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公司股票 » 交通銀行股票2014年12月31日收盤價
擴展閱讀
國開銀行股票代碼 2025-05-19 20:41:01
本科生留學美國 2025-05-19 20:25:28
智光電氣股票代碼是多少 2025-05-19 20:25:28

交通銀行股票2014年12月31日收盤價

發布時間: 2023-07-20 18:18:09

『壹』 上證指數的計算及權重股所佔的比例

指數的采樣范圍 納入指數計算范圍的股票稱為指數樣本股(亦稱成份股),成為樣本股的前提條件是該股票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 1. 上證180指數的樣本股是在所有A股股票中抽取最具市場代表性的180種樣本股票。 樣本空間:剔除下列股票後的所有上海A股股票。 上市時間不足一個季度的股票; 暫停上市股票; 經營狀況異常或最近財務報告嚴重虧損的股票; 股價波動較大、市場表現明顯受到操縱的股票; 其他經專家委員會認定的應該剔除的股票。 選樣標准:行業內的代表性;規模;流動性。 選樣方法 根據總市值、流通市值、成交金額和換手率對股票進行綜合排名; 按照各行業的流通市值比例分配樣本只數; 按照行業的樣本分配只數,在行業內選取排名靠前的股票; 對各行業選取的樣本作進一步調整,使成份股總數為180家。 樣本股的調整 上證成份指數依據樣本穩定性和動態跟蹤相結合的原則,每半年調整一次成份股,每次調整比例一般不超過10%。特殊情況時也可能對樣本進行臨時調整。 2. 上證50指數的成份股是在上證180指數的成份股中選取規模大、流動性強的50隻股票。 樣本空間:上證180指數樣本股。 樣本數量:50隻股票。 選樣標准:規模;流動性。 選樣方法:根據流通市值、成交金額對股票進行綜合排名,取排名前50位的股票組成樣本,但市場表現異常並經專家委員會認定不宜作為樣本的股票除外。 3. 上證紅利指數挑選在上證所上市的現金股息率高、分紅比較穩定、具有一定規模及流動性的50隻股票作為樣本。 樣本空間:滿足以下三個條件的上海A 股股票構成上證紅利指數的樣本空間。 (1)過去兩年內連續現金分紅而且每年的現金股息率(稅後)均大於0; (2)過去一年內日均流通市值排名在上海A股的前50%; (3)過去一年內日均成交金額排名在上海A股的前50%。 樣本數量:50隻股票。 選樣標准:過去兩年的平均現金股息率(稅後)。 選樣方法:對樣本空間的股票,按照過去兩年的平均現金股息率(稅後)進行排名,挑選排名最前的50隻股票組成樣本股,但市場表現異常並經專家委員會認定不宜作為樣本的股票除外。 4. 上證180金融股指數從上證180指數中挑選銀行、保險、證券和信託等行業的股票組成樣本股。 樣本空間:以上證180指數樣本股作為樣本空間。 選樣方法:從樣本空間中選擇銀行、保險、證券以及信託等行業股票構成樣本股。 樣本股調整:上證180指數調整樣本股,上證180金融股指數隨之進行相應的調整;若上證180指數中樣本股公司有特殊事件發生,導致其行業屬性發生變化,上證180金融股指數樣本股進行相應的調整。 5. 上證公司治理指數是以上證公司治理板塊的股票作為樣本股編制而成的指數。 樣本選取辦法:樣本股由上證公司治理板塊中的股票組成。 定期調整:每年5到6月份,上證公司治理板塊進行重新評選,中證指數有限公司根據重新評選結果於7月初對上證公司治理指數樣本進行調整。 臨時調整:當上證公司治理板塊股票有特殊事件發生,以致出現不符合公司治理板塊申報條件的,將盡快從公司治理板塊中予以剔除,上證公司治理指數同時進行相應調整。 6. 上證180公司治理指數從上證180指數與上證公司治理指數樣本股中挑選100隻規模大、流動性好的股票組成樣本股。 樣本空間:以上證180指數和上證公司治理指數的樣本股並集作為樣本空間; 選樣方法:上證180公司治理指數按照以下的兩個步驟進行選樣; (1). 根據上證180指數選樣方法對樣本空間內股票進行綜合排名; (2).在上證180指數與上證公司治理指數樣本股交集中,挑選綜合排名前100隻股票作為上證180公司治理指數樣本股。如果該交集股票不足100隻,則在上證公司治理指數樣本股中選擇綜合排名最高的非交集股票補足。 定期調整: (1).隨著上證180指數或上證公司治理指數的定期調整,上證180公司治理指數每半年調整一次樣本股,在1月初和7月初實施調整。 (2).每次樣本調整比例一般不超過10%,除非從樣本空間中被調出的原樣本股票超過10%。 臨時調整:如果上證180指數或者上證公司治理指數出現臨時調整,而被剔除的股票同時也是上證180公司治理指數樣本股,那麼上證180公司治理指數將此樣本剔除,而優先選擇上證180指數與上證公司治理指數交集中尚未調入180公司治理指數且綜合排名最高的股票調入上證180公司治理指數;如果上證180指數與上證公司治理指數交集股票已經全部調入上證180公司治理指數,那麼在上證公司治理指數樣本股中選擇尚未調入180公司治理指數且綜合排名最高的股票調入。 7. 上證中型企業綜合指數樣本空間由全部上海A股股票組成。 中型企業的界定:參考國民經濟產業分類中的大中小型企業劃分的常用方法,結合我國上市公司規模基本特徵,將樣本空間內所有股票分別按照總股本、總資產與營業收入等指標劃分為大型企業、中型企業與小型企業。 大中小型企業劃分標准表 大型 中型 小型 資產總額 ≥25億元 ≥5億元 <5億元 營業收入 ≥15億元 ≥4億元 <4億元 總股本 ≥4億股 ≥1億股 <1億股 注1:對於大型企業與中型企業,只有同時滿足三個參數的下限時,才能劃歸相應的檔位,否則劃入下一檔。 注2:對面值不等於1元人民幣的股票,將其折算為1元後進行界定。 注3:總股本指上市公司股本總額,包括境內股也包括在境外上市的股份。 指數選樣:所有被劃為中型企業的上市公司股票組成中型企業指數樣本股。 樣本調整:每年6月份,根據上市公司最新年報重新對上市公司進行大中小型劃分。根據最新劃分結果,於每年7月初對上證中型企業綜合指數成份股進行定期調整,調整生效時間是7月份第一個交易日。特殊情況下也可以對中型企業綜合指數成分股進行臨時調整。 中型企業界定標准調整:中型企業劃分標准每年檢討一次,並適時調整劃分標准。 8. 上證綜合指數的樣本股是全部上市股票(A股和B股) 8. 新綜指樣本股是全部上證所上市的已完成股權分置改革的滬市上市公司股票。 10. 分類指數的成份股是相應股票類別或行業類別的全部股票 上證A股指數的樣本股是全部上市A股,上證B股指數的樣本股是全部上市B股 上海證券交易所對上市公司按其所屬行業分成五大類別:工業類、商業類、房地產業類、公用事業類、綜合業類,行業分類指數的樣本股是該行業全部上市股票(A股和B股)。 10. 基金指數的成份股是所有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的證券投資基金 指數的計算 上證指數系列均以「點」為單位。 1. 基日、基期與基期指數 基期亦稱為除數 上證180指數是1996年7月1日起正式發布的上證30指數的延續,基點為2002年6月28日上證30指數的收盤指數3299.05點,2002年7月1日正式發布。 上證50指數以2003年12月31日為基日,以該日50隻成份股的調整市值為基期,基期指數定為1000點,自2004年1月2日起正式發布。 上證紅利指數以2004年12月31日為基日,以該日所有樣本股的調整市值為基期,基期指數定為1000點,自2005年1月4日起正式發布。 上證180金融股指數以為2002年6月28日為基日,以該日所有股票樣本的調整市值為基期,基點為1000點。 上證公司治理指數以2007年6月29日為基日,以該日所有股票樣本的調整市值為基期,基點為1000點。 上證180公司治理指數以2007年6月29日為基日,以該日所有股票樣本的調整市值為基期,基點為1000點。 上證中型企業綜合指數以2007年12月28日為基日,基點為1000點。 上證綜合指數以1990年12月19日為基日,以該日所有股票的市價總值為基期,基期指數定為100點,自1991年7月15日起正式發布。 