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公司股票 » 民國三年湖南實業銀行股票
擴展閱讀
買抗通脹的股票 2025-08-16 05:39:08
買股票是入股公司嗎 2025-08-16 05:33:26

民國三年湖南實業銀行股票

發布時間: 2022-05-17 11:27:18

⑴ 民國時期的社會是怎樣的

從1912年到1949年的中國,可以稱為中華民國時期。這個時期中國的社會形態,屬於半封建半資本主義,在與西方資本主義強國的關繫上,則屬於半獨立半殖民地國家。也就是說,它屬於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開始的那個半封建半資本主義時代中的一個階段。中華民國時期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同晚清時期相比,只是封建主義的東西少了一些,而資本主義的東西多了一些,從而顯現了中華民國的歷史面貌與晚清帝國的差別。我們的使命就是指出這些差別,並進一步分析這些差別,或許還有其他一些因素怎樣導致延續了100多年的半封建半資本主義、半獨立半殖民地時代的結束。
1840年到1949年的百餘年,中國社會處於半封建半資本主義、半殖民地時代。史學界多以1919年的五四運動為界,將這個時代劃分為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兩個時期。這種劃分有合理性,便於從人類活動史的角度考察這百餘年間中國歷史的發展。但在研究社會形態的變化時,筆者不打算將1919年作為本編的起點,而是以1912年中華民國的建立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為一個歷史區間。理由有兩個,首先是五四運動前後,中國經濟的社會形態並未發生根本性質的改變;第二是1912年資產階級建立中華民國,推翻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皇朝,從政治上結束了封建帝制,開始建立共和民主政體,使中國社會上層建築中的政治制度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雖有袁世凱稱帝和張勛復辟,但已無法改變這一歷史結果。這是中國歷史上劃時代事件之一。同時,辛亥政制遽變,明顯打破了中國社會原有的價值系統與政治系統的高度整合,使政治對文化和經濟的控制有所放鬆,造成文化相對自由發展的可能性。五四運動、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中國共產黨的誕生,都與民初社會文化的更新有深刻的聯系。
1912年到1949年,中國資本主義經濟曾經出現過比較明顯的發展,但從總體上看,社會生產力的性質沒有重大變化,對社會形態的變化所起的作用不大。而從事歷史活動的人卻發生了重大變化。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台,領導未完成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由此決定了中國社會開始由半封建半資本主義向新民主主義演進。所以,各主要政治集團力量的消長,成為觀察這一時期中國社會形態發展趨向的一個重要參考因素。
對「黃金時代」中國城鄉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發育程度的估計不應過高

19世紀60年代以後,從西方直接引進以蒸汽為動力的機械性生產工具,引發了中國社會生產力的現代性變革。到北洋政府統治時期,除外資企業和官辦企業外,以民族工業的壯大最為引人注目。辛亥革命後,民族資本投資設廠的熱情空前高漲,人們認為這是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一個「黃金時代」。
繼清末出現一次鼓勵和保護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經濟法制建設高潮之後,民國初年又一次形成了經濟立法熱潮。南京臨時政府在「振興實業」的方針下,在存在的3個月內,頒布了30多項鼓勵發展工商業的法令和措施。接收辛亥革命成果的北洋政府,在先後擔任農商總長的國民黨人劉揆一和著名實業家張謇的主持下,又陸續頒布了40多項「振興實業」的經濟法規,不但范圍擴大了,而且條例規定也趨於完備。如袁世凱當政時期,陸續頒發了《民業鐵路法》、《礦業條例》、《礦業注冊條例》、《徵收礦稅簡章》、《審查礦商資格規則》、《特准探采鐵礦暫行辦法》、《查勘礦區規則》以及《鐵礦公司監督許可權章程》等多項法規。《礦業條例》中所規定的礦稅,較清末大為減輕。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的勞動立法肇端於這一時期。1923年農商部制定的《暫行工廠通則》,被譽為中國「工廠法的第一聲」。以它為代表的一系列法規,涉及工人的工作時間、休息時間、工資給付、勞動條件、福利待遇、補習教育及童工、女工的保護等方面,加上擬議中的《工會條例草案》,基本上涵蓋了勞動關系的各個領域。這些法規與清王朝直接把封建刑罰援用於廠礦企業之內的做法相比是有所進步的。當然,制定法規和實施法規之間,還有不小的距離。但自清末立憲運動時期開始的制定和頒布各種資本主義經濟法規的工作,沒有因辛亥革命而中斷,在北洋政府時期初步完成,給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提供了一定法制保障,這是有進步意義的。我們雖然不能簡單地說北洋政府促進了民族工商業的繁榮,但至少可以說這個軍閥政府還沒有阻斷民族工商業的發展。
這一時期,中國資本主義出現「黃金時代」,本國工業在1912~1920年的年均增長率達到13.4%,反映了生產與資本積累的發展。1913年,本國資本開辦的現代工業企業(不包括礦業)有698家,擁有創業資本330824000元,工人270717名;1920年有1759家工廠,擁有創業資本500620000元,工人557622名1。個別企業家的資本積累十分突出。如榮宗敬兄弟的申新紗廠和福新麵粉廠兩大系統的資本,在1923年以後迅速增長;簡照南兄弟的南洋兄弟煙草公司的資本,在1920~1927年的8年間,由1500萬元上升到2011萬元。民初的公路建設引人矚目。1913~1927年間,全國各省公路的修建里程,其中包括紳商和海外僑胞集資修建的,將近3萬公里2。在航運業中,本國資本的輪運企業資本1921年比1900年增加了8倍多,達到8899.7萬元;輪船噸位增加了6倍多,達到489190噸。有的企業發展速度十分驚人。如虞洽卿的三北輪埠公司在1921年以後的10年間,資本由20萬元上升到320萬元,增加了15倍3。中國銀行資本的發展似乎比工業資本更加迅速。1912~1927年間,新設銀行多達313家,資本總額高達20602.8萬元,是1911年的8倍。錢庄也有一定的發展變化。以上海為例,1912~1926年間,錢庄數目由28個上升到87個,資本額由106.4萬兩增加到1341.1萬兩。原來和產業界聯系較少的錢庄,此時開始面向本國資本的工業企業。上海著名的福源錢庄,在1925年到1927年3年中,做過31筆工業貸款,總額達219.4萬元4。
中國民族工商業發展的最主要原因,是趕上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歷史機遇。戰爭使帝國主義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侵略,也使世界對糧食和原料的需求急劇增長,而中國正處於能夠滿足這一市場需求的有利地位,這種需求一直保持到戰後建設時期。1919年上海的出口值比1918年提高了30%。全國的對外貿易值1918年是10.4億兩,1923年增至16.7億兩。中國資本家在西方市場購買紡織設備所花費的資金,1918年是180萬兩,1919年增加到390萬兩。全國的紗錠數從1919年的658748枚增加到1922年的1506634枚,其中的63%屬於中國廠主。自1917年至1922年,新開辦了26家麵粉廠,還購進了一些原來由外商擁有的榨油廠,證明了中國食品工業的增長。煙草和卷煙業也有相當大的發展5。1912~1927年,全國新設銀行313家,資本總額高達20602.8萬元,是1911年以前的8倍6。
還應指出的是,在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特別是袁世凱之後,由於一再出現政治權力危機,政治混亂,內戰頻繁,所以北洋政府對經濟的影響和控制能力相當弱。在一定意義上,一個政府如果不能有力地操縱社會經濟,也就同時意味著它不能輕易地破壞社會經濟,這反倒給本國資本的發展提供了一個相對寬松的空間。當然,這一時期中國人民多次開展的抵制洋貨的反帝愛國斗爭,也有力支持了中國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
隨著外國資本主義侵略的擴大和國內工商業的發展,農業生產關系也有一定變化,這就是富農經濟、經營地主、新式農墾企業在一些地區的產生和發展。據北洋政府農商部的統計,1912年江蘇、安徽、浙江、山東、山西、河南、吉林、察哈爾等8省注冊的農牧墾殖公司共有59家,資本總額286萬元;而1919年已經發展到100家,資本總額1245萬元。經營范圍包括農、林、牧、副、漁各業,其中種植棉花、桑樹等經濟作物的較多。投資人主要是軍閥、官僚、買辦商人、華僑,也有少數工業資本家。20年代前期,租地農牧場經營就已經大量出現,例如,1915年,廣東一楊姓商人在江灣租地60畝,仿照西法種植靛青,經營獲利,第二年租地200畝擴大經營。在其帶動下,一些「農業資本家」紛紛用自己的資本,向一個或數個地主租地,僱傭農民耕地,自己完全屬於監督地位,少數農墾公司大量採用資本主義經營方式,成效頗豐。如1915年,一寧波人在黑龍江經營的大農場,資本達80萬元,面積36萬畝,有大型拖拉機5台、25馬力拖拉機2台、打穀機3台、割禾機8台、播種機8台、大型犁3台、僱工45人,主要種植小麥和燕麥,並附設麵粉加工廠,產品行銷縣內外。廣東的香山縣,1919年也出現規模較大的種植糧食的農業公司和種植水果的公司。[1]這些公司在引進近代農業機械、新品種種植和先進生產技術,以及促進商品性農業生產的發展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由於受到國內外市場需求的刺激,農村手工業生產的商品化程度提高,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如在織布業較集中的河北高陽、寶坻,江蘇南通等地,一些織戶已經屬於資本主義作坊或手工業工廠性質;隨著農戶手織業的商品化,織戶與商人之間成為實質上的資本主義僱傭關系,於是工資織戶不斷增加。1912年,高陽的工資織戶占總織戶的34.5%,1917年增長到69.2%,1927年達到88.6%[2]。
但農村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些微發展,遠遠達不到動搖封建生產關系的程度。辛亥革命後,封建地主經濟依然占據統治地位。在北洋政府的「振興實業」計劃中,農業振興不佔主導地位;即便有所謂「興農」主張,也沒有更不可能觸動封建土地關系,根本無力改變農業生產的局面。北洋政府實行過所謂的移民放荒政策,把官有荒地、海灘、湖盪的沙田、林地以及寺廟等各種公有土地丈放出賣,封建官地和公地加入了私有化的行列。但這些土地基本上被地主商人以及大小軍閥乘機包攬,他們大量圈佔荒地,由此出現了軍閥地主和官僚地主階層,這是民國以來封建土地關系變化的一個顯著特點。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土地的自由買賣更加頻繁。除了軍閥、官僚利用手中的政治特權和軍事暴力侵佔土地以外,商人、高利貸者也通過自由買賣兼並土地,加速了土地集中的趨勢。
綜上所述,對這一時期中國城鄉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發育程度不應估計過高。首先是這一時期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雖然不能否認內因的作用,但「黃金時代」的出現主要是外因的作用。其次,中國經濟的半殖民地性質決定了民族資本的發展空間一定會受到外國資本的擠壓。「民族資本的,即便在它有所發展的時候,也潛伏著難以掙脫厄運的危機。作為中國民族工業中堅的棉紡織工業的歷史,就是一個有說服力的例證。外國資本對華商紗廠的兼並和控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是一個相當突出的現象。……令人驚異的是:華商紗廠被外國資本的侵蝕過程的開始,卻是緊接在它獲取高額利潤的大發展之後乃至就在大發展的過程中,出現在被人們所共稱的民族資本棉紡織業的黃金時代。……天津兩大華商紗廠——華新和裕元,一個在1919年一年之中盈利150萬元之多,一個在1918~1922年間盈利達600餘萬元之巨,然而就在它們營業鼎盛之秋,日本資本集團的貸款,就開始登錄在他們的負債表上。而一旦洋債纏身,最後便落得一個被接管或拍賣的結局。上海申新紗廠是華資紗廠中規模最大的一個。它的盈利,在歐戰期間,幾乎是直線上升。一個以30萬元資本起家的申新一廠,在1920年的盈利竟高達110萬元。然而就在這個空前的繁榮期中,申新公司下屬各廠中,已經開始有以自己的廠基、機器向外國資本多次進行抵押借款。其中有的工廠後來甚至險遭拍賣。這一發展基礎的脆弱是可想而知的。而華商發展基礎的脆弱和外商壓力的強大,又是不可分的連檔褲。」[3]再次,中國農村經濟的資本主義因素是在外國帝國主義侵略基礎上產生的,完全在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支配與控制之下,農業生產力自身無力突破封建生產關系的束縛,因此,中國農業經濟的商品化很難有持久的繁榮。不論是富農經濟、經營性地主經濟,還是資本主義股份制的新式農場,都保留著封建根子。在面臨封建剝削制度的重壓時,它們就會向封建地主經濟逆轉,失去向資本主義繼續發展的可能。

