只有在匪夷所思的承受中,才会感到自己属于强者。”试想,面对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瓜分蚕食中国的屈辱,如果中华民族逆来顺受,而不是觉醒抗争,哪有今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骄傲与尊严?如果北京在当年以两票之差败给悉尼之后,从此放弃努力,又何以能赢得击败大阪、巴黎、多伦多等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取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的殊荣。其实,挫折、失败、厄运不是坏事,它能使人多思、善战,使人坚韧、刚强。亲爱的朋友,请你千万记住,变挫折为动力、变失败为成功、变厄运为幸运的不是别人,就是你自己。永远不要忘记,历经磨难和挫折的你,价值依旧。

5. 我想编一个《再别康桥》的歌舞剧或者是话剧,请各位给点建议,谢谢!

这是一首抒情诗,既没有故事情节,也没有多少人物形象,想直接将他编成歌舞剧或话剧很难办。

但如果你真想这么做的话,就必须先根据诗的情景增加人物,编故事情节。主角是留学康桥的徐志摩,可以再加几个他的同学,特别是他的女朋友。

当然更好的做法是:去编一个徐志摩创作《再别康桥》这首诗缘由背后的故事。可以学习电影〈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知道做法---这本来是一幅世界名画,但编剧围绕画家与模特讲述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

6. 谁有古代礼貌待人250——300字小故事

孔子尊师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孔子说:“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他说:“鸟儿,我知道它能飞;鱼儿,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来逮住它,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丝条缚在鱼钩来钓到它,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来。至于龙,我却不能够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老子,其犹龙邪!”
汉明帝敬师

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进门后,往往拉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良久乃去。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所以“诸候、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7.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背后有什么故事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上海。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时间比较紧急,又赶着要去会见另一个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作者】:徐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新月派代表诗人。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

8. 我的学习生活作文

参考范文:

从开始上小学的那天起,学习生活插入了我们的自由自在的生活中。

小学的学习生活是最快乐的,那时的我还不了解什么是学习,我为什么要学习,只知道妈妈每天会给我梳最好看的羊角辫,然后在家门口目送我去上学。只知道爷爷会在村子的路口等待放学的我。只知道在学校里,有很多的小朋友会和我一起做游戏。上了高中,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只有学习才是家长老师眼中的好孩子,每天都有同样的话回荡在耳边“好好学习,考上好一点的大学”。那时的老师们总是说大学生活是美好的,从此对大学生活很向往。经过努力,我终于如愿以偿,进入了理想中的大学。

然而大学生活并非老师口中说的那样。大学里确实自由的时间多了,但我开始迷茫了,以前都是在老师的监督下,过着紧张的生活,现在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后来发现大学生活没有想象中的恐怖。这里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大学里有很多的社团,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参加社团活动,这样我们可以交到很多朋友。学校还有一个广阔的图书馆,里面有浩瀚的书,我们可以在其中自由翻阅。

渐渐的我喜欢上了图书馆,也渐渐喜欢上了读书。每天吃完午饭,在午睡前就翻出各种各样的书来读,有图书馆借来的,有自己花钱买的。这些书中,有教人如何维护自尊的《简·爱》,有展现一代女皇风采的《武则天》……世界名著固然精彩,包罗万象的杂志也令人爱不释手,我看属于我们的《中国青年》。一本好书在手,一切烦恼都抛于脑后,读书时会不知不觉神游其中。古语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但我读书既不求黄金屋,也不为颜如玉,我求的是知识,用它来开拓我的视野,武装我的头脑,充实我的精神世界。在书中我找到了现实生活中的答案,在书中看到了人间的欢乐与苦难,在书中窥测到人的崇高与卑……我爱书,正是因为它早已成为我的知已。

除了读书外,有时会上网,网络世界,无奇不有。我利用网络查找学习资料。电脑网丰富了我的生活,开阔了我的视野。大学的学习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它给我带来无穷的乐趣。

9. 你为什么喜欢<再别康桥>请大家都来说几句

全诗的意境很美,韵律也好,读第一遍就会不自觉地被她吸引;就像好歌一样,听一遍就能记住其优美的旋律;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

10.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背后有什么故事

《再别康桥》写于1928年11月6日。
当时诗人第三次去欧洲,一个人悄悄去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一个都没有见到,只有熟悉的康桥在静静守候,诗人触景生情有感而发,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