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核冬天”是怎么回事
核冬天是一个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理论,它预测了一场大规模核战争可能产生的气候灾难。核冬天理论认为使用大量的核武器,特别是对像城市这样的易燃目标使用核武器,会让大量的烟和炭黑进入地球的大气层,这将可能导致非常寒冷的天气。
进入大气层的烟和炭黑的颗粒层可以显著减少到达地面的阳光总量,这个颗粒层很可能在大气中停留数周甚至数年(燃烧石油和塑料制品产生的烟和炭黑能够比燃烧木材产生的烟更有效地吸收阳光)。中纬度的西风带将会输送烟尘,形成一个环绕北半球北纬30度到60度地区的环带。这些厚的黑云可以遮挡掉大部分的阳光,时间长达数周。这将导致地表温度在这一时期下降,根据不同的模型,温度下降最多可达数十摄氏度。
这种黑暗与致命的霜冻,再加上来自放射性尘埃的高剂量辐射,会严重地毁灭地球上这个地区的植物。严寒、高剂量辐射、工业、医疗、运输设施被广泛破坏,再加上食品和农作物的短缺,将会导致因饥荒、辐射和疾病引起的人类大规模死亡。科学家还认为爆炸产生的氮氧化物将破坏臭氧层。科学家已经在热核爆炸实验中观察到了这种此前未曾预料过的效应。由于臭氧层的再生,这种效应会被削弱了。但是一场全面核战争的效应,毫无疑问将会更加巨大。臭氧耗尽(以及随之而来的紫外线辐射增加)的次生效应将非常显著,它会对人类多种主要农作物产生影响,也会通过杀死浮游生物而毁坏海洋食物链。
有许多科学家试图预测大规模核战争的气候效应,其中最著名的是1983年“TTAPS”小组(理查德·特科、布赖恩·图恩、托马斯·阿克曼、詹姆斯·波拉克和卡尔·萨根五位科学家的姓氏首字母缩写)的研究成果。TTAPS(常常被读作T-Taps)小组受到了火星沙尘暴致冷效应的启发。他们使用了一个地球大气层的二维简化模型计算了核冬天效应,结果发现全面核战争可能导致内陆地区的温度降至零下40摄氏度。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了1983年底的《科学》杂志上. 。
近年来一个关于恐龙灭绝的理论也认为,6500万年前有一颗直径数十公里的小天体击中地球,这场爆炸掀起的尘埃遮蔽住了天空,导致气温下降,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从而让恐龙这类当时居于支配地位的物种走向衰亡。
在TTAPS的研究成果发表以后,有一些科学家对其表示了质疑,其中包括美国的氢弹之父爱德华·泰勒。泰勒与萨根就此问题进行过辩论,他认为核冬天的效应微不足道。另外一些科学家认为由于大规模核战争造成的降温效应并不像TTAPS小组展示的那样严重,因此“核冬天”应该改名为“核秋天”(nuclear autumn)。
自从那之后,科学家使用改进的模型进行了更加精密的计算。1990年,TTAPS小组又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 ,回顾了自1983年以后的研究。他们认为,新的计算表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降温大约是10到20摄氏度,局部地区可下降35摄氏度;尽管这表明全面核战争的后果可能比1983年他们预测的更轻,但是核冬天在总体上仍然是可能的。
自从1990年TTAPS小组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这篇论文之后,至今没有更加详细的研究进一步探究核冬天的可能性。同年,萨根和TTAPS的另一位成员特科一起出版了一本关于核冬天的著作,名为《无人想象的道路:核冬天与军备竞赛的终结》。
1991年苏联解体,两个超级大国对抗的冷战时期结束,全面核战争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但是局部核冲突仍然有可能发生。这些核战争所造成的气候效应仍然需要进行深入地研究。
『贰』 核大战为什么会产生核冬天
