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上市公司能否炒股為什麼
國家證監會、中國人民銀行、國家經貿委做出規定,嚴禁國有企業和上市公司炒股。1.國有企業不得炒作股票,不得提供資金給其他機構炒作股票,也不得動用國家銀行信貸資金買賣股票。2.上市公司不得動用銀行信貸資金買賣股票,不得用股票發行募集資金炒作股票,也不得提供資金給其他機構炒作股票。3.國有企業和上市公司為長期投資而持有已上市流通股票(在國務院主管部門規定的期限以上),應向證券交易所報告,交易所應採取措施,加強管理,監督國有企業和上市公司遵守本規定。4.國有企業和上市公司只能在交易所開設一個股票賬戶(A股),必須用本企業(法人)的名稱。嚴禁國有企業和上市公司以個人名義開設股票賬戶或者為個人買賣股票提供資金。5.證券交易所、證券登記清算機構和證券經營機構,應對已開設的股票賬戶、資金賬戶進行檢查,如發現國有企業和上市公司炒作股票,或者以個人名義開設股票賬戶以及為個人股票提供資金的,應及時糾正並向中國證監會報告。
為什麼不能?
答:中國股市有一個不應忘卻的歷史教訓:股市漲起來,公司上市所募集的資金,往往會回到股市,用於炒作股票。
過去數年間,這種現象其實一直存在。上市公司在股票市場募集資金後,原先計劃中的投資項目變來變去,遲遲落不到實處,實際上,它們已經將大把的資金投入股市。當年甚至有這樣的事:承銷商在股票承銷之際,就已經和上市公司約定,融資後將其中多少資金交與證券商投資。顯然,在股市火爆之時,以股票投資獲取收益,遠比實業投資容易得多。
不過,上市公司如果將融入資金購買地產或是股票,對國家整體經濟將是重大傷害。它不僅會使市場泡沫橫飛,而且同時會削弱一個經濟大國賴以維系健康的實業基礎,從而加劇經濟的泡沫化、空心化。
2001年中國股市進入前一輪熊市之後,很多上市公司因為「委託理財」而身陷困境,有些甚至走到了崩潰的邊緣。這一事實,充分說明我們的擔心絕非杞人憂天。盡管當年那種方式的「委託理財」尚未開閘,但誰能確保上市公司的融資一定會用於實業發展?
況且,通過股票投資「洗錢」也是十分方便的途徑,這使得過去的中國股市幾乎變成了一個上市公司的「洗錢場」。股票投資虧了,上市公司背著;賺了,在上市公司的報表中不體現或少體現,差額落入個人腰包。
上世紀90年代中期,為了托市,有關政策法規對於實業公司購買證券資產予以解禁。而且迄今為止,上市公司在股市上進行投資,幾乎沒有任何防火牆。
鑒於上述原因,在中國股市IPO和再融資重新啟動之時,我們發出「謹防融資泡沫」之語,希望能夠引起監管當局的重視。
當然,准許上市公司購買股票,有利於中國上市公司之間的兼並收購。但如何興利避害,在利弊之間找到平衡,卻是考驗監管部門智慧的問題。
② 什麼樣的上市公司股票適合長期持有
我們首先搞清楚股票短期、中期、長期的上漲邏輯
我們先看去年短期漲幅特別大的股票。
主要以概念炒作和消息面刺激為主,這就是股票短期上漲的邏輯。
中期的上漲邏輯主要受市場風格的影響。例如:
17年核心資產牛,上證指數上漲6.56%,代表核心資產的上證50和滬深300分別上漲25.08和21.78%。
今年的消費醫療牛,上證指數上漲53.83%,中證消費指數上漲41.74%,中證醫療指數上漲67.69%。
在這樣的結構性牛市中,如果沒有順應市場風格,收益會大打折扣。
而長期的上漲邏輯,永遠只有一個——業績。
我挑選了四個行業的十年十倍股,
無一例外,都是業績長牛的公司,過去十年年化利潤增速穩定在20%以上。
所以,如果你想要長期的復利收益。
選擇收益穩定增長的藍籌股沒有任何問題。
而對中短期的波動則沒必要過分關心。
因為沒有扎實的業績支撐,短期股價漲得越多,風險也就越大。
02
哪些股票能保持優秀業績,長期上漲?
