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资讯 » 永和九年是哪一年
扩展阅读
夏普香港官网 2025-09-12 19:03:57

永和九年是哪一年

发布时间: 2022-03-14 22:01:21

⑴ 永和九年谁当皇帝到底是哪一年

皇帝是晋穆帝司马聃,永和九年是公元353年。

司马聃(343年―361年),字彭子,即晋穆帝,344年—361年在位,东晋第五位皇帝。

建元二年(344年)九月二十六日,晋康帝去世。九月二十七日,年仅两岁的太子司马聃即位,尊母亲皇后褚蒜子为皇太后,并由褚太后临朝摄政。第二年改元为永和。 同年十月二十三日,将晋康帝安葬于崇平陵。

由于司马聃年幼,所以由褚太后掌政,并由何充辅政。永和二年(346年)正月己卯日,何充去世。二月癸丑日,由司徒蔡谟与会稽王司马昱辅政。 此后赵石虎病死,中原大乱。晋穆帝在位期间东晋朝廷先后令褚裒 、殷浩北伐,均未成功。

升平五年(361年)五月丁巳日,司马聃病在显阳殿去世,时年十九岁。司马聃死后,谥号穆皇帝,庙号孝宗,安葬于永平陵(今江苏江宁西北幕府山南)。

(1)永和九年是哪一年扩展阅读:

晋朝(265年-420年),分为西晋与东晋两个时期,西晋为中国历史上九个大一统王朝之一,两晋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其中东晋属于六朝之一。

265年司马炎篡魏,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灭东吴,完成统一,后经历“八王之乱”。

晋愍帝迁都长安,316年西晋灭亡,史称“五胡乱华”。317年,晋室南渡,司马睿在建邺建立东晋,东晋曾多次北伐。

383年东晋与前秦淝水之战后得到暂时巩固。两晋时期少数民族迁至中原,加强了民族融合,北人南迁,开发了江南地区。两晋总历时一百五十六年。420年,刘裕建立刘宋,东晋灭亡。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永和

⑵ 永和九年,是哪一年

公元353年,应该是下午吧

⑶ 永和九年谁当皇帝是哪一年

皇帝是晋穆帝司马聃,永和九年是公元353年。
司马聃(343年―361年),字彭子,即晋穆帝,344年—361年在位,东晋第五位皇帝。
建元二年(344年)九月二十六日,晋康帝去世。九月二十七日,年仅两岁的太子司马聃即位,尊母亲皇后褚蒜子为皇太后,并由褚太后临朝摄政。第二年改元为永和。
同年十月二十三日,将晋康帝安葬于崇平陵。
由于司马聃年幼,所以由褚太后掌政,并由何充辅政。永和二年(346年)正月己卯日,何充去世。二月癸丑日,由司徒蔡谟与会稽王司马昱辅政。
此后赵石虎病死,中原大乱。晋穆帝在位期间东晋朝廷先后令褚裒
、殷浩北伐,均未成功。
升平五年(361年)五月丁巳日,司马聃病在显阳殿去世,时年十九岁。司马聃死后,谥号穆皇帝,庙号孝宗,安葬于永平陵(今江苏江宁西北幕府山南)。
(3)永和九年是哪一年扩展阅读:
晋朝(265年-420年),分为西晋与东晋两个时期,西晋为中国历史上九个大一统王朝之一,两晋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其中东晋属于六朝之一。
265年司马炎篡魏,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灭东吴,完成统一,后经历“八王之乱”。
晋愍帝迁都长安,316年西晋灭亡,史称“五胡乱华”。317年,晋室南渡,司马睿在建邺建立东晋,东晋曾多次北伐。
383年东晋与前秦淝水之战后得到暂时巩固。两晋时期少数民族迁至中原,加强了民族融合,北人南迁,开发了江南地区。两晋总历时一百五十六年。420年,刘裕建立刘宋,东晋灭亡。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永和

⑷ 永和九年是什么朝代

永和 (晋穆帝),东晋晋穆帝司马聃的年号,由345年至356年。
永和九年 就是 公元353年

望采纳

⑸ 永和九年是公元多少年

公元353年,正好是五胡乱华的时间。从此之后,汉族血统不在纯正。很多我们感觉奇怪的姓氏都是从那个时候到中原的,比如令狐(二声)。

⑹ 永和九年是多少年前什么年代的

永和元年是345年,永和九年就是公元354年,是晋朝

⑺ “永和九年”是什么纪年

“永和九年”是
帝王纪年
古人纪年,主要有干支纪年,帝王纪年两种。
帝王纪年,是按照帝王即位的年次或年号来纪年的。
例如《岳阳楼记》中“庆历四年春”,即指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由于干支纪年的循环往复,在宏观的时间尺度上容易造成混乱,古人就常常并用帝王纪年和干支纪年,例如《兰亭集序》中有“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

纪年是人们给年代起名的方法。主要的纪年有帝王纪年、公元纪年、岁星纪年和干支纪年等。在中国,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就有了自己的历法。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使用的是“干支纪元法”,即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分别组合起来,每60年为一个周期。

⑻ 永和九年属于哪种纪年法

年号纪年,除此之外还有天干地支纪年法和公元纪年法

⑼ 兰亭序中的永和九年是哪一年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

⑽ 永和九年是哪一年

永和九年是公元353年。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时为会稽内史的王羲之,邀请名士谢安等四十一人,在山阴县(今绍兴)的兰亭,举行盛会,汇诗为集。王羲之乘兴写序。即是流传的《兰亭序》。王羲之楷书师法钟繇,草书学张芝,亦学李斯、蔡邕等。

博采众长。此序以行书体书写,是王羲之生平杰作。自南朝以来,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现存最能体现其风神的是唐代的摹写本。凡三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被王羲之创造出一个生命的形象,有筋骨血肉完足的丰躯,且赋予各自的秉性、精神和凤仪;或坐、或卧、或行、或舞、或歌,虽尺幅之内,群贤毕至,众相皆现。

本年年表:

东晋永和九年(353),敦煌石窟中的莫高窟工程开始营造。敦煌石窟由莫高窟、西千佛洞、榆林窟和水峡口小千佛洞四窟组成,规模巨大。其中莫高窟最为著名,工程亦最大,艺术成就最高,其他几处均为其分支。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于甘肃敦煌东南25公里处,在大沙山与三危山之间的大泉沟西岸玉门砾岩绵延3里多长的崖壁上。

从东晋时开凿后,经北魏、西魏、隋、唐、五代、宋、元历代增修,现存洞窟550余座。莫高窟由上至下,分层开凿,最多可达四层。因所在崖壁石质松脆,不宜雕刻,所以石窟内的艺术精品多为大型壁画和塑像。现存洞窟中有469窟存有精美、细致的壁画和塑像,保存了历代塑像2000多座,壁画50000多平方米。壁画上画着关于佛教的神话故事,内容丰富多彩。

所画形象逼真,生动活泼,栩栩如生,尤其在细微处见功夫,衣褶、纹饰、肌肉、表情等恰到好处,体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