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公司股票 » 外國股票是公司命脈
擴展閱讀
誌哀 2025-08-22 02:21:50
看完創世紀買股票 2025-08-22 01:46:22

外國股票是公司命脈

發布時間: 2021-12-22 00:28:16

⑴ 股份制企業的優缺點是什麼

股份制企業是指通過發行和認購股票籌措資本 (金) 而建立的企業,通常稱為「股份公司」。它是適應商品經濟大力發展和社會化大生產的產物。其優缺點如下:

1、公司是籌集和吸收社會資金的有效組織形式。公司為社會公眾提供了一個最簡單、最有效的投資場所,特別是小額股票的廣泛發行,就把社會閑散資金納入了社會資本的軌道。另外,向國外發行股票和購買外國股票已成為國際投資的重要形式之一。

2、公司在規模經濟方面具有突出的優越性。一方面使某些需要巨額資本的部門和企業得以建立,另一方面,使整個社會生產規模得以迅速擴大。

3、公司保證了企業生命的延續性。由於股票不能退還,從而使股票投資變成了一種永久性投資。只要公司不破產,股份資本就會永遠存於企業之中,從而使公司作為一個獨立的民事主體而長存,避免了獨資企業或合夥企業因投資人死亡或合作者退出等因素造成企業半途夭折的現象。

4、公司有利於分散投資者風險。

5、但是股份有限公司也有一些缺點:

第一,公司設立程序嚴格、復雜,公司規模龐大、成員結構也龐雜。

第二,公司股權分散,每個股東只佔公司總資本的極小部分,股東雖對公司擁有部分所有權,但這對絕大多數小股東而言卻無關緊要,而且股東的變動性也很大。

第三,公司股權分散,人數很多,但只要掌握一定比例以上的股票,就能控制公司的命脈。因此,公司董事會很容易對公司進行利用,損害眾多小股東的利益。

(1)外國股票是公司命脈擴展閱讀:

股份有限公司從本質上講只是一種特殊的有限責任公司。

股份制企業的特徵主要是:

1、發行股票,作為股東入股的憑證,一方面藉以取得股息,另一方面參與企業的經營管理;

2、建立企業內部組織結構,股東代表大會是股份制企業的最高權力機構,董事會是最高權力機構的常設機構,總經理主持日常的生產經營活動;

3、具有風險承擔責任,股份制企業的所有權收益分散化,經營風險也隨之由眾多的股東共同分擔;

4、具有較強的動力機制,眾多的股東都從利益上去關心企業資產的運行狀況,從而使企業的重大決策趨於優化,使企業發展能夠建立在利益機制的基礎上。

⑵ 一個公司的財務就是公司的命脈,如果不是品德素質很崇高的人,對企業危害是很大的。您說對不對!

對,在企業越是重要的角色,老闆越會慎用,或者乾脆老闆自己攬過來。你說的那家東方伯樂獵頭公司能找到你們這么滿意的人,說明那家公司真是用心了。

⑶ 百度是美資公司

分析一下網路的結構,網路以前的公司結構我不太清楚,目前網路的運營實體是網路在線網路技術(北京)有限公司,屬於外資公司全資子公司,母公司是注冊開曼群島的Bai .Inc,母公司沒有任何實體業務,等於是殼,這等於一切都是網路在線網路技術(北京)有限公司經營網路的所有業務,同時網路在線網路技術(北京)有限公司對中國政府納稅。母公司等於是殼,純粹是為了商業運作而搞成這樣的。至於為什麼要注冊這個母公司做殼,等下告訴你。

然後我們分析網路的控制權,先說網路董事長和CEO李彥宏本人,李彥宏目前中國國籍,可能持有綠卡,但是綠卡不等於國籍,小白們記好了,網路採用5個董事制度,李彥宏是其中一個,而且是董事會主席,從股權上來說,李彥宏的股權屬於原始股份,在董事會的有絕對的投票權和控制權。另外網路為了防止公司被外資控制請細看下面:

