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券交易所的發展概況
在我國清朝光緒末年,由上海經營外商股票的經紀人所組織的「上海股份公所」,是舊中國出現的第一家外商經營的證券交易所。1905年,上海股份公所在香港注冊,定名為「上海眾業公所」。辛亥革命以後,隨著新興企業股票發行數量的日趨增多,證券交易日漸興旺,一些商品經紀人開始兼營證券買賣。一些上海商號也掛出股票公司的招牌,以現貨交易形式經營當時發行的銀行股票和少量工礦股票。1914年,在上海經營股票交易的商號正式組成「上海股票商業公會」,在公會所在地集中經營證券業務。同年,北洋政府頒布《證券交易所法》,明確准許便利買賣、平準市價而設的國債、股票、公司債券及其他有價證券的交易活動。1918年,北京證券交易所正式成立,1919年北洋政府農商部正式批准設立「上海交易所」,1920年改名為「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上海股票商業公會」也於1921年改組成為「上海華商證券交易所」。1929年國民黨政府頒布《交易所法》後,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並人上海華商證券交易所。自此,在上海形成專營外商股票的「上海眾業公所」和專營國內證券的「上海華商證券交易所」並存的局面。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這兩家證券交易所停業。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股票交易逐漸恢復,證券交易所復業。抗戰勝利後,證券交易所一度中斷,到解放前夕才正式停業。
2. 清朝有銀行嗎
清朝有銀行,叫作票號。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時期被稱為康乾盛世,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後一個盛世。這一時期的商業非常繁榮,並產生了「票號」。票號又叫票莊、匯兌庄,相當於現代的連鎖銀行。當時的票號多由山西商人開設,所以又叫「山西票號」。當時各地的貿易往來頻繁,商人天南地北地采購商品,攜帶大量白銀非常不方便,而票號的匯兌、借貸業務解決了這個問題。票號在全國各地設立分號,有實力的票號甚至將分號設立到了國外。
3. 誰知道清朝的錢庄,銀號的歷史
余秋雨的<抱愧山西>里有介紹,裡面主要是其經營理念,創業精神.
你要是有同學學歷史的話,可以去借<中國經濟史>.
回答者:紫衣士 - 同進士出身 七級 1-22 15:34
錢庄是舊中國早期的一種信用機構,主要分布在上海、南京、杭州、寧波、福州等地。在北京、天津、沈陽、濟南、廣州等地的則稱為銀號,性質與錢庄相同。另一些地方,如漢口、重慶、成都、徐州等,則錢庄與銀行並稱。早期的錢庄,大多為獨資或合夥組織。規模較大的錢庄,除辦理存款,貸款業務外,還可發庄票,銀錢票,憑票兌換貨幣。而小錢庄,則僅僅從事兌換業務,俗稱"錢店"。
清末,銀行逐漸興起,替代了錢庄。解放後,錢庄多數停業。上海未停業的銀行則與私營銀行,信託公司一起,實行公私合營,組成公司合營銀行
4. 我國清代以前的銀行發展情況是怎樣的
銀行在我國起源於唐,在唐宣宗時期(公元847年~858年),蘇州就有「金銀行」出現。《太平廣記》中有「行首率其黨,糾集徒,迎拌賽社,所獻無匹」,可見其資力之雄厚和店鋪與人匠之多。
1905年,清政府成立「大清戶部銀行」,是中國最早的國家銀行,最早的官辦銀行,總行設立於北京。1907年清光緒三十二年,大清戶部銀行在濟南設立濟南分行。1908年,大清戶部銀行更名為大清銀行。
5. 清朝時期外國銀行如何進入和打敗中國的金融業
其實清朝時代,各國的現代銀行業都處在成長期,不存在中國的金融業被打敗的問題。
比如現在的匯豐銀行其正式的名稱應該是「香港上海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其發源地也是中國,雖然是英國人創辦,但是也是在上海白手起家,談不上外國銀行進入問題。而在上海當時也有大量的私人辦的銀行和錢庄。
