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上市公司的股票由誰操作
這個要看公司是採取直接發行還是間接發行了。
直接發行,即發行人直接向投資者推銷、出售證券的發行。這種發行方式可以節省向發行中介機構繳納的手續費,降低發行成本。但如果發行額較大,由於缺乏專業人才和發行網點,發行者自身要擔負較大的發行風險。這種方式只適用於有既定發行對象或發行人知名度高、發行數量少、風險低的證券。
間接發行,是由發行公司委託證券公司等證券中介機構代理出售證券的發行。對發行人來說,採用間接發行可在較短時期內籌集到所需資金,發行風險較小;但需支付一定的手續費,發行成本較高。一般情況下,間接發行是基本的、常見的方式,特別是公募發行,大多採用間接發行;而私募發行則以直接發行為主。
這個上面講到的發行在金融市場稱之為一級市場,這個市場並不為公眾所熟知,因為將證券銷售給最初購買者的過程並不是公開進行的。投資銀行是一級市場上協助證券首次售出的重要金融機構。投資銀行的做法是承銷證券,即它們確保公司證券能夠按照某一價格銷售出去,之後再向公眾推銷這些證券。
㈡ 一個公司股票漲跌是誰在背後操作
莊家,操盤手,用最少的資金讓自己公司的股價上升,也就是所謂的套牢散戶
㈢ 大公司的股票能人為操作嗎
雖然市場有許多規章制度,但只要有足夠的利益,總是會有以身試法者。有時是投機性大於投資性的股票市場。操縱股票的方式有很多種。例如開設多個賬戶、自賣自買,還有一種基金抱團同一隻股票的,實質上形成了控盤。
㈣ 公司上市後操控股票的是什麼部門
上市公司的股票是由持股人操作的。在股票交易所完成交易操作。
股票的漲跌是由持股人,買進或賣出決定的。
每天股票的開盤價,是由少數的持股較多的人或機構或基金競價得出來的。
以前是單邊市場,所有持股人只有股票上升才能賺錢。
現在不同了,是雙邊市場,出現了期指交易,靠買股指上漲或下跌賺錢了。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人有人打壓或抬升股價,不讓股價上升或下跌。這也就能理解,為什麼股價越跌他賣的量越大的原因了。
因為他在股票交易上是虧錢了,但在期指上卻賺錢了,兩者一抵消,就知道自己賺多少了。
㈤ 股票到底是誰在操控股民賺的錢又是從哪來的
不排除有坐莊的股票,但是股市裡不可能每隻股票都被莊家控盤。說到底股價的漲跌,就是由股市的供求關系決定的。大家都看好一隻股票都去買,自然就把股價抬上去了,反之也一樣,大家都拋售一隻股票,自然就促使股價下跌。因此說股市裡的游戲就是零和游戲,股民賺的錢是從賠錢的人手裡賺來的。
從宏觀看,股市是個零和游戲。社會的資金進出股市,進入多,股市漲;退出多,股市跌。但無論漲跌,社會資金或財富總量是不變的,只是股票和資金的持有人通過交易變換一下位置。
那股票是怎麼漲跌:
股票的價格是通過交易活動確定的。在一個價位只要發生了交易,這個價位就被確定為所有股票的價格。問題是,一次交易的最低額只要一手即可,也就是說,確定價格的行為只需要極小的交易量就能做到,完全不需要所有的股票都以相同價格跑過來交易一遍。這就造成一種錯覺:漲的時候股票的市值增加了,那就要相應的資金在那裡「站崗」等著;而跌的時候股票市值減少了,相應的「站崗」的資金也減少了。增加和減少的資金二者一相減,問題來了,一部分資金不見了!於是我們就會一頭霧水--這不見的資金去了哪裡:
其實是我們的邏輯犯了錯誤。市值的確定只是經由很小量的交易就「完成」了,而實際上,這時完成的根本不是整個市值的交易,只是完成了一個認可--所有股票對這次交易的認可,真正的交易也就是總市值的交易卻尚未發生!在真正的交易尚未發生的情況下,所謂的市值只是一種假設!而作出這個假設的最低成本只是一手股票。
現在引入了假設的成本的概念,市值的假設是需要成本的。這個成本可是真金白銀,所以,社會總資金要分出一部分實量到股市來參加市值假設的活動。這個活動進行的時候,理論上所有的股票都承認某種已經被認可的價格。這樣就有了一種供需關系,股票代表供給方,資金代表需求方。當社會資金流入股市增大時,強烈的需求刺激股票價格上漲。反過來,資金由股市流出回到社會,需求減少,股票價格下跌。當參加市值假設活動的資金進出平衡,供需關系也趨於平衡時,股市牛皮。由此看來,所有的股票價格漲漲跌跌,都與真金白銀的資金進出股市有關,資金多時股票漲,資金少時股票跌。
但是這些資金,
1、它與市值不是一回事,市值只是一種理念上的「值」,因為股市永遠不發生總市值的交易;
2、它不創造市值,它只參加市值的假設,換句話說,它只發現市值;
3、它是社會總資金的一部分,而且它也不參與社會總資金的增加和減少。在這里,社會總資金是一個常量,不發生變化。也就是說,股市市值的變化不會引起社會總資金的變化,能夠引起社會總資金變化的是社會的生產活動,不是股市的市值假設活動。
當然,實際的情況要復雜的多,這個推論過程簡化甚至排除了許許多多的細節。
㈥ 股市是由誰操控的
由政府和投資機構及金融機構的投資商操縱的,但是主動權在政府手上,因為我國的股票市場是政策市場,是極不穩定和成熟的市場.因此入市需謹慎.當然,買股票還得看這個企業的業績,好股票就算由他們操縱,也會有價值的,抗迭性強.
