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歷年經濟危機的時間
戰後第一次危機
1948年8月開始至1949年10月結束。這次危機是美國經過了戰後短暫的繁榮後的突然爆發。危機期間,美國工業生產指數下降了10.1%,失業率達到7.9%,道· 瓊斯工業股票的平均價格下降了13.3%。這次危機是由戰爭時形成的高速生產慣性同戰後重建時,國際國內市場暫時縮小的矛盾造成的,危機導致了著名的馬歇爾計劃的出台。
七十年代「石油危機」
1973年,爆發了第四次中東戰爭,阿拉伯國家運用石油武器來對支持以色列的國家實行石油禁運,削減石油產量。結果是石油價格暴漲,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到了1978年,伊朗發生政治局勢的變換,造成了石油生產的不穩定,生產一度從每天600多萬桶降到了70萬桶。這樣,第二次石油危機也出現了。
石油危機的出現,大大影響了西方國家的經濟,尤其是日本。第一次石油危機,就馬上使日本出現了嚴重的經濟蕭條,導致了外匯的大量外流。
八十年代債務危機
70年代,拉美國家的債務迅速膨脹,到了1981年,危機從墨西哥開始。其到期的公共債務本息達到268.3億美元,墨西哥無力支付本息,要求國外銀行准許延期支付,但是遭到拒絕。政府不得不在1982年夏宣布無限期關閉兌匯市場,暫停償付外債等措施,從此爆發了債務危機。其後,巴西、阿根廷、秘魯等國家也相繼告急。龐大的債務是世界經濟的包袱,隨時可以威脅到國際金融的穩定性,如果拉美國家發生倒帳,作為債主的西方幾百家大銀行將不堪設想。
經過努力,債務危機已經不像原先那樣嚴重,但是還是像一個定時炸彈一樣, 隨時會危及全球經濟。
一九八七年金融地震
1987年10月19日,美國的道·瓊斯工業股票下跌了508點,跌幅為22.6%。全國損失5000億美元。這一天被稱為「黑色星期一」。
10月20日,倫敦股票市場下跌249點,損失達11%,約為500億英鎊。香港股票停止交易。巴黎股票市場下跌9.7%,東京股票市場下跌14.9%。
造成美國股票市場發生劇烈振盪的直接原因是金融投機,導致了股票市場的不穩定,美國連年出現的巨額財政赤字和貿易赤字是引發這次股票暴跌的罪魁禍首。在1987年暴跌以前,美國連續5次提高利率,投資股票的利潤相對較低,導致了相當一部分資金持有人的投資方向發生了變化。
這次股市暴跌,對世界經濟有著非常大的影響。首先,使投資者和消費者的信心大受損傷。其次,股市暴跌引起了債券市場和黃金市場的價格上漲,同時使匯率下跌,對各個國家之間的經濟關系造成了破壞。
一夕之間亞洲告急
1997年7月,泰國中央銀行在無奈之下,宣布放棄實施14年之久的泰銖與美元掛鉤的匯率體制,改由市場浮動決定匯率。泰銖對美元的匯率隨即大幅下跌,而由泰銖貶值為序幕的金融風暴迅速席捲東南亞各國,並觸發了韓國的金融危機。日本、香港等金融市場和全球股市激烈動盪,中國經濟也承受了巨大的壓力。
從表面上看,亞洲金融危機的直接導火索是國際金融投機商的興風作浪。實際上,導致這場金融危機的深層原因則是這些國家的經濟結構性失調;金融調控不力;經常項目赤字過高;過分依賴外國游動資本等眾多原因。
亞洲金融危機持續兩年多,是戰後世界規模最大、影響最深的金融危機。它使一些國家經濟一度衰退,世界經濟增長放慢,1998年世界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率將只達1997年的將近一半。東南亞金融危機造成的區域性通貨緊縮,以及對全球經濟的負面影響,在相當一段時間內都難以解除。時至今日,雖然一些國家的經濟開始步出低谷。但是,這些國家的經濟復甦之路仍將是曲折的。
資本主義工業從1825年英國爆發普遍生產過剩危機後,開始了其現代生活的周期循環。英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行產業革命的國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實現資本主義工業化的國家。而美國產業革命的起點始於19世紀20年代,較英國晚了半個多世紀。1865年美國南北戰爭結束後,廢除了奴隸制,掃除了阻礙其資本主義發展的各種障礙,經濟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並於19世紀70年代趕上了英國。因此,若從歷史的角度對美國經濟周期發展的進程來進行系統的研究和考察,不僅能揭示出美國經濟周期本身的特點,也能展現出美國經濟周期運動在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周期發展的總進程中所佔的地位。
美國自1783年取得了對英國獨立戰爭勝利後,先後分別於1825年、1837年、1847年、1857年、1866年、1873年、1882年、1890年、1900年、1907年、1920-21年、1929-33年、1937-38年、1948-49年、1957-58年、1969-70年、1974-75年、1980-82年、1990-91年多次發生過經濟危機。通過對上述歷次美國經濟周期以及世界經濟周期進行研究,我們發現,1857年和1929-33年美國也是世界性的經濟危機,是世界上歷次經濟危機中最重要的,它們對分析和預測未來的經濟周期和經濟危機幫助很大
1、1857年經濟危機
1857年經濟危機在資本主義歷史上是第一次具有世界性特點的普遍生產過剩危機。這次危機也是第一次在美國、而不是在英國開始的危機。由於英國對美國鐵路建設進行了大量的投資,故美國鐵路投機的破產對英國也造成了很大的震動。1847年經濟危機結束後,從1850年開始的周期性高漲的最重要的特點是世界貿易急劇的擴大,19世紀50年代世界貿易的年平均增長額比前20年提高了2倍。機器工業的發展,運輸業的革命,新興國家和新興部門捲入國際商品流通,以及加利福尼亞和澳大利亞金礦的發現都促進了世界市場的迅速擴大。
1848年至1858年,美國建成的鐵路約達33,000公里,超過了其他國家所建鐵路的總和。而英國在40年代的建設熱潮中,所鋪設的鐵路卻只有8,000公里。美國鐵路事業的蓬勃發展,按道理應會帶動其冶金業的大發展,然而,實際情況卻不是這樣。而且,這一時期,美國生鐵產量長期停滯不前,棉紡織業的增長速度也不快。與此同時,鐵軌、生鐵、機車、棉布和其他英國製成品的進口卻增長得十分迅速,英國產品充斥美國市場阻礙了美國冶金業和棉紡織業等當時的重要工業部門發展。
隨著危機的爆發,美國的銀行、金融公司和工業企業大量倒閉。僅1857年一年,就有近5000家企業破產。糧食生產過剩,糧價和糧食出口下降,加上英國工業品的劇烈競爭,促使了美國經濟危機的加深。反過來,英國的經濟發展也受到美國危機的打擊。由英國向之提供資金的美國銀行、鐵路、商業公司紛紛破產,也使英國的投資者持有的有價證券急劇貶值。
1857年秋季,美國還爆發了貨幣危機,整個銀行系統癱瘓了,美國的貨幣危機在10月中旬達到了頂點,當時紐約63家銀行中有62家停止了支付,貼現率竟然超過了60%,股票市場行市則下跌了20-50%,許多鐵路公司的股票跌幅達到80%以上。美國的經濟危機迅速蔓延到英國和歐洲大陸,引發了一陣又一陣的破產浪潮。
1857年經濟危機波及面很廣,之後,爆發了美國的「南北戰爭」。其後,奴隸制的消滅、宅地法的實施、重工業的發展,為美國資本主義的加速發展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2、1929-1933年經濟危機
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的一次浩劫。歐洲是這次戰爭的主戰場,英、德、法、俄等帝國主義國家為爭奪霸權互相拚死廝殺,元氣大傷,唯獨美國在戰爭中增強了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就連當時頭號投資大國英國也欠美國41億美元的債款。美國已由戰前的債務國變成資本主義世界的主要債權國和國際金融中心,同時,美國也從戰前的工業大國之一躍為資本主義世界名列首位的經濟大國。
