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海明威簡介
歐內斯特·米勒·海明威,1899年7月21日出生於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市郊區奧克帕克,美國作家、記者,被認為是20世紀最著名的小說家之一。
海明威的一生之中曾榮獲不少獎項。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被授予銀制勇敢勛章;1953年,他以《老人與海》一書獲得普利策獎。
1954年的《老人與海》又為海明威奪得諾貝爾文學獎。2001年,海明威的《太陽照樣升起》(The Sun Also Rises)與《永別了,武器》兩部作品被美國現代圖書館列入「20世紀中的100部最佳英文小說」中。
1961年7月2日,海明威在愛達荷州凱徹姆的家中用獵槍自殺身亡。
(1)海明威視公司股票擴展閱讀:
海明威的主要作品介紹:
1、《老人與海》
《老人與海》是海明威於1951年在古巴寫的一篇中篇小說,該作圍繞一位老年古巴漁夫,與一條巨大的馬林魚在離岸很遠的灣流中搏鬥而展開故事的講述。
盡管海明威筆下的老人是悲劇性的,但他身上卻有著尼采「超人」的品質,泰然自若地接受失敗,沉著勇敢地面對死亡。
這些「硬漢子」體現了海明威的人生哲學和道德理想,即人類不向命運低頭,永不服輸的鬥士精神和積極向上的樂觀人生態度。
2、《乞力馬扎羅的雪》
《乞力馬扎羅的雪》海明威創作的一部中篇小說。故事主要講述一個作家哈里去非洲狩獵,途中汽車拋錨,皮膚被刺劃破,染上壞疽病。他和他的情人在等待一架飛機來把他送到醫院治療。
小說圍繞「死亡」和「即將死亡」來寫,但根本的主題是哈里回到過去,從過去走到現在的歷程回顧。哈里熱愛這個世界。
他有很多經歷。跟不同女人的經歷,以及自己所從事的不同職業的經歷,他都想寫下來但卻沒來得及寫。他最終沒有能達到心中的目標。
死前,他悔恨至極。故事的結尾,他死於一個夢境:他乘著飛機,向非洲最高峰——乞力馬扎羅的山頂飛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
② 海明威是如何一步步被監視他的FBI逼死的
喜歡看美國電影和美國電視劇的人肯定知道美國有兩個十分出名的組織,一個名叫中情局,一個名叫FBI。這兩個組織可謂是十分神秘,很多神秘事件都會和他倆掛鉤,比如UFO墜毀,外星人綁架之類。
除了神秘事件之外他們還經常從事特工活動,比如哪個國民不老實了,哪個名人出了什麼事情了,就很有可能受到他倆的監視。這件事情曾經就落到過一個舉世聞名的大作家身上,還把他逼得精神崩潰而走向自殺。這個人就是海明威。
最後的結果大家都應該知道了,崩潰的海明威自殺了,以至於到現在國內的很多課本以及書籍上都宣稱是海明威受不了生活的壓力對生活失望而自殺的,甚至有很多人因此批判海明威的懦弱,說他塑造了個硬漢,自己卻被生活打垮。
隨著FBI解禁資料,人們才知道海明威是真的被監視了,原來他當初所說的一切都是真的,海明威就這樣一步步被監視他的FBI逼死。很多人都說FBI可能是故意漏出馬腳讓海明威知道他正在被監視,就是為了讓海明威精神崩潰,讓他到處宣揚自己被監視從而無人相信他,從而被別人孤立,把一個人弄崩潰對於FBI來說簡直是小菜一碟。
③ 海明威簡介
海明威(1899~1961)美國小說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1899年7月21日生於芝加哥市郊橡膠園小鎮。父親是醫生和體育愛好者,母親從事音樂教育6個兄弟姐妹中,他排行第二,從小酷愛體育、捕魚和狩獵。中學畢業後曾去法國等地旅行,回國後當過見習記者。第一次大戰爆發後,他志願赴義大利當戰地救護車司機。1918年夏在前線被炮彈炸成重傷,回國休養。後來去加拿大多倫多市星報任記者。1921年重返巴黎,結識美國女作家斯坦因、青年作家安德森和詩人龐德等。1923年發表處女作《三個短篇小說和十首詩》,隨後游歷歐洲各國。1926年出版了長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初獲成功,被斯坦因稱為"迷惘的一代\1929年,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長篇巨著《永別了,武器》的問世給作家帶來了聲譽。 30年代初,海明威到非洲旅行和狩獵。1935年寫成《非洲的青山》和一些短篇小說。 1937年發表了描寫美國與古巴之間海上走私活動的小說《有的和無的》。西班牙內戰期間,他3次以記者身份親臨前線,在炮火中寫了劇本《第五縱隊》,並創作了以美國人參加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為題材的長篇小說《喪鍾為誰而鳴》(1940)。他曾與許多美國知名作家和學者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義斗爭。1941年偕夫人瑪莎訪問中國,支持我國抗日戰爭。後又以戰地記者身份重赴歐洲,並多次參加戰斗。戰後客居古巴,潛心寫作。1952年,《老人與海》問世,深受好評,翌年獲普利策獎。