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公司股票 » 公司給股票的案例
擴展閱讀
咋看股票傭金 2025-05-20 12:34:20

公司給股票的案例

發布時間: 2023-07-15 03:42:14

A. 股權激勵方案的公司案例

根據您的提問,華一中創在此給出以下回答:

以格力電器為例

寧可不分紅也要做新業務

4月25日晚間,格力電器發布十屆十七次董事會決議公告,公布《2017年度利潤分配預案》,明確說明:擬定 2017 年度不派發現金紅利,不送紅股,不以公積金轉增股本,余額轉入下年分配。

分紅歷來大手筆的格力為何此次突然吝嗇?格力給出了兩方面的解釋:一是根據遠期產業規劃,公司需要進行產能擴充及多元化拓展,因而資本性支出較大,公司需留存資金用於智慧工廠升級、智能家電和集成電路等新產業的技術研發和市場推廣;二是盡管2017不分配利潤,但公司近三年累計分配的利潤占年均可分配利潤的109.3%,已經足夠慷慨,且符合《公司章程》和《2016-2018 年股東回報規劃》中的承諾。

格力的問題是經營層和股東的矛盾

然而,從4月26日格力股價大跌8.98%來看,投資者對這樣的解釋並不買賬。甚至深交所也向格力發送了關注函,要求格力進一步說明2017年度未進行現金分紅的具體原因及合理性,是否符合公司章程規定的利潤分配政策,關注函還要求格力電器說明2017年度及2018年至今投資者關系管理工作的開展情況,是否切實保護了中小投資者的利益。對此,格力回復深交所問詢稱,公司將進行2018年度中期分紅。

董明珠在2016年要做汽車遭到股東的極力反對,2018年要投資晶元再次被資本市場唱衰。原因何在?其實很簡單,企業發展要花錢投資,而這筆投資影響了股東的分紅,而格力的分紅一直是資本方投資持股的重要原因之一。當格力為業務發展投資花出去的錢,被股東認為覆水難收的時候,就會出來唱反調。然而企業的戰略和發展,又有誰比經營層更了解呢?就這么一筆錢,要麼用於企業發展,要麼用於股東分紅,雙方立足點不一致,自然就有矛盾。2016年董明珠退敗,自己找王健林投資做汽車;2018年直接不分紅,最後事情會怎樣演變,不可預知。

其實董明珠很清楚經營層面臨的困難,因此從2006年借混改東風,進行大規模持股動作,直至2016年的持股計劃被否,暫時停下了增持的步伐,但我們相信董明珠一定不會就此罷休,因為她知道,沒有足夠多的股權,格力的經營層就不會有足夠的話語權,如此格力經營層和股東的矛盾將始終存在,要發展還是要分紅的問題,依舊無可避免。

「發展與分紅」矛盾在中長期激勵中的思考

長期發展與短期收益是一個永恆的矛盾,在中長期激勵中,企業經營者謀求長遠發展,激勵對象更多的謀求個人收益,兩者一旦出現沒有預期解決方案的矛盾時,則不僅激勵效果大大折扣,還有可能對企業發展造成不良影響。這個矛盾在企業每年的利潤中對應了兩種錢:「發展的錢」和「可分的錢」。如何界定這兩種錢也是解決這個矛盾的關鍵:

對於採用虛擬股權的公司而言,因其設計操作的靈活性較強,解決矛盾的關鍵在於明確「可分的錢「的標准:合理、可控和有效。合理是指界定方式要與業務成長的相關性強;可控指企業要有一定的調節閥門,不能把「可分的錢」做成激勵對象的投資收益;有效是指激勵對象要對該部分錢要有較強的感觀,要做可視化激勵。

對於採用實股(法律意義上的股東)的公司而言,因其設計操作的靈活性較弱,解決矛盾關鍵是對於確定「發展的錢」的權力歸屬方:事前要有權責約定,過程中再明確。事前要有權責約定是指在授予股權(份)時,企業要明確「發展的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未來發展過程中可能會增加此類錢的情形,最關鍵的是確定企業調整的權利。過程中再確定是當企業需要擴大當年」發展的錢「時,企業依據約定有權進行合理增加。

在中長期激勵中,解決此類矛盾的關鍵是事前規劃和約定。讓激勵對象看到「可分的錢「的合理性和激勵性,同時也需要給激勵對象打一支溫和的預防針。未來實施過程中,對於能預見的情形按約定進行,對於不確定的事項由權力歸屬方決策。

