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资讯 » 全球儿童安全网络
扩展阅读
细分医药股票代码 2025-05-17 10:04:37
董事长的股票可以买吗 2025-05-17 10:02:09
搜腾讯股票行情 2025-05-17 10:02:03

全球儿童安全网络

发布时间: 2023-01-08 12:59:38

❶ 我国少年儿童每年溺水死亡的人数大概有多少

我国每年有5万多名0-14岁儿童意外死亡,其中溺水身亡儿童占了近6成。儿童溺水死亡的人数居高不下,主要缘于家长缺乏预防儿童溺水意识。在上周末举行的强生儿童安全周启动仪式上,由全球儿童安全网络(中国)首次在我国发布的《2000年至2005年中国儿童意外溺水状况调查结果报告》显示了这样的结果。
3成家长忽视看护不够
在中国,意外伤害是0~14岁儿童的首要死因。2000~2005年,我国0~14岁儿童因意外伤害所致的平均死亡率为0.2‰,占0~14儿童总死亡的19%。平均每年近50000名儿童,平均每天有近150名儿童因意外伤害而失去生命。此次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溺水在所有儿童意外伤害死因中所占的比重,6年来持续保持在一半以上,而且趋势有增无减。
值得一提的是,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成都和福州6城市的调查中,对于幼儿家中溺水(幼儿在浴缸或浴盆中时)的主要危险原因,有近3成的家长没有充分认识到是由于家长看护不够造成的,其中上海家长的此项认知最差。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赵醴副主任表示,当遭遇溺水时,儿童2分钟后便会失去意识,4~6分钟内身体便遭受不可逆转的伤害。因此儿童发生溺水后采用正确的急救方法,争分夺秒地做好现场抢救对挽回儿童的生命极为重要。为避免儿童溺水事件的发生,家长还要加强暑期儿童的人身安全监护措施,同时提醒儿童不要擅自到水库、池塘等水域游泳,即便游泳时也必需有救生设施和熟悉水性的成年人陪护,到游泳馆游泳需有专业救生人员陪护;学校、社会、政府也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儿童溺水事故发生。
建议统一安全警示标志
“儿童缺乏安全运动意识,家长对孩子意外危害认知度较低是造成每年中国儿童溺水频发的主要因素。其实儿童意外伤害完全可以预防。”上海强生制药有限公司总经理庄佳龙先生认为,加强对儿童及家长的安全教育是首当其冲,“先有意识才能有措施”。
他同时建议,建立全国统一的预防意外溺水安全规范体系,比如在水域边设置统一的安全警示标志。“当人们在水域附近看到统一的警示标志时,就好像在路上看到交通信号灯一样,预防意外的发生就有章可循了。”
据悉,1987年,美国强生公司资助创建了“全美儿童安全活动”,该活动所倡导的儿童伤害预防策略已经使美国儿童的意外死亡率降低43%。从1999年起,上海强生制药有限公司将其引进中国,并连续九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预防儿童意外伤害的教育活动,此项目也是强生家庭健康关爱计划的一项。

❷ 几秒钟孩子就从15楼坠下……这些要命的家居安全隐患,别再忽视了

无意中看到一个视频,心都要碎了!


去年11月,重庆某小区发生一起儿童坠楼事件,两个孩子在玩耍时不慎从15楼高空掉落,当场死亡。


据了解,遇害的两个孩子年纪都很小,小男孩大约5岁,小女孩只有2岁左右。悲剧发生以后,孩子的爸爸连鞋子都来不及穿就跑下楼,却还是为时已晚。他用头使劲撞墙痛哭,那伤心欲绝的画面,相信每一位当爸妈的都会泪目。


当妈以后眼窝浅,看不得这些。两个幼小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消逝;一个幸福的家庭,就在顷刻间毁了……真的特别难过和惋惜。


不禁想再次强调那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安全。对活泼好动的孩子来说,危险隐患处处存在。而看似最安全的家里,其实却是危机四伏。为人父母,真是不能有丝毫大意!



