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公司股票 » 股票公司買理財
擴展閱讀
沒買股票卻有股票簡訊 2025-07-04 06:27:00
度小滿可以買股票 2025-07-04 06:21:35
上海海能投資股票行情 2025-07-04 06:14:13

股票公司買理財

發布時間: 2022-02-26 09:14:13

Ⅰ 上市公司融資上市後為什麼又有充足的資金去購買理財產品而不是回購自己公司的股票呢

1、股票融資屬於直接融資,不要利息,公司買理財獲利;
2、上市公司股票不能隨意回購,要有很多手續;
3、上市時往往可以募集到比發行計劃預計量多的富餘資金。

股票回購是指上市公司利用現金等方式,從股票市場上購回本公司發行在外的一定數額的股票的行為。公司在股票回購完成後可以將所回購的股票注銷。但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公司將回購的股票作為「庫藏股」保留,不再屬於發行在外的股票,且不參與每股收益的計算和分配。庫藏股日後可移作他用,如發行可轉換債券、雇員福利計劃等,或在需要資金時將其出售。

Ⅱ 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規定有哪些

很多上市公司有大量沉澱資金,隨便翻翻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就可以看到很多類似公告,比如2014年德力股份發布公告,使用部分閑置募集資金1億元購買理財產品;多喜愛公告,增加閑置自有資金5000萬元購買銀行理財產品。2016年11月份,有90多家上市公司發布購買理財產品公告,其中60多家的投入資金中包含閑置募集資金。
為什麼上市公司熱衷於購買理財產品?
公司的理由通常是這樣的:為了進一步提高資金使用率,合理利用閑置資金,增加公司收益。這樣的說法不無道理,因為大多上市公司在購買理財產品時,是以保障資金安全為最優先考慮的因素,大多會選擇低風險理財產品,期限最短為7天,最長為1年,年化收益率大概在3%-4%左右。這樣一算, 一個億買一年理財利息是:1億元*3%=300萬元,這可是凈利潤,基本沒有人力物力成本。非常劃算。
但作為投資者,我們不能對上市公司的說法偏聽偏信,需要審視公司的經營情況。通過眾多案例的總結,可以看出,其實上市公司熱衷於銀行理財,有兩個方面原因,一是理財產品收益高,獲利快;二是主業增長空間有限,經營性盈利艱難,企業發展的動能不足。這其中透露出的風險如下:
首先,上市公司向社會公開募集資金流向了「理財市場」,這違背了我們投資者的初衷。投資者買股票,是希望企業通過經營,獲得長期的獲利能力,提升公司估值,使股價上漲獲利。但有的公司在主業不振的情況下,不做業務創新改進,而是去買了理財產品,用錢生錢,實際是存在一定的資金浪費。
其次,所有的投資均有風險,上市公司用投資者的錢買了「理財產品」,無非是將理財產品的風險轉嫁給了「買股票的人」。趨利避害!
另外,某種程度上說,那些上市公司里的「理財專業戶」,是一種「懶惰」的投資行為,反映出公司高管缺乏進取精神。
再補充一句,入市有風險,投資一定要謹慎!

Ⅲ 公司購買理財產品,賬務如何處理

根據現行規定,企業如果適用新會計准則,所述理財產品通過「交易性金融資產」核算,持有期間的利息通過「投資收益」科目核算;收回時,借記「銀行存款」科目,貸記「交易性金融資產」科目即可。

如果企業仍適用原會計制度,所述理財產品通過「短期投資」科目核算,持有期間收到的利息,作為沖減投資成本處理。收回時,收到金額與賬面價值以及未收到的已計入應收項目的股利、利息等後的余額,作為投資收益或損失,計入當期損益。

1、從公司帳戶劃出存款
借:其他貨幣資金--存出投資款
貸:銀行存款
2、購買理財產品
借:短期投資
貸:其他貨幣資金--存出投資款
3、處置理財產品
借:其他貨幣資金--存出投資款
貸:短期投資
投資收益
4、收回投資款
借:銀行存款
貸:其他貸幣資金--存出投資款

(3)股票公司買理財擴展閱讀:

投資理財,投資理財是指投資者通過合理安排資金,運用諸如儲蓄、銀行理財產品、債券、基金、股票、期貨、商品現貨、外匯、房地產、保險、黃金、P2P、文化及藝術品等投資理財工具對個人、家庭和企事業單位資產進行管理和分配,達到保值增值的目的,從而加速資產的增長。

理財產品除了種類繁多,理財產品的合約設計復雜如天書,晦澀難懂的產品描述也讓投資者「眼暈」,很多人基於對金融機構的信任和對高收益率的追求而簽下合約,最終在投資受損時才如夢初醒。而「被銀行客戶經理誤導」、「只報收益不說風險」、「將理財產品說成存款」等行為,更成為理財糾紛投訴的焦點。

另類理財產品多為不保本浮動收益產品,噱頭大於實質,與其掛鉤的產品價格走勢比較獨特,波動非常大,比如藝術品、酒類、普洱茶投資市場都出現過暴漲暴跌,因此風險也會大很多,風險承受能力不高的普通投資者最好不要輕易染指。

