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深圳順豐泰森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介紹
簡介:
2016年12月9日,公司名稱由「順豐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變更為「深圳順豐泰森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法定代表人:王衛
注冊資本:200000萬人民幣
聯系方式:0755-33338111
地址:深圳市前海深港合作區前灣一路1號A棟201室(入駐深圳市前海商務秘書有限公司);經營地址:深圳市福田區新洲十一街138號萬基商務大廈19A
② 人民幣持續升值為什麼會造成股市暴漲、房地產價格持續上升……
看看這個吧~
本文以最淺顯的道理闡述經濟的真相。不會有任何所謂的學術妓 女們常用來欺騙人民的深奧的學術理論,還事實以清白,真相只有一個,讓我們擦亮眼睛,洞觀今天發生的一切。本文在以下幾方面闡述中國經濟的真相。
1、 什麼是經濟發展?
簡單的講經濟發展就是有錢,但錢從何來?錢只能印出來。那麼到底是什麼使印鈔機不停的運轉?
假設一個島上有1000口人,與世隔絕,人與人之間交換物品過活,但有時候你手裡用來交換的東西不一定就是對方想要的,怎麼辦?於是人們就用都喜歡的金銀作為交換的東西,於是交換方便了。但金銀要磨損,攜帶也不方便,當交換活動頻繁時,發現這個東西太繁瑣,限制了交換活動,於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想了一個辦法,就是由島上的管理者發行一種符號,用它來代替金銀,於是鈔票出現了。
剛開始這種鈔票可以隨時得兌換金銀。大家都很放心,因為鈔票就是金銀。可是島上金銀的產量太小,當人們的交換活動更加頻繁時,鈔票不夠用了,只能暫停交換。暫停交換的後果就是大家不生產別人想要的東西了,因為雖然別人用,但交換不出去,套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經濟發展減速了。
於是大家想了一個辦法,成立一家錢庄,這個錢庄是大家的,由錢庄來發行鈔票,印出的鈔票借給想用錢的人,然後這個人有錢了再還給錢庄。於是銀行就出現了。
銀行的出現,能保證交換活動更持續的進行,大家都拚命的生產,島上的東西越來越多,銀行根據產品的生產數量,不停的印製鈔票,以保證交換能更深入的進行。
後來人們的交換活動更頻繁了,一家錢庄太少了,於是出現了很多錢庄,總要有個管錢庄的吧,於是指定一家錢庄管理其他錢庄,並且鈔票只能由這家錢庄印刷,然後通過其他錢庄借給用錢的人,中央銀行就這么也出現了。
2、什麼是對外貿易?
有一天島上的人發明了船,於是就到處劃船跑,發現了另一個島嶼,那上面也有人,也有鈔票,也像自己島上這么活動。但自己島上生產的東西多,那個島上生產的東西少,1元錢在自己的島上能買1斤大米,那個島上的一元錢只能買半斤大米,於是另外島上的錢來這個島上買東西時只能2元換1元才行。於是匯率出現了。算好匯率後,他們開始互相買賣東西到對方島上,這就是對外貿易。對外貿易豐富了人們的生活生產需要,使交換活動到了一個空前的高潮。
3、什麼是通貨膨脹?
由於島上生產的產品太多了,以至於沒法准確估計到底該發行多少鈔票,發行多了的時候,因為沒有那麼多產品可買,產品就開始漲價,發行少了呢就開始降價,為了保證價格穩定,央行要求各錢庄要把一部分錢放在央行裡面用來調節產品的價格,根據價格情況多放和少放。這就是存款准備金率。
可是有一部分聰明人開始怎麼才能把錢弄到自己手上,他在海邊撿了一顆石子,說這個石子值100萬快錢,把它賣給了一個人,這個人覺得整個島上的錢加一起也沒有100萬啊,怎麼辦,於是向錢庄借,錢庄也沒有這么多錢,於是把印鈔機打開,印了這100萬,借給了他買了這個石子。
然後這個人開始賣這個石子,100萬賣給了第二個人,由於第一個賣石子的人把錢花了,所以島上的錢多了,所以這一百萬可以籌集到,多買些產品就有了。但當把這個石子以200萬轉讓的時候,錢庄只能又印了100萬鈔票,就這樣鈔票越印越多,可是當這個石子不停的流動轉讓時,大家並不覺得島上的錢多,產品價格還是原來的那樣。可是當這個石子不流通或流通的慢時,大家覺得錢多了,可是如果當持有石子的人把它扔到大海里,那就等於島上憑空多出N多個100
萬來,怎麼辦,央行最害怕的就是這顆石子沒了。它沒了島上產品的價格就會飛漲,就會通貨膨脹。那麼持有石子的人就綁架了島上的經濟。
4、房價能綁架中國經濟嗎?
中國的房地產已經使中國央行發行了太多的人民幣,如果房價下降,等於把那顆石子投進了海里,那麼多印出來的錢會使中國產品價格飛漲,會發生嚴重的通貨膨脹。
看似房價與石子毫無相干,可是他們的屬性是一樣的,就是價格和價值嚴重的背離。實際上房地產的崩盤受害最大的並不是中國的商業銀行,而是整個中國經濟體系。為什麼go-vern-ment遲遲沒有把房價降下來,不是降不下來,如果真想降房價,只需要一道政令,房地產價格會在一夜之間土崩瓦解。可是後果誰能承擔,嚴重通貨膨脹誰來負責?
房地產業已經綁架了中國的經濟,是無可置疑的,是客觀實在的,沒有人能改變。
不管誰是總理,廉潔也好,貪污也好,都希望社會和諧,可這是一個棘手的問題。
5、房價和通貨膨脹有關系嗎?
