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上市公司一般會做假虛報業績嗎。如果被查出有什麼後果
一般來說,上市公司多多少少會有一些做假虛報業績的行為。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就有不真實全面的披露信息的嫌疑。
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的法律責任:
財務作假,投資者可通過法律途徑向審計所索賠,而相關審計人員的從業資格也可能會被取消,並處一定罰金。
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以及證監會聯合發布《關於經濟犯罪案件追訴標準的補充規定》(以下簡稱《補充規定》),對違規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等案件的追訴標准做了規定。
其中明確指出,依法負有信息披露義務的公司、企業虛增或者虛減資產達到當期披露的資產總額30%以上的將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所有的財務造假都與公司高管有關,只要斷絕了高管的推卸責任之路,上市公司造假的動力就可以消除大半。因此,在我國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現象屢禁不絕的情況下,不妨借鑒美國的做法,通過立法,讓高管對財務造假承擔法律責任。這樣,既可以確保上市公司財務信息的真實性,保護投資者利益,也能促使整個社會誠信度的提高。
『貳』 公司涉嫌造假,股民應該如何快速止損呢
上市公司造假,在A股一直都是屢見不鮮的事情,財務造假最終導致公司股價大幅下跌甚至是退市,給廣大投資者帶來巨大的傷害。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A股市場上市公司造假導致的投資者大幅虧損,維權途徑只有依靠法律來解決。投資者需要收集好證據:比如身份證明、股份購買證明、上市公司違法期間持有該股的證明等材料准備齊全之後可以咨詢相關的律師經法院途徑展開維權。
其結果是維權周期較長,即便勝訴也難以完全追回損失,因為是按比例返還投資者,肯定是由大到小的順序來。中小散戶遇到這樣事情,命運實在是難以描述。
雞蛋不放在一個籃子里另有就是可以通過分散投資來減少踩雷的概率,當然分散投資不是讓你買一堆股票,而是將倉位分成2-3份,尋找業績穩定的個股操作。雖然市場也存在著白馬股造假的情況但是分散投資畢竟會降低一些風險。而且分散之後就避免了大量的買入一隻股票被造假,造成重大損失。
『叄』 上市公司常見的財務舞弊造假手段有哪些
財務作假,投資者可通過法律途徑向審計所索賠,而相關審計人員的從業資格也可能會被取消,並處一定罰金。所有的財務造假都與公司高管有關,只要斷絕了高管的推卸責任之路,上市公司造假的動力就可以消除大半。
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的手段
1、利用企業之間的關聯交易,提高經營業績,粉飾財務報告。
一般而言,國內的上市公司大多屬集團型企業,無論是從公司結構、組織形式、還是經營涉足范圍、各個運作環節等,大多處於一種復合形的多元架構。
其向公眾披露的合並會計報表數據范圍涵蓋了母公司、子公司、各類合營公司、聯營公司、及控制、共同控制、有重大影響等各類企業的經濟活動情況。
關聯企業均為獨立法人,各自獨立核算,但關聯企業之間往往在整個集團內又相互配套,甚至互為商業購銷客戶,這些在理論上為上市公司通過內部交易調節合並數據提供了一個平台。
2、通過「泡沫重組」,或突擊進行資產轉讓等方式,追求一種華而不實的短期逐利行為。
這種通過債務重組和轉讓資產等方式所獲得的非經常性收益並不是總能得到,由於主營業務沒有實際成長,這些企業在業績大幅提升一兩年後,往往又出現業績大幅縮水的情況,投資者則因為只看重企業表面收益的增長而投資失敗。
我國證券市場是zf主導型市場。上市公司在初次發行階段,證監會要求公司必須連續三年盈利,企業上市後向社會公開募集資金的主要方式是配股,導致很多企業為了利益進行財務包裝。
注冊會計師審計的起源,是由於公司管理者基於自利可能有操縱利潤、虛報業績的動機,作為財產所有者的股東為了保護自身利益,委託獨立的審計人員對管理者履行經濟責任的狀況進行審查、鑒證和報告。
但目前注冊會計師制度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財務造假行為不斷出現,其原因主要是注冊會計師制度本身存在一些問題。
『肆』 如何識別上市公司作假
上市公司造假
的手段是自然十分高明,但是,假的真不了,只要用心去分析、判研,還是可以找到蛛絲馬跡的。