網路在所有收購通道設立了關卡。下面是著名的網路牛卡計劃。

第一道關卡是「牛卡計劃」,就是的A類股和B類股的劃分,其中,A類股主要是新上市股票,B類股則由上市前私募投資者的優先股和普通股轉化而來。這種股份安排叫做雙層股票結構(Dual-class Ordinary Share Structure)。其操作思路如下:將在公開市場發行的股票稱做A類股票,每股擁有1票表決權,而所有原始股份為B類股票,每股擁有10票表決權。一旦有B類股發生外部轉讓,該股份將立即轉為同等數量的A類股。又規定,一旦李彥宏及其團隊合計持有的B類股所佔已發行B類股比例不足5%,所有B類股將立即轉為同等數量的A類股,並且公司從此不再發行B類股。這意味著即使潛在收購者買進絕大部分原始股,也無法在董事會擁有足夠的表決權。網路是首家採取這種股權配置赴美上市的公司。

第二道關卡是「五人董事會計劃」。

該計劃早在一年前網路進行第三輪私募時已埋下伏筆。網路修訂了原先與前兩輪風險投資者訂立的股東協議。按照新規定,網路董事會由五名董事組成,CEO李彥宏任董事會主席,另外由前兩輪投資者各派出兩名董事。上述優先股東對公司發行的證券有優先選擇權。董事會和優先股東有權首先否決任何非轉讓方之間的股權交易。未經各輪優先股絕大多數股東的書面同意,公司創始人不得轉讓所持股份。

第三道關卡是「攤薄計劃」。

網路董事會有權越過股東大會,一次性或分批發行最多1000萬股優先股。董事會可以決定每批股份的數量、歸屬、優惠條件、許可權等等。這1000萬股優先股其實可以實現任何願望,不僅僅是阻止可能的收購行動,還包括拖延或阻止控制權變動的實施。當然,這可能對公司股價造成負面影響。 第四道關卡是「改組董事會計劃」。公司董事會有權選舉董事填補因董事會擴大或是董事辭職、死亡或除名造成的空缺,以阻止外部股東擅自進入董事會。 分析認為,網路大費周章設立重重關卡,其初衷固然有阻礙Google之流控制公司的算計,但更主要的是,確保網路不致屈服於機構投資者、公眾股東壓力之下,唯華爾街馬首是瞻,乃至為業績好看而亂了方寸。此外,如此設計也便於創始人持續掌控公司命脈,按照自己的思路經營網路,而非隨華爾街之波。如此,才能維持公司的獨立性格,也才能在一些風險性較高的新技術領域下大賭注。

總上所述,證明網路的Boss仍是我們中國人,注冊外資母公司是一些商業運作需要。從某種意義來講網路仍然是中國公司,而且網路也不像某些互聯網公司那樣整天吆喝著民族主義。

另外補充幾點疑問(主要針對小白):

1.網路為什麼要在國外上市?

答:首先國內科技概念股到目前都沒有那個出名互聯網公司上市,包括阿里巴巴和金山也選擇在香港上市,這些都證明科技和網路概念類的公司國內上市以及融資環境和可操作性都不好,怨不得別人。這些該有小白問了?為什麼網路不香港上市,最簡單的回答是前幾年網路需要融資上市發展的時候香港的上市融資投資環境以及可操作性也不好。最含糊的回答是你先去問問新浪、網易、分眾、攜程去。幾乎年代的中國互聯網公司都是在納斯達克上市

2.網路為什麼注冊外資公司?

答:首先來說上市的需要,國內公司不能直接在國外上市,必須造個殼,其次商業運作,網路母公司的注冊地是開曼群島,那裡是全球有名金融中心對網路的投資環境金融操作都很大的幫助,網路上這樣說由於開曼群島政局穩定,沒有外匯限制,不收直接稅,並嚴格遵守金融保密法,成為世界最大的離岸金融中心之一。為什麼不注冊中國母公司,或許國內某些制度和環境決定的吧。

3.網路的投資者為什麼都是國外的?

