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公司股票 » 不要買銀行股票
擴展閱讀
科羅娜啤酒股票代碼 2025-07-09 22:39:48
但斌的基金持有哪些股票 2025-07-09 22:38:10
法拉第未來股票代碼 2025-07-09 22:31:08

不要買銀行股票

發布時間: 2021-07-25 19:16:40

『壹』 銀行股票適合長期持有嗎

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A股市場市盈率最低的板塊就是銀行板塊,普遍價格都比較低,業績還不錯,主要原因就是盤子比較大,業績比較穩定,不會出現大幅的波動,極少數的新上市小盤銀行股可能波動會比較大一些,規模比較大的銀行股,基本上一年都不會出現百分之二三十的漲幅,因此,如果沒有特別高的目標,可以介入一些市盈率比較低的銀行股,什麼時候短期出現比較大的漲幅的時候也可以獲利了結,千萬不要追高,期望值不要報的高,平均每年盈利,超過普通的理財還是可以的
也可以關注一些已經預告業績增長的,市盈率比較低的股票,比如000950的,重葯控股,市盈率也只有十倍左右,業績預告,比上一年,盈利略有增長,凈資產都有差不多五塊錢的,現在的價格幾乎是凈資產的價格,明顯是偏低,按現在的價格,一年盈利百分之二三十問題不大
個人看法,僅供參考

『貳』 三年內不能買銀行股,為什麼不買

國內金融業的銀行本位主義思想,或者說成是自私自利的行為導向,在此暴露無遺。眾所周知,銀行業監管條例當中有一項不可逾越的規定:針對單一客戶的貸款比例不得超過全部貸款的10%。其目的是為了防止那種因一個客戶的貸款損失而吞嗤全部凈資產的至高無上的風險,也就是所謂貸款集中度風險,或者是將太多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的風險。那麼,在銀行股上市為商業銀行募集了巨額資金並由此大大提高了資本充足率的同時,對股市構成的股本集中度風險可以避而不談嗎?這已使得中國股市看上去是一個銀行業主導的市場,其他上市公司不過是上市銀行的陪襯罷了。

令人更加不安的是,幾乎人人都知道,未來銀行股上市的步伐還將加快,不僅有另一個巨無霸――農業銀行,還有數十家城市商業銀行,甚至還可能包括更多的農信社等。照此走下去,銀行股合計佔全部上市公司股本合計的比例註定要進一步提升。這太不可思議了!

『叄』 為什麼不能買銀行股

這是我轉載的,比較有權威的,我們是散戶,經不起莊家折騰,你看看吧,我感覺分析的很有道理。

清議:二十年不買銀行股

(這是我10月16日為今天出版的《理財周報》撰寫的一篇文章,其中也反映了我對近期大盤走勢的部分憂慮)

不經意間,A股市場在銀行股上市道路上犯下一個大錯誤。如不及時糾正,必將釀成重大長期性風險

我在8月底撰寫並發表在《理財周報》上的一篇題為「銀行股的軟肋」的文章,事後遭到一些人的抨擊。大致的意思是說我不了解銀行的運作,對國內上市銀行業績過度依賴央行及政府的判斷存在重大失誤等。

沒錯,論及商業銀行如何內部控制信貸風險,以及為什麼長期向儲蓄客戶支付微薄利息卻在他們有朝一日成為住宅按揭貸款客戶後收取高額利息,還有像是如何對待違規客戶等一系列事關內部運作的問題上,我的確知之甚少。但是,我一向關注會計標准,也熟悉銀行業所遵循的資本標准,後者實際上是區別於一般企業的會計標准。

國內商業銀行業績過度依賴政府信用毋庸置疑

批評者說,雖然來自國債、央行票據以及其他歸根結底具有政府信用的債權投資的利息收入,占國內商業銀行營業利潤的比例平均高達七成以上,但是,該等資產佔用並非沒有成本,在扣減相應的付息成本後,其凈利息收益占營業利潤的比例就會大大降低,以至於所謂的國內商業銀行業績過度依賴政府信用的說法不能成立。

面對以上批評,我倒是對批評者所具備的銀行業常識持懷疑態度。依據巴塞爾協議,銀行的資產是按照風險權數劃分的。其中,國債、央行票據以及其他歸根結底具有政府信用的資產,其風險權數為0,而一切商業貸款的風險權數為100%。在會計上,這意味著前者無需壞賬撥備,而後者必須按照五級分類法確認相應的壞賬撥備。