⑵ 盛氏家譜

盛氏宗譜

8569【上海】南匯縣一團盛氏支譜不分卷
(民國)盛家勛等序
民國十四年(1925)十賢分祠鉛印本
上海南匯縣圖 美國
8570【江蘇】勾吳盛氏宗譜
(清)盛德裕纂修
清同治十年(1871)敦本堂活字本 十冊
北圖
8571【江蘇南京】秣陵盛氏族譜一卷
(明)盛時泰撰
明嘉靖四十年(1561)刻本
北圖
寫本 一冊
美國
8572【江蘇鎮江】京江盛氏宗譜四卷
(清)盛慶孚等續修
清光緒五年(1879)敬春堂木活字本 四冊
歷博 日本 美國
8573【江蘇鎮江】京江盛氏宗譜六卷
(清)盛景曾重修 蔣茂柚纂輯
清宣統元年(1911)敬善堂活字本 六冊
科圖 吉林大學 日本 美國
8574【江蘇常州】毗陵盛氏族譜十六卷
(清)盛清學四修
清光緒九年(1883)思成堂刻本 十五冊
歷史所
8575【江蘇常州】毗陵盛氏族譜二十卷
(民國)盛虎德主修
民國四年(1915)思成堂鉛印本 二十冊
北圖(二部) 歷史所 蘇州大學
8576【江蘇常州】龍溪盛氏宗譜三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國)盛文頤總修 盛勃頤主稿
民國三十二年(1943)敦睦堂木活字本 十六冊
上海圖 江蘇常州市圖
8577【江蘇武進】馬庄盛氏宗譜六卷
(清)盛奕熊主編
清光緒十年(1884)萃漁堂活字本 六冊
美國
8578【江蘇吳縣】平江盛氏家乘初稿三十八卷首一卷
末一卷
(清)盛鍾歧 盛兆麟等重修
清同治十三年(1874)盛氏十賢同木活字本
北圖 歷博 中央民院 遼寧圖 吉林
大學 上海圖 上海南匯縣圖(殘)
江蘇蘇州市博 日本 美國
8579【浙江】餘杭閑林盛氏宗譜六卷首一卷
(清)盛起重修
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敬愛堂木活字本
六冊
北圖 遼寧圖
註:盛時士創修於清乾隆五十九年,此為二修。
8580【浙江】餘杭閑林盛氏宗譜六卷首一卷
(民國)盛鳳翔 盛濟源等四修
民國四年(1915)敬愛堂木活字本 六冊
日本 美國
8581【浙江臨安】盛氏宗譜六卷
(清)邵載陽續修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木活字本
浙江餘杭縣文管
8582【浙江】蕭山盛氏宗譜十三卷首一卷
(清)盛丹墀等四修
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聚斯堂活字本 十冊
北圖 日本 美國
8583【浙江嘉興】聞湖盛氏家乘不分卷
(清)盛沅重修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輯刻 宣統三年
(1911)印本 四冊
吉林大學 哈爾濱師大 浙江嘉興市圖
日本 美國
8584【浙江】金華葛湖盛氏上世世系補考附金華葛
湖盛氏上世譜傳
(民國)盛俊撰
民國二十年(1931)鉛印本 一冊
日本 美國
8585【浙江蘭溪】廣陵盛氏宗譜
清光緒二十年(1895)木刻本
浙江蘭溪縣柏社鄉下橋頭村
8586【浙江】蘭溪盛氏宗譜十卷
(民國)餘雲行重修
民國二十五年(1936)木刻本
浙兒蘭溪縣水閣鄉
8587【浙江蘭溪】石塘盛氏宗譜三卷
木刻本
浙江蘭溪縣下陳鄉
8588【浙江富陽】富春上館盛氏宗譜十六卷
(清)盛世恩纂修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序倫堂活字本 十八冊
北圖
8589【浙江宮陽】富春上館盛氏宗譜十八卷
(民國)賂載續等纂修
民國三十三年(1944)序倫堂活字本 十八冊
北圖
8590【安徽南陵】漳溪盛氏宗譜三十六卷
(清)盛廷禎 盛銘勛纂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木活字本
安徽博(存卷1、2、35、36)
8591【山東臨沂】盛氏族譜不分卷
(民國)盛玉功等修
民國二十三年(1934)石印本 一冊
人民大學
8592【湖南長沙】糾田盛氏五修族譜十四卷首一卷
末一卷
(清)盛小峰 盛鳳笙纂修
民國二十一年(1932)肅 堂活字本 十九冊
湖南圖
8593【湖南湘潭】中湘雲湖盛氏五修族譜□□卷
清光緒十七年(1891)活字本
湖南圖(存卷首之2、末之4)
8594【湖南漢壽】盛氏族譜□□卷首一卷
(清)盛母音纂
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廣陵堂活字本 一冊
湖南圖(存卷首)
8595【湖南】雲湖盛氏五修族譜九十二卷首四卷末四卷
(清)盛先鎰 盛先鏞纂修
清光緒十七年(1891)篤慶堂木刻本 四十冊
河北大學
註:該族散居湘潭、善化、長沙、寧鄉等地。
8596【湖南】雲湖盛氏六修族譜
(民國)盛光乾修
民國二十年(1931)篤慶堂刻本 二十五冊
北京大學
8597【廣東中山】香山盛氏族譜一卷
(清)盛俊廷纂修
清同治五年(1866)刻本 一冊
科圖 遼寧圖
註:盛紹勛首修於明嘉靖間。
8598【廣東中山】南溪盛氏家譜
(民國)盛鴻燾等修
民國二十年(1931)鉛印本 一冊
北圖 科圖 日本 美國

⑶ 各歷史時期商人如何自稱,如何稱呼買家

叫商賈。

商賈是古代對商人的稱呼,釋為行商坐賈 ,行走販賣貨物為商,坐著出售貨物為賈,二字連用,泛指做買賣的人。

歷史沿革:

商朝時期,已有專門做買賣賺錢的群體。

周朝滅商後政府允許商朝遺民繼續做買賣,並稱之為商人,當時商人受嚴密監視。其後商人地位一度有提高,但商鞅變法時期,秦國嚴厲打擊商業,藉此提高農業的地位,後來歷代封建王朝沿用重農輕商的政策。

唐朝時期,由於國家開放,商人地位再度提高。其後商人地位再次受打壓,並形成「士農工商」的職業排名,清朝時期的閉關鎖國政策令商人地位嚴重受打擊。中華民國時期,政府鼓勵工商,商人地位大幅提升,更成為愛國救亡的主力軍,至今商人已屬於社會較上層的人物。

(3)民國三年湖南實業銀行股票擴展閱讀:

中國歷史上十大商賈,個個都是富可敵國,馬雲根本不算啥!

