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哥倫比亞電影公司和米高梅電影公司是上市公司嗎82年可口可樂買下哥倫比亞多少股權
都是上市公司。82年買下了全部股權,不然後面也不可能賣。86年CNN收購米高梅(全部股權),但後因CNN資金不足,一部分資產被CNN買回。參考資料如下:
http://wenku..com/link?url=UV--
http://sports.eastday.com/eastday/finance/qyjy/gsjj/userobject1ai522025.html
——————滿意請採納,謝謝。
『貳』 幾家電影公司發展
哥倫比亞 columbia picture corp
1920年原來在環球工作的H·柯恩,J·柯恩兩兄弟和J·布蘭特在好萊塢成立了一家攝制喜劇短片的小公司,叫CBC,1924年更名為哥倫比亞電影公司,並於30年代發展成美國八大製片公司之一,這主要是由於H·柯恩和他的導演F·卡普拉起了作用。卡普拉在哥倫比亞十年,拍攝了《一夜風流》(1934)《蒂斯先生進城》(1936)等片。50年代,哥倫比亞開始通過資助獨立製片人的方式拍攝影片,公司先後贊助過大衛林恩等頗有名氣的導演,也拍出了不少高質量的電影,如《生於昨天》(1950)《桂河大橋》(1957)《阿拉伯的勞倫斯》(1962)《猜猜誰來吃晚餐》(1967)。在50到60年代這個美國電影危機時期,哥倫比亞通過它的子公司向電視台出售它的舊片並幫助電視台拍攝電視片,成為好萊塢第一家與電視行業相結合的大公司。1968年公司改組為,改名為哥倫比亞影片工業公司,下屬哥倫比亞影業公司和銀幕珍片公司,繼續從事對獨立製片的資助和電視片的拍攝。80年代,該公司附屬於可口可樂公司。
夢工廠的英文全名為Dream Works SKG,除了直譯過來的Dream Works,其中的SKG來自於三位創始人姓氏的第一個字母,S代表著史蒂芬·斯皮爾伯格,K代表著傑弗瑞·卡森伯格,而G則代表著大衛·格芬。這三個好朋友有很多相同點,都是猶太裔,都沒有過完整的大學教育經歷,都充滿了創造力,都擁有龐大的個人資源,所以1994年的那個秋天,在當他們在羅伯特·澤梅克斯(《阿甘正傳》的導演)的建議下,終於決定成立獨立於好萊塢的電影公司。
當時的三個電話促成了夢工廠,三位創始人在當時更堪稱「黃金組合」。他們就像《星球大戰》中的天行者,帶著浪漫與自由精神,發誓要在創造力日益枯竭的好萊塢荒漠之外建立一個不受財團左右的獨立電影基地——「21世紀的,高科技驅動的,堪與迪斯尼、索尼比肩的多媒體娛樂帝國」。
官方網址:www.dreamworks.com
環球 universal picture co.
1912年美國獨立電影公司老闆C·萊莫爾他的公司和其他六七家公司合並,組成環球影片公司,在30-40年代成為美國八電影公司之一,1914年C·萊莫爾在好萊塢北面建立了攝影棚和供外景拍攝的場地,命名為環球影城,1915年起用,當年拍攝電影250部,30-40年代大量生產低成本影片,大多是西部,恐怖或音樂片,它們獲得了很高的票房。1946年,環球與國際合並為環球國際公司,1952年德卡購買了環球的絕大多數股票後恢復了舊名。後來,該公司歸美國音樂公司(MGA)所有,直到八十年代。50年代,環球一改拍攝低成本影片的做法,開始少拍片以提高技術質量,其中不乏成功之作,如《斯巴達克斯》(1960),60年代,公司集中力量從事電視行業,並把環球城對公眾開放,70年代公司拍攝了《美國風情畫》及該公司歷史上獲利最多的《大白鯊》(1975)
官方網址:www.universalpictures.com
『叄』 萬達放棄對美國最大院線AMC控股權,外國影院的股權對電影行業有何影響
回顧上半年內地電影市場提交的市場份額來看,總票房為311.7億元,同比下降2.7%,觀影人數為8.08億。與去年上半年的9億電影觀眾相比,電影觀眾數量也下降了近1億。電影院暫時陷入低谷,電影院的數量仍在增長,電影院的業務面臨著艱巨的挑戰。如果放寬對電影院的外國投資政策可以吸引一些外國資本投資中國的電影院,並在某些發達國家帶來更先進的電影院服務和管理經驗,那麼這可能會對中國電影院市場產生不利的影響。
實際上,早在2003年華納投資大陸影院之後,包括哥倫比亞和派拉蒙在內的八家美國主要電影公司都表示希望在中國建立自己的影院,從而擴大其放映自己電影的比例。這項政策的出台以及華納退出中國的影響使好萊塢巨頭的這一計劃最終未能實現。既然現在又放寬了政策,他們會卷土重來嗎?
