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公司股票 » 閩浙贛省蘇維埃銀行股票
擴展閱讀

閩浙贛省蘇維埃銀行股票

發布時間: 2021-06-30 07:57:57

⑴ 地處閩浙贛三省交界處俗稱閩北的城市是

地處閩浙贛三省交界處俗稱閩北的城市是浦城。

浦城北部、東北部、東部分別與浙江省的江山市、遂昌縣、龍泉市接壤,西北部與江西省的廣豐縣毗鄰,東南部、南部、西部分別與省內松溪縣、建陽市、武夷山市相連。

距南平市220公里,全縣區域面積3383平方公里。浦城縣地處福建最北部,閩、浙、贛三省交界處,位於東經118°11′~118°49′,北緯27°32′~28°19′之間,東西寬61公里,南北長87公里。

(1)閩浙贛省蘇維埃銀行股票擴展閱讀:

浦城縣地理環境:

閩北重鎮浦城,位於福建省最北端,踞八閩上游,界閩浙贛三省。與浙江省的江山市、遂昌縣、龍泉市,江西省的廣豐區,福建省的松溪縣、建陽區、武夷山市毗鄰。境內面積3383.02平方公里。為福建省第三大縣。

武夷山脈和仙霞嶺在縣北際會,沿縣境迂迴詰屈延伸,形成四面環山,崗巒羅列,從北向南傾斜,略向南開口的盆地。千米以上的山峰290座,雄峙縣東北的營盤尖,海拔1664米,為群峰之冠。溪山環合。水分別流注閩浙贛三省:幹流南浦溪,為閩江源頭,發源於縣北柘嶺,縣南出境,注入建溪,匯流閩江。

浦城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7.4℃,年平均降雨量1780.2毫米,為福建省多雨地帶之一。常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893.5小時。礦藏種類多。鈾礦、硫鐵礦儲量居全省第一,鉛鋅礦、螢石礦品位高,瓷土資源豐富,濠村有黑色花崗岩大型石料礦床。

⑵ 閩浙贛省蘇維埃政府銀幣值多少錢

圖片

⑶ 地處閩浙贛三省交界處俗稱閩北的城市是哪裡

地處閩浙贛三省交界處俗稱閩北的城市是浦城。

浦城北部、東北部、東部分別與浙江省的江山市、遂昌縣、龍泉市接壤,西北部與江西省的廣豐縣毗鄰,東南部、南部、西部分別與省內松溪縣、建陽市、武夷山市相連。

距南平市220公里,全縣區域面積3383平方公里。浦城縣地處福建最北部,閩、浙、贛三省交界處,位於東經118°11′~118°49′,北緯27°32′~28°19′之間,東西寬61公里,南北長87公里。

(3)閩浙贛省蘇維埃銀行股票擴展閱讀

蒲城縣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有舊、新石器時代和春秋戰國、漢、晉、魏、唐、宋遺址;有唐、宋、金代寺塔和明、清古建築;有王鼎、林則徐、楊虎城紀念館和永豐烈士陵園;更有著名的唐代4座帝王陵和唐讓帝惠陵等20餘座陪葬墓群,以唐睿宗李旦橋陵最為著名。

其中,橋陵景區成功創建國家4A級旅遊景區、惠陵景區為3A級景區、泰陵被公布為「陝西省第一批文化遺址公園」,王鼎紀念館被授予「市家風家訓教育基地」、林則徐紀念館被授予「市禁毒教育基地」。

同時,橋陵、清代考院博物館、楊虎城將軍紀念館等5家景區被評為全市首批中小學生研學基地。自然景觀資源有堯山風景旅遊區、龍首壩黑峽谷風景旅遊區、張家山風景旅遊區、常樂風景旅遊區、山西村古城堡、大峪河水利風景區。

⑷ 閩浙贛革命根據地的創立人是

方誌敏(1899-1935)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贛東北和閩浙贛革命根據地的創建人

方誌敏(1899-1935)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傑出的農民運動領袖,土地革命戰爭時期贛東北和閩浙贛革命根據地的創建人。1899年8月21日(清光緒二十五年七月十六)生於江西弋陽縣漆工鎮湖塘村。7歲入私塾。1916年秋,考入弋陽縣立高等小學。在校組織進步團體「九區青年社」。1919年夏,與邵式平等發動組織本校學生開展反帝愛國斗爭。同年秋,考入江西省立甲種工業學校預科班。次年,升入應用機械科學習。為該校學生自治會負責人。1921年春,因領導該校學生反對腐敗教育,要求教育改革而被校方開除。不久,加入江西「改造社」,為《新江西》季刊的主要撰稿人。同年秋,考入教會學校九江南偉烈大學。

