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關於貴州金元股票
我也是金元集團 的小股東,但13年要求再一次清退,我已經登記了,為什麼?因為金元股票要上市幾乎不可能,因為:
1、金元股票從原來的1元到現在的2.4元,翻了1.4倍,並且年年分紅,股東的股本早已回來,這並非是金元電力的發展如何的好,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國有資產流失給股東帶來的收益。
2、金元電力的大老闆的落馬,並非是他的貪腐,而是國有資產流失罪。
3、大家可能會用【黔源電力】作比照,這就是一個誤區了,【黔源電力】始發於93年,當時是集資債,後94年債轉股,同時當時的資本市場剛剛建立不久,各種企業的融資問題也在摸索之中,國有企業亦如此,【黔源電力】的債轉股是經過《證監會》同意了的,在經過清理資產明晰產權,同時又經過《證監會》股權分置改革後上市了,股權分置改革以後,《證監會》對國企職工的持股問題作了嚴格的規定,也就是說,國企職工可以持股,但所持股份不允許佔有國有資產,對此國家亦有明確的規定,職工股佔有國有資產的,必須全部清退。職工股佔有國有資產的,一律不準上市!也就是說,【金元電力】只要還有一個自然人股東,就永遠不可能上市,這就是【金元電力】的命運。
Ⅱ 李其諺的既成事實
「魯能集團公司層面的職工退股已基本完成。」2006年11月8日,魯能集團政治工作部宣傳負責人金濤向《財經》記者證實。
事實上,魯能集團遠不止是「基本完成」職工退股而已。在魯能內部,北京兩家私人企業入主魯能集團的說法早就悄悄流傳,但長期以來,無人知曉是哪兩家公司,更不清楚是用什麼價格、什麼方式轉讓股權。即便到了2006年下半年,魯能集團股權轉讓及相關的股權變更手續完成以後,這一消息仍然被嚴密封鎖。《財經》記者遍詢魯能集團與山東電力業內人士,無人說得出新股東的名稱。金濤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仍然否認魯能正在進行改制和引進戰略投資者的說法。
與此同時,中央國資委、國家電監會等部門的高級官員也表示,迄今沒有接到魯能集團股權轉讓的報批文件。
然而,新晉股東絕對控股魯能集團,早在半年前就已成為現實,有關工商登記變更業已完成。
山東省工商局資料顯示,北京首大能源集團有限公司、北京國源聯合有限公司於2006年5月獲得了當時魯能集團35.77億股本中的91.6%。魯能集團50家股東中,除三家公司,其餘股東均已完成職工退股,隨即將所持魯能集團股權悉數以凈值作價轉讓。其中,山東省電力工會委員會(當時名稱為中國水利水電工會山東電力委員會,下稱山東電力工會)持有的31.52%股權轉讓給首大能源;其餘46家股東合計持有60.09%的股份則轉讓給國源聯合。
2006年6月10日,魯能集團已經召開了新一屆股東會,剛剛完成股權變更的新晉大股東立即宣布增資。首大能源與國源聯合計劃共同增資37億元左右,採用分期付款出資的形式進行。目前,第一期認繳出資7億余元(國源聯合4.1億元,首大能源3.4億元)已打入魯能賬戶;第二期認繳出資29.7億元約定於2006年12月31日之前到位。
待增資完成,魯能集團的注冊資本將達到72.94億元,國源聯合、首大能源分別擁57. 29%和38.59%。
魯能集團新一屆董事會亦已正式產生:原董事會成員錢平(山東電力集團總會計師)、焦德房(魯能物業公司總經理)、劉建旬(山東青島供電公司總經理)、王魯軍(山東電建三公司經理)等去職,同時去職的還有於世昌(山東電力集團公司黨委書記)等五名 監事。新晉大股東國源聯合派出三名董事李彬(國源聯合董事長)、霍宏、肖翠蘭,首大 能源派出兩名董事熊宏偉(首大能源董事長)、曾鳴(首大能源子公司首大能源科技公司 董事長),在九人董事會中共據五席。
代表新大股東進入魯能集團董事會的國源聯合董事長李彬年僅36歲,是內蒙古包頭市人氏。
魯能集團核心人物董事長高洪德與總裁徐鵬繼續擔任原職。
高洪德與徐鵬均從山東臨沂起步。高洪德歷任山東臨沂行署辦公室科長、電業局副局長、山東電力局局長助理、山東魯能控股集團公司總經理、黨委書記等,之後經歷魯能歷 次股權轉讓,目前仍擔任魯能集團的董事長;徐鵬曾任山東臨沂電業局局長,2003年前後進入魯能集團總部,任分管地產業務的副總裁,其後很快被提升為魯能集團總裁。
