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求问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是什么意思
意思:鹏迁徙到南海去,拍水(激起)三千里(的波涛),乘大风盘旋而上,(飞到)九万里(的高空)。
原文:《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译文:《齐谐》这本书,是记载一些怪异事情的书。书上记载:“鹏往南方的大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乘着六月的风离开了北海。”像野马奔腾一样的游气,飘飘扬扬的尘埃,活动着的生物都因为风吹而运动。天空苍苍茫茫的,难道就是它本来的颜色吗?它的辽阔高远也是没有尽头的吗?鹏往下看的时候,看见的应该也是这个样子。
出处:《逍遥游》
拓展资料:
《逍遥游》是《庄子》的首篇,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可作为《庄子》一书的代表。《逍遥游》的主题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作者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文章先是通过大鹏与蜩、学鸠等小动物的对比,阐述了“小”与“大”的区别。
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无论是不善飞翔的蜩与学鸠,还是能借风力飞到九万里高空的大鹏,甚至是可以御风而行的列子,它们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从而引出并阐述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道理。文章最后通过惠子与庄子的“有用”、“无用”之辩,说明不为世所用才能“逍遥”。全文想象丰富,构思新颖,雄奇怪诞,汪洋恣肆,字里行间里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
庄子指出,“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至人游处于天地间,其精神与宇宙一体化,自我无穷地开放,向内打通自己,向外与他人他物相感通、相融合。达到这种境界,物我的界限便可消除,时空的限制无复感觉。“游于无穷,彼且恶乎待哉!”至人是个自由超越者,他从形相世界的拘限中超脱出来,获得大解放,达到“无待”的境界——心灵无穷地开放,与外物相冥合。如此,则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随遇而安,自由自在。庄子对至人的描述,体现出逍遥游理想人格的一些特点。
Ⅱ 《逍遥游》中“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上”和“者”字什么意思
上为动词向上,者为助词,表示语气停顿。
意思是两个翅膀乘着盘旋向上的旋风而飞上九万里的高空。
基本字义:
上
1、位置在高处的,与“下”相对:楼~。~边。
2、次序或时间在前的:~古。~卷。
3、等级和质量高的:~等。~策。~乘(佛教用语,一般借指文学艺术的高妙境界或上品)。
4、由低处到高处:~山。~车。~升。
5、去,到:~街。
6、向前进:冲~去。
7、增加:~水。
8、安装,连缀:~刺刀。~鞋(亦作“绱鞋”)。
9、涂:~药。
10、按规定时间进行或参加某种活动:~课。~班。
11、拧紧发条:~弦。
12、登载,记:~账。
13、用在名词后边,表示时间、处所、范围:晚~。桌~。组织~。
14、用在动词后边,表示开始、继续、趋向、完成:爬~来。锁~。选~代表。
15、达到一定的程度或数量:~年纪。
16、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1”。
者
1、用在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词组后,并与其相结合,指人、指事、指物、指时等:读~。作~。二~必居其一。来~。
2、助词,表示语气停顿并构成判断句的句式:陈胜~,阳城人也。
3、这,此(多用在古诗词曲中):~个。~回。~番。~边走。
组词如下:
上:上来、上坡、向上、上网、上午、晚上、脸上、合上、上面、马上、跟上、头上、上山、路上、上浮、上当、加上、上层、上款、上升、
者:患者、记者、或者、再者、编者、来者、老者、著者、读者、侍者、长者、亡者、者末、谒者、阿者、赫者、匠者、能者、兀者、其者、刑者、两者、乃者、诗者、往者、狂者、从者、者者、之者、启者、
(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扩展阅读
字形演变
”。
组词解释:
1、上来:由低处走到高处;由远处走到近处。
2、上坡:沿着有坡度的路从低处走向高处。
3、患者:患某种疾病的人:肺结核~。
4、记者: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机构中担任采访、新闻写作、摄影的专业人员。
5、或者:或许,也许。
Ⅲ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中的“抟”是什么意思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中的“抟”的意思是回旋而上。一作“搏”(bó),拍。这句话出自庄子的《逍遥游》。
原文:《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译文:《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时,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鹏鸟奋起而飞,旋转扶摇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此一飞在六个月后方才停歇下来。
(3)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扩展阅读:
《逍遥游》全篇的内涵都指导着“我们”的方向,第一个主题,就是人生要“具见”,见地具备,就是普通讲的见解,再普通一点讲,就是眼光、思想。一个没有远见的人,见解都不行,要想成功一个事业,或是完善一个人生,是不可能的,所以庄子提出来“具见”,具备见地,才能够脚踏实地,从基本做起。
《逍遥游》同时被列为道家经典《庄子·内篇》的首篇,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可作为《庄子》一书的代表。此文主题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作者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Ⅳ “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出自哪里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出自文言文《逍遥游》