『肆』 哥倫比亞是不是沒有股市的國家國家主要有什麼工業
哥倫比亞國土位於南美洲西北部,為南美洲國家聯盟成員國。國內資源豐富。經濟、交通、旅遊業發達。
哥倫比亞是有股市的,其中最主要的股指是哥倫比亞IGBC股指 (IGBC)
哥倫比亞股市
『伍』 誰知道日本收購了美國的哪些電影公司
美國好萊塢最後一家主流獨立電影製作公司米高梅(MGM),即將被日本索尼以5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終結」其以「米高梅」為廠牌的電影製作。
米高梅被索尼收購後,它的大部分電影生產業務都將被取消,只有《007》等著名影片系列仍將繼續以「米高梅」名義製作。而索尼則有權獲得米高梅電影資料庫中約4000部影片的版權。這實際上意味著以生產電影為主業的米高梅將不復存在。
索尼於1988年吞並了哥倫比亞唱片公司,又於次年吞並了好萊塢八大電影公司中的哥倫比亞電影公司。對美國電影娛樂業的一系列並購,大大加強了索尼在影視、音樂、音像和游戲等相關產業的實力。從目前來看,一部電影的DVD銷售和租賃收入已大大超過票房收入,網上付費視頻點播也需要大量電影片源。索尼只要把米高梅電影庫里的電影拿出來重新包裝,做成DVD銷售或租賃,就有十分巨大的盈利空間。
http://news.sina.com.cn/cl/2004-09-20/15163719351s.shtml
1989年10月13日,紐約的華爾街出現了這樣的鏡頭:在股票交易大廳里,經紀人像往常一樣,頭戴耳機,眼睛盯著屏幕顯示器。這一切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然而,下午3時,股票價格迅速下跌,在不到1小時的時間里創下了暴跌190個點的記錄,其情景讓人們想到了1987年10月的「黑色星期一」。4點剛過,華爾街上一片沸騰,人們潮水般地湧向馬路,手持話筒的記者攔住一個個過路人群作現場采訪。采訪什麼呢?原來日本索尼公司宣布以歷史上最高的價格買下了美國哥倫比亞電影公司。一時間美國上下沸沸揚揚。
其實索尼公司購買哥倫比亞公司的談判早在1988年11月就悄悄地開始了,並由索尼公司駐美國分公司副董事長邁凱爾·舒爾霍夫出任談判代表。
哥倫比亞公司是好萊塢著名的製片廠,其中49%的股份被可口可樂公司所擁有。由於哥倫比亞公司最近幾年生意欠佳。幾次改換經營者也未能奏效。自1987年推出《女神伊什塔爾》失敗後,可口可樂公司對電影業失去了興趣。1989年,好萊塢的各大電影公司都推出了成功之作,但哥倫比亞公司卻好像被幸運的女神所拋棄,市場佔有率下降至14%。
日本索尼公司為了實現多種經營,把開拓娛樂產業的市場作為其戰略方針,具體做法是研製用於索尼公司生產的電視機、錄像機、錄音機的軟體。作為試點,1986年花了20億美元買下了美國CBS唱片世界從1998年開始,索尼公司探討收買美國電影、電視公司演播室的可能性,哥倫比亞公司的困難處境,很快使它變成了索尼公司的獵物。
舒爾霍夫受此重任後,迅速與哥倫比亞電影公司總經理維克多·考夫曼見了面。舒爾霍夫提出是否可以購買可口可樂公司持有的股份。考夫曼說,如果你們不對哥倫比亞公司的全部股份報個價,可口可樂公司是不會同意的。舒爾霍急於做成這筆生意,開始與哥倫比亞公司的金融顧問阿倫進行接觸。經過討價還價,舒爾霍夫給哥倫比亞公司開了34億美元的高價,為雙方成交鋪平了道路。
雖說索尼公司是個聞名遐邇的大公司,但如此巨額的資金仍將會帶來難以克服的問題。更何況索尼公司曾在唱片世界中小試牛刀,但對經營電影業卻是一竅不通。不過正好日本五家大銀行——三井、東京、富士、三菱和興業銀行慷慨解囊.向索尼公司提供15.5億美元的貸款,使得哥倫比亞公司成為它的囊中之物。
1989年9月27日早晨,哥倫比亞公司舉行第二次董事會,正式決定把公司出賣。於是索尼公司於10月13日在東京舉行記者招待會,宣布買下哥倫比亞公司,由此掀起了本文開頭所提到的軒然大波。
索尼公司收買成功,使它獲得了哥倫比亞公司豐富的「影片資料館」。這里有2700部影片、2.3萬部電視片,其中包括許多名作和賣座率很高的作品。
http://www.c024.com/bbs/printpage.asp?BoardID=32&ID=130
『陸』 雷電華電影公司的公司發展
RKO宣布今後只製作有聲電影,1929年年初RKO開始在原來FBO的場地拍攝,William LeBaron擔任首席製片人。製片廠最早上映的兩部電影是歌舞片,一部是劇情片Syncopation,3月3日首映,另一部是喜劇片Street Girl(在Radio Pictures正式合並後,RKO的第一部「正式」製作作品。),7月30日首映。因為投資巨大的歌舞片Rio Rita(1929),RKO沒有多餘的資金再投資,包括一些染印法鏡頭。這部影片9月份開始不斷地加映,使得它成為這個製片廠第一部暢銷影片,被《電影日報》評為當年十佳電影之一。因為這部影片的成功,RKO在1930年又製作了幾部成本很高的彩色歌舞片,其中包括Dixiana和Hit the Deck。效仿其他大製片廠,RKO甚至開始計劃製作自己的歌舞滑稽劇Radio Revels。 作為這家製片廠當時最奢侈的製作,它是完全用染印法拍攝的。但是,因為大眾對歌舞片,尤其是滑稽劇的興趣減弱,這個計劃被擱置了。1929年出品了60多部好萊塢歌舞片,次年超過80部,但是到了1931年這個數字降到了11部。 而RKO和特藝色公司還有合同,要用他們的技術再製作兩部影片,公司到了進退兩難的地步。麻煩的是,因為到處都是各大好萊塢電影製片廠這種歌舞片,觀眾們已經把彩色電影和就要過時的歌舞片聯系起來了。為了完成它的合同,RKO製作了兩部全染印法電影,The Runaround和Fanny Foley Herself(都是1931年出品),兩部影片都沒有歌舞鏡頭,也都不成功。