1922年春,參加「非基督教大同盟」。同年7月,赴上海,任《民國日報》校對,並在上海大學旁聽。不久,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8月,赴南昌創辦「文化書社」,出版《青年聲》周報,進行馬克思主義宣傳,並與趙醒依等人,於1923年初創建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南昌地方組織、江西「民權運動大同盟」和「馬克思學說研究會」。1924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25年「五卅」運動時期,參加「滬案交涉江西後援會」的工作,深入偏遠地區,開展宣傳鼓動工作。7月,當選為國民黨江西省黨部執行委員兼農民部部長。不久,回弋陽創建中共漆工鎮小組,組織「弋陽青年社」,出版《寸鐵》旬刊,建立農民協會,領導農民運動。

1926年5月,出席廣東省第二次農民代表大會。同年12月,任江西省農民協會籌備處秘書長。1927年2月,當選為江西省農民協會執行委員兼秘書長,領導全省農民運動進入全盛階段,農協會員發展至80餘萬。3月「贛州慘案」後,赴武漢向國民黨中央和國民政府請願,並出席中共中央農委擴大會議,當選為「中華全國農民協會臨時委員會」執行委員,旋與劉一峰等8人以國民黨中央特派員身份回贛代行省黨部職權,並在南昌創辦了江西農民運動訓練班,組織了農民自衛武裝。6月5日,被國民黨江西省政府主席朱培德「禮送」出境,旋化名李祥松,赴贛西巡視黨的工作和農民運動。

「南昌起義」後,返回弋陽發動秋收暴動,先後任中共弋陽區委書記、中共橫峰區委書記。同年11月至1928年2月,與黃道等人組織領導了弋橫暴動,時任中共弋陽、橫峰、貴溪、鉛山、上饒五縣工作委員會書記兼暴動總指揮,暴動失利後率部轉入磨盤山區堅持斗爭。4月,任中共弋陽縣委書記,並創建工農革命軍第二軍第二師第十四團一營一連,領導建立了弋陽、橫峰縣蘇維埃政府,任弋陽縣蘇維埃政府主席。6月,主持召開弋、橫兩縣縣委聯席會議,批判了埋槍逃跑的錯誤主張,確定了反「圍剿」斗爭的基本戰略。會後,赴貴溪、波陽、萬年、德興、湖口等縣,發展黨組織,建立革命武裝,組織農民暴動。1929年,任中共信江特委書記兼中共貴溪縣委書記、信江特區蘇維埃政府主席,領導建立江西紅軍獨立第一團。

1930年,任信江蘇維埃政府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率獨立團在贛東北、閩北一帶開辟根據地。先後領導了貴溪、萬年等縣的農民暴動,多次粉碎了國民黨軍的局部性「圍剿」。同年7月,領導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十軍。8月,當選為贛東北特區革命委員會主席。9月,當選為贛東北行委執行委員,隨紅十軍轉戰贛東北。1931年3月,當選為贛東北特區蘇維埃政府主席兼文化委員會主席;3月下旬,任紅十軍政委後當選為贛東北特委常委,率部轉戰貴溪、余江及閩北地區,在閩北連打11仗,連戰皆捷。9月,被選為中共贛東北省委常委。同年11月,在第一次全國工農兵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執行委員、主席團委員。同年當選為贛東北省蘇維埃政府主席兼財政部長。1932年9月,再任紅十軍政委,率部二進閩北,先後攻佔赤石、星村兩鎮和浦城等地。12月,任閩浙贛省蘇維埃政府主席。1933年1月,紅十軍改編為紅十一軍,兼任政委,並組建新紅十軍。3月,被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授予榮譽勛章。12月,任中共閩浙贛省委書記、閩浙贛軍區司令員。

1934年1月,在中共臨時中央局召開的六屆五中全會上增補為中央委員,並在第二次全國工農兵代表大會上再度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主席團委員。11月,紅十軍團與紅十軍合編為紅十軍,離開贛東北向皖南進軍,時任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軍政委員會主席,統一領導閩浙皖贛邊黨的組織和革命武裝。1935年1月29日,在江西玉山縣懷玉山區被俘,囚於南昌國民黨駐贛綏靖公署軍法處看守所,嚴辭拒絕了國民黨的勸降,實踐了自己「努力到死,奮斗到死」的誓言。8月6日,被秘密殺害於南昌市下沙窩。在獄中,著有《可愛的中國》、《獄中記實》、《我從事革命斗爭的略述》等約30萬字的文稿。