1954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卡斯特羅掌權後,他離開古巴返美定居。因身上多處舊傷,百病纏身,精神憂郁, 1961年7月2日用獵槍自殺。海明威去世後發表的遺作,主要有:《海流中的島嶼》(1970)和《伊甸園》(1986)。他那獨特的風格和塑造的硬漢子形象對現代歐美文學產生深遠的影響。內容簡介: 《老人與海》的故事非常簡單,寫古巴老漁夫聖地亞哥在連續八十四天沒捕到魚的情況下,終於獨自釣上了一條大馬林魚,但這魚實在大,把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才筋疲力盡,被他殺死了綁在小船的一邊,在歸程中一再遭到鯊魚的襲擊,最後回港時只剩魚頭魚尾和一條脊骨。本書敘述簡潔,富有象徵意味,海明威因此著而獲諾貝爾文學獎。
④ 海明威的有關信息
人可以失敗,但不可以被擊敗,外在的肉體可以接受折磨,但是內在的意志卻是神聖不可侵犯的,這是《老人與海》一再強調的論點。
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1899—1961年),美國小說家。1899年7月21日,海明威出生在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郊外橡樹園鎮一個醫生的家庭。他的父親酷愛打獵、釣魚等戶外活動,他的母親喜愛文學,這一切都對海明威日後的生活和創作產生了不少的影響。中學畢業後,海明威在美國西南的堪薩斯《星報》當了6個月的實習記者。這家報館要求新聞報道簡捷明快。海明威在《星報》受到了良好的訓練。
康復後的海明威作為加拿大多倫多《星報》的記者常駐巴黎。他對創作懷著濃厚的興趣,一面當記者,一面寫小說。他的創作得到當時著名小說家的鼓勵和指點。在近10年的時間里他出版了許多作品,其中最有名的是《太陽照常升起》。《太陽照常升起》是海明威第一部重要的小說。寫的是像海明威一樣流落在法國的一群美國年輕人。他們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迷失了前進的方向,戰爭給他們造成了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巨大傷害,他們非常空虛、苦惱和憂郁。他們想有所作為,但戰爭使他們精神迷惘,爾虞我詐的社會又使他們非常反感,他們只能在沉淪中度日,美國作家斯坦因由此稱他們為「迷惘的一代」。這部小說是海明威自己生活道路和世界觀的真實寫照。海明威和他所代表的一個文學流派因而也被人稱為「迷惘的一代」。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海明威懷著要親臨戰場領略感受戰爭的熱切願望,加入美國紅十字會戰場服務隊,投身義大利戰場。
大戰結束後,海明威被義大利政府授予十字軍功獎章、銀質獎章和勇敢獎章,獲得中尉軍銜。伴隨榮譽的是他身上237處的傷痕(被炸彈彈片嵌入身體留下的)和趕不走的惡魔般的戰爭記憶。
1929年,海明威的長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和《永別了,武器》是「迷惘的一代」文學的最好作品。小說的主人公享利是個美國青年,他自願來到義大利戰場參戰。在負傷期間,他愛上了英籍女護士凱瑟琳。享利努力工作,但在一次撤退時竟被誤認為是德國間諜而險些被槍斃。他只好跳河逃跑,並決定脫離戰爭。為擺脫憲兵的追捕,享利和凱瑟琳逃到了中立國瑞士。在那裡,他們度過了一段幸福而寧靜的生活。但不久,凱瑟琳死於難產,嬰兒也窒息而亡。享利一個人被孤獨地留在世界上,他悲痛欲絕,欲哭無淚。小說在戰爭的背景下描寫了享利和凱瑟琳的愛情,深刻地指出了他們的幸福和愛情是被戰爭推向毀滅的深淵的。
1928年,海明威離開了巴黎,居住在美國的佛羅里達州和古巴,過著寧靜的田園生活。他經常去狩獵、捕魚、看鬥牛。但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海明威無法再過寧靜的生活了。1937年至1938年,他以戰地記者的身份奔波於西班牙內戰前線。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作為記者隨軍行動,並參加了解放巴黎的戰斗。
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海明威立即將自己的遊艇改裝成巡艇,偵察德國潛艇的行動,為消滅敵人提供情報。1944年,海明威隨同美軍去歐洲采訪,在一次飛機失事中受重傷,但痊癒後仍深入敵後采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他獲得一枚銅質獎章。
1940年,海明威發表了以西班牙內戰為背景的反法西斯主義的長篇小說《喪鍾為誰而鳴》。作品描寫了主人公美國青年喬頓,他志願參加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斗爭,奉命在一支山區游擊隊的配合下,在指定時間炸毀一座具有戰略意義的橋梁。喬頓炸毀了橋梁,在身負重傷的情況下獨自狙擊敵人,等待他的是死亡。喬頓有高度的正義感和責任心,他因自己能為反法西斯斗爭捐軀而感到光榮和自豪。這部作品是海明威中期創作中思想性最強的作品之一,在相當程度上克服和擺脫了孤獨、迷惘與悲泣的情緒,把個人融入到社會中,表現出為正義事業而獻身的崇高精神。
