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初創企業怎麼進行股權激勵
以項目的形式,做項目的利潤比例分配
以期股形式,資源正式導入見到效果後,兌現期股,可以前期簽訂協議
未來股權發展的規劃
現象:在初創期把股權都分配滿了,後期有更好的合作夥伴加入,應該怎麼分?是大股東自己拿出一部分股份出讓,還是所有的創始人團隊同比例稀釋?
建議:企業創世之初,股權分配就要為未來的合夥人、資金、資源留有餘地。比如在創設公司之初就可以考慮建立期權池,用於激勵企業的CMO、COO等,這部分股份可以由大股東代持,或者由各個創始人都代持一部分比例,等到項目吸引人才,機制開始運行,再將這部分股份導出。
㈡ 求小公司股權激勵方案
小公司股權激勵方案主要有市場選擇機制激勵、市場評價機制激勵、控制約束機制激勵、綜合激勵機制激勵以及政策環境激勵。
1、市場選擇機制激勵,
充分的市場選擇機制可以保證經理人的素質,並對經理人行為產生長期的約束引導作用。以行政任命或其他非市場選擇的方法確定的經理人,很難與股東的長期利益保持一致,很難使激勵約束機制發揮作用。
4、綜合激勵機制激勵,
綜合激勵機制是通過綜合的手段對經理人行為進行引導,具體包括工資、獎金、股權激勵、晉升、培訓、福利、良好工作環境等。
5、政策環境激勵,
政府有義務通過法律法規、管理制度等形式為各項機制的形成和強化提供政策支持,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不合適的政策將妨礙各種機制發揮作用。
注意事項:
1、公司的股東和管理層往往是重疊的,所以很少需要考慮股東和管理層之間的股權分配,只需要考慮股東之間的股權分配。確立股權分配時需要考慮三個因素:股東於資源層面的貢獻、股東於公司治理層面的把控、公司未來的融資造血空間。
2、公司股權激勵計劃的重要依據之一就是各股東出資情況,但這並非唯一依據。公司股權激勵計劃往往跟出資比例不是一致的。有的創業公司會採用陰陽協議的形式,
即一方面通過簽署相關協議來明確不和出資比例一致的各股東股權,另一方面按照出資比例來完成工商登記,但這種行為的法律風險很大,公司以後涉及了訴訟,股東的權益將很難得到法律保護。
㈢ 國內大公司都是怎麼做股權激勵和期權激勵
國內有越來越多創業公司正在積極推行期權激勵機制,企業上市後員工因此獲得巨額財富,使得期權激勵逐漸成為中國的創業文化的一部分,企業和員工都越來越重視股權激勵和期權激勵,國內大公司都是怎麼做股權激勵和期權激勵。
據了解目前越有三分之二的阿里集團員工獲得了公司期權激勵,老員工甚至可以直接獲得股權激勵,相當於行權價為0的股票期 權,員工持股大約占集團股權的3%左右。阿里技術員工從P6級開始有權獲得期權或者股票。根據技術級別對應期權股票數額,基本定級之後就是這個數額,不會有太大的浮動。期權一般會分成四部分發,每年發放1/4。
每一年阿里的技術人才級別對應的股票數都明顯下降,這一方面是由於阿里的股價在逐步提升,要保持總package不變;另一方面,也是由於阿里對技術人才的要求在逐年提高。那員工拿到手的股票如何處理呢?阿里有完善的內部交易系統,雙方可以自行協商後,在系統上進行交易,當然交易僅限於雙方都有股票的情況下。而高層的股票,由於量大價值高,一般是專門的基金公司來收購和操作了。
目前螞蟻金服發展勢頭正猛,雖然股價比較便宜但是很豪氣,股票給的相當多,幾乎是全員持股,員工持股占集團股權的40%。單螞蟻金服的股票無法自由交易,一旦離職,必須賣給公司,20%的個人所得稅和最高45%的交易稅也是肉痛,這一點阿里非常嚴格,沒有網路、騰訊靈活。
