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公司股票 » 耐克公司股票k線圖
擴展閱讀
雪弗蘭卡瑪洛 2025-08-26 06:00:46
科威爾股票發行價格 2025-08-26 05:02:13

耐克公司股票k線圖

發布時間: 2022-05-25 13:03:59

Ⅰ 耐克的股價大跌,失去了我們,它還能完好無缺嗎

耐克股價大跌這很正常,因為它抵制新疆棉花遭到中國超過90%以上的人群的抵制,現在很多明星就很多,普通的消費者也都紛紛表示,自己以後買鞋子買莆田的,不買耐克的,因為它涉及到了貿易戰,涉及到了針對某個國家的經濟封鎖。

起因就是他抵抗新疆棉花,不管什麼原因,他針對性的進入到了貿易的真正之中,那他就必然要做好承擔相應後果的思想准備,中國有將近15億人口,佔全球的1/4市場,而且耐克的市場可以說我們佔到1/3乃至更多,因為非洲那邊雖然人多,但是買他這個鞋子的人幾乎沒有什麼,歐洲和亞洲是他最主要的兩個市場。然後就是美洲,但是在美洲的利潤空間是有限的。

這些品牌如果他參與到了這場戰爭之中,就註定了他不能全身而退,因為他只要想要中國這片市場,就必須得讓消費者認同他的品牌,你要說文化之類的深層次的東西,那很難完全認同,但是涉及到政治立場的問題,涉及到愛國熱情的問題,那我們是不允許有任何退縮的。

Ⅱ 我想學習買買股票不知道有哪位大師能夠教教我

股市是一個喧囂嘈雜的地方,很多在生活中比較明白的人一進股市便耳目失聰;股市又是一個充滿誘惑的地方,很多在工作中較為理性的人一進股市便方寸大亂;股市更是一個不確定性很大的地方,這個世界的變數和搏弈太多太多。因此,投資股票需要獨立思考,沉著鎮定;需要化繁為簡,棄小就大,抓住主要矛盾;需要耐心持有,「以不變應萬變」,達到「不戰而勝」的至高境界。

人性是有弱點的,我也走過很長一段彎路,屬於比較愚笨之人。總結自己的投資過程,1999年到2002年期間特別重要。為了清算1999年前因盲目投機幾乎導致破產的錯誤,連續三年讀了幾百本書,上千份財務報表,重點調查了十幾家上市公司,在對投資的思考上可謂絞盡腦汁,幾經痛苦,然而幾番實踐後「柳暗花明」,發現投資的道理其實非常簡單。概括起來,就是四條經驗,即:投資要大氣,選股要嚴格,買股要隨時,持股要耐心。

投資要大氣

股票投資應大氣。在市場價格潮起潮落、漲跌不定的氛圍之中,在牛市、熊市更迭交替、利多利空層出不窮的環境之下,應該高屋建瓴,抓住核心問題,以此為指導,就容易解決賺錢的一切問題。核心問題是,從長期而言,社會是不斷進步的,經濟是不斷發展的,股市是永遠向上的。不管經歷多少風風雨雨,都改變不了股市長期向上的本質。美國道瓊斯工業指數上個世紀初是100點,現在已經超過了13000點;上證指數1990年是100點,現在已經躍過了5000點。作為一個投資者,只需要嚴格的選股,簡單的買入並持有就行了。

具體而言,投資要大氣包括以下幾點:

一是思想上不要計較小的利益。比如一截波段,一點差價,甚至買入賣出時講究掛低掛高幾分錢等等。關注蠅頭小利而成天炒來炒去的人難以成就大事業。有些股民盡管也知道某個股票有極為良好的成長性和發展前景,十年能漲十倍,但卻在買入後老是盯著起起落落,計較幾塊錢的差價,倒來倒去,結果,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再也買不回來了,因小而失大。比如貴州茅台、中國石油、招商銀行,很多股友都跟著我在極為低廉的價格買到過,但一直持有到現在的人卻極少。事實上,世界頂尖的投資大師沒有一個是炒短線的。認真思考一下就會知道,既然股市總體趨勢永遠向上,投資者就應有遠大的目標,牢牢抱住優秀公司的股票不為所動,立志賺足利潤,依靠時間最終成為億萬富翁。