1、富甲陶朱——范蠡。

范蠡為中國早期商業理論家,楚學開拓者之一。被後人尊稱為「商聖」,"南陽五聖"之一。雖出身貧賤,但是博學多才,與楚宛令文種相識、相交甚深。因不滿當時楚國政治黑暗、非貴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國,輔佐越國勾踐。

傳說他幫助勾踐興越國,滅吳國,一雪會稽之恥。功成名就之後急流勇退,化名姓為鴟夷子皮,遨遊於七十二峰之間。期間三次經商成巨富,三散家財。後定居於宋國陶丘(今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南),自號陶朱公。世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後代許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稱之財神。他是范姓始祖范武子的玄孫,並被視為順陽范氏之先祖。

2、營國巨商——呂不韋。

呂不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奇人,他的謀略和口才都是中國歷史人物中第一流的。他憑著一人之力、三寸不爛之舌,就促成了自己終生的榮華富貴。他是那種善於進行大的策劃、善於實施和完成這個策劃的人,這種人要口才出眾,自己就是自己謀劃的貫徹實施者。

就謀略而言,呂不韋不僅謀得深、算得遠,而且謀得全,算得廣,他共分了四個步驟來進行謀劃:

其一,當他看到公子異人時就覺得奇貨可居,是一個能夠贏得整個未來的上佳投資項目,於是他說服異人聽他指揮。

其二,這個「奇貨」要想推銷出去、這份投資由風險轉化為巨大利潤,還是需要作出艱苦的努力和費力的工作。他不僅要安排好接人,而且要安排好放人。他算計到華陽夫人及其弟弟的潛在的、迫切的需要,使華陽夫人能夠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為異人奔走,使秦國開始向趙國要人。

其三,他又游說趙王,以長遠的利益說動趙王送歸異人。

其四,人接回後,為更上一層樓,他在異人身上下了點工夫,使秦王最終立異人為太子。呂不韋在兩國間穿針引線、巧妙安排、運籌得當、步步迭進,他真是一個一流的策劃家、設計家。

完成他的這次交易,實際上是個大工程。要調動事主、接人的秦國、放人的趙國、認兒子的王後、立太子的秦王等等,龐大而復雜,非得要高屋建瓴和周全細致不可。

3、官商大鱷——桑弘羊。

在中國歷史上,桑弘羊是一個有著重要地位和影響的歷史人物。作為著名的理財家,在長達近三十年的時間里,他秉持工商富國思想,極力主張和踐行工商官營,主持或參與制定的一系列經濟政策和制度,為漢武帝的文治武功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作為出色的政治家,他對政府管理和軍事外交亦作出過較大貢獻。

根據《漢書·食貨志》,鹽鐵官營等政策在西漢後期基本沿襲未變,只是在漢元帝時一度廢除。桑弘羊盡管被殺,他的財政措施依然被繼續推行。到了成哀時期,隨著官營壟斷政策的控制逐漸鬆弛,對桑弘羊及其理財措施的評價越來越趨於完全否定。

桑弘羊之所以受到許多譴責,除了「榷利」政策的影響,還在於他的理財措施極大損害了貴族官僚和商賈的利益。他許多政策不僅在西漢中期壟斷了工商業經營,堵塞了許多人的財路,由於他為後世樹立了「言利」的榜樣,其理財措施也被歷代王朝紛紛效仿,因而招致後人責難就不足為怪了。

4、實業巨子——張騫。

張騫不畏艱險,兩次出使西域,溝通了中國同西亞和歐洲的通商關系,中國的絲和絲織品,從長安往西,經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安息(今伊朗高原和兩河流域),再從安息轉運到西亞和歐洲的大秦(羅馬),開拓了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

史學家司馬遷稱贊張騫出使西域為「鑿空」,意思是「開通大道」。

5、商界巨擘——盛宣懷。

盛宣懷(1844年11月4日—1916年4月27日),字杏蓀,又字幼勖、荇生、杏生、號次沂、又號補樓、別署愚齋、晚年自號止叟。漢族,祖籍江蘇江陰,出生於江蘇常州,死後歸葬江陰。

清末官員,秀才出身,官辦商人、買辦,洋務派代表人物,著名的政治家、企業家和慈善家,被譽為「中國實業之父」、「中國商父」、「中國高等教育之父」。

盛宣懷創造了11項「中國第一」:

第一個民用股份制企業輪船招商局;

第一個電報局中國電報總局;

第一個內河小火輪公司;

第一家銀行中國通商銀行;

第一條鐵路干線京漢鐵路;

第一個鋼鐵聯合企業漢冶萍公司;

第一所高等師范學堂南洋公學(今交通大學);

第一個勘礦公司;

第一座公共圖書館;

第一所近代大學北洋大學堂(今天津大學);創辦了中國紅十字會。

他熱心公益,積極賑災,創造性地用以工代賑方法疏浚了山東小清河。盛宣懷一生經歷傳奇,成就不凡,創辦了許多開時代先河的事業,涉及輪船、電報、鐵路、鋼鐵、銀行、紡織、教育諸多領域,影響巨大,中外著名,垂及後世。

6、第一商人——胡雪岩。

胡雪岩(1823-1885),本名胡光墉,幼名順官,字雪岩,出生於安徽徽州績溪,13歲起便移居杭州。中國近代著名紅頂商人,政治家,徽商代表人物。

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太平軍攻杭州時,胡雪岩從上海運軍火、糧米接濟清軍而為左宗棠賞識,後來又幫助左宗棠組織「常捷軍」、創辦福州船政局。

左宗棠西征平叛阿古柏時,為他主持上海采運局局務,在上海代借外款5次,高達1195萬兩,采供軍餉、訂購軍火,並做情報工作,常將上海中外各界重要消息報告左宗棠。備受歡迎時,官居二品,賞穿黃馬褂。

胡雪岩憑借其卓越的商業才能,利用過手的官銀在上海籌辦私人錢庄,後在全國各地設立了「阜康」錢庄分號,被稱為「活財神」。在杭州創立了「胡慶余堂」中葯店,制「避瘟丹」、「行軍散」、「八寶丹」供軍民之需,葯店傳承至今,贏得「江南葯王」之美譽。

7、火柴大王——劉鴻生。

劉鴻生(1888—1956),中國近代實業家。祖籍浙江定海。1888年農歷三月初五生於上海,早年在上海聖約翰大學肄業。清末為開平礦務局上海辦事處買辦。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劉鴻生以經營開灤煤炭起家,被稱為「煤炭大王」。

此後,劉鴻生將其資本投資火柴、水泥、毛織等業。1920年起陸續創辦上海水泥廠、上海章華毛絨紡織公司、大中華火柴公司等企業,還投資碼頭、搪瓷、航運、金融及保險等業。到1931年投資額已達740餘萬元,被稱為「中國火柴大王」和「毛紡業大王」。

抗日戰爭時期,劉鴻生在香港、重慶和蘭州投資創辦中國火柴原料股份有限公司、中國毛紡織公司、西北毛紡公司等,一度任重慶國民政府火柴專賣公司(後改火柴煙草專賣局)總經理。抗戰勝利後,任國民政府行政院善後救濟總署執行長兼上海分署署長、輪船招商局理事長等職。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劉鴻生歷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員、華東軍政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常務委員、中國民主建國會中央常委等職。

8、家族首富——孔祥熙。

孔祥熙(1880年9月11日-1967年8月16日),字庸之,號子淵,山西省太谷縣人,祖籍山東曲阜,出生於山西省太谷縣一個亦商亦儒的家庭,孔子的第75世孫。中華民國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長,兼財政部長,亦是一名銀行家及富商。

孔祥熙的妻子為宋靄齡,岳父是宋嘉樹。孔祥熙與宋子文、蔣介石為姻親關系。孔祥熙長期主理國民政府財政,主要政績有改革中國幣制,建設中國銀行體系,加大國家對資本市場的控制等。

9、地產大王——徐潤。

早在寶順洋行上堂幫賬時,徐潤就自己經營茶葉等生意。他與人合作開過一家「紹祥」商號,從內地收購茶葉、生絲等,轉賣給上海各洋行,這既為寶順洋行提供了合適的貨源,又為自己賺取了差價。

1868年,徐潤脫離寶順洋行後,在上海開設了一家寶源祥茶棧,隨後又在湖南、湖北產茶區增設了多處茶棧,並選用一批得力商友管理,從而形成一個茶業網路。

由此,他可以清楚地了解各茶區的收成,掌握多條供貨渠道,並針對英、美、俄等國消費者的不同喜好,源源不斷地向各國洋行提供合適的出口貨源,而且根據行情隨時調整茶價,謀取高額利潤。徐潤和唐廷樞等人一起創辦了上海茶業公所,對上海及其周圍廣大地區的茶葉貿易進行控制。

茶葉是當時中國的四大出口產品之一。1868年至1888年正是近代中國茶葉輸出最興旺的20年,其中1886年輸出量達268萬擔,創茶葉出口的歷史最高紀錄。

這個紀錄直到整整100年後的1986年才被突破。當時上海的茶葉出口量佔全國出口總量的2/3以上,而寶源祥茶棧又是上海最大的經營出口茶葉的茶棧。因此,有人將徐潤譽為「近代中國的茶王」。

10、雙棲勇士——章乃器.

