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美元是美聯儲發行的貨幣,美聯儲的股份屬於誰
聯邦儲備系統由位於華盛頓特區的聯邦儲備委員會和12家分布全國主要城市的地區性的聯邦儲備銀行組成。
作為美國的中央銀行,美聯儲從美國國會獲得權力,行使制定貨幣政策和對美國金融機構進行監管等職責。
美聯儲採用的是聯邦政府機構加非營利性機構的雙重組織結構,從而避免了貨幣政策完全集中在聯邦政府手裡。美聯儲把12個聯邦儲備銀行設立成非營利機構而非政府機構的一個初衷就是希望制定貨幣政策時能同時考慮政府和私營部門的聲音。
(1)美國的中央銀行股票擴展閱讀:
被看作是獨立的中央銀行因其決議無需獲得美國總統或者立法機關的任何高層的批准,它不接受美國國會的撥款,其成員任期也跨越多屆總統及國會任期。其財政獨立是由其巨大的贏利性保證的,主要歸功於其對政府公債的所有權。它每年向政府返還幾十億美元。
向存款機構、商業銀行提供服務收取的報酬,比如為它們提供的支票結算,資金周轉,自動化票據交易所等服務。在支付會員銀行股息以後,聯邦儲備系統需將餘下的收入上繳美國財政部,這大約佔了全部聯邦儲備銀行凈收入的94%。
⑵ 美聯儲股權構成是什麼有沒有被美國政府控股幕後大股東是不是操控它
:紐約城市國家銀行發行了250000股票,傑姆斯.斯蒂爾曼擁有47498股;JP摩根公司14500;威廉.洛克菲勒10000股;約翰.洛克菲勒 1750股;紐約國家商業銀行發行了250000股票,喬治.貝克擁有10000股;JP摩根公司7800股;瑪麗.哈里曼5650股;保羅.沃伯格 3000股;雅各布.謝夫1000股,小JP摩根1000股。大通銀行,喬治.貝克擁有13408股。漢諾威銀行,傑姆斯.斯蒂爾曼擁有4000股;威廉.洛克菲勒1540股。
他是全世界唯一的私有制央行,幕後怎麼樣,怎麼可能有人知道??
⑶ 建行上市,為什麼美國銀行賺了1300億
美國銀行是建行的合作夥伴,包括很多產品設計、管理模式、服務理念都是引進美國銀行的。而且它也是建行股份一部分股分的直接持有人。建行上市後,股票流入市場,就會有漲有跌。美國銀行在持有建行股份的過程中賺了這么多錢。
⑷ 美聯儲是不是美國中央銀行
是的他就是美國中央銀行
美國聯邦儲備系統(英語: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或者Federal Reserve,非正式稱為The Fed),簡稱美聯儲,負責履行美國的中央銀行的職責。這個系統是根據《聯邦儲備法》(Federal Reserve Act)於1914年11月16日成立的。
聯邦儲備系統由位於華盛頓特區的聯邦儲備委員會和12家分布全國主要城市的地區性的聯邦儲備銀行組成。作為美國的中央銀行,美聯儲從美國國會獲得權力,行使制定貨幣政策和對美國金融機構進行監管等職責。
它的主要職責包括:制定並負責實施有關的貨幣政策;對銀行機構實行監管,並保護消費者合法的信貸權利;維持金融系統的穩定;向美國政府、公眾、金融機構、外國機構等提供可靠的金融服務。
⑸ 世界著名的私有的中央銀行有哪些
世界著名的私有的中央銀行有:
一、日本銀行
日本銀行(Bank of Japan),是日本的中央銀行,在日本經常被簡稱為日銀。日本銀行本店,位於東京都中央區日本橋。日本銀行的代表者是該行的總裁。現任總裁為2013年3月20日上任的黑田東彥。
根據日本銀行法,日本銀行屬於法人,類似於股份公司。資本金為1億日元,其中5500萬日元由日本政府出資。相當於股票的「出資證券」已在日本JASDAQ市場上市(股票號碼:8301)。與一般股票不同的是,沒有股東大會和決議權,分紅也限制在「5%」以內。
二、比利時銀行
比利時聯合銀行是KBC金融保險集團的重要一支,是比利時王國的第二大銀行,擁有密集的銀行服務網路,聘用23000多名員工。無論在國內或國外,比利時聯合銀行都享有優良的金融服務質量和利潤。
比利時聯合銀行在境外開辟分行、分支機構以及代表處已歷史悠久。它不僅在歐洲各國、世界主要金融中心和世界許多國家、城市均設立了分行、分支機構,尤其在中國拓展了十分活躍的銀行業務。