即使美國的經濟不景氣,RKO還是瘋狂投資,買了一家又一家劇院來擴充他的連鎖劇院。到了20世紀30年代初,RKO一年生產40多部電影,都在「Radio Pictures」的名義下發行,在1931年合並成PKO百代後不久,LeBaron自己監制的《壯志千秋》(Cimarron)成為了唯一一部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RKO出品的電影;但是,這部成本高達140萬美元的作品,《壯志千秋》在初期的國內發行肯定是虧損的。 撇去類似Rio Rita和《壯志千秋》的作品,RKO大部分的作品比較平庸,因此1931年秋天,Sarnoff聘請了29歲的大衛 O 塞爾茲尼克,代替LeBaron成為了首席製片。除了實行嚴格的成本控制措施,塞爾茲尼克簽下了幾位年輕演員,並提拔他們,正是他們幫助RKO走過接下來的十年,他們之中有弗雷德·阿斯泰爾、琴格·羅傑斯和凱瑟琳·赫本。塞爾茲尼克是所謂的單元式製片體系的擁護者,相比主流的中央製片人體系,這個體系給獨立電影製片人擁有更多自主權。他在RKO實行了單元式製片體系,並預言將會在「成本和質量」兩方面得益。 在這個新體系下製作電影,他招募得過獎的電影幕後人員,像導演喬治·丘克和製片人/導演梅里安 C 庫珀,給天才製作人潘德魯 S 伯曼愈加重要的項目。和這些與塞爾茲尼克簽約的人一起——他們之中約翰·巴里摩爾有一些難忘的演出——RKO在pre-Code時期的明星包括喬·麥克里、Ricardo Cortez和瑪麗·阿斯特。因為主演《壯志千秋》而獲奧斯卡最佳男演員提名的Richard Dix在20世紀40年代早期一直是RKO的B級電影的明星。經常為了甜心Dorothy Lee爭吵的Bert Wheeler和Robert Woolsey,他們組成的喜劇拍檔是多年的票房保證。艾琳·鄧恩在1930年的歌舞片Leathernecking中作為主演初次登場,之後整整十年她都是這個製片廠的一線演員。康斯坦斯·貝內特、安·哈丁和Helen Twelvetrees跟隨百代公司一起而來,百代在1932年作為一個製片分部被解散。百代公司與凡伯倫動畫製片廠有關的發行事務也被接管了。盡管在他的設備上作了長期的有保障的投資,百代的收購仍然是稚嫩的RKO的另一項主要花費,特別是當百代公司的股票價格被人通過詐騙手段虛抬後。
塞爾茲尼克在RKO擔任首席製片僅僅15個月,因為和公司總裁Merlin Aylesworth在創作權上的分歧,他辭職了。盡管塞爾茲尼克任期內非常專制,但公司早期不穩定的經濟狀況和時常的超支使得RKO在經濟大蕭條時沒能堅持住;塞爾茲尼克所支持的項目,像丘克執導、赫本的處女作《離婚帳單》(1932)和經典的《金剛》(1933)——梅里安·庫珀的主要創意,Willis O'Brien精妙的特技效果帶給電影生命——他們的成功都沒有將公司從1933年的破產危機中解救出來,直到1940年危機才得到緩解。在塞爾茲尼克離開後,庫珀接替了首席製片的職位,監制了賣座片《小婦人》(1933),庫珀和赫本的再次合作。接下來的幾年中,約翰·福特、喬治·史蒂文斯和John Cromwell等導演也都在這個製片廠拍攝了成功的影片——福特的《告密者》(1935)和史蒂文斯的《寂寞芳心》(1935)都獲得了1935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告密者》的奧斯卡獎——最佳男演員得主維克多·邁克拉格倫在20年中,為RKO出演了13部影片。和哥倫比亞電影公司一起,RKO成為了兩大荒誕喜劇製作商之一。根據電影歷史學家James Harvey的描述,相比他們富有的對手,這兩家製片廠「對實驗電影的接受度更高,對混亂的場面更寬容。幾乎所有的優秀的荒誕劇導演——霍華德·霍克斯、格雷戈里·拉·卡瓦、萊奧·麥凱里和史蒂文斯——都在這兩大較小的製片廠製作他們重要的電影。」 在缺乏米高梅、派拉蒙和福克斯幾大領頭羊公司的資金支持的時期,RKO製作了很多時尚的電影來彌補這個缺口,例如阿斯泰爾-羅傑斯的歌舞片《柳暗花明》(1934)和《禮帽》(1935)。這類影片的時尚度的最主要負責人之一是范·奈斯特·波爾克拉斯,他是RKO備受好評的設計部門的近十年的主管。的確,這個製片廠的技術部門是處於全行業最優秀之列的。服裝設計師沃特·普蘭克特從FBO的末期到1939年年末一直與公司合作,他被認為是那段時期這個行業最頂尖的服飾造型師。製片廠的美術部(paint department)創意主管Sidney Saunders是負責控制背景效果的質量。1935年6月13日,RKO發行了第一部完全由先進的三菲林技術拍攝的電影《浮華世界》。這部電影是和先鋒電影公司聯合製作的,這家公司由庫珀——在領導了兩年製作部門後,他離開了RKO——和約翰·「喬克」·海·惠特尼一起創立,惠特尼讓他的堂弟柯尼勒斯·范德比爾特·惠特尼也加入了進來;庫珀還成功地鼓動惠特尼兄弟收購了特彩藝公司的大部分股票。 盡管從戲劇評論角度來說這是一部失敗的作品,《浮華世界》出色的視覺效果和色彩技術還是備受稱贊。RKO還聘請了一些行業中一流的藝術家和技術人員,他們的作品前所未見。從製片廠的最初一直到1935年年末,被諸多歷史學家認為是有聲電影早期最有影響的作曲家馬克斯·斯坦納為100多部RKO電影製作了音樂。 製片廠特殊音效部門的主任Murray Spivak在運用再錄音技術方面做很多的改進,這種技術在電影《金剛》中第一次運用。