B. 求原始股確權案例

這兒有一個案例:
3月27日,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法院為南京原始股投資者許女士訴上海泛華能源應用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泛華公司)及該公司董事會秘書鄒某股權投資款項返還一案立案。這是2008年1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中國證監會《關於整治非法證券活動有關問題的通知》頒布以來,上海法院為原始股投資者民事賠償立案的第一起案件。

據了解,原告的起訴標的為29萬多元,包括要求法院確認她與泛華公司之間達成的股權轉讓《協議書》與《股權受讓書》無效,要求泛華公司向她返還購股款項之餘款24.8萬元及支付購權款項利息4萬多元,並要求董事會秘書鄒某根據《承諾書》承擔連帶責任。

起訴書稱,泛華公司繫上海市工商局登記注冊的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9月18日申請設立時,投資方為上海浦東新區三家法人股東,1997年11月30日進行改制,又增加了上海浦東六家法人股東或機構組織股東共同組成投資方,並變更企業名稱為現名,而在上海市人民政府的批文中,明確要求其在「公司設立後,須按《公司法》及有關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的要求,規范運作」。

原告在起訴書中稱,泛華公司在沒有經過許可批準的情況下,通過中介機構違法地擅自對外發行其股票。通過某證券公司南京營業部的工作人員對外推銷其股權。在這些人員的蠱惑性宣傳和欺詐性引誘下,2006年4月6日,原告購買了泛華公司股權10萬股,轉讓價格為每股3.98元,合計39.8萬元,在原告支付款項後,泛華公司提供了蓋章的《股權證》,雙方簽訂有《股權受讓書》與《協議書》。在《協議書》中,泛華公司強調其股票將掛牌上市,若在2007年6月30日之前未能掛牌上市,《協議書》將按申購價原價回購。但在泛華公司的工商登記中,從來沒有原告作為其股東的工商登記內容,而且原告從來也沒有擔任過泛華公司處的職工。

原告在起訴書中表示,當原告發現泛華公司的行為系非法發行證券的行為,多次向泛華公司與鄒某要求返還投資款項時,開始為泛華公司與鄒某拒絕。其後,經過多次追索,泛華公司與鄒某才向原告支付了15萬元,並由鄒某寫下了《承諾書》,《承諾書》約定購股款項之餘款的最後付款期限為2007年4月30日,但到期後,泛華公司與鄒某拒不履行約定。

在這種情況下,原告認為,根據《民法通則》、《公司法》、《證券法》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中國證監會《關於整治非法證券活動有關問題的通知》,以及其他法律法規、規范性文件,可以要求泛華公司與鄒某履行承諾,返還自己股權投資款項之及其利息,依法維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原告同時委託上海證券報投資者維權志願團成員,上海新望聞達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宋一欣律師作為代理律師,為其出庭代理這一原始股維權案件。

