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魏東的人物生平
魏東1967年出生,湖南湘西永順人,中央財經大學碩士畢業。曾任職財政部,後在財政部下屬的中國經濟開發信託投資公司(中經開)工作。1994年創建從事投資的涌金公司,通過該公司控股九芝堂集團、國金證券。曾任國金證券董事、九芝堂股份有限公司董事。2008年4月29日下午,事業如日中天的魏東在北京家中跳樓而亡,終結其41歲的生命。
有分析人士認為,當時的中國股市處於快速成長期,的確造就了一大批暴富的資本高手,但像涌金這樣步步推進,能迅速敏銳地抓住發財的最好機會,且對政策判斷如此之准,經常以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利潤,這樣的資本高手確實很少。至少在眾多完成原始財富積累的涌金財富史是清白的。但當時年輕的魏東顯然還難以具備這樣的能力。魏東的父親魏振雄應該在魏東成功的背後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魏父是涌金的靈魂人物.現任中央財經大學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會計系名譽主任,並擔任中國會計學會常務理事、中國資產評估協會理事、中國中青年財務成本研究會顧問、中惠會計師事務所董事長兼主任會計師,1992年獲得頒發的特殊津貼。作為中國當代的會計名家魏父在實踐中也是業界翹楚。從1992年起魏父擔任有中央財大背景的中惠會計師事務所的董事長和主任會計師。該事務所已是全國范圍內承辦業務的集團性會計師事務所,旗下包括北京中惠,蘇州中惠、上海中惠、遼寧中惠、鞍山中惠、丹東中惠等數家會計師事務所。從公開資料中查知中惠會計師事務所曾經給蘇州高新、石勸業等數家上市公司做過資產評估。毋庸置疑,魏東背後站著的這位中國會計學界的權威人士對涌金在投資形勢把握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而魏父桃李滿天下,且作為中央財大背景的中惠會計師事務所在業界的聲譽,這些都為魏東及其涌金系的發展提供了成功的便利條件,至少是在涌金成長的初期。圈內人士更願意把「魏老爺子」視為教父「維托·科萊昂」式的人物,甚至有人稱他為涌金的「精神教父」。盡管涌金方面人士對各種猜測極力否認,但外界還是相信:魏老爺子幾十年的教學生涯,其門生遍布財經金融界;這種廣泛的人脈資源,為涌金迅速起家貢獻不菲。
魏東1990年進入中國經濟開發信託投資公司,後來離職創辦上海涌金實業有限公司。涌金集團組建於1994年初,投資咨詢是涌金集團的核心業務。不過一年,此時還蟄伏於北京保利大廈的涌金財經即以2億元注冊資金在上海青浦縣小蒸鎮成立上海涌金實業公司,與北京涌金成南北呼應之勢,為以後上市公司的法人股買賣埋下了伏筆,實際上直到兩年後上海涌金才在資本市場嶄露頭角。1999年,涌金以1.8億注冊資金布子湖南。隨後,在向戰略投資者配售新股政策中大賺其錢的涌金分兵兩路迅速出擊開始預熱的創業板市場。當年11月,知金投資公司在中關村科技園掛牌,不長時間,1億多的本金已注入十餘家高科技公司。隨著涌金集團的不斷壯大,魏東的哥哥魏鋒也加入到涌金。北京知金科技投資公司成為涌金決勝創業板的一支奇兵,投資的公司大都具有極強的行業競爭和擴張能力,其中很多為創業板設立,也就是說,一旦創業板市場開啟,涌金1億多的股本金投入將會獲得十幾倍甚至幾十倍的回報率;分析涌金參股公司可以發現,與著名高校或科研單位合作的企業佔到其投資公司的一半以上,其中很多企業並不僅僅具有高科技概念或為上創業板拼湊而成,涌金參股其中並不單純是通過風險投資及退出機制,尋求獲利。如同整體接管九芝堂集團一樣,涌金希望通過資本市場的運作一隻腳踏入實業領域,一手抓著高科技企業,一手牽著品牌企業。雖然此次出手有過早之嫌,令涌金巨量資金沉澱,但與其後的獲益相比,這一投入仍然非常引人矚目。
湖南上市公司陣營里有兩朵葯業金花:九芝堂和千金葯業.九芝堂是首批中華老字型大小,入選05年度中國100最具文化價值品牌,具有350年歷史.「九芝堂」的品牌價值高達10.86億元(中國品牌研究院)!很多人可能並不知道,這兩家葯企的真正幕後控制人是魏東,涌金系的掌門.在06年新財富中國富豪榜,魏東名列第473名。至於他的旗艦為什麼叫涌金,除了有好寓意以外,可能還源於杭州古城的涌金門吧!
