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股票是從上市公司買入的還是從其他持股散戶手中買入的
股市:股票的市場。有買、有賣,價格和數量合適,才可以成交。所以,是從其它持股人手裡買的,或者是散戶,或者是機構、莊家。
上市公司;發行完股票之後,它的任務就完成了。它自己持有的那部分股票,有諸多限制:小非、大非,要賣之前發公告,等等。不是隨便就可以賣的。
❷ 股市是由誰操控的
由政府和投資機構及金融機構的投資商操縱的,但是主動權在政府手上,因為我國的股票市場是政策市場,是極不穩定和成熟的市場.因此入市需謹慎.當然,買股票還得看這個企業的業績,好股票就算由他們操縱,也會有價值的,抗迭性強.
❸ 我們平常買股票買的錢、交的錢是交到哪裡去了錢是給誰手裡了
賣主手裡。
股票交易是股票的買賣。股票交易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通過證券交易所買賣股票,稱為場內交易;另一種是不通過證券交易所買賣股票,稱為場外交易。
買賣股票成交後,買主付出現金取得股票,賣主交出股票取得現金。交割手續有的是成交後進行,有的則在一定時間內,如幾天至幾十天完成,通過清算公司辦理。
(3)股票從誰的手上買擴展閱讀:
印花稅由購買、粘貼印花稅票的納稅人按照規定的應納稅比例和限額繳納。證券交易印花稅是印花稅的一部分。它是根據買賣雙方簽訂的證券交易合同的金額向賣方徵收的。稅率是1。
經國務院批准,財政部決定自2008年9月19日起調整證券交易印花稅政策。現行的雙邊徵收改為單邊徵收。也就是說,證券交易印花稅只對賣方(或繼承、贈與A股、B股的轉讓人)徵收,對買方(受讓人)不徵收。稅率仍為千分之一。
❹ 股票交易時是買誰的 賣時是賣給誰
股票成交原則:證券商在接受客戶委託,填寫委託書後,應立即通知其在證券交易所的經紀人去執行委託。由於要買進或賣出同種證券的客戶都不只一家,故他們通過雙邊拍賣的方式來成交,也就是說,在交易過程,競爭同時發生在買者之間與賣者之間。 證券交易所內的雙邊拍賣主要有三種方式:即口頭競價交易、板牌競價交易、計算機終端申報競價。
股票交易是指股票投資者之間按照市場價格對已發行上市的股票所進行的買賣。股票公開轉讓的場所首先是證券交易所。中國大陸目前僅有兩家交易所,即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
❺ 股票拋出以後,買給了誰
股票市場中,買賣雙方是相輔相成的。當你選擇拋售手中的股票時,這些股票可能被機構投資者、個人投資者或是上市公司所購買。具體而言,當你賣出股票後,這些股票的去向取決於市場的供需情況。
首先,機構投資者是市場上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這些機構包括但不限於對沖基金、共同基金、保險公司等。它們往往擁有龐大的資金量,能快速響應市場變化,因此在股市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當你賣出股票後,這些機構可能成為接盤者,他們可能基於自身的投資策略或市場預判,決定購買你的股票。
其次,個人投資者也是股票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可能是經驗豐富的老股民,也可能是新手投資者。每個人的投資決策基於對市場、公司基本面的分析,或是跟隨某種投資策略。因此,當你拋售股票時,這部分投資者可能會成為你的接盤者。他們可能會基於對特定股票的看好,或是對市場整體的判斷,選擇買入。
最後,上市公司回購股票也是股票市場上一個常見現象。當上市公司認為股票價格被低估,或是希望通過回購股票來提升股價、維護市場形象時,它們會啟動回購計劃。在這種情況下,當你賣出股票後,這些股票很可能會被上市公司回購。通過回購,上市公司可以減少流通股的數量,提高每股收益,從而對股價產生正面影響。
綜上所述,當你拋售股票後,這些股票可能被機構投資者、個人投資者或是上市公司所購買。市場的供需情況、投資策略以及特定的市場事件都會影響股票的流向。理解這一過程有助於投資者更好地把握市場動態,做出更加明智的投資決策。
❻ 一隻股票的流通股數都在投資者手上嗎
准確些應該說每一份股票都有對應的股東,是不是在股東手上就有分岐了,例如有的股東會拿股票去銀行做質押,這時的股票就在銀行手上,不在股東的手上.
❼ 股票到底是誰在操控股民賺的錢又是從哪來的
不排除有坐莊的股票,但是股市裡不可能每隻股票都被莊家控盤。說到底股價的漲跌,就是由股市的供求關系決定的。大家都看好一隻股票都去買,自然就把股價抬上去了,反之也一樣,大家都拋售一隻股票,自然就促使股價下跌。因此說股市裡的游戲就是零和游戲,股民賺的錢是從賠錢的人手裡賺來的。
從宏觀看,股市是個零和游戲。社會的資金進出股市,進入多,股市漲;退出多,股市跌。但無論漲跌,社會資金或財富總量是不變的,只是股票和資金的持有人通過交易變換一下位置。
那股票是怎麼漲跌:
股票的價格是通過交易活動確定的。在一個價位只要發生了交易,這個價位就被確定為所有股票的價格。問題是,一次交易的最低額只要一手即可,也就是說,確定價格的行為只需要極小的交易量就能做到,完全不需要所有的股票都以相同價格跑過來交易一遍。這就造成一種錯覺:漲的時候股票的市值增加了,那就要相應的資金在那裡「站崗」等著;而跌的時候股票市值減少了,相應的「站崗」的資金也減少了。增加和減少的資金二者一相減,問題來了,一部分資金不見了!於是我們就會一頭霧水--這不見的資金去了哪裡:
其實是我們的邏輯犯了錯誤。市值的確定只是經由很小量的交易就「完成」了,而實際上,這時完成的根本不是整個市值的交易,只是完成了一個認可--所有股票對這次交易的認可,真正的交易也就是總市值的交易卻尚未發生!在真正的交易尚未發生的情況下,所謂的市值只是一種假設!而作出這個假設的最低成本只是一手股票。
現在引入了假設的成本的概念,市值的假設是需要成本的。這個成本可是真金白銀,所以,社會總資金要分出一部分實量到股市來參加市值假設的活動。這個活動進行的時候,理論上所有的股票都承認某種已經被認可的價格。這樣就有了一種供需關系,股票代表供給方,資金代表需求方。當社會資金流入股市增大時,強烈的需求刺激股票價格上漲。反過來,資金由股市流出回到社會,需求減少,股票價格下跌。當參加市值假設活動的資金進出平衡,供需關系也趨於平衡時,股市牛皮。由此看來,所有的股票價格漲漲跌跌,都與真金白銀的資金進出股市有關,資金多時股票漲,資金少時股票跌。
但是這些資金,
1、它與市值不是一回事,市值只是一種理念上的「值」,因為股市永遠不發生總市值的交易;
2、它不創造市值,它只參加市值的假設,換句話說,它只發現市值;
3、它是社會總資金的一部分,而且它也不參與社會總資金的增加和減少。在這里,社會總資金是一個常量,不發生變化。也就是說,股市市值的變化不會引起社會總資金的變化,能夠引起社會總資金變化的是社會的生產活動,不是股市的市值假設活動。
當然,實際的情況要復雜的多,這個推論過程簡化甚至排除了許許多多的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