答:這個問題問的好,我想如果我分析的透徹了,估計大家也會心涼的,首先來說如果有中國的投資網路會不接受嘛?查查中國大的互聯網公司那個不是國外風險投資機構參與投資的。甚至說整個中國互聯網的發展都有一部分是這樣國外風險投資推動的,你說錢都國外人賺去了,但是做人不能太忘「娘」了,人家外來資本投資的公司沒有給中國納稅還是怎樣,投資機構背負風險的時候怎麼沒有人說呢?分紅的時候你們都眼紅了。說他們投資的公司不愛國了。拍拍良心,扣心自問一下。至於為什麼沒有國內的投資?國內投資者眼光短淺,風險承擔能力差,投資者實力小。這些都是原因。

4.網路是在矽谷的投資者設計長大的嗎?

答:還有人講網路都是矽谷投資者設計的,對於這個問題我有一百理由去反擊,首先來講國內投資理念不夠超前和成熟,國內投資環境不好,李彥宏或許很天才,那個年代你找找中國有幾個肯為看不見摸不著的互聯網投資?如果沒有人投資他可能還是一個小工程師,理想照進現實,為了證明自己實力去創業必須要找投資者,國內不行肯定要找國外。不過當時李彥宏一直在矽谷發展,和那些矽谷投資者為了利益和理想走到一起不沖突吧,如果還想要網路,還想靠李彥宏自己慢慢發展,不要任何國外的風險投資,我想這樣想法太BT了,而且投資者的設計也對網路發展都起到推動作用,如今的李彥宏也已經成長了,網路很多事情已經不再需要矽谷投資者的設計,像網路上市的牛卡計劃設計的那是絕對「牛」,比起國內其他互聯網公司,網路算是好的,控制權牢牢被創始人掌握,像早年新浪的「王志東下崗"事件我想老前輩們都知道吧,但是如今在網路讓李彥宏下崗很難,甚至不可能。網路的控制權還是牢牢地在中國Boss李彥宏手裡,暈,扯遠了。

真實難為我了,很久沒有寫那麼長的東西了,但是我想提醒下國內這些IT老前輩,我很敬重你們,但是很多東西請慎重再發,因為你們有影響力,不要誤導群眾,你也知道中國的憤青」文化,還有希望「商業」和「愛國」這兩個話題不要再有交集,因為它們本不相干。從「商人的角度來看一個公司如果想成長必須要有"國際化"的眼光,所以商業和愛國這兩個話題真的很難纏。希望大家以後多多比拼這些公司技術和實力,而不是這些很俗套的話題。

⑷ 外國資本主義控制中國經濟命脈的表現是什麼

[轉]中國28個產業中已有21個被外資控制了(轉)

在中國已開放的產業中,每個產業中,排名前5位的企業幾乎都由外資控制:中國28個主要產業中,外資在21個產業中擁有多數資產控制權。從行業上看,銀行、保險、電信、汽車、物流、零售、機械製造、能源、鋼鐵、IT、網路、房地產等,凡此種種,這些熱門行業都已經有外資進入。並購方陣營中,來自美國的跨國公司最多,佔比超過30%,歐盟企業次之,約佔27%,其餘來自東盟和日本等。從資金來源看,國外收購資金主要包括兩種:跨國企業、QFII及各種私募基金,而且,近年來國際私募基金逐漸成為並購的主角。

"精英"喜歡說,開放國門,與狼共舞.可是現實是殘酷的.我們不是與狼共舞,是以身噬狼.《士兵突擊》里老A和702團的演習較量,702團長自己評價這次演習說,攻不成攻,守不成守.號稱攻方的三五三團全過程中就無隙發動像樣的攻勢.守的藍軍打一開始倒以劣勢兵力四面出擊,三五三團重裝部隊的數量優勢和火力優勢完全無法發揮,至今連藍軍指揮部位置都沒能確定.不過換成"精英"來評價這次演習,他們會厚著臉皮說,誰說我們輸了.我們還俘虜了一名中校.還是讓我們看看各行各業被外資掌控的情況把:

1.礦產

貴州爛泥溝金礦遠景儲量在150噸以上,雲南播卡金礦探明儲量為150噸,遼寧營口市貓嶺金礦遠景儲量達300噸,這三個世界級大型金礦都被境外資本輕易拿走了控制權,外資控股分別為85%,90%,79%.