其實,這個問題,就是我們投資的核心。
投資,就是做一筆生意。
而賺大錢,需要在好生意中,優中選優。
首先,好生意能長久賺錢。
就是說,可以一直做下去。
而且每年都有穩定的收益進賬,旱澇保收。
長此以往,財富自然積少成多。
第一條淘汰了多數夕陽行業和周期性行業。
如紡織、鋼鐵、煤炭等。
其次,好生意不需要持續高投入。
很多公司每年利潤還不錯,但很少分紅。
根本原因就是持續的高投入。
無論是技術研發還是市場開拓,賺到的錢總放不到口袋裡。
對於投資者來說,這樣的生意就很不合算。
第二條淘汰了多數新興行業和重資產行業。
如面板、化工、汽車等。
最後,好生意還要有護城河。
一是技術壟斷,我能做的你做不了,我生產的你生產不了。
二是品牌效應,用戶粘性高,只認這家,別家不認。
如此一來,每一元錢都賺的踏實,賺得安穩。
晚上也不會做噩夢被別人超越。
第三條淘汰了多數同質化競爭的行業和沒有核心競爭力的公司。
如銀行、證券等。
把A股3000多家企業拿過來,逐條比對。
能全部符合標準的,絕對是鳳毛麟角,兩只手可以數的過來。
在中國,考上清華北大的概率大約在3/10000≈0.0003。
目前A股有近4000家上市企業,符合上述標準的不超過10/4000≈0.0025。
就是說,A股中的好公司比清華北大的學生還要稀缺。
這還是從上市企業中挑選,如果擴大到全部企業,難度只會更大。
我們用一個實例來說明,按好生意的標准選擇公司,有多重要。
從中石油上市日至今。
茅台利潤與股價同比例翻26倍,成為A股一哥。
中石油利潤僅剩1/3,股價縮水九成,成為股民心中永遠的痛。
同樣是兩家龍頭國企。
茅台是穩定增長、旱澇保收的食品飲料行業。
中石油是逐漸被新能源取代、強周期的石油開採行業。
茅台高毛利率,低投入,保持生產就有源源不斷的利潤。
中石油重資產,高折舊,利潤很難落實到口袋裡。
把時間拉長,生意不同,一個上天,一個落地。
03
另外,消費、醫療和互聯網三個行業,天生是優質行業,也是值得買入一起睡覺。
消費,主要是食品飲料。
而吃,就是最大的需求,一百年後也是一樣。
其次,消費行業既不需要重金研發,也不需要燒錢營銷,利潤分量足。
選擇行業內的龍頭企業,鎖定老字型大小、大品牌,就是最堅固的護城河。
③ 上市公司上市股票有什麼好處
1、上市可以融資,然後就可以擴大經營;
2、得到資金,增加股東的資產流動性;
3、上市後,對於提升公司的管理水平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4、有免費的咨詢和廣告效應,企業上市後,成為一家公眾企業,對於提升公司品牌有一定的作用,擴大了公司的知名度;
5、降低人力資本,提高薪酬,上市公司可以使用股票或者期權吸引並留住有才幹者,提高其忠誠度,並避免成為他日的競爭者;
6、便於合並及收購,上市公司融資後,可以利用成本優勢並購潛在的競爭者。
④ 公司上市以後,上市公司可以從股票交易中得到什麼
1、是不能在獲得資金,只能一次而已(不再發行股票)。
2、退市了以後進入3版交易,如果繼續虧損進入破產程序,就從3版消失了。
3、你理解錯了,一旦從交易市場退出就意味著公司破產,所以損失是公司全部而不僅僅是品牌損失。
⑤ 上市公司一般干什麼
您好,上市公司:是指依法公開發行股票,並在獲得證券交易所審查批准後,其股票在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當公司發展到一定程度,由於發展需要資金;上市就是一個吸納資金的好方法,公司把自己的一部分股份推上市場,設置一定的價格,讓這些股份在市場上交易;股份被賣掉的錢就可以用來繼續發展;希望幫到您,滿意請採納,謝謝。
