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是什么意思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的意思:知识分子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识见,第三要有恒心。
这句话出自曾国藩的《曾国潘家训》,中心思想是读书三要诀。曾国藩可谓毁誉参半,褒贬不一,无论欣赏他的人还是鄙视他的人都对他的家书推崇备至,可见他的家书不仅是一部记录家常的书信集,更是一部蕴藏着为人处世,持家教子的智慧书。
(1)百战归来再读书扩展阅读:
家训中的句子还有:
1、黎明即起,醒后勿粘恋。
起床要早,天色刚亮就赶紧起身,醒了以后不赖床。这对有拖延症或是懒惰的人来说,是极有必要的。
2、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
这是曾国藩送别曾国荃时候的一句诗,是为的就是告诫自己的兄弟在烽火连天的岁月,也不要忘记保持一颗冷静的心去读书,修身养性。
3、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
一件事,就算再美好,一旦没有结果,就不要再纠缠,久了你会累;一件物,就算再留念,如果你留不住,就要适时放手,久了你会心碎。有时,放弃是另一种坚持,你错失了夏花绚烂,必将会走进秋叶静羌。
『贰』 曾国藩的这句,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是何意
意思是:
即使在烽火连天的岁月,也不要忘记保持一颗冷静的心去读书,修身养性。
出处:
这是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写给其弟曾国荃的一副对联。彼时曾国荃被削官职,勒令其省亲回家,意志未免消沉,临别之际,曾国藩赠与其以上格言,勉励其能在连年征战之后好好的读书,修身养性,再作大为。
“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百余年前,曾国藩写下了这幅对联,为的就是告诫自己的兄弟在烽火连天的岁月,也不要忘记保持一颗冷静的心去读书,修身养性。而如今,这幅对联已成为无数商界人士的“座右铭”
“百战归来再读书”,正是现在很多在职人员在经历了商海沉浮,人生坎坷之后重新拾起书本的真实写照。,曾经是无数人的梦想,但是由于各种的原因,大学毕业后,很多人匆匆地走上了社会,走向了商海,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摸爬滚打。
在经历了无数的波澜之后,有了成绩,有了经验,渴望读书的心情便随着阅历的增长越发清晰了。于是,很多人回到久违的学校,用读书来梳理人生,沉淀智慧,用足够的情感和和经验积累去感知书本,感悟生活。
(2)百战归来再读书扩展阅读
工作之后,人极易产生习惯的懒散。读书人读书本是一件极平常的事,但能在每天身心俱疲后还坚持看上几十页书,便是配得上一个读书人该有的“勤”字。
能把这样的好习惯上升为人生哲学,上升为外在事功根源的内在源泉,坚持不懈的做下去,便是配得上一个有功底人该有的“恒”字。一个人在工作之余还可以勤而有恒,倘若坚持两个月,大概便能初见出类拔萃的气象。
“百战归来再读书”。曾国荃虽仅国立大学肄业(国子监贡生),但从少年时就随其兄曾国藩在京读书,文化修养不可仅以取得的功名论。
以百战剩余之躯,誉满中华之名和一等伯爵之尊,以洞悉世事人情之眼,平实恬静之心,再来读书,既不为名,也不图利,想来后期的“九帅”更进一步领悟了人生真谛,享尽了精神大餐。
大学时代曾读过刚刚五连冠载誉归来的女排队长郎平的《训练日记》,当时颇为郎平的思想内涵和独到见解所折服,并讶然于文化程度并不高的郎平的思想深度。现在想来,经非常之事者,自当获非常之见。“百战归来”是一种辛苦,更是一种人生难得的阅历和收获。
“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是一种气概,也是一种心态。韶华远逝,青春不再,是一种伤感,也是一种成熟。世间事总难两全,有青春的沸腾、热情和激越,就有青春的鲁莽和幼稚;有成熟的经验、阅历,却失去了青春的热情和闯劲。
但事从两端,唯其韶华已逝,年渐见长,乃知时不我待,更当立起直追。而“千秋邈矣独留我”的气概,正可弥补成熟后热情的不足,青春虽已远去,风情已深入骨,少年的壮志与豪情不会因了岁月的流失而稍逊一二;“百战归来再读书”则当是对阅历和经验的升华。
『叁』 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
"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
是曾国藩写给其弟曾国荃的.
(曾国藩这两句诗写得气象雄浑: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他确实不是吹牛皮.作为百万湘军的统帅,他在炮火纷飞、戎马倥偬之际,还把读书当作日课安排,他的日记中有详细的记载.能做到这一点的人不是很多.)