新上證綜指以2005年12月30日為基日,以該日所有樣本股票的總市值為基期,基點1000點,自2006年第一個交易日正式發布。 上證A股指數以1990年12月19日為基日,以該日所有A股的市價總值為基期,基期指數定為100點,自1992年2月21日起正式發布。 上證B股指數,以1992年2月21日為基日,以該日所有B股的市價總值為基期,基期指數定為100點,自1992年8月17日起正式發布。 分類指數以1993年4月30日為基日,以該日相應行業類別所有股票的市價總值為基期,基期指數統一定為1358.78點(1993年4月30日上證綜合指數收盤值),自1993年6月1日起正式發布。 上證基金指數以2000年5月8日為基日,以該日所有證券投資基金市價總值為基期,基日指數為1000點,自2000年6月9日起正式發布。 2. 計算公式 上證指數系列均採用派許加權綜合價格指數公式計算 上證中型企業綜合指數/上證中型企業綜合全收益指數 上證中型企業綜合指數採用派許加權方法,按照樣本股的調整股本數為權數進行加權計算。計算公式為: 報告期指數 = 報告期成份股的調整市值 / 基期 ×1000 其中,調整市值 = ∑(市價×調整股本數)。調整股本數計算方法同上證180指數。 上證180指數/上證180全收益指數 上證成份指數以成份股的調整股本數為權數進行加權計算,計算公式為: 報告期指數 = 報告期成份股的調整市值 / 基日成份股的調整市值 × 1000 其中,調整市值 = ∑(市價×調整股本數),基日成份股的調整市值亦稱為除數,調整股本數採用分級靠檔的方法對成份股股本進行調整。根據國際慣例和專家委員會意見,上證成份指數的分級靠檔方法如下表所示。比如,某股票流通股比例(流通股本/總股本)為7%,低於10%,則採用流通股本為權數;某股票流通比例為35%,落在區間(30,40 )內,對應的加權比例為40%,則將總股本的40%作為權數。 流通比例(%) ≤10 (10,20] (20,30] (30,40] (40,50] (50,60] (60,70] (70,80] >80 加權比例(%) 流通比例 20 30 40 50 60 70 80 100 上證50指數/上證50全收益指數 上證50指數採用派許加權方法,按照樣本股的調整股本數為權數進行加權計算。計算公式為: 報告期指數 = 報告期成份股的調整市值 / 基期× 1000 其中,調整市值 = ∑(市價×調整股數)。調整股本數採用分級靠檔的方法對成份股股本進行調整。上證50指數的分級靠檔方法如下表所示: 流通比例(%) ≤10 (10,20] (20,30] (30,40] (40,50] (50,60] (60,70] (70,80] >80 加權比例(%) 流通比例 20 30 40 50 60 70 80 100 上證紅利指數/上證紅利全收益指數 上證紅利指數採用派許加權方法,按照樣本股的調整股本數為權數進行加權計算。計算公式為: 報告期指數 = 報告期成份股的調整市值 / 基期 × 基期指數 其中,調整市值 = ∑(市價×調整股數)。 調整股本數採用分級靠檔的方法對成份股股本進行調整。上證紅利指數的分級靠檔方法如下表所示: 流通比例(%) ≤10 (10,20] (20,30] (30,40] (40,50] (50,60] (60,70] (70,80] >80 加權比例(%) 流通比例 20 30 40 50 60 70 80 100 上證180金融股指數/上證180金融全收益指數 採用派許加權綜合價格指數公式進行計算,公式如下: 報告期指數 = 報告期樣本股的調整市值 / 基期 × 1000 其中,調整市值 = ∑(股價×調整股本數×權重上限因子),調整股本數的計算方法同上證180指數。權重上限因子介於0和1之間,以使樣本股權重不超過15%。 上證公司治理指數/上證公司治理全收益指數 同上證180指數。 上證180公司治理指數/上證180公司治理全收益指數 採用派許加權綜合價格指數公式進行計算,公式如下: 報告期指數 = 報告期樣本股的調整市值 / 基期 × 1000 其中,調整市值 = ∑(股價×調整股本數),調整股本數的計算方法同上證180指數。 綜合指數與分類指數 上證綜合指數與分類指數以樣本股的發行股本數為權數進行加權計算,計算公式為: 報告期指數 =報告期成份股的總市值 / 基期× 基期指數 其中,總市值 = ∑(市價×發行股數)。 新上證綜指採用派許加權方法,以樣本股的發行股本數為權數進行加權計算,計算公式為: 報告期指數 =(報告期成份股的總市值/基期)×基期指數 其中,總市值 = ∑(市價×發行股數)。 基金指數 基金指數以基金發行份額為權數進行加權計算,計算公式為: 報告期指數 =報告期基金的總市值 / 基期× 基日指數 其中,總市值 = ∑(市價×發行份額) B股價格單位 成份股中的B股在計算上證B股指數時,價格採用美元計算。 成份股中的B股在計算其他指數時,價格按適用匯率(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每周最後一個交易日的人民幣兌美元的中間價)折算成人民幣。 3. 指數的實時計算 上證指數系列均為「實時逐筆」計算。 具體做法是,在每一交易日集合競價結束後,用集合競價產生的股票開盤價(無成交者取昨收盤價)計算開盤指數,以後每有一筆新的成交,就重新計算一次指數,直至收盤,實時向外發布。其中各成份股的計算價位(X)根據以下原則確定: 若當日沒有成交,則 X = 前日收盤價 若當日有成交,則 X = 最新成交價。 信息披露和動態 關於發布上證公司債、上證分離債指數的公告 2008-09-22 關於發布上證180公司治理指數的公告 2008-08-26 上證180金融股指數權重上限因子 2008-07-01 關於調整上證公司治理指數樣本股的公告 2008-06-16 關於調整上證180、上證50等指數樣本股的公告 2008-06-04 上證中型企業指數樣本股調整名單 2008-06-04 關於發布上證中型企業綜合指數的公告 2008-04-16 關於調整上證180金融股指數樣本的公告 2008-02-13 關於調整自由流通量實施規則的公告 2008-01-08 關於調整上證系列指數樣本股的公告 2007-12-25 關於發布上證公司治理指數的公告 2007-12-19 關於調整上證180、上證50等指數樣本股的公告 2007-12-10 >>更多 指數的修正 1. 修正公式 上證指數系列均採用「除數修正法」修正。 當成份股名單發生變化或成份股的股本結構發生變化或成份股的市值出現非交易因素的變動時,採用「除數修正法」修正原固定除數,以保證指數的連續性。修正公式為: 修正前的市值 / 原除數 = 修正後的市值 / 新除數 其中,修正後的市值 = 修正前的市值 + 新增(減)市值; 由此公式得出新除數(即修正後的除數,又稱新基期),並據此計算以後的指數。 2. 需要修正的幾種情況 新上市--凡有成份股新上市,上市後第一個交易日計入指數(上證180指數除外)。 除息--凡有成份股除息(分紅派息),指數不予修正,任其自然回落。 除權--凡有成份股送股或配股,在成份股的除權基準日前修正指數。修正後市值 = 除權報價×除權後的股本數+修正前市值(不含除權股票)。 匯率變動--每一交易周的最後一個交易日,根據中國外匯交易中心該日人民幣兌美元的中間價修正指數。 停牌--當某一成份股在交易時間內突然停牌,取其最後成交價計算即時指數,直至收盤。 暫停交易--當某一成份股暫停交易時,不作任何調整,用該股票暫停交易的前一交易日收盤價直接計算指數。若停牌時間超過兩日以上,則予以撤權,待其復牌後再予復權。 摘牌--凡有成份股摘牌(終止交易),在其摘牌日前進行指數修正。 股本變動--凡有成份股發生其他股本變動(如內部職工股上市引起的流通股本增加等),在成份股的股本變動日前修正指數。 修正後市值 = 收盤價×調整後的股本數+修正前市值(不含變動股票)。 停市--A股或B股部分停市時,指數照常計算;A股與B股全部停市時,指數停止計算。 註: 上證180全收益指數、上證50全收益指數、上證紅利全收益指數、上證180金融股全收益指數、上證公司治理全收益指數、上證180公司治理全收益指數、上證中型企業全收益指數的計算中將樣本股分紅計入指數收益,供投資者從不同角度考量指數走勢

