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票资讯 » 公共财政
扩展阅读
爱普检测股票行情 2025-05-18 04:22:50
中核资本股票行情 2025-05-18 03:56:18

公共财政

发布时间: 2021-06-01 10:40:07

1. 公共财政体系是什么

完善公共财政体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

完善公共财政体系,首先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长期以来,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限制和思想认识不足的影响,公共产品不仅供给量不足,而且供给结构也不合理,不适应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新要求。

要大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更加关注民生。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财政投入应更多地投向长期“短腿”的社会事业,投向义务教育、基础医疗和公共卫生、基本社会保障、公共就业服务、廉租房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政府的公共政策和财政投入向农村特别是西部农村倾斜。应更多帮助欠发达地区解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加大中央财政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支付力度,提高具有扶贫济困性质的一般转移支付的规模和比例。基本公共服务要更好地面向困难群众,除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等制度外,还要关注困难群众的就业问题,加强就业培训,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问题等。

完善公共财政体系,还要促进和保障主体功能区建设。公共财政体系要促进和保障主体功能区建设,特别要增加对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用于公共服务和生态补偿的财政转移支付,逐步使当地居民享有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

利用外资方式、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创新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这两个创新,是我国对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

创新利用外资方式是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迫切需要。要着眼于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引导跨国并购向优化产业结构方向发展,放宽中西部地区外资进入的行业限制。完善并购环境,建立跨国并购的法律体系;继续优化软硬件环境建设,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支持外资研发机构与我国企业和科研院校开展合作,更好地发挥技术共享、合作研究、人才交流等方面的溢出效应;鼓励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外包企业承接本公司集团和其他企业的外包业务,提高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水平;有效利用境外资本市场,鼓励具备条件的境外机构参股国内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逐步扩大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规模。

我国已进入对外投资快速增长的新阶段。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是构筑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重要路径。一是开展跨国并购,有效提高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的国际化经营水平。二是积极开展国际能源资源互利合作。三是开展境外加工贸易。通过加工贸易方式,可以有效释放我国已经形成的充足生产能力,规避贸易壁垒,带动相关产品的出口。四是有序推动对外间接投资

2. 什么是公共财政制度

公共财政制度,是指为履行政府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职责,以满足社会的共同需要职能而形成一定的分配关系以及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管理方式。

公共财政的基点和重心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公共需要,通过建立健全公共财政制度,规范政府预算制度,确保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坚持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与公共财政的建立健全有着直接的关系。

公共财政制度包括政府预算制度、税收制度、政府收费制度、公共支出制度、公债制度、公共财政体制和公共财政政策等制度,它们共同构成了公共财政制度的内容和框架。

3. 财政 国家财政 公共财政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财政:“财政”一词中的“财”,通常被定义为钱和物资的总称,在现代经济社会里,可以用货币资金来总括;然而“政”则是“管理众人之事”,是政府运用“财”并通过“政策”、“方法”来实现“政事”的一种管理活动。因此,“政”是有管理、有目的的经济活动。所谓有管理,即对其活动有法律规范,并符合管理的一般原则。所谓有目的,即是全面安排国计民生,实现国家的对内、对外职能,特别是其经济职能,以达到其政治、经济目的。从这种意义上说,“财政”就是政府管理众人之“财”,并通过对“财”的分配和运用来实现众人之事。不过,“财”是货币资金,但又不限于货币资金,人力、物力均包括其中。而政府则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即国家行政机关,也就是说,国家具体为政府。因此,又可以更高一点地说,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通过货币资金调动人力、物力,以实现国家职能的各项经济活动。

“财政”的英文是Finance一词,源于拉丁语Finic,其原意是指支出的期限,后指公共收入,再后则演进为“公众财政”或“公共财政”(Public Finance),即“公众的收入和支出的方法、筹集、典守和管理”。