广岛、长崎的核爆炸声使全世界的人都感到刻骨铭心。其实,核武器对人类生存的更大威胁还远不止此。1983年,美国康奈尔大学卡尔·萨根等5位博士提出了“核冬天”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大规模的核战争所造成的严重后果,远远超出了人们通常的想象,成万上亿的人倾刻之间死于非命,核爆炸造成的大火、浓烟、尘埃笼罩着整个地球,没有阳光,世界一片黑暗。与此同时,大气温度发生急剧变化。温度与海拔的升高成正比,几千米上空平流层的温度可达100℃以上,而对流层的温度却下降50℃—60℃,上热下冷的现象使大气垂直运动受阻。大气上层的高温,便各地的冰川、积雪融化。洪水泛滥成灾。而地表和海洋之间的巨大温差,则导致风暴席卷大洋沿岸。即使在夏季,海洋上空饱和的空气,也将以降雪的形式飘落在陆地上,大量的动、植物被冻死,整个生物链将被斩断。即使是侥幸生存下来的人,也会因缺吃少穿、瘟疫流行而陆续死亡。在长达数月之久的核冬天里,人类元一幸免。
可见,只要世界上还存在着核武器,人类就一天没有摆脱“核冬天”的威胁。
『叁』 什么叫'核子'冬天
一种假说,指核战争引起地表面温度强烈下降的现象。
在核战争中,用来摧毁对方军事目标的高威慑力地面核爆炸能引起大量细颗粒的尘土进入大气层中,用于轰炸城市、森林或工业区的空中核爆炸能引起大量烟尘进入空中。这些细土、烟尘布满大气层内,使大气光学厚度增加,太阳光进入大气层时强度大大减弱,天空变得幽暗,地表面的辐射平衡被破坏,即太阳辐射被烟尘的云层遮蔽,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通量不能与地表面放射的长波辐射达到平衡,地面温度迅速下降到冻结温度以下。
核冬天假说的提出是近年的事。1980年,瑞典皇家科学院环境科学杂志编辑部征求有关核战争对人和生态影响的文章。美苏两国科学家根据该杂志文章的观点和观测事实,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在各种规模的假想核战争情况下,空中烟尘对气候的影响。美国生物学家对"核冬天"带来的生物学后果,看得非常严重,认为"核冬天"使地面上持久低温、天空亮度很低、高剂量有毒污染物充斥大气层等,会破坏生物圈对人类生存和文明生活的支持。在一年或更长时间内,北半球农作物和自然经济作物的收获量将大幅度削减,核战争后的幸存者将面临饥饿,生活在黑暗而冰冻的环境中,人身暴露在高强度辐射下,难以生存。
对"核冬天"的假说也有文章提出不同看法,认为"核冬天"带来的降温程度和持续时间,不可能像假设提出的那样严重。
『肆』 核冬天的时间有多长
看爆炸的当量而定,短则数周 8、9年长则数十年、数百年,遇上超大规模的核战有长达数万年的核冬天也不稀奇。而且核大战带来的不光是核冬天,还有各种自然灾害、动植物灭绝、全球气候恶化、大气层破损、永远的黑夜、地壳变动、辐射、变异生物、空气跟水和土地被辐射污染无法使用加上辐射无法清除和治疗、人类内部的消耗,大多数人能不能撑过开始几个星期都还难说。
『伍』 什么是核冬天
核爆炸时,将大量的烟尘注入大气。因烟尘微粒的平均直径小于红外波长对从太阳来的可见光辐射有较强吸收,导致高层升温,地表温度下降.使地表呈现出如严寒冬天般的景观,称为核冬天
『陆』 核冬天是什么意思
核冬天假说是一个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理论,它预测了一场大规模核战争可能产生的气候灾难。核冬天理论认为:当使用大量的核武器,特别是对城市这样的易燃目标使用核武器,会让大量的烟和煤烟进入地球的大气层,这将可能导致非常寒冷的天气。
当核爆炸时,巨大的能量将大量的烟尘注入大气,有的还高达12公里以上进入平流层。由于核爆炸所产生的烟尘微粒有相当大部分直径小于1微米,它们能在高空停留数天乃至一年以上,因为它们的平均直径小于红外波长(约10微米),它们对从太阳来的可见光辐射有较强吸收力,而对地面向外的红外光辐射的吸收力较弱,导致高层大气升温,地表温度下降,产生了与温室效应相反的作用,使地表呈现出如严寒冬天般的景观,称为核冬天。
『柒』 核冬天是什么
核冬天是一个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理论,它预测了一场大规模核战争可能产生的气候灾难。核冬天理论认为使用大量的核武器,特别是对像城市这样的易燃目标使用核武器,会让大量的烟和炭黑进入地球的大气层,这将可能导致非常寒冷的天气。