記得採納啊

『貳』 2014年在交通銀行股價最低時買1萬股,放到現在會發生什麼

2014年3月是交通銀行自上市以來股價下跌到最低時候,那時的最低價為每一股3.59元,買入一萬股在不計算交給券商的手續費的情況下要支出35900元人民幣。

銀行股、尤其是盤子那麼大的銀行股通常有兩個特點,一是流通性不強導致股價相對波動不會太大;二是銀行股每年都會有分紅且紅利率相當不錯。交通銀行當然也不例外,對於在2014年3月買入交通銀行的投資者而言,目前為止可以享受到的是2013-2019年度的分紅。(2020年度的分紅預計在2021年7月才會下發)

根據往期的財報顯示,交通銀行2013-2019分紅結果依次為每股分0.26元、0.27元、0.27元、0.2715元、0.2856元、0.3元、0.315元。累加在一起分紅總額為每股分1.9721元。 對於持有1萬股的股東來說一共可以拿到19721元的現金分紅。 長期持股的情況下不用繳納20%的個人所得稅,故19721元是實際到手的分紅收入。

另外一方面,交通銀行今天的收盤價為4.93元,相比於最低點3.59元的成本來說,每股資本利得收益為1.34元,1萬股能夠獲得的資本利得總和為13400元。

假設題主拿到的現金分紅並沒有繼續追加投資交通銀行的話,從2014年3月至今一共從1萬股的交通銀行上獲益 19721+13400=33121元。

相比於之前投入的35900元成本,累計收益率達到了92.25%,這7年2個月中的年平均收益率為12.87%。這樣的收益率超過了不少每日在股市裡進進出出的人。

當然,買股票不太可能會買在最低點。如果題主是在2015年買入的交通銀行,結果就比較慘痛了。

其實如果在類似的年份以較低的價格買入工商銀行的話收益會更高一些,一萬股的成本為33200元,能夠賺得36900元,累計收益率為111%。

這也是我為什麼推薦真的想要穩健性投資者的股民直接購買工商銀行的股票並長期持有就行了的原因。工商銀行不僅收益率更高,從企業的安全度來說也更加可靠,畢竟是全球最大的銀行。


2014年交通銀行股價最低是3.59元,買入1萬股,放到現在盈利30321元,其中紅利收入17121元,股票漲幅收入13200元,持有7年,平均年化收益達到12%。


2014年10派2.7元,紅利收入2700元;


2015年10派2.7元,紅利收入2700元;


2016年10派2.715元,紅利收入2715元;


2017年10派2.856元,紅利收入2856元;


2018年10派37元,紅利收入3000元;


2019年10派3.15元,紅利收入3150元;


截止到2021年5月27日,交通銀行收盤價4.91元,每股1.32元,盈利13200元。

我給你算算:

1、2014年最低價為3.59元,日期為3月12日。今天價格為4.73元。

2、今天是2022年3月18日,總計持股8年加6天。計:8.016438年。

3、每年分紅後你於次日把紅利轉為股票,2014年3月14日的後復權值為4.98元,2022年3月18日的值為9.32元,增加了1.8715倍。平均年收益率:(9.32-4.98) 4.98 8.016438x100% 10.87%。

4、10000股當時價格為35900元,今天的價格為67186.85元。

一丶回答你的問題:

你2014年最低價買入交通銀行10000股,花費35900元,持股不動,每年用紅利繼續購入交通銀行股票,到今日你的股票價值為67186.85元,增長了87.15%,平均年收益率10.87%,遠遠高於同期銀行利率。

二丶給你的建議:

1、假如,你今年30歲,你將來65年退休,屆時你的10000股交通銀行股票總值為:67186.85x(1 3.17 10 4.73) 35 650593.95元。在66歲這一年你可每年分紅43602元,平均每月3633元。