『肆』 求横批.对联是曾国藩的"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
上联,千秋邈矣独留我,
下联,百战归来再读书。
横批,立身之本。
————————————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
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
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此说的根据是清代楹联学家梁章钜《楹联丛话》引《蜀梼杌》,但据《楹联概说》考证,梁章钜在引用时将"以其词工"改为"以其词非工",《蜀梼杌》原文认为该联是辛寅逊而非孟昶所作。宋代不同史料对此说法不一,还有将作者归为孟昶儿子的。因而这副春联作者到底是谁,仍是个悬案。
骈文与律诗是对联的两大直接源头。对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的特点。因而对联所用句式,除了律诗句式、骈文句式外,还有古体诗句式、散文句式、仿词曲句式。不同句式适用格律不同、宽严不同。其中律诗句式平仄要求最严,古体诗句式则除了对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
对联的要求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1. 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 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 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 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一、字句对等。
一副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
二、词性对品。
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三、结构对应。
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
四、节律对拍。
上下联句的语流节奏一致。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以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同有异,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五、/平/仄对立。
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相/反。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接,/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传统称“/平/顶/平/,仄顶仄”。如犯本通则第十条避忌之,或影响句中/平/仄调协,则从宽。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六、形对意联。
形式对举,意义关联。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
『伍』 百战归来再读书的全诗内容是什么
意思是:
即使在烽火连天的岁月,也不要忘记保持一颗冷静的心去读书,修身养性。
出处:
这是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写给其弟曾国荃的一副对联。彼时曾国荃被削官职,勒令其省亲回家,意志未免消沉,临别之际,曾国藩赠与其以上格言,勉励其能在连年征战之后好好的读书,修身养性,再作大为。
“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百余年前,曾国藩写下了这幅对联,为的就是告诫自己的兄弟在烽火连天的岁月,也不要忘记保持一颗冷静的心去读书,修身养性。而如今,这幅对联已成为无数商界人士的“座右铭”。
“百战归来再读书”,正是现在很多在职人员在经历了商海沉浮,人生坎坷之后重新拾起书本的真实写照。,曾经是无数人的梦想,但是由于各种的原因,大学毕业后,很多人匆匆地走上了社会,走向了商海,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摸爬滚打。
在经历了无数的波澜之后,有了成绩,有了经验,渴望读书的心情便随着阅历的增长越发清晰了。于是,很多人回到久违的学校,用读书来梳理人生,沉淀智慧,用足够的情感和和经验积累去感知书本,感悟生活。
百战归来再读书
“百战归来再读书”,正是很多在职人员在经历了商海沉浮,人生坎坷之后重新拾起书本的真实写照。曾经是无数人的梦想,但是由于各种的原因,大学毕业后,很多人匆匆地走上了社会,走向了商海,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摸爬滚打。
渴望读书的心情便随着阅历的增长越发清晰了。于是,很多人回到久违的学校,用读书来梳理人生,沉淀智慧,用足够的情感和和经验积累去感知书本,感悟生活。
『陆』 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 。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是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写给其弟曾国荃的一副对联。对联中的“秋”:年;“千秋”:泛指时间长;“邈”:远,遥远;“独留我”;谓语前置,就是我独留的意思;“战”:战争,打仗;“百战”:指经历了多次战火考验。整个对联意思,现在很多人理解为:彼时曾国荃被削官职,勒令其省亲回家,意志未免消沉,临别之际,曾国藩赠与其以上对联,勉励其能在连年征战之后好好的读书,修身养性,再作大为。
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探究实验的一般方法步骤: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资料分析法等.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像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科学的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要有计划、要耐心;要积极思考,及时记录;要交流看法、进行讨论.实验方案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提出的问题和假设来进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一般步骤:发现并提出问题;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并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过程中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收集和分析资料也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
『柒』 此匾题的什么字
这个匾题的字是(百战归来再读书)。
请参考相关书法:
『捌』 百战归来再读书"的前一句是什么
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 .这是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写给其弟曾国荃的一副对联。
『玖』 百战归来再读书,墨香尽染真党性什么意思
1、大学生应征入伍,几经锻炼,复员回来再回校读书。
2、墨香尽染党性的纯真,继续发扬军人的豪情。
3、有此情者,定能成大器。祝贺了。
『拾』 “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 是什么意思
在烽火连天的岁月,也不要忘记保持一颗冷静的心去读书,修身养性。“独留我”是一份幸运,“再读书”是一份胸怀。
《曾国藩送别曾国荃》
作者:曾国藩
朝代:清朝
全文: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
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是曾国藩送别曾国荃时候的一句诗,这是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写给其弟曾国荃的一副对联。
彼时曾国荃削官去职,还家省亲,意志消沉,曾国藩赠以其联,勉励其能在戎马之余,好好读书,修身养性,再作大为。
“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百余年前,曾国藩写下了这幅对联,为的就是告诫自己的兄弟在烽火连天的岁月,也不要忘记保持一颗冷静的心去读书,修身养性。
而如今,这幅对联已成为无数商界人士的“座右铭”。
网上好多把这句仅当作战时也要读书的励志对联,实在不敢苟同。
私以为更多的形容的是心态,虽然战功卓越,但依旧要放得下,太平盛世需要的不是武将而是文臣。
(10)百战归来再读书扩展阅读
曾国藩这两句诗写得气象雄浑,而曾国藩的一生,也不愧为读书人的光辉典范。
他以一个读书人的身份,成为百万湘军的最高统帅,在炮火纷飞、戎马倥偬之际,还把读书当作日课安排,他的日记中有详细的记载。
能做到这一点的世间有几人?其对于学问孜孜追求的精神,不仅令吾辈佩服不已,更令今人汗颜矣。
千百年来,我们中国人都有读书的传统。我们古时的老祖宗们是爱读书的罢,颜如玉、黄金屋的比喻不消多提了,几千年来流传至今的关于读书人的故事已经足够证明古代人的好读书了。
近代的人们也是颇爱读书的罢,姑且不说陈寅恪、王国维、章太炎、黄侃等国学大师,就是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等等响当当的政治人物,又有谁不是博览群书呢。
他们或从中窥探出千年帝制的落后与保守,从而揭竿而起,或从中汲取了智慧和精华,应用于政治领域,不论其成功失败,都不可否认他们皆是饱学之士,读书对他们的巨大影响也自不待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