可更棘手的問題還不僅僅在這里。如果降房價,面對的是馬上的通貨膨脹,可不降房價,那麼面對的就是更嚴重的通貨膨脹,何去何從?
所以最可靠的辦法就是穩定房價,然後在社會產品增加時,減少貨幣的投放量,加上其他政策如加息、增加商業銀行准備金率、縮小信貸規模等輔助手段,來使中國經濟軟著陸,這是最好的辦法,我們看到的一切政令也是這個邏輯。不信的話,可以查閱一下近年來go-vern-ment發布的一系列調控房地產業的措施。
可是為什麼房價不穩定而且更加的瘋長呢?難道是開發商與go-vern-ment在博弈嗎?告訴你在中國沒有人能和party叫板,幾個肚子大點的開發商是沒有這個實力的。實際上是幕後的另一隻黑手在和中國go-vern-ment博弈,這支黑手就是外資,以美國為代表的帝國主義攫取中國人民血汗的黑手。
6、房價高漲的原動力是什麼?
使房價上漲的動力很多,房價上漲對其有利的人就是動力之一,比如:為了GDP和個人利益的地方go-vern-ment、為了賺錢的開發商、炒房族、以至於買了房的所謂「房奴」都是是房價上漲的動力,可是最大的原動力不是這些,是外資,是美國的以攫取超額利潤的各大財團。
開發商作為商人,為了賺取高額利潤不是什麼傷天害理的事情,可是各行各業都有商人,難道想賺就有嗎?那除非是神話。房地產業的開發商也一樣,不是他們想賺多少就有多少的。根據價值規律,當商品的價格和價值嚴重背離時,會有一種趨向正常價格回歸的力量鉗制價格的上漲,可是在中國的房地產業,這種規律似乎不起作用,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忽視了一個參考范圍的原因,如果以中國經濟本身而言確實打破了這個規律,可是目前的情況是有一股力量在維持著房地產業的價格,即托市,那麼誰在托市呢?
誰能在房地產業失控能得到巨額利潤的人就是托市的人。
討論這個問題前,現看一下中國的外匯儲備情況。中國的外匯儲備在近幾年迅速由1、2千億突破萬億,並且還在迅速的增長,難道是中國人民奮發圖強,掙來的嗎?這個不需要證明,看中國的GDP增幅就知道,外匯儲備的增長速度明顯大於GDP的增幅。顯然不是掙來的,那麼除了掙來的一部分,那麼就是所謂的
「國際熱錢」的湧入,而國際熱錢的湧入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取得高額的回報。
國際熱錢進入中國市場後,首先要兌換成人民幣,那麼一下子哪有這么多人民幣呢?只有一個辦法就是讓印鈔機沒日沒夜的工作,然後這筆錢用來托住已是燙手山芋的房地產市場,就是拚命的投資房地產業,當房地產價格因背離價值而向下波動時,通過托市再把它抬高,反復如此,給人的表象就是房產價格決沒有偏離價值。導致房價越漲越高。
而開發商呢,他們一到房子將要賣不出去的時候,就有人出高價買下來,他們怎麼會降價,如果沒有這部分資金在運作,別說是開發商聯盟,就是全國只有一個開發商,價格也會降下來,沒有人買了,難道等房子發霉嗎?
那麼外資持有這么多高價房產做什麼?不怕砸到手裡嗎?
不怕!為什麼呢?在這個資本運作的過程中,有一個冤大頭在最底下接著呢,是誰呢?就是中國的商業銀行,由於火爆的房地產市場,一流的流通性,近年來沒有看到任何萎縮的跡象,放了貸款就盈利,為什麼不貸款呢?沒有理由不放貸款。
加之中國老百姓買房的心情,外資可以輕易的把高價房轉嫁到中國的銀行和消費者身上,連炒房的農民都能賺到一杯羹,職業的外資會賠錢嗎?
那麼房價一直漲下去,會怎樣呢?請看下一節:「7、房價一直漲下去,開發商會笑還是會哭?什麼情況下會笑?什麼情況下會哭?」 *
7、房價一直漲下去,開發商會笑還是會哭?什麼情況下會笑?什麼情況下會哭?
在中國go-vern-ment近幾年來密集的幾十道金牌的調控下,房價還是如脫了韁的野馬一樣狂奔不止。暫且不論何時能停止上漲的勢頭,畢竟房價在目前還是上漲的,所以我們就看看房價上漲不止會帶來什麼。
首先:由於GDP上漲,中國go-vern-ment為了維持上文說的「保持產品交換的繼續」要不斷地投放人民幣,即開動印鈔機。只要房地產這個石子還沒有投入到大海里去,還有一定的流通性,那麼就不會有通貨膨脹的發生。
其次:開發商會在這個過程中也賺取巨大的利潤。
再次:能看到的是,炒房族會賺錢、所謂的買房的「房奴」會增值。
都賺錢!可是在這個過程中到底誰虧了呢?錢從哪裡來呢?如果你是有炒股的經驗就會知道,如果投資價格和價值背離的商品,你賺的錢就是別人賠的錢,那麼套用到房地產上,就是買房自住的人,現在看似增值,那是鏡中月、水中花,你不變現就不是你的。再有就是當價格完全回歸真實價值的時候,有時甚至會到真實價值一下,被高價房套住的投資者。還有一個就是開發商!