三、美國銀行
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NYSE:BAC,TYO:8648),原中文名「美國美洲銀行」,創建於1968年10月,總部設在舊金山。 以資產計是美國第一大商業銀行;2006年,根據《福布斯》2000年排名是世界第三大公司。
該行的成立可以追溯到1784年的馬薩諸塞州銀行,是美國第二個歷史最悠久的銀行。《財富》雜志於北京時間6月7日晚發布了最新的美國500強排行榜。美國銀行排名26,營業收入(百萬美元):93,662。
四、荷蘭銀行
荷蘭銀行是一家享譽世界的國際性金融集團,有近兩百年歷史,其總資產約6000多億歐元。在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超過3000家分行,全職員工約10萬多名。荷蘭銀行於1903年首次進入中國設立分行,進入中國已經整一百年,現今已發展成為在華最重要的外資金融機構之一。
荷蘭銀行(ABN-AMRO BANK):荷蘭第一大銀行,由荷蘭通用銀行(ABN BANK)和阿姆斯特丹-鹿特丹銀行(AMRO BANK)於1991年合並而成,在世界上擁有3000多家分支機構,是世界上擁有銀行網路最多的銀行之一。
五、澳大利亞銀行
澳大利亞國民銀行:澳最大的商業銀行,成立於1858年。1893年公司化,1984年成為有限公司。2010年,利潤約45.8億澳元,總資產6850億澳元,僱傭員工約3.8萬人。澳大利亞國民銀行,在自然資源、能源和基礎設施、農業領域的金融服務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日本銀行
網路—比利時銀行
網路—美國銀行
網路—荷蘭銀行
網路—澳大利亞銀行
⑹ 美國股市是從哪年哪月哪日開始的
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於1811年由經紀人按照粗糙的《梧桐樹協議》建立起來並開始運營,從此有了美國股市。
美國股票市場和股票投資的200年的發展大體經歷過了四個歷史時期。
1、第一個歷史時期是從18世紀末到1886年,美國股票市場初步得到發展。
2、第二個歷史時期是從1886年——1929年,此一階段美國股票市場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市場操縱和內幕交易的情況非常嚴重。
3、第三個歷史時期是從1929年大蕭條以後至1954年,美國股市開始進入重要的規范發展期。
4、第四個歷史時期是從1954年--,機構投資迅速發展、美國股票市場進入現代投資時代。
(6)美國的中央銀行股票擴展閱讀:
1811年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的建立標志著嚴格意義的美國證券市場真正形成。1850年代,華爾街成為美國股票和證券交易的中心。
1790年,當時的財政部長亞歷山大.漢密爾頓,大規模發行債券直接導致了證券市場的活躍。1861至1865年的南北戰爭時期,美國聯邦政府為軍費融資,證券市場得到空前發展,股票發行也迅速增加。
1860至1870年,鐵路股票在美國大量上市,出現了鐵路股票泡沫,使美國證券市場開始從過去的債券市場向股票市場轉化,但1886年以前的大部分時間里,美國證券市場以國債、地方政府債和企業債券的交易為主,19世紀的後幾十年股票市場才開始迅速發展起來,並成為華爾街的主角。
⑺ 中央銀行股票 中國
1.我國央行不發行股票,證券(包含股票基金債券)是證監會管理的,在上交所和深交所發行上市和交易。2.我國央行不直接持有股票,央行的功能是控制發行貨幣,債券(國債為主)3。國債發行主體是國家機構,有財政部,鐵道部等。4央行負責國債的管理。
⑻ 中央銀行股票,是一個什麼概念我在證券從業資格考試的書裡面看到的
中央銀行股票,一般都是中央匯金公司控股的股票,其中有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等
⑼ 關於美國中央銀行的產生背景,性質,職能,結構,地位和作用寫一篇英文文章