1952年,海明威發表了中篇小說《老人與海》:老漁夫桑提亞哥在海上連續84天沒有捕到魚。起初,有一個叫曼諾林的男孩跟他一道出海,可是過了40天還沒有釣到魚,孩子就被父母安排到另一條船上去了,因為他們認為孩子跟著老頭不會交好運。第85天,老頭兒一清早就把船劃出很遠,他出乎意料地釣到了一條比船還大的馬林魚。老頭兒和這條魚周旋了兩天,終於叉中了它。但受傷的魚在海上留下了一道腥蹤,引來無數鯊魚的爭搶,老人奮力與鯊魚搏鬥,但回到海港時,馬林魚只剩下一付巨大的骨架,老人也精疲力盡地一頭栽倒在陸地上。孩子來看老頭兒,他認為桑提亞哥沒有被打敗。那天下午,桑提亞哥在茅棚中睡著了,夢中他見到了獅子。「一個人並不是生來要被打敗的,你盡可以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這是桑提亞哥的生活信念,也是《老人與海》中作者要表明的思想。通過桑提亞哥的形象,作者熱情地贊頌了人類面對艱難困苦時所顯示的堅不可摧的精神力量。孩子准備和老人再度出海,他要學會老人的一切「本領」,這象徵著人類這種「打不敗」的精神將代代相傳。
桑提亞哥是海明威所崇尚的完美的人的象徵:堅強、寬厚、仁慈、充滿愛心,即使在人生的角斗場上失敗了,面對不可逆轉的命運,他仍然是精神上的強者,是「硬漢子」。「硬漢子」是海明威作品中經常表現的主題,也是作品中常有的人物。他們在外界巨大的壓力和厄運打擊時,仍然堅強不屈,勇往直前,甚至視死如歸,他們盡管失敗了,卻保持了人的尊嚴和勇氣,有著勝利者的風度。
海明威一生勤奮創作。早上起身的第一件事,就是進行寫作。他寫作時,還有一個常人沒有的習慣,就是站著寫。他說:「我站著寫,而且是一隻腳站著。我採取這種姿勢,使我處於一種緊張狀態,迫使我盡可能簡短地表達我的思想。」
30、40年代,他塑造了擺脫迷惘、悲觀,為人民利益英勇戰斗和無畏犧牲的反法西斯戰士形象《第五縱隊》,長篇小說《喪鍾為誰而鳴》。50年代,塑造了以桑提亞哥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滅,但就是打不敗他」的「硬漢形象」(代表作《老人與海》1950年)。海明威是美利堅民族的精神豐碑。
20年代是海明威文學創作的早期,他寫出了《在我們的時代里》、《春潮》、《沒有女人的男人》和長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永別了,武器》等作品。這一時期,正值西方世界沉淪為愛略特在社會崩潰背後所看到的荒原時期,長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就是寫戰後一群流落歐洲的青年的生活情景以及他們精神世界的深刻變化。小說主人公傑克·巴恩斯是一名美國記者,戰爭毀掉了他的性能力。他愛上了一名英國護士勃瑞特·艾希利,後者也傾心於他,但他們無法結合。
一個美國作家羅伯特·柯恩——一個對生活頗多虛妄與浪漫幻想的人也愛上了勃瑞特,但她並不喜歡他。這一群歷經滄桑的青年,戰後浪跡歐洲大陸,整日無所事事,聚飲、爭吵或毆斗。戰爭奪取了他們的親人,給他們留下了肉體上和精神上的創傷,他們對戰爭極度厭惡,對公理、傳統價值觀產生了懷疑,對人生感到厭倦、迷惘和懊喪。小說從一個獨特的角度譴責了戰爭,具有反戰色彩。小說因寫了一代人的迷惘而成了「迷惘的一代」文學流派的代表作。
《永別了,武器》(又譯《戰地春夢》)是海明威的代表作。他以反對帝國主義戰爭為主題,揭示了「迷惘的一代」出現的歷史原因,控訴了戰爭毀滅人的理想和幸福,戕害人們的心靈,並使千百萬無辜生因此塗炭。這篇作品顯露了海明威散文風格的基本特色和「現代敘事藝術」。作品故事情節簡單而意境純一,語言朴實無華,句子短小凝練,環境描寫達到情景交融。
40年代,他根據在非洲的見聞和印象寫了《非洲的青山》、《乞力馬扎羅山的雪》, 還發表了《法蘭西斯·瑪貝康短暫的幸福》。1932年發表了《午後之死》, 尊奉美國建築師羅德維希的名言「越少,就越多」,使作品趨於精煉,縮短了作品與讀者之間的距離,提出了「冰山原則」,只表現事物的八分之一,使作品充實、含蓄、耐人尋味。
二戰後,海明威創作進入晚期,其代表作為《老人與海》,由於小說中體現了人在「充滿暴力與死亡的現實世界中」表現出來的勇氣而獲得195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獲獎原因是:「因為他精通於敘事藝術,突出地表現在他的近著《老人與海》中,同時也由於他在當代風格中所發揮的影響。」對於這一贊譽,海明威是當之無愧的。海明威一生的創作在現代文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他以自己的經歷披露了當權者的偽善和現實的殘酷,刻畫了美國年輕一代的迷惘情緒,作品中洋溢著對勞動人民的熱愛,在探索藝術創作的途徑中使現實主義在開放性的兼容並蓄中獲得了新的光彩!