2.銀行

1).中國工商銀行:2006年,美國高盛集團、德國安聯集團及美國運通公司出資37.8億美元(摺合人民幣約295億)入股工商銀行,收購工行10%的股份,收購價格1.16元。上市後,按照2007年1月4日盤中價格6.77元計算,市值最高達到2755億元,三家外資公司凈賺2460億元人民幣,不到一年時間投資收益9.3倍,世界罕見。

2).中國銀行:蘇格蘭皇家銀行、新加坡淡馬錫控股、瑞銀集團和亞洲開發銀行投資中國銀行共51.75億美元(合人民幣約403億),收購價格1.22元。上市後,按照2007年5月10日盤中價格6.26元計算,市值最高達到2822億元,四家外資公司凈賺2419億元人民幣,不到一年時間投資收益6.6倍。

3).興業銀行:2006年,香港恆生銀行、新加坡新政泰達和國際金融公司共出資27億,以每股2.7元的價格購入興業銀行10億股,上市後,股價達到37元多,三家外資公司凈賺370億。根據2007年2月12日《參考消息》報道,以後每年都有300%以上回報。該銀行上市募集資金共159.95億,等於全部送給了三家外資公司。該銀行國內發行價格每股15.98(元),吸引的網上網下申購資金高達11610億。

4.)深圳發展銀行:美國新橋投資集團以每股3.5元購買深圳發展銀行3.48億股,目前股價已達35.8元,投資增殖10倍,按照深發展20億多股計算,新橋用12.18億獲得了700多億。根據新橋目前的做法,很快將達到1000億元。而新橋集團本身就是莊家,根本不是銀行,如何能改善我國銀行治理結構?況且整個銀行都被美國人拿走了,即便改善對我國又有什麼意義?

5).華夏銀行:德意志銀行和薩爾?奧彭海姆銀行聯合組成的財團將出資26億元人民幣,購入華夏銀行約5.872億股份,占華夏銀行總股數的14%。每股價格4.5元,現在近14元,凈賺56億多人民幣。目前已被德國銀行控股,500億落入對方手中。目前德國人對華夏已形成了聯合控股,該銀行名義上還是中國(的)銀行,實際已成為外資控股銀行。

6).中國交通銀行:匯豐銀行(匯豐)持股交行19.9%的股權,出資144.61億元購買91.15億股,每股為1.86元。交行2006年5月在香港上市,現在市價超過10港元,凈賺近800多億,07年國內A股發行上市又賺取500多億,合計將近1400億,10倍回報。

7).中國建設銀行:上市前,美國銀行和淡馬錫公司分別斥資25億美元和14.6億美元購買建行9%和5.1%的股權,每股定價0.94元港幣。發行價格2.35元港幣,最高市價5.35元港幣。按照目前建行共有2247億股計算,2家凈賺1300多億港幣。

8).浦東發展銀行:花旗集團出資6700萬美元收購浦發行4.62%的股份,超過1.8億股,每股約2.96元,並且協議規定日後花旗集團有權收購19.9%的股份,目前浦發行股價超過38元,花旗凈賺62億元。目前花旗尚未行權,一旦行權將賺取62億的數倍。

9).民生銀行:2004年,淡馬錫控股旗下的亞洲金融公司以1.1(約8億人民幣)億美元的價格收購民生銀行2.36億股股份,占民生銀行總股份的4.55%,約3.72元,目前該股已達12元多,加上兩年送配,市值已達50億元,凈賺約40億。

(

上述交易低價轉讓外資凈賺約9200多億,加上廣發行,損失超過1萬億人民幣,其中絕大部分是2006年一年轉讓的損失,再加上已經全部完成合資的等待上市的幾十家地方銀行,未來損失將越來越驚人)

10).廣東發展銀行:2006年美國花旗銀行以聯合收購的名義,自己出資不過60億,就控制了擁有3558億元總資產、27家分行、502家網點,與世界83個國家和地區917家銀行具有代理行關系,連續多年位列全球銀行500強的廣東發展銀行。並且中國移動、國家電網和中國信託還各搭進去60億,共180億。把銀行白白送人還要再搭進去180億,已經完全超越了市場交換的范疇。