进入大气层的烟和炭黑的颗粒层可以显著减少到达地面的阳光总量,这个颗粒层很可能在大气中停留数周甚至数年(燃烧石油和塑料制品产生的烟和炭黑能够比燃烧木材产生的烟更有效地吸收阳光)。中纬度的西风带将会输送烟尘,形成一个环绕北半球北纬30度到60度地区的环带。这些厚的黑云可以遮挡掉大部分的阳光,时间长达数周。这将导致地表温度在这一时期下降,根据不同的模型,温度下降最多可达数十摄氏度。
这种黑暗与致命的霜冻,再加上来自放射性尘埃的高剂量辐射,会严重地毁灭地球上这个地区的植物。严寒、高剂量辐射、工业、医疗、运输设施被广泛破坏,再加上食品和农作物的短缺,将会导致因饥荒、辐射和疾病引起的人类大规模死亡。科学家还认为爆炸产生的氮氧化物将破坏臭氧层。科学家已经在热核爆炸实验中观察到了这种此前未曾预料过的效应。由于臭氧层的再生,这种效应会被削弱了。但是一场全面核战争的效应,毫无疑问将会更加巨大。臭氧耗尽(以及随之而来的紫外线辐射增加)的次生效应将非常显著,它会对人类多种主要农作物产生影响,也会通过杀死浮游生物而毁坏海洋食物链。
有许多科学家试图预测大规模核战争的气候效应,其中最著名的是1983年“TTAPS”小组(理查德·特科、布赖恩·图恩、托马斯·阿克曼、詹姆斯·波拉克和卡尔·萨根五位科学家的姓氏首字母缩写)的研究成果。TTAPS(常常被读作T-Taps)小组受到了火星沙尘暴致冷效应的启发。他们使用了一个地球大气层的二维简化模型计算了核冬天效应,结果发现全面核战争可能导致内陆地区的温度降至零下40摄氏度。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了1983年底的《科学》杂志上LINK. 。
近年来一个关于恐龙灭绝的理论也认为,6500万年前有一颗直径数十公里的小天体击中地球,这场爆炸掀起的尘埃遮蔽住了天空,导致气温下降,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从而让恐龙这类当时居于支配地位的物种走向衰亡。
在TTAPS的研究成果发表以后,有一些科学家对其表示了质疑,其中包括美国的氢弹之父爱德华·泰勒。泰勒与萨根就此问题进行过辩论,他认为核冬天的效应微不足道。另外一些科学家认为由于大规模核战争造成的降温效应并不像TTAPS小组展示的那样严重,因此“核冬天”应该改名为“核秋天”(nuclear autumn)。
自从那之后,科学家使用改进的模型进行了更加精密的计算。1990年,TTAPS小组又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 LINK,回顾了自1983年以后的研究。他们认为,新的计算表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降温大约是10到20摄氏度,局部地区可下降35摄氏度;尽管这表明全面核战争的后果可能比1983年他们预测的更轻,但是核冬天在总体上仍然是可能的。
自从1990年TTAPS小组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这篇论文之后,至今没有更加详细的研究进一步探究核冬天的可能性。同年,萨根和TTAPS的另一位成员特科一起出版了一本关于核冬天的著作,名为《无人想象的道路:核冬天与军备竞赛的终结》LINK。
1991年苏联解体,两个超级大国对抗的冷战时期结束,全面核战争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但是局部核冲突仍然有可能发生。这些核战争所造成的气候效应仍然需要进行深入地研究。
『捌』 什么叫核冬天
1983年10月,五位美国科学家联名提出:如果美国发动一场1亿吨TNT当量的核战争,那么,核爆炸后引起的城市和森林大火所产生的浓烟,将在大气层1~10千米的高度上,形成一个大致均匀的烟层。这个烟层足以挡住阳光对地面的照射,但却挡不住地面热能向宇宙空间的散射。这样,整个地球(首先是北半球)将会被黑暗笼罩数周之久,陆地温度将下降到-15℃~25℃,大地冰封,水源冻结,进而导致大部分动植物甚至包括人类在地球上消失。故将此理论称为“核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