㈦ 上市公司的股票買賣是誰操作
上市公司老闆在二級市場買賣,其實已經很普遍。很多老闆都會有自己私人的投資團隊。以及操盤手等。
㈧ 究竟是誰在操縱中國股市
理論上說股市是沒辦法人為操縱的,走勢是所有參與交易的人的觀點、情緒、利益、對消息政策的解讀等等碰撞之後得出的結論。個股由於資金的大小,有時候存在一些操縱行為,但是,這些也一並匯合到了大盤的走勢當中了。
根據深圳紫金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員陳紹霞的統計,截至今年9月30日,A股市場股價漲幅前十的股票中,4家為創業板、1家為中小板、5家為主板股票。「這些股票有4家今年中期業績虧損,市值小是其共同特徵,今年年初總市值都在100億元以下,其中8家公司年初總市值小於50億元。」陳紹霞說。分析顯示,這些股票大多有重組、並購或高送轉題材,表明小盤股的大幅上漲,並不都是基於其盈利能力和成長性,更多是基於各種概念、題材的炒作,其暴漲和高估值,不排除是機構坐莊、操縱股價的結果。
㈨ 股票漲跌到底是誰在操作
能夠操縱股票漲跌的人必須具備下列條件擁有大量資金,能控制大量股票,有很多」專家」,媒體為他服務,並且能左右金融政第走向,那麼他就可在資本市場里呼風喚雨了。
㈩ 誰在操縱股市,是不是手裡持有多數股的人或公司企業
無論是A股市場,還是H股市場,頑強支撐股市的就是銀行股和地產股。
銀行股的利潤仍在大幅增長。利潤的來源主要是實質擴大的息差。這是一種經典的政策性利潤。
地產股的利潤仍在大幅增長。利潤的來源在於實質負利率提供的銀行借款溢價。這也是一種經典的政策性利潤。
銀行賺取政策性利潤,銀行轉移支付給地產行業政策性利潤。那麽,誰來買單呢?
首先,是活期存款的存款人。最多的活期存款人竟然是打工仔和打工妹。活期存款高達6萬億元,提供息差5%,僅此一項,提供銀行息差收益3000億元。以工商銀行H股市盈率40倍計算,僅此一項就可以創造市值超過12萬億元。就算50%是銀行合理收益,剝奪打工仔和打工妹的利息收益,也創造出超過6萬億的市值。實在是高明。太高明了。
其次,是定期存款人。最多的定期存款人就是離退休人員。這部分存款超過10萬億。在實質負利率高達5%的水平時,他們被直接搶走了5000億元。其中,近一半轉移支付給地產行業。以中國地產行業60倍市盈率計算,理論上可以提供15萬億市值。就算50%是合理收益,剝奪離退休人員的養老看病錢,也可以創造7.5萬億市值。實在是高明,太高明了。
現在大家知道股市為什麽可以居高不下了。有政策支持。
現在大家知道為什麽宏觀調控沒有明顯效果了。調控是假的,加息是假的,擴大息差才是真的。
誰是股市的最大莊家?哈哈,原來是人民銀行。
中國的事情有點滑稽。由人民銀行出來搶錢,由人民銀行製造出來一個政策市,再由人民銀行調控。
有趣的是,人民銀行將政策性瘋狂美其名曰流動性泛濫。一會調高准備金率,一會發行國債,一會加息,假裝很賣力地調控。但是,就是不壓縮息差,就是不壓縮實質負利率。當然不會壓縮。道理很簡單,壓縮金融企業的政策性利潤,壓縮對地產行業的變相補貼,則股市必然下調,經濟必然恢復理性,境內外投機者將無法在資本市場興風作浪,過度資本化將無法持續,對國家和百姓的掠奪難於進行,特殊利益集團的整體利益將會受損。
有趣的是,人民銀行的政策獲得了西方社會的高度贊揚。是啊,作為中國金融資產的重要股東,西方富有的投資者,正在充分享受由中國打工仔和打工妹以及離退休人員提供的巨額補貼。他們在人民銀行的安排下,愉快地分享中國改革開放的成果。
並不有趣的是,近乎可恥的貨幣政策,極大地壓抑了國民消費,極大地破壞了中國的創造價值產業,導致了中國經濟結構加速失去平衡。
筆者很驚訝,怎麽那麽多經濟學家一起集體撒謊啊?難道真的是很傻嗎?
筆者很驚訝,管理層真的不知道事實的真相嗎?
如果說,落實以民為本和科學發展觀需要一個起點的話,就請從人民銀行開始吧。改變這近乎無恥的貨幣政策。抓住伸進市場的政策性黑手。
驅逐這個最大的莊家。恢復中國經濟體系的政策理性。當然,也早就應該讓市場恢復起碼的公平與正義,讓市場健康和有效率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