如果一切順遂,新董事會及其所代表的新晉大股東意志,將主導魯能這家總資產超過700億元的企業巨頭未來的命運。
「轉制」三部曲
2006年的這場改制,對魯能決策者來說,可能是水到渠成之舉。
作為一家由山東電力集團公司養育的公司,魯能集團近年來在業務層面數道並進,跨地區跨行業拓展雷厲風行,作風高調進取,迅速崛起為煤電、房地產和資源行業的重要玩家;同樣是近年間,魯能集團內部股權結構與資產交易頻仍,作風同樣激進卻極為低調,令業內資深人士也難窺堂奧。
「魯能的企業性質到底是什麼?」前不久,電監會價財部一位負責官員向魯能旗下魯能發展集團有限公司一位高管發問。答曰:「不是中央國有,不是地方國有,也不是私人企業,是『四不像』。」
「那資產呢?」
「資產也說不清,國有、私營都有。」
「說不清」的魯能,歷史原本並不模糊。
「魯能」,原本是山東電力集團(當時為山東省電力工業局)下屬第三產業和多種經營企業的總稱,創建於1995年,其前身可追溯到1988年成立的魯能電力開發公司。魯能第一任總經理崔兆雁回憶,創業之初「只有五個人,一間辦公室」。這是第一階段的魯能,至1998年時總稱「山東魯能集團總公司」,經營的資產約26億元。
1998年,山東電力集團撤銷「山東魯能集團總公司」,成立「山東魯能集團公司」。這是第二階段的魯能,特點是職工持股和國有股共存。這一時期魯能集團的股權結構是:山東電力工會代表職工持股超過20%,而山東電力集團直接持股為17%,另有由山東電力工業局下屬的魯能物業持股19%。
第二階段的魯能為時甚短,1999年9月以後,山東電力集團確定以魯能控股有限公司( 下稱魯能控股)為核心來管理旗下「三產多經」企業。魯能由此進入第三階段:魯能控股由山東電力集團全資擁有,將本已試行職工持股的魯能重新全數納入國有軌道,並大量注入山東電力所屬國有資產。
此時的魯能控股,規模已然不小。原來的「山東魯能集團公司」則更名為「魯能發展集團有限公司」(下稱魯能發展),主營發電業務,成為魯能控股旗下骨幹企業之一。30多台發電機組從山東電力劃撥到魯能發展,總裝機容量400多萬千瓦,相當於彼時山東全省總裝機容量的10%以上。正是依託早年間電力系統的行業壟斷地位,魯能控股獲得極大發展,是山東電力集團轄下同時擁有電力和非電力資產的國有企業。這一時期,山東電力工會開始通過協議轉讓等方式收購魯能控股旗下的優質資產。
2001年是中國電力體制改革的啟動年。電力體制改革的核心,就是打破多年集發電、配電職能於一身的國家電力公司及下屬各省公司的超級壟斷地位;而改革的第一步,就是實行「(發電)廠(電)網分開」政策,原電力系統仍然能夠以壟斷地位掌握電網資源,旗下電力資源則劃至國家五大電力集團公司,亦即華能集團、大唐集團、華電集團、國電集團、中電投集團。
依改革之勢,原山東電力的資產一分為二,電網資產組建山東電力集團公司,為「中央駐魯企業、國家電網公司所屬企業」,以壟斷地位專責山東電網運營;發電資產則大部劃入五大國有發電集團。但是,已經在此前劃至魯能發展的電力資產不在「分家」之列。
此後,山東電力又在「魯能」這一旗號下,邁出了關鍵性一步:2002年11月8日,魯能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下稱魯能集團)成立,由此進入魯能的第四階段。山東電力工會將持有的魯能發展、恆源經貿、魯能物資等公司的股權作價8.6億注入魯能有限。當年年底開始了職工集資改制。集資由山東電力集團正式提出,要求「自願集資,數額固定……普通員工和科技幹部3萬元;處級幹部5萬元;局級幹部8萬元」。
完成了改制的魯能集團,已接近百分之百的職工持股。與此同時,國有的魯能控股依然存在,二者並存至今,但始於2002年,從國有之魯能控股到電網職工之魯能集團的資產交易便開始了(參見資料1:「魯能集團職工持股結構安排」)。
擋不住的擴張
在2001年電力改革大局已定之後,山東電力透過原多種經營企業魯能集團,以「職工持股」模式大規模持有電力資產,很快引起諸多質疑。
2003年初,就在魯能集團的職工持股已經一切就緒之時,《21世紀經濟報道》發表「魯能暗推民營化——31億員工集資控制360億國有資產」一文,在電力行業引起軒然大波。隨後,中國投資協會會長陳光健就魯能職工持股的問題上書國務院。