章乃器(1897-1977),漢族,浙江青田人,政治活動家、經濟學家和收藏家,救國會「七君子」之一,中國近代史上一位特立獨行的愛國民主先驅。我國著名的愛國民主人士,中國資信業第一人。

曾任浙江實業銀行副總經理,創辦《新評論》月刊。抗日戰爭時期,任安徽省政府委員、財政廳廳長等職。1945年底參與發起成立中國民主建國會,任中央常務委員。

1949年9月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政務委員,中央財經委員會委員,中央人民政府糧食部部長,中國民主建國會中央副主任委員,全國工商聯副主任委員。

章乃器將收藏的1192件文物捐獻給故宮博物院,名留故宮博物院景仁宮內的「景仁榜」.

⑷ 民國時期的中國分為多少個省份分別叫什麼

35個,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四川省、福建省、台灣省、廣東省、廣西省、雲南省、貴州省、河北省、山東省、河南省、山西省、陝西省、甘肅省、寧夏省、綏遠省、察哈爾省、熱河省、遼寧省、安東省、遼北省、吉林省、松江省、合江省、黑龍江省、嫩江省、興安省、西康省、青海省、新疆省。

1、綏遠省

綏遠省為中華民國時的塞北四省(熱河省、察哈爾省、綏遠省、寧夏省)之一,簡稱綏,省會歸綏(今呼和浩特市),在今中華人民共和國內蒙古自治區中部。

綏遠在清朝為歸綏道,屬山西省管轄,1914年中華民國袁世凱北洋政府將之分出山西,與興和道建立綏遠特別區,1928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改稱綏遠省,省會為歸綏(今呼和浩特)。

抗日戰爭時期省會為陝壩(今巴彥淖爾市杭錦後旗陝壩鎮)。1954年並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內蒙古自治區。

2、察哈爾省

察哈爾省,建於1912年,中國舊省級行政區,簡稱「察」,省會初駐直隸省張北縣,民國十七年改置為省,省會駐萬全縣,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6月析萬全縣縣城置張垣市,省會改為張垣,在今張家口市橋西區。張自忠曾任察哈爾省主席。

3、熱河省

熱河省,簡稱熱,省會承德市,是民國時期行政區劃的省份之一,是關外東北四省之一。民國三年(1914年)1月設置熱河特別區,民國十七年(1928年)9月明令改制為省。1955年7月30日撤銷。轄區分布在現內蒙古自治區、河北省、遼寧省。

4、西康省

西康省,簡稱康,中國舊省名,設置於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由西康行政督察區(原川邊特別區)和四川所屬第十七、十八行政督察區合並而來,省會設在康定。

為延續清制所設的22省之一,省東界四川,南界雲南、印度,西界西藏,北界青海。「康」為「藏區三部」之一,位於西部,故省名為西康。

西康省是內地進入西藏的要道,有重要的軍事和戰略意義。所轄地主要為現在的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雅安市、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西藏東部昌都市等,基本相當於藏文化中的康區,多數地區是以藏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聚地。民歌《康定情歌》說的就是這一地區。

1955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決議撤銷西康省,原西康省所屬區分別並入四川省和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今西藏自治區),金沙江以東並入四川省,金沙江以西的昌都地區並入西藏。

5、安東省

安東省,是民國時期中國東北地區的一個省,在中國東北東南部,1947年國民政府將偽滿州國時期的安東、通化二省合並為安東省,省會設於安東(今丹東市)。

1949建國後設立遼東省(安東市),1954年撤銷遼東、遼西二省,恢復遼寧省。(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1954年6月19日第32次會議決定),其北部劃歸吉林省、南部劃歸遼寧省。

安東省政府成立於1945年11月3日,省會安東市,省政府位於元寶區八道溝,原偽安東省政府舊址(現工商銀行幹校)。

高崇民任主席(1946.3.16到任),劉瀾波任副主席,主持工作。省政府內設秘書處、民政局、財政局、實業局、貿易局、郵政局和省銀行等機構,後來增設船務、電業、糧食、電報電話、鹽務、稅務、礦務局、教育廳,安東海關管理處等機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安東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西康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熱河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綏遠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華民國行政區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察哈爾省

⑸ 從西門慶的發跡史看晚明商業經營的主要特徵

網上資料,希望有所幫助

資料一
http://hi..com/chengjiu/blog/item/9fed2af3bef14350342acc00.html
西門慶一家的「幸福生活」

生活內容無非是衣、食、住、行,讓我們先看「食」———「民以食為天」嘛。

舉這樣幾個例子來看。

一次,潘金蓮鬥牌贏了三錢銀子(相當於60元),她又攛掇家中公認的女財主李瓶兒添上七錢銀子,讓僕人興兒安排一桌酒席:買了一隻燒鴨、兩只雞、一些「下飯」(即佐餐的菜餚)、一壇子金華酒、一瓶白酒,還買了一錢銀子的果餡涼糕……由興兒的妻子整頓好,眾妻妾大吃了一頓。這一切一共用去一兩銀子,相當人民幣200塊。又是雞、又是燒鴨、又是酒、又是菜、又是點心,可見明朝萬曆年間,運河兩岸的百姓生活,物質極大豐富,物價也不高。

說罷「食」,再來看「衣」。

古代不講究名牌,只講究質地和式樣。例如西門慶要跟喬大戶訂娃娃親,為妻妾六人做30件衣服,衣料都是用「南邊織造的」好料子,式樣也很講究。光是剪裁的工錢,就給了趙裁縫五兩銀子,相當1000塊錢。合30塊裁一件,材料費和縫制的工價不在其內。

李瓶兒是眾妻妾中最有錢的,衣服鞋襪也最多。單是鞋就有一百多雙。冬天穿一件貂鼠皮襖,值60兩銀子,合12000元。

再來看看「行」。

近幾十年,我們的出行工具發生很大變化。30年前大家都騎自行車,打月票。後來興「打的」,「的」錢也由一塊漲到一塊二、一塊六,直到兩塊。近十幾年更時興買車,一個住宅小區,車都停滿了。從幾萬元的奧拓、夏利,到十幾萬、幾十萬的高檔車奧迪、寶馬、賓士……這種景象,是我們20年前所想像不到的。

明朝人出行,或騎馬,或坐轎。西門慶出行一般是騎馬。他的那匹白馬價值七八十兩銀子,要算是名副其實的「寶馬」了。

女人出門一般要雇轎子,如同今天「打的」。一次,潘金蓮的母親潘姥姥來給女兒賀壽,轎到門前,卻沒錢打發轎夫,來向女兒要,潘金蓮也拿不出,母女吵鬧一場。最後還是三娘孟玉樓看不過去,拿出銀子打發了轎夫。其實轎錢不貴,只有六分銀子,摺合今天才12塊錢,也就是「打的」的起步價。

「住」是人生一件大事,花銷也最大。不同的階層,住房的需求不同。

賣炊餅的武大,「湊了十數兩銀子,典得縣門前樓上下二層房屋居住。第二層是樓,兩個小小院落,甚是干凈」。「典」是使用權的轉移,沒有產權。可以在一定期限內住下去,不用月月交租錢。將來房主有了錢,還可以贖回去。十數兩銀子,合3000塊吧,是很便宜的。在今天大城市的鬧市區,3000塊也就是一套兩居室一個月的租金。
西門慶家產大約相當於今天的兩千萬

人們說到西門慶時,往往送他三頂帽子:商人、官僚、市井惡霸。而在這三種身份中,最根本的還是商人。西門慶臨死前交代的財產總值,不算房產,合白銀將近十萬兩,相當於今天的兩千萬。在今天看來,這也是個十分可觀的數字。

■西門慶賺錢的途徑

其一是經商所得。

小說曾借媒婆文嫂之口,誇耀西門慶是個成功商人:「縣門前西門大老爹……家中……開四五處鋪:緞子鋪、生葯鋪、綢絹鋪、絨線鋪,外邊江湖上又走標船,揚州興販鹽引,東平府上納香蠟,伙計主管約有數十……家中田連阡陌,米爛陳倉,赤的是金,白的是銀,圓的是珠,光的是寶……」文嫂沒提到,西門慶還開著「解當鋪」。

一般的商業經營方式有兩種,一是坐商,有鋪面,設店經營;一是行商,搞長途販運。西門慶則是把行商與坐商結合在一起來搞。以緞子鋪為例。這個店是他和親家喬皇親合開的,開始投資一千兩,兩家各五百兩。靠著三萬鹽引,變了現錢。然後兵分兩路,一路是伙計韓道國,從杭州購買貨物運回。一路是僕人來保,到湖州絲綢產地,就地定貨,坐等人家織出貨來,然後經南京運回來。其間沒有中間商經手,大大降低了成本。韓道國運回來的貨物一共十大車,價值一萬兩銀子;來保運回二十大車,價值兩萬兩。也就是說,一千兩的投資,經過一番運作,變成三萬兩,增值30倍,顯然是暴利!