為什麼說開發商也有賠錢呢?大家知道商人的本性是賺錢,賺取利潤。如果一個商人投機一次就永遠都不做這個生意了,他是賺錢了,可他不是商人,這種商業行為沒有意義。由於商人的本性,所以賺來的錢會繼續擴大再生產,在能賺錢的領域不斷的加大投資。這個道理從生活中就可看出來,越是做大生意的人總喊沒錢,因為要更大的流動資金來維持其擴大再生產的需要。
所以一旦房價回歸真實的價值之時,就是有一大批開發商崩潰之日。這個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和任何行為為轉移的。如果現在有開發商逃離房地產業的角斗場,那麼跑得慢的就是最後的輸家。如果都不跑,就像擊鼓傳花一樣,最後拿到接力棒的就是接盤者。有句話叫:「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也許只不過是方式不一樣,看誰的運氣好而已。
可是現在卻沒有任何的開發商賠錢的跡象,有的是開發商不斷的賺錢,老百姓送錢都來不及。只是因為目前房價還在上漲,房產還在不斷的流動。
一個巨大的問題來了,這樣不斷上漲的房價何時是個頭啊,請看下一節:「8、坐在華爾街辦公室的財團們是如何吸干中國山區一個農民的血汗的」
8、坐在華爾街辦公室的財團們是如何吸干中國山區一個農民的血汗的
毛主席說過:「帝國主義沒有睡大覺,而是天天在蠢蠢欲動,在圖謀不軌,想達到他們的罪惡目的。誠然他們的氣焰的確沒有以前那麼囂張,但他們確實在活動著。」是不是冷戰結束就代表著人類的和平得以實現呢?「一句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就能掩蓋帝國主義噬血的本質嗎?人人平等的理念是對的,但它只不過是帝國主義用來欺騙人們的伎倆罷了,說到和做到永遠是兩碼事。
國際財團通過國際熱錢湧入中國,使人民幣加大發行量,然後通過房地產炒作,把中國的國內價格水平無限制的提高,GDP的增長又一次使人民幣的發行量被迫提高。國際財團心黑手狠,雙管齊下,目的就是使中國經濟熱到燙手,熱到讓每個中國人為之瘋狂。
我們暫不去關心這個過程,我們放眼未來,看看這一過程的結果是什麼樣呢?換句話說財團的目的是什麼呢?
很明顯,中國人最不願意看到的事情,就是財團們最樂見的結果。先做個假設,比如國際熱錢在投資的中國房地產領域里上演最後的瘋狂後,然後把房產成功解套全部變現,如果此時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達到美國預期最高時,匯率是熱錢逃離時需要相乘的那個倍數,會發生什麼誰都能想到,所有熱錢會一夜之間全部兌換美元逃離。財團們會賺得溝滿壕平,中國市場上除了錢就是錢,能遮住天的大把人民幣將成為中國人民的噩夢。
這是中國人最不願意看到的事情,也是財團最樂見的結果。近期美國不斷的通過政治、貿易等手段逼迫人民幣升值,而中國go-vern-ment遲遲不升值或小范圍的升值,遠遠沒有達到美國go-vern-ment的預期,這是在出口處的中美之間的博弈。美國逼迫人民幣升值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順便提一句,如果真的這個升值預期達到了,中國樓市將重演日本上世紀90年代崩盤的歷史。只是那時中國經濟也會像日本一樣進入一個連續低迷不振的不歸路。
在這種攸關民族生存的問題上,go-vern-ment會坐視不管嗎?就算是退一步來講,一個完全不負責任的go-vern-ment遇到這種情況,因為這個資本運作同時也極大侵犯了go-vern-ment的利益,也會拚命反搏的。
那麼中國go-vern-ment會以什麼樣的方式來化解這一「經濟危機」呢?請看下一節:「在有關這場圍繞房價和通貨膨脹之間的各方博弈中可能選擇的中庸路線」。
9、在有關這場圍繞房價和通貨膨脹之間的各方博弈中可能選擇的中庸路線
我一直相信:物極必反,中庸,是老祖宗留給後人解決棘手問題的殺手鐧!
既然是中國房地產「綁架」了中國的經濟,那麼我們就從「綁架」說起。何為「綁架」,應該是相對弱的一方,拿著相對強的一方的「要害」,使相對強的一方即便有能力對付弱的一方,但礙於投鼠忌器,無力可施。
我們先來看看綁架雙方的陣容和各自手上的籌碼。房地產業的主體是開發商,所以開發商算一方,它綁架的要害是中國經濟,那中國經濟是誰的要害呢?是中國人民的要害,代表中國人民的,目前只能是中國go-vern-ment。中國go-vern-ment算一方。外資呢?它是煽風點火者,劃到開發商一方。中國go-vern-ment一方有公權力,可以通過稅收、財政、經濟政策、行政手段對開發商陣營施力,開發商陣營通過源源不斷的後備資金來綁架中國經濟,且不斷的提高贖金。
問題已經擺在這里,怎麼辦呢?沖上去一槍擊斃,那歹徒非撕票不可,太極端不可行。所以有為go-vern-ment開出葯方,只要實現了某某一條既可降低房價的主意,就猶如這一槍擊斃一樣是不可行的。我們想像如何解救綁架事件的,首先要穩定住對方的情緒,再一步步地靠近,但這種靠近雖會引起歹徒的敵意,但不會導致他撕票,然後再進一步穩定情緒,再靠近,然後條件成熟時,再穩准狠,即保證人質的安全,又要保證歹徒一舉拿下。這才是真正的營救。