01


有这样两组数据,让我很震惊。


一组来自由中国疾控中心和全球儿童安全组织联合发布的《中国青少年儿童伤害现状回顾报告》:


2010-2015年间,意外伤害是我国0-19岁青少年儿童死亡的首要原因,每年因伤害而死亡的人数高达54194,占所有死亡的40%-50%。其中4岁以下的孩子最容易受伤害。


还有一组来自国际非营利性组织——全球儿童安全网络(Safe Kids)的一项调查:


高达61.2%的儿童意外伤害发生在家中 。”



也就是说,家庭才是发生儿童意外伤害最常见的场所,与道路、室外等相比更加危险!是不是很颠覆认知?


不禁想到一句话:“明天和意外,永远不知道哪个先来。”我们孩子的成长环境,真是容不得一丁点大意与疏忽呐。


而在所有居家安全隐患当中,婴幼儿坠楼是最为常见的一种。这样的悲剧一直屡见不鲜,仅今年以来全国就已经发生了好几起:




总结这些儿童坠楼事件,大部分都有一个共同点——缺乏必要的防护措施,并且家长心存侥幸。



无论是防盗窗没有安装或很容易就打开;还是父母认为趁着孩子熟睡去楼下取个快递没有问题,我们总是笃定地相信,哪会那么巧?自己的孩子绝不可能出事。


但,一个个血淋淋的例子告诉我们,天堂与地狱的距离其实只在毫厘之间。我们的一念之差,却有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所以,重要的话说三遍,看护孩子,一定要小心,小心,再小心!


02


除了事故频发的坠楼以外,开水烫伤、重物砸伤、利器割伤、触电、误吞窒息或中毒、宠物咬伤等,同样是孩子居家的主要伤害。


记得弟弟很小的时候,就有一次在我冲开水时拉着我求抱抱,差点酿成危险,把我吓得呀。


再问问身边的很多朋友,大家似乎都遇到过孩子在家里受伤出事的情况。闺蜜说,前几天她家宝贝跃跃欲试想自己学做饭,结果在切土豆时划伤了手指,流了不少血。看来,居家伤害的确相当普遍呢。



那么,应该如何避免危险的发生呢?我替大家总结归纳了这么几条:


1. 排查环境中的任何隐患


美国SafeKids组织曾经发布过一份《儿童家居用品安全专题调研报告》。报告里提出了一个家居用品安全“5S”检查原则,适用于全球所有家庭。


这个检查原则包括以下五个关键词——


意思是说,家长要学会蹲下来,试着从孩子的角度观察周围的环境,审视物品的摆放是否合适。


无论是客厅、卧室、还是厨房、浴室,所有地方都不能放过哦。尤其是细微之处,更是关注的重点。


比如,放在窗户下面的矮柜、凳子、鞋盒等,还有常用的打火机、针线盒等,都很容易被大人忽视,对孩子来说却是一个巨大的安全隐患,一定要拿走。而阳台围栏、窗户上的防护网等,也要记得定期检查维修,以免老旧松动。



家居环境中有很多绳带,比如百叶窗上的吊绳、晾衣绳等等。它们会导致孩子绕颈,从而发生窒息的危险,因此要避免让小朋友接触。


很多处于口欲期的宝宝喜欢把任何东西都放进嘴里,一旦是小颗粒被孩子误吞,后果不堪设想。


此前,姐姐生病去医院时,我们曾亲眼目睹过医院中有宝宝被异物堵塞气管,在做急救。当时的气氛特别紧张,我至今都很难忘。


因此,家长一定要注意物品的尺寸,避免让孩子(尤其三岁以内)接触太小的东西,以防误吞造成危险。



家中很多尖锐、粗糙、坚硬的地方,都是伤害宝宝的利器。比如锋利的桌角、凸起的门把手、水泥地等,一旦孩子磕到撞到,受伤都会不浅。


所以,这些细节处必须做好防护,比如装上防护角、铺上地毯等,确保其表面平滑柔软。


在选购家居用品时,应仔细检查与儿童用品相关的安全标准。


此前,台湾就有一个5个月大的宝宝,翻身时头部卡在了护栏与床垫之间,造成窒息而死。涉事厂商因为婴幼儿产品制定的标准未能够落实规范,负责人最终被判刑1年。


总而言之,爸爸妈妈只有做一个有心人,才能为孩子扫除家居环境中一切危险的“地雷”,为他们提供一个安全可控的成长空间。



2. 把安全意识放在心上


环境的防范固然重要,但还有更关键的一点,是大人也要提高安全意识。


无论任何时候,都不可以把幼小的宝贝单独留在家里,或者长时间脱离自己的视线。因此,在带娃的时候,就把手机放到一边吧!


