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民國時期老股票在哪賣
鑒寶,說不定是文物呢。他的價值要通過買賣來實現。如果他發展到現在公司很大也有可能兌換。
『貳』 中華老字型大小相關的股票有哪些 中華老字型大小上市公司一覽
1、浙江震元(000705):「震元堂」是浙江震元醫葯連鎖有限公司的注冊商標。震元堂初創於清乾隆十七年(1752),歷史之久乃紹興諸店之魁,相傳創始人杜景湘(慈溪杜家橋人)原在水澄橋擺葯攤起家。震元堂在經營上的首要特色是貨真價實,真不二價。舊社會大小葯店無不掛上「朔望九扣,逐日九五」牌子,而震元堂卻不折不扣缺一不賣,民間素以「金字招牌」相稱。
2、太安堂(002433):治療皮膚病中葯開發剛剛起步,其發展前景廣闊,具有很高的投資價值。具有小股本(1億股)、高成長、壟斷性、高利潤、非周期的優勢細分龍頭公司,國家保密配方,擁有五百年中醫葯文化底蘊和核心技術的企業,公司正逐步從單純以產品經營,跨入以產品經營帶動資本運營,以資本運營促進產品經營的生命周期。以文化鑄品牌,在「太安堂」這個五百年老字型大小的集團品牌下,形成了「麒麟」、「鈹寶」、「柯醫師」等優質牌品。
3、片仔癀(600436):片仔癀與雲南白葯一樣,二者作為我國中葯的兩大獨家生產絕密品種,其特效配方及獨特工藝受國家絕密保護。用特殊工藝製作成片仔癀後定為宮廷秘方。當為傳世之寶,需經過相當長的時間才能盛名,所以我們可以判斷片仔癀成方之日當不晚於崇禎年間(公元一六二八年或一六四四年)。那位削發為僧的太醫原籍是閩南,後則在璞山岩廟主持傳授徒弟幾代。民國時期漳州城的一些茶莊開始製作片仔癀。1956年,政府宣布進行私營改造。
4、馬應龍(600993):馬應龍葯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馬應龍葯業」)是一家有四百多年歷史的中華老字型大小企業,創始於公元1582年(明朝萬曆十年)。1582年,馬應龍的創始人馬金堂於河北定縣(今河北定州市)開辦小型眼葯鋪——馬應龍生記葯店(總店後遷往北京),創制「八寶」眼葯。至清乾隆年間,馬金堂的後人馬應龍將「八寶眼葯」定名為「馬應龍定州眼葯」。四百多年來,馬應龍品牌薪火相傳,生生不息,譜寫了一段「懸壺濟世,妙手仁心」的傳奇故事。
5、雲南白葯(000538):雲南白葯1902年由曲煥章創制,原名「曲煥章百寶丹」。曲煥章原在雲南江川一帶是有名的傷科醫生,後為避禍亂,游歷滇南名山,求教當地的民族醫生,研究當地草葯,苦心鑽研,改進配方,歷經十載,研製出「百寶丹」,另外他還研製出虎力散、撐骨散的葯方。
6、同仁堂(600085):北京同仁堂是中葯行業著名的老字型大小,創建於清康熙八年(1669年),自雍正元年(1721年)正式供奉清皇宮御葯房用葯,歷經八代皇帝,長達188年。歷代同仁堂人恪守「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的傳統古訓,樹立「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識,確保了同仁堂金字招牌的長盛不衰。其產品以「配方獨特、選料上乘、工藝精湛、療效顯著」而享譽海內外,產品行銷40多個國家和地區。
7、九芝堂(000989):九芝堂股份有限公司是國家重點中葯企業,其前身「勞九芝堂葯鋪」創建於1650年,是中國著名老字型大小。公元1650年,一位名叫勞澄的老者來到古城長沙坡子街開了一家未名小葯鋪,這就是勞九芝堂的前身。勞澄之子勞楫取其父所繪《天香書屋圖》(圖中植雙桂,桂生九芝)之意,給葯鋪取名「勞九芝堂」。