11).渤海銀行及地方銀行:另外,2005年掛牌成立的我國第一家股份制銀行--渤海銀行宣布,渣打銀行以1.23億美元購入即將成立的渤海銀行19.9%的股份,成為其第二大股東。除了參股渤海銀行之外,渣打銀行參股光大銀行有望在今年年底前完成。目前,外資銀行在華進入了加速發展期,中國全部銀行無一例外地已被18家外資銀行參股或控制。

3:保險

1).中國平安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平安是中國第一家股份制保險公司,也是第一家引進外資的保險公司,匯豐集團是平安最大外資股東,匯豐是2002年投資6億美元,50億人民幣投資平安;平安集團04年6月24日在香港成功上市,發行價11.88港元,目前已上升到40元港幣。今年2月又募集A股資金388億。截至2006年6月30日,集團總資產為人民幣3,587.18億元,權益總額為人民幣381.04億元。目前,公司市值近2000億港幣,A股5500億人民幣。

2).新華人壽:新華人壽即將上市,現在蘇黎世保險持有新華人壽22800萬股,每股5.25元,持股比例為19%,已成為新華人壽的最大單一股東。但實際上,目前新華人壽的實際控制者是東方集團,由於東方實業和東方集團分別持有新華人壽5%和8.02%的股權,再加上東方集團持有新華人壽其他股東的股權,東方集團直接或間接持有新華人壽的股權肯定超過20%。(據說,蘇黎世通過中國公司暗中控股已超過56%,投資34億,一旦上市,市值至少600億).

4.林業

1).加拿大嘉漢林業(Sino Forestry)僅在2006年就為到中國收購林木一次搞到一點五億美元

();該公司已在中國擁有有200萬畝以上的林地林木,已協議收購500萬畝並付定金,其囊中共計擁有近700萬畝林地林木。

2).曼圖林業在2005年它以到中國收購林木通過摩根財團等的協助搞到1.95億美元。它與安徽地方官勾結,大肆收購積蓄深厚的林地。已收購近200萬畝(因招至安徽農民反對,其實際收購面積有待核實)。在安徽它已大肆砍伐所購樹木。在湖北黃岡,2007年協議收購100萬畝積蓄深厚林木林地(黃岡市政府聲明至2008年6月其實際收購不足3萬畝)。其手已伸向四川,江西。收購面積不得而知

3).印尼金光集團APP持續多年在我國雲南和海南、廣西、廣東等地採用與當地政府簽訂大面積租用土地的方式,毀壞天然林以造大面積人工桉樹林。

5.農牧業

1)高盛近期斥資2億~3億美元,在中國生豬養殖的重點地區湖南、福建一帶一口氣全資收購了十餘家專業養豬廠

2)60%的大型的大豆加工業已經被外資控制了,我國也成了每年大量進口大豆的國家

6.其他,如

1)啤酒行業:60多家大中型企業只剩下青島和燕京兩個民族品牌,其餘全部合資;玻璃行業:最大的5家已全部合資;

2)電梯行業:最大的5家均為外商控股,佔全國產量的80%以上;

3)家電行業:18家國家定點企業中11家合資;

4)化妝品:被150家外資企業控制;

5)醫葯行業:20%為外商控制;

6)汽車工業:外國品牌占銷售額90%。

7)手機行業,由於本土企業上游技術、關鍵零部件乃至生產線大部分從跨國公司購買

8)在感光材料行業,美國柯達於1998年僅出資3.75億美元就實行在華全行業並購,2003年又收購了樂凱20%國有股,已佔有中國感光材料市場至少50%的份額,富士公司對中國市場的佔有率超過25%。據國家工商總局調查:美國微軟佔有中國電腦操作系統市場的95%,瑞典利樂公司佔有中國軟包裝產品市場的95%,法國米其林佔有中國子午線輪胎市場的70%;

9)在手機行業、電腦行業、IA伺服器、網路設備行業、計算機處理器等行業,跨國公司均在中國市場佔有絕對壟斷地位。

三、走出去的困局

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所以美國人老指責我們不夠開放.美國理應比我們更開放才是.真是這樣嗎?還是用事實說話.