騰訊現在比較少發放股票,即使發放股票,也是採取固定行權的方法。騰訊5位創始人以外,員工持公司股權應該不超過5%。走職業經理人路線的騰訊會給與員工較多的現金報酬,這是騰訊技術人員的一般基本月薪:
網路的股票比阿里少,但是比騰訊多,且網路的股票浮動較大,級別越高,期權可以談判的空間就越大。另外,網路每年的流動性比較大,且歡迎技術大牛帶領自己團隊空降,機會比較多。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起,在富有創業精神的矽谷,股票期權是一種重要的企業文化和一種生活方式。現在,大量新開張的公司還是要依靠股票期權的誘惑力來吸引那些天賦極高又酷愛冒險的人來為自己工作。據統計,矽谷創業公司的期權分配一般如下:
外聘CEO -5%到8%;副總 - 0.8%到1.3%;一線管理人員 - 0.25%;普通員工 - 0.1%;外聘董事會董事 - 0.25%:期權總共占公司15%到20%股份。
這些矽谷的創業公司普遍實行全員持股或者是大量員工持股,根據員工級別、工作類型決定授予的期權數量。這樣的期權制度會讓員工有一種主人翁意識,增加對企業的忠誠度;同時,也能讓員工分享公司的成功和榮譽。
一句話,矽谷的創業公司希望將利益分配公平,從而形成有戰鬥力的創業團隊。
面對一份互聯網公司的offer,期權是判斷其是否靠譜的一個重要指標。BAT其實代表了三種不同期權授予方式的公司,你可以根據你對自己的職業定位,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類型。
阿里的員工持股比例高,尤其是螞蟻金服的全員持股計劃,體現了互聯網企業開放、分享的本質所在。選擇這類快速發展的公司,就是看好公司的前景,用期權收益分享到企業的成長價值。而加入這類公司,Timing很重要,去年與今年比同一級別的員工可能期權就多很多,但行權價格越低,當然其中的風險需要自己考量。
騰訊是典型的「外企文化」,比起期權,公司更願意給員工現金報酬。在這類互聯網公司,創業的氛圍會淡一些,員工更多的是以職業經理人的心態為公司工作。不同部門、不同項目之間的薪資待遇會差別很大,所以選擇一個核心的業務很重要。
與阿里自己培養高層不同,網路歡迎牛人帶著自己的團隊空降。選擇這類渴求牛人的公司,只要證明自己是實力,期權的談判空間比較大,這也體現了公司對員工的重視程度。但是空降也有兩面性,容易派系對立,搞小團體,這也是你要考慮的因素。
總之,回顧矽谷創業公司的期權歷史不難看到,期權具有周期性的特點。在一家創業公司的早期和高速成長期,會給較多的員工發放較多的期權,但是當公司進入平穩、成熟狀態,期權的發放要求會逐漸提高,數量也會減少。反觀國內的BAT和其他一線互聯網公司,也是如此。
在技術人才流動空前頻繁的當下,把握時機,選擇一家快速發展,有可觀估值前景,且願意給員工期權激勵的公司,已經是越來越多優秀技術人員跳槽的選擇。
㈣ 干貨:初創企業如何設計和執行股權激勵求答案
由於激勵機制問題造成的散夥事件在創業圈子裡不勝枚舉,也讓很多人都扼腕惋惜。投資人看待激勵制度時,往往較為嚴謹,大部分投資人會要求創始人,在經驗豐富的律師指導下,完成公司的激勵機制設計和執行。激勵機制是什麼?小尚的理解,激勵機制是促使團隊穩定的利益分配方式,公司股東(也可以是創始人自己)將自己持有的部分股權放入期權池,按照職位的重要程度不同,分批分期的分給關鍵員工,使員工除了拿固定薪水之外,還有機會拿到額外的高額回報。藉此是將公司的成長與員工自己工作的努力緊密聯系。限售股和期權有些創始人在公司初創期,會直接許諾員工1-3%不等的股權,如果此股權附有一定的條件,我們將其稱之為限售股,一般是用來分配給聯合創始人的,如果條件沒有成熟時,聯合創始人離職,那麼限售股需要被回購,以保持公司股權結構的穩定。