C. 求股權激勵機制的典型案例 或是金地集團股權激勵機制的相關信息

【案例分析】金發科技股權激勵計劃實施前後的盈餘管理分析

2006年1月1日中國證監會發布的《上市公司股權激勵管理辦法》正式施行後,股權激勵越來越受到重視。從理論上講,股權激勵制度可以約束管理人員的機會主義行為,減少股東對其進行監督的成本,實現委託代理雙方之間長期的利益分享、風險共擔的目的。但在我國公司治理發展的初期,由於存在信息不對稱,上市公司管理層通過盈餘管理讓公司賬面業績滿足股權激勵的行權條件的行為時有發生,使得上市公司的股權激勵制度的實施給其業績帶來較大的波動性。本文在此以金發科技公司為例,分析股權激勵計劃的實施狀況、企業存在盈餘管理的可能性及其對企業的影響,以期為投資者正確認識企業股權計劃的合理性提供分析手段與方法。
一、股權激勵計劃及實施情況
2006年9月1日,金發科技臨時股東大會審議通過股權激勵計劃,授予激勵對象3 185萬份股票期權,股票來源為金發科技向激勵對象定向發行股票,標的股票總數占激勵計劃簽署時金發科技股票總額31 850萬股的10%,達到激勵股數的上限。每份股票期權擁有在授權日其3年內的可行權日以行權價格13.15元(2006年度轉增股本後,行權價格調為6.43元/股)和行權條件購買1股金發科技股票的權利。
在金發科技股權激勵方案中,與公司業績指標相關的行權條件有兩個:一是金發科技上一年度凈利潤較前一年度增長20%,二是金發科技上一年度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不低於18%。自股權激勵計劃授權日一年後,滿足行權條件的激勵對象可以在可行權日行權。激勵對象首次行權不得超過獲授股票期權的20%,剩餘獲授股票期權,激勵對象可以在首次行權的90天後、股票期權有效期內選擇分次行權,但自授予年度後的第一個完整會計年度的累計行權比例不得超過獲授份額的30%,第二個完整會計年度的累計行權比例不得超過獲授份額的60%,第三個完整會計年度的股票期權有效期內累計行權比例不得超過獲授份額的100%。
金發科技2006年度和2007年度業績指標均達到行權條件。2008年3月激勵對象均以自身獲授股票期權數量的2%參加行權,行權數量合計為127.4萬份,行權價格為6.43元/股。2007年度利潤分配方案實施完成後,行權價格相應調整為6.23元/股,剩餘未行權股票期權為6 242.6萬份。於是,2008年6月公司激勵對象以自身獲授股票期權數量的58%參加行權,行權數量為3 694.6萬股,行權價格為6.23元/股。
二、股權激勵計劃實施前後業績對比分析
金發科技股權激勵計劃中規定,?獲准行權年度是指2007年、2008年和2009年,因此,2006年度至2008年度公司的業績尤為重要,這三年的業績是關系著高管層能否順利行權的關鍵因素。
表1顯示,2006年度金發科技的
表1 2003年度至2008年度與行權條件相關的業績指標
年 度
2003
2004
2005
2006(舊)
2006(新)
2007
2008

凈利潤較前一年度
增長幅度(%) 24.44
13.12
56.26
87.69
54.93
29.19
-42.67

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
32.39
17.17
17.47
26.42
21.56
18.64
6.95

註:2006(舊)表示2006年度舊企業會計准則下的財務數據,2006(新)表示2006年度新企業會計准則下的財務數據。
業績非常好,兩項業績指標在6年中都達到了較高點。按照新企業會計准則的要求進行調整後,這兩項指標的數值依然可觀。但從2007年開始,公司業績開始下滑。2007年度金發科技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勉強達到行權條件規定的18%,僅僅高出0.64%。而2008年度金發科技的經營業績則未達到股權激勵計劃規定的行權條件。觀察這6年的數據可以發現,凈利潤的增長幅度起伏較大,但凈資產收益率的變化卻較為平穩。為何會產生這種現象?是否與股權激勵計劃產生股票期權費用計入成本費用有關?筆者在此做進一步分析。
根據新企業會計准則的要求,在行權等待期內的每個資產負債表日,金發科技需根據行權條件對可行權股份作出最佳估計,以各部分在授予日的公允價值,按從授予日其各會計期間換取期權實際服務的月份占該部分期權最低服務總月份(等待期)的權數進行分攤計算股票期權費用總額,扣除前期分擔的所有期權費用列入當期的成本費用,同時計入資本公積,不確認其後續公允價值變動。金發科技2006年度(根據新企業會計准則調整後的財務報表)和2007年度分別確認了55 220 067.12元和147 700 559.88元的成本費用,分別計入了管理費用、營業費用和製造費用。因此,在行權等待期內,股權激勵只會對企業成本費用和資本公積等科目產生影響,並不影響企業當期的現金流量。金發科技2006年度的財務報告由於採用了舊的企業會計准則,對成本費用和資本公積並沒有產生影響,從而對當年的利潤也無影響。2007年度金發科技由於確認了大量的成本費用,影響了其財務狀況,因此,筆者在剔除了股權激勵對金發科技財務數據的影響之後,將其與同行業未實施股權激勵計劃的凌雲股份進行對比發現:身處相同經濟環境中同一行業的凌雲股份凈資產收益率相對穩定,從2005年起就開始穩步上升,這與金發科技大幅度波動的凈資產收益率形成鮮明對比。雖然2008年度金融危機的爆發會對企業的業績產生一定影響,但是金發科技在剔除股權激勵影響的情況下凈資產收益率還是比2007年度下降了13.80%,下降幅度過大。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度金發科技的主營業務收入是凌雲股份的3.63倍,高達71.68億元,但是其凈利潤僅是凌雲股份的2.33倍即2.27億元。也就是說金發科技2008年度存在大量的成本費用,凈利潤大幅下降,導致凈資產收益率迅速降低。為何會出現這一反常現象?是否與其自身進行盈餘管理有關?筆者在此做進一步分析。
三、盈餘管理方法剖析
(一)控製成本費用
金發科技2006年度和2007年度分別確認了55 220 067.12元和147 700 559.88元的股票期權費用,該成本費用占凈利潤比重較大。在剔除股票期權成本對財務狀況的影響後,2007年度成本費用比例總計為90.20%,是2003年至2008年中成本費用最低的一年。表2清晰地反映出金發科技歷年成本費用的情況,除去2007年的特殊情況,其餘5年都維持在92.29%以上。如果以92.29%為成本費用正常情況下的最低比例,那麼2007年度比最低比例時的成本費用還減少了1.28億元。在這種情況下2007年度的主營業務收入卻增加了17.76億元。恰恰相反,2008年度主營業務收入比2007年度增加了7.45億元,但其成本費用比例卻增加至93.58%。這反映了金發科技在股權激勵計劃實施之前就開始進行盈餘管理,其目的是為在適當時機釋放利潤埋下伏筆,為達到行權條件提供一定的保證。
(二)控制應計項目
實證會計理論認為企業營業利潤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這部分利潤已經實現了現金流入;另一部分是總體應計利潤,這部分利潤是按照權責發生制原則確認的,但沒有實際的現金流入。企業難以對現金流量進行操控,因此只能通過應計利潤進行盈餘管理。表3為幾年來金發科技的利潤構成情況。
表3顯示,金發科技2007年度營業利潤比2006年度增加了109 944 875.72元,但其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凈額卻比
年 度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主營成本比例(%)
87.64
89.59
89.65
87.47
85.63
86.36

