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元宵节是怎么来的
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佳节─元宵节。它起源於汉代。汉高祖刘邦死後,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了朝政。吕后死後,周勃、陈平等人灭杀了诸吕,拥载刘恒(即汉文帝)作皇帝。因戡平诸吕的日子正好是正月十五,所以汉文帝下令把这一天定为元宵节,每年都要庆祝,但当时还没有张灯的习俗。到了汉明帝永平十年,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汉明帝为了提倡佛教,敕令在元宵节点灯,这便是张灯、观灯之始。但汉朝时的元宵节与今日的仍有很大不同。自汉至隋,元宵节并不是以赛灯和观灯为主,而是以化装游乐为主。唐宋以後才逐渐演变成今天这个样子。
唐朝崇尚老、庄,奉道教为国教﹐道教信奉“三元神”﹐即﹕上元赐福天官紫微大帝、中元赦罪地官清虚大帝和下元解厄水官洞阴大帝。道教《太上三官经 》中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他们的生日是﹐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这就形成了传统的道教节日﹐“上元节”﹑“中元节”和“下元节﹐所以元宵节从此又增添了道教色彩,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形成了吃元宵、张花灯、放烟火、猜灯谜等习俗。元宵节的时间也不断发展变化﹐汉朝时是一天﹐唐朝三天﹐宋朝五天﹐到了明朝更是热闹非凡,从正月初八上灯,十七落灯,连张十夜,是历史上最长的灯节。清朝时,灯节也盛行一时,从正月十三到十六,一连热闹四夜。今天人们对这具有佛、道两教色彩的节日内涵,已经淡忘了,此时此夜,人们尽情享乐的是吃元宵、观花灯、看烟火、猜灯谜等欢乐的节日习俗。猜灯谜是元宵节重要活动之一。“灯谜”也叫“灯虎”﹐是将各种谜语写在花灯上,供观灯的游人猜想,以前主办者多是文人墨客,或店号商贾﹐猜中灯谜者,还会得到奖赏﹐以资笑乐。
Ⅱ 元宵节怎么来
元宵节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
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不过正月十五元宵节真正作为全国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
正月十五燃灯习俗的兴起也与佛教东传有关,唐朝时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
Ⅲ 元宵节是怎么来的
元宵节(别称:上元节、天官节、春灯节、小正月、元夕,英文名:Lantern Festival)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日期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它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该节日被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一夜就叫元宵。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Ⅳ 元宵节是怎么来的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Ⅳ 元宵节怎么来的
北京上元灯会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在西汉就存在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日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地区到全国各地的发展过程。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1]
Ⅵ 元宵是怎么来的由来
2021年元宵节是02月26日,星期五,农历正月十五。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
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但自宋以后也称灯夕。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
俗话说“正月十五闹元宵”,元宵节从古至今体现的就是一个“闹”字,而且是晚上的“闹”。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
这个“闹”字的由来,有两段有趣的民间轶事。传说,古代的元宵节,叫做 “金吾不禁夜 ,星桥铁锁开” ,在这一夜,皇帝 “与民同乐” ,老百姓可以肆无忌惮地大闹特闹,前三后四,一共七天七夜,不受拘束。所以叫做 “闹元宵” 。
还有另一个传说, 元宵节起源于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因为这种群众的狂欢,显然体现了这个“闹”字,传达出百姓对于来年的美好期望与热切生活的企盼,所以“闹”元宵的说法便沿袭至今。
以上就是关于元宵节的介绍,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正月十五这一天晚上,中国人素有赏花灯、吃汤圆、吃元宵、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