1960年,在南昌市郊梅嶺修建方誌敏烈士墓,毛澤東親筆題詞。1977年8月6日,舉行「方誌敏烈士遺骨安葬儀式」。1985年出版《方誌敏文集》。

⑸ 方誌敏蘇維埃政權

方誌敏(1899年8月21日-1935年8月6日),原名遠鎮,乳名正鵠,號慧生。江西上饒市弋陽漆工鎮湖塘村人,中國共產黨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傑出的農民運動領袖,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閩浙(皖)贛革命根據地和紅十軍團的締造者。

1922年8月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3年3月轉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1月,參與領導弋橫暴動,創建贛東北蘇區。先後任贛東北省、閩浙贛省蘇維埃政府主席,紅10軍、紅11軍政治委員,中共閩浙贛省委書記。他把馬克思主義與贛東北實際相結合,創造了一整套建黨、建軍和建立紅色政權的經驗,毛澤東稱之為「方誌敏式」根據地。1935年被捕犧牲。2009年9月,方誌敏被中央宣傳部、中央組織部等11個部門評選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⑹ 請問解放初期的團長工資是多少呢還有在建國初期的烈士有多少撫恤金或是給別的東西代替謝謝

在沒有成立延安革命根據地之前,紅軍時期跟國軍的情況基本一樣,每月兩塊大洋。
在沒有成立延安革命根據地之後,1931年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第一次發行兌換券,主幣為1元,輔幣為5角、1角、.5分三種。又曾鑄造1元的銀幣和2角的輔幣。次年,湘鄂贛省工農銀行和閩浙贛省蘇維埃銀行相繼發行了各種紙幣。1934年10月,工農紅軍撤離中央蘇區,北上抗日,在廣大敵後抗日根據地內建立了銀行,並分別發行了貨幣,在各自的根據地內流通。1949年新中國建立以前, 各解放區貨幣的共同任務是:保護人民財富、支援革命戰爭和生產發展。由於當時解放區還不能連成一片,因此,分散發行的貨幣具有獨立性。這有利於靈活作價,機動戰斗,阻止敵偽對解放區的經濟掠奪和破壞。隨著解放區逐步擴大並連成一片。1949年12月,各解放區聯合財政會議上決定成立中國人民銀行,統一發行貨幣,除東北銀行和中州銀行暫時保留原有系統外,其他西北、華北、華東各地區銀行一律改組成中國人民銀行,而將華北銀行改為總行。同時發行新中國的統一貨幣——人民幣,逐步收兌原有各地區的各種貨幣。

建國初期,即從1949年12月以後,我國已開始發行人民幣,取高票額為10元,那時貨幣不貶值,10元就相當於現在的100—200元,烈士有多少撫恤金也就五六百元左右!
細致的不太清楚!

⑺ 閩浙贛三省交界處的浦城,與哪些地方交界

浦城北部、東北部、東部分別與浙江省的江山市、遂昌縣、龍泉市接壤,西北部與江西省的廣豐縣毗鄰,東南部、南部、西部分別與省內松溪縣、建陽市、武夷山市相連。

地理坐標介於東經118°11′—118°49′,北緯27°32′—28°22′之間。縣治駐南浦街道,坐標介於東經118°31′—118°33′之間。縣城距省會福州市218公里。



(7)閩浙贛省蘇維埃銀行股票擴展閱讀

浦城風景名勝:

1、九石渡景區

九石渡景區在福建省水北街鎮境內,景區內丹山怪岩、碧溪清流,構成引人入勝的自然風光,那歷經滄桑的寺庵、古瓷窯遺址喚起人們對悠悠歲月的思緒。歷代均有名人到此游覽,並留下詩文,給予景區豐富的文化內涵。

2、仙樓山

仙樓山,海拔333米,方圓600商,拔地而起,屏列於福建浦城縣城東。西漢建元六年(前135),餘善被封為東越王,在這里依山築城臨浦,並建烽火台於山巔,又在山下築有行宮,後人遂將此台稱為越王台,其山亦稱為越王山。