与此同时,在生活中也要随时给孩子灌输安全知识。


在姐姐和弟弟很小的时候,我便会时不时提醒他们:家里有四样东西是绝对不能碰的——滚烫的开水,插座上的洞洞,大人的药箱,以及厨房里的刀具;还有两件事情不可以做——爬窗户和阳台,以及随便模仿影视作品中打打杀杀的危险动作。


我还会结合与安全相关的主题绘本,每天晚上在亲子阅读时给他们看。由此,两个宝贝从小就把这些常识记得很牢,也能很好地遵守。



这里还想再插一句。相比国内很多家长的细致谨慎,美国父母似乎心更大条。记得我的美国同学在培养孩子安全意识方面,采取的措施就很是让我“大跌眼镜”。


比如,她儿子对热水瓶好奇时,她并没有制止,而是淡定地拔出塞子,让娃随便玩。


结果,小家伙当然被烫到了,哇哇大哭起来。这时候我同学露出了慈母微笑:“Honey,这种感觉就叫做烫。你确定自己还要玩吗?”


这件事,让我想到了意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女士的一句名言:“我听过了,我就忘了;我看见了,我就记得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


有时候,家长在把控范围内,让孩子亲身体验一下危险可能造成的伤害,反而能让他们印象深刻,倒也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教育方式呢。


还别说,自此以后,同学家那个小男孩再也不提玩热水瓶的事了。可能这正是实践出真知的深刻体现吧?哈哈,手动点赞,服气!


其实,无论是哪种方法,只要能在不造成人身伤害的前提下,帮助孩子建立起“安全第一, 健康 至上”的概念,效果就达到了。



03


宝贝是我们一生的牵挂。相信每一个家长最大的心愿,莫过于自己的孩子能够平安快乐地长大。


然而,孩子的生命是那么娇嫩弱小。环境中很多看似无关紧要的小细节,背后却是暗流涌动。悲剧一旦发生,一切都晚了!


面对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我们才是宝贝最强大的守护者。当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此同时,还应该趁早教会孩子自我保护的能力。


唯有把“安全”二字根植于心,才能帮孩子穿上温暖坚硬的盔甲,带上爱的锦囊,一路勇往直前,笃定成长。

❸ 交通安全征文一篇,是议论文

过马路,左右看,
不在路上跑和玩。
看见红灯停一停,
看见绿灯向前行。
幼时交通知识的童谣,我都能倒背如流.因为,我爸爸是交通警察,他时刻不忘教育我遵守交通规则。可也正因为爸爸是交警,我才没有把这些知识放在心上。我曾撒娇让爸爸闯红灯,在马路上打羽毛球、拍皮球……

稍大一些时,我上了小学,老师也告诉我们:人车各行其道,走路要走人行道,要靠右边,穿过马路要走斑马线,红灯停,绿灯行。我是一名好学生,在学校当然听老师话,排路队,走人行道,但离开老师,我仍我行我素,因为我爸爸是交警。

最近闪动的那一霎间的场面,才使我感到交通安全确实十分重要,而且车祸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随时都会发生。

2003年10月30日是个难忘的日子。那天早上,我和爸爸妈妈一起驾车到椒江游玩,同行的还有几位叔叔,他们另驾一车。当车行驶到椒江一个绿化带转弯口时,叔叔的车由于速度太快,一头插入水中,所庆幸的是:驾车的叔叔反应比较快,就在车子进入水中的一刹那,他打破车窗爬了出来,转身打开车的后门,拉出同伴的叔叔,因此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是这一辆豪华车的车头已经面目全非了。望着这一惨象,我不禁毛骨震悚。