1920-1921年的經濟危機以後,資本主義國家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發展時期,其中尤以美國的經濟發展速度最引人矚目。美國的經濟高漲雖然在1924年和1927年被局部的中間性危機中斷過,但到了1929年,美國的工業生產總值已比1920年提高了53%,工人的勞動生產率平均每年提高了3.8%,工人的實際工資也有所增長。這一時期,共和黨政府執行的經濟政策對壟斷資本家十分有利,工商企業的稅負很輕,對壟斷組織的發展不加限制,反托拉斯法實際上已不執行。這些政策,刺激了技術發明和新興工業的發展。20年代是美國汽車工業大發展的時期,1919年美國的汽車產量已達150多萬輛,到1929年猛增到將近540萬輛,平均每六人就有一輛汽車,汽車製造業已成為美國最大的工業部門,它的發展也推動了鋼鐵、橡膠、石油和玻璃等行業的發展,當時的鋼和生鐵的產量分別達到5700萬噸和4300萬噸,創造了歷史最高水平。其他如電氣業、建築業、化學工業和公用事業等部門也發展得十分迅速。家用電氣產品總值在1921年還只有1060萬美元,到1929年已增至4.16億美元。在戰爭期間,民用建築幾乎停止,住房十分緊張,房租高昂;戰後大興土木,每年建築費用均超過70億美元,1926年的建築費用甚至高達110億美元。從1919至1929年,汽油產量也從8600萬桶激增至4.39億桶。美國工業的迅猛發展,使其在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總值中的比重由1913年的38%提高到1929年的48.5%,其國民收入也由1921年的594億美元增為1929年的878億美元。1929年,美國擁有50億美元的黃金儲備,占當時世界黃金儲備總額90億美元的一半以上。
生產的高漲刺激了其信用的膨脹。從1923-1929年,美國有價證券的發行額達490億美元,僅在1928和1929年間,就發行有價證券180億美元。證券交易所瘋狂的、規模空前的投資使證券價格不斷上漲。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證券平均價格1923年初不過98美元,1929年初漲到306美元,1929年9月達到了最高峰,漲到365美元。
道·瓊斯30種工業股票指數1900-1934年的市場表現
當時購買證券只需要支付10%的保證金,參與證券投機的人都靠借款來購買大量的證券,2/3的證券交易是靠銀行貸款進行的。證券市場投機猶如一股潮流,成為人們的熱門話題和報紙上的議論資料。證券的投機狂熱助長了繁榮的幻景。
在投機活動上,堪與證券市場等量齊觀的還有狂熱的房地產投機活動。在這種活動的刺激下,房屋的建造量不斷增加,這對於鋼鐵、木材、采礦等基本建設有關的工業部門也起到了刺激作用。
在這狂熱的年代裡,輿論大肆宣揚「永久繁榮」和「美國例外論」,似乎美國已超越資本主義經濟周期的運行規律之外,再也不會發生以生產過剩為特徵的經濟危機了。就連美國總統胡佛在其1929年4月的就職演說中,也高唱要消滅貧困。
工業的「合理化」運動和汽車、奢侈品等新工業的擴張,還使得整個「繁榮」時期中資本積聚和集中的趨勢加強,中小企業和獨立的小生產者、小商人普遍遭到被淘汰和被兼並的命運。在1927年,美國全國公司中的千分之二的公司佔有全國公司總收益的近70%,其餘99.8%的公司只分得剩下的一部分利潤。
由此可見,美國以至於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猶如被吹得過大的氣球,隨時有一觸即爆的危險。1929年10月,資本主義世界一場規模空前的大危機終於爆發了。
危機首先在資本主義最發達的國家--美國爆發。美國工業生產在1929年6月達到最高峰,10月間工業生產指數開始迅速下降,市面也逐漸衰落下去。10月20日紐約證券交易所破產,特別是23日、28日和29日連續發生大破產,有價證券的行市狂跌不已。在驚恐不定的幾天內,第一流有價證券的行市竟下跌了40-60%。不少證券持有人迅即破產,茅盾在其小說《子夜》中所描述的資本家跳樓自殺的事情在美國頻頻發生。
證券交易所破產的浪濤波及到一切資本主義國家,英國、德國、法國等國的交易所也相繼破產。1929年秋季證券交易所的破產是其生產過剩危機加深的信號。此後,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都持續下降,商業繼續萎縮,失業不斷增加。直到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才開始從危機轉為蕭條。
1929-1933年危機是資本主義歷史上最深刻的一次危機。工業生產下降的幅度是之前歷次危機所從未有過的,國際貿易額的實際貿易量也出現歷史上第一次的下降。不僅生產下降的幅度驚人,而且,其延續時間也異常持久。在以前的危機中,生產下降的延續時間不過幾個月,而這次卻是幾十個月。以美國為例,由危機時的最低點恢復到危機前水平所需的時間,煤、生鐵、鋼等都長達四十多個月。因此,1929-1933年危機成為資本主義歷史上時間最長的世界經濟危機。
1929-1933年危機的極度深刻性和其空前持久性結合在一起,使這一次危機具有極大的破壞力,它使資本主義工商業大幅倒退,使整整幾十年生產力的發展成就付之東流。「一戰」前的各次危機通常使生產水平倒退一二年,倒退四年或四年以上的情況極少。而1929-1933年的危機卻使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工業生產水平大約後退到1908-1909年。其中美國退到1905-1906年,德國退到1896年,英國退到1897年。
這次危機不僅限於生產和商業范圍,而且也擴展到銀行信用系統,以及外匯和債務等領域。生產過剩危機中商品價格下跌,使工業資本家、手工業者、農民等債務人難以支持,從而使許多公司和企業主遭到破產。美國、德國和法國有幾萬個股份公司因此倒閉。不僅資本家破產,而且實際上某些資產階級國家也破產了。
1931年9月,英國被迫放棄金本位制,宣布英鎊貶值,震動了世界各國。英聯邦以及許多同英鎊聯系的歐洲國家的金本位制都跟著垮台了。1933年3月間,資本主義世界信用、貨幣制度崩潰的浪潮襲擊了美國。美國銀行倒閉之風更加劇烈。到1933年,美國銀行共倒閉11730家,企業倒閉252000家。1933年3月4日美國總統羅斯福在其就職之日,不得不宣布銀行「休假」,隨即關閉紐約金融中心,並放棄了金本位制。
1929-1933年空前深刻和空前劇烈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宣告了主張「放任主義」的資本主義經濟理論的失靈。危機表明,資本主義單靠本身內在的力量已經不容易從危機中爬出來了。於是,鼓吹通過加強「國家干預」來刺激經濟和保持「充分就業」的凱恩斯主義便應運而生。凱恩斯主義企圖利用加強「國家干預」經濟的人為措施來克服危機,消除失業和防止革命。
B. 英國史上所有的經濟危機包括現在的
1、經濟危機 1788年
繁榮期 1788—1792年
英國紡織業發展 銀行貸款使籌集資金更主容易,工業投資迅猛增長,投資品需求旺盛,生產能力迅速擴大,出口不斷增加
2、經濟危機 1793年
1792年末,物價開始下降,破產事件開始增加。1793年英國對法國宣戰,英國對法國及歐洲大陸的出口嚴重萎縮,物價急劇下跌, 到1794年,工商業的狀況開始好轉。
繁榮期 1795年
3、經濟危機 1797年
1794年到1795年,英國農業歉收,糧價飛漲,工業品的需求下降。
繁榮期 1798年—1800年 1806年—1809年
好景持續了12年
4、經濟危機 1847年—1850年
1847年秋,鐵路投機終告破產,英國第九次經濟危機開始了。許多線路停目鋪設,干線鐵路的工程進展大大放慢。恰在鐵路危機爆發之際,又出現英國和中歐、南歐地區農業嚴重歉收。
繁榮期 1851年—1854年 1855年—1856年
5、經濟危機 1857年—1858年
1857年12 月英國的工業產值下降了一半,但存貨卻增加了。紡織工業、冶金工業、煤炭工業都大規模停工、減產,物價急劇回落。美國的冶金工業和紡織工業減產20%-30%,鐵路建設工程量縮減一半,許多煤礦關閉,煤價大幅度下跌。
6、經濟危機 1867年—1868年
事實上,早在1864年,英國鐵路建設規模就縮減了40%,造船業也在1864年達到生產的最高峰並開始收縮。英印貿易逆差在1864年高達3200萬英鎊,黃金外流嚴重,1867年春,英國棉花紡織工業生產縮減20%-25%,絲織品輸出減少23%。
毛紡織業出口1868年比1866年下降30%。生產下降幅度最大的是英國的重工業。1867年鐵路建設比 1866年下降30%。1866年中,蘇格蘭地區137座煉鐵爐大半停止生產。造船業從1865年到1867年下降達40%。
C. 金融危機次數(年份)及背景
1637年鬱金香狂熱
在17世紀的荷蘭,鬱金香是一種十分危險的東西。1637年的早些時候,當鬱金香依舊在地里生長的時候,價格已經上漲了幾百甚至幾千倍。一棵鬱金香可能是20個熟練工人一個月的收入總和。現在大家都承認,這是現代金融史上有史以來的第一次投機泡沫。而該事件也引起了人們的爭議——在一個市場已經明顯失靈的交換體系下,政府到底應該承擔起怎樣的角色?