涌金系實際控制人魏東,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科員,中國經濟開發信託投資公司證券部主管,北京涌金財經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涌金實業(集團)有限公司執行董事。不要誤會魏東僅僅是涌金實業集團的一介董事,他是涌金系的真正老闆。
至此,一個令人困惑的問題浮出水面——如果依據上市公司公告和涌金自己網站的介紹推算,1994年北京涌金財經顧問公司成立時,涌金集團董事長魏東研究生畢業不過剛滿一年,一個27歲的年輕人如何玩轉專業性和經驗性很強的公司財務?中央財經大學校辦副主任郭有成證實,魏東的父親原本就是財大很知名的一位會計學教授,魏東則是該校86級經管系的本科畢業生。中央財大成立於1949年,當時的任務專為培養財稅高級人才設立。曾長期直屬財政部,2000年才劃歸教育部管轄,1952年高校院系調整時又將北大、清華、燕京大學和輔仁大學的經濟系精英一網打盡,其財稅系統人脈和資源優勢顯然非其它名牌院校所比。對慕名前來或兜攬到的業務由魏東的父親親自操刀——至少初期如此——涌金掘取第一桶金才有一個可信的解釋。顯而易見的是,魏東父親的作用並不僅在於此,涌金系此後每一步走的雖非步步為營,但在當時條件下不可不謂恰到好處。涌金的特點是不僅極善把握大勢,分析政策,尤善於高屋建瓴地走出先手,這需要的不僅是精深的專業知識,更要有對中國經濟背景的透徹領悟——魏東縱然天分再高,經驗顯然無法速成。
1994年,北京涌金財經顧問公司成立後,類私人股權投資基金——涌金——迅速發展了不少湖南客戶,幫他們進行股份制改造和上市設計。其中成為飛龍實業(現金荔科技)和酒鬼酒上市時的十大股東(後均轉讓股份)就是據此捷徑。自此涌金開始在湖南資本市場翻雲覆雨。
近年來,涌金一改風險投資變身戰略控股。它先是通過控制九芝堂集團從而控股九芝堂這個百年老字型大小中葯品牌,後來,又逐漸將千金葯業股份集於囊中,形成實際控盤的最大股東地位。
「從不接受媒體采訪」的魏東和魏鋒分工明確,魏東主導人脈、魏鋒負責戰略。「兄弟齊心,其利斷金」,二人最大的特色就是低調,悶聲發大財。他們對於九芝堂和千金葯業這兩家公司均為放長線吊大魚.上市之前,涌金就已介入,先力導公司登陸資本市場,後漸次鋪開預定的收購股權之路。逢低吸納,是涌金理財的不二選擇。2005年證券市場萎靡不振、券商哀鴻遍野之時,涌金卻果敢進入成都證券(現國金證券),時機相當恰當。涌金系一直在尋求一個金融平台,信託業的清理整頓讓涌金系找到機會,雲南國投進入魏氏家族的「法眼」.