另一不法手段是偷稅漏稅。按照明朝稅制,三十稅一。韓道國一萬兩銀子的綢緞貨物,應當納稅三百多兩銀子。但經過稅卡時,西門慶啟動關系網,用五十兩銀子行賄,得了錢老爹一封人情書信,過稅卡時,貨物「兩箱並一箱,三停只報了兩停」,最後貨也不驗,只交了三十五兩五錢銀子,就矇混過關。當然,事後西門慶還要送一份厚禮給鈔關。大概連交稅帶送禮,只花了一百兩銀子。來保的貨船從南京來,西門慶又用一百兩銀子行賄,備了酒席禮物送給稅官謝主事,至少漏稅五六百兩銀子。———在這里,國家吃了大虧,稅官得了小利,獲利最大的是西門慶。

■西門慶放高利貸年息約為60%

西門慶第二條賺錢的途徑是放高利貸。

小說中有兩個商人李三、黃四,承攬了朝廷的香蠟生意,卻因缺乏本錢,來向西門慶借貸。說好借一千五百兩,「每月五分行利」。這相當於年息60%。我們今天向銀行貸款,年息差不多5%,可見當時高利貸盤剝之重。

有人問,古代高利貸最高是多少?最高是年息百分之百,也就是「驢打滾」的利息。元朝色目人專放這種高利貸,叫「羊羔利」,又叫「斡脫債」。《竇娥冤》里的蔡婆婆就是放斡脫債的,竇天章向她借了二十兩銀子,一年後滾為四十兩,不得不拿親生女兒竇娥來抵債。為此,我曾寫文章考證,竇娥一家以及蔡婆婆很可能有色目———回迴文化背景。

說點題外話。我本來以為月息五分是很高的利息,但讀2006年7月23日《北京青年報》B2版,湖南永州市原公安局副局長王石賓放高利貸,是月息八分到一毛四。這讓人很開眼界。月息八分相當於年息96%,接近驢打滾的利率。月息一毛四等於年息168%,這是前無古人的。

■娶妻得財滿足西門慶慾望的同時也讓他最終死於縱欲

西門慶發家的途徑還有「娶妻得財」。

西門慶骨子裡是個商人,他娶妻納妾,有兩條標准:一是妻妾要懂得風情;另一個是要有錢。也就是「財色兼得」。

六娘李瓶兒原是大名府梁中書的妾,梁山好漢大鬧大名府時,李瓶兒帶了一百顆西洋大珠,二兩重一對鴉青寶石逃出來,嫁給花子虛。花子虛是花太監的侄子,花太監死後,大筆遺產也都留給花子虛夫婦。花子虛後來搬到清河跟西門慶做鄰居,西門慶看上了李瓶兒,兩人瞞著花子虛暗中勾搭。後來花子虛因打家產官司被關到監獄里,李瓶兒借口請西門慶走門路、說人情,拿了六十錠大元寶、共三千兩銀子,公開交給西門慶。又有四隻描金箱子,裡面都是蟒衣玉帶、帽頂絛環、值錢珍寶、玩好之物,半夜在牆頭鋪了毯子,都偷運到西門慶家。也就是說,李瓶兒還沒嫁給西門慶,花家的財產已經大部分轉移到西門慶家。李瓶兒出嫁時,西門慶「雇了五六副杠,整抬了四五日」。這里或許有誇張,但也暗示西門慶的財產,很大一部分得益於「財色雙收」的「納妾工程」。所以這一回的回目就叫「西門慶謀財娶婦」。

我們說,西門慶這個商人形象塑造得十分成功。說文學人物寫得好,有兩個概念:一是文學人物本身很可愛,例如《水滸傳》中的魯智深,「禪杖打開危險路,戒刀殺盡不平人」,是個無私無畏的英雄,非常可愛,讀者都喜歡他。另一概念是作者刻畫得好,例如《三國》里的曹操,奸詐狠毒,從道德評判上,沒人喜歡他。但作者

西門慶發家的途徑還有「娶妻得財」。

西門慶骨子裡是個商人,他娶妻納妾,有兩條標准:一是妻妾要懂得風情;另一個是要有錢。也就是「財色兼得」。

六娘李瓶兒原是大名府梁中書的妾,梁山好漢大鬧大名府時,李瓶兒帶了一百顆西洋大珠,二兩重一對鴉青寶石逃出來,嫁給花子虛。花子虛是花太監的侄子,花太監死後,大筆遺產也都留給花子虛夫婦。花子虛後來搬到清河跟西門慶做鄰居,西門慶看上了李瓶兒,兩人瞞著花子虛暗中勾搭。後來花子虛因打家產官司被關到監獄里,李瓶兒借口請西門慶走門路、說人情,拿了六十錠大元寶、共三千兩銀子,公開交給西門慶。又有四隻描金箱子,裡面都是蟒衣玉帶、帽頂絛環、值錢珍寶、玩好之物,半夜在牆頭鋪了毯子,都偷運到西門慶家。也就是說,李瓶兒還沒嫁給西門慶,花家的財產已經大部分轉移到西門慶家。李瓶兒出嫁時,西門慶「雇了五六副杠,整抬了四五日」。這里或許有誇張,但也暗示西門慶的財產,很大一部分得益於「財色雙收」的「納妾工程」。所以這一回的回目就叫「西門慶謀財娶婦」。

我們說,西門慶這個商人形象塑造得十分成功。說文學人物寫得好,有兩個概念:一是文學人物本身很可愛,例如《水滸傳》中的魯智深,「禪杖打開危險路,戒刀殺盡不平人」,是個無私無畏的英雄,非常可愛,讀者都喜歡他。另一概念是作者刻畫得好,例如《三國》里的曹操,奸詐狠毒,從道德評判上,沒人喜歡他。但作者能把那股老奸巨猾的勁兒寫出來,這屬於「寫」得好。西門慶就屬於「寫」得好的人物。這樣的文學人物有一個鑒別的方法,就是這個人物在小說中一出場,讀者就不禁精神為之一振,帶著一種欣賞的態度去看他如何說話、如何做事,希望他在場面上多呆一會兒———這就是人物「寫」得好的標志。西門慶就是這樣的人。

資料二
閑談西門慶的商業才能
在中國小說史上,《金瓶梅》是一部以描寫人生與人生之慾望為主調的長篇,通過西門慶發跡變態到縱欲身忘以及其家族的興衰,淋漓盡致地展示出世上芸芸眾生對慾望的追求,尤其是對財色之欲的追求,揭示了由於物慾橫流帶來的人性墮落和道德的淪喪,以及生命的毀滅。西門慶是《金瓶梅》這部書的核心人物,關於對他的評價已經是仁者見仁,我不敢再這里班門弄斧,今天我僅就西門慶身上一些符合當今社會狀態的一些特質來和大家聊聊。

小說第六十九回通過文嫂的口對西門慶的產業進行了一個概括「家中方官吏債,開四五處當面:緞子鋪、生葯鋪、絹綢鋪、絨線鋪,外面江湖又走標船,揚州興販鹽引,東平府上納香臘,伙計主管有數十」。從《金瓶梅》中可以看出,西門慶是個下海比較早的人,他從一個小葯鋪起家,短短幾年時間,變成巨富,不管其手段如何,他都是一個精明的實業家。但是他沒有多高深的文化情操,他沒有控制好自己,最終沒有逃脫縱欲而忘的結局。也成為當今社會很多發跡老闆效仿的偶像,君不見,某君一有點資本便包二奶,養小秘,就算沒有發跡,官當大了也不得了,所貪遠甚於「一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吧?縱觀全書,西門慶所發生性關系的女人有數十人,但是沒有一人是被強暴的,都是出於自願,除了潘金蓮和春梅因為看上西門慶「潘安般的貌兒」外,其他女人和西門慶通姦的原因都是為了他的銀子,無論是如意兒,還是宋惠蓮,無論是賁四嫂還是那些妓女,都是為了得到西門慶的錢財。西門慶有問題,但是有問題的絕對不只他一個。