《逍遥游》是《庄子》的第一篇,集中代表了庄子的哲学思想。“逍遥游”是庄子的人生理想,是庄子人生论的核心内容。“逍遥游”是指“无所待而游无穷”,对世俗之物无所依赖,与自然化而为一,不受任何束缚自由地游于世间。
“逍遥”,在庄子这里是指人超越了世俗观念及其价值的限制而达到的最大的精神自由。“游”,并不是指形体之游,更重要的是指精神之游,形体上的束缚被消解后,自然就可以悠游于世。逍遥游就是超脱万物、无所依赖、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
在庄子看来,达到这种境界的最好方法就是“心斋”“坐忘”,这两者体现了一种精神自由和天人合一的精神逍遥游。
创作背景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子虽有祈向,不可得也”。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
人世间既然如此污秽,“不可与庄语”,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Ⅳ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者什么意思
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
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
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
离开北方的大海用了六个月的时间方才停歇下来。
Ⅵ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的翻译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两个翅膀乘着盘旋向上的旋风而飞上九万里的高空,大鹏飞离时是凭着六月的大风
Ⅶ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而翻译
“而”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一个连词,表示并列、承接、递进、转折、假设、修饰、因果等多种关系。在这句话中的而,连词,表修饰;者,助词,表停顿。
Ⅷ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中的“抟”是什么意思
抟的意思是回旋而上。一作“搏”(bó),拍。
这句话出自《逍遥游》,作者是庄子。
原文选段: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译文:
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的体积,不知道大到有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做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有几千里;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翅膀就好像天边的云。
这只鹏鸟,大风吹动海水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南方的大海是一个天然的大池子。《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鹏往南方的大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乘着六月的风离开了北海。
(8)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扩展阅读:
“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圣人无名”,是本篇的主体,从对比许多不能“逍遥”的例子说明,要得真正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须“无己”、“无功”、“无名”。
第二部分至“窅然丧其天下焉”,紧承上一部分进一步阐述,说明“无己”是摆脱各种束缚和依凭的唯一途径,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就能达到逍遥的境界,也只有“无己”的人才是精神境界最高的人。
余下为第三部分,论述什么是真正的有用和无用,说明不能为物所滞,要把无用当作有用,进一步表达了反对积极投身社会活动,志在不受任何拘束,追求优游自得的生活旨趣。
《逍遥游》是《庄子》的第一篇,集中代表了庄子的哲学思想。“逍遥游”是庄子的人生理想,是庄子人生论的核心内容。“逍遥游”是指“无所待而游无穷”,对世俗之物无所依赖,与自然化而为一,不受任何束缚自由地游于世间。
庄子(约前369一前286),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名周,字子休,号南华真人,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为道教四大真人之一。庄子威王与梁惠王、齐宣王、孟子、惠子等大体同时期,去世时享年83岁。
庄子祖上系楚国贵族,后因楚国动乱,祖上迁至宋国。庄子在宋国与老乡惠子结识。庄子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几乎一生退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庄子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
Ⅸ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中的而是什么意思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而释义:而且。
原文: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译文:大鹏鸟在飞往南海的时候,水溅起来的浪花就有三千里之高,两个翅膀乘着盘旋向上的旋风而飞上九万里的高空,大鹏飞离时是凭着六月的大风。
出自庄子《逍遥游》,《逍遥游》是《庄子》的第一篇,集中代表了庄子的哲学思想。“逍遥游”是庄子的人生理想,是庄子人生论的核心内容。“逍遥游”是指“无所待而游无穷”,对世俗之物无所依赖,与自然化而为一,不受任何束缚自由地游于世间。
(9)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子虽有祈向,不可得也”。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
人世间既然如此污秽,“不可与庄语”,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Ⅹ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下一句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下一句:
去以六月息者也。
逍遥游·北冥有鱼
[作者] 庄周
[全文]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