營業費用比例(%)
2.81
1.96
1.72
1.76
1.82
2.17

管理費用比例(%)
2.16
2.59
2.45
2.23
1.70
2.47

財務費用比例(%)
0.62
0.72
0.76
0.83
1.05
2.58

成本費用比例總計(%)
93.23
94.86
94.59
92.29
90.20
93.58

2006年度減少了1 093 462 994.36元,其結果是2007年度的總體應計利潤比2006年度增加了1 203 407 870.08元。令人奇怪的是,在2008年度總體應計利潤又急劇下降,恢復到2007年之前的水平。由此可見,2007年度金發科技可能已經預見了公司本年度盈利困難,業績指標將會下降,所以對總體應計利潤的可操控部分進行了操縱,其目的就是使2007年度的業績指標達到行權條件。
下面再看金發科技的應收賬款情況。正常情況下,公司應收賬款金額應隨著主營業務收入的增長而增長,每年應收賬款凈額與當年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變化是較為平穩的,差異不會太大。但從表4中可以看到,2007年度應收賬款凈額與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達到了6年的最高點,主營業務收入比2006年度增加了17.72億元,應收賬款凈額增長了5.36億元,與期初相比增幅67%,賬齡在6個月以內的應收賬款高達13.1億元,占應收賬款期末數總額的97.06%,其中,金發科技給予客戶1到3個月的信用結算期未到,是產生13.1億元應收賬款的主要原因。應收賬款的增加並沒有使得應收票據減少,情況恰恰相反,2007年度期末應收票據比期初增加了101.72%。2008年度主營業務收入雖然增加7.44億元,但應收賬款凈額反而下降,應收賬款凈額與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達到了6年中的最低點。盡管2008年度應收票據增加,但其增加金額與應收賬款減少金額還是相差1億元。表明金發科技將2008年的部分利潤進行提前確認,以保證2007年能夠順利滿足行權條件。
(三)控制子公司財務狀況
金發科技在2007年報告期內收購某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某房地產公司),對其進行盈餘管理也有幫助。在合並資產負債表中,金發科技2007年度其他應收賬款凈額與期初相比增幅為660.80%,某房地產公司的應收款項是其應收賬款增加的主要因素。另外,2007年度金發科技預收款項比期初增加1.53億元,增幅為279.69%,而在預收款項中,某房地產公司為1.39億元,佔90.85%。某房地產公司開發的項目竣工驗收尚未辦理完畢,為2008年金發科技的年度報告保留了利潤增長空間。如果2008年度項目能夠竣工驗收,那麼就可確認某房地產公司的收入3.4億元,這對金發科技2008年度的利潤會有較大影響。
只可惜,金發科技在保證了前兩年業績的增長後,2008年度功虧一簣。由於前兩年的業績均符合行權條件,金發科技的高管層獲得了3 822萬股的股權激勵,並均在2008年度A股市場上行權套現獲取巨額報酬。而與此同時,金發科技2008年度凈利潤較前一年下降42.67%,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下降至6.95%,接近2007年度的三分之一。這種反常的現象就是高管層針對股權
表4 2003年度至2008年度主營業務收入與應收賬款情況 單位:元
年度
主營業務收入
應收賬款凈額
應收賬款凈額/主營業務收入(%)
應收票據
應收票據/主營業務收入(%)