1、毛利分析法
這種方法相對簡單,基本操作就是測算上市公司的毛利率。如果這家上市公司某塊主營業務收益大大超過同行業水平或者波動較大,就有可能是在造假。如果你發現上市公司的毛利高得驚人,就有必要對這樣的公司提出質疑。
實際上,在現在的市場環境下,真正高利潤的企業寥寥無幾,高利的背後往往是陷阱。
利用這種方法分析造假應對該上市公司的所在行業有個基本了解,包括同行的上市公司贏利能力。
2、現金流量分析法
這也是一種很直觀的甄別方法。如果某上市公司的現金流量長期低於凈利潤,那可能就意味著與已經確認為利潤相對應的資產屬於不能轉化為現金流量的虛擬資產;若反差數額極為強烈或反差持續時間過長,必然說明有關利潤項目可能存在掛賬利潤或虛擬利潤跡象。如每股經營性現金凈流量,如果其每股收益很高,而每股經營現金流量是負的,這樣的上市公司往往是在造偎。對現金流量表作認真分析,便會發現很多造假線索。如果發現某上市公司所支付的增值稅、所得稅遠遠小於其利潤的稅負,那此公司就極有可能在造假。
3、應收款項和存貨分析法
現在有些上市公司利用對開發票虛增收入和利潤,這樣在稅負上就不會出現巨額欠稅,但上市公司很少同時等額增加收入和成本,他必須虛增存貨以消化一些購貨發票,這樣他的存貨就出現異常增加。這樣,這些公司的應收賬款(包括應收賬款、應收票據、預付賬款、其他應收款)就會急劇增加應收賬款周轉率急劇下降;存貨急劇增加,存貨周轉率急劇下降。但是上市公司也會注意到自己的收賬周轉率和存貨周轉率的下降必然會引起小散和專業分析師的懷疑,必然會把應收賬款向其他收款、預付賬款進行轉移。
4、稅項分析法
有一名小型上市公司的小散通過對該公司欠稅情況的分析,發現其虛構了數億元的收入。發現問題的過程是這樣的:首先這是一家小公司,實力自然不比大的上市公司,但欠稅竟然達幾千萬元。小散據此判斷欠稅很可能是虛構的,稅自然也是虛構的了。據此推論,收入和利潤也是虛的。
而此小散根據公式應交稅金期末余額=應交稅金期初余額+本期計提稅額一本期繳納稅額去計算該上市公司的期末應交所得欖余額,發現與其實際余額相差甚遠,果然實際稅負非常低。此後不久,該公司的造假便被揭露,股價自然也是一落千丈。而這位小散因其細心,提早發現了問題,將股票盡數拋出,而逃過一劫。
5、資產質量分析法
在很多上市公司中,不良資產都佔有相當的比重,這就要求小散要能分辨得出來。如果子公司長期業績平平,那麼就該懷疑長期投資在減值;而在建工程一直都掛在賬上,這很有可能就是不良資產,尤其是那些工期太長及早已過時的設備。
有些公司還會經常虛增固定資產和在建工程,這種做法很多情況下都是為了消化掉虛構的收入。
6、資產重組與關聯分析法資產的重組和關聯,也是現在造假的一個重要手段。
不過就算其手段再高明,也不是不可以發現的。在現在很多資產的重組和關聯交易是不公允的,如果有這樣的交易往往就涉及欺詐。比如一家上市公司的主業關聯交易量比重很大,那麼它的業績往往有很大的水分。即便是重組和關聯創造的投資收益也不是那麼可靠的,如果往來賬在不斷增加,則造假的可能性也不小。如果一家企業的利潤和收入主要都是來自關聯企業,在分析財務報表時一定要注意是否經過了粉飾,如果母公司合並會計報表的利潤總額(應剔除上市公司的利潤總額)大大低於上市公司的利潤總額,就可能意味著母公司通過關聯交易將利潤包裝注入上市公司。
7、子公司分析法
上市公司有兩種經常用的造假方法:一種是集中在某家子公司作假(母公司及其他子公司也有作假,但所佔份額不大);另一種是造假分散,幾乎所有子公司及母公司都在造假。
現在許多上市公司都有一些神奇子公司,業績好得不得了,這樣的子公司往往是造假造出來的;還有一些子公司,是年底才並購進來的,這時要注意其並購日是否合適;另外一些子公司,在母公司報表進進出出,這些子公司都很可疑:剛並人母公司時,業績妤得出奇,可過了幾年,就要置換出去,這些子公司也往往在造假。
8、審計意見分析法
有一個值得廣大股民和小散關注的問題,就是非標准審計報告和非標准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往往蘊涵著這家上市公司存在嚴重的財務問題,會計師往往不是不知道上市公司造假,但他一般不會直接指出上市公司造假,他在措辭時往往避重就輕,非常委婉,用說明段和解釋段內容暗示該公司存在嚴重財務問題。比如一些措辭就非常值得關註:應收款項金額巨大,主營收入主要來源於某家公司尤其是境外公司,這些時候,很可能就是一些虛假的收入。
『伍』 上市公司作假賬,股民能通過什麼手段進行維權
當上市公司財務造假最終破產倒閉以及股票退市而且無力賠償的時候,大部分情況下投資者都是自認倒霉。可是凡事都有例外,這個例外就是財務造假的時間點。
如果造假發生在上市之前,公司是通過造假上市的,這就屬於欺詐上市的情形。
當上市公司財務造假時,證監會已經出具相關行政處罰認定書後,所有的受損投資者都可以向上市公司索賠,主要手段是訴訟。