⑻ 政府機關的存款是什麼存款

財政性存款主要是財政金庫款項和政府財政撥給機關單位的經費以及其他特種公款等。
辛亥革命後,中國銀行與交通銀行同被定為國家銀行,經理公款。民國18年(1929年)中央銀行福州分行成立後,按照國民政府頒布的「各地公款應存入中央銀行。凡設有中央銀行的地區,所有機關公款如不全數存入中央銀行,當以營私舞弊論處,並將公款提還國庫」的命令,(《福建省政府公報》民國18年84號訓令。)把經理國庫列為首要業務。凡未設中央銀行的地區,國庫資金和政府機關公款,由中央銀行委託其它國家銀行辦理。民國24年福建省銀行成立,福建省政府即決定將省金庫移歸該行代理,並於民國25年1月,向中央銀行福州分行和廈門分行接收省金庫及廈門分庫,同時辦理省、市政府機關公款存款。
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閩西工農銀行、閩浙贛省蘇維埃銀行閩北分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福建省分行,都按蘇維埃政府規定,辦理機關、企業、部隊等單位存款,代理金庫,代理發行公債,代收各級政府、軍隊、機關、團體罰沒收入和城市商人捐款等業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財政性存款,體現社會主義分配關系的特點,為國家經濟建設服務。主要種類有:金庫存款、地方財政預算外存款、機關團體(包括學校及一部分由財政撥給經費的團體和其他事業單位)存款、部隊存款、基本建設存款等,其發展情況如下:
省人行成立後,貫徹執行1950年3月12日中共福建省委《關於機關、部隊、公營企業現金管理的規定》,「凡本省機關(指縣級以上政府機關、團體、公立學校)、部隊(指駐在本省境內部隊)、公營企業所有現金收入款項,除酌留少數現金自行保管外,其餘須當日送交當地中國人民銀行或其它委託機構,最遲須於翌日午前存入」;同年4月7日,政務院頒布《關於實行國家機關現金管理的決定》,「凡一切公營企業、機關、部隊及合作社等所有現金及票據,除准予保留規定之限額外,其餘必須按照中國人民銀行存款辦法存入當地中國人民銀行或其它委託機構,不得存入私營行庄」,以及貫徹同年8月20日華東軍區後勤部、人行華東區行關於《為實施部隊、機關現金管理的聯合指示》等規定。在開展現金管理的同時,組織財政性存款。1950~1952年,全省財政性存款年平均額為3975萬元,占同期各項存款年平均額的54%。
「一五計劃」時期,本省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壯大,同時開展增產節約,財政性存款增加。反映在金庫存款上,由於各部門節約支出而收入相對增加;機關存款由於華東區行政機構撤銷,重點工程款項如鷹廈鐵路、廈門海堤等工程款項直撥到省而使存款上升;基建存款則由於各項支前基建工程加緊進行,基建撥款增加而帶動存款增加。據統計,1953~1957年全省財政性存款年平均額為12415萬元,比1950~1952年平均額增長212.4%,但由於儲蓄存款增長快,致使財政性存款占同期各項存款年平均額的比重降為49%。
「大躍進」期間,由於受「左」的思想影響,一部分銀行合理的規章制度被打破,有的貸款被挪作財政性支出,財政性存款含有「水份」而突然猛增。1958年全省地方金庫存款達8783萬元,比1957年末增加6237萬元,增長245%。其原因是財政欠經建局基建墊款4200多萬元未撥還,另外是年度基建計劃未完成遲延撥款。機關團體存款也突破往年規律,從5月份起直線上升。據福州、廈門等13個重點縣市對機關團體存款調查分析,其增長原因:一是基建存款增加。當年13個縣市基建存款1106萬元,占機關團體存款4045萬元的27.3%,僅古田溪水電站工程處基建存款即達807萬元;二是財政抽調企業流動資金未用部分轉存額大,僅省財政廳專戶存款即達1106.8萬元;三是交通部門修建公路費存款增多,約佔13個縣市機關團體存款的13.9%。
1960年,地方金庫存款減少,而機關團體和基建存款仍然繼續增加。當年地方金庫存款8767萬元,比1959年減少4590萬元,下降34.36%;地方機關團體存款28091萬元,比1959年增加7074萬元,增長33.66%;地方基建存款1.27億元,比1959年增加3114萬元,增長32.51%。其原因:1960年地方財政預算內收入減少1.3%,支出增加23.7%;機關、企業應上交財政的款項沒有及時上交,其中僅省級各部門應交而未交款項就達2355萬元。
1962年,本省貫徹國民經濟調整方針和《銀行工作六條決定》等一系列政策規定後,財政性存款隨著國民經濟逐步好轉和地方財政預算內收入逐年增加,也相應增長。1958~1965年財政性存款年平均額為4.29億元,比1950~1957年年平均額增加3.36億元,增長363%,占同期各項存款年平均額的45%。
「文化大革命」初期,銀行合理的規章制度被稱之為「管、卡、壓」,銀行機構被撤並,工作削弱。1966~1968年工農業總產值和地方財政預算內收入連年下降,財政性存款也相應銳減。此後經濟、金融情況稍有轉機,財政性存款才開始上升,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平均每年僅增長5.7%。「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國民經濟得到較快發展,1977~1978年財政性存款增長61.6%。1966~1978年財政性存款年平均額為6.61億元,比1958~1965年年平均額增加2.32億元,增長54%;占同期各項存款年平均額的40%。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隨著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的發展和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1979~1988年,地方財政預算內收入和預算外收入分別增長1.7倍和14.6倍,各項行政事業經費增長3.2倍,基本建設投資增長4.3倍,所以財政性存款來源不斷擴大。與此同時,銀行為籌集更多的建設資金,除用現金管理這一行政手段外,還運用經濟手段組織財政性存款,開辦機關、團體一年、二年和三年定期存款業務。1979~1988年財政性存款年平均額為11.79億元,比1966~1978年年平均額增加5.18億元,增長78%。但由於改革以來國民收入分配渠道的變化,通過國家財政集中的資金相對增長趨緩,而企業存款和儲蓄存款則大幅度增長,致使1979~1988年財政性存款年平均額占同期各項存款總額的比重大幅度下降,僅佔12%。