推而論之,鑒於國內商業銀行平均不良貸款比例遠超過5%,而壞賬撥備比率(已建立的壞賬撥備對不良貸款的比率)正常情況下應達到100%;鑒於目前國內商業銀行大多將四成以上的付息債務用於上述具有政府信用的資產佔用,而對這一部分資產不予壞賬撥備或做其他減值准備;鑒於國內商業銀行從上述具有政府信用資產當中獲得的凈收益率大大高於撥備後的存貸款利差收益率,因此,一旦失去政府信用的支持,出於資產風險權數以及壞賬撥備的考慮,商業銀行業的盈利能力必然受到沉重打擊,不誇張地說可能會出現虧損。

資本充足率同樣依賴政府信用

所謂銀行資本充足率,是按照不同定義下的資本對加權風險資產合計的比率。顯然,分子數值越大,分母數值越小,所得出的資本充足率就越高。

在這一情況下,拋開分子不談,如果低風險權數資產(更不必說0風險權數的資產)佔加權風險權數資產合計的比例越高,加權風險權數資產合計或資本充足率計算公式當中的分母就越小,結果必然導致資本充足率上升。

於是,當我們必須承認目前國內商業銀行業績過度依賴政府信用的同時,也必須注意到銀行業資本充足率也存在過度依賴政府信用的問題。

在很大程度上,近幾年國內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之所以快速提升,除銀行股上市募集資金極大地擴張了商業銀行核心資本規模以至於分子數值迅速擴大之外,越來越多的資產被投入到具有政府信用的資產當中以至於分母相對變小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無證據表明後工業化經濟需要一個龐大的銀行體系

為什麼經濟總量只要美國九分之一的中國會在很短的時間內出現三個以股票市值計算的世界銀行業巨無霸呢?這個在別人眼中的好事在我眼裡卻不是什麼好事。

說到底,後工業化經濟並不需要一個龐大的銀行體系,或者說擁有龐大銀行體系只是初級工業化經濟的特徵。眾所周知,美國目前的銀行體系是由中小商業銀行構成的,至少相對於非銀行業企業所具有的規模而言是如此。國際經驗表明,伴隨企業資金籌措逐漸由間接融資為主向直接融資為主轉變,銀行業在全社會金融服務當中所扮演的角色將趨於弱化,取而代之的是發達的資本市場。想想看,這是否意味著現有過度龐大的國內銀行體系不會與GDP同比增長,以至於需要長期看淡銀行股業績成長性呢?

或許有人以為,放寬商業銀行對外投資限制,允許商業銀行將過剩的流動性投入股市,可以避免其業績增速鈍化,當然也足以實現商業銀行的可持續發展。近日的確有報道說,工商銀行已開始進入IPO市場。在我看來,沒有什麼比這更壞的消息了。

耐人尋味的是,金融監管機構一向強調負債投資股票是最最危險的金融活動,可偏偏在銀行資金直接進入股市的時候忘記了這一警告。無論如何,銀行是負債率最高的經營體,高到即使一個客戶的貸款出現壞賬,就可能吞嗤全部凈資產。無論如何,股市的風險遠遠大於信貸市場,允許商業銀行投資股票,等同於放大其資本風險。無論如何,日本股市泡沫的基本教訓就是銀行業大量持有股票。

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晚些時候開始,為增強銀行業盈利水平,不允許銀行業持有國債的禁令被打破,結果是國內銀行業大量持有國債,由此形成嚴重的銀行對財政透支。從長計議,這是國內金融體系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要害是加大了長期財政預算平衡壓力。如今,已到了防止出現為顧及銀行業盈利水平而忽視金融業交叉風險的時候了。打算透過允許商業銀行投資股票的途徑而消化其過剩流動性嗎?這未免太短視了吧。

最大的風險在於銀行股集中度已嚴重透支

實際上,即使目前尚未明確允許商業銀行投資股票,但銀行業與股票市場之間的交叉風險已經形成,而且非常之高。

近日身體不適,隨拜託我的老朋友《創富志》雜志主編張信東幫我收集一項有關目前銀行股合計佔A股上市公司股本合計比例的數據。結果不出預料,截至9月底,14家A股上市銀行股本合計佔全部A股上市公司股本合計的比例已接近50%。

國內金融業的銀行本位主義思想,或者說成是自私自利的行為導向,在此暴露無遺。眾所周知,銀行業監管條例當中有一項不可逾越的規定:針對單一客戶的貸款比例不得超過全部貸款的10%。其目的是為了防止那種因一個客戶的貸款損失而吞嗤全部凈資產的至高無上的風險,也就是所謂貸款集中度風險,或者是將太多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的風險。那麼,在銀行股上市為商業銀行募集了巨額資金並由此大大提高了資本充足率的同時,對股市構成的股本集中度風險可以避而不談嗎?這已使得中國股市看上去是一個銀行業主導的市場,其他上市公司不過是上市銀行的陪襯罷了。

令人更加不安的是,幾乎人人都知道,未來銀行股上市的步伐還將加快,不僅有另一個巨無霸――農業銀行,還有數十家城市商業銀行,甚至還可能包括更多的農信社等。照此走下去,銀行股合計佔全部上市公司股本合計的比例註定要進一步提升。這太不可思議了!