二是操作中不要講究小的技巧。比如高拋低吸、止損、底部頂部、金字塔結構、時間之窗、黃金分割位、包括所謂的牛市策略、熊市策略等等都不外乎是技巧方面的東西,而不是智慧方面的東西。在技術分析中有100多種令人眼花繚亂的技術指標,裡面充滿著各類看似精妙的技巧,就象賭場里的《21點必勝法一樣》,其實都是一些雕蟲小技,以此操作成功的能有幾人?其中波浪理論最為典型,大浪裡面有小浪,小浪下面有細浪,走向永遠有無數種可能,你怎麼操作?我後來投資股票,自定「五不主義」(曾經講過三不主義):不依大盤,不聽消息,不作預測,不重技巧,不信技術。技術分析最致命的問題是脫離公司的基本面,空對空地以價格變化去解釋一切,也就是本質和現象相脫離,或者是離開本質談現象。投資者應該擯棄一切技巧。這並不是說過頭話,而是重要的理念問題。古代項羽說過:「學劍,一人敵;學書,萬人敵!」將軍可以不是神槍手,但能指揮千軍萬馬。真正的蓋世高手是不要任何武器,空手就能致勝。買入並且長期持有雖然簡單,卻是智慧層面的東西。智慧高於技巧。人的一生當中其實只要長期擁有極為優秀的幾只好股票,就享用不盡了,就象香港持有萬科18年而成為巨富的劉元生那樣。

三是心態穩。不去理會大盤的波動漲跌,也不要害怕類似「9·11」、金融危機以及最近的美國次級債券危機等等這類突發性事件。心態不穩是長期投資的大敵。健全穩定的神經系統是投資制勝的一個重要條件。同時也不要去預測短期的走勢而自尋煩惱,那其實是為股市算命。股民一預測,上帝就發笑。我一直主張不要看盤,不要去看價格的紅綠跳躍,只要關心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就行了。1999年前我做了5年技術分析,下的功夫遠超過當年讀大學,最後得出的結論就是短期走勢無法預測,也不用去作短期預測。要說底部頂部,改革開放前就是中國經濟最大的「底部」,而「頂部」這輩子是看不到的。我們只應關心是不是優秀的公司,著眼的是公司的未來,選擇的是長期持有,注重的是長期回報。

四是眼界高。氣魄大,眼界就高,就不會老盯著平庸的和失敗的公司,也就是不會去買垃圾股,就會下決心只擁有最優秀公司的股票,就會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質和本領,磨練出一雙鷹一般銳利的眼睛,去辨別各種各樣的公司。我們要挑選的應該是極優秀的公司,不只是在行業中最佳,而且要在國內市場中最佳,最好還要將它們放在世界的大舞台上考察比較。要把時間和精力都放在選擇公司上面,要盡力使自己股票品種全是最好的,打開帳戶,鮮花盛開,而不是雜草叢生。

投資要大氣很重要,否則學價值投資就學不到精華。學價值投資當然比學技術分析和聽小道消息好得多,但並不等於就是學巴菲特,學巴菲特是要在價值投資的基礎上追求卓越,追求大氣,有了大氣的思維,在思想意識上才有遠大目標,目光才可能長遠,思想才可能崇高。做好人,買好股,把資金投到對社會有積極影響的公司中去。榮毅仁先生的家訓中有一句話很值得我們效仿:「發上等願,結中等緣,享下等福」,首先強調的也是立志要遠大。這是指導思想和投資理念中很重要的東西。

選股要嚴格

嚴格挑選股票是股票投資中的主要矛盾。投資的核心問題是如何用較低的風險取得較高的回報,要解決這一問題就必須選好股票。什麼是投資哲學?這就是投資哲學。

回顧歷史,在所有傳統的股票投資理論中,最基本的理論就是「長期好友理論」了。這一理論有句名言:「隨便買,隨時買,不要賣」。它抓住了股市永遠向上這一關鍵問題,但可惜方法不夠嚴謹,思想不夠卓越。我主張批判繼承這一經典:反對「隨便買」,因為「隨便買」會影響長期的收益水平,流於平庸;有些贊同「隨時買」,因為「隨時買」適合大多數人;完全贊同「不要賣」,因為「不要賣」抓住了投資的大方向。我的格言是「嚴格選,隨時買,不要賣」。