獲獎後的海明威患有多種疾病,給他身心造成極大的痛苦,沒能再創作出很有影響的作品,這使他精神抑鬱,形成了消極悲觀的情緒,終於以自殺這種方式解脫了自己。這也是海明威「硬漢子精神」的一種追求吧。
⑤ 海明威 簡介
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1899—1961),美國小說家。他於1899年生於芝加哥附近的一個醫生家庭,1954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曾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擔任駐歐洲記者,並以記者身份參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和西班牙內戰。晚年患多種疾病,精神抑鬱,1961年自殺。他的早期長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1927)、《永別了,武器》(1927)成為表現美國「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30、40年代,他塑造了擺脫迷惘、悲觀,為人民利益英勇戰斗和無畏犧牲的反法西斯戰士形象《第五縱隊》,長篇小說《喪鍾為誰而鳴》。50年代,塑造了以桑提亞哥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滅,但就是打不敗他」的「硬漢形象」(代表作《老人與海》1950)。海明威是美利堅民族的精神豐碑。
20年代是海明威文學創作的早期,他寫出了《在我們的時代里》、《春潮》、《沒有女人的男人》和長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永別了,武器》等作品。這一時期,正值西方世界沉淪為愛略特在社會崩潰背後所看到的荒原時期,長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就是寫戰後一群流落歐洲的青年的生活情景以及他們精神世界的深刻變化。小說主人公傑克·巴恩斯是一名美國記者,戰爭毀掉了他的性能力。他愛上了一名英國護士勃瑞特·艾希利,後者也傾心於他,但他們無法結合。
一個美國作家羅伯特·柯恩——一個對生活頗多虛妄與浪漫幻想的人也愛上了勃瑞特,但她並不喜歡他。這一群歷經滄桑的青年,戰後浪跡歐洲大陸,整日無所事事,聚飲、爭吵或毆斗。戰爭奪取了他們的親人,給他們留下了肉體上和精神上的創傷,他們對戰爭極度厭惡,對公理、傳統價值觀產生了懷疑,對人生感到厭倦、迷惘和懊喪。小說從一個獨特的角度譴責了戰爭,具有反戰色彩。小說因寫了一代人的迷惘而成了「迷惘的一代」文學流派的代表作。
《永別了,武器》(又譯《戰地春夢》)是海明威的代表作。他以反對帝國主義戰爭為主題,揭示了「迷惘的一代」出現的歷史原因,控訴了戰爭毀滅人的理想和幸福,戕害人們的心靈,並使千百萬無辜生因此塗炭。這篇作品顯露了海明威散文風格的基本特色和「現代敘事藝術」。作品故事情節簡單而意境純一,語言朴實無華,句子短小凝練,環境描寫達到情景交融。
40年代,他根據在非洲的見聞和印象寫了《非洲的青山》、《乞力馬扎羅山的雪》, 還發表了《法蘭西斯·瑪貝康短暫的幸福》。1932年發表了《午後之死》, 尊奉美國建築師羅德維希的名言「越少,就越多」,使作品趨於精煉,縮短了作品與讀者之間的距離,提出了「冰山原則」,只表現事物的八分之一,使作品充實、含蓄、耐人尋味。
1939年,海明威以西班牙內戰為背景創作了著名的長篇小說《喪鍾為誰而鳴》, 這是一部承前啟後的重要作品。它寫了國際縱隊的志願人員羅伯特·喬丹為配合一支游擊隊的一次炸橋行動而犧牲的感人故事,這部作品是海明威中期創作中思想性最強的作品之一,在相當程度上克服和擺脫了孤獨、迷惘與悲泣的情緒,把個人融入到社會中,表現出為正義事業而獻身的崇高精神。
二戰後,海明威創作進入晚期,其代表作為《老人與海》,由於小說中體現了人在「充滿暴力與死亡的現實世界中」表現出來的勇氣而獲得195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 海明威一生的創作在現代文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他以自己的經歷披露了當權者的偽善和現實的殘酷,刻畫了美國年輕一代的迷惘情緒,作品中洋溢著對勞動人民的熱愛,在探索藝術創作的途徑中使現實主義在開放性的兼容並蓄中獲得了新的光采!