2、假如你只想活80歲,你可以在退休後15年存續期內每月賣岀股票,平均每月可得

650593.95 15 12 3614(元)。

3、這樣,你每月輔助養老金是以上2項相加之和,為:3633 3614 7247(元)

(逐年會少一點,我用手機算的,不方便)

4、你的輔助養老金可能比國家養老金高。假如,今後35年,中國經濟平均增長率5%,養老金年增長率與經濟增長同步。今年全國平均養老金為3500元,在2057年時,平均養老人為3500 35x5% 6125(元)。

5、恭喜你,你理財成功。

你是不是考慮給我個紅包啊。

2014年交通銀行的股價最低是3.59元,雖然銀行股大部分時間波動比較小,但是2014年-2015年交通卻是振幅比較大,當然也是A股大牛市的原因,2016年以後,交通銀行走勢比較低迷,目前交通銀行的股價是4.83元。

如果2014年最低價買入交通銀行10000股,如果一直拿著不動,說運氣好也可以說運氣不好,因為此時的股價是近10年的最低價,而此時A股才2000多點,而現在A股3529點,顯然交通銀行是跑不贏A股的。

當然銀行股的分紅也是一筆可觀的收入,交通銀行從2014年到現在有7次分紅,依次是10派2.6,10派2.7元,10派2.7元,10派2.715元,10派2.856元,10派3元,10派3.15元,算下來分紅大概2萬塊錢左右。

綜合來看,交通銀行走勢一般,6大行當中,郵儲剛上市,工商和建行走勢稍好,中行、農行跟交行走勢差不多。

幾年沒炒銀行股了,上次還是2015年大跌後以4.56元買入建設銀行20萬股,2018年1月9.62元賣出,持股三年分紅將進0.8元,賺120%。此後幾年炒股票,買啥都不漲,賺少賠多。今年1月賣出大部股票以4.45元買入交通銀行30萬股,原因是該行 歷史 悠久,經營穩健,市凈率市盈率特低,分紅好。計劃持股3 5年,不翻倍不賣。

2014年底是最近一個牛市的起點,但經過那輪牛市之後,證券指數掉下來已經盤了多年,銀行股也沒有出來行情,所以說,按你這樣的炒作現在可能還被套在裡面出不來了。[呲牙]

打個比方說吧:假如你在2014年入職一個沒有上升空間的行業。那麼2022年的你和2014年的你,不會有質的改變。

『叄』 想問下股票分紅怎麼算的

你好!
股票分紅是按照分紅方案決案實施一般情況下和耳每股收益沒有關系,但是一般公司業績好才會有比較好的分紅方案,樓主只是單純看到基本每股收益是0.88元認為很高,由於銀行在中國特殊的情況下基本算是處於壟斷地位因此銀行業績一般都很好,特別是這些大國企,收益要用於銀行持續發展和向國家繳納,因此不可能是按照每股收益給每位股東派發紅利!
紅利需要按照規定繳納紅利稅,自2013年1月1日起對個人從公開發行和轉讓市場取得的上市公司股票,股息紅利所得按持股時間長短實行差別化個人所得稅政策。持股超過1年的,稅負為5%;持股1個月至1年的,稅負為10%;持股1個月以內的,稅負為20%。因此持有1000股需要按照三種情況計算紅利稅,如果持有時間超過1年那麼你可以得到1000/10*1*(1-0.05)=95元,如果你持股1一個月至1那麼你可以得到1000/10*1*(1-0.1)=90元,如果你持股不超過1個月那麼你可以得到1000/10*1*(1-0.2)=80元!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肆』 股市歷史

上交所成立於1990年12月9日,當時在上交所上市的企業有8家,有趣的是,8家上市公司中還有兩家關聯企業,上海飛樂股份和上海飛樂音響,俗稱「大飛樂」和「小飛樂」。「大飛樂」要比「小飛樂」大得多,僅從員工規模看,一個約2,700人,另一個只有50人。「大飛樂」的總經理也是「小飛樂」的董事長,其「父子」關系不言而喻。事實上,「小飛樂」的發起單位之一便是「大飛樂」的前身「上海飛樂電聲總廠」。但從市場化或股份制的資歷而言,「小飛樂」成立於1984年,是最早的股份制企業之一,而「大飛樂」建立於1987年。更為重要的是,1986年,***會見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董事長約翰.范爾霖,後者向***贈送了一枚紐交所徽章,憑它可以在紐交所自由進出。***回贈了一張「小飛樂」的股票,這就是「父以子貴」了。「小飛樂」1984年發售股票時,也未在媒體上刊登招股公告,只在當地市民報紙《新民晚報》上報道了一則創立大會的新聞。

「小飛樂」、愛使股份與另一家延中實業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沒有國家股,當時被稱之為「集體企業」,俗稱「街道企業」。延中實業據說是為安排失業(當時叫待業)人員而建。申華電工也沒有國家股,但它是極具中國特色的鄉鎮企業,董事長兼總經理瞿建國是當時川沙縣孫橋鄉副鄉長和工業公司總經理。
8家上市公司中,身份最高貴最富國企意味的是真空電子,1989年,它在全國最大的100家電子企業中銷售額排名第十二,利稅總額則是第二。真空電子在1991年6月的市值是8.6億多元,占上海股市總市值的60%以上。不過,真空電子就像後來許許多多的大型國企上市公司那般,很少有投資者喜歡,但又無法忽視它。真空電子最有名的事件是其首任董事長薛文海公開揚言中小股東無足輕重,他雖道出了真實狀況,但其粗魯的態度簡直無法讓人接受。

8家上市公司有一個共同之處——每年都分紅,而且股息率很高,這在此後許多年的大部分上市公司身上再也不會出現了,投資者們不得不以追求資本利得為目標。當年的股份公司在不能交易的情況下,也只能以股息來吸引人了。當然,所謂的高股息是和當時的高通脹背景聯系在一起的,這些上市公司的股息率大多都是18.75%,它正是當年一年定期儲蓄存款的利息率。最高的股息率是22%,1989年由豫園商場和鳳凰化工發放。

特區深圳證券交易所也在1991年7月3日正式營業,掛牌企業有深發展、深萬科、深安達、深金田和深原野。深發展盡管是一家股份制銀行,但考慮到姍姍來遲的中國金融改革,它能上市,在15年前是件令人驚訝的事情,所以深發展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都是市場上的一顆明星。深萬科當時還是一家非常不起眼的地產公司,只是裡面有一個聰明的企業家王石,他為了盡量擺脫控股國企「婆婆」的影響,利用深圳市委急於改革的心情,直接要求市委書記支持萬科成為股份制公司。還有一家公司深原野也頗具典型,因為它是中國股市最早出局的玩家。