8、開開實業(600272):公司控股子公司雷允上葯城座落在靜安寺華山路地段,雷允上創始於1662年,是目前上海乃至全國都屈指可數的大型醫療商店。她集中西葯品、進口葯品、參茸、飲片配方、傳統補品、家庭之用醫療器械、衛生百貨,專科門診於一體,既有參茸專櫃,又有傳統補品專賣;既有地道的中葯製品,又有現代的保健品。
9、新世界(600628):公司旗下控股60%的上海蔡同德葯業有限公司集生產、供應、銷售、醫療「四位」於一體,經營各類中葯材、中成葯、西葯、參茸滋補品、營養保健品、醫療器械等5000餘種。上海蔡同德堂葯號創始於公元1882年(清光緒八年),距今已有120多年的歷史。它是首批中華老字型大小企業之一,榮獲全國名牌商業企業和上海市著名商標等稱號。
10、豫園商城(600655):童涵春堂中葯飲片有限公司是全國第一家被批准生產中葯精製飲片的企業。童涵春堂品牌產品自1993年起被評為歷屆「上海名牌產品」。「童涵春堂」商標連續三次被評為「上海市著名商標」。生產的「冬蟲夏草、鐵皮楓斗、精選燕窩、野山人參、蛤士蟆油、西洋參、全須生曬人參、參茸貴細葯材、中葯飲片」等天然品牌產品享譽中外,尤其在港澳台日本及東南亞一帶聞名遐邇。
『叄』 民國時期資本最雄厚的民營企業是什麼
【應該是榮氏(榮德生、榮宗敬)企業】
在辛亥革命,民國建立之後,民主共和與實業救國成為當時中國最流行的兩大思潮,涌現了大批著名的愛國實業家,造就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短暫春天,最著名的當屬南張(張蹇:南通大生紗場,主張發展鋼鐵工業)北周(周學熙:啟新洋灰公司),榮德生、榮宗敬(申新幾個紗場)兄弟倆。
【榮氏企業】:是舊中國資本最雄厚、規模最宏大的民族企業集團,是中國民族工業發展史上一個極令人注目的家族企業。
因其當時在麵粉業和棉紡業雄屆首位,而有「麵粉大王」、「棉紗大王」之稱。毛澤東曾這樣評價【榮氏家族】說:「榮家是中國民族資本家的首戶,中國在世界上真正稱得上是財團的,就只有他們一家。」
『肆』 民國時期不是已經有股市了嗎
有。1916年孫中山與滬商虞洽卿共同建議組織上海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擬具章程和說明書,呈請農商部核准。1920年2月1日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在總商會開創立會。2月6日交易所召開理事會選舉虞洽卿為理事長。
1920年7月1日上海證券交易所開業,採用股份公司形式,交易標的分為有價證券、棉花等7類。這就是近代中國最早的股票。
(4)民國時期股票公司擴展閱讀:
中國股票發行經歷了清政府、北洋政府、國民政府,新中國人民政府。使用購買股票的幣種有銀兩、銀元、法幣、中儲券、關金券、金元券、人民幣。
如今,收藏界把這百餘年發行的股票進行分組。分為清代、民國、解放區、新中國、新時期、上市公司股票再加股票認購證。
『伍』 民國時期,最著名的企業家是誰
民國時期,最著名的企業家是中國近代實業家張謇。張謇創辦中國第一所紡織專業學校,開中國紡織高等教育之先河;首次建立棉紡織原料供應基地,進行棉花改良和推廣種植工作;以家鄉為基地,努力進行發展近代紡織工業的實踐,為中國民族紡織業的發展壯大作出了重要貢獻。
他一生創辦了20多個企業,370多所學校,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寶貴貢獻,被稱為「狀元實業家」。
張謇在當時對南通的建設已經有很清晰而前衛的規劃理念,包括與西方建築理念相結合的花園城市。這些理念的實踐使得南通被現代建築學家、清華大學教授吳良鏞譽為「中國近代第一城」。
(5)民國時期股票公司擴展閱讀:
