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人说中国追悼会上的音乐是日本国歌,真的假的
当然是假的,中国哀乐本来叫公祭刘志丹,后来改叫哀乐进行曲
中国哀乐源之何处
哀乐是专用于丧礼或追悼的一种悲哀的乐曲。现今世界各国通行的哀乐不一。那么中国现行的《哀乐》又源之何处呢?
据考证,它最初由延安的音乐工作者安波、马可、时乐蒙等人于40年代初深入民间搜集民歌时,在安塞地区搜集到的一首民歌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由安波记谱。1942年,中共中央决定将刘志丹的灵柩移葬于他的故乡保安县今陕西省志丹县,在陕北人民公祭刘志丹的大会上,首次由安波以此曲填词并唱奏了这支歌,由“鲁艺”乐队演奏,歌名为《公祭刘志丹》。建国后,新中国第一任中国军乐团团长罗浪为了国家礼仪的需要将此曲配置了和声,这样,这支哀乐就被沿用下来。它节奏低沉缓慢,以此表现悲哀的气氛。(晓原)
不少人以为中国现行哀乐是舶来品,其实这是一种误解。现在华夏大地流行的哀乐,是地地遗道的中国产品。由于它的效果感人,以至许多外国人在葬礼中也播放中国哀乐。那么,中国哀乐何时产生的呢? -
1936年4月刘志丹同志率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锋军东渡黄河,准备开赴河北,直接与日本侵略军作战,途中遭到国民党军队阻击,在山西省中阳县的三交镇战斗中,刘志丹同志不幸牺牲。1942年中共中央决定将刘志丹的灵柩移至其故乡陕西省保安县(今志丹县)安葬。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乐队承担了为移灵奏乐的任务,由马可、安波、张鲁、刘炽、关鹤童等人组成了民间音乐研究组,将大家熟悉的民间牌子曲、民歌《绣荷包》、《珍珠倒卷帘》等,适应当时气氛和缓慢前进的步伐,他们将乐曲速度演奏比原民歌慢了许多,改编后让乐队演奏。在整个移灵过程中,一路上用中、西乐器演奏。以后,这支哀乐逐渐流传开来,录制的哀乐磁带也越来越多,遍及城乡各地。哀乐的创作成功,使本来就比较沉重的葬礼凭添了肃穆的气氛,丧家也以此更加真挚地寄托对亲人的哀思。
2. 哀乐是谁做的曲
中国现用的哀乐选自陕北安塞地区的民乐。20世纪40年代初,延安的音乐工作者安波在深入安塞地区采风时搜集到一首商调式哀乐。1942年刘志丹的灵柩移置于保安县(今志丹县
),在陕北人民公祭刘志丹的大会上,首次由安波为此曲填词
,演奏了这支歌,名为《公祭志丹同志》。当时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乐队承担了奏乐任务。自此这首商调哀乐逐渐在晋察冀等解放区流传开来。1949年以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第一任指挥罗浪为此曲配置了和声
,作为军乐队的礼仪曲使用。
1936年,刘志丹同志奉党中央指示率队东征,不幸牺牲于山西中阳县的三交镇。1942年,党中央决定将刘志丹的灵柩迁移到他的故乡----保安县(今志丹县)。为使这次移灵仪式搞得隆重些,“鲁艺”乐队承担了移灵奏乐的任务,并由马可、安波等五名音乐工作者组成哀乐创作小组。他们根据当时广泛流传于晋陕一带的民间送葬等曲子,改编成了正式的哀乐。这支具有我国民族风格的哀乐一直沿用至今。
--------------------------------------------------
另一说法是,作曲者为音乐家刘炽,陕西人,精通古代雅乐,雅乐尤其以唐朝音乐著名,现在日本的国歌《君之代》就是雅乐,所以听上去跟哀乐似的。
3. 请问中国哀乐是谁作曲曲子写的很好啊
中国哀乐是罗浪作曲的。
《哀乐》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首任团长罗浪根据北方一首民间吹打乐曲调改编而成的。著名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东方红》《献花曲》都是他所改编和配曲,开国大典上指挥军乐团的就是罗浪,《哀乐》是罗浪影响最广、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罗浪看到死难烈士的遗体还保持着搏斗的姿态,他觉得哀乐不仅仅是哀悼,还应该表达缅怀并牢记英雄丰功伟绩的情感,所以创作时他在降E小调的基础上,于全曲最强音处采用临时转大调手法,使曲调在呜咽、悲哭之后又激昂而坚决。
