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們購買新股,真的是穩賺不賠嗎
購買新股,真的是穩賺不賠嗎?好多人都說新上市的股票買了之後它不太可能虧的,我們確實要承認,剛上市的公司股票短期內它不可能出現特別大的虧損,要不然他不能上市,但是他不保證你一定能賺錢的。
從投資的角度來說,你如果對這個公司有些了解,比如說他沒有上市之前你就關注到了這個公司,你覺得他這一年發展挺快的,無論是核心的創新能力還是說產品渠道的輻射,市場認可度都不錯,你覺得未來它具備發展前景好,你願意買可以,但是你要知道你現在買了不見得能賺錢,畢竟股票它不是你三天兩天就能夠快速發家致富的東西。
2. 股票裡面的錢是給了上市公司使用嗎
股票裡面的錢並不直接給上市公司使用。
首先,要明確的是,購買股票的資金並不直接流入上市公司的運營賬戶。實際上,當投資者購買一家公司的股票時,他們是在交易市場上與其他投資者進行交易,購買的是公司的所有權份額,而非直接向公司提供資金。這些交易資金主要在投資者之間流動。
上市公司通常會通過首次公開發行或增發股票來籌集資金。在IPO過程中,公司發行新股,並將這些股票賣給投資者,從而籌集資金用於公司的運營和發展。一旦股票開始在市場交易,隨後的買賣行為就與公司籌集資金的活動無直接關聯了。
舉個例子,假設一家名為“ABC科技”的公司通過IPO發行了1億股股票,每股發行價為10元,那麼公司可以直接籌集到10億元的資金。這些資金可以用於研發、市場營銷、擴張等。但隨後,當投資者在二級市場上買賣“ABC科技”的股票時,交易的資金並不會流入公司,而是在投資者之間轉移。
總的來說,雖然股票交易並不直接為上市公司提供資金,但股票的發行和交易確實為公司提供了一種籌集資金的方式,並且為投資者提供了一個參與公司未來發展並可能從中獲利的平台。股票市場的活躍性也反映了公司的市場表現和投資者對公司的信心,間接影響著公司的聲譽和融資能力。
3. 可以通過公開市場大量購買一個公司的股票,然後達到控制這個公司的目的嗎
股票本身就是拿來買賣的,特別是對於A股同股同權來說,你持有的股票越多你的話語權越高,如果持股達到較高的比例,進入公司的管理層並控制公司也並非不可能。
通常情況下,一個公司的股權有幾個界限,不同的股權比例所享有的權利是不一樣的。
絕對控制權67%,當某一個人或者某一個機構只有一個公司67%以上的股權,那麼它就可以做到100%的控制這個公司,別人反對一點作用都沒有;
相對控制權51%,基本上可以很安全的控制這個公司;
安全控制權34%,一票否決權 ;
30%上市公司要約收購線;
20%重大同業競爭警示線; 臨時會議權
10%,可提出質詢/調查/起訴/清算/解散公司;
5%重大股權變動警示線。
當然上面我們所說的這些股權結構是建立在同股同權的基礎上,只要你的股票是通過合法合理的渠道購買的,符合監管的相關要求,那從理論上來說,通過大量購買上市公司的股票,成為公司最大的股東之後,你不僅可以進公司的管理層,甚至有可能控制整個公司。
但從實際上來看,想要通過大量購買上市公司的股票,控制一個公司的難度是非常大的。
關於大量收購上市公司的股票以達到控制上市公司的目的,最近幾年就有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那就是萬寶之爭。
當股東持有上市公司的股票超過5%,按照監管部門的有關規定就必須發布公告,而一旦發布公告之後,大家知道有人要舉牌上市公司,會有更多的人購入這家公司的股票,從而在短期之內推升這家公司的股價,這會讓收購的成本進一步增加。