及至现代,在市场经济中,“财政”或“公共财政”可称之为“政府经济”。也就是说,政府所应生产和提供的只应是公共商品。这里所称的政府,既包括中央政府即国家(具体地说是政府,而且,只有中央政府才能代表国家),也包括地方政府。于是就有了中央财政或国家财政,以及地方财政的称谓。相应地,国家财政又可称之为国家经济。如果从整体经济出发,其运行总公式就可写成:宏观经济(整体经济)=政府经济+市场经济。
然而,在中国的计划经济时期,财政亦称国家财政,不但是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总称,而且也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财政思想“国家分配论”的体现。在这个武库里,既有“公共财政”,也包括着“私人财政”的内容;其主要手段是计划。其结果是“政企不分”,市场机制没能得以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不高。

由此可见,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共财政”是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财政”是有着本质区别的。无论是在财政思想上,还是在财政预算的范围、方法和手段上。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国家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要把人民组织起来,进行生产,创造财富,然后利用所创造的财富来实现国家的职能,同时,使人民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都得到满足。这就是国家财政所要进行的经济活动的主体。中外史实表明,如果不用权力,不用财政权力来巩固国家制度的话,国家是不能存在的。所以要把实现国家的经济职能提高到重要的地位。这是从总体上说的。

如果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财政内涵上看,它既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般,即公共财政,也有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特殊,即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而且是一国资产的主体,并由此决定了中国财政的职能。

4. 如何理解公共财政

它主要着眼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弥补“市场失效” 缺陷。公共财政的历史使命,在于它支持、促进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发展。有市场经济体制,必有公共财政,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交替推动,共同前进,是一种紧紧捆在一起的双边互动的关系。只有真正推行公共财政,才能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公共财政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对依法促进公平分配,调控宏观经济,合理配置市场资源,做好国有资产管理,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正确认识推行公共财政的意义,明确其特征,找出当前推行公共财政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5. 究竟什么是公共财政

公共财政(Public Finance),是指国家(政府)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为市场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分配活动或经济行为。 它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客观要求的一种比较普遍的财政模式。这种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口径界定财政职能范围,并以此构建政府的财政收支体系的财政模式,在理论上被称为“公共财政”。公共财政就是市场经济下政府的财政,公共财政实质是市场经济财政。 公共财政理论和公共财政学,实际上就是市场财政学。 “公共财政”的要义:并不在于新古典主流经济学所表明的“市场失效”这一经济逻辑起因,而在于其预算法治和民主财政的“政治实质”内涵。

6. 什么叫"公共财政"

公共财政(Public Finance)是指国家(政府)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为市场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分配活动或经济行为。是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一种财政管理体制。它主要着眼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弥补“市场失效” 缺陷。

公共财政的历史使命,在于它支持、促进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发展。有市场经济体制,必有公共财政,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交替推动,共同前进。只有真正推行公共财政,才能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公共财政扩展阅读:

国家公共财政收入主要形式如下:

1、税收收入。税收收入是现代国家最重要的公共收入形式,是世界各国公共收入的主要来源,一般约占各国经常性公共收入的90%以上;

2、债务收入。债务收入包括国内发型的公债,国库券,经济建设债券,向国外政府、各级组织和商业银行的借款等。

3、国有资产收益。国有资产收益是政府凭借其资产所有权取得的股息、红利、租金、资金占有费、土地批租收入、国有资产转让及处置收入等。

4、政府费收入。指政府各部门收取的各种费用和基金性收入,包括行政执法过程中收取的各种规费和公共财产使用费。它们是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我国现阶段政府费收入主要有5类:①规费收入;②共产使用费;③特别课征;④各种摊牌性费用;⑤特许金。

5、其他收入形式。指上述几种收入之外的政府各项杂项收入,常见的有罚没收入,对政府的捐赠,“通货膨胀税”。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公共财政

7. 公共财政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公共财政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主要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进行的政府收支活动模式或财政运行机制模式,是国家以社会和经济管理者的身份参与社会分配,并将收入用于政府的公共活动支出,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以充分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保障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秩序,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公共财政的基本功能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法制规范和宏观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