所以中庸才是解決棘手問題的殺手鐧。極端、盲目、冒進是要不得的。
針對如何解決中國房地產市場的綁架問題,就要圍繞問題的關鍵部分一步步地施加反作用力,然後一舉成功,才是正道。
第一個關鍵的部分就是匯率,中國go-vern-ment會嚴把匯率關,我們可以預期的是,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決不會過快升值,但會小幅升值,就是要穩定對方的情緒,如果一點不升,對方會狗急跳牆,如果升的過快,是給自己掘墓,所以為什麼中國匯率升幅總是猶抱琵琶半遮面,看看美國go-vern-ment的態度跟一個綁匪是多麼的貼切,我要一瓶果汁,為什麼拿來半瓶水。可又說不出什麼來,畢竟還能暫時解渴。
第二個關鍵是限制資產流動性,既然房地產能綁架中國經濟,說明它舉足輕重,限制房產的流通性,就可以限制資產的流動性,注意這里是兩個概念,「資產流動性」和「房產流通性」。兩者完全不同,但又息息相關。房產流通性減弱,資產流動性減弱,那麼需要印刷的人民幣就減少。就像那個石子,不流通馬上通脹,不漲價流通沒問題,可是行不通,外資也不同意。既然是不斷的上漲價格,只能一步步地限制房產流通,只要房產流通性少一點,通脹就會顯現一點,然後再通過上調准備金率和加息等柔性政策來調整一點,用柳葉棉絲掌來化解泰森的一記重拳,以綿柔克強剛、化千鈞於無形,這就是中國go-vern-ment的策略(這好像是中國人最擅長的事情)。我們從官方媒體就能看到相關的消息,樓市簽約率在下降,即流通性在下降,然後物價開始有所漲幅,如豬肉等副食產品,但央行馬上上調准備金率和加息,來穩定物價。不知各位看官是否也看出些端倪。可預期的是,到完全化解危機之前,會不斷地加息和調高准備金率,同時房產流通性會越來越弱,這個預言是否准確可在以後的央行政策上驗證。等完全消除了由於經濟過熱導致的通貨膨脹預期,那麼就是房地產價格回歸真實價值之時。
不管你看到沒看到,這已是最後的瘋狂,我們從兩方面來分析:
第一,如果這場博弈以外資勝利而告終,那麼中國經濟將步日本90年代持續下滑的深淵,由於外資撤走,房市賴以生存的支柱坍塌,房價會一落千丈,可到時候不管是開發商還是老百姓都將承受經濟下滑之苦,持有的貨幣迅速貶值,即便房價落下,也不一定買的起。這是中國go-vern-ment和中國人民不可接受的,也是無法接受的。
第二,如果外資以失敗而告終,即在匯率上把住出口,讓房價回歸真實價值,把外資同樣套在中國,這才是勝利的前提。那麼以美國財團為首的帝國主義噬血者必將瘋狂報復,會在投資、出口等各方面對中國施加壓力。我們今天人民幣升值沒有達到美國預期,已經導致中國出口到美國的產品受打壓,進而引起了眾多的貿易摩擦,由此可見一斑。我們知道,經濟發展的三套馬車是,投資、出口和消費,在投資、出口領域遭到報復會影響中國經濟的發展,但我相信不會影響我們的發展速度,別忘了還有一套馬車是「消費」,房價下降後,如果你是愛國者,請現在保護好你的錢包,到時千萬別羞羞答答,要果斷地出手買房,中國經濟會在消費領域異軍突起,繼續獨佔世界經濟引擎的鰲頭。
所以我們要相信我們的go-vern-ment,配合我們的go-vern-ment,go-vern-ment在事關全局的問題上是和老百姓站在一起的,go-vern-ment是水上承載的舟,人民是水,沒有水,何以載舟。
③ 炒股總是心態不好怎麼辦
炒股的心態好與壞直接影響著投資者操作的好壞,即使有著過硬的投資技術,一旦遇到個股波動較大後,心態往往會出現急躁狀態,導致一些列操作跟本身技術分析相違背,很多投資者經常遇到投資心態不好的時候,在投資者是無法避免的情況,出現虧損誰心裡都不會好受,那我們該如何解決這種情況,在操作過程中控制好自己的心態,下面我給大家分享下我操盤過程中調節心態的辦法。
倉位控制倉位的小於小直接影響著自己的操作心態,比如我們重倉買入一隻個股和輕倉買入一隻個股,當個股出現下跌的時候,輕倉只會出現小幅的虧損,而重倉出現小幅度的下跌都會出現較大幅度的虧損,所以倉位直接影響著出自己的操作情緒和操作心態,每個優秀投資者或者優秀的操盤手都懂的根據市場的情況做出合理的倉位控制。
根據大盤的趨勢和結構做出合理的倉位安排,永遠不要滿倉操作,比如市場處於上漲趨勢過程中可以選擇五層以上倉位操作,震盪行情選擇倉位可以3-5層倉位,下跌行情可以選擇1-2層倉位的操作,倉位的控制,不要滿倉操作,主要是防止操作策略持續虧損的情況,給自己每次操作留出很多的退路,一旦下跌後我們選擇補倉操作,想到自己還有大量資金選擇補倉,心態很容易調節,重點考慮接下來的補倉位置
而補倉不是一看到下跌就補,倉位仍舊跟買入新的股票一樣,考慮個股的節奏市場的節奏等,任何補倉都要用在刀刃上市,而不是一下跌就補,我們也沒那麼多資金補,而且補倉還會繼續下跌的可能性,反而造成很大幅度的虧損。所以在思想上任何的補倉位置,相當於自己之前沒有買過該股,目前該位置如果是之前沒有買的一隻股,如果你遇到你會選擇買嗎,自己都不會願意選擇買,那補倉自然不合理。