當年8月,國資委、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聯合下發緊急通知,明確要求「暫停電力系統職工投資電力企業」(即國資37號文)。
職工持股公司是一個遍及全國省級電力(電網)系統的普遍問題。這一做法始於上世紀80年代末期的職工集資辦電,初為電力緊缺時代發動電力系統積極性的過渡措施,在90年代中期受到學界普遍批評後本應回落,但電力系統的職工持股卻隨著2002年前後電力改革廠網分離方案的醞釀與落實,逐漸達至高潮。包括山東、江蘇、貴州、四川、湖南、寧夏等在內的諸多省份由省電力集團發動,掀起大規模職工持股浪潮。在此過程中,各地職工持股企業的規模、持有電力資產的性質數量雖各不相同,但均與已經實行廠網分離、主要屬於電網系的省電力集團發生種種關聯交易,利益關聯交錯,具體情形相當復雜(參見《財經》2004年第17期封面文章「『金元帝國』調查」)。
國資37號文認為,電力系統職工投資,「對職工參與公司治理、調動生產經營積極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問題明顯,如「違規實施國有電力企業職工持股改制;企業改制未經中介機構進行財務審計,國有資產未經評估或未通過公開競價方式出售;國有電力企業的利潤向電力系統職工投資的企業轉移等」。
文件明確規定,「為規范電力市場秩序和企業改制工作,防止國有資產流失」,須「暫停電力企業職工投資發電或電網業務的電力企業」,並做出五條嚴格規定。其中第四條明確指出,「違反國辦發[2000]69號文件有關規定的投資和交易活動一律無效」。而按2000年10月國辦發69號文有關規定,即文件第五條,則「除按國家規定程序審批的資產重組、電站出售、盤活存量項目外,停止其他任何形式的國有電力資產的流動,包括電力資產的重組、上市、轉讓、劃撥及主業外的投資等;凡項目未經國家批准,其已經變現所得的資金應停止使用並予以暫時凍結」。
據此69號文,則魯能在電力改革前夕,即2001年以後,從山東電力集團獲得的發電機組並不合法,理應凍結或退還。而按國資37號文,2002年至2003年初發動山東省電力集團職工集資、將魯能集團改制為職工持股公司之舉,更屬「逆勢而為」。
不過,國資37號文出台後,按文件所說「有關規范實施的具體辦法」並未出台。而全國各地電力股工持股企業2000年以後已經投資、不符合國辦發69號文的清退工作,亦並未普遍執行。
無論在此文件之前還是此後,魯能集團的膨脹勢頭未受影響。
從身側的國有魯能控股平移轉讓資產已蔚為洪流:從2002年至2005年年末,魯能集團直接或間接地從魯能控股陸續收購了一批重量級資產或股權。最終形成了魯能集團今天的主要結構,以發電為主業的魯能發展、以物流和房地產為主體的魯能物資集團、以房地產為主業的魯能置業和恆源置業及掌握大量北方煤電項目的魯能礦業集團的部分股權。
這一系列資產轉移,均以資產凈值作價,其結果是本屬於原山東電力的非電網資產在電力體制改革後又一輪「自我重組」,由100%國有控股的魯能控股向幾乎100%職工持股的企業魯能集團集中。其依據僅僅是控股方山東電力集團及其上級國家電網公司的批准。這些交易不僅兼具「未經中介機構進行財務審計」及「未經評估或未通過公開競價方式出售」等程序缺失,本身更直接違反了國資37號文的第二條和第三條規定。
這兩條規定要求,「暫停將電力企業的發電設施、變電設施和電力線路設施及其有關輔助設施等實物資產出售給職工或職工持股的企業。暫停違規改制或新設立職工持股的企業投資新設立發電企業」;「凡涉及以上內容的電力企業改制方案、實物資產出售方案和新設立企業,各級政府有關部門和各電力企業暫停辦理新的審批,正在審批的要立即停止。嚴禁未經審批實施企業改制、出售資產和新設立企業。」
以此為准,則全部由職工持股的魯能集團本身,以及其自2003年以來圍繞著改制發生的種種交易,均涉嫌違規。
然而這僅僅是紙上規則,事實則相反,短短數年間,魯能集團總資產迅速膨脹。2006年7月,根據國家統計局山東調查總隊的統計,截至2005年底的數據顯示,魯能集團總資產為738.05億元,位居山東榜首——集煤電、礦業、房地產、工程建設、金融、體育俱樂部於一身的「魯能王國」。
壟斷的血緣
只用了不到20年的時間,從一家只有「五個人一間辦公室」的「三產」公司發展成為總資產738億元的綜合性財團,這個傳奇式的發展過程在熟悉電力行業的人士看來,卻並不神奇。「在魯能的後期發展歷史上,占據壟斷資源的電網公司起了關鍵作用。」一位電力業內專家指出,「沒有電網公司,就沒有今日之魯能。」