黃金時代:
張謇還是晚清時期立憲運動的領袖,曾主持發動了三次國會請願運動。在民國任工商部長時,他指出過去的措施,在「無導民興業之心」,卒之糜費而乏效果。今後部辦企業,概行停罷,悉聽民辦。
他生前主張「實業救國」、「教育救國」,舉辦了不少工廠企業和教育文化事業。他的「實業救國」雖不能挽救舊中國危亡,但卻有利於當時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張謇將大生紗廠早期的棉紗產品使用「魁星」商標,下設有「紅魁」、「藍魁」、「綠魁」、「金魁 」、「彩魁」等不同產品線。商標的主要部分就是魁星點斗,獨占鰲頭的形象。投產後的第二年,大生紗廠得純利5萬兩;第三年得純利10萬兩;到1908年累計純利達到190多萬兩。
在大生紗廠經營好轉之後,集資招股的問題似乎再也不存在了。1901年張謇等人決定再招20萬兩新股,一年之內就成功集到20.75萬兩。1904年,張謇決定擴張,籌建大生分廠。原來不肯出資的桂嵩慶此時也「自願入股二萬」。
當初寫信指控張謇的浙江候補道朱幼鴻,此時亦入股1萬兩。和大生一廠籌備時的艱難相比,大生二廠從籌備到開工僅29個月,很輕松地就收足了80萬兩股本。「大生紡織股份有限公司」在商部正式注冊,並且取得了「百里之內二十年不準別家設立紡廠」的專利權,張謇的社會威望也與日俱增,成為各派爭相延攬的人物。
「一個人辦一縣事,要有一省的眼光;辦一省事,要有一國之眼光;辦一國事,要有世界的眼光。」張謇的理念決定了他事業的規模,當時西方各國忙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中國紡織市場留出了一個巨大空間。
1913年以後,和其他地方的紡織企業一樣,大生一廠、二廠連年贏利,興旺一時,僅1919年兩廠贏利就高達380多萬兩,創下最高紀錄。總計從1914年到1921年的8年間,大生兩個廠的利潤有1000多萬兩。1920~1921年,上海報紙天天刊登大生的股票行情,是當時市場上最搶手的股票之一。
此時,大生已擁有紗錠13.7萬多枚,張謇進入了自己的黃金時代。
『陸』 民國33年買的股票
建議咨詢有關部門.
想來是不可能兌現了的,國家肯定在當時有過兌換的政策,早過期了.
再說這已經是文物了,其文物價值也相當可觀了的.
可以自己收藏也可以轉讓收藏家.
『柒』 解放前 民國的時候中國有股市嗎
我國的滬深股市是從一個地方股市發展而成為全國性的股市的。在1990年12月正式營業時,上市的股票數量只有為數很少的幾只,其規模很小,且上市的股票基本上都是上海或深圳的本地股,如上海的老八股中只有一支是異地股票。在其後股市的發展中,由於缺乏戰略性的考慮,造成了資金的擴容與股票的擴容不同步,特別是資金擴容,其速度遠遠快於股票擴容。在1991年至1996年的五年間,股票營業部從數十家擴展到現在的近3000家,入市資金從10多億元增加到現在的3000多億元,而上市公司卻只從當年的近20家增加到現在的400多家,上市流通的股票只有300億股。股市的供求關系極不平衡,這樣就造成了股價在最初兩年出現暴漲的局面。
上海股市從1990年12月開始計點,1992年年底就上升到了780點,平均年漲幅達到179%;深圳股市從1991年4月開始計點,1992年底也漲到了241點,年均漲幅也有68.5%。
『捌』 民國時期股票交易抽不抽印花稅
民國時期股票交易也需要收取稅費的,這也是當時國家的繳稅的一種方式
『玖』 誰給我說下民國股票歷史
在已經挖掘出的清朝、民國時期的老股票中,銀行類(錢庄除外)股票有40餘種,除幾種價格在千元以下外,其餘的價格都在數千元至數萬元。銀行類股票的價格遠遠高於其它股票。在股票收藏中,銀行類股票自成系列。上海的股票收藏家趙善榮先生,自1998年初開始進行銀行股票專題收藏,至今已收藏銀行股票30餘種,在股票收藏領域處於領先地位。