總結:任何心態的條件都是在充分思考市場風險,每時每刻都有風險意識,每次錯誤的操作都是提升自己的一次機會,在倉位做好控制,我想大部分投資者都能有一個很好出操作心態,買股票千萬不要道聽途說,人家的操作策略或者看好的個股或許不適合你。感覺寫的好的點個贊呀,歡迎大家關注點評。
④ 泰森食品的大事記
1935年,泰森公司創始人John W. Tyson在美國阿肯色州創建公司,進入雞肉行業。
1947年,飼料和孵化公司正式成立。
1958年,第一個食品加工廠建成。泰森食品成為一個完全垂直管理的禽業公司。
1961年,發展專業化養殖。
1963年,經過近三十年的穩定成長,公司正式更名為泰森食品公司。同年,發行股票,成為上市公司。
1967年,唐∙泰森 Don Tyson成為公司總裁。
1982年,泰森公司名列美國《財富》500強。
1986年,泰森公司在美國家禽加工業位居第一。
2001年,收購美國IBP公司,成為全球最大的雞肉、牛肉、豬肉生產商之一。
2001年5月與山東諸城外貿有限公司攜手創立了美國泰森在中國的第一家食品企業---山東泰森大龍食品有限公司,生產優質的深加工雞肉產品。由此進軍中國市場,開啟了泰森的中國旅程。
2008年,成立江蘇泰森食品有限公司,大力拓展中國市場。
2009年,美國泰森食品有限公司與山東新昌集團有限公司合資成立山東泰森新昌食品有限公司。
2011年,全資收購山東泰森新昌食品有限公司。
2012年6月6日,江蘇泰森食品有限公司工廠正式開業,至此,泰森食品已完成其以上海為中心,發力全國冷鮮雞肉零售市場的重要布局。
⑤ 美國豬肉股票有哪些
史密斯菲爾德食品公司,這是世界上最大的豬肉養殖傷,泰森食品公司,嘉吉公司等,以上是最有影響力的豬肉股票。
⑥ enron請給個具體 的介紹
他曾經一手將一家地方性的小天然氣管理公司做成了「新經濟的代表」,在世界能源市場呼風喚雨,他因此也被譽為「創新CEO」;他曾經是布希的競爭籌款總幹事,被布希親密地稱為「肯尼伙計」;他曾經身家4億,指揮著2萬員工……不過,這一切已經成為過去。
2001年12月,全球最大的能源交易商、美國500強企業中位列第七的能源巨頭安然公司宣布破產。隨後,它就像第一塊倒下的多米諾骨牌,引起了一連串的連鎖「震動」。
經過兩年半的調查,懲罰的骨牌終於降落到安然創始人、原董事長和長期擔任首席執行官的肯尼斯·萊的頭上。
「美國夢」式的發跡
從肯尼斯·萊的前半生看,可謂「成也安然、敗也安然」。作為安然的創辦人,他的名望隨著安然的崛起而到達頂峰,而安然的倒下也將他一起帶倒。
肯尼斯的早年經歷是典型的被俗稱為「美國夢」式的經歷。現年64歲的他並無任何世家背景,全憑雙手打天下。他自小出身於貧寒的密歇根州農家,父親以開牲畜飼料店為業。1960年,肯尼斯·萊考上密蘇里大學,經過刻苦攻讀,後來他拿到了MBA和經濟學博士學位。
1984年,肯尼斯成為一家地方小公司休斯敦天然氣公司的CEO。1985年,肯尼斯一手促成了天然氣公司與另一家小公司石油輸送公司合並,成立了一家州際性輸送天然氣的管道公司,命名為安然。
當時,他在休斯頓發現了一名有超強進取心的金融奇才傑夫·斯基林,二人志趣相投,不謀而合。兩人很快發現,只做為顧客輸送煤氣的生意,利潤不多;而利用政府對輸送油氣的管道公司解除管制來做買進和賣出的生意,既有暴利可圖,又充滿刺激。
於是,1989年,安然從管道公司蛻變為一間交易公司。肯尼斯·萊和傑夫·斯基林相信自由市場制度,其信條是「解除管制,再解除」。幾年間,安然一躍成為美國最大的電力商。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它的觸角又從經營煤氣和電力伸向水、煤、光纖生產、氣象產品和新聞紙生產以及經營房地產買賣。2000年3月,安然被評為世界第6大能源公司,它也迅速上升為美國《財富》500強中的第7名。
財富的迅速積累也使萊的政治影響力上升。他曾經和得克薩斯州的共和黨要人過從甚密,他還是現任總統布希競選時的重要捐款人,也和副總統切尼關系密切。
美國史上最大破產案
然而,從上世紀90年代末期開始,安然的危機開始逐步出現。2000年,隨著納斯達克指數暴跌,安然寬頻業務因耗資巨大,虧損嚴重,僅2000年第二季度寬頻業務就虧損達1.09億美元,即便是華爾街一度對其吹捧不已的分析師也開始認為安然寬頻部門已經喪失了上市的可能,在他們眼中,安然又變回了一家能源公司。其後,安然投資印度電廠也出現了問題。
而事實上,在20世紀90年代晚期,安然已經債台高築,但公司高層卻通過在資產負債表上做手腳而將這一事實掩蓋起來。從1997年接替肯尼斯出任公司CEO的共同創辦人之一斯基林大概感到安然大勢已去,於是在2001年8月辭職,肯尼斯不得不重掌CEO位置。隨後,2001年11月,安然公布文件承認,從1997年以來,公司利潤被多報了5.86億美元。此消息一出,股價暴跌,股價從最高90美元狂泄到26美分。在此形勢下,2001年12月2日,安然宣布申請破產保護。
安然倒台在美國企業破產史上創下了最大的破產記錄,股票持有人和貸款人損失了幾百億美元。兩萬名員工中大部分人的退休基金全部泡湯,從休斯頓的電腦技師到新澤西州的新聞紙廠,約有5000人失去了工作。
哈佛的經典教案