目前,涌金在海內外已經擁有十多家子公司,其中包括北京涌金財經顧問有限公司、上海涌金理財顧問有限公司、北京知金科技投資有限公司、上海涌金實業有限公司、湖南涌金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目前其掌握的經濟實體包括:上海納米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北京知金科技投資有限公司、雲南國際信託投資有限公司以及國金證券等。參與股權投資的公司有:長沙九芝堂股份有限公司,株洲千金葯業股份有限公司,青島高校軟控股份有限公司,北青傳媒股份有限公司,中科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清華同方威視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萬方數據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大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和家潤多商業股份有限公司等。
2002年以前,涌金系成員雖然收購了多家上市公司的法人股,成為多家上市公司的前十大股東之一,但是參股數量都不是很多,不過,這一風格近年來便發生了轉變。2001年6月5日,九芝堂董事會發布公告稱,長沙市人民將九芝堂的控股股東長沙九芝堂(集團)有限公司整體出售給湖南涌金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上海錢涌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和杭州五環實業有限公司3家企業,同時解除九芝堂集團2001年6月1日與涌金投資和杭州五環簽署的有關股份轉讓協議。在股權轉讓受到國家有關政策障礙的狀況下,魏東略施小計便疏通了症結,從而成為九芝堂的實際控制人。魏東利用湖南涌金運作整體收購九芝堂集團,並說服湖南兩級,將九芝堂集團及其控股上市公司九芝堂一舉攬入懷中。這是魏東巧妙規避「沖紅燈」風險、第一宗涉足證券市場迂迴收購控股上市公司的經典案例。
千金葯業從1993年改制起開始籌劃上市。由於1996年末實施送配股的年度擴股方案後,千金葯業股權結構發生了「異樣」的變化:內部職工股增至占總股本46.7%,大大超過第一大股東株洲市財政局30%的控股比例,導致千金葯業直至2001年仍無法通過核准關。2002年,千金葯業按要求對股本構成進行了重大調整,即說服部分員工減持公司股權,將大約753萬股以每股4.8元的價格出售給湖南涌金,湖南涌金從此搖身一變而成為排在株洲市國資局之後的千金葯業第二大股東。而千金葯業2004年3月獲准上市後,湖南涌金在千金葯業日常運作中的地位不斷上升,其人馬2005年登上了千金葯業總經理的寶座,為千金葯業主營醫葯經營和副業短期投資作出了突出的貢獻。收購九芝堂集團進而控股九芝堂股份之後的涌金系並未停止收購行動,2002年與成功集團聯手收購湘酒鬼便是涌金系的再度強勢出擊。
國金證券借殼上市,標志著魏東和湖南涌金不足4年已經掌握3家上市公司資源,其經濟社會意義非同凡響。
在其它曾風光一時的系類家族企業消失後,魏東的涌金系卻進入了一個高速發展階段,目前其所持上市公司股權的總市值已超過28億元。它創造了很多耐人尋味的典型案例。上世紀90年代,涌金系主要以轉配股、法人股受讓、配售新股等政策性的「盲點套利」方式積累資金;2000年左右,其借鑒VC的理念,投資孵化了一批高科技創業企業;2002年後,又以私募股權投資的手法,受讓千金葯業股權,以控股的九芝堂集團為平台控股國金證券,並在這兩個公司成功上市後獲得巨額投資收益。
2007年3月23日,魏東旗下九芝堂集團控股的國金證券成功借殼成都建投,使得其持股市值暴漲至13億元以上,這是涌金系最成功的投資案例之一。5月15日,交通銀行從香港資本市場成功返回A股市場。在競得交通銀行國有法人股僅2個月,其賬面盈利已超過100%。
2002年是涌金系發展的重要分水嶺。在此之前,涌金系主要是抓住中國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過程中產生的一系列政策機會,根據政策熱點轉戰各個投資市場,以「盲點套利」模式獲取相對低風險下的高收益。盲點套利是指利用市場的定價錯誤或者制度障礙來獲得收益,有著強烈的時代特點,是特定時期特定市場環境下的產物,要求投資者具有敏銳的市場觀察力和宏觀市場走向的把握能力。隨後,涌金系開始進入實業領域,控股九芝堂,成為千金葯業的第二大股東等。隨著其控股的成都建投成為A股市場第一高價金融股、以VC方式投資的青島軟控、北青傳媒成功上市,再加上其它與九芝堂、千金葯業、雲南信託等資產相關聯的上市公司、金融類企業、參股的一些未上市高科技企業,涌金系打造的產融結合的架構已經形成。
