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亞太衛星寬頻通信 前景 怎樣
無線根據國際上所採用的通信技術種類可將無線感測器網路劃分為無線廣域網(WWAN)、無線城域網(WMAN)、無線區域網(WLAN)、無線個域網(WPAN)、低速率無線個域網(LR-WPAN)。
② 衛星通信的我國衛星通信的現狀和展望
(1)固定業務
1972年,我國開始建設第一個衛星通信地球站,1984年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試驗通信衛星,1985年先後建設了北京、拉薩、烏魯木齊、呼和浩特、廣州等5個公用網地球站,正式傳送中央電視台節目。此後又建成了北京、上海、廣州國際出口站,開通了約2.5萬條國際衛星直達線路;建設了以北京為中心,以拉薩、烏魯木齊、呼和浩特、廣州、西安、成都、青島等為各區域中心的多個地球站,國內線路達10 000條以上。
專用網建設發展非常迅速,人民銀行、新華社、交通、石油天然氣、經貿、鐵道、電力、水利、民航、中核總公司、國家地震局、氣象局、雲南煙草、深圳股票公司以及國防、公安等部門已建立了20多個衛星通信網,衛星通信地球站(特別是VSAT)已達萬座。
(2)衛星電視廣播業務
1984年,「東方紅」衛星發射成功,開創了我國利用衛星傳送廣播電視節目的新紀元。截止2015年,中央電視台4套、教育台、新疆、西藏、雲南、貴州、四川、浙江、山東、湖南、河南、廣東、廣西、河北等十幾個省級台的電視節目和40多種語言廣播節目已上衛星傳送,已有衛星電視地面收轉站十萬個,電視專收站(TVRO)約30萬個。很多系統採用了比較先進的數字壓縮技術。
(3)衛星移動通信業務
衛星移動通信主要解決陸地、海上和空中各類目標相互之間及與地面公用網的通信任務。我國作為INMARSAT成員國,北京建有岸站,可為太平洋、印度洋和亞太地區提供通信服務。另外,我國逐步開展機載衛星移動通信服務。石油、地質、新聞、水利、外交、海關、體育、搶險救災、銀行、安全、軍事和國防等部門均配備了相應業務終端。現我國已進入INMARSAT的M站和C站,有近5000部機載、船載和陸地終端。
(4)未來展望
隨著我國現代化建設和以多媒體為代表的信息高速公路的發展,今後10年我國衛星通信將有一個更大的發展,並將以我國自主的大容量通信衛星為主體,建立起完善、長期穩定運行的衛星通信系統。若以每年遞增15%~17%計算,到2002年,衛星通信公用網開通的線路將是1996年的2.7~3倍,大、中城市將建立起大、中型衛星通信地球站約50~60座,中、小型地球站約200~300座(不包括VSAT站)。到2005年,衛星通信公用網線路將發展到數十萬條。
我國今後衛星通信技術發展趨勢為:
① 開發新頻段,提高現有頻段的頻譜利用率。從現有單一的C頻段發展到Ku、Ka、UHF、L、S、X等頻段。
② 公用干線通信網向高速、數字、寬頻發展,速率將達60Mbit/s、120Mbit/s和1000Mbit/s,並利用SDH和ATM,建立國家信息高速公路——天基寬頻綜合業務數字通信網。
③ 進一步發展小型化、智能化VSAT專用衛星通信網。業務也將從單一的數據或話音為主,發展為話音、數據、圖文、電視兼容的綜合業務。
④ 衛星移動通信系統將大力發展新技術,如星上大天線技術、多波束技術、星上交換、星上處理和星間鏈路技術、越區切換技術等。
⑤ 開展衛星通信網與其他異構網的互通、互聯,完成異構網協議變換,網路同步與交換技術及信令呼叫介面技術等。
⑥ 網路管理和控制及網路動態分配處理的自動化技術。
⑦ 衛星通信網的網路安全、保密技術。
⑧ 與我國衛星通信設備產業化發展有關的生產、工藝加工技術等等。
展望21世紀,衛星通信將獲得重大發展,尤其是世界上新技術,如光開關、光信息處理、智能化星上網控、超導、新的發射工具和新的軌道技術的實現,將使衛星通信產生革命性的變化,衛星通信將對我國的國民經濟發展,對產業信息化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
③ 亞太六號進入預定軌道,對國際商業發射產生什麼影響
深圳造衛星成功升空,星辰大海浩瀚宇宙多了一顆深圳星 亞太6D衛星在西昌發射中心成功升空,衛星將為機載車載等移動通訊應用提供衛星寬頻通信服務。
亞太6D衛星能為航空,海事,陸地等領域提供多種信息化應用,當你在空中翱翔時,我們提供高速的wifi信號 ,當你在大海遠航時我們提供實時的通行服務,當你在陸地飛奔時,我們提供穩定的網路連接,哪怕是無情的災害,摧毀了地面的聯系,我們仍然能在空中打通救援的信息通道 ,依託股東多年運營經驗更豐富的衛星資源,亞太星通正加速打造國際化,市場化,專業化,現代運營體系,致力於成為一帶一路互聯互通服務的主力軍,和亞太地區創新能力領先的綜合型衛星通信方案提供商 。個全球組網衛星意義重大就在這里,目前北斗在軌運行的衛星的數量已經達到了55顆了,這是全世界目前在軌運行數量最多的導航系統。目前全世界已經有三十多個國家在用我們的北鬥了,相信這隨著最後一顆這個上天組網成功,後面用北斗的會越來越多,相信北斗之光一定會照耀全世界