爸爸曾告诉我,有些人抱着侥幸的心理。认为就一次不遵守交通规则没关系,不会出问题。但是,正因为他们有这样的心理,才会出现车祸惨象,也使人间少了多少的欢乐和笑声?是呀!我们在交通知识的宣传窗里也曾看见多少家庭由于车祸而惨遭人间悲剧:
2000年,某小学二年级男学生,在横穿四环路时,不慎被汽车撞伤,送医院途中死亡。
2001年,某小学五年级班主任骑摩托车,当行至崔各庄时,被同方猛拐的大卡车撞倒,当场死亡。
2000年中午,某中学16岁学生,市级三好学生,骑车逆行,被一拖拉机撞倒,送医院抢救死亡。
……

如今,爸爸语重心长的话语和老师的谆谆教导又回响在我的耳边。现在我已经将交通规则牢牢地记在心上:当我们走在繁忙的大街上,我会拉着爸爸妈妈的手,靠街道的右边走;穿过马路时,我们先左右看再走在斑马线上;爸爸每次开车出门时,我都不忘叮嘱爸爸要注意安全。记得有一次,我上学快迟到了。爸爸开车送我上学,可下雨偏逢屋顶漏,车刚到十字路口,红灯亮了。我虽然心急如焚,但我还是不断地提醒着爸爸不能闯红灯。爸爸对我的表现很满意,夸奖我不愧为交警的女儿。

同学们:行动起来吧!让我们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遵守交通规则,让世界减少悲剧,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平安,让生活变得更加美满幸福”。

❹ 1-5岁儿童在家里最容易发生意外伤害

王山甲绘

7月19日下午,广东东莞南城景湖时代城小区发生一起溺水事件,一名4岁男童在水深仅三四十厘米的儿童泳池不慎溺水,送医院后抢救无效死亡。

一项由“全球儿童安全网络”(中国)和 复旦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儿童少年卫生学教研室共同进行的调查显示,儿童伤害在调查人群中总发生率为16.5%,从年龄上看,1-5岁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率最高。从受伤的场所看,最易发生意外伤害的场所是家里,占总意外伤害发生例数的43.2%。

一幕幕悲剧的发生,敲响了幼儿假期安全的警钟。如何防患于未然,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幼儿身心发展不成熟易受伤害

1-5岁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率最高,跟该年龄段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有关。

首先是身体的不协调性。幼儿身体发展处于不成熟阶段,各部分的器官比较柔弱,运动水平比较低,动作协调性差。7月4日就有一则关于10个月大男孩因练习走路不慎摔成脑出血的悲剧。因为身体发育的特点,2-4岁幼儿头颅占整个身体比重的1/4,跌倒后往往头先着地,最容易发生“不受控制”的摔跤,所以,幼儿期练习走路时,要注意防摔碰。

其次是思想的片面性。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幼儿对自己行为将会产生的后果无法预见。如:在下楼梯的时候,会出现推小朋友的现象。再如:高估自己的游泳能力,仅凭水流平静来判断河流的安全性,从而发生溺水事件。

再其次是心智的不成熟性。由于对世界缺乏认知,幼儿对很多事物都有极强的好奇心。但是,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安全的、什么是危险的,什么该碰、什么不该碰,更不顾及这些东西是否会造成伤害,因此很容易发生意外事故。5月30日就报道了一则3岁孩子因好奇搬动井盖而不小心坠井死亡的惨痛事件。

家长为幼儿织起安全保护网

家长是孩子的法定监护人,不仅应当关心孩子吃得怎样、身体长得怎样,更重要的是提高安全意识,强化对孩子的安全知识教育。

首先要增强监护意识,安全牢记心间。家是幼儿生活的乐园,家长要给幼儿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做好安全保护措施,尽量确保家里每一处对于幼儿来说都是安全的:客厅里的电源插座要放置在安全的位置,或是在电源外遮挡上幼儿不易搬动的物品,以防幼儿不小心触电。家长要正确引导孩子的行为,告诫其在家中不能攀援登高,更不要在阳台、窗边及楼梯口嬉戏。而且,阳台、门窗、楼梯保护装置一定要做到位,以免发生意外坠楼。孩子年龄越小,越容易因跌落而受伤。在1-4岁幼儿的调查人群中,有57.4%的幼儿是在家中跌落的。因此,父母的看管和对幼儿的安全知识教育尤为重要。