1.中海並購油優尼科案

優尼科是美國第九大石油公司,由於經營不善等原因導致連年虧損,並申請破產,在2005年1月份掛牌出售。優尼科掛牌後,國外有報道表示中海油計劃以130億美元的價格對優尼科進行收購。優尼科當時的市值還不到100億美元,中海油的這一收購價格極具競爭性,也被業界認為是最有希望的收購者。但結果以中海油的失敗告終。

以130億美元收購市值不足100億美元的破產公司,還被百般刁難,直至顏面掃地.這是什麼市場行為?

2.海爾集團收購美國美泰公司

在2005年6月證實有意收購美國第三大家電製造商美泰克公司短短一個月後,便宣布中止競購。有知情人士表示,海爾目前雖然由私人管理,但仍由國家控股,所以不可能通過並購。

美泰是美國家電生產商,是一家掛牌出售的破產公司,目前拖欠債務近10億美元。海爾競購的報價為每股16美元,總金額為12.8億美元,去收購一家破產公司。還引起了美國的高度關注並感到不安。這發生在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美國,這豈不是天大的笑話?

3.華為並購3Com 2007年9月,貝恩資本聯手華為,宣布以22億美元並購3Com。但該消息宣布後,引發了部分人士的擔憂,認為將威脅到美國的國家安全。為此,該並購案也受到了重重阻撓。

據國外媒體報道,美國私募資本公司貝恩資本(Bain Capital)本周四宣布,由於美國安全部門的阻撓,現決定徹底放棄收購3Com的計劃。早些時候,就有分析師預計,這筆交易將以失敗告終。

據一些著名國際咨詢公司的數據顯示,中國企業60%~70%的對外合並案例是失敗的。其中,3/4收購企業的股價表現下降了20%以上,僅36%的企業能維持其收入的增長。而外資收購中國企業,堅持著"必須絕對控股"、"必須是行業龍頭企業"、"預期收益率必須超過15%"的"三必須"原則。

在此,我認真研究一下美國的國家戰略。美國國家戰略最核心的一點,就是對內強保護,對外強擴張,世界為我之發展所發展。目前,美國的外貿依存度僅僅在14-20%之間,而中國的外貿依存度2004年是70%,其中,深圳為300%以上,上海為140%,北京為130%。進一步講,中國對美國的外貿依存度在40-60%之間浮動,而美國對中國的外貿依存度僅為4%左右,也就是說,中國近一半的經濟活動是在給美國打工。

而我們國家的"精英"還嫌中國不夠開放,居然還弄出了一個"冰棍理論",就是把最好的資產拿到國外上市,而不好的資產,就破產、死掉算了。這樣的垃圾居然能影響中國的經濟決策層。中國的悲哀!中國的不幸!

四、中國經濟2008年的潰敗

1.血汗工廠

有人做過這樣的統計,美國人一天24小時,從起床的鬧鈴、上班的公文包、吃飯的桌椅、旅遊的休閑鞋、孩子的玩具到睡覺穿的睡衣,"中國製造"的標簽隨處可見。

而另一個十分具體的數據是:2007年,中國向全球出口鞋類產品80億雙,地球村裡平均每個人就要穿1.6雙中國鞋…見縫插針的滲透能力為"中國製造"拿回了一張張大紅的成績單:2007年,中國出口額12180億美元,增長25.7%,實現貿易順差2622億美元,比上年增加847億美元。

但這並不能覆蓋中國製造的"隱痛"--產品低端、利潤微薄,在全球價值鏈分工中處於劣勢地位。

舉個簡單的例子:美國市場上銷售的一種兒童玩具,商場的零售價是100美元。玩具設計定型後,美國公司將訂單以每件50美元的價格下給一家香港貿易公司;香港貿易公司轉手以每件22美元交給中國一家外貿公司;外貿公司再以每件15美元向廣東和江蘇的兩家工廠訂貨;工廠的生產成本是12美元。