美國聯邦儲備局(FED)
美聯儲官方網站網址:
[編輯本段]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簡介
美國聯邦儲備系統 (Federal Reserve System,簡稱Fed)負責履行美國的中央銀行的職責,這個系統是根據《聯邦儲備法》(Federal Reserve Act)於1913年成立的。這個系統主要由聯邦儲備委員會,聯邦儲備銀行及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等組成。
主要職責
1、制定並負責實施有關的貨幣政策;
2、對銀行機構實行監管,並保護消費者合法的信貸權利;
3、維持金融系統的穩定;
4、向美國政府,公眾,金融機構,外國機構等提供可靠的金融服務。
[編輯本段]聯邦儲備委員會
聯邦儲備系統的核心機構是聯邦儲備委員會(Federal Reserve Board,簡稱美聯儲;它的全稱叫 The 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即聯邦儲備系統管理委員會,也可以稱之為聯邦儲備系統理事會),它是一個聯邦政府機構,其辦公地點位於美國華盛頓特區(Washington D.C.) 。該委員會由七名成員組成( 其中主席和副主席各一位,委員五名),須由美國總統提名,經美國國會上院之參議院批准方可上任,任期為十四年( 主席和副主席任期為四年,可連任 ) 。
[編輯本段]美聯儲的基本職能
1、通過三種主要的手段(公開市場操作,規定銀行准備金比率,批准各聯邦儲備銀行要求的貼現率)來實現相關貨幣政策;
2、監督,指導各個聯邦儲備銀行的活動;
3、監管美國本土的銀行,以及成員銀行在海外的活動和外國銀行在美國的活動;
4、批准各聯邦儲備銀行的預算及開支;
5、任命每個聯邦儲備銀行的九名董事中的三名;
6、批准各個聯邦儲備銀行董事會提名的儲備銀行行長人選;
7、行使作為國家支付系統的權利;
8、負責保護消費信貸的相關法律的實施;
9、依照《漢弗萊。霍金斯法案》(Humphrey Hawkins Act)的規定,每年 2月20日及7月20日向國會提交經濟與貨幣政策執行情況的報告(類似於半年報);
10、通過各種出版物向公眾公布聯邦儲備系統及國家經濟運行狀況的詳細的統計資料,如通過每月一期的聯邦儲備系統公告(Federal Reserve Bulletin);
11、每年年初向國會提交上一年的年度報告(需接受公眾性質的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及預算報告(需接受美國審計總局的審計);
12、另外,委員會主席還需定時與美國總統及財政部長召開相關的會議並及時匯報有關情況,並在國際事務中履行好自己的職責。
[編輯本段]聯邦儲備銀行
聯邦儲備銀行區域由國會組建的作為國家的中心銀行系統的操作力量的12個聯邦儲備銀行,是按照1913年國會通過的聯邦儲備法,在全國劃分12個儲備區,每區設立一個聯邦儲備銀行分行。每家區域性儲備銀行都是一個法人機構,擁有自己的董事會。會員銀行是美國的私人銀行,除國民銀行必須是會員銀行外,其餘銀行是否加入全憑自願而定。加入聯邦儲備系統就由該系統為會員銀行的私人存款提供擔保,但必須繳納一定數量的存款准備金,對這部分資金,聯邦儲備系統不付給利息。
在柯林頓競選總統之前,美聯儲就已經運用貨幣政策這一「唯一杠桿」對經濟進行調控,即把確定貨幣供應量作為調控經濟的主要手段、並正式決定每6個月修訂一次貨幣供應量目標。l993午7月,美聯儲主席艾倫·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突然宣布,今後以實際利率作為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的主要手段、這是由於美國社會投資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大量流動資金很難被包括在貨幣供應量之內。