真正開始海外金融業對於中國的滲透,是從國民政府的時代開始的。由於國外的現代銀行業已經基本形成,開始了步入中國市場。但是談到說打敗中國金融業還無從稽考。因為當時的金本位制度下,資金的畫傳是相當困難和高風險的,哪怕是所謂的跨國銀行,他在任何一地的經營也是相對有限的,沒有辦法形成全球的競爭優勢。所以在當時的大條件下,金融業尤其是銀行業一般以中國本土銀行為主
6. 一百年前的一次中國股災,引發經濟危機,大清帝國倒下。結果呢
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要謹慎。在發達國家,公民通過中介機構進入股票市場是普遍現象。在中國,股票不適合普通人接觸,風險高。股票雖然不是一個普通的東西,但並不代表中國股票的後期出現,讓人難以置信的是,在中國,清朝出現了股票,是的,一個半殖民地封建社會的小農經濟,居然可以交易股票。
當時,有一個特別的「股東」,石殿章,常年駐扎在上海,是川漢鐵路公司的全部收支。我們都知道,四川是一個富裕的地方。當時,它想要與鐵路相連,但清政府已逐漸成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由於國家的長期孤立和割讓補償,國庫空虛,沒有錢建設鐵路。因此,當地政府「眾籌」成立了一家愛國鐵路公司。四川和漢族的商人、農民和地主都做出了貢獻。政府徵收各種稅收和捐款,所以大多數人被迫花光他們所有的錢加入該公司。然而,這家公司尚未成立多年,幾英寸的鐵路,300萬多的錢都是管理水平人用於股市「保值升值」,最重要的是,所有的錢是空的,都沒有。所以四川和漢人的七千萬人民非常憤怒,等待清政府給予他們公正。
如果一個國家是這樣的,一個人或一家公司怎麼能玩弄股市呢?很多時候,我們無法判斷投資是否可靠。我們不知道看不見的真相在哪裡。即使你把雞蛋放在許多籃子里,你甚至不能保證所有籃子後面的人不是同一個人!所以,再次說明:股市是有風險的,投資需要謹慎。
7. 哪些銀行是清朝就有的
中國近代銀行
編輯討論上傳視頻
中國近代銀行指鴉片戰爭至清朝末年(1840~1911)中國出現的銀行。鴉片戰爭後,中國的銀行業在外國金融資本勢力和本國封建勢力的雙重壓迫下,起步維艱,成長困難。到1911年清朝滅亡時,中國自辦的銀行不過十幾家,且主要是官辦或官商合辦的銀行,銀行資本力量薄弱,業務發展緩慢。
外國在華銀行
編輯
鴉片戰爭後至清末,英法、德、日、俄、美等國在中國設立了數十家銀行1845年。
麗如銀行
中國第一家外商銀行英國麗如銀行在香港和廣州設立分行,兩年後在香港發行鈔票,這是流通於中國市場上的第一批外國紙幣。1848年又在上海增設分行。
麥加利銀行
1857年,英國的麥加利銀行(現在香港稱渣打銀行)在上海設立分行,其業務以存款、放款、匯兌為主,並發行鈔票。
匯豐銀行
匯豐銀行
1864年英國開辦匯豐銀行,總行設在香港,是第一家總行設在中國的外商銀行,1865年在上海設立分行,隨後又在中國許多城市設立分行。匯豐銀行是由在遠東經營多年、富有經濟侵略經驗的英國大洋行和資本家集資創辦的。它以中國為經營重點,憑借政治特權取得業務經營上的優勢,控制中國的金融市場。它握有存儲保管和收支撥解中國關稅和鹽稅的大權長達數十年,對中國財政有相當程度的支配作用。1889年德國在華開辦德華銀行,總行設在上海,並在青島、濟南、天津、漢口、北京等地設有分行。該行曾在中國發行銀兩票和銀元票,並參加帝國主義對華貸款的銀行團。
正金銀行
自1893年起,日本橫濱正金銀行作為執行日本政府政策的工具陸續在上海天津漢口、北京、營口、大連、鐵嶺、長春等地設立分支機構。以正金銀行為首的日本金融勢力在東北特別雄厚,在日俄戰爭以後,極力排斥俄國勢力,以圖壟斷東北金融。
東方匯理銀行
法國的東方匯理銀行是一家以越南為活動中心的殖民地銀行,1899年在上海設分行,以後又陸續在廣州、梧州、天津、北京、漢口等地設立分行。名為「合辦」的華俄道勝銀行,實質上是帝俄侵華的幫凶和工具,該行在中國東北地區勢力很大,日俄戰爭後受到日本金融勢力的排擠和打擊。美國花旗銀行於1902年在上海設立分行,以後又相繼在各大城市設分行。除以上銀行外,在中國設立分行的外國銀行還有荷蘭銀行,法蘭西銀行,德意志銀行,英國的呵加銀行、匯隆銀行,比利時的華比銀行等。