如果遇到家人外出,千万不要将孩子单独放在家中,应该找人看管,避免发生诱拐。另外,很多家长认为,溺水总是会发生在室外,如池塘、河里。其实不然,在家中也会发生溺水事故,最容易发生溺水意外的地方是浴缸和马桶,其次是为3岁以下孩子准备的洗澡盆。3岁以下孩子玩水或洗澡时,成人必须陪伴,不能离开。

其次要以身作则,树立“活”榜样。幼儿具有很强的模仿性,由于安全意识比较差,他们对于自己模仿的行为不能判断对错,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如过马路时遵守交通规则,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在暑假期间,家长要做有心人,及时发现安全隐患,时刻提醒孩子。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看到一些安全标志,可以讲解给孩子听,也可以让孩子找出这些标志应该贴在什么地方,意识到“小心滑倒”的标志应该贴在走廊和楼梯口,“不要用手触摸”的标志应该贴在电源开关、刀具处,“禁止攀爬”的标志贴在阳台栏杆处等,把这些平时学习到的安全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孩子会更加明白什么事情是危险的。

避免过度保护,打有准备的“仗”

幼儿身心发展处于较为柔弱的初级水平,而强烈的活动需求与较低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之间的矛盾,致使幼儿极容易成为意外伤害事故的受害者。据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儿童死亡原因中26%来自意外伤害,意外伤害已成为儿童的第一杀手。如何防范幼儿意外伤害事故,成为父母要关注的问题。

孩子在暑假期间玩耍的时候,经常会发生磕伤、摔伤或刺伤等情况,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在活动中不懂得如何保护自己,安全意识差。俗话说“会玩的孩子更快乐”,孩子在做游戏的时候,容易忘记玩具本身可能带有伤害,而这些伤害会造成孩子身体上、精神上的一些痛苦。

家长要避免过度保护,打有准备的“仗”。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或者说是天赋,不要扼杀孩子的这种天性,剥夺孩子玩的权利,而应该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引导。家长应放宽心,帮助孩子掌握在户外活动中基本的自我保护知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为了让孩子深刻理解保护自己的重要性,家长在日常活动中可以适时让他们体验一些“痛苦”,如在孩子划伤、摔伤时,家长可以借此机会告诉孩子应急箱在哪里,怎样使用碘酒、纱布、创可贴等应急物品。

为了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家长还可以组织孩子做“危险藏在哪里”的游戏,让孩子找出家里或是所在小区的哪些地方存在危险,让孩子平时在这些地方玩耍的时候,更加注意保护自己,避免受到伤害。父母要放开手,大胆让孩子自己探索,不要怕他们会受伤,要知道一次受伤会避免将来更多的受伤。

创造契机,练习自我保护技能

幼儿思维具有具体性、形象性、抽象思维不发达的特点,在帮助幼儿掌握自我保护技能的时候,我们要借助形象、直观的手段,使孩子能直接练习各种切实可行而又实用的自我保护技能,使其不会变成“纸上谈兵”。

暑假是食物中毒事件高发期,夏季一到,家里的食物很容易发生霉变,家长在发现时,可以借此机会教孩子辨别食物是否发生了霉变,同时引导孩子看食物包装袋上的日期,以免误食变质食品而发生食物中毒。

晴朗酷热的天气里,出行时要谨防发生窒息事件。日前,广东有一则报道:一个5岁孩子跑到一辆车上玩耍,被粗心的家长锁在车内,孩子在车内无法打开车门,三小时后闷死在车内。对于这类事件,美国一些州已有明文规定,不许把17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单独留在车里。父母触犯这条法规,可能被关入监狱,或者失去监护权。国内虽不至如此,但对于孩子的安全不可掉以轻心。面对此类问题,家长在开车时可以寻找机会让孩子尝试使用车门开关,并教孩子求救技巧。如果是电子锁的车,或者孩子太小无法打开车门,可以告诉孩子按车喇叭,引起路人注意,以便施救。