創始人在公司成立初期,將自己的一部分股權拿出來作為期權池,期權池一般占公司股權的15%左右。期權一般來說是分配給關鍵員工的,當然也可以分配給聯合創始人。期權是預期獲得股權的權利,比如創始人想發給員工A 1%的期權,期權分4年期成熟,那麼員工A至少需要在公司干滿4年,才有機會完全行權,拿到全部1%的公司股權。期權分期成熟期權是促使關鍵員工持續為公司服務很好的方式,公司發展的越好,估值越高,員工手裡的期權將越值錢,員工越捨不得離開公司,因為一旦離開,機會成本將大幅增加。因此,期權要分期成熟,一般來說分4年成熟,每年成熟25%。比如公司給員工A 1%的期權,員工A在第二年離職,那麼員工A只能獲得已經成熟的0.25%公司股權,剩下的0.75%依然存在於公司期權池中。期權與投票權在中國,公司股權投票權與控制權息息相關,創始人將自己的股權放入到期權池中,員工期權成熟行權後,會不會使創始人失去部分投票權呢?在創始人發放期權時,最好約定使用股權代持的形式,使得股權所有權和股權投票權分離,以確保公司控制權的穩定。期權與融資如果A輪投資人進入公司佔20%的股權,那麼創始人股權比例和期權池股權比例會同時被稀釋,假設原來期權池股權比例為15%,那麼投資人進入後,期權池股權比例為12%,創始人股權比例為68%。如果,B輪投資人佔比20%的話,A輪投資人,創始人和期權池的股權比例會同時被稀釋,這樣下去期權池的股權比例將持續下降,不利於對員工長期的激勵,因此,創始人可以建議投資人提供一部分股權放入期權池,保證期權池的股權比例。創始人要把企業做大做強,就需要一個團隊,一群可以信賴的人,可以一起拼搏的人,也是一群優秀的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發展方向,怎麼把優秀的人團結在一起,向著目標邁進是一種藝術!這其中不可缺少的就是對團隊的激勵機制。在創業的圈裡里,尤其是早期創業階段,最珍貴的資源就是「團隊」,對「團隊」的激勵機制,制定的好了就是鼓舞士氣,增強鬥志;制定的不好,會使士氣衰弱,甚至散夥。由於激勵機制問題造成的散夥事件在創業圈子裡不勝枚舉,也讓很多人都扼腕惋惜。投資人看待激勵制度時,往往較為嚴謹,大部分投資人會要求創始人,在經驗豐富的律師指導下,完成公司的激勵機制設計和執行。激勵機制是什麼?小尚的理解,激勵機制是促使團隊穩定的利益分配方式,公司股東(也可以是創始人自己)將自己持有的部分股權放入期權池,按照職位的重要程度不同,分批分期的分給關鍵員工,使員工除了拿固定薪水之外,還有機會拿到額外的高額回報。藉此是將公司的成長與員工自己工作的努力緊密聯系。限售股和期權有些創始人在公司初創期,會直接許諾員工1-3%不等的股權,如果此股權附有一定的條件,我們將其稱之為限售股,一般是用來分配給聯合創始人的,如果條件沒有成熟時,聯合創始人離職,那麼限售股需要被回購,以保持公司股權結構的穩定。創始人在公司成立初期,將自己的一部分股權拿出來作為期權池,期權池一般占公司股權的15%左右。期權一般來說是分配給關鍵員工的,當然也可以分配給聯合創始人。期權是預期獲得股權的權利,比如創始人想發給員工A 1%的期權,期權分4年期成熟,那麼員工A至少需要在公司干滿4年,才有機會完全行權,拿到全部1%的公司股權。期權分期成熟期權是促使關鍵員工持續為公司服務很好的方式,公司發展的越好,估值越高,員工手裡的期權將越值錢,員工越捨不得離開公司,因為一旦離開,機會成本將大幅增加。因此,期權要分期成熟,一般來說分4年成熟,每年成熟25%。