綜合以上因素,我不得不認真地建議:應當盡快暫停銀行股上市進程,拿出足夠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重新審視銀行股上市風險。千萬不要忘記陳雲講過的那句話:我們要用90%以上的時間去弄清情況,用不到10%的時間去決策。

鑒於銀行股的問題十分復雜,我相信不可避免地要對A股市場構成一連串影響,包括股指期貨在內。
------------------------
清議
現任經濟觀察研究院院長,中國國情與發展研究所經濟學研究員,曾任《新財富》學術顧問、《中國證券期貨》雜志執行社長、CCTV「中國證券」欄目上市公司年報財務顧問等。

『肆』 銀行股估值那麼低,為什麼不買

不知道你是否知道前段時間,也就是3.4月份的時候,王亞偉堅持買金融股,但近期又在賣出,基金現在都不能堅持,我們何必問為什麼?

如果你是打算長期投資,年收益只需要跑過存款利息,當然現在就可以買,估值已經很低了,現在大家擔憂的不過就是 房地產的調控,銀行的壞賬會增加,影響利潤,金融危機爆發也是禍起金融行業,現在歐洲那邊還在危急中。很多人都比較恐懼,而這時候正是那些長線投資者可以入手的時候。不要問別人為什麼不買,只問自己看到價值為什麼不敢買。因為別人泛指多數人,而多數人都是群體動物,很少有勇氣單獨行動,特別可能要堅持幾年才能證明自己今天的判斷。

另外你說為什麼現在的大部分資金不買,道理在判斷銀行是否估值合理,要看他未來的增長空間還大不大,工商銀行上萬的網點,未來是否還可以擴張一倍?不能的話,如何支撐他的股價短時間翻番甚至漲2.3倍?(既然沒有漲的理由,那麼大多數人就會選擇賣出)市場資金不足人氣不高的情況下,這些大盤股能漲多高?他們都是很吃資金的龐然大物。沒有大量資金的追逐,自然一般的人也不想去買,大家都想賺點塊錢,包括這些看起來很專業的基金。另外股市中需要一些可以期盼的東西,如果一隻股票非常好,但未來一直保持現在的盈利的話,就算非常穩定,他的市盈率也不會高。

這就是為什麼09年到現在,中小盤股一直都是小強,壓不死打不爛的原因,說白了就是資金看中了他們的成長性。

『伍』 銀行那麼賺錢,但買銀行股不賺錢反而虧錢,究竟為什麼

銀行賺錢與銀行股賺不賺錢並沒有直接關系,只有間接性關系,所以不要認為銀行賺錢了,買入銀行股就一定會賺錢,其實這兩者之間是兩碼事。

首先工商銀行實際案例進行分析,工商銀行2020年全年凈利潤是3159.06億元,工商銀行平均每天約8.65億元,可想而知工商銀行賺錢能力有多強,一天就賺幾個億,這是多少上市企業連一年都賺不到這么多錢。

然後再來看看2020年工商銀行的股票情況,2020年1月2日工商銀行當天收盤價是5.97元,2020年12月31日工商銀行股票收盤價是4.99;按照工商銀行的股票來看,2020年股價每股跌了0.98元,跌幅高達16.4%,持有工商銀行股票還倒虧。

結合股票市場的大趨勢,銀行板塊特徵,以及銀行股的特點進行的分析得知,以上三點就是為什麼銀行很賺錢,銀行股卻不賺錢的真正原因。

最後告訴所有投資者,上市公司賺錢不能代表股票就能賺錢,公司業績賺錢與股票賺錢是兩碼事,上面以2020年工商銀行的案例可以充分證明,再有就是中石油也是可以證明這個觀點。

總之大家內心要清楚,銀行賺錢是肯定的,但銀行股難賺錢也是市場認可的,銀行業績保持穩定增長,市盈率非常低;導致股票被嚴重低估的真正原因,想要從銀行股吃肉要長期價值投資,主要追求銀行股分紅獲取收益才是最靠譜的。