原野是第一家中外合資的上市公司,在1987年成立的時候,國家股佔了60%,港資佔20%,還有兩個個人股東各佔10%,其中一個叫彭建東。但過了不到兩年時間,原野只剩下了兩個股東,一個是佔5%股份的深圳國企,另一個是香港公司,佔95%股份,背後的控制人便是彭建東。原野上市後,彭建東將股價炒高,然後套現。1992年7月7日,原野停牌,直到1994年1月才改名為「世紀星源」復牌。期間究竟發生了何事,當時沒有對外披露,只是法院後來以挪用公司資金罪和侵佔罪的名義將澳大利亞國籍的彭建東驅逐出境。
除了原野的中小股東之外,沒有多少人對此深究和憤怒,也沒有多少人想到原野這類上市公司會在今後泛濫成災。
(二)不完善、不健全的證券公司
進入上交所後,我的主要工作是擔任《上海證券交易所專刊》的記者,顧名思義,這是交易所辦的一份報紙。中國的許多改革的特色是「只做不說」,悄悄地幹完,等大家發現,「生米已煮成熟飯」。國家對待交易所的態度也一樣,不準主流媒體播報股市信息,可股市恰恰是最市場化的,沒有公開的信息,這個市場一定會死掉。上交所索性自己辦報,向廣大投資者進行市場推廣。

除了股市行情之外,可報道的信息十分有限。上市公司只有8家,而交易所的會員單位1990年時僅有26家,其中以信託投資公司為主,佔了14家,證券公司僅有6家,還有就是城市信用合作社(我有兩天調研完5家信用社營業部的經歷)。上海的證券公司主要有3家——萬國證券公司、申銀證券公司和海通證券公司。申銀證券背後的銀行是工商銀行上海分行,海通證券公司屬於交通銀行體系,萬國證券則是一家股權較為分散的公司。萬國和申銀等證券公司原始資本的積累離不開對國庫券的套利。當時,中國各地市場因投資者市場意識不同,國庫券價格差異很大,把黑龍江的80多元國庫券弄到上海,就能賣到100多元。但當時沒有什麼電子化交易,國庫券全是實物券,面額最大的才10元,2,000多萬元的國庫券總得需要裝十幾個麻袋、十幾個箱子,租一節火車皮,配上多名經濟警察和槍支押運回上海吧。有意思的是,個體投資者也在做同樣的事,有個叫楊百萬的人就是這樣發家的。中國證券公司的經營水平一直不高,行為與一個散戶或暴發戶沒有什麼兩樣,命運從一開始就註定了。
另外,當時的券商充分利用不對稱的信息優勢乃至違法獲得先機來牟取暴利。萬國證券的總裁管金生在1989年去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金融管理處串門,看到了1988年國庫券准備在一個星期以後上市的內部文件,趕緊以黑市價75元買進,一上市就是104元,大有斬獲。萬國證券的行動引來了其他證券公司的跟風,最後皆大歡喜。

很多年來,中國股民真正有多少人,一直是個謎,原因是為了操縱股市、提高認購和配售新股中獎率等原因,個人或投資機構收集了大量的非股民身份證,然後開戶,俗稱為「拖拉機」,結果把中國股民弄得面目全非。但在1991年夏天的3個月中,我很幸運地見到了幾乎所有的上海股民(佔了當時10萬中國股民的絕大部分)。上交所為了無紙化交易,也為了消滅黑市,要求投資者本人必須來浦江飯店換取新的股票賬戶。交易所所有員工從下午到深夜12時加班加點工作,我的崗位是最後將賬戶遞給客戶。整整3個月,拿著小喇叭喊號的我看到了無數張臉,那是很真實的事情,不似後來,市場變得越來越玄虛了。
(三)市場的狂亂與挫折(「810」事件)、中國證監會的設立(1991年下半年-1992年)

1991年6月上海浦江飯店門外站著不少投資者,他們在議論著該不該買股票和買什麼股票,我記得自己站在他們中間,太陽曬得有點吃不消。到了7月,大家已經沒什麼可以議論的了,因為市場每天單邊上場,而且都漲停在0.5%的漲停板上。由於普遍惜售,像鳳凰化工從前周成交的6,280股縮小到這周成交55股。每天空漲不是個辦法,上交所在9月30日開始以成交量調控股價,如果當天成交量不到其可上市交易量的0.3%,當天就不漲。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總會有人作出些「貢獻」,湊足成交量,然後股價繼續向上。於是,出現了世界股市上難得一見的奇觀,證券公司每天聚滿人群,看著行情大屏幕,像久旱盼甘霖那般等待幾股或十幾股的成交量,最後積累成功,延中實業2,800股,真空電子1,500股,大飛樂400股,愛使電子85股,申華電工110股,小飛樂65股,豫園商場40股,鳳凰化工2,140股,股價上漲,大家欣喜若狂,一齊鼓掌。它之所以給我們印象如此深刻,是因為以後的中國股市一直被「擴容」壓力所困擾,也就是說,發行的股票總是多於市場中的資金,不會出現在股市中買不到股票的現象。但是,這個奇觀還是預示了以後中國股市的宿命——荒誕的政策不斷地扭曲市場,市場又時不時作出離奇極端的反應,讓政策制定者惱羞成怒或焦慮萬分,用更離奇的政策來束縛或刺激市場,然後市場奄奄一息或亢奮異常,接著政策又……造成上述現象的原因不難理解,上交所成立一年後才出現了第一家新上市公司興業房產。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一直不願意讓新公司上市,造成粥少僧多,供不應求。
那時的深圳市場又是另一番景象,深發展的擴股遭到股民的反對,1991年8月11日其股價曾狂跌41.6%,在證券公司前的一名婦女目睹此景當場暈倒。9月6日,深指已從全年最高點136.9點跌至最低點45.6點。當地政府一邊實施2億元資金秘密救市行動,一邊採取取消漲跌停等多種市場化方法,終於使市場反轉。
1992年年初,***南巡講話,提到了上海作為改革開放龍頭的重要性,也具體肯定了股票交易所在市場經濟中的作用,為中國股市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氛圍(當然,***的肯定是辯證的和謹慎的,一方面講要大膽試,又說搞得不好就關)。3月,原來的上海市市委書記、上交所的創建者,當時已是國務院副總理的朱基公開稱贊深圳市場比上海成功的報道,深深刺激了上交所的總經理尉文淵。他越過主管單位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直接向市委領導申請全面放開上海市場的股價,讓市場自己說話,終於形成了股價天天小漲、最後變暴漲的局面。例如豫園商城的股價就從800多元/股上漲至10,500元/股(10年後,一些中國股市投資者高喊要創造第一個百元股的奇跡,卻未考慮到豫園商城早就是萬元股了。即使將百元1股拆細至1元1股,豫園商城也是中國第一個百元股票)。

深圳臨近亞洲金融重鎮香港,它所在的地域廣東又得改革之先機,要比當時正欲改革起飛的上海,在市場意識方面成熟得多。如果不是出了「810」事件,上海股市在幾年之內是很難超越深圳的。