飽暖思淫慾,西門慶發達了,找一些女人,對於他好像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你看他「。。。咱聞那西天佛祖,也止不過要黃金鋪地、陰司十殿、也要些楮鏹營求,咱只要消盡這家私廣為善事,就使強奸了嫦娥和姦了織女,拐了許飛瓊,盜了西王母的女兒,也不減我潑天富貴」。西門慶的觀點是「有錢能使鬼推磨」,「錢能通神」,他淫慾滔天,連神仙姐姐也不放在話下,攫取錢財來飽私慾便成了他的價值取向,但他依然有現在很多人應該效仿的一面:「消盡這家私廣為善事」,雖然現在有錢人都要撈點政治資本,捐點資鬧個什麼委員代表乾乾,也沒有像西門慶所言「消盡」的地步。很多人錢多了就要忘本,官大了就要忘祖,西門慶絕對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比起那位勾搭了近170名婦女的官老爺來講,要說婦女看中的是西門慶的錢財的話,不知道那些婦女看中的是那位官老爺的什麼。天網恢恢,當道德的防線不再起作用的時候,那麼那位官老爺就不要埋怨執法者從他的保險櫃裡面搜走他「收藏」的近170多名婦女體毛的罪證了,就算西門慶生活在當代也自愧弗如的。現在我們社會是市場經濟,市場經濟社會依然離不開道德的規范,現在很多企業家的身上還是沒有擺脫西門慶的影子,當然,西門慶本身就有很多經驗確實值得商家們學習,因為他是一個成功的總經理。

西門慶有常人難及的才智,他深諧世事,明白「官倒」 結合的道理。靠著大樹好乘涼,扯著虎皮好乾事,這和遠華紅樓的賴某某的行為是一個道理的。西門慶的時代稅費猛於虎,為了滿足自己的物質慾望,西門慶不得不結交權貴,賄賂官吏,使自己在政府官員的庇護下合理合法的避稅和免稅,使得他在競爭中處於有利的局面。但是他仍不滿足,老子不能老給你們送禮啊,他也想撈點官場上的實惠。於是,他不惜重金開路,認了蔡京太師當乾爹,這個乾爹認得可有價值,很快西門慶就當上了山東的千戶刑提,手中有了實權,朝廷有了靠山,這樣就使得他的經營一帆風順了,他憑藉手中權力,獨攬內庭進奉,牟取大量金銀,在經營上他搞壟斷,他強行佔有東平府古器生意,壟斷食鹽銷售,因為他有官方的通行證。在明清時代,鹽都是官府統購統銷,有公子權貴們經營,獲利巨大,平常人根本難以觸及這種生意的。西門慶就因為他是蔡京太師的干兒子,所以就作上了這個無本萬利的買賣。可謂官商兩興旺。

之所以說西門慶是個企業家,還是因為他具有當代企業家的先進管理理念和經營哲學。首先,在商場上,西門慶做到了知己知彼,認識到抓住市場行情的重要意義。他熟悉市場運作規律,懂得了解競爭對手的情況和心理的作用和奇貨可居的道理,他也以此自詡「你不知蠻奴才行市,連貨沒處發脫,才來上門脫於人,遲半年三個月找銀子,若快時,他就張致了滿清河縣。除了我家鋪子大,發貨多,隨問多少時,不怕他不來找我」。一個米商在冷天封河的時候賣給西門慶五百包無錫大米,留下等價陰貴賣,西門慶不同意,「我憑白要它做甚,封河了都沒有人要,到船開了,越發價跌了」,「銀子是好動不好靜的,曾肯埋沒到一處」。這些話都可以看到西門慶的商業才幹,他反對積壓物資佔有資本,他主張以資金適時周轉來獲利,他明白商品流通的價值理論。其次,西門慶熟悉人力資源管理和配置,尤其明白股份結構在商業中的重大作用。他知人善任,用合理的分紅手段來調動職員們的經濟性,我仔細查閱了一些資料,那個時代還不流行期貨,那個時代人們都很注重信譽,所發的都是實在的銀兩,比現在網路圈子的預期股票要實在的多了。西門慶手下有三個好幫手,一個是韓道國,一個是崔本,還有一個是甘出身。韓道國唯利是圖,人品低下,但是他熟悉綢緞等市場營銷和管理;崔本是既熟悉業務渠道,有懂得經營;甘出身善於開拓市場和招攬顧客。這三個人被西門慶委任到他和喬大戶合資經營綢緞的公司去分任部門經理,充分發揮他們的長處。西門慶還制定了與喬大戶這個公司的股份分配比例,「西門慶三分,喬大戶三分,其餘韓道國、崔本、甘出身三分均分」。這樣就把公司職員的利益和他們的利益結合起來了,增強了員工的責任感和積極性。從這也可以看出西門慶還不是一個很黑的商人,比現在一些企業家強得多了。

作為一個企業家,西門慶還是一個很懂得包裝策劃的人才,遺憾的是那個時代沒有現在這么先進的媒體可以幫助他,要不他絕對不會是現在大家的這個印象的。西門慶深知客戶是上地的道理,他在綢緞庄開張的那天,門前布置十分熱鬧,有鼓樂手的演出來吸引顧客,最起碼應該有現在一些企業開張的氣派了吧?但是他沒有找高官來給剪綵,而更注重百姓的感受「甘(出身)伙計於韓(道國)伙計在櫃台上發賣;一個看銀子一個講說價錢;崔本專管收生活,不拘經紀買主進來,讓進去,每人飲酒兩杯」。這種視顧客如家人的態度生意能不火嗎?!他的這一宣傳舉動吸引了大量的顧客和觀光的人,第一天就賣出去500多兩銀子。

西門慶商業眼光敏銳,在商場上他「高瞻遠矚」,他看準行情,多種經營,既搞店鋪經營,又搞販運和物流生意。廣開進貨渠道,分別在南京、杭州、蘇州、湖州等地購進貨物,不僅價格低廉,而且還省去給別人的運輸費和被二道販子賺取的差價,這樣就保證了他的貨真價實的特點,大大增加了人們對西門慶品牌的信任,使他可以獲得更多的利益。西門慶的一些營銷思想和管理理念仍然是現代的很多企業家難以企及的。在這里就不多列舉了。總之,西門慶是個成功的下海經商的人才,但是最後是他自己把自己害掉了,關於他的成敗,很值得一些經商的人研究研究。
http://bbs.ynet.com/viewthread.php?tid=79500

明朝人的工資收入和生活水平

明朝米價在洪武二十八年以後基本上一兩銀子可以購大米二石。《明史·食貨二》:「於是戶部定:鈔一錠,折米一石;金一兩,十石;銀一兩,二石。」明代一石約等於現在的94.4公斤。按2006年大米價均價1.75元/斤計算。一兩白銀是2*94.4*2*1.75=660.8元。小街邊買個饅頭要660多元,太貴了吧。

明朝人的工資。

柴薪皂隸:百姓有給國家服役的義務,不過服役是有工資的。輪到當役了,派給當官的跟班,柴薪皂隸就是買柴燒水、干雜活。年收入20兩,計13216元。(明朝國家規定七品正堂可以有四名柴薪皂隸,縣丞二員各二名,主簿二名,典史一名;以上官員,每人用馬夫一名,國家付工資。)

馬夫:給政府公務員趕馬,出差辦事使用。年收入40兩。計每年26432元。

明朝縣官:正七品每月俸祿7.5石或一年45兩白銀。實際月收入7.5*188.8*1.75=2478元。每年約3萬元。其它收入:柴薪皂隸4個、馬夫一個,這5個人工資由國家支付。冬夏官服和筆墨費由國家補貼。新官上任,還可以先拿到40兩修理費。看起來七品縣官45兩白銀跟馬夫40兩白銀年俸差不多,(明朝的公務員工資真的是很低的,歷朝歷代中明代公務員工資收入算少了。)但是縣官、典史等的住房、出行、皂隸人員、衣食花費基本由國家支付和補貼,所以年俸基本是凈收入,而且筆墨費都是固定按兩算由國家撥給,還有多餘。馬夫就沒有那些好處了。

學生:「廩膳米人日一升,魚肉鹽醯之屬官給之。」——《明史·食貨志六》。考上了秀才每人每天給一升米約2斤,(剛夠兩人吃)給魚肉油鹽。(註:明代10升=1斗;10斗=1石。)明代優待秀才時甚至可以拿到每月1兩白銀的廩膳費。不過明代的學生概念不是現在的學生概念,現代的學生只能算做童生,童生考成了秀才入了縣學才算是廩膳生,才可以「食廩」,所以明代秀才不幹活也可以生活,只是不幹活只吃「廩膳」會很窮,所以有窮秀才之稱。

以上跟據明代萬曆年《宛署雜談》、清代康熙年《明史》。

街頭挑擔賣油的小販:一年收入約20兩。計人民幣13216元。馮夢龍在萬曆年至天啟年寫有《三言》,其中《賣油郎獨專花魁》中秦重只有3兩白銀的本銀,街頭賣一年油除去一年日用開支,還能剩餘16兩白銀。「每日所賺的利息,又且儉吃儉用,積下東西來,置辦些日用家業,及身上衣服之類,並無妄廢。」除去一年用度剩餘16兩。所以記為年收入20兩。

殺豬的:范進的老丈人胡屠戶對窮秀才范進說,「每年尋幾兩銀子,養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娘和你老婆是正經。你問我借盤纏,我一天殺一個豬,還賺不得錢把銀子,都把與你去丟在水裡,叫我一家老小嗑西北風!」——《儒林外史》。一天一錢,一月3兩,一年有36兩,看來殺豬的收入直逼馬夫了。約23789元。

農民:農民的收入是多少?農民「人給地十五畝,蔬地二畝。」「新耕地免租三年。」假設古代耕種水平低只及現代的1/2或2/3,那麼農民每畝約能收入250或350斤大米,按300斤算,南方一年收二季,北方一年收一季,如果豐年加勤懇,南方農民均毛收入15750,北方農民人均毛收入7875,除掉農具、肥料、水利開支、畝稅(明朝每畝收稅一斗,約20斤大米),如果一家七八口人干起來,幾年裡蓋個優質磚瓦四合院不成問題。