1720年南海泡沫
1720年倒閉的南海公司給整個倫敦金融業帶來了巨大的影響。17世紀英國經濟興起,而人們的資金閑置、儲蓄膨脹,當時股票發行量極少,擁有股票還是一種特權。為此南海公司覓得賺取暴利的商機,即與政府交易以換取經營特權,私下發行股票,由於股票供不應求導致價格狂飆到1000英鎊以上。公司真實業績與人們預期嚴重背離。後來因英國國會通過了《反金融詐騙和投機法》,內幕人士與政府官員大舉拋售,南海公司股價一落千丈,南海泡沫破滅。
1837年恐慌
1837年,美國的經濟恐慌引起了銀行業的收縮,由於缺乏足夠的貴金屬,銀行無力兌付發行的貨幣,不得不一再推遲。這場恐慌帶來的經濟蕭條一直持續到1843年。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如下幾點:貴金屬由聯邦政府向州銀行的轉移,分散了儲備,妨礙了集中管理;英國銀行方面的壓力;儲備分散所導致的穩定美國經濟機制的缺失等等。
1907年10月,美國銀行危機爆發,紐約一半左右的銀行貸款都被高利息回報的信託投資公司作為抵押投在高風險的股市和債券上,整個金融市場陷入極度投機狀態。
1929年大崩潰
盡管專家和政府的聲明向公眾保證,股市的小幅波動沒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但事實無情地粉碎了他們的夢想。1929年10月24日,驚慌失措籠罩了華爾街。由於投機者們蜂擁著爭取在股價跌得更低之前賣出手中的股票,股票行情自動收錄機已跟不上股市迅速下跌的行情。僅這一天就發生了1200萬筆交易。到10月29日甚至驟然下跌了平均40個百分點。隨著一些主要股票的價格縮減超過2/3,在大崩潰的頭一個月便有260億美元在股市化為烏有。成千上萬的美國人眼睜睜看著他們一生的積蓄在幾天內煙消雲散。但這僅僅是大蕭條的第一輪可怕打擊。過去,美國也曾經歷過股市恐慌與金融蕭條,但沒有一次像這一次一樣對美國普通市民的生活產生如此深刻的影響,因為緊接而來的大蕭條使大部分人身陷困境。
1987年黑色星期一
1987年,因為不斷惡化的經濟預期和日趨緊張的中東局勢,造就了華爾街的大崩潰。這就是「黑色星期一」。標普指數下跌了20%,一夜間,無數投資者被深深套牢,並陷入了痛苦境地。
1928年春,紐約股市開始繁榮,汲幹了本可投向德國、拉丁美洲的信貸源泉,導致上述國家和地區陷入經濟蕭條。中止發放海外信貸很可能加速海外經濟衰退,後者又會反過來對導致這一切的國家發生影響。
1976年由於中東歐佩克壟斷組織的成立。產油國集體限制產量,造成石油價格猛漲,造成供給沖擊的衰退。
1986-1995年美國的儲貸危機:因為存款公司大舉擴張至商業不動產放款市場,3234家存貸公司垮了一半,美國政府成立RTC清楚不良資產,花費1240億美元。
20世紀 90年代,伴隨著國際游資的膨脹,國際貨幣、金融危機頻繁爆發,
1994年墨西哥危機的「龍舌蘭酒效應」「俄羅斯病毒」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很大程度上由索羅斯對泰銖的投機行為引發
2008年的美國次債引發的全球金融危
D. 關於第一次世界經濟危機!
時間:
1857年
起因:
美國大規模修建鐵路,但是生鐵產量長期停滯不前,與此同時,鐵軌、生鐵、機車、棉布和其他英國製成品的進口卻增長得十分迅速,英國產品充斥美國市場阻礙了美國冶金業和棉紡織業等當時的重要工業部門發展,此外大規模的投機企業和與之相聯系的交易所投機活動。在克里木戰爭結束後,投機活動得到蓬勃的發展,它相繼侵入許多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生活的各個主要部門:借貸資本、商業、工業和農業,帶有投機性質。銀行業的投機冒險必然隱藏了極大的隱患,當某個主要行業出現危機的時候,必然引發金融界的全面危機。
發展和結果:
隨著危機的爆發,美國的銀行、金融公司和工業企業大量倒閉。僅1857年一年,就有近5000家企業破產。糧食生產過剩,糧價和糧食出口下降,加上英國工業品的劇烈競爭,促使了美國經濟危機的加深。反過來,英國的經濟發展也受到美國危機的打擊。由英國向之提供資金的美國銀行、鐵路、商業公司紛紛破產,也使英國的投資者持有的有價證券急劇貶值。 1857年秋季,美國還爆發了貨幣危機,整個銀行系統癱瘓了,美國的貨幣危機在10月中旬達到了頂點,當時紐約63家銀行中有62家停止了支付,貼現率竟然超過了60%,股票市場行市則下跌了20-50%,許多鐵路公司的股票跌幅達到80%以上。美國的經濟危機迅速蔓延到英國和歐洲大陸,引發了一陣又一陣的破產浪潮。 1857年經濟危機波及面很廣,之後,爆發了美國的『南北戰爭』。其後,奴隸制的消滅、宅地法的實施、重工業的發展,為美國資本主義的加速發展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E. 世界性的經濟危機出現了多少次,分別是
世界歷史上的經濟危機編輯
1637年鬱金香狂熱
在17世紀的荷蘭,鬱金香是一種十分危險的東西。1637年的早些時候,當鬱金香依舊在地里生長的時候,價格已經上漲了幾百甚至幾千倍。一棵鬱金香可能是二十個熟練工人一個月的收入總和。現在大家都承認,這是現代金融史上有史以來的第一次投機泡沫。而該事件也引起了人們的爭議——在一個市場已經明顯失靈的交換體系下,政府到底應該承擔起怎樣的角色?