世界上許多投資大師的輝煌業績證明,嚴格選股是極為重要的。下面著重談「嚴格選」的問題。

這就不得不提一下「隨機漫步理論」,這種理論莫名其妙的非常出名,它為了證明市場是有效的、投資者的選股功課是徒勞的,經常舉出猴子擲飛鏢的例子來說明買股票用不著花工夫去認真選擇,選擇的結果與猴子亂擲的結果也差不了多少。這實驗雖然非常有趣,卻並不科學,並不能證明「隨便買」正確。因為大部分人的注意力被實驗者引向了猴子,卻忘了與猴子做類比的投資者是些平庸的投資者(准確地說是些華爾街的股評家)。因此,巴菲特嚴肅地指出,如果市場總是有效的話,我們這些人只有去喝西北風了。

要成為一個卓越的投資者,就必須嚴格挑選極為優秀的公司。我曾對采訪我的記者反復說過,投資者要有「股不驚人誓不休」的精神。

那麼,什麼樣的股票才是驚人的呢?主要有兩層意思,一是在有生之年能擁有幾只漲幅達到100倍的股票。我已經用五年時間擁有了幾只漲幅十幾倍的股票,相信能有那麼一天,某隻股票在我的珍藏下漲幅能超過100倍。我已年過50,深感覺悟太晚,所以只敢提100倍。我對女兒的要求就不一樣了,是要在有生之年擁有幾只漲幅超過300倍的股票。第二層意思是選擇的股票必須要「萬千寵愛在一身」,就是要擁有多種獨一無二的競爭優勢。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考察公司,無論怎麼苛刻,都挑不出影響公司長期成長和收益的毛病來,它是那樣地卓越和超群。

很多人一聽100倍會有些吃驚,其實稍微舉幾個例子就能說明這並不罕見。比如沃爾瑪和微軟公司上市也不過20~30年,股價都已漲了500~600倍之多,我們身邊的萬科按1990年的原始股股價一元計算,則已漲了1400多倍。

具體應該怎麼來選擇這樣的優秀上市公司或股票呢?是不是要多看財務報表呢?我要強調閱讀財務報表只是價值投資的一個基礎方面。我自己就走過一段彎路,還差點鑽進牛角尖。注意研讀財務報表只是表明關心基本面,這與專看K線圖和聽小道消息確實不一樣,但這還不算是價值投資,更不等於是學巴菲特。我認為,調查和思考企業的重大問題,比如持續競爭優勢問題,盈利模式問題,自主定價權問題,未來利潤增長點問題,行業特點問題,管理層問題,市場價格和內在價值的差異問題等等,才是價值投資的首要步驟和關鍵內容。這些問題財務報表上沒有,或者說不直接反映。閱讀財務報表含在調查裡面。要通過閱讀財務報表去思考企業的重大問題。「我思故我賺」,思考的重要性就在這里。因為要選擇極為優秀的公司,光閱讀財務報表是遠遠不夠的。好的投資者應該是董事長,而不是會計。

要從大處著手,首先考慮公司有沒有獨一無二的競爭優勢。這個「獨一無二」極其重要,你會一下子就把優勢公司和一般公司篩選出來。我有個習慣,如果用半個小時都找不出一個「獨一無二」出來,我就要放棄它了,盡管它可能看起來股價較低。如果有人問我某隻股票怎麼樣,我先會反問:「它有什麼獨一無二的優勢?」

說到獨一無二的競爭優勢,很多人會以為這就是常說的核心競爭力。其實,它包括核心競爭力,但不光是核心競爭力。嚴格說,核心競爭力是管理科學的概念,這個概念是兩個美國管理科學家在1990年提出來的,主要是指企業的研究開發能力、生產製造能力和市場營銷能力,是在產品創新的基礎上,把產品推向市場的能力。它強調的是核心能力和技能。這種能力,只屬於我所說的獨一無二的競爭優勢的一種,僅以此來作為評判企業優劣的標準是遠遠不夠的。管理學是科學,投資則是科學與藝術的結合。在投資學上,獨一無二的競爭優勢含義要豐富得多。否則就無法理解什麼是「傻瓜都能賺錢」的公司了。