⑼ 清貧 方誌敏

方誌敏,1899年生,江西省上饒市弋陽縣人。1922年8月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3年3月轉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1月,參與領導弋橫起義,創建贛東北蘇區,領導組建中國工農紅軍第10軍。先後任贛東北省、閩浙贛省蘇維埃政府主席,紅10軍、紅11軍政治委員,中共閩浙贛省委書記。他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贛東北實際相結合,創造了一整套建黨、建軍和建立紅色政權的經驗,毛澤東稱之為「方誌敏式」的根據地。
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後,潛回贛東北,恢復中共基層組織,組織農民武裝。次年1月領導弋陽、橫峰起義,進行游擊戰爭,開展土地革命,組織工農政權,創建了贛東北革命根據地和中國工農紅軍第十軍。歷任中共江西省委書記,信江、贛東北省和閩浙贛省蘇維埃政府主席,紅十軍代理政治委員、贛東北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紅十一軍政治委員、紅十軍團軍政委員會主席等職。曾當選為中共第六屆中央委員,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主席團委員,並獲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授予的紅旗章。
1934年11月初,方誌敏奉命率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北上,任紅10軍團軍政委員會主席。至皖南遭國民黨軍重兵圍追堵截,艱苦奮戰兩月余,被7倍於己的敵軍圍困。他帶領先頭部隊奮戰脫險,但為接應後續部隊,復入重圍,終因寡不敵眾,於1935年1月27日在江西玉山隴首村被俘。被捕那天,兩個國民黨士兵搜遍方誌敏全身,除了一塊時表和一支鋼筆,沒有一文錢。誠如方誌敏所說:「清貧,潔白樸素的生活,正是我們革命者能夠戰勝許多困難的地方。」在獄中,面對敵人的嚴刑和誘降,他正氣凜然,堅貞不屈。寫下了《清貧》《可愛的中國》等文章。1935年8月6日在江西南昌下沙窩英勇就義,當時才36歲。
1935年8月6日於南昌就義。遺骨現安葬於南昌市郊梅嶺。 其中《可愛的中國》節選改編後被選入北師大版六年級下冊教科書第三單元第一課。

⑽ 地處閩浙贛三省交界處俗稱閩北的城市是

南平,福建省地級市,地處閩、浙、贛三省交界處,俗稱「閩北」,總面積2.63萬平方千米,轄2個市轄區、5個縣、代管3個縣級市;總人口321萬,素有「福建糧倉」、「南方林海」、「中國竹鄉」之稱。福建省級文明城市。

歷史沿革:

1、東漢建安初分侯官北鄉置南平縣,屬會稽南部都尉。三國吳永安三年(260年)後屬建安郡。西晉太康初改名延平縣,仍屬建安郡。南朝宋泰始四年(468年)廢入建安縣。

2、五代晉天福八年(943年)王閩以延平鎮置鐔州。開運二年(945年)地入南唐;次年州廢,改置延平軍。南唐保大四年(946年)升為劍州,六年置劍浦縣為州治。宋為南劍州治。

3、元屬南劍路;大德六年(1302年)復名南平縣,屬延平路。明、清屬延平府。歷為州、路、府治。1912年廢府留縣,1913年屬北路道(次年改稱建安道)。1928年直屬福建省。

4、1949年屬第二專區,1950年改稱南平專區。1956年析南平縣城區及東坑、塔下等五鄉設南平市(縣級),屬南平專區。1960年撤縣設市。1971年屬建陽地區。1988年行政公署遷駐南平市,建陽地區改名南平地區。1994年南平地區撤銷改設地級南平市;原縣級南平市改設延平區;2014年,撤銷建陽市,設立南平市建陽區,南平市政府由南平市延平區遷至南建陽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