1720年南海泡沫
1720年倒閉的南海公司給整個倫敦金融業都帶來了巨大的陰影。17世紀,英國經濟興盛。然而人們的資金閑置、儲蓄膨脹,當時股票的發行量極少,擁有股票還是一種特權。為此南海公司覓得賺取暴利的商機,即與政府交易以換取經營特權,因為公眾對股價看好,促進當時債券向股票的轉換,進而反作用於股價的上升。
1720年,為了刺激股票發行,南海公司接受投資者分期付款購買新股的方式。投資十分踴躍,股票供不應求導致了價格狂飈到1000英鎊以上。公司的真實業績嚴重與人們預期背離。 後來因為國會通過了《反金融詐騙和投機法》,內幕人士與政府官員大舉拋售,南海公司股價一落千丈,南海泡沫破滅。
1837年恐慌
1837年,美國的經濟恐慌引起了銀行業的收縮,由於缺乏足夠的貴金屬,銀行無力兌付發行的貨幣,不得不一再推遲。這場恐慌帶來的經濟蕭條一直持續到1843年。
恐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貴金屬由聯邦政府向州銀行的轉移,分散了儲備,妨礙了集中管理;英國銀行方面的壓力;儲備分散所導致的穩定美國經濟機制的缺失等等。
第一次世界性經濟危機(1857)
1857年經濟危機在歷史上是第一次具有世界性特點的普遍生產過剩危機。這次危機也是第一次在美國、而不是在英國開始的危機。由於英國對美國鐵路建設進行了大量的投資,故美國鐵路投機的破產對英國也造成了很大的震動。1847年經濟危機結束後,從1850年開始的周期性高漲的最重要的特點是世界貿易急劇的擴大,19世紀50年代世界貿易的年平均增長額比前20年提高了2倍。機器工業的發展,運輸業的革命,新興國家和新興部門捲入國際商品流通,以及加利福尼亞和澳大利亞金礦的發現都促進了世界市場的迅速擴大。
1848年至1858年,美國建成的鐵路約達33,000公里,超過了其他國家所建鐵路的總和。而英國在40年代的建設熱潮中,所鋪設的鐵路卻只有8,000公里。美國鐵路事業的蓬勃發展,按道理應會帶動其冶金業的大發展,然而,實際情況卻不是這樣。而且,這一時期,美國生鐵產量長期停滯不前,棉紡織業的增長速度也不快。與此同時,鐵軌、生鐵、機車、棉布和其他英國製成品的進口卻增長得十分迅速,英國產品充斥美國市場阻礙了美國冶金業和棉紡織業等當時的重要工業部門發展。
隨著危機的爆發,美國的銀行、金融公司和工業企業大量倒閉。僅1857年一年,就有近5000家企業破產。糧食生產過剩,糧價和糧食出口下降,加上英國工業品的劇烈競爭,促使了美國經濟危機的加深。反過來,英國的經濟發展也受到美國危機的打擊。由英國向之提供資金的美國銀行、鐵路、商業公司紛紛破產,也使英國的投資者持有的有價證券急劇貶值。
1857年秋季,美國還爆發了貨幣危機,整個銀行系統癱瘓了,美國的貨幣危機在10月中旬達到了頂點,當時紐約63家銀行中有62家停止了支付,貼現率竟然超過了60%,股票市場行市則下跌了20-50%,許多鐵路公司的股票跌幅達到80%以上。美國的經濟危機迅速蔓延到英國和歐洲大陸,引發了一陣又一陣的破產浪潮。
1857年經濟危機波及面很廣,之後,爆發了美國的『南北戰爭』。其後,奴隸制的消滅、宅地法的實施、重工業的發展,為美國的加速發展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1907年銀行危機
1907年10月,美國銀行危機爆發,紐約一半左右的銀行貸款都被高利息回報的信託投資公司作為抵押投在高風險的股市和債券上,整個金融市場陷入極度投機狀態。
首先是新聞輿論導向開始大量出現宣傳新金融理念的文章。當時有一篇保羅的文章,題目是「我們銀行系統的缺點和需要」,從此保羅成為美國倡導中央銀行制度的首席吹鼓手。
此後不久,雅各布·希夫在紐約商會宣稱:「除非我們擁有一個足以控制信用資源的中央銀行,否則我們將經歷一場前所未有而且影響深遠的金融危機。」
1929—1933年世界經濟危機
1929—1933年世界經濟危機 20年代美國經濟繁榮的背後,隱藏著嚴重的危機。在此期間,社會經濟雖然有一定發展,但是,資本家獲得了高額利潤,廣大勞動人民卻日益相對貧困,限制了社會實際消費能力的增長。分期付款和銀行信貸刺激了市場的虛假繁榮,資本家為眼前的利潤驅使,盲目擴大生產,使得生產和銷售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同時,人們醉心於利潤豐厚的股票等投機活動,股價被大幅度哄抬,大大增加了金融市場的不穩定性。[1]
1929年10月,紐約華爾街股票市場形勢急轉直下,股價狂跌。人們瘋狂拋售股票,股市崩潰,引發了一場經濟危機。首先是銀行紛紛倒閉;接著,工商企業大量破產,生產銳減,市場蕭條;失業人數激增,人民生活水平下降;農產品價格下跌,農民收入減少,很多人瀕於破產。
1929年上半年,紐約股市經過不斷哄抬,持續上揚,呈現一片「繁榮」。10月23日,股價開始急劇下跌。次日,在一些銀行巨頭的干預下,股市行情有所回升。美國總統胡佛聲稱:美國經濟「形勢很好,欣欣向榮」。但是,好景不長,29日,股市出現了災難性的風暴,一天之內拋售了1600多萬股,一些主要股票的價格下跌了40%,轉眼問,許多人破產。到 l1月,紐約股市的各種股票損失達260多億美元。
據統計,1933年初,美國已經有半數銀行倒閉,完全失業人數達到1500萬至1700萬人;此外,還有許多人處於半失業狀態。當時,窮人想盡一切辦法艱難度日,常常食不果腹,衣不禦寒;而資本家為了維持商品價格,保證利潤,不惜大量銷毀商品。
經濟危機很快波及到其他國家,影響世界各國,演變成一場空前規模的世界性經濟危機。這場經濟危機具有一些明顯的特徵,如來勢之猛烈、范圍特別廣,持續時間特別長,破壞性特別大,等等,以至於「大蕭條」、「大恐慌」成了這次危機專用的代名詞。
當時,美國經濟對其他國家經濟和世界市場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美國出現的經濟危機很快引發了其他國家的經濟危機。1930年,嚴重依賴美國資本的德國發生經濟危機;接著,英、日等國經濟出現了嚴重的衰退;1932年,法國經濟也開始蕭條。各國不得不相繼宣布放棄金本位。
1929年至1933年,西方世界工業生產下降了 l/3以上,貿易額減少了2/3。其中,美國和德國的受破壞程度最大。美國的進出口額下降了70%,英、法、德、日也都減少了一大半。
美、英、法、德共有30萬家企業倒閉,失業工人竟達到3000萬以上。許多昔日機器轟鳴的工廠區,變得死氣沉沉,野草叢生,成為所謂的機器「墓地」。廣大勞動人民飢寒交迫,流離失所,但壟斷資本家為了維持他們的利潤,穩定商品價格,卻大量銷毀商品。大量的玉米、小麥、棉花、牛奶等產品,或被當作燃料,或被傾人河流、大海。1933年以後,這場經濟危機的高潮才過去,但各國經濟的恢復仍是步履艱難。
1929一1933年的經濟危機對各國的社會狀況和世界局勢也產生了巨大影響。
首先,加深了各國嚴重的社會危機。各國政壇丑聞層出不窮,政府信譽掃地;廣大人民強烈要求改善生活狀況,示威遊行和罷工斗爭不斷;法西斯分子利用人們對現狀的不滿,興風作浪,促使社會更加動盪不安。
1932年春夏之際,曾經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20萬美國退伍軍人聚集華盛頓,在郊外扎營,要求發放福利金。軍警奉命前往驅散退伍軍人,並燒毀其營地。雙方發生沖突,退伍軍人死傷50多人。
其次,加劇了世界局勢的緊張。各國為了改善本國經濟形勢,紛紛加強對經濟的干預,並加緊在國際市場上爭奪,各國間的矛盾和摩擦日趨尖銳。為了盡快擺脫困境,各國進一步加強對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奪,激起了當地人民的反抗。
