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諾貝爾獎得主屠呦呦為什麼不是院士
諾貝爾獎得主屠呦呦為什麼不是院士?
2015年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中國葯學家屠呦呦、美國科學家William C. Campbell、日本科學家大村智。中國葯學家屠呦呦多年從事中葯和中西葯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創制新型抗瘧葯———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
84歲,中國籍,中共黨員,中醫研究背景,發現青蒿素,主要學術成果誕生於文革期間……這一系列的關鍵詞都無疑很有新聞性。但網友談論的最大焦點在於,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學者屠呦呦,並不是中科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的院士。
其實,在屠呦呦落選院士的背後,曾有一場學術爭議。隨著諾獎的頒發,這些學術圈裡陳年舊事很可能又被翻炒起來,引發人們的更多的討論和思考。
屠呦呦是誰?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出生於浙江省寧波市。此前媒體介紹屠呦呦的簡歷時,大多說「她自幼耳聞目睹中葯治病的奇特療效,小時候就對中葯有了深刻印象,這促使她後來去探索其中的奧秘。」
考大學時,屠呦呦選擇葯物學專業為第一志願。1951年,屠呦呦如願考入北京醫學院(後改名為北京醫科大學,現為北京大學醫學部)葯學系,所選專業正是當時一般人缺乏興趣的葯學。
2009年《中國葯學60年60人》的一篇文章里這樣介紹她大學畢業之後的經歷:
1955年,屠呦呦大學畢業,分配到衛生部直屬的中醫研究院(現中國中醫研究院)工作。工作伊始,屠呦呦主要從事生葯學研究。1956年,全國掀起防治血吸蟲病的高潮 ,她對有效葯物半邊蓮進行了葯學研究;後來,又完成了品種比較復雜的中葯銀柴胡的葯學研究。
屠呦呦雖身患結核等慢性疾病,但仍堅持工作,無論到野外採集標本,還是在室內進行實驗研究,她都積極主動地完成。1958年,被評為衛生部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
1959年,屠呦呦參加衛生部舉辦的「全國第三期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班」,系統地學習了中醫葯知識。……屠呦呦和同志們經過多年不懈的努力,先後發明和研製了新型青蒿素。
瘧疾神葯青蒿素
從歷史的角度看,青蒿素的發現和應用,是屠呦呦和科研組對人類的重大貢獻,因為青蒿素此後拯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
瘧疾是危害人類最大的疾病之一,人類對付瘧疾的最有力的葯物均源於兩種植物提取物,一是法國科學家19世紀初從植物金雞納樹皮上提取出的奎寧,二是我國科學家20世紀70年代從青蒿中提取的青蒿素。
今天,瘧疾仍然是危害人類最大的疾病之一,全世界每年有5億人罹患此病,100多萬人因此死亡。瘧疾對世界的危害實在太大,各地的科學家們開始致力於解開植物治瘧的秘密。1820年,法國化學家皮埃爾-約瑟夫·佩爾蒂埃和約瑟夫-布萊梅·卡旺圖合作,從金雞納樹皮中分離出抗瘧成分奎寧,但當時還不知道這種物質的化學結構。1907年,德國化學家P·拉比推導出奎寧的化學結構式;1945年,美國化學家羅伯特·伍德沃德和其學生威廉姆·馮·多恩合作,首次人工合成了奎寧。
20世紀初,絕大多數奎寧來源於印度尼西亞種植的金雞納樹。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的奎寧供應被切斷,從而被迫開始研製奎寧的替代物或簡化化合物。1934年,德國拜耳制葯公司的漢斯·安德柴克博士研製出一個結構簡化但葯效依然很好的奎寧替代物——氯喹。
20世紀,4位科學家因與瘧疾相關的研究而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以及生理學或醫學獎。但在人類進步的同時,這種疾病也在演化。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引發瘧疾的瘧原蟲產生了抗葯性;20世紀60年代初,瘧疾再次肆瘧東南亞,疫情難以控制。科學家們開始尋找對付這種疾病的新葯,傳統中葯青蒿脫穎而出。
1961年5月,美國派遣軍隊進駐越南,越南戰爭爆發。交戰中的美越兩軍深受瘧疾之害,減員嚴重。美國投入巨額資金,篩選出20多萬種化合物,但沒有找到理想的葯物。
越南則求助於中國。1967年,在毛澤東和周恩來的指示下,一個旨在援外備戰的緊急軍事項目在中國啟動。因為啟動日期是5月23日,項目的代號被定為「五二三項目」,這是一個集中全國科技力量聯合研發抗瘧新葯的大項目,60多個單位的500名科研人員參與,屠呦呦是其中一位。
她為什麼不是院士?