早期的涌金系主要從事轉配股、法人股受讓、配售新股等一些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特定階段的股權交易,而這些都是職業投資者非常重視的盲點套利模式。通過這些操作,不僅讓魏東累積了股權投資經驗,也為其日後將觸角伸向實業打下了基礎。涌金系成立之初,剛好是中國經濟轉軌時期。1994年,時年27歲的魏東在北京成立了北京涌金財經顧問公司(北京涌金)。1995年,魏東創建上海涌金實業有限公司(「上海涌金」),1999年又以1.8億元注冊湖南涌金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湖南涌金」)。湖南涌金後來成為涌金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涌金系」)的核心投資平台。
上世紀90年代,股票市場還在摸著石頭過河,由於法律的不健全和制度的不完善,就會出現一些阻礙發展的矛盾。在解決這些矛盾的時候,由於信息的不對稱,擁有信息渠道或消息靈通的投資人往往能夠搶得先機。當證券市場一項重大措施出台時,往往給這些人帶來投資機會。
從魏東早期的投資思路看,他往往只是參與股權投資,且持股一段時間後迅速離場,而且更多是參與上市或非上市公司的私募股權投資,即一級市場和所謂的一級半市場(在證券信託興起後,上海涌金也通過涌金系旗下雲南信託發售了億龍中國系列證券投資信託產品)。上世紀90年代,一級市場和一級半市場就是中國資本市場的盲點。
轉配股是典型的股權分置時代的產物。配股本來是上市公司向原有股東配售新股籌資的行為,但在上世紀90年代,除了社會公眾股東外,法人股東和國家股東往往放棄現金配股。1994年,國資委出台通知,國家股股東只能選擇參與配股或轉讓配股權,「轉配股」由此產生。
1994年6月,證監會發文規定,不安排國家股、法人股因送配股而增加的股份或配股權上市流通。但並沒有明確規定,一些機構和個人投資者受讓的轉配股不能上市流通。因此,一些機構和自然人積極受讓國家股和法人股的配股權並獲得配股。但是,證監會擔心幾十億轉配股上市可能會對股市發生沖擊,1994年10月,又下發通知規定,轉配股暫不上市流通。這讓已經受讓轉配股的投資者感到茫然。此後,大多數投資者看淡國家股和法人股轉配股的價值。在對轉配股能否流通爭論不休、政策仍不明朗的1999年12月底,魏東以每股4.5元的價格協議受讓興業證券所持有的閩福發轉配股股權600萬股,成為閩福發的第二大股東。
2000年3月,證監會發布了轉配股分期分批上市的通知,安排轉配股逐步流通。2000年4月18日,魏東持有的閩福發轉配股獲准上市流通。而此時離其受讓閩福發股權不到4個月,魏東又快人一步,至少套現1.05億元。
從1996年起,魏東的法人股投資均取得不菲收益。資料顯示,2007年4月6日,涌金實業將所持銀河動力230萬股全部通過深交所出售;涌金實業持有的812.43萬股中寶股份也已經在2007年2月15、16日減持,兩日平均價格在9元左右,約獲利6635萬元。康賽集團(後改名為天華股份,)的股份北京涌金一直持有。還有魏東旗下上海納米創業投資有限公司2000年受讓自杭州五環的四川湖山的股份也一直持有,當年的受讓價格為每股1.74元,而2007年4月已經漲到12元以上.在魏東法人股投資中累計獲利超過1.5億元,投資收益率超過100%。
因為較早進入法人股市場,魏東基本上都是以凈資產價格收購上市公司法人股。2003年後,隨著股改預期日漸明朗,上市公司法人股轉讓溢價整體上也水漲船高,此後投資法人股,成本大大提高,股改後的獲利水平就相應降低。可見魏東對股市政策和市場機會的拿捏相當熟練。
1999年,由於二級市場的行情火爆,曾經備受市場冷落的戰略投資者配售倍受追捧,獲得配售股份意味著在短暫的鎖定期過後就可以獲取一級和二級市場之間的巨大差價。這一方式便成為當時私募基金獲取無風險收益的主要渠道,很多私募基金憑借戰略配售完成了原始積累。
自1999年11月到2001年3月,魏東參與了多家上市公司的IPO,獲配售306.47萬股三九醫葯、220萬股首旅股份、140萬股誠志股份、900萬股絲綢股份、120萬股波導股份、15.73萬股茉織華等。根據這些公司戰略投資者股份開始流通日的收盤價計算,兩年時間內,涌金憑借戰略配售獲取了1.4億左右的利潤.
