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全球電子顯微鏡(掃描電鏡,透射電鏡)市場情況如何 如何在中國選購掃描電鏡
全球市場情況:阿貓阿狗國家做不了電子顯微鏡,缺乏理由和實力。美德日軸心國,產品互補,占據產量占據全球80%份額;其次前蘇聯馬前卒先進裝備製造國-捷克,被美國FEI收購大部分產能;中國大躍進年代介入該領域,總體上人亡政息;2000年後,韓國納米技術為國策,堅定進入該領域研製。
如何在中國市場選購:
首先:應該選擇製造商代表處直接聯系!雖然當前中國騙子多,喜歡被騙的也多,我還是要陳述理由!
掃描電鏡的製造和應用技術特點,也決定了在市場環節,不是阿貓阿狗,任何人都能夠做的好的。只有製造商或者非常專業的機構,全力以赴,才能支持用戶的良好使用。然而市場上的情況也是有些混亂的,有些阿貓阿狗區域性儀器經銷商,不知道深淺,從銷售環節介入掃描電鏡市場。實際情況是,掃描電鏡這種專業復雜的精密儀器,和其他產品線很難渠道兼容,在同一個公司內部都不會借用,何況不相乾的公司。實質上任何製造商,除非設立全國總代理,否則都沒有分銷商的明確政策,中間的利益交換,影響製造商的利潤,勢必損害最終用戶的利益。
其次,找專業人士做需求分析。
特別說明韓國掃描電鏡情況:
韓國SeronTech世倫科技:國內沒有專業機構,總代理更換過兩個,經過多年嘗試都已經主動放棄!阿貓阿狗都不聞~
韓國SEC公司:利用一些看起來有點像那麼回事的阿貓阿狗在做代理。
韓國COXEM:由行業專業人士馳奔為首席代表,在北京設立專業推廣及支持機構。大陸和香港有些阿貓阿狗也在搗亂,但國內專業機構,不支持阿貓阿狗行為。
2. 電子顯微鏡是如何發明的
198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半授予德國柏林弗利茲-哈伯學院的恩斯特·魯斯卡(Ernst Ruska),以表彰他在30年代初發明了第一台電子顯微鏡。
研製電子顯微鏡的歷史實際上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人們在研究陰極射線的過程中發現陰極射線管的管壁往往會出現陽極的陰影。1987年布勞恩設計並製成了最初的示波管。這就為電子顯微鏡的誕生准備了技術條件。1926年布希(H.Busch)發表了有關磁聚焦的論文,指出電子束通過軸對稱電磁場時可以聚焦,如同光線通過透鏡時可以聚焦一樣,因此可以利用電子成像。這為電子顯微鏡做了理論上的准備。限制光學顯微鏡解析度的主要因素是光的波長。由於電子束波長比光波波長短得多,可以預期運用電子束成像的電子顯微鏡得到比光學顯微鏡高得多的解析度。
恩斯特·魯斯卡1906年12月25日生於德國巴登市海德堡。他的父親是柏林大學歷史學教授。1925~1927年,魯斯卡上中學時就喜歡工程,並在慕尼黑兩家公司學習電機工程。後隨父到了柏林,1928年夏進入柏林恰洛廷堡的柏林技術大學學習,在大學期間參加過高壓實驗室工作,從事陰極射線示波管的研究。從1929年開始,魯斯卡在組長克諾爾(M.Knoll)的指導下進行電子透鏡實驗。這對魯斯卡的成長很有益處。
1928~1929年期間,魯斯卡在參與示波管技術研究工作的基礎上,進行了利用磁透鏡和靜電透鏡使電子束聚焦成像的實驗研究,證實電子束照射下直徑為0.3毫米的光纜可以產生低倍(1.3倍)的像,並驗證了透鏡成像公式。這就為創制電子顯微鏡奠定了基礎。1931年,克諾爾和魯斯卡開始研製電子顯微鏡,他們用實驗證明了為要獲得同樣的焦距,使用包鐵殼的線圈,其安裝的線圈匝數要比不包鐵殼的線圈小得多。1931年4~6月,他們採用二級磁透鏡放大的電子顯微鏡獲得了16倍的放大率。通過計算他們認識到,根據德布羅意的物質波理論,電子波長比光波波長短5個數量級,電子顯微鏡可能實現更高的解析度。他們預測未來的電子顯微鏡,當加速電壓為7.5萬伏,孔徑角為2×10-2弧度時,衍射限制的解析度將是0.22納米。