經濟危機期問,各國紛紛設置關稅壁壘,推行傾銷戰術,採取有利於本國的貨幣政策,以保護本國的經濟。1930年,美國國會通過法案,把近900種主要商品的進口關稅平均提高近40%,
由此引發了一場關稅大戰。第二年底,先後有七八十個國家採取了報復措施,大幅度提高了關稅。
1973-1975石油危機
1974年美國的汽油定量配給票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阿拉伯石油生產國削減石油輸出量,造成油價飛漲,立即打亂了西方國家經濟發展的節奏,從而引發了經濟危機。
除開石油危機的因素,美元的貶值和和此次危機的產生也不無關系。1971年,由於美國國際收支赤字的不斷上升,同時西方外匯市場大量拋售美元、搶購黃金和西德馬克,為防止美國黃金儲備的嚴重枯竭,美國尼克松政府宣布暫停按布雷頓森林體系所規定的以每盎司黃金換35美元的價格向美國兌換黃金;當年12月,美元正式貶值7.8%;1973年1月,新的美元危機再度爆發,2月2日美國再度宣布美元貶值10%,3月,西歐各國對美國實行浮動匯率。至此,以美元為中心的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宣告瓦解,波及整個西方的經濟危機也呼之欲出。
這是戰後最嚴重的一次全球經濟危機。在危機發生一年之後的1974年12月,美國汽車工業下降幅度高達32%,道·瓊斯股票價格平均指數比危機前的最高點下跌近一半,1975年,美國的失業率高達9.2%。而在此期間,整個西方世界的工業生產下降了8.1%;英國的股市比危機前的最高點下跌了72%;危機最嚴重的1975年,西方發達國家的每月平均失業總人數達1448萬人;世界貿易的總額在1975年減少了6%。
最為可怕的是,此次經濟危機造成了西方經濟較長時間的「滯脹」。一方面,危機之後,經濟回升極其緩慢;另一方面,通貨膨脹卻與蕭條共存。危機過後,各發達國家的通脹率依然居高不下,美國的通脹率甚至還不斷上升,1979年消費物價上漲年率達到13.2%。
直到80年代裡根成為總統後,運用減稅、減規、減開支和節制通貨流量等「里根經濟學」,才使得美國經濟逐漸走出「滯脹」出現巨大的回升。
1987年黑色星期一
1987年,因為不斷惡化的經濟預期和中東局勢的不斷緊張,造就了華爾街的大崩潰。這便是「黑色星期一」。
1987年10月19日上午9時30分,紐約股市一開盤,道·瓊斯指數經過一段顫動後突然下跌,截至休市,道·瓊斯指數暴跌508.32點,跌幅達22.62%,超過了1929年10月29日紐約股市暴跌的紀錄。如果將抽象的指數折算成貨幣,這一大紐約股市下跌使市場喪失了5000億美元的市值。這個數字幾乎相當於當年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八分之一。
這次突如其來的股災,實際上是在一系列因素共同促成的必然結果。自1983年起,美國以至整個西方經濟進入了一個持續增長期,同時整個西方國家的股市也進入了前所未有的全面牛市中,1982~1987年,美國道·瓊斯指數上漲了兩倍多,義大利、日本、聯邦德國股市也分別上漲了3.56倍、 3.51倍和1.6倍,市場出現過熱的跡象;但在1987年,西方國家的經濟已出現了經濟衰退的跡象,它已無法支持股市上漲,導致了經濟泡沫的產生;此外 1986年,美國財政赤字2210億美元,外債更是高達2636億美元,已淪為世界最大債務國;另外西方各國在協調經濟發展中不斷發生貿易糾紛,也影響了世界經濟和股市的穩定。
紐約股市的暴跌,迅速引起了西方主要國家股票市場連續大幅下挫。10月19日,英國倫敦《金融時報》指數跌183.70點,跌幅為10.8%;日本東京日經指數10月19日、20日累計跌幅為16.90%;香港恆生指數19日下跌420.81點,跌幅11.2%;法國、荷蘭、比利時和新加坡股市分別下跌9.7%、11.8%、10.5%和12.5%,巴西、墨西哥股市更是暴跌20%以上。
10月23日,美元遭到拋售大幅貶值。受此影響,10月26日道·瓊斯指數再次暴跌156.63點,跌幅為8.03%其它國家股市也再次隨之下跌,香港恆生指數更是暴跌1120.7點,日跌幅高達33.33%,創世界股市歷史上的最高跌幅。
這是迄今為止影響面最大的一次全球性股災,造成了世界主要股市的巨大損失。美國股票市值損失8000億美元,世界主要股市合計損失達17920億美元,相當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的5.3倍。
1997東南亞金融危機
自1997年7月起,爆發了一場始於泰國、後迅速擴散到整個東南亞並波及世界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使許多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的匯市、股市輪番暴跌,金融系統乃至整個社會經濟受到嚴重創傷,1997年7月至1998年1月僅半年時間,東南亞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貨幣貶值幅度高達30%~50%,最高的印尼盾貶值達70%以上。同期。這些國家和地區的股市跌幅達30%~60%。據估算、在這次金融危機中,僅匯市、股市下跌給東南亞同家和地區造成的經濟損失就達1000億美元以上。受匯市、股市暴跌影響。這些國家和地區出現了嚴重的經濟衰退。
[2]
08年次貸危機
2002以來利率先降後升,房地產市場卻先熱後冷,導致大批藍領階級陷入房貸陷阱[1]
次貸危機是由美國次級房屋信貸行業違約劇增、信用緊縮問題而於2007年夏季開始引發的國際金融市場上的震盪、恐慌和危機。
為緩解次貸風暴及信用緊縮所帶來的各種經濟問題、穩定金融市場,美聯儲幾月來大幅降低了聯邦基金利率,並打破常規為投資銀行等金融機構提供直接貸款及其他融資渠道。美國政府還批准了耗資逾1500億美元的刺激經濟方案,另外放寬了對房利美、房地美(美國兩家最大的房屋抵押貸款公司)等金融機構融資、准備金額度等方面的限制。
在美國房貸市場繼續低迷、法拍屋大幅增加的情況下,美國財政部於2008年9月7日宣布以高達2000億美元的可能代價,接管了瀕臨破產的房利美和房地美。
F. 關於最早的兩次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是指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過程中周期性爆發的社會經濟大混亂,其基本特徵是生產過剩。
一、1825年英國的第一次經濟危機:
1825年7月,英國爆發了第一次周期性普遍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這次危機是從貨幣危機開始的。當時,股票行情猛烈下跌,到1826年初,股票跌價造成的損失約達一千四百萬英鎊。信用關系破壞,銀行紛紛倒閉。1825~1826年間,英國有七十多家銀行破產。1825年底,著名的英格蘭銀行的黃金儲備從1824年底的1 070萬鎊降至120萬鎊。1826年工業危機達到高潮,大量商品賣不出去,物價暴跌,大量工商企業破產。據統計,1825年10月至1826年10月,破產的工商企業達到三千五百多家。1824~1826年間,英國當時重要的出口產品棉布出口從3.45億碼降為2.67億碼,即減少了23%。機器製造業、建築業以及其他幾乎所有的行業都遭到了危機的沉重打擊。整個社會經濟處於極度的恐慌和混亂之中。資本主義經濟的生產過剩,只是相對過剩,指相對於勞動人民的支付能力而言是過剩了。當時,一方面,市場上大量商品賣不出去;另一方面,工人大量失業,在職的工人工資也大幅度降低,工人無錢購買商品。 此後,平均大約每隔十年左右,就要發生一次經濟危機,如1837年、1847年、1857年和1866年。其他資本主義國家也不同程度地爆發了經濟危機。