魏東以知金科技為平台,孵化了多個創業企業。其中青島軟控和北青傳媒已成功上市,涌金系成功收回所有投資並獲得高額回報。
在轉配股與戰略配售上小有斬獲之時,涌金系開始將下一個投資目標鎖定在創業企業。
1999年底,涌金系在中關村高科技園成立北京知金科技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知金科技」),並於2000年10月27日以4萬元成本受讓青島高校軟控有限公司8%股權,在2000年11月1日又投入148萬元。
青島軟控2006年10月18日在深交所中小企業板上市,創下了中小板新股上市的歷史最高價26元。截至2007年5月17日,知金科技共持有青島軟控425.88萬股,占總股本的比例為5.98%,按當日收盤價格74.9元計算,知金科技持股市值為3.19億元,投資收益率近210倍。涌金持有知金科技45%股權,按此估算,涌金間接持有的青島軟控的市值超過1.43億元。除了青島軟控以外,知金科技還投資了萬方數據、中科軟體等高科技企業。
在此之前的2004年12月22日,知金科技投資的北青傳媒也在香港上市。截至2006年底,知金科技仍持有北青傳媒3.74%的股份,是其第二大股東。以2007年5月18日北青傳媒8.85港元的收盤價計算,知金科技的持股市值約為6520萬港元。按照知金科技的投資項目,估計青島軟控和北青傳媒的上市已讓其收回了所有投資,並獲得10倍以上的高回報。因此,其他幾家創業企業一旦上市,涌金系將獲得巨額收益。
從涌金參與的創業投資項目來看,其主要涉足信息、生物、傳媒等高新技術產業,並採取與高校聯姻的方式進行投資。這種投資策略,一方面使投資能夠具有較高的回報率,因為這類科技項目如果研發成功往往利潤可觀,非常類似於美國風險投資選擇目標的方式;另一方面依靠高校技術背景,所投資企業均具有強有力的研發支持,這有效地降低了投資風險,增大成功率。
涌金系2002年後,從一個受益於政策盲點和市場機會的套利者轉型為實業+金融的投資基金,並逐步形成以九芝堂、千金葯業等上市公司為核心的醫葯產業橫軸,以成都建投(國金證券)、雲南國際信託等為核心的金融產業縱軸,初步確立了產融結合的構架。
2002年1月23日,長沙九芝堂集團(持有上市公司九芝堂60.74%的股權)整體出售給湖南涌金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湖南涌金」)、上海錢涌科技、杭州五環實業,湖南涌金佔49%的股權,進而間接持有九芝堂29.76%的股權(其後經過多次股權變更,湖南涌金持有的九芝堂集團股權增加到59.5%)。
由於涌金只收購上市公司29.76%的股權,低於要約收購的門檻,沒有義務披露收購信息。但據業內人士估計,涌金大概用了1.5億元現金完成收購。2003年1月,在湖南涌金收購上市公司一年後,九芝堂即實施10派3.3元的現金分紅方案,動用2002年度95.5%的未分配利潤,涌金系通過第一大股東九芝堂集團分得現金3351.51萬元占其收購資金的22.35%。而且,九芝堂集團及九芝堂其後也成為涌金系資本運作的重要平台。
成立於1999年9月的湖南涌金是在千金葯業上市前,收購其股權的。涌金系獲得千金葯業股權的手法與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的運作較為類似,相當於一次Pre-IPO。在涌金介入之時,千金葯業經營穩定、業績優良,並已進入上市前的准備階段。2002年上半年湖南涌金出資3600萬元,以每股4.8元的價格收購千金葯業內部職工股753.3萬股。經過短短兩年的資本和實業雙重運作,千金葯業於2004年3月12日在上交所上市。涌金3600萬元的股權投資增值為8270 萬元。