1932~1933年間,魯斯卡和合作者波里斯(Borries)進一步研製了全金屬鏡體的電子顯微鏡,採用包有鐵殼的磁線圈作為磁透鏡。為了使磁場更加集中,他們在磁線圈鐵殼空氣間隙中鑲嵌非磁導體銅環,並將鐵磁上、下殼體內腔的端部做成漏斗形(磁極靴),使極靴孔徑和間隙均減小到2毫米,而且焦距減小到3毫米。1932年3月,波里斯和魯斯卡將此項磁透鏡成果申請了德國專利。
1933年,魯斯卡在加速電壓7.5萬伏下,運用焦距為3毫米的磁透鏡獲得12 000倍放大率,還安裝了聚光鏡可以在高放大率下調節電子束亮度。他拍攝了解析度優於光學顯微鏡的鋁箔和棉絲的照片,並試驗採用薄試樣使電子束透射而形成電子放大像。
1934年魯斯卡以題為《電子顯微鏡的磁物鏡》的學位論文獲得柏林技術大學工學博士學位。1934~1936年,魯斯卡繼續進行改進電子顯微鏡的實驗研究。他採用了聚光鏡以產生高電流密度電子束來實現高倍放大率成像,採用物鏡和投影鏡二級放大成像系統。可是,當時他們的發明並未立即獲得學術界和有關部門承認,魯斯卡和波里斯努力地說服人們,使他們相信可以研製出性能超過光學顯微鏡的電子顯微鏡。他們多次到政府和工業研究部門以爭取財政支持。經過3年的奔走,1937年春西門子-哈斯克公司終於同意出資建立電子光學和電子顯微學實驗室。許多青年學者紛紛前來參加研究工作。
恩斯特·魯斯卡從1937年開始著手研製商品電子顯微鏡,1938年製成兩台電子顯微鏡,且帶有聚光鏡,配以具有極靴的物鏡及投影鏡,備有更換樣品、底片的裝置,可獲得30 000倍放大率的圖像。恩斯特·魯斯卡的弟弟哈爾墨特·魯斯卡(Helmut Ruska)和其他醫學家立刻用來研究噬菌體等,獲得很大的成功。1939年西門子公司製造的第一台商品電子顯微鏡終於問世。同年,電子顯微鏡首次在萊比錫國際博覽會上展出,引起廣泛注意。1940年,在恩斯特·魯斯卡提議下,西門子-哈斯克公司將上述實驗室發展為第一個電子顯微鏡開放實驗室,由哈爾墨特·魯斯卡任主任。實驗室裝備了4台電子顯微鏡,接納各國學者前來做研究工作,推動了電子顯微鏡在金屬、生物、醫學等各個領域的應用與發展。在魯斯卡工作的影響下,歐洲各國科學家先後也開始了電子顯微鏡的研究和製造工作。
恩斯特·魯斯卡及其合作者幾十年來孜孜不倦地為改進電子顯微鏡辛勤工作,為現代科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電子顯微鏡為人們觀察物質微觀世界開辟了新的途徑。在50年代中期製成的中、高解析度電子顯微鏡,能夠觀察晶體缺陷,促進了固體物理、金屬物理和材料科學的發展。在70年代出現的超高解析度電子顯微鏡使人們能夠直接觀察原子。這對於固體物理、固體化學、固體電子學、材料科學、地質礦物學和分子生物學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恩斯特·魯斯卡在1986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年多後於1988年5月27日在德國柏林去世,他的一生完全貢獻於電子顯微鏡事業。繼他之後,不僅有高壓電鏡和掃描電鏡問世,而且還出現了另一種原理完全不同的顯微鏡,這就是1982年發明的掃描隧道顯微鏡。掃描隧道顯微鏡是通向微觀世界的又一項有力武器。
3. 電子顯微鏡的主要公司有FEI,日立,日本電子,卡爾蔡司,中科科儀等,有人知道這幾家的拳頭產品是什麼
電子顯微鏡的主要公司有FEI,日立,日本電子,卡爾蔡司,中科科儀等這不對啊,很多無名啊!