二、1847年蔓延歐洲的工商業危機:
1843年到1847年,英國啟動了新一輪繁榮。這一輪繁榮的主要成因是冶金和機械製造技術的飛速進步。由此,鐵路建設和運營成本大大降低,新一輪鐵路建設熱潮興起。紡織機械製造技術的進步使紡織業成本進一步降低,從而擴大了需求,增加了利潤。此外,英國拚命開拓國外市場。為進一步打開主要貿易對象的市場,英國提倡"自由貿易"。其主要舉動是廢除本國徵收農產品進口關稅的《穀物法》,從而一方面降低糧價,擴大國內市場需求,另一方面要求其他各國開放市場。第二,則是尋找新的出口對象,特別是擴大對亞洲和非洲的出口。1840年英國用炮艦開打中國大門,1842年強迫中國開放五個通商口岸,並對英國商品豁免關稅。英國對中國的出口額1840年為50萬英鎊,1845年即增加了4倍。40年代,英國棉布出口增加了56700萬碼,其中歐洲2200萬碼,美國7200萬碼,而亞洲和非洲卻佔了36200萬碼,為增加額的64%。這樣,從1842年起,英國經濟漸漸轉入繁榮。
與此同時,以往曾經延長並加深繁榮的投機手段也在起作用,那便是貸款給美、德等國,使它們有能力購買英國的鐵軌、機車。1825年到1840年,英國建成鐵路不到1300公里,1841年到1848年則建成鐵路6900公里。同一時期,世界鐵路網從8600公里擴大到38000公里。1839年至1847年間,德國生鐵凈進口量增加了8倍,達114000噸,相當於國內產量的42%,1841年到1845年間,美國每年進口10萬噸以上的生鐵、鋼和鐵軌。進口絕大部分來自英國。法國冶金工業得到高關稅保護,沒有受到英國鋼鐵製品的沖擊。由於這一政策,法國冶金工業迅速發展。就蒸汽機馬力數而言,至1847年,法國躍居世界第二。
然而,紡織工業很快面臨生產過剩,1845年出口額即達到最高峰。對中國和印度出口首先下降,接著,由於農業歉收,對歐洲的出口也下降了。1846年,對美洲和非洲的出口跟著下降。1846年,美國棉花歉收,棉價價格上漲達一倍,進一步使紡織品的消費量萎縮。事實上,1845年底危機已初露端倪。除國外市場飽和外,對於鐵路的投機也開始破滅。1845年10月股票價格下跌達30%-40%,許多公司垮台。由於政府要求各股份公司將部分資金存入國庫以證明其可靠,許多資金不足的公司跟著破產。但是,因禍得福,那些交出保證金的公司反而贏得了公眾的信任,結果1846年獲得議會批準的鐵路設計方案增加了一倍,鐵路建築被推向高潮。事實證明,這是危機前最後的掙扎。在其他部門物價下跌之際,鐵路通車後缺乏相應的運輸量,收入遠低於預期;相反,建設鐵路的各項費用卻迅速膨脹。1847年秋,鐵路投機終告破產,英國第九次經濟危機開始了。許多線路停目鋪設,干線鐵路的工程進展大大放慢。恰在鐵路危機爆發之際,又出現英國和中歐、南歐地區農業嚴重歉收,1847年5月底,糧食價格比1845年上漲一倍,進一步縮小了工業品市場。由於繁榮被投機因素延長,危機爆發的烈度和持續的時間也超乎尋常。鐵路工程量連續5年下降,到1852年時,從事鐵路建設的工人數目比1847年少了五分之四以上。相應地,鐵價下跌一半,冶金和煤炭工業遭到沉重打擊。斯塔福德郡137座煉鐵爐中,58座停產。生鐵產量在一個月到一個半月內減少了三分之一。棉紡織業本來已經在下降中,隨著鐵路投機的破滅和糧價飛漲,進一步落入低谷。1947年11月,在紡織工業中心之一蘭開夏地區,920家棉紡織工廠中,有200家完全停業,其餘的多半一周開工2-4天。70%以上的工人遭受失業或半失業的打擊。
英國的危機很快傳遞到其他國家。法國的情況與英國很相似,紡織工業早在1845年就出現隨著英國紡織品的傾銷而出現危機,鐵路建設狂潮也終於在1847年下半年退潮。隨著英國工業陷入危機,法國工業遭受著英國貨的更嚴重的沖擊,從而危機也就更加嚴重。1848年,法國工業生產總共下降了50%。在危機的沖擊下,法國再次爆發革命。德國工業由於保護較弱,受英國危機的影響更大。1847年冬,克萊費爾德8000台織機中有3000台停工,1848年上半年科隆14家工廠中只有3家開工,埃爾富特的工業幾乎完全停頓。由於德國本國就靠更殘酷的剝削抵抗著英國貨的傾銷,危機到來後,工人處境更加惡化。1847年就多次爆發反飢餓的暴動。1848年2月法國巴黎爆發革命,3月德國柏林也爆發了革命。
美國的冶金業受英國危機影響最嚴重。1846年生鐵進口量只相當於美國國內產量的十分之一強,1851年進口量幾乎與國內產量持平,本國產量大幅減少。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美國追隨英國《穀物法》的廢除,將金屬進口稅從75%-110%下調至30%。結果,英國鋼鐵潮水般湧入美國,在新稅則實施三年內美國鋼鐵產量下降了33%。其他經濟部門的情況卻比較緩和。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歐洲農業歉收成了美國農產品出口的好機會。1845年到1847年,穀物和麵粉出口值增加了6倍,棉花出口量減價增,總收入還有所增長。因此農村地區對工業品的需求繼續旺盛。第二,1847年以前美國銀行系統還停留在上次金融危機的陰影中,存貸款數量都很有限,因此繁榮中的投機成份較少,危機也就比較淺。第三,1848年1月加利福尼亞發現大金礦,淘金熱潮刺激了美國鐵路的大發展;第四,1848年初對墨西哥作戰產生了大量軍事訂貨;第五,歐洲革命使資金大量外逃,流入美國(以及英國),增加了美國的資金供給。
美國經濟的相對獨立對於英國擺脫危機具有重要的意義,它使英國的冶金工業的衰退相對減緩。危機帶來大量破產,工資及原材料成本下降,技術革新速度加快,壟斷程度提高,例如,1846年英國還有200家鐵路公司,到1848年即減少到20家大公司和幾家小公司,從而為走出危機鋪平了道路。
G. 史上歷次金融危機分別是
1、美國金融危機
從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華爾街風暴,已經演變為全球性的金融危機。這個過程發展之快,數量之大,影響之巨,可以說是人們始料不及的。
大體上說,可以劃成三個階段:一是債務危機,借了住房貸款人,不能按時還本付息引起的問題。第二個階段是流動性的危機。
這些金融機構由於債務危機導致的一些有關金融機構不能夠及時有一個足夠的流動性對付債權人變現的要求。第三個階段,信用危機。就是說,人們對建立在信用基礎上的金融活動產生懷疑,造成這樣的危機。
2、香港金融保衛戰
1997年香港回歸伊始,亞洲金融危機爆發。7月中旬至1998年8月,國際金融炒家三度狙擊港元,在匯市、股市和期指市場同時採取行動。他們利用金融期貨手段,用3個月或6個月的港元期貨合約買入港元,然後迅速拋空,致使港幣利率急升,恆生指數暴跌,從中獲取暴利。
3、國際金融危機
外部因素引起金融危機、金融危機國際傳染並非近年方才出現的現象。1873年,德國和奧地利經濟繁榮,吸引資本留在國內,對外信貸突然中止,導致美國傑·庫克公司經營困難。
1890年,倫敦巴林兄弟投資銀行對阿根廷債權發生支付危機,加之當年10月紐約發生金融危機,倫敦一系列企業倒閉,巴林銀行幾乎於當年11月份倒閉,只是在英格蘭銀行行長威廉·利德代爾牽頭組織的銀團擔保基金救助下方才得以倖免。