第一次出現在印刷品廣告上(1932年),接著在電影的片頭和片尾的標志(1936年),公司的作品在修改過的名字「RKO Radio Pictures」的名義下出現;百代的名字只是用在新聞影片和紀錄片中。(1947年,帶有百代商標的新聞影片賣給了華納公司。)1935年10月,公司所有者的隊伍又擴大了,金融家Floyd Odlum領導的財團購買了RCA在這個公司50%的控股權;洛克菲勒兄弟也是主要的股票持有者,涉入了這個公司。正當阿斯泰爾-羅傑斯組合開始衰落,RKO還沒有發現和打造赫本時,一線明星加利·格蘭特和芭芭拉·斯坦威克出現在了該公司的名單上,盡管斯坦威克在這里的短短幾年沒有什麼成績。格蘭特是一個新的標志,他是有聲電影時期的第一個明星,和不止一家製片廠簽約、為他們工作。 1935年到1937年間,安·蘇純出演了7部RKO電影,其中五次和Gene Raymond演對手戲。1935年年末,在新一任首席製片Samuel Briskin上任後,RKO結束了和凡伯倫的合作,轉而和動畫家沃爾特·迪斯尼簽署了一項重要的發行合同。從1936年到1954年,該公司發行了他的電影和短片;在《一個國家的誕生》(1915)到《亂世佳人》(1939)這兩部電影(後者是塞爾茲尼克和米高梅聯合製作的,大部分在RKO的叫做「Forty Acres」的Culver City外景場地拍攝。)中間的這段時間,《白雪公主》(1937)是最重量級的電影。然而,RKO自己作品的質量都在退步,1937年年底Briskin離開了。之前已經三次擔任過該職位的潘德魯·伯曼接受了首席製片的職位,作為過渡時期的幫忙。因為情況好轉了,他在10年一次的換屆前辭職了,但是在他短暫的任期期間,留下了幾部該製片廠的歷史上最著名的電影,包括《古廟戰茄聲》,格蘭特和邁克拉格倫主演;《愛情事件》,鄧恩和查爾斯·博耶主演;和《巴黎聖母院》(都是1939年出品)。在後者中,出演了經典角色「卡西莫多」的查爾斯·勞頓會定期為該製片廠演出,他共主演了6部RKO電影。瑪琳·奧哈拉在《巴黎聖母院》中出演了她在美國銀幕上的第一個角色,到1952年她一共為RKO出演了10部電影。製片廠這段時間的B級西部片明星是喬治·奧布賴恩,他一共出演了18部RKO電影,其中16部是在1938年到1940年間完成的。《紐約的聖徒》(1938)的成功促成了圍繞主人公Simon Templar的B級系列片,到1943年為止一共拍攝了8集。Wheeler和Woolsey搭檔的喜劇系列在1937年落幕,不過RKO很快便有了一個新的B級喜劇明星盧普·韋萊斯:1940年到1943年她在墨西哥瘋狂系列喜劇《墨西哥來的女孩》(1939)以及緊跟其後的七部續集中扮演了Leon Errol。該製片廠的技術部門一直使他們保持行業中領頭羊的地位;Vernon Walker的特效小組因為對光學印片和逼真的遮片(Matter)工藝復雜而熟練的應用而成名,這項技術在1941年的《公民凱恩》中使用到極致。
1925年,19歲的伯曼第一次擔任了FBO電影Midnight Molly的助理導演,因為和由洛克菲勒兄弟提拔、Sarnoff力挺的製片廠總裁George J Schaefer關於政策實施方面發生了沖突,伯曼在1939年離開了。在他離開後,Schaefer執行著製片主任的權利,雖然名義上是包括電影審查委員會前主席Joseph I Breen在內的其它一些人擔任著這個職位。 Schaefer宣揚他新的製片口號「質優的影片在溢價中」,他致力於和獨立製片人們簽約,將他們的影片交由RKO發行。 1941年,當製片廠計劃發行塞繆爾·戈爾德溫的作品時,他們便擁有了好萊塢最有聲望的獨立製片人之一。由此製片廠發行的戈爾德溫的頭兩部作品非常成功:《小狐狸》,威廉·惠勒導演,它被視為貝蒂·戴維斯最好的電影之一,而霍華德·霍克斯導演的《火球》(Ball Of Fire)最終使芭芭拉·斯坦威克成為了RKO旗下的一個紅星。然而,Schaefer給戈爾德溫的條件太優厚,以致於製片廠幾乎不可能從他的電影中賺錢。 1941年,大衛 O 塞爾茲尼克動用了他的首席導演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為RKO拍攝了兩部影片:《史密斯夫婦》取得了一定的成功,而《深閨疑雲》(Suspicion)更為成功。 同一年,RKO和導演奧遜·威爾斯的水星製片公司合作拍攝、並發行了《公民凱恩》。當它開映後獲得了強烈的反響,後來還被譽為最偉大的影片之一,影片在當時還是虧錢的,他的成功也減輕了赫斯特報業對RKO的不滿。第二年見證了威爾斯的影片《安倍遜大族》(The Magnificent Ambersons)在商業上的失敗——像《凱恩》一樣,評論稱贊和預算超支——還有他失敗的紀錄片It's All True昂貴的尷尬。