⑥ 海明威的資料
海明威歐內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 l899~1961)美國小說家。一向以文壇硬漢著稱,是美利堅民族的精神豐碑,1954年度(第五十四屆)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新聞體」小說的創始人。
代表作品《太陽照樣升起》、《乞力馬扎羅的雪》、《永別了,武器 》、《老人與海》、《過海記》、《弗朗西斯·麥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1926年發表成名作《太陽照樣升起》,作品表現戰後青年人的幻滅感,成為」迷惘海明威著作(12張)的一代」的代表作。生於美國芝加哥市郊橡膠園小鎮。但蜚聲世界文壇的海明威像他的祖父和父親一樣選擇了自殺。1961年7月2日,海明威用自己的獵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整個世界都為此震驚,人們紛紛嘆息這位巨人的悲劇。美國人民更是悲悼這位美國重要作家的隕落。對於海明威的評價,正如約翰·肯尼迪總統的唁電所說:「幾乎沒有哪個美國人比歐內斯特·海明威對美國人民的感情和態度產生過更大的影響。」他稱海明威為「20世紀最偉大的作家之一。」以文學硬漢著稱。
站著寫的作家
海明威寫作時,有一個常人所沒有的習慣,這就是站著。他說:「我站著寫,而且用一隻腳站著。我採取這種姿勢,使我處於一種緊張狀態,迫使我盡可能簡短地表達我的思想。」有人問他:「您簡潔風格的秘訣在哪裡?」他就簡單地回答說:「站著寫!」
七支鉛筆
海明威每天早晨6點半,便聚精會神地站著寫作,一直寫到中午12點半,通常一次寫作不超過6小時,偶爾延長兩小時。他喜歡用鉛筆寫作,便於修改。有人說他寫作時一天用了20支鉛筆。他說沒這么多,寫得最順手時一天只用了7支鉛筆。海明威在埋頭創作的同時,每年都要讀點莎士比亞的劇作,以及其他著名作家的巨著;此外還精心研究奧地利作曲家莫扎特、西班牙油畫家戈雅、法國現代派畫家謝贊勒的作品。他說,他向畫家學到的東西跟向文學家學到的東西一樣多。他特別注意學習音樂作品基調的和諧和旋律的配合。難怪他的小說情景交融,濃淡適宜,語言簡潔清新、 海明威照片
獨創一格。
改到出版前最後一分鍾
海明威寫作態度極其嚴肅,十分重視作品的修改。他每天開始寫作時,先把前一天寫的讀一遍,寫到哪裡就改到哪裡。全書寫完後又從頭到尾改一遍;草稿請人家打字謄清後又改一遍;最後清樣出來再改一遍。他認為這樣三次大修改是寫好一本書的必要條件。他的長篇小說《永別了,武器》初稿寫了6個月,修改又花了5個月,清樣出來後還在改,最後一頁一共改了39次才滿意。《喪鍾為誰而鳴》的創作花了17個月,脫稿後天天都在修改,清樣出來後,他連續修改了96個小時,沒有離開房間。他主張「去掉廢話」,把一切華而不實的詞句刪去。最終取得了成功。
歐內斯特·海明威是現代文學巨匠。在二十世紀的美國小說作家之中,他的作品常常被比作當代的福克納和斯科特菲茨傑拉德。加上他出色的短篇小說,海明威的四大小說,《太陽照常升起》(1926年),《永別了,武器》(1929),《喪鍾為誰而鳴》(1940)和《老人與海》(1952年),對現代小說的貢獻遠遠超過斯科特菲茨傑拉德的小說,而接近福克納的小說。 福克納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比海明威獲得這樣的承認要早幾年,但他們各自小說的表現方式是如此不同,這個遲來的收據說知之甚少或海明威的地位相對於沒有福克納的。當以福克納的小說《密西西比》為對比時,海明威的主要著作表現出更簡明的結構和敘述人和事的語調。 或更重要的是,海明威的風格,短的,具體的,直接的散文和場景組成的完全一致使用的對話,使他的小說和短篇故事獨特的無障礙是立即與作者身份。由於他的風格都和他生活的直接性質的風格, 有一種傾向把自己描繪成「代表」,美國作家,其工作反映了美國精神在行動大膽,坦率和個人主義海明威。 他自己的背景下進行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老兵受傷,作為從事反法西斯斗爭/納粹主義戰斗,並作為「他,男子是戶外探險和其他男子氣追求激情」加強這一關系。 但是,這種海明威作為一個獨特的美國天才識別問題。雖然他的主要小說有3位是告訴和/或通過美國男子,海明威的主人公是外籍人士,他的小說設置在法國,義大利,西班牙和古巴後,是不是美國自己。 盡管海明威的早期職業生涯得益於與菲茨傑拉德的關系和(更是如此)與美國小說家舍伍德安德森,他的審美實際上是接近的移植,他在巴黎會見了美國在20世紀20年代詩人的共享,艾略特,龐德和最重要的是,格特魯德斯泰因。在這種情況下, 我們必須認識到,海明威的辦法來小說工藝是直接的,但從未鈍或純粹的簡單。 海明威的文本是一個艱苦的選擇的結果,每個單詞表演敘述一個分配的功能。這些語言的選擇,反過來,通過發生的思想和他的小說'是否符合他們的經驗,作為敘述者或協調其觀點的人物,故事情節的展開明確的中心人物經驗。 主要工作海明威的「冰山原則」的必然結果是文本的全部意義不僅限於移動前進的陰謀:總是有結社和推理網路,列入背後的(甚至不作為)的淹沒的原因每一個細節。 我們也注意到,盡管海明威的小說通常遵循的3天對他們來說,戰地鍾聲一個簡單的時間順序進展,海明威也使過去的總結賬戶使用,相關的外部存儲器的故事,和倒敘。 這些器件提供進一步的深度,他的人物,創造出不完全直接的敘事結構編年史。 海明威是直接。但他也相當微妙,微妙不是一個特點,我們歸於美國的方式。最後,海明威是一個國際性的藝術家,一個人誰沒有放棄他的美國身份,但誰進入太廣太深以適應任何國家文化領域新的領域