獨一無二的競爭優勢有很多種,為了更加易於理解「什麼是好股」,我歸納了主要的六種,可能互相之間會有點重合或者互為因果。

第一,壟斷優勢。按照經濟學上的「壟斷」的含義,是指單一的出賣人或少數幾個出賣人控制著某一個行業的生產或銷售。我用自己的話說,就是獨家生意。或者說得長一點,是獨家經營,或者重要產品、服務的最先推出和獨家擁有。香港交易所和澳大利亞交易所就是獨家生意,在本地區本國獨此一家,別無競爭。美國輝瑞葯廠的偉哥剛推出來的時候,也是獨霸天下。當然,壟斷除了獨家生意以外,還有一種叫寡頭壟斷,我們在市場上經常能發現,80%的市場和利潤被兩至三家最大的生產組織所擁有。銀行信用卡大部分必須通過萬事達或維薩兩家國際組織的網路,世界上的碳酸性飲料的市場基本上就被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所壟斷。國內牛奶的市場最大的兩家是蒙牛和伊利。不過,我更推崇的是獨家壟斷。

第二,資源優勢。資源就是與人類社會發展有關的、能被利用來產生使用價值並影響勞動生產率的諸要素。很多公司都擁有各自的資源。資源的關鍵在於稀缺,按照稀缺的程度可以分成不同的等級。比如江西銅業擁有銅礦,但卻還不具備獨占的優勢,因為很多銅業公司也有銅礦,不能算是最高等級。中國石油的等級就要高一些,南非的黃金鑽石等級更高一些,而鹽湖鉀肥所擁有的鉀鹽礦,則佔全國總量的近90%,這種資源的優勢就具有獨一無二的性質。又比如離開了茅台鎮就生產不了茅台酒,那麼茅台酒廠資源優勢就具有獨占性質。我最喜歡的是具有獨占性質的資源優勢的公司。

第三,品牌優勢。有品牌的企業很多,有了品牌並不等於有了獨一無二的優勢。品牌優勢的獨一無二簡單地說就是要強大,強大到行業第一。茅台號稱國酒,同仁堂號稱國葯,耐克公司那簡單的一勾,就是世界最好的體育用品公司和運動產品的標識,已深深為全世界特別是年輕一代消費者所喜愛。這種優勢也是巴菲特的最愛,他叫做消費獨占,我有時把它叫做消費者心理霸佔,就是把消費者的魂勾去了。比如同樣的產品,人家就要買這個牌子的,哪怕這個牌子貴了一大截。

第四,能力技術優勢。也就是大家講得最多的核心競爭力。能力指的是公司團隊在決策、研發、生產、管理、營銷等方面的技能,比如萬科公司,它在品牌強大之前,主要是管理團隊極為優秀,能力太強,堪稱地產界第一。煙台萬華的MDI製造技術獨家擁有。微軟的技術優勢簡直是世界老大,任何軟體產品不適用WENDOWS系統,你就麻煩了。1997年我第一次接觸到招商銀行的一卡通時,就深為他們的專業能力、創新能力和服務能力所震動。一張卡片,居然可以活期定期本幣外幣全包含,而且比存摺易帶,又不暴露存款數字。這在當時可是全國領先。其後他們還不斷推出金融服務創新品種,一直在同業中處於領先地位,這就是能力技術優勢最直觀的例證。

第五,政策優勢。政策優勢主要是指政府為加強相關產業的戰略位置,制訂有利於發展的行業政策與法規,使相關產業形成某種具有限制意義的優勢。除了專利保護和減免稅優惠政策外,有個原產地域保護政策也很有意思。例如香檳酒。香檳是法國一個地方,只有這個地方生產的氣泡酒才能叫香檳,別的地方就不行。政策優勢,就是指這種具有限制性質的優勢。雲南白葯,片仔癀,馬應龍三個公司的產品被列為國家一類中葯保護品種,在很長時間內別人都不能生產,甚至也不能叫這個名字。茅台鎮上也有別的酒廠,但只有茅台酒廠的酒才能叫茅台這個名字。