這三部水星製作的電影總共耗盡了RKO公司200萬美元,這筆錢在1940年可以挽救一個虧損100萬美元的公司,還是在1941年投資50多萬美元可獲得的盈利(或者「創收」)。RKO許多其他的野心勃勃的藝術影片也都票房失敗,同時它也正在失去它最後一位獨家擁有的明星。羅傑斯,在1941年憑借《女人萬歲》(1940)中出色的表演贏得了奧斯卡獎後,像格蘭特一樣也堅持簽署了一份自由合同;1943年後,她只出演了一部RKO電影,那是13年之後的事情了。1942年6月17日,Schaefer提交了他的辭職書。 他離開了一個虛弱和混亂的製片廠,但是RKO卻就要到了一個轉折點。在二戰期間票房繁榮的推動下和新經理領導下,RKO將在接下來的5年多里強勢反彈。 6月底,Floyd Odlum通過他的公司Atlas Corporation收購了該公司的控股權益,和洛克菲勒兄弟、Sarnoff並列為三大股東。RKO院線前任主席Charles Koerner在Schaefer離開前的一段時間已經開始擔任製片主任的職位。隨著Schaefer的離開,Koerner可以實際掌握這個權力了;他宣布了一個政策「娛樂,不是天才(是對Schaefer藝術上的野心,特別是他對威爾斯支持的諷刺),他帶給製片廠最需要的穩定,直到他1946年2月去世。 RKO經濟上的變化是非常明顯的:公司盈利從1942年的736,241美元(劇院分部的收入彌補了製片廠234萬美元的赤字)上升到第二年的696萬美元。 洛克菲勒兄弟將他們的股票賣掉了,1943年初RCA也派發了它在這個公司所有的最後一部份股票,David Sarnoff與這個大部分由他創意產生的製片廠徹底沒有了關系。 隨著RKO有了越來越穩固的基礎,Koerner試圖增加具有漂亮預算和明星領銜的電影的出產量。然而,製片廠唯一擁有的錢數長期合同的一線明星是格蘭特,他同時還為哥倫比亞電影公司工作。因為缺少自己的明星,Koerner和他的繼任者們在Odlum得名義下和其他製片廠簽署合同,借他們最大牌的明星來出演最頂級的RKO作品。因此,40年代中後期的RKO作品中有平·克勞斯貝、亨利·方達,還有其他一些該製片廠沒錢簽長期合同的演員;從Republic Pictures借來,約翰·韋恩出現在1943年的A Lady Takes a Chance中;很快,他定期和RKO合作,為製片廠又拍了9部電影。加里·庫珀出現在由RKO發行的影片中,這些影片由戈爾德溫監制,稍晚些的,由剛啟動的International Pictures公司監制,克勞黛·考爾白出演了一些RKO合作製片的電影。從塞爾茲尼克那裡借來的英格麗·褒曼戴著各種這樣的帽子出現在RKO的電影中——《聖瑪麗的鍾聲》(1945),合拍片《美人計》(1946)和《火山邊緣之戀》(1950),還有獨立製片的《聖女貞德》(1948)。倫道夫·斯科特從1943年到1948年每年出演一部RKO的電影。以類似的方式,許多一線導演在這段時期也為RKO拍攝了1部或者多部電影——最著名的,還是《美人計》的導演阿爾費雷德·希區柯克,勞頓和奧哈拉主演的《吾土吾民》(1943)和The Woman on the Beach(1947)的導演尚·雷諾。約翰·福特的《逃亡者》(1947)和《要塞風雲》(1948)這兩部影片正好出現在製片廠擁有者再次更換之前,接著他又拍攝了《騎士與女郎》(1949)和《原野神駒》(1950);這四部影片都是由RKO和Argosy兩家公司合作製作的,Argosy公司是福特和RKO曾經的同事梅里安 C 庫珀共同管理的。20世紀40年代RKO所簽的合同中最著名的導演就是愛德華·達麥特里克,他憑借極其賣座的《希特勒少年》(1943)第一次引起人們的注意;它是當年十大最賣座的好來塢電影之一,而它的拍攝成本只有五大製片公司作品的1/4。 低成本電影藝術。魯東、圖爾尼爾、穆沙卡。電影《與僵屍同行》(1943)
RKO(和整個電影工業)在1946年得到了有史以來最高的年盈利,Floyd Odlum將他擁有的公司股票中的40%賣給了一個投資公司集團套現。 在Koerner逝世後,Radio-Keith-Orpheum總裁N Peter Rathvon和RKO Radio Pictures總裁Ned Depinet交換了職位,Depinet搬到了紐約了公司辦事處,Rathvon重新回到好萊塢兼職製片出任,這是Koerner的永久職位。1947年的第一天,天才編劇/製片人Dore Schary接替了這一職位。 基於它最近的成功,RKO看上去情況良好,但是這年給整個好萊塢帶來了一些不好的預兆,剝奪了製片廠們一個盈利來源。戰後恢復和繁榮來的比預想的要快,電視成為了爭奪觀眾的競爭者。從1946年到1947年,好萊塢電影製片廠的利潤下降了27%。 這一後來被人稱為「麥卡錫」的現象正在不斷擴大,10月,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開始對電影行業中共產主義展開聽證會。RKO最頂級的天才中的兩個,達麥特里克和製作人Adrian Scott,拒絕合作;黑名單中列出的好萊塢十君子,因為這個行業的破壞性公告——Waldorf Statement中的條款被RKO解僱。 諷刺的是,這一年該製片廠最主要的成功是《雙雄鬥智》,一部Scott-達麥特里克電影。Odlum覺得這是他退出電影生意的時候了,他將他剩下的RKO股票——大約是已發行股票中的25%——放到了市場上。 