使貨幣供應量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必然聯系被打破,因此以「中性」的貨幣政策促使利率水平保持中性。對經濟既不起刺激、也不起抑製作用、從而使經濟以其自身的潛在增長率在低通脹預期下增長,進一步考察。美聯儲是以實際年經濟增長率為主要標准作為調整利率主要依據的、全部政策安排以逆向思維為基本出發點。美聯儲認為、美國勞動力年均增長率為1.5%、生產率年均增長率為1%、因此,美國潛在的年經濟增長率認為2.5%左右,美聯儲的主要任務就是通過調控利率、使年經濟增長率基本穩定在2.5%左右。以解除通脹之憂。
[編輯本段]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
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The 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 ,簡稱 FOMC)。
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是聯邦儲備系統中另一個重要的機構。它由十二名成員組成,包括:聯邦儲備委員會全部成員七名,紐約聯邦儲備銀行行長,其它四個名額由另外 11個聯邦儲備銀行行長輪流擔任。該委員會設一名主席 (通常由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擔任),一名副主席(通常由紐約聯邦儲備銀行行長擔任)另外,其它所有的聯邦儲備銀行行長都可以參加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的討論會議,但是沒有投票權。
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的最主要工作是利用公開市場操作(主要的貨幣政策之一),從一定程度上影響市場上貨幣的儲量。另外,它還負責決定貨幣總量的增長范圍(即新投入市場的貨幣數量),並對聯邦儲備銀行在外匯市場上的活動進行指導。
該委員會主要的決定都需通過舉行討論會議投票產生,它們每年都要在華盛頓特區召開八次例行會議,其會議日程安排表每年都會向公眾公開。而平時,則主要通過電話會議協商有關的事務,當然,必要時也可以召開特別會議。
[編輯本段]美國聯邦儲備局介紹
美國聯邦儲備局(FED)為美國最高貨幣政策主管機關,負責保管商業銀行准備金、對商業銀行貸款及發行聯邦儲備券。FED共分三層組織,最高為理事會,其下是12 個聯邦儲備銀行和各儲備銀行的會員銀行。
美國聯邦儲備局以「獨立」和「制衡」為基本原則。在制衡方面,該局的七名理事(包括主席、副主席在內)悉由總統提名,並需經參議院同意。對於貨幣政策的決議,如調高或調低再貼現率,採用合議兼表決制,一人一票,並且為「記名投票」,主席的一票通常投給原本已居多數的一方。總統固然可以掌握理事與主席、副主席的提名,但一經參院通過,任期長達十四年,最多可能歷任五任總統。
至於獨立性方面,FED以人事獨立與預算獨立最為人稱道,除理事會之外,另外還設有聯邦公開市場操作委員會(FOMC),負責較長期的貨幣決策並依據外匯指導原 則、外匯操作之授權作業與外匯操作程序進行外匯操作。
由於美元在國際貨幣市場的強勢地位,美國聯邦儲備局在外匯市場的干預行動尤受匯市矚目。日圓因貿易順差而大漲時,日本央行如果要成功干預匯市,最好獲得美聯儲的協助和配合。
聯邦儲備局也是制定美國貨幣政策的首腦機關,1993年10月起,美國經濟景氣快速攀升,有引發通膨之虞,多虧當時也是現任聯邦准備理事會主席格林斯潘(Green Spain)在不顧民意及政治壓力下,連續七次調高重貼現率,使美國經濟軟著陸成功,免於通貨膨脹的威脅。
不算誇張地說,直到今天,中國可能也沒有幾個經濟學家知道美聯儲其實是私有的中央銀行。所謂「聯邦儲備銀行」,其實既不是「聯邦」,更沒有「儲備」,也算不上「銀行」。多數中國政府的官員可能會想當然地認為是美國政府發行著美元,實際情況是,美國政府根本沒有貨幣發行權!1963年肯尼迪總統遇刺後,美國政府最終喪失了僅剩的「白銀美元」的發行權。美國政府要想得到美元,就必須將美國人民的未來稅收(國債),抵押給私有的美聯儲,由美聯儲來發行「美聯儲券」,這就是「美元」。