為進一步實現從「美國最大能源公司」變為「全球最大能源公司」這一目標,安然繼續在印度、菲律賓和其他國家擴張,包括建設玻利維亞到巴西的天然氣輸送管道網路。在北美洲的業務也從原來的天然氣、石油的開發與運輸擴展到包括發電和供電的各項能源產品與服務業。
另一方面,安然創造市場的能力遠遠地擴展到了能源證券之外。1999年,安然創建在線電子商務平台「安然在線」(EnronOnline),成為世界上最大的B2B電子商務平台,進行網上天然氣、電力、管道、紙張、金屬等交易。安然也因此一度被認為是傳統企業結合網路的成功楷模以及最成功的電子商務應用範例,並連續6年被《財富》雜志評為「最富創新能力」的公司。2000年,它的股價達到了每股90美元的巔峰,並被入選哈佛教材。
兩個CEO,一對「邪惡雙煞」
肯尼斯在法庭上不斷重申,安然做假賬等丑聞均發生在斯基林任CEO的時間里,自己並不知情,他對安然垮台這一「巨大悲劇」所造成的痛苦表示遺憾。他同時堅稱:「(經營)失敗並不等同於犯罪。」他還把自己描述為一個受害者,身家從4億美元縮水到了2000萬美元。
然而,他並不像自己說的那麼無辜。據《紐約時報》報道,就在破產前10個月,肯尼斯等公司高層還由於公司「賺取」巨額盈利而獲發約價值3.2億美元的花紅及其他特殊現金報酬。然而,有關報酬並未記錄於公司的賬目之中。在拿到巨額報酬的同時,公司股價暴跌前夕,他還總共拋售了總值1億美元的公司股份,其中有1/5是他知悉公司會計問題後進行的。
而最令前安然公司員工耿耿於懷的是,肯尼斯這邊廂拋售公司股份,那邊廂卻隱瞞公司財務情況,鼓勵員工將退休基金投資在自己公司股票上,令安然員工最後血本無歸。一位因為聽信了鼓動把准備給女兒上大學用的20萬美元全部投資的安然前員工很氣憤地說:「肯尼斯·萊和斯基林簡直是一對『邪惡雙煞』!」
而且,肯尼斯·萊實際上還為自己留足了後路。據有關報告顯示,2000年他已經花費400萬美元購買了多種類型的年金保險,從2007年開始,肯尼斯·萊夫婦每年可以領取保險公司支付的年金約90萬美元。最絕的是,在美國,大多數的州都規定人壽保險金和年金的給付受到法律保護,所以,即便肯尼斯·萊夫婦宣布破產,債權人也無權要求用這筆巨額年金來抵繳債務。
·1985年,安然公司成立
·2000年3月,安然被評為世界第6大能源公司
·2000年,安然股價達到每股90美元的巔峰
·2001年10月,安然公布第三季虧損6.38億美元
·2001年8月,公司CEO斯基林辭職
·2001年10月,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開始調查安然
·2001年11月,安然公布文件承認,從1997年以來,公司利潤多報了5.86億美元
·2001年12月,安然申請破產
·2002年,刑事調查展開
·2004年,肯尼斯·萊和斯基林被起訴,前財務總監法斯托認罪,被判入獄10年
·2006年1月,安然官司審訊展開
·2006年5月,安然官司審訊完結,肯尼斯·萊和斯基林被控25項罪名成立
·2006年7月5日,肯尼斯·萊因心臟病去世
安然創始人病故 終年64歲
肯·萊(Ken Lay) 因心臟病發作,於昨日凌晨在其位於美國科羅拉州的度假別墅去世,終年64歲。今年5月,他被判在安然(Enron)破產案中犯有欺詐和同謀罪,面臨在監獄中度過餘生的前景。
Ken Lay, convicted in May of fraud and conspiracy over the collapse of Enron and facing the prospect of spending his last years in jail, died early yesterday of an apparent heart attack at his family』s vacation home in Colorado. He was 64.
曾被美國總統布希(George W.?Bush)親切地稱為「肯尼男孩」的萊,利用能源行業解除管制之機,把安然從一家毫無生氣的天然氣管道公司打造成90年代新經濟的標志,成為了一家交易商,交易范圍從石油天然氣期貨到天氣衍生產品,無所不包。
Once affectionately called 「Kenny Boy」 by George W.?Bush, US president, Mr Lay built Enron, a sleepy natural gas pipeline company, into a symbol of the 1990s』 new economy, embracing energy deregulation and becoming a trader of everything from oil and gas futures to weather derivatives.
萊的死亡意味著,導致安然公司災難性毀滅的整個內幕,也許永遠不會為人所知。
Mr Lay』s death means the full inside story of Enron』s catastrophic fall may never be known.