脫胎於國網山東電力集團的背景,魯能的發電廠一直備受「呵護」。根據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統計,在2005年全國發電機組平均發電小時數下降的情況下,魯能發展集團的發電小時數仍然上升了6.1%,達到了5902小時/年。這一指標遠高於國電、華電、中電投等大型發電集團,與華能集團和同為電網職工持股企業的貴州金元電力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一起,高居發電利用小時數的「第一梯隊」。
完成職工持股改造的魯能,正在迎來國家電網公司力推的特高壓電網項目帶來的宏大機遇。
盡管魯能集團在山東省內裝機容量早已佔到10%以上,但在魯能集團政治工作部金濤看來並不多。他告訴《財經》記者,魯能集團主要發電資產在於2003年之後發展的「增量」部分,大多來自其遍布全國的煤電基地。這些大型煤電基地多與當地政府或者發電集團合作,且因配合國家電網公司正在力推的特高壓計劃,在貸款和土地審批等方面得到多方「關照」。
前山東電力集團董事長劉振亞於2004年底升任國家電網公司總經理。國家電網公司建設特高壓電網的計劃提出於2005年年初,自此以後,業內就特高壓電網安全性、可行性的爭論之聲與國家電網公司堅持推進的力度,同樣令人印象深刻。
電監會一位官員曾對特高壓電網項目進行了長達半年的調查,他告訴《財經》記者,特高壓輸電線的起點附近,分布著眾多魯能的煤電基地。這些煤電基地的規模龐大,裝機容量動輒幾百萬千瓦。
為什麼各地政府與企業願意選擇魯能共同開發煤電基地?神華集團准格爾能源公司的一位資深人士告訴《財經》記者,煤電聯合的企業把電發出來不難,難的是怎麼把電送上網——「沒有電網背景的企業,入網就難,即使能夠接入電網,同樣的電,煤電聯營企業往往不能享受與其他電廠一樣的價格。」
Ⅲ 貴州金元集團股票上市了嗎
滬深兩市均沒有查到這個股票。
Ⅳ 貴州金元集團股票分紅
今年一定會分紅的,放心
但是,不能期望像原來一樣了,比較少了,具體的誰也不知道,財務做完報表會清楚的,
這個股票可以長期持有,短期不會有太大起色!
祝願你有好的收益,發財發財!
Ⅳ 貴州金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貴州金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於2000年11月6日登記成立,當時注冊資本金6億元;2002年經貴州省人民政府批准,由有限責任公司整體改制為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4月22日變更為貴州金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注冊資本金20億元;2008年12月17日,公司向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增資擴股30億股,注冊資本變更為50億元;2008年12月30日,公司名稱變更為中電投貴州金元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金元公司成立以來,先後控股組建西電公司、中水公司、西能公司、能發公司、星雲公司、發電運營公司、元龍房地產公司等多家子公司。
Ⅵ 中電投貴州金元集團的副總經理是什麼行政級別
按理企業是沒有行政級別的,只有董事長啊,總經理啊,部門經理,主管等職務,如果非要按計劃經濟時期的級別套用的話,金元集團的副總經理屬副廳局級。
Ⅶ 中電投和金元集團是什麼關系
貴州金元是中電投的二級公司
Ⅷ 貴州金元集團股票現在可以退嗎
股票是不可以買賣的 也不可以所謂的退股的
我們常說的買賣股票 實際上是在二級市場的轉讓
Ⅸ 貴州金元集團股票退不退
這個公司沒有上市,不知道會不會上市,基本面怎麼樣,盈利能力如何。如果有上市的希望,可以持有,要是沒有的話,公司經營也不好,還是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