此外,出门在外遇到雷暴天气时,不要在空旷场地打伞,不要把羽毛球拍、潮湿的棍棒等扛在肩上;在积水中行走,要观察路面,防止跌入下水井或洞中;大风来临时,不要到户外行走,不要走在树木及电线杆等物体下。对于这些安全知识,家长和孩子可以模拟情境做一些游戏,让孩子获得相关的体验,增强危险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孩子的安全是每一个家庭的希望。在学前教育阶段,教师和家长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学习和发展,也要让他们懂得如何防范危险、获得安全,从而为自己还有家人赢得幸福。(秦旭芳左晓玲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学前与初等教育学院)

❺ 根据“全球儿童安全网络”公布的数据,中国每年有超过20万0-14岁的儿童因意外伤害而死亡

呵,你知道以数据来说,全世界躲过各种意外能活到正常生命年龄80岁以上的人有多少吗?合计几率才三分之一。。。。

数据不会说谎,况且意外死亡以外那就是谋杀或自杀了,你说总数还能多多少?所以说,一般只取意外死亡的部分,其他没多少也不惊人的就不拿来谈。

❻ 儿童遇到火灾该怎么办

儿童遇到火灾该怎么办

孩子调皮都喜欢玩火,因此也容易引起火灾。下面我为大家精心搜集了关于“儿童遇到火灾该怎么办”的详细解答,欢迎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40%学生有玩火经历

“消防员叔叔,我们这里着火了,快来救火!”5岁的乐乐拿起电话,在他的周围已经遍布浓烟。乐乐清楚地告知着火地点以及着火物品。

在朝阳区公安消防支队左家庄消防中队,乐乐在“北京少年儿童消防嘉年华”活动中,第一次拨打了火警电话。

“叔叔,这是干什么用的?” 乐乐拿起一个面罩转了几圈。“这个叫防毒面具,可以防止毒气、烟雾进入鼻子和嘴巴。”一名消防员战士告诉乐乐,在发生火灾时,为了防止毒气、烟雾吸入口中,小朋友们可以用湿毛巾代替,把湿毛巾对折捂住嘴巴和鼻子。“毛巾打湿后最好稍微拧一下,让毛巾不滴水,这样防毒的效果最好。”

全球儿童安全网络调查数据显示,有近40%的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至少有过一次烫伤经历。超过30%的儿童在家能轻而易举地拿到火柴和打火机等点火器具。40%的学生有玩火经历,此外,51.8%的学生还未掌握基本的消防灭火常识和火灾自救知识,有33%的学生对火灾危害性缺乏认识。在住校学生中,针对所在寝室的环境,有37.01%的学生没想过火场逃生问题。

消防嘉年华同时在中国消防博物馆中进行演练,小朋友纷纷化身小小消防员和家长以家庭为单位分为不同的角色小组,分别体验报警、穿战斗服、出警、灭火等体验环节,真实模拟火灾发生的紧张环境,由真正的消防员叔叔带领孩子们做一名小小消防员。

在火灾逃生模拟体验区,小朋友与家长弯腰捂鼻依次快速通过由“应急疏散逃生帐篷”用声光电、发烟等效果模拟的火灾现场环境。让每个家庭通过现场体验,掌握火场应急逃生技能。露露小朋友和消防员叔叔一起搭乘云梯车,握好在场地内准备好的水枪向“火焰”喷射,不一会儿“火焰”就被扑灭了。成功解救了被困小朋友。露露又在消防员的带领下再次登上了模拟消防车回到“消防局”,恢复器材装备。

遇到火灾,儿童该怎么办

火灾死亡人数18.6%是未成年人

今年5月底,公安部消防局发布数据称,近五年来,全国共有1624名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在火灾中遇难,占火灾亡人总数的18.6%。

在左家庄消防中队,6岁的默默有些不解地问消防员,“叔叔,我家在2楼,着火的时候,跳下来是不是可以呢?”