在千金葯業成功發行1800萬股A股之後,湖南涌金持有上市公司總股本的13.45%,是千金葯業第二大股東。2005年10月,湖南涌金又以每股7.64元的價格受讓第四大股東北京金科邦持有的千金葯業450萬股法人股,穩坐第二大股東的位置。
2006年10月,千金葯業通過股權拍賣方式,以1130萬元獲得湖南金沙大葯房零售連鎖有限公司(「金沙」)的全部股權。至此,湖南涌金完成了葯品零售企業整編,旗下千金葯業、金沙以及九芝堂這三家湖南本土知名大葯房開始協同運作,三家綜合實力相加後,成為湖南第二大葯品零售方陣。
2005年,中國證券市場正處於黎明前的黑暗中,券商行業整體低迷,涌金系卻在7月中旬控股成都證券,並為其成功增資擴股。湖南涌金出資1億元(占總股本的20%)、九芝堂集團出資9千萬元(占總股本的18%),這讓成都證券的資本金由1.28億元上升至5億元。而由於湖南涌金、九芝堂集團兩家股東共持有成都證券38%的股權,當時市場即將涌金看成是成都證券的實際控制人(後來這部分股權全部由九芝堂集團持有)。
2005年4月,成都證券在深交所的會員名字去掉「經紀」二字,變更為「成都證券有限責任公司」,比照綜合類券商經營。日後,成都證券更名為「國金證券有限公司」。2006年7月,國金證券獲規范類證券公司資格;12月,國金證券成功借殼成都建投,並完成了股改。
2007年3月,成都建投復牌後首日暴漲129.6%,成為中國第一高價金融股,讓國金證券的股東獲利不菲。以2007年5月17日收盤價79.27元計,九芝堂集團持有成都建投3348.27萬股的市值已高達26.54億元。因涌金系持有九芝堂集團49%股權,因此其間接持有的成都建投市值約為13億元。
魏東又一次踩准了政策與市場節奏,趕上了證券公司改制上市的末班車。而魏東與當地機構關系融洽,從受讓交通銀行法人股一事中更是表露無遺。2007年3月23日,九芝堂與千金葯業聯合競標,獲得長沙市財政局所持有的2791萬股交通銀行國有法人股。二者以每股6.05元的價格各獲得1395.5萬股。僅僅在不到兩個月後,交通銀行於2007年5月15日在A股上市,以2007年5月17日的收盤價13.59元計算,九芝堂和千金葯業的持股市值分別達到1.9億元,賬面盈利達1.05億元。在建設銀行、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以及其他商業銀行紛紛上市後,銀行股的價值已被市場廣泛認同,而且2007年以來,上市的商業銀行A股股價基本上都超過H股股價。涌金系在此時在獲得交通銀行的股份,無疑又相當於一次無風險套利。
除了參股銀行、券商外,魏東還參股雲南國際信託投資有限公司。涌金(實業)集團有限公司位列第一大股東雲南省財政廳(持股25%)之後,持有24.5%的股份,第三大股東上海納米持股23%,由於上海納米創業75%的股權為魏東擁有。由此,雲南信託的控制權實際掌握在魏東的手裡。由於都是魏東通過九芝堂和千金葯業介入國金證券、交通銀行等金融類上市公司,因此在這兩家醫葯公司的收入和利潤增長中,貢獻最大的是對外投資的回報,企業本身的成長性並不突出。但可以預計,隨著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逐步融合,金融資本將對魏東在醫葯等實業領域的資本運作提供更大支持.