[編輯本段]美國聯邦其他
許多年以來,究竟誰擁有美聯儲一直是一個諱莫如深的話題。美聯儲自己總是支吾其詞。和英格蘭銀行一樣,美聯儲對股東情況嚴守秘密。
眾議員賴特.帕特曼(WrightPatman)擔任眾議院銀行和貨幣委員會主席長達40年,在其中20年裡,他不斷地提案要求廢除美聯儲,他也一直在試圖發現究竟誰擁有美聯儲。這個秘密終於被發現了,《美聯儲的秘密》一書的作者尤斯塔斯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研究終於得到了12個美聯儲銀行最初的企業營業執照(OrganizationCertificates),上面清楚地記錄了每個聯儲銀行的股份構成。
美聯儲紐約銀行是美聯儲系統的實際控制者,它在1914年5月19日向貨幣審計署(ComptrolleroftheCurrency)報備的文件上記錄著股份發行總數為203053股,其中:洛克菲勒和庫恩雷波公司所控制下的紐約城市國家銀行(NationalCityBankofNewYork),即花旗銀行前身,擁有最多的股份,持有30000股;JP摩根的第一國家銀行(FirstNationalBank)擁有15000股;當這兩家公司在1955年合並成花旗銀行後,它擁有美聯儲紐約銀行近四分之一的股份,它實際上決定著美聯儲主席的候選人,美國總統的任命只是一枚橡皮圖章而已,而國會聽證會更像一場走過場的表演。
保羅.沃伯格的紐約國家商業銀行()擁有21000股;羅斯切爾德家族擔任董事的漢諾威銀行(HanoverBank)擁有10200股;大通銀行(ChaseNationalBank)擁有6000股;漢華銀行(ChemicalBank)擁有6000股;這六家銀行共持有40%的美聯儲紐約銀行股份,到1983年,他們總共擁有53%的股份。經過調整後,他們的持股比例是:花旗銀行15%,大通曼哈頓14%,摩根信託(MorganGuarantyTrust)9%,漢諾威製造(ManufacturersHanover)7%,漢華銀行(ChemicalBank)8%。
美聯儲紐約銀行注冊資本金為一億四千三百萬美元,上述這些銀行究竟是否支付了這筆錢仍然是個謎。有些歷史學家認為他們只付了一半現金,另一些歷史學家則認為他們根本沒出任何現金,而僅僅是用支票支付,而在他們自己所擁有的美聯儲的賬戶上只是幾個數字的變動而已,美聯儲的運作其實就是「以紙張做抵押發行紙張」。難怪有的歷史學家譏諷聯邦儲備銀行系統既不是「聯邦」,又沒有「儲備」,也不是銀行。
1978年6月15日,美國參議院政府事務委員會(GovernmentAffairs)發布了美國主要公司的利益互鎖問題的報告,該報告顯示,上述銀行在美國130家最主要公司里擁有470個董事位置,平均每個主要公司里有3.6個董事位置屬於銀行家們。其中,花旗銀行控制了97個董事席位;JP摩根公司控制了99個;漢華銀行控制了96個;大通曼哈頓控制了89個;漢諾威製造控制了89個。
1914年9月3日,紐約時報在美聯儲出售股份的時候,公布了主要銀行的股份構成:紐約城市國家銀行發行了250000股票,傑姆斯.斯蒂爾曼擁有47498股;JP摩根公司14500;威廉.洛克菲勒10000股;約翰.洛克菲勒1750股;紐約國家商業銀行發行了250000股票,喬治.貝克擁有10000股;JP摩根公司7800股;瑪麗.哈里曼5650股;保羅.沃伯格3000股;雅各布.謝夫1000股,小JP摩根1000股。大通銀行,喬治.貝克擁有13408股。漢諾威銀行,傑姆斯.斯蒂爾曼擁有4000股;威廉.洛克菲勒1540股。
從1913年美聯儲建立以來,無可辯駁的事實顯示了銀行家們操縱著美國金融命脈、工商業命脈和政治命脈,過去如此,現在仍然如此。而這些華爾街的銀行家都與倫敦城的羅斯切爾德家族保持著密切聯系。
不為人所知的聯邦咨詢委員會
聯邦咨詢委員會是保羅.沃伯格精心設計的一個秘密的遙控裝置來操控美聯儲董事會。在美聯儲90多年的運作中,聯邦咨詢委員會非常出色地實現了保羅當年的構想,幾乎沒有人注意過這個機構和它的運作,也沒有大量文獻可供研究。