中國官辦銀行
編輯
隨著中國近代產業的發展,商品交換與商品經營的范圍不斷擴大,對資金的需求隨之增加,信用工具的流通使用日益廣泛,為中國銀行業的產生創造了有利條件。此外,外國在華銀行憑借種種不平等條約取得的特權,通過經營清政府的賠款和借款,掌握了中國的關稅,壟斷了中國的國際匯兌和對外貿易,賺取了驚人的利潤,從而刺激著中國自辦銀行的欲求,加之清政府財政出現嚴重困難,統治階級也想通過辦銀行增加財源,以擺脫財政困境。
中國通商銀行
由清朝官僚盛宣懷[]創辦於1897年5月27日,是中國第一家新式銀行。其組織制度和經營管理辦法模仿匯豐銀行,並聘外國人擔任「大班」,執掌業務和行政大權。
總行第一任大班是在匯豐銀行任職數十年的英國人美德倫中國通商銀行資本額定為白銀500萬兩,先收半數現銀250萬兩,並商借戶部庫銀100萬兩。
該行創辦資本中的主要投資者,多是封建地主官僚、買辦和商人。這家銀行形式上是商辦的民族資本銀行,實際上處於以盛宣懷為代表的官僚買辦和封建勢力的共同控制之下。
中國通商銀行總行設在上海,並陸續在北京、天津、漢口、廣州、汕頭、煙台鎮江等地設立分行開辦之初,除經營存款、放款業務外,清政府即授予發行紙幣的特權,並兼辦代收庫銀的業務。
戶部銀行(大清銀行)
中國最早的中央銀行, 1905年在北京開業。該行資本額為庫平銀400萬兩,戶部認購半數,其餘一半由私人認股。
在戶部銀行開辦之初的三年中,陸續在上海、天津、漢口、濟南、奉天(沈陽)、張家口、營口、庫倫(烏蘭巴托)等地設立分行。
1908年,戶部改為度支部,戶部銀行亦改稱大清銀行,資本增至庫平銀1000萬兩。
清政府頒布《大清銀行則例》二十四條,重申該行為國家賦予發行貨幣、代理國庫及代政府經辦公債和各種證券特權的國家銀行。
則例明確規定了大清銀行的八大業務:
①短期拆息;
②各種期票之貼現或賣出;
③買賣生金銀;
④匯兌劃撥公私款項及貨物押匯;
⑤代為收取公司銀行商界所發票據;
⑥收存各種款項及保管緊要貴重物件;
⑦放出款項;
⑧發行各種票據。
1908~1909年間,在原戶部銀行機構的基礎上,增設了重慶、南昌、杭州、開封、太原、福州、長春、廣州、蕪湖、長沙、西安、昆明、江寧(南京)等13個分行,並在成都、溫州、廈門、吉林、香港、青島等地設立分號。
清王朝滅亡之後,大清銀行改組為中國銀行。
交通銀行
中國銀行史上的重要銀行,於1908年1月由清政府郵傳部在北京設立。
清政府建立交通銀行的目的,是設置一個附屬於郵傳部的銀行,以辦理輪船、鐵路、電報、郵政四種事業的款項收付,包括必須由銀行辦理的存款、匯兌借款等等,以便集中資金,妥為營運,改變過去款項分頭存儲,此盈彼絀,不能互相調劑的狀況,同時又可利用銀行籌措資金,經理債票、股票,藉以振興輪、路、電、郵四政事業。
交通銀行資本定為庫平銀500萬兩,郵傳部出資200萬兩,是最大的股東,其餘 300萬兩招商入股。
交通銀行除經辦輪、路、電、郵四政的存款、匯兌、拆借等業務外,還極力承做普通商業銀行的存款、放款、匯兌、貼現、買賣金銀、代客保管貴重物品、發行銀行券及各種銀票等業務。
大清銀行和交通銀行是清末成立的兩家最重要的國家銀行。同時期,各省為解決地方財政困難,大都設立了各省的官銀錢號,這些官銀錢號多數具有某種地方銀行的性質,其中也有一些稱為銀行的,如1909年成立的廣西省銀行、1911年成立的四川銀行等等。
民族資本銀行
編輯
1906年在中國出現第一家純粹由私人資本創辦的商業儲蓄銀行。
信成商業儲蓄銀行
無錫富商周延弼在日本考察銀行後回國創辦信成商業儲蓄銀行,總行設在上海,並在無錫、北京、南京、天津等地設有分行。該行是中國較早開辦小額儲蓄業務的銀行,凡滿一元就可起存生息,不論農工商民的零星款項均可存儲該行於辛亥革命後停業 。
其他主要的私人資本銀行還有::
信義銀行
,1907年尹壽人在鎮江創辦,兩年後因濫發通用票造成擠兌而倒閉;
興業銀行
浙江鐵路興業銀行,後改稱浙江興業銀行,1907年由浙江鐵路公司創辦,是為浙江自辦鐵路籌集股款而成立的一家比較典型的民族資本銀行,總行先設杭州,後遷上海,並在北京、天津、漢口等地設有分行;