(3)公祭刘志丹扩展阅读:
《哀乐》首次演奏是1945年在张家口悼念阵亡烈士的典礼上;1949年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仪式,中央批准正式作为国家葬礼乐曲。1953年斯大林逝世,《哀乐》第一次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
而肖邦的3首奏鸣曲中,在内容的深刻性和艺术的独创性方面最突出的是《降b小调钢琴奏鸣曲》(1839),其中的第3乐章《葬礼进行曲》,寄托着对华沙起义中为民族解放而献出生命的烈士的哀思,是肖邦音乐中最脍炙人口的篇章。
4. 人死了开追悼会播放的音乐叫什么,具体一点,谢了
葬礼进行曲葬礼进行曲
肖邦的《葬礼进行曲》是受骷髅的启发而成的。
有一次,肖邦来到法国画家齐姆(1821—1911)的画室解闷。当时,肖邦正为法国传说中的凶神恶煞所困扰,夜里常常做着恶梦,梦见妖魔鬼怪要带他到地狱里去。这种梦境使齐姆想起了画室一骷髅被扮成钢琴演奏者的形象。他把这件事告诉了肖邦,不料这竟启发了这位音乐家的灵感。晚上,肖邦脸色苍白,目光凝滞,裹着一条被单,紧靠着骷髅坐下。突然,画室沉寂的空气为宽广、缓慢、严肃、深沉的音乐所打破,原来他是在钢琴上创作一首《葬礼进行曲》。这首葬礼进行曲后来成为《降b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的第三章。1849年10月30日,在巴黎圣玛大肋纳教堂举行的肖邦葬礼上,法国作曲家雷贝尔特地把这首葬礼进行曲改编为管弦乐曲,作为葬礼的前奏。肖邦万万没有料到,他创作的《葬礼进行曲》竟真的揭开了自己的葬礼。
肖邦1849年10月17日在巴黎辞世,巴黎所有优秀的艺术家,都参加他的葬礼——用莫扎特的《安魂曲》和肖邦自己的《葬礼进行曲》送他下葬。根据肖邦生前的意愿,他的一颗忠于祖国的心脏被送回华沙,葬在华沙圣十字教堂里。
肖邦的3首奏鸣曲中,在内容的深刻性和艺术的独创性方面最突出的是《降b小调钢琴奏鸣曲》(1839),其中的第3乐章《葬礼进行曲》,寄托着对华沙起义中为民族解放而献出生命的烈士的哀思,是肖邦音乐中最脍炙人口的篇章之一。
5. 请问哪位知道在追悼会上播放的音乐的名称,谢谢!
哀乐(dirge)
http://www.zjrq.com/bbs/images/upload/2004/08/04/001053.mp3
专门用于丧葬或追悼仪式的悲哀乐曲。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时期,哀乐的内容及演奏演唱方式是不同的。中国现用的哀乐选自陕北安塞地区的民乐。20世纪40年代初,延安的音乐工作者安波在深入安塞地区采风时搜集到一首商调式哀乐。1942年刘志丹的灵柩移置于保安县(今志丹县 ),在陕北人民公祭刘志丹的大会上,首次由安波为此曲填词 ,演奏了这支歌,名为《公祭志丹同志》。当时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乐队承担了奏乐任务。自此这首商调哀乐逐渐在晋察冀等解放区流传开来。1949年以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第一任指挥罗浪为此曲配置了和声 ,作为军乐队的礼仪曲使用。
1936年,刘志丹同志奉党中央指示率队东征,不幸牺牲于山西中阳县的三交镇。1942年,党中央决定将刘志丹的灵柩迁移到他的故乡----保安县(今志丹县)。为使这次移灵仪式搞得隆重些,“鲁艺”乐队承担了移灵奏乐的任务,并由马可、安波等五名音乐工作者组成哀乐创作小组。他们根据当时广泛流传于晋陕一带的民间送葬等曲子,改编成了正式的哀乐。这支具有我国民族风格的哀乐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