1992年8月7日,深圳市宣布當年發行5億股公眾股,發售500萬張抽簽表,中簽率為10%,每張抽簽表可以購1,000股。在大牛市中,新股是市場的寵兒,如何公平公正地發行確實不是件容易的事兒。由於每張身份證可花100元買一張抽簽表,不僅全國各地大量的身份證寄往深圳,據說上百萬外地人湧入了這個常住人口只有60萬的城市,各售表機構門前提前3天就有人排隊。到了8月9日早上,排隊人數可能已達100萬,當天晚上9時,500萬張抽簽表售完。未獲得抽簽表的人群目睹了種種不公正和fb行為後湧向市政府。午夜12時後,警察與示威者發生沖突,到處是石塊、汽水瓶、催淚瓦斯、水炮、電棍,汽車、商店被燒被砸,混戰持續了4個小時。事後調查,至少有10萬張以上的抽簽表被內部藏留私買,涉及金融系統幹部職工4,000多人。

盡管事後朱基副總理認定「8.10」事件是「一次技術失控事件」,但深圳市市長鄭良玉曾在公眾面前泣不成聲,他12月16日轉任江西省副省長。隨後,市委書記李灝被調回北京。

「8.10」事件觸及了中央政府的底線。中國***人深知金融穩定事關政權安危,1948年舊上海金融市場的崩潰正是國民黨垮台的直接原因之一。金融市場不能影響社會和政局的穩定,否則的話就必須關門。作為金融市場最活躍又最不穩定因素的股市能否做到這點,誰都沒有把握。上交所開業時,當時的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劉鴻儒和上海分行行長龔浩成就對尉文淵說:「半年內不出問題就是勝利。」由此可想上上下下是多麼的不確定。

因為「810」事件,深圳市場是夠得上「關門」條件的,盡管深圳市場沒有關門,卻從此元氣大傷,直到1996年才打起精神再度與上海競爭。「8.10」事件也引發了上海股市的暴跌,卻沒有讓上交所循規蹈矩,他們反而趁著上海的改革開放大肆發展,直至1995年的「327」國債期貨事件,才讓上交所領略了什麼叫「關門」。

「8.10」事件還有一個得益者是中國證監會,地方上的混亂給了北京集權的理由,於是,證監會於當年10月26日成立。

(四)本末倒置的市場營運和1994年的大暴跌(1992-1994年)

今天最能代表中國股市的量化指標是上證指數(上證指數以1990年12月19日為100點),它的最初發布日是1991年7月15日,以133點報收,到了年底的12月31日,已是292點。1992年5月21日,上海股市全面放開股價,上證指數從前一天的623點沖到1,334點,並在5月26日達到全年最高點1,429點。但由於這一年有30多隻新股票上市,比1991年增長了3.88倍,對投資者的心理沖擊和資金面壓力巨大,股指一路下滑到393點,出現了上海股市的第一次「熊市」。但不久就反彈,在當年年底,上證指數收在780點上。
與上市公司激增同步的,是股票交易額的幾十倍地放大,股票總成交金額247億元,比1991年增長了近30倍,市價總值558.4億元,增長了317.98倍。上交所的會員單位也達到75家,比以前增加了49家,交易所場內的席位也從最初的25個擴大到1992年年底的500多個,到1994年則擴大到了3,000多個。
在這個擴張過程中,出現過上海市場交易設施嚴重不足的情況,即營業部太少,投資者沒有「跑道」可以買進賣出。為了獲得營業部限量發放委託單,投資者開始通宵達旦地排隊(讓人感嘆的是,十幾年後的上海房市泡沫時,又讓我們看到了同樣的場景)。於是,上交所竟然在昔日的「跑狗場」——文化廣場中搞了一個超大型的證券營業部,100多家證券公司營業部在那兒設立臨時拒台,接受股民的委託。有些緊張的是,1992年6月1日第一次開門時,沒想到竟來了4萬人,有關方面准備不足,只得臨時關閉。6月9日,它才開始順利運行,半年後的12月,這個違反規定開設的證券經營場所才結束了它的歷史使命。

這座位於過去的法租界、植有法國梧桐的陝西路永嘉路口的「文化廣場」,後來成了鮮花集市,最近又要挪作它用了。很少人能將它和大型股票委託展銷會聯系在一起,這可能也是世界股市史上的一絕,可它確實充滿了早期的市場精神,是不「規范」的早期中國股市的象徵。

比起文化廣場股票委託點形式上的不規范,影響到中國股市長遠發展或者說讓中國股市受到不良「路徑依賴」的,是看似規范和名曰「規范意識」的文件和規定,它們非常在意股東與國家的關系,而不是從股東的權利來界定股票類型,從而衍生出許多看來富有「創造性」,但最終卻被證明不是不可行就是成為市場發展障礙的東西。比如「國家股」、「法人股」與「個人股」,就是一些當時就有點矛盾、今天更是讓人匪夷所思的概念,保險公司和投資公司從市場中直接買來的股票是不是法人持有的股票呢?為什麼它們就不是「法人股」呢?界定概念的混亂,直接導致了中國股市的結構性缺陷,股票被人為地劃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當年的不流通,緣自於對所有制意識形態的考慮,不能讓民間力量「私有化」公有企業,但由於「法人股」與「不流通股」劃上了等號,結果後來很多民營企業的「法人股」也不能流通了。

有趣的是,只要不被稱為「法人股」或「國家股」,就可以想辦法變相流通。在1992年之前是沒有「法人股」這個概念的,只有所謂的「單位股」,這在上海市場的「老八股」當年的報表中出現過,後來有許多就化為流通股了,否則今天北大方正(當年的「延中實業」)和華晨集團(當年的「申華電工」)就不可能是全流通的股票了。

我還有好多,太長了,自己去網上找一下吧!

『伍』 交通銀行股票什麼時候分紅

交通銀行1987年重新組建成全國第一家股份制商業銀行,分別於2005年、2007年先後在香港、上海上市,是第一家在境外上市的國有控股大型商業銀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有限公司、社保基金理事會是交通銀行前三大股東,共持有交通銀行59.44%的股份。交通銀行旗下全資子公司包括交銀國信、交銀保險和交銀金融租賃,控股子公司包括交銀村鎮銀行。
交通銀行最近一次分紅派息是在2014年12月31日,每10股派息2.7元(含稅),股權登記日是2015年6月2日,預案於2015年3月27日公布,股東大會審議日是2015年5月18日,股權除息日是2015年6月3日,紅利發放日是2015年6月3日。

『陸』 長期投資銀行股是大盤銀行股好還是中小銀行股好

如果長期持有銀行股的話我支持持有大盤銀行股比較好。

首先你的目標持有銀行股,而且是長期持有,長期持有的股票肯定要考慮兩大因素:其一就是長期回報率;其二就是長期抵抗風險能力;兩者因素同時具備才有值的長期持有的價值!