四明商業儲蓄銀行
1908年浙江人李雲書等人集資開辦,總行設在上海,寧波、南京、漢口等地設有分行。信成、浙江興業、四明等銀行,都經清政府批准,發行銀行券,經營的儲蓄業務不發達,實際上都以經營商業銀行業務為主。
8. 清朝後期出現的票號與銀行有什麼異同
清末關於金融的其實有二種,一種叫票號,一種叫錢庄。清朝是銀本位制。由於貿易的不斷發展,銀子無法滿足來往的金融交易。你不可能拉著一車銀子去做貿易吧。於是有了票號,異地存兌。票號收取一定的匯水。票號之間利用鏢局的保護來往平衡銀子庫存。票號的票據其實就是匯票的雛形。但票號沒有存款和貸款的功能。這個功能有錢庄來實行,而銀票就是錢庄發展開來的,最後國家也開始發行銀票。
9. 請問一下哪位知道四大銀行之一的中國銀行的簡史啊,要從清朝開始的
還好你不是要從盤古開天開始哦~狂暈~
==============
中國銀行成立於1912年2月,是中國歷史最為悠久的銀行。
從1912年至1949年的37年期間,中國銀行的職能發生了三次變化。1912~1928年,行使當時政府中央銀行的職能;1928年中國銀行被改為政府特許的國際匯兌銀行;1942年中國銀行成為發展國際貿易的專業銀行。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新中國政府接管了中國銀行,同年12月中國銀行總管理處由上海遷至北京。1950年中國銀行總管理處歸中國人民銀行總行領導。1953年10月27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公布《中國銀行條例》,明確中國銀行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特許的外匯專業銀行。
1979年 3月13日經國務院批准,中國銀行從中國人民銀行中分設出來,同時行使國家外匯管理總局職能,直屬國務院領導。中國銀行總管理處改為中國銀行總行,負責統一經營和集中管理全國外匯業務。1983年9月國務院決定中國人民銀行專門行使中央銀行職能,隨後中國銀行與國家外匯管理總局分設,各行其職,中國銀行統一經營國家外匯的職責不變。至此,中國銀行成為中國人民銀行監管之下的國家外匯外貿專業銀行。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銀行的各項業務得到了長足發展,跨入了世界大銀行的前列。1994年初,根據國家金融體制改革的部署,中國銀行由外匯外貿專業銀行開始向國有商業銀行轉化。
2004年,中國銀行由國有獨資商業銀行整體改制為國家控股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名稱為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2005年,中國銀行引入蘇格蘭皇家銀行和淡馬錫等戰略投資者。
2006年,中國銀行於6月1日在香港交易所上市。 7月5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
2007年3月20日,中國銀行與蘇格蘭皇家銀行集團(RBS)合作向社會公眾推出中國銀行私人銀行業務。
中國銀行行牌來歷
上世紀50年代,為了以新面貌向世人展示中國銀行對外形象,時任中國銀行董事長的南漢宸邀請文學家、歷史學家郭沫若先生為中國銀行題寫行名。郭老欣然應允,寫就蒼勁、飄逸的「中國銀行」四個大字。自此,中國銀行海內外機構均使用這一行牌。
中國銀行業綜合經營20年簡史
20世紀70、80年代,隨著非銀行金融業務如證券、保險、信託及期貨、期權等衍生金融工具的迅猛發展,國際上,實施分業經營的商業銀行面臨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其作為貸款人的重要性日漸下降。從資產業務方面看,資本市場、投資銀行、租賃公司及外國銀行紛紛搶走了商業銀行的大批客戶和業務。從負債業務方面看,居民紛紛把積蓄投向公債、股票和投資基金以圖更有利的回報。投資基金、保險公司、貨幣基金、股票市場和養老基金都成為銀行負債業務強有力的競爭對手。隨著這些金融機構的迅猛發展,銀行資金來源急劇減少,隨之而來的是銀行利差的急劇下降。為了生存,商業銀行不得不尋找途徑開展投資銀行業務,在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兩大業務領域與投資銀行開展競爭,規范和劃分金融分業的籬笆逐漸的被拆除了。(謝平等《分業經營、混業經營及其監管問題研究》)