九芝堂2007年9月19日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轉讓湖南中嘉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股權的議案和關於收回的投資成本用於補充流動資金的議案.公司轉讓湖南中嘉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股權後,獲得投資收益1,000萬元,收回投資成本10,000萬元。公司將10,000萬元補充流動資金,用於公司生產經營。將公司所持有的控股子公司湖南中嘉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共計10,000萬股(占股本總額的62.5%)以11,000萬元人民幣的價格轉讓給杭州南源聯合置業有限公司,轉讓後公司不再持有中嘉公司股權。
我們有理由相信,這是有計劃的撤退.很快,國家會出台打壓樓市和股市的政策.雪崩的時候很多人會被埋在山下,而魏東家族卻在某處悠閑的喝茶!
『貳』 葉榮添是何許人他投資股票嗎為什麼他每發表一篇文章就有那麼多股民朋友罵他
葉榮添,股壇傳奇人物,但其真名、職業經頃磨晌歷均不詳,有人認為他是黑庄的合夥人,而非真正的股票投資者。 個人信息
股票葉榮添
真名胡斌,年僅28歲。僅憑葉榮添一個代號,開博論股,瘋狂唱多。2009年,「葉榮添」這個名字,風靡中國股市,14000萬的博客點擊量,使他成為了中國廣大散戶爭相追逐的一個「神」。自稱曾就讀於雲南財經大學金融系。大三時,他認為自己「學夠了」,於是退學進入上投摩根基金公司做市場研究,先做研究後做操盤手,後移師南方基金,仍做職業操盤手。如今他已辭掉南方基金的工作,正籌建一家屬於自己的金融類的控股公司,夢想是「成為中國最年輕上雀鋒市公司主席」。在他自己的博客中自稱創世紀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單方與「空軍司令」侯寧訂下百萬賭局:
我發下戰書:侯寧我兩賭100萬元人民幣,賭期為2009年12月30號中國股市最少4000點,賭金為100萬元人民幣,不要說什麼你不賭之類的廢話,我知道1000萬你拿不出就賭100萬,如何不應戰只能說你是懦夫和小日本的走狗。在此,我號召支持我的所有好朋友們,拿出你們的渾身解數打擊這個中國的唱空敗類,讓他走投無路,什麼惡毒就攻擊什麼,首先就瞄準他游兆的博客!
『叄』 富商劉曉慶如何攬金
2016年,當不少同齡人還在為生活奔忙時候,時年29歲的劉曉慶(註:不是那個家喻戶曉的明星劉曉慶)就已經以8億身家成為上市公司壹橋海參(現更名為晨鑫科技)的董事長,也是當時A股市場上最年輕的女董事長。
劉曉慶的成功之路非常簡單,別人也無法復制:她的爸爸是壹橋海參的前董事長劉德群。
除了頻繁更名,在2018年開年,晨鑫科技也因沾上區塊鏈概念「光環」而股價大漲。2018年1月9日,其公告稱,股票交易異常波動,而這和壕鑫互聯於近期推出的區塊鏈電競加速基礎服務——壕鑫競斗雲相關。此外,其將推出一款建立在區塊鏈上的虛擬寵物養成社區游戲Poly Pony寶利馬。
但在彼時,相關工作人也對記者回應稱「公司不是區快鏈概念股。」而1月8日壹橋股份在深交所互動平台回答投資者「公司有類似比特幣的業務嗎?」提問時,壹橋股份董秘表示公司壕鑫競斗雲區塊鏈游戲不能挖幣,公司沒有類似比特幣的業務。
如今,劉曉慶父女肯定不會再有套現的快感,等待他們的也將是法律的審判。