1913年格拉斯議員在眾院大力推銷聯邦咨詢委員會的概念,他說:「這裡面不可能有什麼邪惡的東西。每年(聯儲董事會)與銀行家的咨詢委員會談四次,每個成員代表自己所在的聯儲地區。我們還能比這種安排更加保護公眾的利益嗎?」格拉斯議員自己就是銀行家,他沒有解釋或提供任何證據來表明銀行家在美國的歷史上何曾保護過公眾的利益。
聯邦咨詢委員會由12家聯儲地區銀行各推選一名代表組成,每年在華盛頓與美聯儲董事會的成員會談四次,銀行家們向美聯儲的董事們提出各種貨幣政策的「建議」,每名銀行家都代表本地區的經濟利益,每人都有相同的投票權,在理論上簡直無懈可擊,但在銀行業激烈殘酷的現實中卻全然是另一套「潛規則」。難以設想一個辛辛納提的小銀行家和保羅.沃伯格、摩根這樣的國際金融巨頭坐在一個會議桌前,向這些巨頭提出「貨幣政策的建議」?這兩個巨頭中的任何一個隨便從口袋裡摸出一張支票劃上兩筆就足以使這個小銀行家傾家盪產。事實上,12個聯儲地區中的每一個中小銀行的生存都完全取決於華爾街的五大銀行巨頭的恩賜,五巨頭有意地把和歐洲銀行的大筆交易化整為零交給自己的在各地的「衛星銀行」去辦理,「衛星銀行」為得到這些高回報的生意自然更加俯首帖耳,而五巨頭也擁有這些小銀行的股份。當這些「代表各自地區利益」的小銀行們和五巨頭坐在一處探討美國貨幣政策的時候,不需要太多的想像力就能知道探討的結果了。
盡管聯邦咨詢委員會的「建議」對美聯儲的董事決策沒有強制約束力,但是華爾街五巨頭每年四次不辭勞苦地跑到華盛頓不會是僅僅和聯儲的幾位董事喝喝咖啡。要知道,像摩根這樣身兼 63個公司的董事職務的超級大忙人,如果他們的「建議」得不到任何考慮,而他們仍然樂此不疲地來回奔波,那實在是奇怪之極了。
債務美元是怎樣「煉成」的
作為非金融專業的讀者,可能需要反復閱讀以下的內容,才能完全理解美聯儲和銀行機構的「造錢過程」。這是西方金融業最核心的「商業機密」。
由於美國政府沒有發幣權,而只有發債權,然後用國債到私有的中央銀行美聯儲那裡做抵押,才能通過美聯儲及商業銀行系統發行貨幣,所以美元的源頭在國債上。
第一步,國會批准國債發行規模,財政部將國債設計成不同種類的債券,其中一年期以內的叫做T-Bills(TreasuryBills),2-10年期的叫T-Notes,30年期的叫T-Bonds。這些債券以不同的頻率在不同的時間里,在公開市場上進行拍賣。財政部最後將拍賣交易中沒有賣出去的國債全部送到美聯儲,美聯儲照單全收,這時美聯儲的賬目上將這些國債記錄在「證券資產」(SecuritiesAsset)項下。
因為國債由美國政府以未來稅收作為抵押,因此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可靠的資產」。當美聯儲獲得了這一「資產」之後,就可以用它產生一項負債(Liability),這就是美聯儲印製的「美聯儲支票」。這是「無中生有」的關鍵步驟。美聯儲開出的這第一張支票背後,沒有任何金錢來支撐這張「空頭支票」。
這是一個設計精緻和充滿偽裝的步驟,它的存在使政府拍賣債券時更加易於控制「供求」,美聯儲得到借錢給政府的「利息」,政府方便地得到貨幣,但又不顯露大量印鈔票的痕跡。明明是空手套白狼的美聯儲,在會計賬目上竟然是完全平衡的,國債的「資產」與貨幣的「負債」正好相等。整個銀行系統被巧妙地包裹在這一層外殼之下。
正是這一簡單而至關重要的一步,創造了世界上最大的不公正。人民的未來稅收被政府抵押給私有中央銀行來「借出」美元,由於是向私人銀行「借錢」,政府就欠下了巨額利息。其不公體現在:
一,人民未來的稅收不應被抵押,因為錢還沒有被掙出來,抵押未來必然導致貨幣購買力貶值,從而傷害了人民的儲蓄。
二,人民的未來稅收更不應該抵押給私有中央銀行,銀行家們在幾乎完全不出錢的情況下,就突然擁有了人民未來稅收的承諾,這是典型的「空手套白狼」。
三,政府憑白無故地欠下巨額利息,這些利息支出最終又成為人民的負擔。人民不僅莫名其妙地被抵押了自己的未來,而且現在就要立刻交稅來償還政府欠私有中央銀行的利息。美元的發行量越大,人民的利息負擔就越重,而且世世代代永遠無法還清!