十幾年前的教科書上,青蒿素就被稱為中國最接近諾獎的科學成就。而在2011年屠呦呦獲得拉斯克獎後,媒體更是把屠稱為「中國最接近諾貝爾獎的人」。現在,媒體在提到屠呦呦時都說她是「青蒿素第一發明人」。但在學術圈內,屠呦呦是否可以作為青蒿素發現的代表人物仍有很大爭議。
比如2011年《京華時報》的一篇文章有如下敘述:
據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知情者」稱,關於青蒿素研究的爭議已有30年,早期甚至「狀告」至國家科委(現科技部)獎勵辦。其認為,「屠呦呦既不是最先發現青蒿提取物抗瘧作用的人,也不是首先分離到抗瘧有效單體的人,這些研究成果也不是在她指導下取得的,將功勞全歸給她一人,不公平也不合理,與歷史事實不符」。
中科院上海葯物所研究員李英1967年就參加「523項目」,並在改造青蒿素分子結構中作出關鍵貢獻。她透露,這一發明此前曾獲國家發明二等獎,並獲香港、泰國等獎項,「但都是頒給集體」。
「泰國的獎,屠呦呦也以個人名義申報了,但在評審時還是給了集體,可能美國特別強調個人的作用,所以給了個人。」李英認為,屠呦呦用青蒿的乙醚中性提取物證明了青蒿的有效,是重要貢獻,但屠呦呦對其他發明環節很難出力。
而南方周末2011年的一篇文章則這樣寫到:
由於「523」項目是一項龐大的合作研究工作,前後有全國各地不同單位的數以百計的人員參與其中,因而青蒿素的發現在過去很多年裡都被強調是集體成果。
例如,2006年由原全國「523」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張劍方主持編寫的《遲到的報告》一書,就這樣強調:「青蒿素的研製成功,是我國科技工作者集體的榮譽,6家發明單位各有各的發明創造。但可以斷言,從傳統醫葯中,用現代的科技手段研製成功一種新結構類型的新葯,發明證書上的6個單位中,無論是哪一個單位,以當時的人才、設備、資金、理論知識和技術,哪一家都不可能獨立完成。」
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吳毓林2009年亦在一篇回顧文章中表示:「雖然30年後的今天我們也聽到了一些不和諧的聲音,從他們的字里行間看不到『523』項目參加人員的協作奮斗,但是這改變不了青蒿素是團隊協作成果的事實……」
吳毓林所說的「不和諧的聲音」,指的是屠呦呦當年出版的《青蒿及青蒿素類葯物》一書以及《科學時報》的一篇報道。後者在文中寫道:「青蒿是一株救命草。找到它的人,是中國中醫研究院研究員屠呦呦和她的同事們。」
反對者主要認為,青蒿素研究主要歸功於集體功勞,屠呦呦不能將功勞獨攬。
屠呦呦無法當選院士或許也與此有關,香港大學教授金冬雁曾在科學網博客中分析稱,發現青蒿素過程中的關鍵性貢獻有爭議,在評選院士過程中,屠呦呦在學術同行中聲譽不高屢被舉報。
目前,中科院和工程院院士都要經過候選人公示,接受投訴,投票等環節。最新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辦法》中提到,候選人年齡原則上不超過65周歲。超過65周歲的候選人,獲得6位院士提名即為有效,本學部院士不少於4位。年齡超過70周歲的候選人被提名次數僅限1次。
根據新規,現在84歲的屠呦呦很可能難以當選院士了。
平凡人扎實做事的成就
北京大學講席教授饒毅4年前曾撰文,力挺屠呦呦當選兩院院士,在《中葯的科學研究豐碑》一文中,他這樣寫到:
1969年,高年資科學家絕大多數「靠邊站」了,不可能參加科學研究。中醫研究院中葯研究所的實習研究員屠呦呦等應召加入「523任務」。