美國休斯頓消息當地時間4月10日,安然前總裁傑弗里·斯基林激情洋溢地宣誓,他將為他被指控的罪名抗爭到底,「直到我的生命終結」。
52歲的斯基林首次在得克薩斯州休斯頓法庭受審,他涉嫌在2001年轟動全球的安然公司造假事件中犯有欺詐和共謀罪,為此,美國檢舉人花了4年多時間才使案件進展到目前階段。
在針對他的共謀和欺詐刑事案中作證時,斯基林堅持聲稱自己是清白的。他表示,他從未要求下屬說謊或操縱財務報告,他還聲稱,安然倒閉是因為遭到了市場恐懼心理的打擊,而幾篇《華爾街日報》的文章則是引發這種恐懼心理的部分原因。
據法庭現場的記者描述稱,斯基林看起來顯然有些緊張,但他仍目中無人地直接與陪審團對話。「反抗才是我的本性。強加給我的指控是完全錯誤的,我將為此抗爭到底,直到生命終結」。
安然曾經貴為美國第七大企業,但由於隱瞞負債、製造虛假利潤,於2001年底申請破產,砸掉了幾千人的飯碗,令投資者數十億美元財富付諸東流。
斯基林和安然創始人肯尼斯·雷為共同被告。斯基林面臨共謀、欺詐和內部交易等28項罪名,而63歲的CEO肯尼斯·雷面臨共謀和欺詐等6項罪名。如果被證實有罪,斯基林將面臨最多275年的監牢生涯,同時處以數千萬美元的罰款,但實際的監禁判決可能為20年左右。
美國政府認為,斯基林是這一事件的策劃者,他從1990年開始在安然工作,2001年擔任公司CEO,但在安然東窗事發的同年8月宣布辭職。對此,斯基林竭力解釋他的突然離職,他說感覺很疲憊,安然已經困擾到他的家庭生活。「每天都是高強度的(工作),沒時間陪伴家人」,同時華爾街和投資者對公司日益上升的批評聲以及持續下跌的股價令他深感不安。
他在法庭上表示,華爾街也開始對我失去信心,所以我感到我的離開有助於重築公司信心,「那時我的心思已經完全不在這兒了」。
安然前任首席財務官安德魯·法斯托以欺詐罪名被起訴,斯基林和雷指責法斯托個人的犯罪行為連累了整個公司,最終導致安然破產,他們表示法斯托之所以指證他們,只是希望罪名能輕一點。
據悉,進一步的交替詢問將在本周中或晚些時候進行。
公訴方耗費四年多時間,在安然公司的食物鏈中展開調查,直至頂端,現在這家破產能源公司的前高管肯尼思·雷(Kenneth Lay)和傑弗里·斯基林(Jeffrey Skilling)正接受聯邦刑事詐騙審判,預計審判將持續至少四個月。
這起復雜的案件涉及特種衍生工具、做假賬和名為拉普特(Raptor)的蹊蹺的子公司,雙方怎樣在這場訴訟中有最佳表現呢?專家認為他們應該吸取安然時代其他著名公司詐騙案的教訓:保持簡單。
「我認為原告的最佳策略是專注於那些非常簡單的、陪審團能夠理解的事情——也就是強調那些人是騙子。大家都明白騙子是什麼。」沃頓商學院法律研究和商業道德教授威廉·C·泰森(William C. Tyson)說,他還說由於原告有舉證責任,案件過於復雜將會對被告有利。而被告也應盡力給陪審團留下簡單明了的印象。「被告的策略是去找到會說安然好話並美化安然事件的人。」泰森指出。
沃頓商學院的前任高管教育副院長、現任亞利桑那州立大學W·P·凱里商學院院長小羅伯特·E·米特爾斯特德(Robert E. Mittlestaedt Jr.)說,盡管人們早已確信安然的違法犯罪行為,但是政府必須證明斯基林和雷參與了他們歸罪給下屬的那些活動。他補充說,道理在政府這邊,給被告出了難題。「他們很難說兩位公司高管沒有責任。」
安然公司是休斯敦一家能源供應和交易公司,在20世紀90年代快速發展起來,成為美國第七大公司,在其隱瞞大筆債務和虛報利潤的真相大白後,於2001年12月破產。案件的部分內容與一連串「特殊用途公司」有關,這是安然首席財務官安德魯·法斯托(Andrew Fastow)創立的一種子公司,用來消除安然賬目上的債務。
約30名安然前高管承認有罪或被判有罪,法斯托是其中之一。現在,在1月30日開庭審理的案件中,他和其他人將提供對前董事長雷和前首席執行官斯基林不利的證詞。
「我認為原告的最佳策略可能是強調這樣的事實:一系列證人將作證安然從事犯罪行為,而且有幾位證人就是參與者。」賓夕法尼亞大學法學院教授大衛·斯基爾(David Skeel)說。
原告控告雷和斯基林參與精心策劃的會計詐騙,導致包括幾千名安然員工在內的未起疑心的股東損失了幾十億美元,而雷和斯基林在安然破產前賣出幾百萬美元的股票,保護了自己的部分財產。雷面臨詐騙和陰謀7項指控,斯基林面臨詐騙、陰謀、內部交易和欺騙審計員等共31項指控。如果所有指控都成立,每人可能被判幾十年徒刑。
謊言,不是會計
在如此復雜的案件中,原告明智的做法是「保持簡單」,哥倫比亞大學證券法教授約翰·科菲(John Coffee)說。他強調其它一些著名公司詐騙案的審判結果都不盡滿意,既有宣判無罪,也有陪審團意見相持不下的情況。「我認為他們已經吸取了其他案件的教訓,並體現在了開場發言中。他們希望徹底簡化這個案子。」科菲說原告十分恰當地告訴陪審員,「這和會計無關,而和謊言有關。」
在開場辯論中,辯方律師稱兩位被告沒做錯事,他們是法斯托和另兩位大發橫財的前任高管的受害者。據被告律師稱,公司倒閉是因為第一次會計問題浮出水面後投資者出現了不必要的恐慌,如同過去銀行擠兌一般。