明朝的物價(萬曆年)。

明朝物價:

大米白銀1兩=2石即377.6斤。合人民幣1.75元/斤。

上等豬肉白銀1錢六分=8斤合人民幣13.2元/斤。

上等羊肉白銀1錢二分=8斤合人民幣9.5元/斤

牛肉五斤白銀七分五厘合人民幣9.9元/斤

五斤重大鯉魚價白銀1錢合人民幣13.2元/斤

栗子五斤價白銀6分五厘合人民幣8.6元/斤

活肥雞一隻價白銀4分合人民幣26.4元/只

白布四匹價白銀8錢合人民幣元132.2元/匹

綿花一斤價白銀6分合人民幣39.6元/斤

高級紅棗100斤價白銀2兩5錢合人民幣16.5元/斤

會試用黃絹傘二把價白銀六分合人民幣3元/把

刑部用鐵鍬五把價二錢五分合人民幣33元/把

官用桂圓重二斤八兩價一錢二分五厘合人民幣29.5元/斤

以上物價跟據明代萬曆年《宛署雜記》。

明代小說《水滸傳》中楊志東京賣刀的時候,牛二曾說「甚麼鳥刀,要賣許多錢!我三十文買一把,也切得肉,切得豆腐」。一兩值1000文,一把菜刀30文約20元,考慮到當時沒有工業化煉鐵,這個菜刀價格也跟我們現在差不多。第四十四回戴宗楊林請石秀吃飯的時候楊林扔出一兩銀子讓店家隨便上酒菜。這600多元錢在我們現在大酒店裡還不夠,可是在小酒家裡也確實可以隨便上菜了。

房產價格:「可成道:『在墳邊左近,有一所空房要賣,只要五十兩銀子。若買得他的,到也方便。』春兒就湊五十兩銀子,把與可成買房。」——《三言·趙春兒重旺曹家莊》低檔房產50兩一宅,約人民幣33040元。高等大宅院:1000萬以上。「施小舍人急於求售,落其圈套,房產值數千金,郭刁兒於中議估,只值四百金。」——《三言·桂員外途窮懺悔》。看來明朝有錢人的房子還是真夠貴的。

物價的穩定。明朝初幾年和末期時物價曾有過一兩白銀買一石大米,正統年間也有一兩可以買四石的年景,崇禎帝國亂時還有過二兩一石的物價。但比起民國末年物價天漲,總算銀子還是硬通貨。明朝的物價基本是平穩的,尤其是官俸硬比例,一兩比二石大米。對穩定貨幣價格有相當作用。

稅收。

《明史·食貨五》「凡商稅,三十而取一,過者以違令論。」

《宛署雜談》「至萬曆十年內,又蒙題,將鋪行下三則免徵稅契,買價不及四十兩及典價,一概免稅,其買價至四十兩以上者,每兩止稅銀壹分伍厘。」

《明史·食貨二》建文二年詔曰:「江、浙賦獨重,而蘇、松准私租起科,特以懲一時頑民,豈可為定則以重困一方。宜悉與減免,畝不得過一斗。」

《明史·食貨二》宣德五年二月詔:「舊額官田租,畝一斗至四斗者各減十之二,四斗一升至一石以上者減十之三。著為令。」

明朝的商稅原先是30取一,也就是3.3%。後來明朝皇帝與內閣考慮減輕國用以減少百姓負擔,萬曆時降到了1.5%。小生意、小商小販、年營業額在40兩白銀也就是在營業額少於26432元以下的免稅。——這算是照顧弱勢群體嗎?農民稅在洪武初原先有三至四斗,後來民田稅收減為每畝一斗米,約18.9斤。官田為一至三斗多一點。人民稅收少,也跟明朝的政府機構精減有關,但發生戰爭時費用大量不夠,崇禎國亂時期,為求一點兵費,皇帝幾乎四處求告。萬曆年間最好收成時全國財政一年有200萬兩白銀,還是張居正改革搞下來的。明朝萬曆時總人口約6000萬,人均每年負擔國家稅支0.033兩白銀,約人民幣22元。

福利。

《明史·食貨一》初,太祖設養濟院收無告者,月給糧。設漏澤園葬貧民。天下府州縣立義冢。又行養老之政,民年八十以上賜爵。復下詔優恤遭難兵民。然懲元末豪強侮貧弱,立法多右貧抑富。

明朝沒有叫化子和流浪漢,每個縣都有養濟院免費收留。《宛署雜記》載「每名口月給太倉米三斗,歲給甲字型檔布一匹。」入養濟院的條件是:「查都城內外之老疾孤貧者,籍其年以請。」由於有待遇以至於某些人發達了也不走,「間有家饒衣食、富於士民者。」也在裡面混個名字撈個實惠。遇水災旱災流亡的人,凡有力可耕者,國家給田每人15畝耕種,給牛和農具。貧民沒錢買地葬的,國家給地。老人八十歲以上的,國家賜爵。爵是有收入的。也就是國家養老。不過要等到八十歲。

過節。

春節、元宵、清明、瑞午、中秋、重陽。對於現代瑞午節來說來說明代比較這個節日。

「朝廷每端午節,賜朝官吃糕粽於午門外,酒數行而出。文職大臣仍從駕幸後苑觀武臣射柳,事畢皆出。上迎母後幸內沼,看劃龍船,炮聲不絕。」——明代《菽園雜記》。

明代人生活如此。清兵入關後,強權政治,焚典改史、剃發易服,稅收重重,民皆奴才,生活檔次降低,難怪反清復明一直進行了半個清朝。

漢族人作於2006年12月30日

浙江寧波

⑹ 民國時期的貨幣有沒有角和分

民國初年,發行了銅元(分幣)和銀毫(角幣)以及大洋(元幣)作為法定貨幣,兌換也有一定比值。但是因為軍閥割據及混戰,兌換比值一直不定,而且地方軍閥會私鑄錢幣。1937年抗戰爆發後,民國開始統一徵收銀元,並印發1角,2角,5角和1分,2分,5分的貨幣取代銀毫和銅元,這也正式確立了民國法幣的元角分貨幣割據。因此民國貨幣是有角,分貨幣的,但因為抗戰勝利後,由於抗戰貨幣嚴重超發以及後來經濟改革不力,導致法幣嚴重貶值,角和分也就退出了流通市場。

⑺ 湖南大學有多久的校史

其歷史十分悠久
學校起源於宋朝四大著名書院之一、創建於宋太祖開寶九年(公元976年)的嶽麓書院,歷經宋、元、明、清等朝代的時勢變遷,一直保持著文化教育的連續性。1903年嶽麓書院改制為湖南高等學堂,1926年定名湖南大學,1937年成為國民政府教育部十餘所國立大學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李達為湖南大學解放後第一任校長,毛澤東主席親筆題寫了校名。1953年全國院系調整,湖南大學曾先後更名為中南土木建築學院和湖南工學院,1959年恢復湖南大學原稱。1963年起隸屬國家機械工業部,1978年列為全國重點大學,1998年調整為教育部直屬高校。2000年,在全國高等學校布局結構調整中,湖南大學、湖南財經學院合並組建成新的湖南大學。