1、1979年,中信成為改革開放後第一家信託投資公司,1980年代,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和工商銀行相繼組建,並採取固定分工的方式劃定了經營范圍,使資金在系統內自上而下分配。這四家銀行分別面向農村、外匯、基本建設和城市工商提供金融服務。
1984年,國務院組織金融體制改革研究小組專門研究綜合經營的問題,基本上形成兩種意見:一種意見是贊同德國模式 ,百貨公司式的經營;另一種是以日本為代表的嚴格的分業經營管理模式。中國還是處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開始階段,德國模式在宏觀管理上有難度,所以還是決定分業經營、分業監管。但後來決定以交行作為試驗田,單獨搞綜合經營試點。
1987年4月1日,作為股份制、綜合類、現代商業銀行的試驗田,交通銀行重新組建。它可以經營本外幣業務,從事短期和長期貸款業務,也可以經營保險、證券、信託、投資、房地產等各種非銀行金融業務,成為新中國第一家綜合經營試點銀行。交通銀行的重組,打破了資金的城鄉分割、工商分割、國內與國外分割。
2、1986年建行成立中國投資咨詢公司;1987年成立中國人民建設銀行信託投資公司;1989年,建行與其他境內外機構成立了當時國內最大的租賃公司--友聯國際租賃有限公司。
3、1987年11月開始,交通銀行上海分行開辦保險業務。1991年4月26日,交通銀行將保險部獨立出來成立了全資附屬保險公司--太平洋保險公司,交通銀行行長戴相龍任公司董事長,並為太保擬定了著名的廣告詞--"太平洋保險保太平"。太平洋保險公司成為繼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之後的第二家全國性、綜合性保險公司。1995年3月9日,太平洋保險公司由交行全額投資改制為由交行控股的全國性股份制商業保險企業。
4、1988年9月,交通銀行在其證券部的基礎上成立了上海海通證券公司,注冊資本人民幣1000萬元,是新中國最早的證券公司之一。1992年8月,上海海通證券公司改組為股份有限公司,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總經理負責制。1994年1月,海通改制為全國性證券公司,注冊資本人民幣10億元,為交行控股子公司,交行總部及各分支行一律不再經營證券業務。1994年9月27日,"海通證券有限公司"正式設立,董文標任董事長兼總經理。
5、1993年11月,交通銀行明確地勾勒出了一個混業經營的金融集團模式,"堅持綜合經營和分業管理,逐步形成兩大業務體系,即以交通銀行本體經營的傳統商業銀行業務體系和以交通銀行附屬、控股子公司為主體的非銀行金融業務體系。"
6、1995年,建行與摩根斯坦利合資成立了國內第一家中外合資的真正的投資銀行--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
7、1992年下半年開始,金融機構違規經營嚴重,風險集中涌現,金融秩序混亂。1993年12月25日,國務院發布了《關於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規定"國有商業銀行不得對非金融企業投資","在人、財、物方面要與保險業、信託業和證券業脫鉤,實行分業經營。"199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中國人民銀行法》和《保險法》也相繼頒布實施,標志著我國金融體制分業經營的格局確立。