Ⅳ 公司既然有閑置資金理財,為什麼不回購股票

理財資金在大多數情況下是一種相對穩定的盈利來源,可以作為一項收入,但回購股票則不是出於財務需求,比如說:
1、回購後注銷,理論上公司回購股票的目的就應該是注銷,這樣子總股本會減少,對於公司來說,就等於是把錢扔水裡;
2、防止收購,減少被惡意收購的可能性;
3、推高股價或防止股價下跌,但這項操作在國內基本是邊緣地帶,上市公司一般不會冒這種風險來推高自家股價;
4、雇員福利,回購的股票用來推行員工持股計劃,或者進行業務激勵等;

5、其他目的,比如作為庫藏股用於今後的可轉債發行,或者優化資本結構等等
綜上可見,理財是財務目的,而回購股票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是管理目的,所以兩者之間並沒有可比性

Ⅳ 公司去銀行買理財對股票如何

這個沒什麼影響的,一般股東,股權變化,公司停牌,重組。重要領導人發生重大事情等股價會有變動,看情況

Ⅵ 上市公司利用閑置資金購買理財產品對股民是好事還是壞事

不少股民,往往認為上市公司「利用閑置資金購買理財產品」的行為,是一種不務正業的行為。其實,從利潤增長的角度看,上市公司的這類操作,屬於一種相對中性的行為。

正常情況下,上市公司往往都能及時收回理財產品的本金、獲得相應的利息。這類利息收入,最終會被納入上市公司的利潤累積當中。從這個角度看,上市公司的相應理財行為,對股民是件好事。

不過,上市公司的理財操作不應當過於頻繁。如果一家公司頻繁利用閑置資金購買理財產品,就說明該公司的生產效率不高,資金大量閑置,而這對於投資者來說並不是個長期的利好。

Ⅶ 上市公司利用閑置資金購買理財產品對股民是好事還是壞事

好事。

在市場行情較好的情況下,上市公司把閑置的資金用來購買理財,則給投資者一種不務正業的感覺,會引起市場上的投資者不看好它,賣出手中的股票,從而可能會導致股價下跌。

除此之外,當上市公司利用閑置資金購買理財產品,出現巨大的虧損情況,則可能會引起市場上的投資者恐慌,拋出手中的股票,導致股價下跌。

購買理財產品注意事項

1、風險程度:大家在買理財產品的時候,一定要注意產品的風險程度,並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來決定買哪一種。目前,理財產品基本都是不承諾保本的,且預期預期收益越高的產品,風險越大。

2、封閉期限:目前,市面上在售的理財產品很多都是有封閉期限的。在封閉期內,大家的資金是無法取出的。因此,大家要根據自己的資金安排來決定選擇封閉期限是多久的理財產品。

3、預期收益情況:大家在買理財產品時,還需要了解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情況。大家可以了解理財產品的預期預期收益率,也可以了解理財產品過往的預期收益情況。

Ⅷ 【請問】上市公司利用可用自有閑置資金投資理財產品,是利好還是利空啊

是利好(即利多)還是利空需要根據上市公司投資的理財產品的市場行情具體而定。分兩種情況,具體如下:

1、利好(即利多)時:對多頭有利且能刺激股價上漲的消息和因素。 比如降息對房地產板塊就是利多。比如2012年6月7日,央行下調存貸款基準利率0.25個百分點,次日地產股板塊集體漲幅超1%。

利好(即利多)對多頭有利,它能刺激股價行市上漲,利多的具體表現如公司利潤增加、股息增加,公司經營狀況好轉、利率降低等。

2、利空時:對空頭有利,且能促使股價下跌的因素和消息。比如2010年1月12日,央行宣布上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准備金率0.5個百分點,重大利空消息,導致13日滬指跌2.8%,深成指跌2.97%。

利空能夠促使股價下跌的信息,如股票上市公司經營業績惡化、銀行緊縮、銀行利率調高、經濟衰退、通貨膨脹、天災人禍等,以及其他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方面促使股價下跌的不利消息。

(8)股票公司買理財擴展閱讀:

利空與利多,從來就是一對歡喜冤家,勢不兩立還不說,有時還真假難辨。市場人士一般把利空分為實質性的利空,例如調高印花稅,就帶有政策調控的意味。而有的只是市場傳聞之類的利空,那就經不起考驗了,晚間有關方面人士一澄清,第二天股指就高開高走。

利多也具同樣的道理,也有實質性和非實質性之分,例如降低印花稅,就帶有政策鼓勵的用意,股指便會一沖上天,但也有傳說中的利多,一旦沒有兌現,不用說,所涉及的個股便跌跌不休。這種真假利空利多「騷擾」股市的例子,舉不勝舉。

多頭當然喜歡多出些利多,而空頭唯恐利空少了;多頭有時會利用利多出貨,也利用利空來吸貨;空頭也會利用利多反手打壓,真是一對股市中的活寶。

Ⅸ 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對公司股票有什麼好處

也是投資的一種,如果所購買理財產品的價格大幅上漲,那上市公司的股價也有好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