英國對南非、澳大利亞、美國和其他拉丁美洲國家的貸款因此事而銳減,致使上述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危機一直持續到1893年。
4、亞洲金融危機
1997年6月,一場金融危機在亞洲爆發,這場危機的發展過程十分復雜。到1998年年底,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997年6月至12月;1998年1月至1998年7月;1998年7月到年底。
1997年金融危機的爆發,有多方面的原因,我國學者一般認為可以分為直接觸發因素、內在基礎因素和世界經濟因素等幾個方面。
5、環球金融危機
2007-2008環球金融危機
又稱金融海嘯、信用危機及華爾街海嘯等,是一場在2007年8月9日開始浮現的金融危機。自次級房屋信貸危機爆發後,投資者開始對按揭證券的價值失去信心,引發流動性危機。
即使多國中央銀行多次向金融市場注入巨額資金,也無法阻止這場金融危機的爆發。直到2008年,這場金融危機開始失控,並導致多間相當大型的金融機構倒閉或被政府接管。
H. 歷史上經歷了哪幾次經濟危機
差不多每隔十年左右就要發生一次這樣的經濟危機。
自1825年英國第一次發生普遍的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以來,隨後發生危機的年份是1836年、1847年、1857年、1866年、1873年、1882年、1890年和1900年。在資本主義自由競爭階段以及向壟斷資本主義階段過渡時期,差不多每隔十年左右就要發生一次這樣的經濟危機。
進入20世紀,在1900年危機之後,迄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又發生了 1907年、1914年、1921年、1929~1933年、1937~1938年的經濟危機,差不多每隔七八年就發生一次危機。
(8)1866年倫敦銀行股票危機擴展閱讀
危機周期性的原因,要從市場經濟的運動變化中去尋找。這一基本矛盾雖然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但並不是每時每刻都處於嚴重激化之中,而是有時尖銳,有時緩和,呈現出一種波浪式發展的狀態。
經濟危機是這一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的產物,它又反過來通過對生產力的破壞暫時強制地緩解這一矛盾。但危機並不能消除矛盾,一次危機過去後,隨著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其基本矛盾又會逐步重新激化起來,使另一次危機成為不可避免。
正如恩格斯所說:「在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身炸毀以前不能使矛盾得到解決,所以它就成為周期性的了。生產產生了新的『惡性循環』」
I. 歷史,美國經融危機
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過程中周期爆發的生產相對過剩的危機,也是經濟周期中的決定性階段。美國自1783年取得了對英國殖民者的獨立戰爭勝利後,先後分別於1825年、1837年、1847年、1857年、1866年、1873年、1882年、1890年、1900年、1907年、1920-21年、1929-33年、1937-38年、1948-49年、1957-58年、1969-70年、1974-75年、1980-82年、1990-91年、2007-12年多次發生過經濟危機。
主要危機:
1837年
1836年,美國第7任總統安德魯·傑克遜關閉了聯邦銀行,將資金轉移至州銀行,美國聯邦銀行管理體系由此開始呈現衰勢。隨即《自由銀行法》誕生,各州的銀行申辦手續大幅簡化,但隨之而來的欺詐行為也紛紛發生。1837年,馬丁·范布倫升任總統後,情況愈來愈糟,各家銀行紛紛因失去信用而倒閉,成千上萬的人失去了自己的土地,美國由此進入了連續5年的經濟危機。
1857年
1857年經濟危機在資本主義歷史上是第一次具有世界性特點的普遍生產過剩危機。這次危機也是第一次在美國、而不是在英國開始的危機。由於英國對美國鐵路建設進行了大量的投資,故美國鐵路投機的破產對英國也造成了很大的震動。1847年經濟危機結束後,從1850年開始的周期性高漲的最重要的特點是世界貿易急劇的擴大,19世紀50年代世界貿易的年平均增長額比前20年提高了2倍。機器工業的發展,運輸業的革命,新興國家和新興部門捲入國際商品流通,以及加利福尼亞和澳大利亞金礦的發現都促進了世界市場的迅速擴大。
1848年至1858年,美國建成的鐵路約達33,000公里,超過了其他國家所建鐵路的總和。而英國在40年代的建設熱潮中,所鋪設的鐵路卻只有8,000公里。美國鐵路事業的蓬勃發展,按道理應會帶動其冶金業的大發展,然而,實際情況卻不是這樣。而且,這一時期,美國生鐵產量長期停滯不前,棉紡織業的增長速度也不快。與此同時,鐵軌、生鐵、機車、棉布和其他英國製成品的進口卻增長得十分迅速,英國產品充斥美國市場阻礙了美國冶金業和棉紡織業等當時的重要工業部門發展。
隨著危機的爆發,美國的銀行、金融公司和工業企業大量倒閉。僅1857年一年,就有近5000家企業破產。糧食生產過剩,糧價和糧食出口下降,加上英國工業品的劇烈競爭,促使了美國經濟危機的加深。反過來,英國的經濟發展也受到美國危機的打擊。由英國向之提供資金的美國銀行、鐵路、商業公司紛紛破產,也使英國的投資者持有的有價證券急劇貶值。
1857年秋季,美國還爆發了貨幣危機,整個銀行系統癱瘓了,美國的貨幣危機在10月中旬達到了頂點,當時紐約63家銀行中有62家停止了支付,貼現率竟然超過了60%,股票市場行市則下跌了20-50%,許多鐵路公司的股票跌幅達到80%以上。美國的經濟危機迅速蔓延到英國和歐洲大陸,引發了一陣又一陣的破產浪潮。
1857年經濟危機波及面很廣,之後,爆發了美國的「南北戰爭」。其後,奴隸制的消滅、宅地法的實施、重工業的發展,為美國資本主義的加速發展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1929-1933年
美國工業生產在1929年6月達到最高峰,10月間工業生產指數開始迅速下降,市面也逐漸衰落下去。10月20日紐約證券交易所破產,特別是23日、28日和29日連續發生大破產,有價證券的行市狂跌不已。在驚恐不定的幾天內,第一流有價證券的行市竟下跌了40-60%。不少證券持有人迅即破產。
證券交易所破產的浪濤波及到一切資本主義國家,英國、德國、法國等國的交易所也相繼破產。1929年秋季證券交易所的破產是其生產過剩危機加深的信號。此後,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都持續下降,商業繼續萎縮,失業不斷增加。直到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才開始從危機轉為蕭條。
1929-1933年危機是資本主義歷史上最深刻的一次危機。工業生產下降的幅度是之前歷次危機所從未有過的,國際貿易額的實際貿易量也出現歷史上第一次的下降。不僅生產下降的幅度驚人,而且,其延續時間也異常持久。在以前的危機中,生產下降的延續時間不過幾個月,而這次卻是幾十個月。以美國為例,由危機時的最低點恢復到危機前水平所需的時間,煤、生鐵、鋼等都長達四十多個月。因此,1929-1933年危機成為資本主義歷史上時間最長的世界經濟危機。