最後,行業優勢。行業分析是投資者作出投資抉擇很重要的一步,有時甚至是投資成功的先決條件。因為有些行業牛股成群,投資的贏面高;有些行業卻牛股稀少,投資獲勝的概率低。這是因為基本面確實如此:有些行業就是有先天優勢,有些行業註定要吃虧。有些行業就是穩定增長,沒有周期性,比如食品飲料業;有些行業就是門檻高,大部分企業進不來,比如航天業;有些行業就是有提價能力,不會你殺價我也殺價,比如奢侈品行業;有些行業的產品就是不怕積壓,甚至越積壓越值錢,比如白酒葡萄酒;有些行業就是集中度高,它們的優勢就是競爭對手少,比如銀行業、保險業,更不要說交易所和銀行卡國際組織。有專家喜歡用行業利潤永遠趨向平均化的經濟學理論與我辯論,意思是當一個行業擁有暴利的時候必然會引起更多的人和企業進入,從而帶來行業利潤最後平均化。其實這只是一般而論,很多情況並不如此,因為行業壁壘是客觀存在的。

當然,擁有其中一種獨一無二的競爭優勢,還不能構成買入這家公司的充分條件。有了其中一種獨一無二的競爭優勢就有了關注的前提。接下來要考慮的是這種優勢能不能形成極強的贏利能力?比如自來水、電力、燃氣、橋梁、高速公路、鐵路等公用事業公司,雖然具有明顯的壟斷優勢,可是價格受管制,沒有自主定價權,能賺大錢的不多。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中,廣深鐵路表現不佳,11年只漲了一倍多。鐵路是高度壟斷行業,業務好的不能再好,它不太賺錢就是因為事關民生票價不能亂提。張小泉是著名的剪刀品牌,當沒有能乾的管理層去經營去繼續開發的時候,它根本就贏不了利。很多公司擁有資源優勢,但當國際商品資源價格處於低潮時,它也是一籌莫展。我們投資股票,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看它有沒有良好的收益,所有的優勢最終也還得落實在收益上。

那麼,極為優秀的公司平均每年的利潤增長率至少應該是多少呢?我前面說過要「股不驚人誓不休」。好股票應該具有數十倍的成長潛力和前景,平均每年的利潤增長率不能低於20%,當然,能超過30%就更好。茅台,招商銀行,萬科就超過了30%。蒙牛在前幾年甚至達到了驚人的90%。

有了某種獨一無二的競爭優勢,又有極強的贏利能力,是不是夠條件了呢?還是不夠,還要看它的優勢和盈利能力能不能長期保持。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持續競爭優勢。這一點難度更高,更有技術含量。買股票就是買未來,長壽的企業價值高。一個公司在某一年賺錢不難,難的是一輩子賺錢。BB機剛出來的時候風光無限,但沒幾年就不行了。柯達、樂凱等生產膠卷的公司由於數碼相機的出現變得非常被動。這就需要我們的眼光更為長遠,思想更為深刻。這就需要這個公司「萬千寵愛在一身」,也就是多種競爭優勢都具有。

可能會有人說,您說的公司近乎完美,好像很難尋覓。其實在我的持股名單中符合的就不止一個,有興趣的讀者不妨用條件套一套。要做到「股不驚人誓不休」,當然不會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但你發了上等願,至少能結中等緣吧。我主要是提供一個嚴格的思路,在挑選股票方面要精益求精,錦上添花,沒有止境。這才是追求卓越,這才是無懈可擊。

談了這么多,一直沒有談到價格,價格不太重要嗎?不是的,價格當然重要,「安全空間」這個詞簡直是價值投資者的口頭禪。好公司加上好價格才是好股票。我曾經把巴菲特的投資策略概括為十二個字:好股,好價,長期持有,適當分散。就已經把好價包括在內了。但我們談的主要問題是優秀公司的問題。同時我認為,相對價格來說,好股是第一位的。先好股,再好價;先定性,再定量。這也是一種投資哲學。