『陸』 證券上的錢如果不買股票放證券賬戶好還是銀行存管好

如果近階段不買股票還是銀行存管好,一是有利息,二是不會被證券公司挪用。現在轉帳也非常方便。證券賬戶上是無利息的。

『柒』 買銀行的股票會不會有虧損

炒股從來沒有一本萬利的事情,你買了可能虧也可能賺,沒誰敢擔保你一定不會虧,即使水平再高的人也有虧的時候,更不要說普通人,你要覺得好可以少量買點慢慢玩,要是感覺風險巨大,不能承受一點虧損根本沒必要進股市找不愉快。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捌』 關於存銀行還是買銀行股票

呵呵,操作得當?請問怎麼樣算是操作得當呢?

我就在一家證券公司工作,我們樓下散戶大廳里好些股民的「股齡」都超過10年了,談起股票來頭頭是道,各種技術指標信手拈來,聽得我是一愣一愣的。但跟他們細細聊聊,07年大牛市確實賺了不少,08年基本都吐回去了。

操作得當,說起來很簡單4個字,但在股市裡真不是那麼簡單的。開句玩笑話,如果真的操作得當,你一天就能賺10%呢,一個漲停板而已嘛。問題是你抓得住么?炒股的人大都有過這樣的經歷:看看周圍人買的股票都漲,自己手裡的就是不漲。

你不急於回報,說明你還算一個比較理性的投資者;不甘於銀行利率,你也有基本的投資理念。但是你對股市一無所知的情況下,貿然投資於中國的股市,風險確實大了點兒。中國股市跟西方成熟發達的股票市場有著很大的區別,你看看現在的股票型基金好了。基金經理們對股票的了解總比你對點兒吧?他們做得如何呢?按照巴菲特價值投資的理念,中石油中石化這樣的股票絕對值得價值投資啊,但是有多少中國股民就套死在石化雙「熊」上了?

所以啊,個人建議你還是別了。銀行利息是不多,但也比你去股市虧了好。股市有風險,投資須謹慎。或者說:不要只見賊吃肉,不見賊挨打。

如果你實在不願意存銀行,個人建議你到銀行買點理財產品。目前各大銀行推出的理財產品收益都比銀行存款高一點點,如果你不是太貪心的話,買點理財產品也不錯。但有一點提醒你:一定要看清楚理財產品的類型,別把保險當理財產品買了。一般銀行都有保本保收益產品,非保本浮動收益產品和保本浮動收益產品,求穩的話你就買點保本保收益產品好了。但別只聽銀行人說,一定要看到具體的產品說明書上有保本保收益的條款才可以。我自己就在銀行買了點,比銀行存款利率高點兒就行,我不貪心。

個人意見,供你參考。股市有風險,投資須謹慎。

『玖』 為什麼有些人喜歡買銀行股

銀行作為百業之母,是目前最賺錢的行業沒有之一!根據2019年報數據,36家上市銀行以1%的數量占據了全部上市公司40%+的凈利潤。

阿里巴巴夠厲害了吧?去年凈利潤934億元,還略低於只能排在本行業第五的招商銀行。

作為最賺錢的行業,規模自然不小!股本規模一大,股性就呆滯,並不適合炒作。除了次新小型農商行與城商行,游資基本上不碰銀行股。


雖然如此,但投資始終還是有風險的!那麼投資銀行股需要注意哪些坑?

1、次新銀行股

銀行大部分屬於國有企業,而國企上市不得低於凈資產發行,防止資產流失。

因此新上市的銀行股一般就以每股凈資產定價,即市凈率為1,高於現有的不到0.8的行業平均水平。

這些高估部分要麼以下跌回歸行業平均值,要麼等待留存利潤增厚凈資產而降低市凈率,需要若干年時間才能實現。

2、地方小銀行

尤其是不發達地區的農商行與城商行,壞賬率較高!近些年央行已經重組了好幾家。

3、沒有特色

銀行股數量越來越多,而機構投資者的資金增速跟不上,只能擇優投資一些頭部銀行。

所以有些基本面比較平庸,沒有品牌效應的銀行在股價上難有起色。不過如果是配售市值,這方面倒問題不大,例如中信銀行、交通銀行等。

『拾』 存錢和買銀行股,哪個更劃算

買銀行股是你打算做銀行的股東了,參與其分紅擴股等,是投資行為,當然你就要承擔投資的風險了。錢存銀行你只是把錢委託給銀行保管,銀行向你支付一定的利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