1929年10月24日,在美國歷史上被稱為「黑色星期四」。在此之前的 1929 年夏天,美國還是一片歌舞昇平,夏季的三個月中,美國通用汽車公司股票由268上升到391,美國鋼鐵公司的股票從165上升到258,人們見面時不談別的,只談股票,直至9月份,美國財政部長還信誓旦旦地向公眾保證:「這一繁榮的景象還將繼續下去。」但是,10月24日這一天,美國金融界崩潰了,股票一夜之間由5000多億美元的頂巔跌入深淵,使5000多億美元的資產,一夜間,化為烏有,價格下跌之快,連股票行情自動顯示器都跟不上趟,股票市場的大崩潰導致了持續四年的經濟大蕭條,從此,美國經濟陷入了經濟危機的泥淖,以往蒸蒸日上的美國社會逐步被存貨山積、工人失業、商店關門的凄涼景象所代替。86000 家企業破產,5500 家銀行倒閉,全國金融界陷入窒息狀態,千百萬美國人多年的辛苦積蓄付諸東流,GNP 由危機爆發時的1044億美元急降至1933 年的742億美元,失業人數由不足150萬猛升到1700 萬以上,占整個勞動大軍的四分之一還多,整體經濟水平倒退至1913 年。農產品價值降到最低點,資本家將牛奶倒入大海,把糧食、棉花當眾焚毀的現象屢見不鮮。
1929-1933年危機的極度深刻性和其空前持久性結合在一起,使這一次危機具有極大的破壞力,它使資本主義工商業大幅倒退,使整整幾十年生產力的發展成就付之東流。「一戰」前的各次危機通常使生產水平倒退一二年,倒退四年或四年以上的情況極少。而1929-1933年的危機卻使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工業生產水平大約後退到1908-1909年。其中美國退到1905-1906年,德國退到1896年,英國退到1897年。
這次危機不僅限於生產和商業范圍,而且也擴展到銀行信用系統,以及外匯和債務等領域。生產過剩危機中商品價格下跌,使工業資本家、手工業者、農民等債務人難以支持,從而使許多公司和企業主遭到破產。美國、德國和法國有幾萬個股份公司因此倒閉。不僅資本家破產,而且實際上某些資產階級國家也破產了。
1931年9月,英國被迫放棄金本位制,宣布英鎊貶值,震動了世界各國。英聯邦以及許多同英鎊聯系的歐洲國家的金本位制都跟著垮台了。1933年3月間,資本主義世界信用、貨幣制度崩潰的浪潮襲擊了美國。美國銀行倒閉之風更加劇烈。到1933年,美國銀行共倒閉11730家,企業倒閉252000家。1933年3月4日美國總統羅斯福在其就職之日,不得不宣布銀行「休假」,隨即關閉紐約金融中心,並放棄了金本位制。
1929-1933年空前深刻和空前劇烈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宣告了主張「放任主義」的資本主義經濟理論的失靈。危機表明,資本主義單靠本身內在的力量已經不容易從危機中爬出來了。於是,鼓吹通過加強「國家干預」來刺激經濟和保持「充分就業」的凱恩斯主義便應運而生。凱恩斯主義企圖利用加強「國家干預」經濟的人為措施來克服危機,消除失業和防止革命。
1987年
1987年10月19日,美國的道·瓊斯工業股票下跌了508點,跌幅為22.6%。全國損失5000億美元。這一天被稱為「黑色星期一」。
10月20日,倫敦股票市場下跌249點,損失達11%,約為500億英鎊。香港股票停止交易。巴黎股票市場下跌9.7%,東京股票市場下跌14.9%。
造成美國股票市場發生劇烈振盪的直接原因是金融投機,導致了股票市場的不穩定,美國連年出現的巨額財政赤字和貿易赤字是引發這次股票暴跌的罪魁禍首。在1987年暴跌以前,美國連續5次提高利率,投資股票的利潤相對較低,導致了相當一部分資金持有人的投資方向發生了變化。
這次股市暴跌,對世界經濟有著非常大的影響。首先,使投資者和消費者的信 心大受損傷。其次,股市暴跌引起了債券市場和黃金市場的價格上漲,同時使匯率下跌,對各個國家之間的經濟關系造成了破壞。
J. 歷年金融危機的爆發原因及解決措施
世界歷史上歷次金融危機
一、1637年鬱金香狂熱
在17世紀的荷蘭,鬱金香是一種十分危險的東西。1637年的早些時候,當鬱金香依舊在地里生長的時候,價格已經上漲了幾百甚至幾千倍。一棵鬱金香可能是二十個熟練工人一個月的收入總和。現在大家都承認,這是現代金融史上有史以來的第一次投機泡沫。而該事件也引起了人們的爭議——在一個市場已經明顯失靈的交換體系下,政府到底應該承擔起怎樣的角色?
二、1720年南海泡沫
1720年倒閉的南海公司給整個倫敦金融業都帶來了巨大的陰影。17世紀,英國經濟興盛。然而人們的資金閑置丶儲蓄膨脹,當時股票的發行量極少,擁有股票還是一種特權。為此南海公司覓得賺取暴利的商機,即與政府交易以換取經營特權,因為公眾對股價看好,促進當時債券向股票的轉換,進而反作用於股價的上升。
1720年,為了刺激股票發行,南海公司接受投資者分期付款購買新股的方式。投資十分踴躍,股票供不應求導致了價格狂飈到1000英鎊以上。公司的真實業績嚴重與人們預期背離。 後來因為國會通過了《反金融詐騙和投機法》,內幕人士與政府官員大舉拋售,南海公司股價一落千丈,南海泡沫破滅。
三、1837年恐慌
1837年,美國的經濟恐慌引起了銀行業的收縮,由於缺乏足夠的貴金屬,銀行無力兌付發行的貨幣,不得不一再推遲。這場恐慌帶來的經濟蕭條一直持續到1843年。恐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貴金屬由聯邦政府向州銀行的轉移,分散了儲備,妨礙了集中管理;英國銀行方面的壓力;儲備分散所導致的穩定美國經濟機制的缺失等等。
四、1907年銀行危機
1907年10月,美國銀行危機爆發,紐約一半左右的銀行貸款都被高利息回報的信託投資公司作為抵押投在高風險的股市和債券上,整個金融市場陷入極度投機狀態。首先是新聞輿論導向開始大量出現宣傳新金融理念的文章。當時有一篇保羅的文章,題目是「我們銀行系統的缺點和需要」,從此保羅成為美國倡導中央銀行制度的首席吹鼓手。此後不久,雅各布•希夫在紐約商會宣稱:「除非我們擁有一個足以控制信用資源的中央銀行,否則我們將經歷一場前所未有而且影響深遠的金融危機。」
五、1929年大崩潰
華爾街有史以來形勢最為嚴峻的時刻。1922—1929年,美國空前的繁榮和巨額報酬讓不少美國人捲入到華爾街狂熱的投機活動中,股票市場急劇升溫,最終導致股災,引發了美國乃至全球的金融危機。
六、1987年黑色星期一
1987年,因為不斷惡化的經濟預期和中東局勢的不斷緊張,造就了華爾街的大崩潰。這便是「黑色星期一」。標准普爾指數下跌了20%,無數的人陷入了痛苦。
七、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機
1994—1995年,墨西哥發生了一場比索匯率狂跌、股票價格暴瀉的金融危機。不僅導致拉美股市的暴跌,也讓歐洲股市指數、遠東指數及世界股市指數出現不同程度的下跌。
八、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
1997年7月,泰國宣布放棄固定匯率制,實行浮動匯率制,從而引發了一場遍及東南亞的金融風暴。香港恆生指數大跌,韓國也爆發金融風暴,日本一系列銀行和證券公司相繼破產。東南亞金融風暴演變為亞洲金融危機。
九、2008年9月美國次貸風暴
時間能解決一切!~金融危機既是危機也是機遇看你怎麼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