2000年3月,中國工商銀行上海分行,為建立中國第一家銀行博物館,有意整體購買趙先生的銀行股票,趙先生開價80萬元,由於博物館的經費並不是很充足,而只好作罷。2000年4月9日,在上海浦東世紀金融大廈內,銀行博物館正式開幕,參觀者們對館內收藏的兩千多件銀行(包括錢庄),不同時期的印章、存摺、徽章、賬冊、支票、錢幣以及各類業務器具等展品充滿
了濃厚的興趣,但在這些參觀者中,卻很少有人知道:股份制對銀行的產生所起到的決定性作用。
清朝、民國時期全國共有銀行數百家,當我們翻開這數百家的銀行史時,我們驚奇地發現:這數百家銀行竟然全是股份制,這種特殊的現象,在其它各行各業都是絕無僅有的。所以可以說:是股份制培育了銀行,如果沒有股份制,就沒有銀行。而股份制的唯一標志就是股票。
經常有人問我:老股票中的銀行類股票為什麼這么貴?我和一些股票收藏朋友也常常探討這個問題,大家都認為:由於銀行業與其它行業的不可比性,也就決定了銀行業的重要地位。任何一家銀行的成立,都是必須經中央政府批准才行的。再有就是銀行史。由於是股份制創造了銀行,講銀行史就要講股票,股票是銀行的根,沒有股票又哪有銀行呢?
當一些錢幣收藏家看到了銀行股票時,他們感到很驚奇,對於股票大方得體的票幅,設計精美的印刷,多項內容
的填寫、簽署及印章,多年付息分紅等記載,自嘆他們手中的紙幣而不如,尤其是銀行發行的紙幣,經過印刷即為成品,如今有些存量較少的紙幣,價格已相當昂貴。但所謂的存量少也比銀行類股票存量大很多,因為至目前為止,還
未發現哪種銀行股票的存量超過30枚。在已挖掘出來的40餘種銀行股票中,有些還是孤品,而這些股票的價格相對於紙幣珍貴品種的價格卻低得可憐,這是很不應該的。
解放後的幾十年裡,股票作為資本主義的象徵,已被批判得體無完膚,不勞而獲的臭名,使人們對它深惡痛絕。所以在改革開放初期,因為搞股份制,就有了姓資姓社的大討論。這種極不正常的現象,最終還是被扭轉了。今天的股份制已遍及各行各業。事實證明,它深得人心。而記載著股份制歷史的老股票,卻已被摧殘得所剩無幾,難怪老股票的收藏這么難。
有聰明的錢幣收藏家,設想在以後的錢幣展出中,以某家銀行的股票與錢幣相配套,以期達到滿意的效果。但銀行類股票的難以尋覓,就又使他們望而卻步。銀行股票的發行量與銀行發行的紙幣是不能相比的,紙幣的發行量至少幾百萬元,而銀行的股本一般只有幾千股至10萬股之間,股票也是分為多種面值的,比如中國實業銀行,民國八年發行第一期股票時,總股本定為20萬股,股票分為壹股、伍股、拾股、伍拾股、壹佰股5種面值。民國二十二年換發新股票時,新股票上這樣記載著:本銀行資本暫以所收之3507400元為額,共計35074股。本銀行股票分為壹股、伍股、拾股、伍拾股、壹佰股五種。由此看來中國實業銀行的股票發行很艱難。14年中卻未招足額定股本的18%,可銀行發行貨幣時卻都是足額甚至是超額發行的。
如果我們認真分析銀行股票的價值,就會發現股票的價格並不是高了,而完全相反是太低了。銀行發行的紙幣,從輩分上講,是銀行的晚輩,更是銀行股票的晚輩。從數量上講,銀行紙幣的存量遠大於股票,僅此兩點,就說明銀行股票與紙幣間的價格倒掛是不正常的,股票這一新興藏品,由於只有5年歷史,參與的人還極少,正因為這樣,股票巨大的價值潛力,才會等待人們去挖掘。
大概就是這么多了,對於詳細的有幾只股票那是看國家會不會讓我們了解民國時期各方面的事情了。你也知道現在屁大一點事有可能和國家機密,或是國家形象扯上。
『拾』 民國時期的股票還值錢不
有收藏價值 也很值錢 就是不能在上市流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