⑥ 股票漲了上市公司有什麼好處
股價上漲對於上市公司而言,最主要的好處是利於其開展再融資、防止上市公司被收購。
一些再融資的政策的效果與股價高低有著密切的關系,例如股票質押貸款,最終的貸款數額本身就是以股價基準再乘以一定的折扣,
如果股價越高,上市公司可以融到的資金也就越多;另外,股價穩定上漲,公司定向增發或者配股都會十分方便。股價上漲有利於防止上市公司被收購,因為股價越高,收購方的購買成本也就越高。
(6)上市公司股票能做什麼擴展閱讀
非流通股與流通股非流通股指中國證券市場上的上市公司中不能在交易市場上自由買賣股票(包括國家股、國有法人股、內資及外資法人股、發起自然人股等);
這類股票除了流通權,與流通股不一樣外,其它權利和義務都是完全一樣的。但非流通股也不是完全不能買賣,但可以通過拍賣或協議轉讓的方式來進行流通,但這樣做了,一定要獲得證監會的批准,交易才能算生效。
⑦ 上市公司如何利用上市股票賺錢
籠統的說,這個問題牽涉面很廣,包括但不限於資本運作、市值管理、公司戰略等等。相信我,這些知識用幾本書都寫不完,我盡量把我了解的給大家介紹出來,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分割線============
1.定性的來說,這個問題屬於一級半市場的內容。一級市場是股票的發行市場(IPO),二級市場是股票交易市場。從傳統意義上來說,當完成IPO後,上市公司就完成了融資,對於股價變化不敏感,因為股價高低隻影響個人投資者的財富,而對公司的權益無影響。多說一句,傳統意義上,其實股價對大股東影響也很有限,大股東的財報上列示的公司股份是在長期股權投資項目下,採用成本法或者權益法核算的,所以股價變化對其也無影響。只有把上市公司股權分在以公允價值計量並且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交易性金融資產)科目下的投資者才重點關注股價高低。
2.但由於股權質押貸款的存在,大股東手中的可以將保有的上市公司股權質押給金融機構,並按市值的一定比例(一般不超過50%)獲得貸款融資,這時候大股東就有迫使管理層穩定股價的動機了,這部分內容可以參考樂視網(300104)大股東一段時間以前的動作,不再贅述。
3.對於管理層而言,由於股權激勵的存在,其個人財富和股價直接掛鉤,理論上是有動機將股價做高以便套現,但考慮到高管股權有鎖定期,減持還需要公告,而且一般出現高管減持公告後公司股價重挫的報道屢見不鮮,這些層層約束導致高管從傳統方式從股價上漲分一杯羹的難度較大。那麼有沒有新的方式呢?金融圈不缺方法,答案肯定是有的,這就是上市公司高管玩資本運作的大招——定向增發(簡稱定增)。具體怎麼玩呢,方法如下:a.找個投資公司,弄個集合資管產品,優先資金找銀行信託等渠道配,劣後資金一般是投資公司和內部人出;b.上市公司對此產品進行定向增發;c.產品到期後出清股票,高管獲得杠桿收益。這種做法的好處主要是:定增獲得股許可權售期短(1年),無需公布產品參與人名單(內部人可以參與)。
舉個例子:A公司找到投資公司B,希望搞個定增項目,總規模一億,杠桿1:4(劣後2000w,優先8000wan),優先資金成本10%,劣後由上市公司內部人和投資公司認購,定增股價為10元,鎖定期一年。一年後,該產品在二級市場賣出股票,在支付給優先投資人8800w後,剩餘皆為
了後投資人所有。若股價漲至11元,劣後層獲得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