編輯本段人物作品
·《非洲的青山》Africa's castle peak ·《太陽照常升起》The Sun Also Rises ·《永別了,武器》A Farewell to Arms ·《第五縱隊·西班牙大地》The fifth columns, Spain the earth ·《曙光示真》True at First Light ·《不固定的聖節》A Moveable Feast ·《過河入林》Across the River and into the Trees ·《喪鍾為誰而鳴》For Whom the Bell Tolls ·《危險的夏天》Dangerous summer ·《老人與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 ·《伊甸園》the Garden of Eden ·《死在午後》Die in the afternoon ·《島在灣流中》Island in the Gulf Stream in ·《有錢人和沒錢》A rich man and no money ·《乞力馬扎羅的雪》The Snows of Kilimanjaro
編輯本段代表作品
1926年《太陽照常升起》(The Sun also Rises) 1929年《永別了,武器》(A Farewell to Arms) 1940年《喪鍾為誰而鳴》(For Whom the Bell Tolls ) 1952年《老人與海》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⑦ 誰知道海明威
海明威(1899~1961)
Hemingway,Ernest
美國小說家。1899年7月21日生於芝加哥郊區一個醫生家庭,1961年7月2日於愛達荷州的克特欽姆自殺。
生平1917年中學畢業後,任堪薩斯城《明星報》記者。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志願參加美國紅十字會醫療隊,在義大利前線負傷,愈後回國,成為英雄。戰後,以加拿大多倫多《明星報》駐歐記者身分旅居巴黎,正式開始文學創作生涯。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海明威在古巴創立一個反法西斯的情報中心,又作為隨軍記者去歐洲參加不少軍事行動,參加過解放巴黎的戰斗。40年代初,海明威曾來中國報道抗日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海明威移居古巴。古巴革命爆發後,海明威遷居美國愛達荷州,由於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多種病症,精神抑鬱,痛苦不堪,經醫治無效,終至開槍自殺。去世後,斯克利希納公司出版了他不少遺作。回憶錄《不固定的聖節》記載了他20年代在巴黎的寫作生活以及與斯坦因、龐德和菲茲傑拉德等一些作家的交往。長篇小說《海流中的島嶼》約與《老人與海》同時創作,寫畫家哈德森生活中的3個片斷。1981年,海明威生前正式認定的傳記作家卡洛斯·貝克爾編選出版了《海明威書信選:1917~1961》,所選信件談到他對創作的看法。海明威的研究者、編輯還發掘出他10多個短篇小說,1部未完的中篇小說《最後一片凈土》和1部長篇小說《伊甸園》。
創作20年代,海明威先後出版了短篇小說集《三個短篇和十首詩》、《在我們的時代里》和長篇小說《太陽照常升起》、《永別了,武器》(舊譯《戰地春夢》)等。《太陽照常升起》描寫一群參加過歐洲大戰的青年流落巴黎的情景。戰爭給他們身心留下創傷,他們對生活感到迷惘、厭倦和頹喪。他們行跡放盪,但各自心裡咀嚼的卻是莫名的悲哀,反映了戰後年輕一代的幻滅感,引起不少年輕人的共鳴,這部小說因而成了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永別了,武器》描寫美國青年亨利在義大利救護隊擔任上尉時的經歷。主人公受傷住院期間與英國護士凱瑟琳相愛,傷愈後,返回前線時被義大利保安部隊誤以為是德軍奸細而逮捕。後伺機逃脫,找到凱瑟琳,兩人一起到瑞士,度過一段快樂的日子。凱瑟琳死於難產,留下孤獨的亨利。作品譴責了帝國主義戰爭,悲觀色彩較濃。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被戰爭摧毀了的西方傳統精神文明的危機,也反映了當時許多西方反戰作家共有的局限。20年代末,海明威回到美國,居住在佛羅里達州,同時到西班牙看鬥牛,到非洲打獵,去古巴釣魚等。這個時期海明威寫了不少短篇小說,反映拳擊、釣魚、狩獵、鬥牛等生活,創造了硬漢性格。