第二步,當聯邦政府收到並背書美聯儲開出的「美聯儲支票」後,這張神奇的支票又被存回美聯儲銀行並搖身一變,成了「政府儲蓄」(GovernmentDeposits)並存在政府在美聯儲的賬戶上。
第三步,當聯邦政府開始花錢,大大小小的聯邦支票構成了「第一波」貨幣浪潮湧向經濟體。收到這些支票的公司和個人紛紛將它們存到自己的商業銀行賬戶上,這些錢又變成了「商業銀行儲蓄 」(CommercialBankDeposits)。此時的它們呈現出「雙重人格」,一方面它們是銀行的負債,因為這些錢屬於儲戶,早晚要還給別人。但在另一方面,它們又構成銀行的「資產」,可以用於放貸。從會計賬目上一切都還是平衡的,同樣的資產構成了同樣的負債。但是,商業銀行在此開始藉助「部分准備金 」(FractionalReserveBanking)這一高倍放大器,開始准備「創造」貨幣了。
第四步,商業銀行儲蓄在銀行賬目上被重新分類為「銀行儲備」(BankReserves)。此時,這些儲蓄已經由銀行的普通「資產」,一躍為生錢種子的「儲備金」。在「部分准備金」體系之下,美聯儲允許商業銀行只保留其 10%的儲蓄做「儲備金」(一般而言,美國銀行只保留相當於總儲蓄額的 1%到 2%的現金和8%到9%的票據在自己的「金庫」里,作為「儲備金」),而將90%的儲蓄貸出。於是,這90%的錢就將被銀行用來發放信貸。
這裡面存在著一個問題,當90%的儲蓄被貸款給別人之後,原來的儲戶如果寫支票或用錢怎麼辦?其實,當貸款發生的時候,這些貸款並不是原來的儲蓄,而是完全無中生有地創造出來的「新錢」。這些「新錢」使銀行擁有的貨幣總量比「舊錢」立刻增加了90%。與「舊錢」不一樣的地方在於,「新錢」可以為銀行帶來利息收入。這就是「第二波」涌到經濟體中的貨幣。當「第二波」貨幣回到商業銀行中時,就產生了更多波次的「新錢」創造,其數額呈遞減趨勢。當「第 20幾個波次」結束時,一美元的國債,在美聯儲和商業銀行的密切協同下,已經創造出了 10美元的貨幣流通增量。如果,國債發行量及其創造貨幣的餘波所產生的貨幣流通增量大於經濟增長需要時,所有「舊錢」的購買力都會下降,這就是通貨膨脹的根本原因。當2001年到2006年,美國新增了3萬億美元國債時,其中相當部分直接進入了貨幣流通,再加上多年前的國債贖買和利息支付,所造成的後果就是美元劇烈貶值和大宗商品、房地產、石油、教育、醫療、保險價格的大幅上漲。
但是,大多數增發的國債並沒有直接進入銀行系統,而是被外國中央銀行,美國的非金機構,和個人所購買。在這種情況下,這些購買者花的是已經存在的美元,所以並沒有「創造出」新的美元。只有當美聯儲和美國的銀行機構購買美國國債時,才會有新美元的產生,這就是美國能夠暫時控制住通貨膨脹的原因。不過,掌握在非美國銀行手中的國債,遲早會到期,另外利息也需要半年支付一次(30年國債),這時,美聯儲將無可避免地造出新美元。
[編輯本段]美聯儲的性質
美國建國雖然才短短200多年,但光光是貨幣史,講起來就可以無窮無盡。經濟學大師米爾頓·弗里德曼的經典著作《美國貨幣史1867-1960》,洋洋灑灑800多頁,也只講了個歷史片段的概要,可見經濟和貨幣歷史的復雜。
美國建國之後的1791年,在當時的財政部長、天才式人物漢密爾頓的強烈支持下,第一個中央銀行成立,但是這家央行在20年後就消失了。隨後成立於1816年的第二家央行,也在1836年在當時的總統傑克遜的反對下消失。從那以後一直到1913年的80來年間,美國的經濟是在沒有央行的情況下運行的。
缺少了央行,就無法動用適當的貨幣政策調節經濟,並且,沒有了最後的貸款人(Lender of Last Resort),金融系統也更容易出問題。試想一下,如果世界各國缺少了央行,本次危機中破產的恐怕將遠遠不止雷曼兄弟這一家。1836年後美國經濟,正是處在這種不穩定的狀態下。到了1907年,蔓延的危機把美國的金融系統推向了崩潰的邊緣。好在當時的金融巨頭摩根(J.P. Morgan)及時出手,憑借一人之力,扮演了央行的角色,挽救了整個系統。