2003
1 560 507 039.08
232 791 331.47
14.92
47 309 576.38
3.03

2004
2 391 575 738.45
434 137 652.52
18.15
151 578 887.60
6.34

2005
3 454 873 302.08
610 519 671.82
17.67
199 131 174.60
5.76

2006
4 651 811 484.86
796 253 112.38
17.12
221 752 309.68
4.77

2007
6 423 411 880.81
1 331 855 201.23
20.73
447 312 407.11
6.96

2008
7 168 283 182.96
1 036 660 212.85
14.46
643 275 004.88
8.97

激勵進行盈餘管理所遺留下的後果。
四、啟示和建議
(一)我國股權激勵尚在摸索階段,股權激勵方案的設計不夠合理,使上市公司管理層可能通過盈餘管理操控公司未來業績,來獲取個人利益。因此,只有規范股權激勵計劃的制定、提出嚴格的行權條件與行權時間,才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上市公司管理層通過盈餘管理來掏空上市公司的行為。此外,我國相關會計准則和上市公司外部監管制度的不完善也在某種程度上為上市公司進行盈餘管理提供可趁之機。
(二)完善管理層股權激勵計劃的考核指標體系,採用以財務比率和經營性現金流量為基礎的短期考核指標,以及股票市場價格等長期考核指標。經營性現金流量不易被企業管理層操縱,是比較客觀的會計信息。在股權激勵計劃中加入這個衡量指標,能夠較好地控制管理層的盈餘管理行為。將股票的市場價格作為一個長期考核指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業的市場價值,同時保護中小投資者的利益。
(三)對上市公司有關股權激勵制度以及實施的信息實行強制性披露,加強對上市公司盈餘管理行為的監管。加大信息披露的力度會增加盈餘管理的難度,從而可以減少上市公司盈餘管理的行為。另外,需加強對上市公司披露行為的監督檢查,對發現的違規行為要進行嚴厲懲處。
(四)進一步細化與完善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只有在公司治理結構完善的前提下,不斷完善企業內部控制制度,促使管理層基於自身長遠利益考慮,作出理性選擇,才能降低盈餘管理對企業長期發展的不利影響。■
(作者單位:東華大學管理學院)
責任編輯 劉黎靜

D. 公司融資後,股權怎麼分配

公司融資後,股權一般都是根據投入的份額來分配的,如果投入的不是實物,那可以根據評估價格、投資者的公認來確認份額,這樣的股權分配一般都是投資者根據自己投資的比例所具備的發言權來協商,沒有可比性,要具體問題具體協商。

以騰訊公司為例:

在創立之初,「五虎將」們一共湊了50萬元,其中:馬化騰為首席執行官,出資23.75萬元,佔47.5%,張志東為首席技術官,出資10萬元,佔20%,曾李青為首席運營官,出資6.25萬元,佔12.5%,許晨曄為首席信息官,出資5萬元,佔10%,陳一丹為首席行政官,出資5萬元,佔10%。

相較於固定的薪資,股權更具有長遠的投資價值。一般來說,隨著公司的發展壯大,合夥人手中的股權很有可能會翻好幾倍,遠不是固定薪資可以比擬的,創業者可以以此來說服和吸引優秀人才。

每個創業公司的實際情況不同,股權的分配並沒有一個固定的方案。但股權分配應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則,好的股權分配方式不僅可以使股東們的利益最大化,還能使股東們同心協力,一起把精力放在創業團隊,促進公司更好的發展。



(4)公司給股票的案例擴展閱讀:

天使投資提出一系列相關要求後,公司注冊股票數量,內部核算每股價格。同時,所有股東的股票只佔到總量的75%左右,由於創業公司沒有相應的資金或者技術做抵押,剩下的25%部分用於以下用途:

1、創始人根據貢獻拿到一部分股票作為補償。

2、公司未來發展需要給員工發股票期權。

3、 公司重要的成員包括CEO,將獲得一定數量的股票。幾個投資人的股份之和小於公司創始人的,不超過 30%。

E. 公司是一家科技公司,公司給了我3萬元的原始股(1元的單價),將在香港上市,請問原始股收益如何

原始股常識

一. 什麼是原始股:

在中國證券市場上,「原始股」一向是贏利和發財的代名詞。在中國股市初期,在股票一級市場上以發行價向社會公開發行的企業股票,投資者若購得數百股,日後上市,漲至數十元,可發一筆小財,若購得數千股,可發一筆大財,若是資金實力雄厚,購得數萬股,數十萬股,日後上市,利潤便是數以百萬計了。這便是中國股市的第一桶金。

二. 原始股的分類:

原始股從總體上可劃分為:國有股、法人股與自然人股。

(1)國有股是國家持有股份,目前中國的法律還沒有允許上市流通

(2)法人股是企業法人所持有的股份,不經過轉讓是不能直接上市流通的;

(3)自然人股是一般個人所持有的股票,一旦該股票上市就可以流通的股票。

三. 原始股的收益:

通過上市獲取幾倍甚至幾十倍的高額回報,很多成功人士就是從中得到第一桶金的。通過分紅取得比銀行利息高得多的回報。

四. 原始股的投資案例:股權的出現,給我們提供了第二桶金的機會。

1999年2月17日,以生產數碼無線電話稱雄市場的廣東企業僑興環球產在美國納斯達克市場上市,因而成為我國第一家境外的上市的民營企業。由於受到中美簽署入世協議利好因素刺激,僑興環球股票17日升幅達268%,上漲8.375美元,開盤價3.125美元,收市11.5美元,成交創下天量。1999年12月31日,股價飆升至28美元。幾天內扶搖直上,價格榮登納斯達克市場一周漲幅十大股票第六位,市值一周內增加了1.5億美元。外國記者形容:中國民營企業股票就像坐上火箭一樣往上漲。

當年,美國可口可樂公司剛起步時,也發行了上市前的股權轉讓,可是認購的人們並不多。可美國的巴菲特——世界第二富豪,卻獨具慧眼將手中的全部資金投入股權,而且上市後不拋售。現在他每年僅從可口可樂公司的股權分紅就是幾千萬美元。比爾蓋茨當年起家的時候僅有6萬美元,是與別人合作創辦了微軟公司,如今他的資產是400億美元,如果他當年哪怕出讓一千股股權,他今天就將減少7000萬美元,中國西部的股權神話家——吳墀衍(深圳大學的老師)。10年前他用手中僅有的6萬元的人民幣投資股權,到今天擁有1.7億的身價。2004年,吳墀衍老師又是投資150萬元人民幣認購了康旺抗菌的股權,並同時認購了其他的優秀的企業的股權,吳老師最早是投資百龍數碼科技起家的。 吳老師當時以1.8元買入原始股200萬份,一級市場價格為7.2-7.5元,以開盤價11.8元拋出。以1.5元買入陝西解放原始股20萬份,以開盤價13元拋售。3.5元買入長安信息35萬股,以開盤價13.8元拋售。僅10年的時間從6萬元一躍成為擁有1.7億的富豪。

五.購原始股應注意哪些?

購股者要了解承銷商是否有授權經銷該原始股的資格,一般有國家授權承銷原始股的機構所承銷的原始股的標的都是經過周密的調研後才進行銷售該原始股的,上市的機率都比較大;反之,就容易上當受騙。

購股者要了解發售企業的生產經營現狀。了解考察企業的經營效益的好壞可從企業的銷售收入、銷售稅金、利潤總額等項情況去看,這些數字都能在企業發售股票說明書中查到。

要看發行股票的用途。一般說來,發售股票的用途是用來擴大再生產的某些工程項目、引進先進的技術設備、增強企業發展後勁的某些用項等,這些都是值得投資的。如若工業生產企業發售股票是用來補充流動資金私有制,那就要慎重考慮,是不是企業外欠資金太多,發售股票的目的是用來補窟窿還是償還企業的虧損債務,購買這樣的股票是不會創造新的再生價值的。因此也不可能給購股者帶來好的收益,而且存在著較大的風險性。