但是米特爾斯特德指出被告律師很難論證法斯托是個把雷和斯基林都蒙在鼓裡的不道德的高管,因為安然董事會曾投票放棄利益沖突原則,好讓法斯托成立特殊用途公司——四家拉普特公司——並賺了幾百萬美元。「不能說那些人不知道這些有利益沖突的隱秘的奇怪業務。」
一邊是原告描述「會計花招」,稱安然為「滴答作響的定時炸彈」,另一邊是被告說安然的業務「極為普通」,強調「經營失敗並不是犯罪」。但是斯基爾說,「雷和斯基林的辯詞是,除了幾次小小的例外,安然沒做非法的事。這和其他人對安然大膽的會計做法和打破常規的描述不符。」
面對一大批原告證人,被告律師在開場發言中辯稱許多人之所以合作,是希望為自己的罪行減刑。斯基爾說:「我認為被告最好的策略是指出許多原告證人可以通過描述安然參與犯罪行為而獲得既得利益:較短的刑期。」另外,很多原告證人並不直接與雷和斯基林一起工作,「所以他們很難證明兩人有違法行為。」被告方還應「反復強調雷和斯基林雖然創造了一個創新的環境,但並沒有犯罪。」但是斯基爾還指出,被告方可能令人信服地說兩人是突破常規和極限的人,但卻沒有任何違法行為。
在指控被告撒謊的開場發言中,一位公訴人放了一盤磁帶,內容是斯基林在2001年3月15日向安然員工的講話,他對在經營情況不善的寬頻部門工作的240人進行重新調配的問題進行了解釋。「我們所見到的這個市場的整個盈利機會都不復存在了。」斯基林當時對員工們說。然後公訴人播放另一盤八天後錄制的磁帶,其中斯基林告訴投資者:寬頻部門「看起來不錯」,調配員工是「好消息」,而非壞事。
「沉船」抗辯
針對詐騙證據,被告可能採用「沉船」抗辯——說明高管只是在做人們期望領導在危機中應該做的事,泰森這樣說。「有些人認為管理者為了使船不沉而說半真半假的話,這比較可以原諒。我對這種說法並不買帳,但這是被告可以使用的一個策略。」
科菲認為,雷用這種策略可能比斯基林效果更好。他指出,對公訴方而言,「雷的案子要困難得多。」盡管雷曾多次公開發表一些現在看來過於樂觀和美好的言論,但是任何來自外部企圖拯救公司的新CEO都有可能這樣做——而且不會被指控詐騙。「這是人們期望CEO做的,就像船長,為了消除恐慌。」
斯基林要用這個策略比較困難,科菲說。雖然他從1990年就為公司效力,但他從總裁及首席營運官的職務被提拔到CEO以後僅六個月就辭職了。科菲指出,他在2001年8月突然離職,距離12月的申請破產只有幾個月,暗示著他已經意識到公司處於危機之中,這使他對投資者所說的積極言論不那麼像鼓舞大家重新努力的號召,更像故意在撒謊。
此外,政府聲稱斯基林在破產前賣出了6千2 百萬美元的安然股票,而破產後這些股票一文不值。 「我想多數陪審員憑直覺就清楚,如果你是CEO,在任僅僅6個月就突然辭職,然後賣出價值幾百萬美元的股票,這表明你知道公司正處於致命危機之中。」科菲說。
很明顯兩名被告想免於坐牢的努力是很大的冒險,此案對政府來說顯然也是大案,意在表明其大力打擊白領犯罪的決心。「這次審判的確很重要,因為這是一次考驗,看薩奧法案(Sarbanes-Oxley )能否貫徹,以及政府能否簡化非常復雜的案件,便於陪審團理解。」米特爾斯特德說,他提到了安然倒閉後通過的公司清結法。
他回憶,去年6月,公訴方輸了南方保健(HealthSouth)公司前CEO理查德·斯克魯希(Richard Scrushy)的案子。「我還沒見過哪個人認為斯克魯希是無辜的。如果這次的安然審判也得到類似的結果,人們會對你打贏比盜竊案更復雜的官司的能力喪失信心……這也不利於改善公眾對資本主義的看法。」
泰森又說:「打贏這場官司很重要,因為它廣受矚目。這是一起達到頂峰的案件,是一切努力的目標。如果公訴方輸了,就會讓人感覺似乎一切努力都是徒然。」
⑦ 巴菲特的故事
巴菲特
姓名: 沃倫·巴菲特
職務: CEO
公司名稱: 伯克希爾·哈斯維公司
出生日期: 1930.8.30
個人簡歷:
1930年8月30日,沃倫.巴菲特出生於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的奧馬哈市。本科就讀於內布拉斯加林肯大學,畢業後又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師從有金融分析的鼻祖之稱的本·格雷厄姆教授。
1941年,11歲的他躍身股海,購買了平生第一張股票。
1962年,巴菲特與合夥人合開公司的資本達到了720萬美元,其中有100萬是屬於巴菲特個人的。
1968年,巴菲特公司的股票取得了它歷史上最好的成績:增長了59%,而道·瓊斯指數才增長了9%。巴菲特掌管的資金上升至1億零400萬美元。
1994年底巴菲特公司已發展成擁有230億美元的伯克希爾工業王國,它早已不再是一家紡紗廠,它已變成巴菲特的龐大的投資金融集團。
從1965-1994年,巴菲特的股票平均每年增值26.77%,高出道.瓊斯指數近17個百分點。如果誰在30年前選擇了巴菲特,誰就坐上了發財的火箭。
2005年3月10日,美國《福布斯》雜志在紐約公布了2005全球富豪排名,巴菲特名列第二,僅次於比爾·蓋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