④ 我國在軌運行應用衛星數量有多少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近日在京發布的《中國航天科技活動藍皮書(2020年)》顯示,2020年,中國航天應用繼續取得重要進展,在軌運行應用衛星數量超過300顆,構建了較為完善的衛星應用體系,有力支撐了各行業的綜合應用。
藍皮書顯示,2020年,我國高通量寬頻衛星系統啟動建設。亞太6D通信衛星成功發射,該衛星是Ku頻段「高通量寬頻衛星通信系統」的首發星,通信總容量比傳統通信衛星高出數十倍,衛星技術指標與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4)亞太衛星寬頻通信深圳有限公司股票擴展閱讀
在軌運行應用衛星的作用
我國基於通信衛星構建了覆蓋廣泛的廣播電視傳輸網路,推動廣電服務「村村通」「戶戶通」;同時,基於衛星通信能力,面向地面、海上、空中用戶提供通信服務。目前,直播衛星公共服務用戶總數已突破1.45億戶,超過全國廣播電視用戶總數的三分之一。
在海上通信方面,「海星通」完成全球網路擴容,已建成全球衛星寬頻通信網——「全球網」,為6000艘中國船舶和海上平台提供衛星寬頻通信綜合服務,覆蓋全球95%以上的主要航線。
在空中通信方面,隨著中國民用航空的快速發展,飛機上網需求激增,高通量衛星為機載通信應用提供了技術保障。中國首架高速衛星互聯網航班成功首航,並進行了中國民航史上第一次空中直播,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所屬中國衛通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運營的中星十六號衛星為此項服務提供了重要的通信連接,飛機搭載的高速互聯系統可以實現百兆以上的高速率聯網。
後續,中國還提出繼續推廣機上WiFi技術,力爭在2022年空中接入互聯網服務覆蓋全機隊。
⑤ 2021年,我國在航天領域的最新成就
2020年,中國航天全年共執行39次發射任務,發射載荷質量103.06噸,發射次數和發射載荷質量均位居世界第二。其中,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完成34次發射。
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成功,拉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站階段任務序幕。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全面投入應用發射,成功發射火星探測器和嫦娥五號探測器,實現了我國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由5.5噸級到14噸級的跨越。
世界首次連續纖維增強復合材料太空3D列印完成在軌演示。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搭載的「復合材料空間3D列印系統」,在軌期間自主完成了連續纖維增強復合材料樣件列印。此次實驗,是中國首次太空3D列印,也是世界首次連續纖維增強復合材料太空3D列印實驗,對於未來空間站長期在軌運行、超大型結構在軌製造具有重要意義。
⑥ 我國在軌運行應用衛星數量超300顆,它們的作用是什麼
隨著我國科技技術的不斷發展,讓我國在目前的許多領域上都處於領先的水平,比如目前我國在衛星領域之上。截止到2020年,我國已經發射並且正在軌道中運行的衛星就超過了300個,相信在未來這個數字還會繼續增加。目前大部分的衛星都是被稱為“應用衛星”,其中就包括有:通信衛星、遙感衛星、北斗衛星等等,其中通信衛星又有:中星、亞太和天通等等;遙感衛星又包括有:風雲、資源和海洋等;而北斗衛星就主要是起到定位作用的相關衛星系統。
在空中通信衛星方面,因為目前隨著全球航空技術的進步,飛機的運行也越來越多,所以對於飛機的通信也是至關重要的。我國第一架高速衛星進行了第一次空中直播,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運營的中星十六號衛星提供了通信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