要看發售股票企業負債的額度。購買某企業的股票時要特別注意該企業公布的一些會計資料報告,這些資料報告兇手企業資產總額、負債總額、資產凈值等。

要看溢價發售的比例。現在的企業發售股票大多採取溢價發售的辦法。溢價發售的比例越小,購股者的風險性越小,溢價發售的比例越大,給購股者造成的風險性就越大。

要看預測分紅的股利。股利越高說明資金使用效果越好,這當然是投資者最為期望的。所以,在選擇購買股票時,要看預測分紅股利的高低,股利高的是優先選擇的對象,低的應當慎重購買。

居民購買股票不宜集中投放。投資股票具有高利潤、高風險兩重性,因此在利益風險並存的形勢下,要採取分散投資的方法減少投資的風險性,增強投資的效益性。要對發售企業作出長遠正確的預測。

F. 公司法案例分析,趙旭東版教材的,緊急~~

1.某有限責任公司有A、B、C三股東。A股東持有公司股本的55% ,為控股股東,B股東持股40% ,C股東持股5% 0 A股東欲將其持有的公司股本全部轉讓他人。B股東要 求在同等條件下,對其轉讓的部分股權即公司股本的15%行使優先購買權,達到持有公司股本的559毛,取得公司控制權。A股東則認為,優先購買權不能部分行使,其聯系的股權 受讓方之所以向意受讓股權,就是為取得公司的控制權,如B股東通過部分行使優先購買 權控制了公司,剩餘的40%股權,對方是不會接受轉讓的。所以,A股東要求B股東或者 放棄行使優先購買權,或者對全部股權行使優先購買權。B股東不同意其主張,且也無力 收購全部股權。雙方由此發生爭議。
21998年11月,因時為上海申華大股東的深圳君安公司派出的兩名董事楊某與康菜 案,君安公司於是向上海申華公司提出了更換謝某與張某為董事的提案,但在1998草
月19日舉行的臨時股東大會上,申華公司董事會將君安公司提出的更換董事的提案·一拆為四「,結果使股東大會僅通過了免去楊某與康某的董事職務的議案,而未通過選.,; 某與張某為董事的議案。而且在股東大會作出否決收購科環電子60%股權議案的9
號決議後,申華公司董事會還是決議對科環電子公司進行投資6000萬元(公司章程嗖)
公司股東會授權董事會對6000萬元以下的投資有決定權》 0 1998年12月底通過投資科 環6000萬元( 30%股權)後,次年3月又投資科環4270萬元(21%股權) .由此申華公司實際上購買了科環51 %股權取得了科環公司的控股地位。
君安公司認為,上述任免事項是君安公司作為股東提出的一項完整不可分割的議案,而申華將君安提出的更換董事的提案擅自「一拆為四」,直接侵犯了君安公司作為股東的提案權,而且申華公司在對股東議案擅自拆分後交諸股東會表決前並未予以通告股東知 曉,以至造成了大股東董事人數實際減少了2名的結果。申華公司的此種行為直接違反 了《公司法》第III條的規定。而且君安公司認為,在股東大會否決收購科環電子60%股 權的議案後,申華公司董事長及董事會以公司名義「越權」向科環電子投資6000萬元(占 科環股權的30% )的行為超過了其職權范圍,既無公司的授權實際上也直接推翻了公司股 東會的決議結果,因而系為「非法投資」,應按照《公司法》第118條規定承擔賠償責任。於 是君安公司於1999年1月14日向上海高級人民法院起訴,請求判令98019號臨時股東大 會決議無效及投資行為元效,要求停止侵權行為並返還投資款項、恢復原狀。
3.旺達實業公司連同其餘5家單位發起成立了億達股份有限公司。→年半後,旺達 實業公司因資金緊缺,與前進實業公司簽訂了股份轉讓協議,將其在億達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2萬股,以價值人民幣250萬元轉讓給前進實業公司,雙方當即交接完畢。又過了一 年半,前進實業公司反悔並訴至法院,稱其與旺達實業公司的股份轉讓行為違法無效,要 求旺達實業公司返還價金250萬元並賠償銀行利息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