⑻ 中國股市什麼時候有的

1983年第一家股份制企業深圳寶安聯合投資公司
1984年一幫從沒見過股市的窮學生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20多名研究生(其中包括蔡重直、吳曉玲、魏本華、胡曉煉等),發表了轟動一時的《中國金融改革戰略探討》,其中第一次談到了在中國建立證券市場的構想。在1984年第二屆中國金融年會上引起的思想風暴的規模
1984年7月20日成立 北京天橋百貨股份有限公司第一家股份有限公司
1984年11月 第一家公開發行股票企業 飛樂音響中國第一股——上海飛樂音響股份公司成立
1985年1月,上海延中實業有限公司成立,並全部以股票形式向社會籌資,成為第一家公開向社會發行股票的集體所有制企業。全流通股票
1985年、北京的天橋公司、開始發行股票,
1987年5月,深圳市發展銀行首次向社會公開發行股票,成為深圳第一股。
1986年9月26日第一個證券櫃台交易點中國工商銀行上海信託投資公司靜安分公司
1987-09-27 第一家證券公司深圳特區證券公司成立
1988年7月9日,人民銀行開了證券市場座談會由人行牽頭組成證券交易所研究設計小組
1990年12月19日,上海舉行上海證券交易所開業典禮。時任上海市市長在浦江飯店敲響上證所開業的第一聲鑼上市交易的僅有30種國庫券、債券和被稱為「老八股」(延中、電真空,大、小飛樂,愛使,申華,豫園,興業)的股票,同日申銀證券公司開設了上海第一個大戶室出現了中國第一代個人證券投資大戶/股票大戶黃浦萬國每天收市晚上交流信息者絡繹不絕上海一景
1991年7月11日,上海證券交易所推出股票帳戶,逐漸取代股東名卡。
1991年7月15日,上海證券交易所開始向社會公布上海股市8種股票的價格變動指數
1991年7月3日,深圳證券交易所正式開業。 1990年12月1日,深交所「試」開業,
1991年8月1日 第一隻發行可轉換企業債券公司瓊能源
1991年10月31日,中國南方玻璃股份有限公司與深圳市物業發展(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向社會公眾招股,這是中國股份制企業首次發行B股。
1992年元月,一種叫「股票認購證」的票證出現在上海街頭,產生大批認購證廣義上講也是一種權證。該權證價格30元,後被炒至幾百元,
1992年1月13日,興業房產股票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是上證所開業後第一家新上市的股票,也是全國唯一上市交易的不動產股票。
1992 年1月19日,從即日起視察深圳四天,在了解了深圳股市情況後,他指出:「有人說股票是資本主義的,我們在上海、深圳先試驗了一下,結果證明是成功的,看來資本主義有些東西,社會主義制度也可以拿過來用,即使錯了也不要緊嘛!錯了關閉就是,以後再開,哪有百分之百正確的事情。」「堅決試,不行可以關」
1992年2月2日,發行聯合紡織我國第一張中外合資企業股票。
1992年2月2月21日 第一家B股上市公司 電真空首次向境外投資者發行股票
1992年3月2日,進行1992股票認購證首次搖號儀式。
1992 年5月21日滬市突然全面放開股價,大盤直接跳空高開在1260.32點,較前一天漲幅高達104.27%。滬指當天從616點躥至1265點,僅僅3天,又登頂 1420點股票價格就一飛沖天,暴漲570%!其中,5隻新股市價面值竟狂升2500%至3000%!上證指數首度跨越千點,
1992年7月7日,深圳原野股票停牌。
1992年8月5日,深圳市郵局收到一個17.5公斤重的包裹,其中居然是2800張身份證
1992年8月10日,深圳發售1992年新股認購抽簽表發生震驚全國的「8.10風波」。
「8?10」之後3天,上海股市也受影響猛跌22.2%。上證指數暴跌400餘點與5月25日的1420點相比,凈跌640點,兩個半月內跌幅達到45%。
眼看股市脫韁,監管層趕忙懸崖勒馬,並加快新股上市速度。
1992年10月12日,國務院證券委員會中國證監會成立。
1992年11月,滬市創出393點新低。僅5個月,滬指就跌去千點
1992年11月深寶安 第一家境內發行轉債上市公司中國首家發行權證的上市企業
1992年後股票價格暴漲。糊里糊塗地開始炒股,莫名其妙地發了大財
92年因買股票認購證出現了股票大戶 95年以國債風波為限 基本上消滅了股票大戶
1993年2月到1996年3月被稱是中國股市的第一次大熊市,主要是國家宏觀緊縮遏制經濟過熱所致
1993年第二批認購證這次投入者幾乎全賠,從此認購證消失
1993年2月 1558點
1993年4月13日,深圳證券交易所的股市行情藉助衛星通信手段傳送到北京
1993年4月22日《股票發行與交易管理暫行條例》正式頒布實施。
1993年5月3日上證所分類股價指數公首日布分為工業商業地產業公用事業及綜合共五大類
1993年6月1日,上海、深圳證券交易所聯合編制的「中華股價指數」
1993年6月29日 青島啤酒 第一家H股上市公司在香港正式招股上市
1993年7月7日,國務院證券委員會發布《證券交易所管理暫行辦法》
1993年年中的金融整頓,連帶著股市也跟著泛綠。
1993年8月6日,上海證券交易所所有上市A股均採用集合競價。
1993年8月20日 第一隻上市投資基金 淄博基金
1993年9月30日第一家股權收購中國寶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宣布持有上海延中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發行在外的普通股超過5%,由此揭開中國收購上市公司第一頁。寶安收購延中實業股權通過二級股票市場進行控股的「寶延風波」
1993年10月25日,上海證券交易所向社會公眾開放國債期貨交易。
1994年4月 棱光股份 第一家國家股轉法人股公司
1994年6月 哈歲寶 第一家上網競價發行股票
1994年6月 陸家嘴 第一家國家股減資的公司
1994年7月28日人民日報發表《證監會與國務院有關部門共商穩定和發展股票市場的措施》,
1994年7月29日『股災』
1994年7月30日「停發新股、允許券商融資、成立中外合資基金」三大政策救市行情上證指數從當日收盤的333.92點,8月漲至9月13日的1052.94點,累計漲幅215.33%。
1995年,指數又在政策指揮下玩了一把過山車:
1995年1月1日,即日起實行T+1交易制度。
1995年2月23日,上海國債市場出現史稱「327風波」。
1995年3月,當證券市場已經發展四年多以後,才進政府工作報告,拿到了准生證。
1995年5月17日,中國證監會發出《關於暫停國債期貨交易試點的緊急通知》,協議平倉。
1995年5月18日暫停國債期貨交易試點,滬市A股跳空130點開盤,滬指當天漲幅40%多;留下新中國股市上最大的一個跳空缺口成交量也巨幅放大至84.93億元
1995年5月20日僅過兩天,國務院證券委宣布當年新股發行規模將在二季度下達,滬指瞬間跌去16.39%。
1995年7月11日,中國證監會正式加入證監會國際組織。
1995年 一汽金杯 第一家虧損公司
1996年的上海股市猶如一個大轉盤,從年初的500多點,一直沖到1250點;深圳股市更是瘋了,從年初的900多點沖到了4200點。
網下認購買新股票 需要上門 帶現金
1996年4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公告稱,今起不再辦理新的保值儲蓄業務。
1996年4月24日,上交所決定調低包括交易年費在內的七項市場收費標准。
1996年4月25日合並方式組建「申銀萬國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
1996年5月29日,道?瓊斯推出中國股票指數,分別為道?瓊斯中國指數、上海指數和深圳指數。
1996年9月24日,上交所決定,從10月3日起分別下調股票、基金交易傭金和經手費標准;同時對證券交易方式作出重大調整,即由原來的有形席位交易方式改為有形無形相結合,並以無形為主的交易方式。自10月份起全面推廣場外無形席位報盤交易方式。
1996年國慶節後,股市全線飄紅。證監會坐不住了,團團冷風朝股市吹來,意圖降溫,但行情仍節節攀高。
1996年12月16日《人民日報》特約評論員文章《正確認識當前股票市場》[第三任證監會主席周正慶組織人撰寫]「最近一個時期的暴漲則是不正常和非理性的。」從而引發市場暴跌。
1996年12月16日,滬、深證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交易,實行漲跌幅不超過前日收市價10%的限制。
「12道金牌」
1997年4月10日,發行可轉換公司債券試點拉開序幕。
1997年 5月股市終於在重壓之下於 進行調整
1997年6月6日,禁止銀行資金違規流入股票市場。
1997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國務院證券委員會頒布實施《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暫行辦法》。
1997年5月到1999年5月的下跌,是中國股市非常值得玩味的第二次大熊市。
1998年3月23日,金泰、開元、興華、裕陽、安信等五大證券投資基金和南化轉債、絲綢轉債兩個可轉換債券相繼登場。專家理財證券市場金融衍生工具擴大的一種標志。
1998年4月22日,深滬兩市的交易所實行「特別處理」制度。
1998年4月28日 遼物資A 第一家ST公司
1998年度,人行先後在3月25日,7月1日,12月7日連續三次降息。
1998年6月12日,國家宣布降低證券交易印花稅,從單邊交易千分之五降低到千分之四,
1999年開始,一批批困難企業開始紛紛上市「脫困」,弄虛作假的企業越來越多,後來暴露出來的很多違規造假的企業都是那時上市的,將股市弄得「不倫不類」『老鼠倉'
上市公司第一年績優,第二年績平,第三年績差,第四年虧損,第五年資產重組。這是折舊規律。
1996年 綠野上市一年不到,就從一個績憂股變成了一個垃圾股。股票充滿著陽謀和陰謀的游戲工具
1999年5月7日周末北約導彈襲擊中國駐南斯拉夫聯盟大使館
1999年5月10日周一,滬深股市跳空而下,「導彈缺口」炸在每個股民心中。
1999年5?19行情 一開盤網路股啟動領頭的是東方明珠、廣電股份、中信國安等滬市上漲51點,深市上漲129點。
5月19日後,大盤依然一片大紅
6月1日,國務院宣布降低B股印花稅
6月10日,央行宣布第7次降息。
1999年6月12日 棱光股份第一家遭交易所公開譴責的公司
6月14日,證監會官員發表講話指出股市上升是恢復性的。
6月15日,《人民日報》再次發表特約評論員文章重復股市是恢復性上漲,
6月25日,兩市成交量竟達830億元,創歷史紀錄。
管理層還允許三類企業獲准入市,當天大盤跳空高開,上證指數當日大漲103.52點,漲幅6.59%。
政府很快出台了一系列利好火上澆油。中國股市進入了空前的大牛市功利性透支
有經濟學家說當時美國的連續8年大牛市,大大增加了美國的消費,股市的錢掙得容易,花起來也爽快,這被稱為「財富效應」,管理層覺得言之有理,遂動了在中國復制股市財富效應的念頭;
網路泡沫的誕生國企改革進入攻堅階段,需要大量的資金
1999年7月1日,《證券法》正式實施,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滬深股市以大幅下挫的方式來迎接中國證券業的第一部****。1998年12月29日,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審議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