人們常說炒股要炒行業龍頭股,因為行業龍頭企業佔比市場份額大,盈利能力強,抗市場競爭力也強,只有保持長期盈利的公司才具備長期回報率和長期抵抗風險能力。而中小企業業績穩定性很差,會跟隨市場經濟以及公司經營問題漂浮不定,導致公司業績同樣出現盈虧狀態,所以談不上長期回報率的保障;一旦經濟出現蕭條時候最先倒下的就是中小企業,這些中小企業一旦失去收入,資金面斷裂頂不住多久就會讓整個企業陷入癱瘓,這就是中小企業的弊端之處,長期抵抗風險能力也不強!

以上分析的因素就是我支持長期持有大盤銀行股理由。中國目前根據資產排行榜分為有五大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交通銀行,其他銀行或者地區銀行屬於中小銀行。而中國五大行都已經成功登入A股市場。

在A股市場中前五大銀行為工商銀行601398為首,也是整個銀行行業的龍頭股,其餘是農業銀行601288,中國銀行601988,建設銀行601939,交通銀行601328等五大銀行在A股市場稱為大盤銀行股;;在A股市場中分為5家大盤股銀行股,23家總小盤銀行股,總共有28家銀行登入了A股市場;

下面再用實際行情看看近十年時間A股市場5大行,大盤銀行股的具體回報率:

(1)工商銀行


交通銀行從2008年9月20日開盤價位3.37元,截止昨天2018年9月21日收盤價位5.79元,整整十年時間總盈利為97.61%,每年平均盈利為9.76%,成為五大行中回報率最低的一隻個股,跟龍頭回報率相差甚遠。(備註:這是股票前復權走勢圖,現金分紅和高送轉,除權出息溢價都包含在內);


通過以上對A股銀行板塊中五家大盤股近十年的平均回報率來分析來看:建設銀行每年平均盈利為34.23%;工商銀行每年平均盈利為26.62%;農業銀行每年平均盈利為19.81%;中國銀行每年平均盈利為12.43%;交通銀行每年平均盈利為9.76%;十年長期持有回報率最高的是建設銀行,最低的是交通銀行;這些過去的投資回報可以僅供大家投資銀行股的參考價值。祝福大家投資順利。

『柒』 股權激勵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

法律主觀:

對於股權激勵的會計處理問題,財政部2006年頒布的《企業會計准則第11號——股份支付》已經作出規范。實施股權激勵的上市公司在2006年後,都按照該准則進行了會計處理。但是,對於股權激勵的企業所得稅如何處理一直沒有明確的規定。實際上,缺少對股權激勵企業所得稅處理的明確規定,上市公司對於股權激勵的會計處理也是不完整的,上市公司對於股權激勵無法按照《企業會計准則第18號——所得稅》規定的原則進行所得稅會計處理,從而導致披露的報表不準確。股權激勵的會計和稅務處理近日,國家稅務總局發布《關於我國居民企業實行股權激勵計劃鏈李跡有關企業所得稅處理問題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2年第18號),明確了我國對於股權激勵企業所得稅的處理原則。公告規定,上市公司依照管理辦法要求建立職工股權激勵計劃,並按我國企業會計准則的有關規定,在股權激勵計劃授予激勵對象時,按照該股票的公允價格及數量,計算確定作為上市公司相關年度的成本或費用,作為換取激勵對象提供服務的對價。上述企業建立的職工股權激勵計劃,其企業所得稅的處理,按以下規定執行:(一)對股權激勵計劃實行後立即可以行權的,上市公司可以根據實際行權時該股票的公允價格與激勵對象實際行權支付價格的差額和數量,計算確定作為當年上市公司工資、薪金支出,依照稅法規定進行稅前扣除。(二)對股權激勵計劃實行後,需待一定服務年限或者達到規定業績條件(以下簡稱等待期)方可行權的,上市公司等待期內會計上計算確認的相關成本費用,不得在對應年度計算繳納企業所得稅時扣除。在股權激勵計劃可行權後,上市公司方可根據該股票實棚並際行權時的公允價格與當年激勵對象實際行權支付價格的差額及數量,計算確定作為當年上市公司工資、薪金支出,依照稅法規定進行稅前扣除。(三)本條所指股票實際行權時的公允價格,以實際行權日該股票的收盤價格確定。對比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2年第18號和《企業會計准則第11號——股份支付》的規定,可以看出稅法和會計准則對於股權激勵的處理存在明顯差異:《企業會計准則第11號——股份支付》規定,除了立即可行權的股份支付外,無論是權益結算的股份支付還是現金結算的股份支付,企業在授予日均不做會計處理。企業應當在等待期內的每個資產負債表日,將取得職工或其他方提供的服務計入成本費用,同時確認所有者權益或負債。對於附有市場條件的股份支付,只要職工滿足了其他所有非市場條件,企業就應當確認已經取得的服務。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2年第18號規定,對於股權激勵,在稅收處理上,上市公司等待期內會計上計算確認的相關成本費用,在當期不能在計算企業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時進行扣除。實施股權激勵的企業,只有在股權激勵計劃可行權後,按照該股票實際行權時的公允價格(一般是實際行權日該股票收盤價)與當年激勵對象實際行權支付價格的差額及數量,計算確定作為當年上市公司工資、薪金支出,依照稅法規定進行稅前扣除。無論是在股權激勵成本費用金額的確認上,還是在扣除時點的確定上,會計准則和稅法都存在明顯的差異,由此導致企業需要根據《企業會計准則第18號——所得稅》規定的原則進行所得稅會計處理。對於股權激勵的所得稅會計處理問題,國際財務報告准則2號——股份支付(IFRS2share-basedpayment)規定,股份支付在一個會計期間的財務報表中是確認為費用,但在後面的某個會計期間內進行稅前扣除,如果後續扣除時企業有足夠的應稅利潤,則應該確認這個可抵扣時間性差異,從而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遞延所得稅資產的確認是基於稅務機關對於股權激勵在未來可以稅前扣除的金額。因此,遞延所得稅資產的確認要基於對未來股份支付可稅前扣除的估計。如果股票價格的變動影響未來稅前可扣除金額,則對未來可以稅前扣除金額的估計就基於目前的股票價格。但是,當確認的可稅前扣除的金額超過財務報表確認的費用時,超過部分要直接進入權益。財政部在《企業會計准則講解(2010)》中介紹得比較簡略。對於「與股份支付相關的當期及遞延所得稅」的問題,《企業會計准則講解(2010)》規定,與股份支付相關的支出,在按照會計准則規定確認為成本時,其相關的所得稅影響應區別於稅法的規定進行處理。如果稅法規定與股份支付相關的支出不允許稅前扣除擾純,則不形成暫時性差異;如果稅法規定與股份支付相關的支出允許稅前扣除,按照會計准則規定,確認成本費用的期間,企業應當根據會計期末取得的信息,估計可稅前扣除的金額計算確定其計稅基礎及由此產生的暫時性差異,符合確認條件的情況下,應當確認相關的遞延所得稅。其中,預計未來期間可稅前扣除的金額,超過按照會計准則規定確認的與股份支付相關的成本費用,超過部分的所得稅影響,應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企業會計准則講解(2010)》在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2年第18號之前出版,當時對於股權激勵的企業所得稅處理還不明確。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2年第18號出台後,稅法上允許企業扣除與股份支付相關的成本費用。因此,在所得稅會計上,企業應按規定進行遞延所得稅的處理。但是,《企業會計准則講解(2010)》規定得比較原則,其中企業如何根據會計期末取得的信息,估計可稅前扣除的金額,計算確定其計稅基礎及由此產生的暫時性差異是問題的核心。期權的價值=時間價值(timevalue)+內在價值(intrinsicvalue)。企業根據《企業會計准則第11號——股份支付》規定,在等待期內每個資產負債表日,確認為成本費用的金額,是根據期權的價值來計算的(對於權益結算的股份支付,是根據授予日權益工具的公允價值計算,並不確認後續公允價值的變動。對於現金結算的股份支付,應當按照每個資產負債表日權益工具的公允價值計量),其中既包括時間價值,又包括內在價值。而根據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2年第18號的規定,最終企業可以在企業所得稅前扣除的費用,只是該股票實際行權時的公允價格(一般是實際行權日該股票收盤價)與當年激勵對象實際行權支付價格的差額,這部分差額,實際上是期權的內在價值。因此,企業所得稅上,只允許扣除期權的內在價值,不允許扣除期權的時間價值。因此,時間價值不形成暫時性差異,不需要進行所得稅會計處理。而內在價值的變動則形成暫時性差異,需要按照《企業會計准則第18號——所得稅》規定的原則進行所得稅會計處理。案例**公司為我國A股上市公司。該公司在兩個年度內分別給兩位公司高管實施了兩項股票期權激勵計劃,截至2014年12月31日,該公司股權激勵的具體內容見文尾表格。**公司的股票在2013年12月31日的價格為12.5元/股,在2014年12月31日的價格為12元/股。**公司2013年每股收益(EPS)年增長率為4.5%,2014年為4.1%,2015年為4.2%。**公司授予甲、乙個人的股票期權的行權條件如下:A:如果公司的每股收益(EPS)年增長率不低於4%且甲個人仍在**公司工作,該股票期權才可以行權。B:只有當**公司的股票價格超過13.5元/股且乙個人仍在**公司工作,該股票期權才可以行權。截至2014年12月31日,甲、乙個人都未離開**公司。企業所得稅稅率為25%。分別討論2013年、2014年**公司股權激勵的所得稅會計處理。分析該案例的股票期權激勵是權益結算的股份支付,分別在2013年和2014年兩個年度分析該股權激勵的會計和稅務處理。2013年度:根據《企業會計准則第11號——股份支付》的規定,對於企業應當在等待期內的每個資產負債表日,將取得職工或其他方提供的服務計入成本費用,同時確認所有者權益。授予甲個人的股票期權激勵計劃中,規定的行權條件為每股收益(EPS)年增長率不低於4%且甲個人仍在**公司工作,該條件為非市場條件。通過案例提供的信息來看,**公司2013每股收益(EPS)年增長率為4.5%,該非市場條件得到滿足,應在會計上確認費用,並做如下會計處理(單位,元):借:管理費用貸: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50000。會計上,根據股權授予日公允價值,在當期確認為管理費用的金額既包括期權的時間價值也包括期權的內在價值。而稅收上,只允許扣除期權的內在價值。因此,在所得稅會計處理上,要確認2013年12月31日該期權的內在價值,並進行遞延所得稅處理。遞延所得稅資產的確認:股票的公允價值20000×12.5×1/2=125000(元)。股票期權行權價格20000×4.5×1/2=45000(元)。內在價值為80000元。企業所得稅稅率為25%。遞延所得稅資產為20000元。2013年度,**公司根據會計准則規定,在當期確認的成本費用為50000元,但預計未來期間可稅前扣除的金額為80000元,超過了該公司當期確認的成本費用。根據《企業會計准則講解(2010)》的規定,超過部分的所得稅影響應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因此,具體的所得稅會計處理如下:借:遞延所得稅資產20000貸: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7500(80000-50000)×25%所得稅費用2014年度:對於乙個人而言,**公司2014年授予其股票期權中規定的行權條件為股票價格要超過13.5元/股且乙個人仍在**公司工作,其中股票價格超過13.5元/股為市場條件,繼續在該公司工作為非市場條件。雖然2014年12月31日**公司股票價格為12元/股,市場條件不滿足。但是,根據《企業會計准則第11號——股份支付》規定,只要職工滿足了其他所有非市場條件,企業就應當確認已經取得的服務。對於甲個人股票期權:20000×5-50000=50000(元);對於乙個人股票期權:50000×6×1/3=100000(元)。借:管理費用150000貸: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150000。對於遞延所得稅資產的處理方法,基本同上:股票的公允價值:甲個人部分的公允價值20000×12=240000(元)。乙個人部分的公允價值50000×12×1/3=200000(元)。合計為440000元。股票期權的行權價格:甲個人部分的行權價格20000×4.5=90000(元)。乙個人部分的行權價格50000×6×1/3=100000(元)。合計為190000元。內在價值為250000元。企業所得稅稅率25%。納稅金額為62500元。減去已經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資產20000元。應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資產為42500元。同樣,截至2014年度,**公司因股權激勵累計確認的成本費用為200000(50000+150000)元。而截至2014年度,**公司預計未來期間可稅前扣除的金額為250000元,超過了該公司股權激勵累計確認的成本費用金額。超過的50000元中,30000元已在2013年度乘以25%的稅率直接進入了所有者權益,剩餘的20000元部分,應在2014年度乘以25%的稅率,直接進入所有者權益。具體的所得稅會計處理如下:借:遞延所得稅資產貸:資本公積——其他資本公積5000(20000×25%)所得稅費用

法律客觀:

《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第二條下列各項個人所得,應當繳納個人所得稅:(一)工資、薪金所得;(二)勞務報酬所得;(三)稿酬所得;(四)特許權使用費所得;(五)經營所得;(六)利息、股息、紅利所得。居民個人取得前款第一項至第四項所得(以下稱綜合所得),按納稅年度合並計算個人所得稅;非居民個人取得前款第一項至第四項所得,按月或者按次分項計算個人所得稅。納稅人取得前款第五項至第九項所得,依照本法規定分別計算個人所得稅。《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第三條個人所得稅的稅率:(一)綜合所得,適用百分之三至百分之四十五的超額累進稅率(稅率表附後);(二)經營所得,適用百分之五至百分之三十五的超額累進稅率(稅率表附後);(三)利息、股息、紅利所得,財產租賃所得,財產轉讓所得和偶然所得,適用比例稅率,稅率為百分之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