而且一旦舉牌之後,就會引起上市公司管理層的警惕,他們肯定也會採取相應的措施進行反制,比如通過回購股票,以及輿論壓力給收購方施加壓力等等,這會大大的增加收購方的收購難度。
第二、目前大部分公司的創始團隊都持有大部分的股份。
很多是上市公司為了避免控制權落入他人的手中,他們在上市的時候創始人團隊所掌控的股權比例一般都很大,比如目前A股有很多上市公司的董事長持股比例都達到30%以上,甚至有的公司董事長持股比例達到40%以上,所以即便某一個人通過公開市場購入這家公司的股票,但是想要成為第一大股東的難度也是比較大的。
第三、上市公司可能是同股不同權。
目前很多上市公司,特別是在美國上市的公司,為了保持創始團隊的絕對控制權基本上都實行的是同股不同權的股票方式,這裡面最典型的就是京東,阿里巴巴等美國上市的中國企業。
比如在京東的股權結構當中,雖然劉強東只有15%左右的股權,但其所擁有的投票權卻超過75%,相反,雖然騰訊旗下的投資公司擁有京東18%的股權,但其投票權卻只有4.5%左右。 這種同股不同權的股票設置,可以讓創始人團隊以較少的股份掌握著上市公司的控制權,從而可以有效避免被惡意收購的目的。
第四、上市公司可以開啟毒丸計劃。
毒丸計劃簡單來說就是股權單薄反收購措施,當一個上市公司面臨惡意收購的時候,上市公司公司創始團隊為了保住自己的控制權,就會大量低價增發新股,讓收購方手中持有的股票比例下降,從而達到稀釋收購方股權的目的,比如2005年新浪在面對盛大收購的時候,就採用了這種毒丸計劃,最終盛大隻能無奈的放棄收購新浪的計劃。
4. 新股上市會帶動同類股票的上漲嗎
新股發行體制改革傾向於保護二級市場投資者利益,抑價發行概率高,首批新股上市後可能受到熱捧,炒新可能帶動相關老股。
海通證券表示,參考2009年10月創業板開板對中小板影響,漲幅大的新股對業務相近公司股價有帶動作用,但需要滿足兩個條件:第一,業務可比性需較強;第二,上市公司所屬的細分行業本身基本面較優。
創業板開板時首批上市公司中,醫葯行業上市公司數量最多且漲幅突出,安科生物首日漲幅194%,當日生物醫葯行業漲幅達到3.1%,可比公司科華生物上漲超過8%。紅日葯業首日漲幅達到77%,帶動中葯龍頭同仁堂大漲7.3%,但毛利相對較低、技術優勢不顯著的化學制劑類公司表現一般。
此外,首批上市公司中紡織服裝和傳媒各有1家上市,漲幅分居第一、第二,但紡織行業的探路者和傳媒的華誼兄弟在當時已上市的公司中沒有可比公司,行業內公司股價表現均一般。
目前,已經獲得證監會IPO批文的16家公司中,已有15家公布發行日期,時間從1月8日到1月15日。其中在滬市主板發行的兩家,在深市中小板上市的5家,在深市創業板上市的8家。陝西煤業到4日為止還沒有公布發行日期。
申銀萬國認為新股首日漲幅主要來自兩部分:定價偏差和投資者情緒。如果假設行業市盈率定價為合理定價,那麼:定價偏差指新股發行價格相比按行業市盈率定價的折價;投資者情緒則指按所屬行業市盈率定價相比新股首日收盤價的折價。
從2000年至2012年來看,新股首日漲幅可按2009年分為兩個階段:(1)市盈率限制階段(2000-2008):定價偏差是首日漲幅的主要來源,投資者情緒與二級市場走勢相關。(2)市盈率放開階段。(2009-2012):投資者情緒成為首日漲幅的主要來源,定價偏差是負的貢獻(即新股定價普遍高於行業市盈率)。
可以看到,新股定價偏差主導時期的新股漲幅較高,而投資者情緒主導階段的新股漲幅逐漸走低。因此,在本次改革前,申萬認為新股首日漲幅主要來自於投資者情緒,因此應該從投資者偏好出發選擇新股配售的標的。但值得注意的是,投資者情緒並不穩定,同時收到二級市場情緒和前期新股表現的影響,波動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