8、1996年中國銀行在倫敦注冊了一家投資銀行,後來遷到香港。1998年,在香港成立了中銀國際,這是第一家中資的投資銀行,前身是始建於1979年的中國建設財務(香港)有限公司。隨後,中銀國際和內地五家大型企業合資組建了中銀國際證券公司,又投資了中國第一支產業基金--渤海產業投資基金
9、1999年8月28日,交通銀行與上海市政府正式簽定轉讓協議,太平洋保險公司、海通證券公司正式與交通銀行"脫鉤",劃歸上海市政府領導,交通銀行在兩家公司的全部出資額及相關權益也同時轉讓。
10、2002年3月,建行成為國內首家獲得人民銀行批准開展財務顧問業務的商業銀行。2003,為了推動投資銀行業務發展,建行設立了專門的投資銀行部。
11、中信集團從開始創立到現在一直以綜合經營為特徵,除了金融的綜合經營以外,在集團范圍,實還涉足許多其他領域。2002年8月8日,人民銀行批准成立中信控股公司。
12、2004年,中國光大銀行向銀監會申請在國內第一家開辦理財業務。
13、2005年,交通銀行被監管部門批准為綜合經營試點銀行,開始實施管理和發展的戰略轉型,其戰略目標是朝著"國際公眾銀行、創新型銀行、綜合性銀行、經營集約化銀行、管理先進型銀行"的目標邁進,努力創辦一流現代金融企業。
14、2005年,國內商業銀行獲准發起設立合資基金管理公司,邁出了銀行業綜合化經營的重要一步。
15、2005年8月,交通銀行和國際知名的施羅德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國內大型企業中國國際集裝箱海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發起設立了交銀施羅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三方持股比例分別為65%、30%、5%。公司總部設在上海,注冊資本為2億元。交銀施羅德基金管理的成立,標志著交通銀行在綜合經營方面取得突破。公司目前已成功發行5個基金產品,管理資產規模達到594.58億元,客戶人數近200萬。
16、2007年5月,交通銀行以12.2億元並購重組了湖北國際信託投資有限公司,交通銀行和湖北省財政廳分別持有85%和15%的股權,並將其更名為"交銀國際信託有限公司"("交銀國信")。這是境內信託業經歷多次整頓後首次引入商業銀行作為戰略投資者,也是第一家銀行系信託公司。
17、2007年,交通銀行被監管部門批准發起設立交銀金融租賃有限公司,並在香港成立了交銀國際控股有限公司及其子公司交銀國際亞洲有限公司、交銀國際證券有限公司、交銀國際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在綜合經營領域邁出了堅實的步伐。(資料收集 吳雨珊)
10. 清朝的股市最後是如何崩潰的
在中國,股票市場出現在現代銀行之前,早在1860年代,洋行股票開始在上海問世。之後,在中國洋務運動的驅動下,第一隻華商股票——輪船招商局——於1872年底開始交易。接下來,江南製造局、開平煤礦等現代工業企業、礦業企業相繼發行股票。1881年,外國商人創辦了上海自來水公司,其股票供不應求。同年,原本乏人問津的輪船招商局股票價格也開始上漲,100萬兩的額定資本全部招足,而原本的100兩一股也在1882年時達到了260兩的高位。
正如1882年9月2日的《申報》所評論的:「今華人之購股票者,則不問該公司之美惡,及可以獲利與否,但有一公司新創、糾集股份,則無論如何,競往附股。」就是說根本也不管你公司是干什麼的,是蒸蒸日上還是面臨倒閉,總之你敢發我就敢買,還不如今日去歐美掃貨的中國土豪,起碼認認驢包。
於是大起大落的刺激來了。1883年10月,對礦業股票的過分投機導致中國迎來了歷史上第一次現代意義上的金融危機。當時,礦業股票暴跌,形同廢紙,其他原本信譽良好的招商局、開平礦務局股票也是一落千丈。於是股市崩盤,股民血本無歸,紛紛上天台思考人生。介入股票投機和承做股票抵押的錢庄也紛紛倒閉,一度空前繁榮的股票市場變成了夜晚的菜市場——熱鬧過後一片狼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