比如公司給員工A 1%的期權,員工A在第二年離職,那麼員工A只能獲得已經成熟的0.25%公司股權,剩下的0.75%依然存在於公司期權池中。期權與投票權在中國,公司股權投票權與控制權息息相關,創始人將自己的股權放入到期權池中,員工期權成熟行權後,會不會使創始人失去部分投票權呢?在創始人發放期權時,最好約定使用股權代持的形式,使得股權所有權和股權投票權分離,以確保公司控制權的穩定。期權與融資如果A輪投資人進入公司佔20%的股權,那麼創始人股權比例和期權池股權比例會同時被稀釋,假設原來期權池股權比例為15%,那麼投資人進入後,期權池股權比例為12%,創始人股權比例為68%。
㈤ 股權激勵對於創業公司有什麼意義
股權激勵,首先你要明白它對企業發展的意義。
真正的股權激勵:不僅是用公司的股權或者與股份相關的增值權,更是用整個社會的財富、未來的財富、企業上下游的財富,甚至員工的財富,在企業內部構建一套與所有的利益相關者都可以共贏的機制。
股權激勵對於企業來講,不是做大了才做,而是做了股權激勵才能做大,相信你能想到創業初期就做股權激勵,思想覺悟是很高的。只有築巢,才能引鳳。
初創企業,1無資金,2無技術,3無人才。所以你只有先招人,才有技術,有技術才有資金。這是一個周期的循環。所以建議你先學習。可以找我咨詢。
㈥ 初創型的企業為什麼要做股權激勵
股權作為一種代表企業價值的數字資產,主要有兩種能力,融資和激勵,且這兩種能力在不同的階段會在一定范圍之內自動切換。為了加速企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在使用股權激勵,特別是創業型企業和成長型企業尤為突出,這類企業基本都面臨資金困難、員工流動性大等問題,如果業務骨幹、核心高管、掌握技術的不可替代者離職對企業來說損失巨大。
股權激勵的作用主要體現在:
(1)建立企業的利益共同體;
(2)業績激勵;
(3)約束經營者短視行為;
(4)留住和吸引人才;
(5)有利於緩解公司面臨的薪酬壓力。
與股權相關的數字資產大概有:實股股權、受限股權、股票、期權、虛擬股權、認購權等,但與股權相關的數字資產流動性都比較差(主要指未上市公司),所以也有其局限性:如實股股權相對固定,變更手續麻煩,限制了動態股權模式的可操作性,小股東容易搭便車,而且實股股權的分配一開始很難公平,需要通過時間來檢驗。如果能解決流動性差的問題,激勵頻次將提高,通過動態的股權激勵模式會更加公平。
也有些企業不適合做股權激勵,比如走下坡路的企業股權激勵就不好用,吸引力將大打折扣,虧損企業的股權是不值錢的,這是很現實的問題。
㈦ 創業公司給員工的股權激勵一般是怎樣的比例
很多創始人問我們,期權池也搭建好了,具體分配給個人,要落實到不同員工手中的期權怎麼來分配,有沒有什麼參考標准?我們一般認為:
第一位雇員(通常屬於公司的CTO,屬於技術入伙),最多會配到2.0% - 3.0%的期權。我們也見到過2.0%-4.0%的說法,浮動范圍差別都不是太大,一般給出的平均值在1.19%。
前2到5個雇員,最多會配給1.0% - 2.0%的期權,這一類工程師的角色可能就屬於tech lead, 也是比較厲害的一些角色。
前6到7個雇員: 0.5% - 1.0%;
前8到14個雇員: 0.4% - 0.8%;
前15到19個雇員: 0.3% - 0.7%;
前21到27個雇員: 0.25% - 0.6%;
前28到34個雇員: 0.25% - 0.5%。
以上的參考數值都是一個最大值,是一個封頂的概念。舉個例子,招進來的前19個工程師,最多最多,可以發0.3% - 0.7%的期權,而且是非常非常適合公司的理想人才,他本人又有許多年的工作經驗,是屬於Senior Level的,走出去都是可以帶團隊的料。如果你招聘進來的是一個大學剛畢業,或者沒太多相關經驗的行業新兵,給的期權比例就要遠遠少於上面所說的標准。