1948年5月,古怪的千萬富翁、臨時的電影製片人霍華德·休斯打敗了買下Odlum股票的英國電影大亨J Arthur Rank,獲得了此公司的控制權。 在休斯管理期間,因為他反復無常的管理方式帶來了嚴重的損失,RKO經歷了30年代以來最糟糕的日子。因為與新老闆的沖突,製片主任Schary幾乎立刻就辭職了,Rathvon不久也離開了。在接管後幾周內,休斯開除了3/4的職員;因為休斯下令調查所有留下員工的政治背景,電影製作停工了6個月。如果明星,特別是女明星沒有按照他喜好表演,或者一部電影的反共產主義情緒沒有充分表現出來,已完成的電影將會被退回重拍。1948年,五大電影公司眼見他們的利潤在縮小——從福克斯公司減小了11%,到米高梅下降了62%——而RKO的利潤則幾乎降為了零:從1947年的510萬美元降到了50萬美元,90%的降幅。RKO公司的製片發行業務的終結亮起了紅燈,將不會再盈利。熒幕下,羅伯特·米徹姆因為持有大麻被捕、定罪——他被監禁了2個月——這幾乎意味著RKO最有前途的年輕明星的演藝生涯的終結,但是休斯卻出人意料地宣布他的合同不會被取消。 更重要的是,休斯決定搶在他的五大電影公司競爭者之前,第一個加入了對大製片廠的反托拉斯訴訟。根據這個他簽署的法令,休斯同意解散舊的母公司Radio-Keith-Orpheum Corp.,將RKO的製片發行生意和它的院線分成兩個完全獨立的公司——RKO Pictures Corp 和RKO Theatres Corp ——還有迅速賣掉其中一個的任務。然而,休斯拖到1950年12月才辦理了分離手續,直到1953年11月才賣掉了他在劇院公司的股票,他的決定是導致好萊塢傳統製片體系崩潰的重要步驟之一。 兩個最出色的黑色電影演員,羅伯特·瑞安和艾達·盧皮諾,電影《狂國劫後花》(1952),Harry Horner導演,盧皮諾在Filmakers公司的搭檔、不久後與之離婚的丈夫Collier Young監制。雖然休斯在RKO的這段時期被認為是作品減少和昂貴失敗的轉折時期(也是對有紅色革命嫌疑對象的更深的政治迫害時期),不過製片廠還是在製片主任Sid Rogell和Sam Bischoff的領導下繼續製作出了一些優秀的電影,兩位製片主任都受夠了休斯的百般干涉後,2年不到便離開了。(Bischoff是在休斯手下出任此職的最後一人。)它們之中有B級黑色影片,例如《出賣皮肉的人》和《窗》(都是1949年出品),它們的聲譽都是在幾十年以後才得到提升的,還有《怪人》(1951),一部和霍華德·霍克斯的溫徹斯特電影公司合拍的恐怖科幻電影。1952年,RKO發行了兩部由弗立茨·朗執導的影片,《惡人牧場》(Rancho Notorious)和《夜間沖突》。後者是著名的Jerry Wald–Norman Krasna製作小組的一個項目,1950年8月休斯大張旗鼓地把他們從華納兄弟吸引過來。公司還和艾達·盧皮諾開始了一段親密的合作關系。她出演了兩部重要的懸疑電影,羅伯特·瑞恩和尼古拉斯·雷的On Dangerous Ground(1952年,雖然拍攝工作在兩年前就完成了)和《狂國劫後花》(1952),一部由RKO和盧皮諾的公司——The Filmakers合拍的電影。更具歷史性的標志是,盧皮諾是好萊塢這段時期唯一的女性導演;在The Filmakers和RKO合拍的五部影片中,盧皮諾執導了3部,包括廣為人知的The Hitch-Hiker(1953)。在1950年日本首映後6個月,RKO在美國發行了黑澤明劃時代的作品《羅生門》,使眾多觀眾第一次欣賞到了亞洲電影。
1952年9月,休斯和他的執行總裁Ned E Depinet將他們的RKO股票賣給了一家沒有任何電影生意經驗的芝加哥財團;這個財團混亂無序的管理一直持續到1953年2月休斯重新獲得股權和控制權。 在此混亂時期,塞繆爾·戈爾德溫結束了和RKO歷時11年的合作關系。Wald和Krasna逃脫了他們合同,也脫離了製片廠。這個合同要求他們在五年的時間里為RKO製作60部影片;在接近合同一半的時間內,他們僅僅成功完成了4部。1952年最終對該製片廠來說是損失慘重的一年,這個冬天製作工作幾乎停滯了。休斯很快發現自己成為了RKO少數股東的不少於五個的獨立訴訟案的目標,指控他在處理和芝加哥財團事務方面的瀆職,和多項管理不善。「RKO的合同名單總結起來就是3位演員和127位律師。」Dick Powell諷刺道。 為了阻止迫近的法律糾紛,1954年初休斯出錢使所有RKO的股東放棄了股權。年底,花費了2350萬美元,他擁有了幾乎RKO全部的控制權,成為了好萊塢早期以來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一家製片廠的唯一擁有人。Floyd Odlum再度出現,使得休斯沒能獲得RKO股份的95%,他需要依靠其他地方的收入來抵消公司的虧損。休斯曾經答應過給與OdlumRKO院線的第一購買權,但他食言了,他剝奪了它,自食其果了。隨著這兩個人的談判進入了僵局,1955年7月,休斯轉身將RKO以2500萬美元的價格賣給了通用輪胎橡膠公司。休斯保留了對他獨立製作的影片的權利,包括在RKO製作的那些;他還保留了和他的發現Jane Russell的合同。對休斯來說,這是在電影商業界25年的最好的結果。 PKO終結的標志。電影Jet Pilot的海報。休斯於1949年開始製作,1951年5月完成,在休斯長時間的修改後,最終於1957年上映。