買股要隨時

買股要隨時,就是主張「隨時買」。必須申明,這是針對大多數人尤其是有穩定後續資金的工薪階層而言的。

經常有人面容嚴峻地向我提出:「隨時買,價格不用管了嗎?萬一買到高價的怎麼辦?」其實,提問題的朋友沒有深思熟慮過,價格問題是個復雜的問題,在實踐中甚至是可遇不可求的問題,能力圈之外的問題。你如果有幸常能在入市時遇到「9·11」或者金融危機之後這樣的大機會,當然是件美事,然而股市牛熊難測,風雲莫辨,不確定性是主流,必須「以不變應萬變」來對付。我的經驗是,努力捕捉機會也會喪失機會,放棄這樣努力也許就逮住了更多機會。多想想方法,而不要動太多的腦筋去想買入時機的問題,也不要成天去盤算市贏率的高低。不同的人參加工作有先後,入市時間有早晚,一旦決定投資,難免會買到高點低點,但有了嚴格選和不要賣,即使是不那麼幸運,最終還是會大獲全勝。

有的股友引用巴菲特先生坐擁幾百億現金不出手,並表示願意一直等下去(等到合適價格)的例子,來反駁我的「隨時買」,甚至指責我有背離巴菲特的嫌疑。然而我經過再三思考,堅信這並無大錯,尤其是這么多年,眼見很多朋友一再等待貴州茅台、招商銀行、港交所等股票的價格跌到他們的心理價位,結果或者是永遠無法買到,或者是失去耐心買得更高的事例,更能感受到學習巴菲特不能教條的重要意義。不要忘了,在美國投資界百萬富翁和千萬富翁組成人員狀況的調查中,盡管頂尖的往往是職業投資者,但人數比例最高的恰恰是在二戰以後簡單買入並且長期持有的普通投資者。

Ⅲ 耐克阿迪的股價大跌,造成股價大跌的原因是什麼

耐克、阿迪達斯股價開盤大跌,截至3月25日美股收盤,耐克股價下跌為3.39%,阿迪達斯跌6.10%。這是繼H&M之後,耐克、阿迪達斯被發現曾抵制新疆棉花,就是因為這一朵棉花引燃了燎原之勢,造成耐克阿迪股價大跌。耐克、阿迪股價大跌市值直接蒸發733億!原來他們在中國竟然賺了這么多~財報中的數字可以證明,如果沒有中國市場消費的有力支持,這兩個品牌信心必將大打折扣。在中國賺得盆滿缽滿沒問題,但不可觸碰中國底線,原則問題絕不容挑戰,中國棉花雖然很軟,但中國人很硬氣,絕不準許無良企業亂彈一氣!而新疆棉花不僅代表生產服裝的優質原材料,目前已經升華成昂揚的公眾情緒。在全球化的語境下,表達愛國情感的同時也要堅守住理性底線。希望這些跨國企業可以尊重中國消費者情感,表明自己正確立場並能對國民真誠致歉。而且,當今想要國貨雄起,支持新疆棉花才只是一個開端,更希望從中獲益而股價飆升的民族品牌,將產品質量與品牌服務並驅發展,千萬不能除了情緒激憤昂揚,但其餘方面都原地踏步。

Ⅳ 匡威被耐克收購的原因

網路上流傳著一些其他的版本包括匡威被日本公司收購了(匡威在日本年輕人中是聲譽很高的品牌)等等都不是真的。2003年07月9日,世界運動產品生產巨頭耐克公司宣布,以3.05億美元收購了擁有近百年歷史的匡威公司的所有股票,並將為其償還部分債務。匡威公司以帆布鞋和籃球運動用品著稱,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至七十年代,該公司生產的「查克·泰勒全明星」籃球鞋在同類產品市場上占據了龍頭地位,而那時的耐克還沒有出生呢。到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匡威的地位才逐被耐克取代。 那時匡威在亞洲發達國家尤其是日韓非常受歡迎,尤其是匡威帆布鞋在亞洲市場享有很高聲譽,一時間掀起了一股帆布鞋的流行風潮,並且由此引發了風靡全亞洲「復古風」 。耐克收購匡威正是看中匡威百年品牌價值,並希望藉此填補其在中檔運動鞋和時尚休閑鞋的空白,讓耐克產品線更全面豐富,更加廣泛。2001年1月,匡威公司宣告破產,耐克試圖利用自己強大的營銷團隊和遍布全球的銷售網路來重振匡威品牌。 現在匡威與耐克合並成功後,匡威成為耐克旗下獨立子公司已經運行了七年時間了,在這七年中以匡威為代表的運動復古風在七年時間里席捲了全世界。現在的耐克也已經成為全球運動行業number one。這次合作真正意義上實現了雙贏。