“小朋友们要记住,不管你在几楼,都不可以跳下来。”一名消防战士连连摆手说,发生火灾时如果被困在2楼出不去,小朋友可以把床单、衣服打湿后打紧结然后顺着床单往下滑,但是如果在较高的楼层就不建议这么做了,小朋友应该跑到窗口等通风的地方大声呼叫,等消防官兵的救援。

北京市消防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调查分析火灾当中少年儿童死伤案例,常见原因有以下三方面。首先,5岁至12岁是孩子最喜欢玩火的年龄段。在这个年龄段中,少年儿童好奇心强,探索欲强。火的神秘感恰好满足他们好奇心理的需求。“那曾在寒夜给卖火柴的小女孩带来温暖和光明的火苗肯定会引起孩子们的浓厚兴趣,不成想这小小的火苗若看管不严,就会像打开的潘多拉盒子,成为火魔肆意的.第一帮凶。还有就是孩子的逆反心理,家长越不让玩火就越偷着玩。家长只禁止孩子玩火,但是没有解释危害,孩子的逆反情绪也就出现了。”

该工作人员表示,少年儿童逃生自救能力弱,在发生火灾后易伤亡。在灾难出现时,儿童的身体和心理都显示出明显的弱势。一些少年儿童在惊慌失措的情况下,在缺乏基本的消防常识和基本的自防自救能力下,容易出现失去判断力,盲目乱撞,最终导致危机出现。

遇到火灾,儿童该怎么办

学龄前是消防安全教育最佳时期

心理咨询师白璐认为,学龄前是培养孩子良好消防安全习惯的最佳时期。一旦长大甚至成年,思想行为观点都成熟稳定,很难再去改变和重新塑造,而且对待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和记忆能力也会随之下降。“学龄前的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工作是非常关键的。无论孩子的父母、老师、消防职能部门还是全社会都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这个年龄段进行安全宣传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多种方式,教给孩子在紧急状况下的应变措施,让他们知道在发生火灾时如何应对。”

北京消防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消防夏令营,使广大师生零距离感受消防警营生活,能够使他们更多地理解消防安全知识,提高自防自救互救能力,减少各类火灾事故的发生。旨在通过卡通形象和幽默诙谐的动漫故事,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向少年儿童教授基本的防火、逃生常识。将在全市范围内定期举办少年儿童消防嘉年华活动,逐步扩大覆盖范围和影响力。最终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目的。

儿童如何避免火灾

北京市消防局工作人员表示,预防儿童引发火灾应重视对儿童进行消防安全知识教育。

1.教育儿童不要玩火,火柴、打火机不是玩具,不能随便玩。点蜡烛、点蚊香有火灾危险性,使用时应注意远离可燃物。

2.教育儿童不要摆弄家里的电器、煤气、灶具开关等,家用电器、家用燃气都存在火灾危险性,应当在大人的监护下安全使用。

3.教育儿童在无监护人或者其他成年人陪同看护时,不得单独燃放烟花爆竹,不得私自碰拿家里存放的易燃易爆危险品。

4.让儿童知道家里哪些地方容易发生火灾,遇有火灾时怎样报警。知道家庭及住宅楼发生火灾时疏散的途径。

5.教育儿童在通过烟气弥漫的火场时,要弯着腰弓着背低姿势行进或匍匐爬行,不要深呼吸,要用湿毛巾蒙住口鼻。一旦身上着火,不要乱跑,要马上站住,就地躺下打滚,以压灭身上的火。困于火场时,要拨“119”电话向消防队员求救。

儿童如何火场逃生

火灾发生时,儿童可能会焦虑不安、慌乱或受惊。如果儿童不了解如何行动,对他们造成的伤害可能会更大。

1.教会儿童如何呼救以及何时呼救。核对报警电话号码目录,教会儿童拨打急救电话。在家内的所有电话旁张贴紧急电话号码,并向儿童解释每个号码何时呼救,甚至教会儿童如何及时寻求援助。如果孩子还不识字,用图画制作一个紧急电话号码,这能帮助孩子识别正确的呼救号码。

2.告诉儿童火灾对人类造成的伤害,发生火灾时知道从什么地方逃生。

3.告诉儿童发生火灾时会有很多人帮助他们,如警察、消防人员、老师、邻居、医生等。

4.教会孩子如何辨认火灾信号,确信孩子知道烟雾探测器、火灾警报器以及社区警报系统(警报器、汽笛等)的声音特征。

5.教会孩子记住他们家长的姓名、家庭住址以及电话号码,以便疏散出来后及时与家人取得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