1971年下半年,屠呦呦本人提出用乙醚提取青蒿,其提取物抗瘧作用達95%到100%,這一方法是當時發現青蒿粗提物有效性的關鍵。1972年3月,屠呦呦在南京「523任務」的會議上報告這一結果,獲得大家注意,但並未成為唯一的重點,會議總結時組織者建議「鷹爪要盡快測定出化學結構,並繼續進行合成的研究;仙鶴草再進一步肯定有效單體臨床效果的基礎上,搞清化學結構;青蒿、臭椿等重點葯物,在肯定臨床效果的同時,加快開展有效化學成分或單體的分離提取工作」。
其後,屠呦呦研究小組的工作集中於青蒿。……
根據我們對青蒿素發現歷史的分析,雖然有很多爭論,但無異議的是:1)屠呦呦提出用乙醚提取,對於發現青蒿的抗瘧作用和進一步研究青蒿都很關鍵;2)具體分離純化青蒿素的鍾裕容,是屠呦呦研究小組的成員;3)其他提取到青蒿素的小組是在會議上得知屠呦呦小組發現青蒿粗提物高效抗瘧作用以後進行的,獲得純化分子也晚於鍾裕容。
這篇文章此後在學術圈內引發了很多討論和爭議,饒毅此後在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表示:「雖然我們認定屠呦呦的成就為第一,但並不否認其他人的工作。從我們的接觸的情況中覺得其他參與「5-23項目」的人對她有意見可能是有一些理由的,而不能都怪其他人。她自己課題組內的人、組外的人對她也都有一些意見,我的這篇文章發表以後,他們還有來信。我們認為,他們應該明確各人的工作,談事實,而不要意氣用事,爭取雙贏而不是雙輸。」
和圈內學者相處不睦,就無法當選院士嗎?
香港大學教授金冬雁在4年前在討論屠呦呦落選的文章里這樣說:「由屠的落選可以看到,中國院士選舉的一個弊端就是過於注重學術貢獻以外的問題,有時達到吹毛求疵的地步。如何將焦點放在學術成就方面,將之作為壓倒性的評選標准,應是兩院今後的努力方向。……有關青蒿素發現的具體細節,都帶著過去時代深深的烙印,要用歷史的觀點與角度來解讀。就現在公布的文字資料看,屠對發現青蒿素有重大貢獻,瑕不掩瑜,還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饒毅在幾年前的采訪中則認為,如果屠呦呦獲國內廣泛認可、甚至世界肯定,大家不要簡單地英雄崇拜,更不應否認其他人的工作,在這背後,還有一群「無名英雄」。
饒毅在那次采訪結尾說了這樣一段意味深長的話:
屠呦呦及其小組成員,以及參與「5-23項目」的科學工作者都不是天才,也不是楊振寧、李政道式的有非凡才能的人。但在他們參與「5-23項目」後,他們認認真真、扎扎實實做研究,在機遇來臨的時候,他們能夠把握並把工作做好,沒有簡單放棄,最後他們的成就挽救了人的生命。
青蒿素的科學史在今天最大的啟示是「扎實做事」。發現青蒿素的工作不是天才的工作,而是平凡的人通過認真的工作,即使在條件有限的情況下也作出的傑出的成就。青蒿素是通過認認真真、扎扎實實的工作才發現的,這是青蒿素科學史里蘊含的最大的經驗教訓,也是對今天人們最有價值的告誡,而中國目前的科研風氣很缺乏這點。
⑵ 股票菁蒿素
概念股:
昆明制葯(600422)廠開發的獨家產品「蒿甲醚」和以桂林南葯為首的企業生產的「青蒿琥酯」,都是以青蒿素為起始原料。目前只有昆明制葯廠和桂林南葯兩家企業拿到了聯合國青蒿素制劑的供應商資格,
白雲山:據悉,廣葯集團擬將青蒿素原料葯生產規模擴大到年產80噸。
隨著青蒿素原料葯市場的逐漸回暖,國內早期從事青蒿素生產的幾家大企業如上海復星、廣葯集團和湖北恩華生物等,又開始了新一輪的擴產。據悉,廣葯集團擬將青蒿素原料葯生產規模擴大到年產80噸,湖北恩華生物和上海復星等也有各自的擴產計劃。
復星醫葯在非洲建立子公司 主推青蒿素復方制劑