Ⅳ nike股票價格多少

公司名稱:NIKE, Inc.;美股簡稱:耐克;美股代碼:NKE;上市場所:紐約證券交易所;現價:62.55美元(截止2017年12月29日美股收盤)

Ⅵ nike的創始人是誰

Nike公司創始人是比爾·鮑爾曼和菲利浦·奈特1962年,俄勒岡大學畢業生比爾·鮑爾曼和校友菲利浦·奈特共同創立了一家名為"藍緞帶"的公司,主營體育用品。1972年,藍緞帶公司更名為耐克公司,從此開始締造屬於自己的傳奇。

Ⅶ 有耐克原始股是騙人的嗎

絕對是騙人的,不要相信。
所謂原始股是指公司成立股份制公司之初,對公司內部發行的股票,而耐克早在幾十年前就上市了,哪裡還存在所謂的原始股???

Ⅷ nike品牌是那年創立的創始人是誰(介紹一下創始人資料)

現年66歲的奈特是耐克公司的聯合創始人,在今年的《福布斯》雜志美國富人榜上排名22,擁有74億美元的個人資產。根據美國證交所備案的資料顯示,奈特目前持有耐克公司28%的投票權股票(價值約61.2億美元)。
創始時間是很多衣服上面都有的1971

Ⅸ 耐克收盤跌 3.39%,阿迪跌逾 6.49%,市值合計蒸發 730 億,股價波動對耐克阿迪有多大影響

他們是究由自取。
這兩天,H&M集團一份「碰瓷」新疆棉花的聲明,徹底在中國引發眾怒。隨著輿論的發酵,阿迪達斯、耐克等國際運動品牌,也被扒出作為BCI成員,發表過與新疆棉花「切割」的言論。

隨後,「一邊造謠抵制新疆棉花,一邊又想在中國賺錢?痴心妄想!」、「希望這些扭曲事實又想掙中國人錢的公司好自為之」、「新疆棉花不吃這一套」,成為中國社交媒體上最多的評論。

受此消息影響,耐克、阿迪在資本市場大幅下挫。

在昨夜美股反彈的情況下,耐克盤中跌近6%,最終收跌3.39%,單日流通市值蒸發約71億美元(約合463億元人民幣);阿迪達斯3月25日在德國法蘭克福交易所跌逾6.49%(美股ADR跌逾5%),單日流通市值蒸發約35億歐元(約合270億人民幣);二者市值合計蒸發約733億元人民幣。

Ⅹ 耐克的創始人

耐克的創始人是菲爾·奈特。

菲爾·奈特是耐克品牌的傳奇領袖,也是財富500強企業中最古怪的領袖之一。他曾經是一名長跑運動員,然後用1000美元建立了一個100億美元的體育王國。

他的公司是著名的廣告先驅,但他說「我不相信廣告」。他是商業的前沿,但他喜歡學習日本禪宗文化,經常陷入沉思。

他性格內向,不善於說話,但善於拉攏人。2019年3月,菲爾·奈特以334億美元的財富位列福布斯全球億萬富豪榜第26位。2019年10月,《福布斯》在美國400富豪榜上排名第16位。

(10)耐克公司股票k線圖擴展閱讀:

奈特從俄勒岡大學畢業後,先是參軍一年,然後進入了斯坦福大學商學院研究生院深造。正是斯坦福的經歷改變了奈特的人生。更為准確地說,是一堂課改變了奈特的人生。

在那堂課上,老師布置了這樣一項作業:設想一個小公司,描述其目標,並制定一份營銷計劃。奈特的論文題目是:「日本運動鞋公司可以像日本照相機挑戰德國相機那樣挑戰德國運動鞋嗎?」

他在這篇文章中設想,利用當時日本的廉價勞動力來生產高質量的運動鞋,有望打敗占據市場主導地位的德國運動鞋。

奈特後來回憶說,那堂課是一個關鍵,「我記得,在完成那篇論文之後就對自己說:'這才是我真正想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