自此之後,美國政府和國會更加感覺到建立一家央行的必要。國會在1913年通過了聯邦儲備法案(the Federal Reserve Act),並由威爾遜總統簽字通過成為正式法律。聯儲法案授權組建中央銀行,美聯儲正式誕生。這是判斷美聯儲是否是私有機構的第一個事實:從成立之初,美聯儲就是一家由國家立法成立的機構。
但是,美聯儲確實有私有機構的假象。整個聯儲系統,由處於核心的聯儲委員會(the Federal Reserve Board)和12家位於全國各地的分行組成。這12家分行,由當地的私有商業銀行參股組成,一看之下,聯儲分行很像股份公司。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這又需要從美國的歷史講起。
筆者在以前文章中提到過,美國的誕生,是13個原英國殖民地互相妥協的結果,因此,這個國家的基因中充滿了各方利益的妥協。決定向英國開戰是各個殖民地妥協商議的結果,憲法的誕生和國家的成立是獨立後的殖民地投票妥協的結果,參議院和眾議院的設置是妥協的結果,用選舉人團制度、而不用大眾選票多寡來選舉總統也是妥協的結果。聯儲法案的產生,自然也是一個妥協的結果。
1836年後,美國的銀行業相對處於一種自由狀態,遍地都開起了銀行。到美聯儲成立以後的1920年,美國的銀行數量還高達3萬來家,比全世界其他國家加起來的數量還要多。這些銀行,自由自在了80來年,如何能輕易接受中央政府的監管?
在美國,一個法案要通過,是需要來自各地的參議員和眾議員投票同意的,不向各地利益妥協的法案,就無法獲得通過。每家銀行都有各自的參議員和眾議員作代言人,如果沒有大多數的議員同意法案,聯儲系統就會難產。於是,就像在憲法中設計出選舉人團制度一樣,聯儲法案也設計了一種向各地銀行妥協的制度。
為了兼顧分布各地的私有銀行的利益,法案把美國分為12個區並成立12家聯儲分行。分行由當地銀行參股,分行的董事會由參股銀行投票選舉,並且,參股銀行還可以每年獲得分紅。這一系列規定,都是為了兼顧地方利益。從這些規定來看,美聯儲系統確實帶有私有的假象。
但是法案的條款遠不止這些。聯儲的最高權利機構是位於華盛頓的聯儲委員會和聯邦公開市場操作委員會(FOMC),前者的7名委員全部由美國總統任命,其中包括委員會主席。FOMC是聯儲的利率決定機構,由12名委員組成,其中,7位聯儲委員會成員是FOMC的常任委員,在投票表決的時候佔有絕對多數的優勢。FOMC的另5名委員由聯儲分行主席輪流擔任。需要指出的是,分行主席雖然由各參股銀行推選,聯儲委員會對分行主席的任用有最終的否決權。
由此可見,雖然聯儲法案向地方利益作了妥協,但是聯儲系統的核心權利仍然牢牢掌握在政府手上。更重要的是,入股銀行雖然能分得紅利,但是,法案限定紅利的利率為每年6%,聯儲多餘的收入,需要統一移交國庫。另外,凡有常識的人都知道只有政府機構才能在網站上以GOV結尾。無論從何種角度來說,美聯儲都是美國政府操控的國家銀行,絕非私人化的公司。
以上說明,第一,美聯儲是妥協地方利益後才得以成立的機構,也的確有股權私有化;第二,聯儲形式上是私有股份公司
,但從根本上受美國政府控制,是公有的而非私有的,可以認為是美國的中央銀行;第三,聯儲法案規定,美聯儲的責任是維護經濟正常運行並保持價格穩定,也是在為私有公司服務,法案同時保證,聯儲的運作獨立於政府,目的是使得政府無法控制央行的貨幣發行和貨幣政策,以保證貨幣和金融制度的相對獨立。(需要說明的是美國貨幣發行實行「發行抵押」的制度,通過提供100%質量合格的抵押品使聯邦儲備券的發行成為具有充分擔保的經濟發行,同時又不以事先規定的限額為依據,具有相當的彈性。美國貨幣發行制度的最大特點是獨立性極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