復星醫葯(600196.SH)宣布將在非洲象牙海岸首都阿比讓成立覆蓋西法地區的醫葯公司--復星科麟醫葯西法子公司(下稱「復星醫葯西法子公司」)。該公司定位於青蒿琥酯原研企業的高新技術醫葯公司,開發青蒿素系列復方口服制劑市場並帶動非洲西法市場普葯產品業務發展,同時開發建立抗感染類葯品產品線,業務將覆蓋象牙海岸、喀麥隆、馬達加斯加等17個法語地區。
交大昂立:上海交大成功合成青蒿素 大規模生產抗瘧葯物成為可能
據中國之聲《全國新聞聯播》報道,上海交通大學宣布,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抗瘧葯物青蒿素的常規人工化學合成。
武漢健民:華立系整合
以儀表起家的華立集團近年來先後將華立控股、昆明制葯收入囊中,隨著2004年武漢健民的上市,華立集團旗下已經控股、參股3家醫葯上市公司。
⑶ 屠呦呦獲諾貝爾獎對股市哪些股票有利好
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一半授予中國科學家屠呦呦,以表彰她發現了青嵩素。相關上市公司有:復星醫葯、昆葯集團、浙江醫葯、新和成、華潤雙鶴和白雲山。
⑷ 屠呦呦是黨員嗎
屠呦呦是黨員。
屠呦呦,女,漢族,中共黨員,葯學家。1930年12月30日生於浙江寧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學,在醫學院葯學系生葯專業學習。
現為中國中醫科學院的首席科學家,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葯學家,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共和國勛章獲得者。
屠呦呦多年從事中葯和中西葯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創制新型抗瘧葯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1972年成功提取到了一種分子式為C15H22O5的無色結晶體,命名為青蒿素。
(4)屠呦呦的公司股票擴展閱讀:
屠呦身為黨員60多年致力於中醫葯研究實踐,帶領團隊攻堅克難,研究發現了青蒿素,解決了抗瘧治療失效難題,為中醫葯科技創新和人類健康事業作出巨大貢獻。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和「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先進工作者」「改革先鋒」等稱號。
屠呦呦,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員,發現了抗瘧葯物青蒿素,攻克了一個世界性的健康難題,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
⑸ 股關於屠呦呦紅斑狼瘡,青嵩素,諾貝爾科學獎用這些連起來。日記。100字。
她60多年致力於中醫葯研究實踐,帶領團隊攻堅克難,研究發現了青蒿素,解決了抗瘧治療失效難題,為中醫葯科技創新和人類健康事業作出重要貢獻。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和「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先進工作者」「改革先鋒」等稱號。
⑹ 屠呦呦獲諾貝爾獎 哪些個股屬於青蒿素概念股
昆葯集團600422、新和成、華潤雙鶴、浙江醫葯、福星醫葯、白雲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