在此鏈條中,中國內地的生產商和外貿公司總共才獲得了10美元,只有商品零售價的10%。

2.中國經濟被美國房地產套牢

據媒體公開數據和著名愛國學者時寒冰的分析,中國向支撐美國房地產市場的2家最大房地產公司(房利美和房地美)注資約3700億美元,以挽救因次貸危機而瀕臨破產的這2家美國公司。我們之所以說是注資而不是投資,是因為中國投入時,美國次貸危機已經爆發,欠債近萬億美元的這2家公司早已資不抵債,沒有了任何投資價值。中國投入的3700億美元摺合2.5萬億人民幣完全是無償資助,根本沒有收回投資的半點希望。這可不是幾個億,幾十億甚或是幾百億,而是幾萬億啊。

3.股災

經濟高速增長的中國股市,僅8個月時間就跌去百分之六十三,市值損失近20萬億,無論就其下跌幅度還是損失規模來講,都超過了震驚世界的日本大股災,而日本同樣的跌幅和損失經過了3年時間。金融危機最嚴重的美國,2年期間股市下跌不過百分之十幾.可以說,無論就相同時間內的下跌幅度來講,還是就市值損失規模來講,目前爆發的中國股災都是世界歷史上最大一次股災。

4.三鹿奶粉

2008年9月11日,在抵賴了數十天後,三鹿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發布公告,終於承認該公司生產的奶粉受到三聚氰胺污染,甘肅、寧夏、江蘇等省大量嬰兒患結石病的事件已經基本可以確認為一起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三鹿公司公告稱,受污染的奶粉為2008年8月6日前出廠的部分批次,市場上大約有700噸。三鹿奶粉有多種包裝,但多為400克一袋和900克一聽的包裝,按照小包裝數量多的通常情況粗略估算,700噸奶粉大約被包裝成1,400,000份產品,一般嬰兒每月消費奶粉大約為3600克,因此保守估計,三鹿受污染奶粉全國的潛在受害者可能將超過3萬人。

甘肅省衛生廳九月十一日中午舉行新聞發布會的統計數據:日前,全省市級以上醫院對二OO六年至二00八年該種病例進行檢索。目前,全省共上報病例五十九人,死亡一例,分布在二十四個縣區,以農村患兒為多。二OO六、二OO七年未報告病例。(此段來自9月11日《中國新聞網》)

五、破局

1.嚴懲經濟漢奸

2.取消外資超國民待遇

3.扶植重工業,優先發展高科技產業

4.對關系國計民生的行業實行國家壟斷

5.凡中國公司上市必須先在A股市場,在A股市場沒有募集到足夠的資金,才可以到海外市場,而且必須採取統一發行價。

6.建立起戰略資源儲備制度,限制或禁止出口鎢、稀土、鉬等戰略資源。

聲明:此快照內容可能已經過時,奇虎網和該網頁的作者無關,不對其內容負責。

⑸ 外國列強是如何操縱中國經濟命脈的

(1)在中國開辦工廠,形成了對中國近代工業的壟斷,是中國民族工業難以獨立發展。(2)迫使清政府舉借外債,以還賠款。清政府對外賠款數額巨大,國家財稅難以為繼,便舉借外債,並以關稅、鹽稅擔保,而這兩項為清政府重要財政來源,列強通過控制這兩項稅收,扼住了中國財政的咽喉。(3)在中國設立銀行,使之成為對華輸出資本的樞紐。這些銀行及其分支機構操縱中國外匯、經辦對華貸款、投資開設廠礦、發行紙幣,形成在中國金融系統中的壟斷地位,成為列強對華經濟侵略的中心。(4)控制中國近代的交通運輸業。鐵路成為列強控制中國,擴大勢力范圍,獲取政治經濟利益的工具;沿海和內河航運業大都被外資公司所控制。(5)給中國的農業經濟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外商低價收購中國農副產品作為其工業生產原料,並向中國大量傾銷工業品,利用剪刀差進行剝削,加速了中國傳統農業的萎縮和衰敗。