30年代初,出版長篇小說《有的和沒有的》,描寫一個以海上走私為生的無產者哈雷·莫根,由於對美國社會的貧富懸殊深感不滿而進行反抗,但孤軍奮戰,一事無成,臨死前才認識到:「一個人不行」。1936年,發表短篇小說《乞力馬扎羅的雪》,以現實與幻想交織的意識流手法描寫一個作家臨死之前的反省。30年代後,西班牙內戰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海明威又一次赴歐洲當戰地記者,並根據自身經歷寫出長篇小說《喪鍾為誰而鳴》(又譯《戰地鍾聲》)。以西班牙內戰為背景,描寫美國人喬頓志願參加反法西斯斗爭的故事。喬頓與山區游擊隊配合去完成一項炸橋任務。喬頓在身負重傷的情況下獨自一人掩護游擊隊撤離。它標志著海明威思想上的進步,是反映西班牙內戰的代表作之一。
1952年,發表中篇小說《老人與海》。描寫84天捕魚未獲的古巴漁民桑提亞哥在海上捕魚過程中與鯊魚搏鬥的故事,主人公在失敗面前表現出優勝者的風度。桑提亞哥的性格是海明威筆下「硬漢性格」的發展和升華。小說獲1952年普利策文學獎。1954年,因「精通現代敘事藝術」和「對當代風格所發揮的影響」,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金。
特色海明威的創作文字簡約明快;形象富於動作性;運用視覺、觸覺、聽覺等感覺刻畫形象,具有很強的可見性。由於著眼於不同的價值觀的沖突,作品形成一種內在的戲劇性。以對話和細節間接地暗示主題和意向,增強了作品的含蓄和隱晦。海明威曾把自己的作品比作漂浮在海上的冰山,強調作品內在的寓意:「露出水面的只有八分之一,還有八分之七深藏水下。」他不擅長展開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人物也缺少豐富的性格特徵。他雖然沒有開創一個新的文學流派,卻是一位開一代文風的語言藝術大師。
⑧ 海明威。
出生日期: l899年 海明威死於自殺,下面資料我查了一下,可以參考
逝世日期: 1961年
然而,為什麼這樣一位令人羨慕的作家竟在獲獎六年之後,卻用獵槍結束了自己62歲的生命。而其《老人與海》中的主人公原型富恩特斯,一個清貧的漁民,卻能享年104歲。為什麼一個擁有了一切的人選擇了死亡,而一個一無所有的人卻選擇了活著? 加繆說過,只有一個真正嚴肅的哲學問題,那就是自殺。 海明威信奉基督教,而自殺在基督教中是極大的罪孽。他也不是天生的憂郁者,並在經歷過1925年那次感情風波之後(當時海明威掙扎在哈德莉和波林二個女人之間,情感的自責與慾望的誘惑幾乎使他陷入絕境),他認為自殺是一種愚蠢的行為。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使海明威最後還是選擇了自殺呢? 無獨有偶,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在榮獲諾貝爾文學獎三年之後(1972年),也步海明威之後塵,突然採取含煤氣管自殺的形式離開了人世,而未留下隻字遺書。但他在1962年曾經說過:「自殺而無遺書,是最好不過的了。無言的死,就是無限的活。」 好一個「無言的死,就是無限的活」! 參照川端康成在《夕照的原野》一文中的表白:「榮譽和地位是個障礙。過分的懷才不遇,會使藝術家意志薄弱,脆弱得吃不了苦,甚至連才能也發揮不了。反過來,聲譽又能成為影響發揮才能的根源……如果一輩子保持『名譽市民』資格的話,那麼心情就更沉重了。我希望從所有名譽中擺脫出來,讓我自由。」不由令人頓有所悟,看來對於名人的心理狀態似有探索之必要。 或許我們可以由此窺探出海明威自殺動機的端倪? 名譽地位財富愛情,對人類來說,歷來就是莫大的誘惑。誘惑之所以是誘惑,就是因為它總是順著人的天然本性與弱點。實際上,很多人清白地過了一生,倒不是由於他們的意志多麼堅強,品德如何高尚,而是因為他們沒有犯錯誤的因緣,或者說沒有人肯誘惑他們。因此有人說,一切天才常常是不道德的,而傻子的道德感卻總是特別強。 身為天才的海明威,自然會受到許多誘惑。他既食人間煙火,也就無法免俗。然而,對於取得了名譽地位的海明威來說,接踵而來的除了榮耀之外,也有了作為名人的許多煩惱。而且,正如人們所說的,「樓有多高,陰影就有多長」。 因為,人們在對名人喝彩吹捧的同時,往往又保持著潛在的監視性乃至否定性,而且名聲越大,監視的目光就越峻厲。在這種情況下,名人們承受著名譽所帶來的沉重心理壓力,總是感到進退維谷。其中少數人出名後變得張狂,而大多數人則變得謹小慎微、寡言少語。這兩種狀態都很難使名人們在事業上再有重大貢獻,而沒有貢獻,又何以還算是名人?