而當上市公司因財務造假,倒閉,股票退市無力賠償時,應由中介機構包括保薦人、承銷商、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等進行賠償。如果保薦人已經設立賠償基金的,可以優先向他們索償;如果尚未設立賠償基金的,在確認責任的基礎之上可以直接提起訴訟來解決。
其實碰上這種事,大量投資者自己的態度就是自認倒霉,而上市公司的股東就是抓住大家這樣的心理——認為麻煩,認為自己打不贏官司,認為自己就是活該倒霉,從而放棄了自己的權利,請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如果有投資者遇到類似的情況可以私信給我,我會利用自己有限的影響力無償提供幫助,指引相關途徑並聯絡相關部門,希望大家投資順利。
『陸』 上市公司財務報表造假主要手段有哪些
財務作假,投資者可通過法律途徑向審計所索賠,而相關審計人員的從業資格也可能會被取消,並處一定罰金。所有的財務造假都與公司高管有關,只要斷絕了高管的推卸責任之路,上市公司造假的動力就可以消除大半。
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的手段
1、利用企業之間的關聯交易,提高經營業績,粉飾財務報告。
一般而言,國內的上市公司大多屬集團型企業,無論是從公司結構、組織形式、還是經營涉足范圍、各個運作環節等,大多處於一種復合形的多元架構。
其向公眾披露的合並會計報表數據范圍涵蓋了母公司、子公司、各類合營公司、聯營公司、及控制、共同控制、有重大影響等各類企業的經濟活動情況。
關聯企業均為獨立法人,各自獨立核算,但關聯企業之間往往在整個集團內又相互配套,甚至互為商業購銷客戶,這些在理論上為上市公司通過內部交易調節合並數據提供了一個平台。
2、通過「泡沫重組」,或突擊進行資產轉讓等方式,追求一種華而不實的短期逐利行為。
這種通過債務重組和轉讓資產等方式所獲得的非經常性收益並不是總能得到,由於主營業務沒有實際成長,這些企業在業績大幅提升一兩年後,往往又出現業績大幅縮水的情況,投資者則因為只看重企業表面收益的增長而投資失敗。
我國證券市場是政府主導型市場。上市公司在初次發行階段,證監會要求公司必須連續三年盈利,企業上市後向社會公開募集資金的主要方式是配股,導致很多企業為了利益進行財務包裝。
注冊會計師審計的起源,是由於公司管理者基於自利可能有操縱利潤、虛報業績的動機,作為財產所有者的股東為了保護自身利益,委託獨立的審計人員對管理者履行經濟責任的狀況進行審查、鑒證和報告。
但目前注冊會計師制度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財務造假行為不斷出現,其原因主要是注冊會計師制度本身存在一些問題。
『柒』 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的手段有哪些
了解的目的和認知水平
『捌』 近幾年有哪些典型的上市公司會計信息造假的案例
下面是3個 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的案例:
1、萬福生科
典型例子,當數萬福生科(5.940,0.18,3.13%)(300268.SZ)。2012年10月25日晚間,萬福生科公告稱,2012年半年報中虛增營業收入1.88億元、虛增營業成本1.46億元、虛增利潤4023.16萬元,未披露公司上半年停產事項。
但其造假顯然不僅存在於2012年上半年。2013年3月2日,萬福生科又公告稱,公司自查發現,2008年至2011年累計虛增收入7.4億元左右,虛增營業利潤1.8億元左右,虛增凈利潤1.6億元左右。
2、紫光古漢
而更讓市場震撼的,無疑是與萬福生科同屬於湖南地區的上市公司紫光古漢(000590.SZ)。3月12日,公司披露其財務造假等多項違法事實及證監會的處罰決定——2005年至2008年間,紫光古漢連續四年累計虛增利潤5163.83萬元,占其對外披露利潤累計額達87.04%。
公司遭證監會警告並處50萬元罰款,前董事長郭元林等7名時任高管被證監會警告並處累計39萬元罰款。
3、綠大地
綠大地於2007年12月21日在深圳證券交易所首次發行股票並上市,募集資金達3.46億元。
2004年至2009年間,綠大地在不具備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上市的情況下,登記注冊了一批由綠大地實際控制或者掌握銀行賬戶的關聯公司,並利用相關銀行賬戶操控資金流轉,採用偽造合同、發票、工商登記資料等手段,少付多列,將款項支付給其控制的公司組成人員,虛構交易業務、虛增資產、虛增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