那時,RKO已經不能發行電影。這部電影由環球電影製片廠發行。接管了製片廠後,通用輪胎恢復了RKO和廣播的聯系。通用輪胎購買了揚基廣播網一個於1943年在波士頓建立的新英格蘭地區廣播網。1950年,他購買了西海岸地區的鄧·李廣播公司,兩年後,又購買了班貝格無線廣播電台,紐約的WOR電視和廣播站的擁有者。接著,通用輪胎把它廣播公司的股份合並成了一個新的公司,通用廣播公司。通用輪胎的創建者William O'Neil的兒子、廣播集團的主席,Thomas O'Neil預見到公司新的電視台,事實上所有的電視輸出口,都需要電視節目。1953年,O'Neil和休斯商談購買RKO的電影作品庫;製片廠的作品屬於他的,他對大約740部製片廠保有所有權的RKO影片擁有權力,隨著1955年製片廠的收購,這些作品很快被出售。飲料製造商Cantrell & Cochrane的子公司,C&C電視廣播公司贏得了價格戰,很快它將這些電影的RKO商標替換成C&C Films或MovieTime USA後,提供給獨立電視台播放。雷電華電視廣播電影公司——由通用廣播公司和RKO製片廠合並而成的新公司——保留了那些它擁有電視台的城市的廣播權。到1956年,RKO的經典電影在電視台廣泛的播放,使得很多人第一次看到了諸如《公民凱恩》這樣的影片。RKO在交易上獲得的1520萬美元是其它的大製片廠相信他們的作品擁有獲益的潛力——好萊塢經營的方式到了一個轉折點。 RKO新的主人對經營製片廠缺乏熱情,他聘請了經驗老到的製片人William Dozier領導製片。雷電華電視廣播電影公司,為人所知的,發行了弗立茨·朗的最後兩部美國電影,《夜瀾人未靜》和《無可置疑》(都是1956年出品),但是多年的管理混亂趕走了很多導演、製片人和明星;確信RKO的衰落,迪斯尼在戈爾德溫之後也終止了和該製片廠的合作,建立了自己的發行公司。製片廠還在拍攝笨拙的、誇張的B級片,例如Pearl of the South Pacific(1955)和The Conqueror(1956)。一年半後,沒有任何功績,通用輪胎在1957年1月永久的關閉了RKO的製片工作。好萊塢和Culver City的製片設備都在稍後以615萬美元的價格賣給了Desi Arnaz和露西·褒兒擁有的Desilu Proctions,後者曾經在1935年到1942年期間是RKO的合約演員。 Desilu在1967年被Gulf and Western Instries收購,合並到G+W的另一家製作公司,派拉蒙電影公司旗下;它的前身,雷電華好萊塢製片廠成為了派拉蒙電視公司的根據地(CBS派拉蒙電視公司),CBS公司 所擁有,一直到今天。修復了的Culver City製片廠現被一家獨立製片廠所擁有和管理。40英畝的Culver City的外景地在1976年被夷為平地。
隨著製片業務的關閉,RKO也關閉了它的發行業務;從1957年初開始,剩餘的影片有其他公司發行,主要是環球國際。RKO的最後一部電影Verboten!,是和導演塞謬爾·富勒的Globe Enterprises的合拍片,由哥倫比亞電影公司在1959年3月發行。同一年,「Pictures」從公司的標志中去除;通用輪胎的廣播業務和少數保留的電影資產組成的控股公司命名為雷電華通用公司。 學者Richard B Jewell說過,「對於雷電華的存在最具諷刺的是,這個製片廠在電影史上取得了永久重要的地位,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極為不穩定的歷史。因為他是好萊塢幾大電影公司中不穩定的一個,雷電華迎來了一個多變的個人主義非常強的創造者的組合,同時提供給他們……一個非常大的自由空間來發揮他們的藝術特質……它從來是不可預測的,它從來也不是一間工廠。」
『柒』 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電影公司
世界著名的電影公司
新市場(Newmarket)
皮克斯(Pixar)
福克斯探照燈(Fox Searchlight)
米高梅/聯美(MGM/UA)
革命公司(Revolution)
博偉(Buena Vista)
索尼經典(Sony Pictures Classics)
迪斯尼(Disney)
華納(Warner Bros.)
索尼(Sony)
夢工廠(Dreamworks)
米拉麥克斯(Miramax)
米高梅(MGM)
新線(New Line)
藝匠(Artisan)
哥倫比亞(Columbia)
聯美(United Artists)
三星(Tristar)
好萊塢(Hollywood)
試金石(Touchstone)
目標(Destination)
帝門(Dimension)
勝利影業(Triumph Films)
三角(Trimark)
瑞舍爾(Rysher)
獅門(Lions Gate)
十月(October Films)
城堡石(Castle Rock)
USA影業(USA Films)
環球(Universal)
派拉蒙(Paramount)
福克斯(20th Century Fox)
PDI(PDI)
幕寶(Screen Gems)
塞繆戈溫(Samuel Goldwyn Films)
焦點(Focus Features)
秀寶(Show Box)
夢樂(Dream Entertainment Inc.)