LJ-CL01 拍照測量顯微鏡 ,LJ-CLP03金相顯微鏡 ,LJ-HD01 高清顯微鏡, LJ-HS01 HDMI顯微鏡,LJ-DSX01電視顯微鏡,LJ-SPX01視頻顯微鏡, LJ-DZF電子放大顯微鏡,LJ-DZX01 數碼顯微鏡等。這是國內電鏡廠商
4. 國產電鏡哪個廠家性能好
國產電鏡最著名的做的最好的是北京中科科儀股份有限公司,這幾年中科科儀放大幾萬到十幾萬普通電鏡製造技術已經比較純熟。
另外,有一個趣事:北京中科科儀股份有限公司英文簡稱是KYKY,翻譯成中文就是可以可以,也就是說北京中科科儀股份有限公司的電鏡可以可以
5. 哪一家公司可以代做組織的透射電鏡
現在外面的生物技術公司太多皮包公司,你要小心,要找安全可靠的。據我們實驗室的情況就是,做基因找深圳華大,中科院南方基因組,中科院北方基因組,做蛋白找北京華大蛋白,做整體實驗找威斯騰生物,做原位雜交找廣州外顯子。這是我們課題組長期合作夥伴,服務都很不錯。
6. 天美公司的電鏡工程師怎樣總感覺市場空間不大
每個職位堅持好會成為精英的
7. tm是什麼電鏡縮寫
TM
=Magnetic Tape Mole 磁帶模件;
Tactical Missile 戰術導彈;
Technical Manual技術手冊,技術指南;
Technical Materials Corp技術資料公司[美];
Technical Memoranm技術備忘錄(特種文獻);
telemetering;
Temperature Meter 溫度計;
Time Molation 時間調制;
Trade Mark 商標;
Traffic Manager 交通管理人;
Transverse Magnetic 橫磁(性)的;
True Mean Value 真平均值;
Turing Machine 圖靈(計算)機
8. 掃描電鏡的歷史
發展歷史
* 1873 Abbe 和Helmholfz 分別提出解像力與照射光的波長成反比。奠定了顯微鏡的理論基礎。
1897 J.J. Thmson 發現電子
1924 Louis de Broglie (1929 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 提出電子本身具有波動的物理特性, 進一步提供電子顯微鏡的理論基礎。
* 1926 Busch 發現電子可像光線經過玻璃透鏡偏折一般, 由電磁場的改變而偏折。
1931德國物理學家Knoll 及Ruska 首先發展出穿透式電子顯微鏡原型機。
1937 首部商業原型機製造成功(Metropolitan Vickers 牌)。
* 1938 第一部掃描電子顯微鏡由Von Ardenne 發展成功。
1938~39 穿透式電子顯微鏡正式上市(西門子公司,50KV~100KV,解像力20~30Å;)。
1940~41 RCA 公司推出美國第一部穿透式電子顯微鏡(解像力50 nm)。
*1941~63 解像力提升至2~3 Å (穿透式) 及100Å (掃描式)
1960 Everhart and Thornley 發明二次電子偵測器。
1965 第一部商用SEM出現(Cambridge)
1966 JEOL 發表第一部商用SEM(JSM-1)
1958年中國科學院組織研製
1959年第一台100KV電子顯微鏡 1975年第一台掃描電子顯微鏡DX3 在中國科學院科學儀器廠(現北京中科科儀技術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研發成功
1980年中科科儀引進美國技術,開發KYKY1000掃描電鏡
掃描電子顯微鏡(SEM)是1965年發明的較現代的細胞生物學研究工具,主要是利用二次電子信號成像來觀察樣品的表面形態,即用極狹窄的電子束去掃描樣品,通過電子束與樣品的相互作用產生各種效應,其中主要是樣品的二次電子發射。
二次電子能夠產生樣品表面放大的形貌像,這個像是在樣品被掃描時按時序建立起來的,即使用逐點成像的方法獲得放大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