⑹ 中國的資本能自由買賣美國企業的股票嗎

是可以的
中國大陸居民要開戶買賣美國股票,有以下三種方法:
1. 直接到美國去開戶:本方案適用於本身在美國有固定地址和往來的人。開戶文件:護照和駕照(Driver ID) 或是你的出入美國證件。
2. 通過網上美股券商開戶:大部分中國人還是沒有機會去美國旅遊或定居,所以通過那些支持網上開戶的網路美股券商買賣美股是更加可行的方案。這些網上美股券商的總部一般都設在美國本土大城市(紐約居多),其交易傭金也比一些傳統券商低很多,開戶手續也非常簡單,只要在網上填妥相關表格,寄到他們美國總部就可以了,有些券商甚至支持無紙化開戶。
3. 透過國內券商的香港子公司或香港券商復委託下單:這基本上國內各大券商的「香港子公司」都有這項業務,所謂的「復委託」顧名思義就是你下單給這家香港券商(或大陸券商的香港子公司),該券商再轉下到美國本土和它簽有合作的另一家券商

⑺ 有沒有可能通過股市操作將央企、國企變成外國企業

有可能,這種可能性在理論上是很大的,但對此的預防措施也非常清楚。
股市就是通過出讓股份獲得資金,理論上只要你股票買的夠多就能成為大股東,對此的限制也很簡單,一是公司股票發行量限制,比如確保市場上可買賣股票始終限制在一定份額之內,母公司始終保有控制權;二是買賣資格限制,通過設置政策門檻,拒絕某些機構或公司的購買意願。
擴大市場化是企業發展的必由之路,但國企又大多關系國家命脈和民生。我們是否需要接納外資,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接納外資,並不是一個技術問題,而是需要不斷回答的理論問題。

⑻ 看到書上說國外成熟的資本市場中股票都是自由流通的,它們就不怕企業被其他國家控制嗎,尤其是經濟命脈

美國的企業是經過監管部門審核通過才能上市的,這與中國企業的上市看似相同,但實際上卻是天壤之別。一個是嚴格甚至是苛刻,一個是給點票子就能解決。這也就是為什麼中國這么多企業能上市的原因。美國上市企業的員工,願意把自己的一部分工資用來買本公司的股票,不是為了短期升值,而是長期升值,用來防老。因為美國的企業與購買本公司股票的人產生了信託責任,上市公司也不會在這里搞什麼貓膩,他們用股民的錢投資在公司里,產生更大的利潤,然後分給股民。由於監管部門及其上市公司長期這么做,使得美國的人民對於公司很信任,這樣就是個良性的循環。這也就是為什麼美國人民銀行里沒有多少錢的原因,以為他們知道,把錢放在股票市場里,會比放在銀行里劃算的多。養老金入市,在美國人民看來雙手贊成;而在中國人民看來那是萬萬不行的,這是為什麼,差在哪,差在制度、差在監管部門、差在上市公司的良心。
美國的上市企業不會怕,原因是本國的人民不會瘋狂的跟多,他們是用來防養老的,不是用來炒短線的。他們企業的股票價格會在一定范圍內波動,當利潤好的時候,會上升一個范圍波動。如果是你有大量的資金想往高了做,那麼股票會漲,確實會漲,但你會發現絕大多數的錢是你一個人在玩,說白了就是沒人跟,那麼你也沒利潤可言,或者說是利潤很少,你會自己覺得無趣。
美國重點企業也無需國家控股,都在美國老百姓的手裡,那是老百姓的養老錢,說的誇張點,有可能孫子手裡的股票還有他太爺爺買的呢。那是持續升值哦可不要理解為被套死了。哈哈。
美國成立股票市場與中國成立股票市場目的不同:
美國是為了使一部分有能力沒資金(或者說資金不足)的企業更好的為社會創造價值;
而中國是為了拯救國企,為了給國企融資成立的。
因此目的不同,產生的效果就不同。

⑼ 阿根廷主要的經濟命脈是否掌握在外國公司手裡,而阿根廷當地從事商業活動的公司很少

不一定吧?阿根廷是體育大國,全迷體育,比較窮.
旅遊業很發達的.沒聽說大部分被國外壟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