正如貝多芬所說:「獲得名聲的藝術家常受名聲之苦,使得他們的處女作往往是最高峰。」 一切受惠都是有代價的。 高處不勝寒。成功是喜悅的,但也給成功者帶來了空前的寂寞感。 泰戈爾說:「我攀登上高峰,發現在名譽的荒蕪不毛的高處,簡直找不到一個遮身之地。」接受高度就要准備接受難堪,因為身處高地就沒有了遮掩,就得生活在眾目睽睽之中。事實上,如果你實在消受不了名譽的重壓,倒還不如悄然從山巒爬下,安頓於人間萬象的濃蔭里。何必人人都去參加登山運動呢?但是,又有幾個名人能看破紅塵、從山上走得下來呢? 在獲得殊榮的背後,隱藏著難言的苦衷。 促成自殺的心情,可視之為對自己的重視。當一個人的現實生活和其希望嚴重抵觸相悖時,當他對自己的現狀極度不滿意時,就會想到自殺。當年海明威在獲獎演說中曾這樣敘述自己的心情:「如果是一位出色的作家,他就必須面對永恆,否則每天都會走下坡路。對於一個真正的作家來說,每寫完一本書只是標志著他要寫出更高水平的書的開始。」 然而,自殺前夕的海明威卻「幾乎完全停止寫作了,偶爾給朋友寫幾封回信。二月份,瑪麗要他寫幾句話附在送給肯尼迪總統的書上面。她買回一些紙,裁成所需要的寬度和長度。隨後他開始在客廳里的長桌上寫。他整整忙了一天,中間只停下來吃中餐。桌上放著二十幾張寫過的紙。顯然,全部不合格。這時房子里氣氛十分緊張。瑪麗耐著性子等著,後來索性到外面去散步。可是當她散步回來,他還在那裡不停地寫。他所喜歡接觸的人不多。其中一個是賽維爾醫生。賽維爾醫生每天都到他家給他量血壓。他這樣來來往往,彷彿歐內斯特的生命就操在他的手裡。他們兩人總是肩並肩地坐在客廳的北端窗子下的長椅上。歐內斯特總是坐在老地方,上臂箍著那灰白色的量血壓器,一邊辛酸地說,他再也不能寫作了——不可能有新的作品了。說到這里,淚水禁不住奪眶而出,淌流在雙頰上。」(貝克著《海明威傳》) 對於一個真正的作家來說,寫作就是他的生命。 作家史鐵生有一句名言:「人為什麼要寫作?最簡要的回答就是:「為了不至於自殺。」我以為,此話不僅是飽受高位截癱和尿毒症雙重摺磨的史鐵生對自己命運的態度,也恰恰是對海明威自殺原由的詮釋。即:史鐵生為了寫作而選擇活著,而海明威因為不能寫作而選擇死亡。 人無權決定自己的生,但可以選擇死。 當對生活的失望超過了對死亡的恐懼時,人就會決心了其終生。 一貫信奉「活著,則應勇敢地活下去」的海明威,當他無法繼續被視為生命一樣的寫作時,當他無法找到在這種困境中活下去的理由時,這位硬漢就毅然決然地自殺了。應該說,無法進行創作的絕望,是促成海明威自殺的根本原因。僅僅肉體上的病痛決不足以擊倒這位硬漢。 海明威去世前一天,在給他的漁民老友富恩特斯的信中說:人生最大的滿足不是對自己地位、收入、愛情、婚姻、家庭生活的滿足,而是對自己的滿足。 對自己的不滿足和無法滿足,最終導致了海明威的飲彈自盡
⑨ 海明威的詳細資料
歐內斯特·海明威(ErnestHemingway,1899-1961)美國作家。生於芝加哥郊區的奧克帕克村。受家庭影響,酷愛打獵、釣魚和拳擊運動,對音樂、繪畫也頗感興趣。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當他見習記者,受到嚴格的語言訓練。其後參加戰後救護隊,在義大利前線身負重傷,經過13次手術,從身上取出200多塊彈片。戰後以駐歐記者身份長駐巴黎,結識了美國作家斯坦因和寵德等,開始發表作品。小說《在我們的時代里》(1924)是成名作,重要長篇小說《太陽照常升起》(1926)和《永遠了,武器》被看作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品。30年代,與「迷惘的一代」分道揚鑣,海明威參交了左翼文藝運動。西班牙內戰期間,他參加過馬德里保衛戰。這期間發表的長篇小說《有的和沒有有的》(1937)、劇本《第五縱隊》(1950)和長篇小說《喪鍾為誰而鳴》(1940)等,後者標志著他創作上的一個新的至高點。
二次大戰時,海明威曾用再見的遊艇協助正規軍作戰,在海上搜尋納粹潛艇,收到當局嘉獎。其後又率領一支游擊隊,參加解放巴黎的戰斗。
50年代,海明威又回到捕魚、打獵等冒險生涯中去,應乘坐的汽車、飛機連連失事,在醫院竟讀到了關於她遇難身亡的訃告。這期間主要創作了《過何如林》(1950)和振撼歐美文壇的中篇小說《老人與海》等。1954年「因為他精通於敘事藝術,突出地表現在其近著《老人與海》之中;同時也因為他對當代文體風格之影響」,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晚年由於多種疾病纏身,身心備受折磨,1961年7月2日,他用獵槍為自己戲劇性的一生畫了句號。
海明威是一位極富傳奇色彩的作家。在創作上,他最鍾愛的主題是戰爭、死亡、男子漢氣概和愛情。這也是他一生生命的主旋律。特別是「死亡」和「男子漢氣概」,貫穿在他的全部創作中,成為他作品的主要風格特徵,再加上簡潔有力,充滿生氣與活力的語言,使他的創作在歐美文壇產生巨大影響,甚至在美國引起「一場文學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