這部分可參考的數據就更少了,因此得出的結論也只能簡單參考一下,實際分配的比例,還是得根據所處的行業,作具體的調整。
銷售類
銷售部的VP一般會給到1.0%-2.0%的期權,總監在0.5%-1.0%的區間內,然後總監以下的職位,一般沒有超過1.0%的。前10個雇員,給到的期權通常在0.3%-0.5%之間,再往後加入的,這個比例會降低到0.1%-0.2%。
市場類
這一類VP的職位數據更少無法下結論。總監類的職位,在小於15人的公司,一般會配 0.5%-1.0%的期權;如果是大於15人的公司,通常會配 0.25%-0.5%的期權。
UI/UX設計類
前4名雇員最多會拿到1.0-2.0%的期權,偶爾會有0.5%的情況。如果是在5名開外招進來的設計師,最多能拿到 0.5%-1.0%的期權。再往後,屬於前10-30名雇員,會分配 0.2%-0.5%的期權。
這部分非工程師類的職位,由於調查樣本太小,不足以得出具有代表性的結論,僅供參考。
一般的原理是,越早期加入的員工,承擔的風險更多,能拿到的期權比例越大;越後期加入的承擔的風險、壓力小得很多,所分配到的期權比例也就更小。
但是這不是一個定論。公司與員工在談判薪酬包的時候,也往往會根據員工的資歷、經驗、能力作綜合考量。有些員工希望能獲得更多的現金回報,拿更多的薪水,犧牲一小部分的期權,會對這一類型的員工更有吸引力。
分配期權的時候,最最重要的一點,是公司與員工有一個良好的溝通。創業公司發期權的初衷,也是為了激勵員工,讓員工能為企業創造更大的價值。上述的這些市場比較常見的參數,也是為了公司在分配期權的時候,有一個比較,不要太過慷慨,也不要太過摳門。
前者,在下一輪融資的時候可能就沒有足夠的股權給投資人。後者,員工可能會覺得自己不受公司的重視,自己的付出沒有受到公司的認可,也就喪失了激勵效果,甚至是產生負激勵,也是有可能的。
因此,與員工良好、透明的溝通,是實施股權激勵的重中之重。
㈧ 創業初期是選擇股權激勵還是期權激勵
根據你的提問,經邦咨詢在此給出以下回答:
股權激勵,是一種通過經營者獲得公司股權形式給予企業經營者一定的經濟權利,使他們能夠以股東的身份參與企業決策、分享利潤、承擔風險,從而勤勉盡責地為公司的長期發展服務的一種激勵方法。
期權激勵,就是企業所有者向經營者提供的一種在一定期限內,按照事先約定的價格購買一定數量的企業股份的權利。期權激勵的主要對象為企業的主要經營者,原則上是董事長、總經理。這是一種現代的使企業實現雙贏的激勵機制。
期權激勵的受獎勵人一開始並不是企業的股東,對企業管理沒有投票決策權,僅對企業日常經營具有管理權,但是受獎勵人有成為企業股東的可能性這就基於在簽訂期權獎勵合同時的條款,如果在符合該條款的前提下,受獎勵人購買了企業的股票,那麼就從普通員工晉身為股東,如果持股比例達到相當高的比例,也可能改變企業管理層結構。
股權激勵是一種投資,也是對企業所有權的部分享有。它可以使擁有者在企業股票市場價上漲時獲得回報,同事股權也說明了擁有者和企業之間是利益共同體,可謂同呼吸同命運。
比較之後說明,股權激勵是一種長期激勵,使受獎勵人和企業緊密聯系在一起,容易激發他的工作潛能。相比之下,期權激勵給受獎勵人所帶來的歸屬感要略低一些,可能出現行使期權激勵獲利後就另謀高就的現象。
以上就是經邦咨詢根據你的提問給出的回答,希望對你有所幫助。經邦咨詢,17年專注股改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