寶麗金(PolyGram)
法國高蒙(Gaumont)
奧利安(Orion)
威秀(Village Roadshow)
歐羅巴影業(Europa Corp.)
羅格影業(Rogue Pictures)
電影工作室(Film Workshop Ltd.)
華納獨立影片公司(Warner Independent Pictures)
康斯坦丁(Constantin Film)
卡洛可(Carolco)
木蘭影業(Magnolia Pictures)
溫斯坦(Weinstein)
派拉蒙經典(Paramount Classics)
佳線(Fine Line)
『捌』 經營四聖的盛田昭夫
1946年,他同索尼公司的另一位創始人井深大合夥創立了「東京通信工業株式會社」,1958年,盛田昭夫先生將公司的名稱由「東京通訊工業株式會社」改為「SONY公司」。盛田昭夫先生將公司的品牌當作生命,為讓「SONY享譽全球」而勤奮工作,他的全球戰略眼光使索尼公司成為日本第一家在美國發行ADR(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美國預托證券)的企業,索尼公司股票隨後又於1970年在紐約股票交易所掛牌上市。他的努力終於使SONY今日的品牌魅力成為現實。從拓展美國市場、創造極為成功的Walkman「隨身聽」品牌、收購哥倫比亞電影公司,一路將SONY品牌行銷推廣至全世界。盛田昭夫在1993年中風後辭去索尼公司董事長的職務,當時公司年營業額已經遠遠超過億美元。
而擅長公關的盛田昭夫與他的夥伴專於技術研發的井深大的猶如兄弟般的友誼也被譽為美談。索尼公司誕生60年來,依舊秉承著井深--盛田式的經營理念,即通過獨特的產品研發,為顧客創造新的娛樂生活方式。
盛田昭夫是日本戰後協助國家從廢墟中重新站起來的重要企業家之一。他極力宣場日式的管理風格,但也是日本早期少數去美國學習西方管理精神的企業家,東西方管理文化的精華在他的手中發揚光大。他被贊譽為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企業家之一。
亨利·基辛格這樣評價盛田昭夫:「我感到日本人不太容易溝通。他們一旦走出自己的圈子,需要與其他文化交流時,溝通起來很困難,因為他們覺得自己不具有獨立做出決定的權力。盛田昭夫是個例外。盡管他是個非常愛國的日本人,一個堅定的日本觀念捍衛者,但他能夠以一個非日本人的方式進行交流……他可能是我所見過的最具外交能力的日本人。」 以新制勝創市場――盛田昭夫和索尼公司的創新經營
創造市場,永遠領導新潮流
索尼的成功創造市場,永遠領導新潮流之道不僅僅在於只是奪得市場,更在於善於創造市場,一般的經營者的經營宗旨是跟隨市場的需求而經營,而索尼卻敢於創造需求,使需求隨著索尼的新品而出現,隨著它發展而增加。
索尼公司創造市場的秘訣就是不斷開發新產品,以新制勝。索尼的發展過程可以說是不惜投入創新的過程。盛田昭夫說:「我們的計劃是用產品領導潮流,而不是問需要哪一種產品。」索尼公司就是要生產某些市場上從未銷售過的產品——實際上是未製造出的產品。除了不惜投入外,索尼還擁有龐大的實力雄厚的科技隊伍,承擔著費神的發展創造任務。索尼公司常常是獨占市場一年或一年多以後,其他的公司才會相信該種產品會成功,於是其他品牌的同類產品也隨著上市了,這期間索尼公司已賺了大把的錢,並且又有了新的創新、新的產品問世,又會以新產品重新佔領了市場。
以新制勝,迅速改變舊生活
索尼公司開發出手提式半導體收音機、家庭錄放機以及隨身聽,從而改變了人們聽、看和工作方式,使舊生活一去不復返。
盛田昭夫不斷告訴員工,不能滿足於取得的成就,因為一切都在迅速變化,不僅工藝術領域如此,而且人們的觀念、見解、風尚、愛好和興趣也是如此,任何企業如果不善於領會這些變化的意義,就不能在商界生存,在高技術的電子領域尤其如此。
盛田昭夫深信公司必須要領導消費者的口味,而不是落在消費者之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隨身聽。他深信,如果當初在隨身聽撤出之前去做市場調查,問消費者想不想買這樣的產品,他們所獲得的答案必然是否定的。不過盛田昭夫對隨身聽的發展前景非常具有信心,他看到自己的小孩整天在玩音樂,許多人在汽車里頭聽電台的音樂,有的人甚至帶著大型收音機在街上聽音樂。索尼的工程師原本對於生產沒有錄音功能的隨身聽感到遲疑,但是盛田昭夫非常堅持。他要求工程師務必把隨身聽做到方便人們隨身攜帶的尺寸。盛田昭夫把這項產品命名為「Walkman」,果然盛田昭夫的大膽預測是沒錯的,隨著產品上市,「Walkman」受到全世界消費者的熱烈歡迎。 《學歷無用論》
《日本人可以說「不」》
《日本製造》
『玖』 哥倫比亞電影公司和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有什麼關系么
沒有關系,只是名字里都有哥倫比亞而已
『拾』 可口可樂並購哥倫比亞電影問題
1 賬面上的硬性 收益
2 隱形的 節省的廣告宣傳費用
3 暗示性的廣告模式(影響長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