『肆』 陝西首富郭家學:負債48億,員工賣房幫他還債,如今又掙上百億
他曾經是中國最年輕的上市公司董事長,曾經一度坐擁三家上市公司, 管理著高達150億的資產,並且曾兩次登上陝西省富。
但在最困難的時候,他也曾負債48億,一度想要自我了斷,幸有手下的員工不惜賣房幫他償還債務,才將他從懸崖邊拉回來。
他就是郭家學,在33歲時便成為東盛集團的董事長,在輝煌時,曾經將包括雲南白葯等知名葯企納入集團麾下。
遭遇滑鐵盧後, 他想盡辦法還清債務,並且又賺了上百億,再度問鼎陝西省富 。
對郭家學而言,他的人生就像過山車一般,大起大落。
郭家學1966年出生在陝西旬陽,他的父親是當地衛生院的院長,郭家學日後走上制葯這條路,多多少少受到父親的影響。
16歲時,郭家學考入了安康師范學校就讀,在校期間,郭家學異常努力,在年級中常常名列前茅,並且多次獲得表彰。
正因如此,在畢業時,郭家學作為優秀畢業生被校方挽留,從一個學生轉變為大學老師在校任教,並且還被校方送到陝西師范大學進修。
對於久居農村的郭家來說,走出一個大學生,無異於窮山溝里出了個金鳳凰。
作為村中的第一個大學生,不僅郭父郭母, 就連全村人都為他驕傲 。
在郭家學就讀的幾年中,每到逢年過節時,總會有鄉里鄉親來到郭家,送上一些米面之物,特別是在郭家學留校任教以後,這種現象也愈發平常,都希望郭家學日後可以多多幫襯。
但是父母和鄉親們的驕傲,僅僅維持了一段時間,就在留校任教不到半年後,郭家學毅然辭去了大學教師的飯碗,回到了陝西老家,准備創業。
對兒子的這個選擇,父母百思不得其解,大學老師的工作是多少人都求之不得的。 更讓父母無法理解的是,兒子居然干起了養豬的行業。
從大學老師變為養豬農戶,身份的轉變可謂是天長地久,但是,郭家學卻不在乎,因為他早已經做好了萬全准備。
郭家學拿著僅有的170元積蓄作為啟動資金,開始了艱難的創業。在最初的階段,郭家學買來一大堆關於養豬技術的書籍,沒日沒夜地啃,並且經常向其他的鄉親請教,學習經驗,甚至在資金一度缺乏的時候, 將自家僅存的值錢的四合院,以2700元的價格賣掉。
最刻苦的時候,郭家學每天只睡四個小時,而且每隔幾個小時就要喂豬。幾個月下來,郭家學瘦了幾十斤。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幾個月的科學養殖,郭家學的豬,每一頭都能長到200多斤,比村裡其他農戶養的豬都要好。
但是緊接著,一個難題又擺在了郭家學的面前,由於村裡的交通條件極差,賣豬成了一件麻煩事兒,為此, 體重只有120來斤的郭家學,背著200多斤的豬,走過十幾里的山路到鎮子上去賣。
雖然萬分辛苦,但是靠著養豬,郭家學賺到了第一筆錢。但是好久不長,他養的豬患上了豬瘟,郭家學被迫放棄了養豬,轉而去種植中草葯。
郭家學在縣里承包了一個種植場,雇了幾十位工人,沒日沒夜地在地里忙活,這樣幹了一個半月後,郭家學的雙手腫了十個關節。
更不巧的是,那年冬天遭遇了寒潮,郭家學種植的中草葯幾乎顆粒無收,讓郭家學痛心不已。
經過這兩次創業失敗,讓郭家學不得不坐下來思考,這樣的選擇到底是對還是錯。 最後,郭家學聽從了母親的建議,來到了西安闖盪。
在西安,郭家學幾乎什麼都干過,擺地攤、賣電腦、跑業務、倒賣等,盡管他乾的種類雜多,但幸運的是,郭家學最後還是找到了一份長久的工作。
1991年,郭家學進入了西安人民醫電科學研究所,並且一路干到了所長,在接下來的三年中,郭家學一直都在研究所工作。
在積攢了一定的積蓄後,郭家學創辦了自己的公司,取名為東盛,專職於醫療設備器械的銷售。
兩年時間,郭家學苦心經營,公司也逐步發展壯大,並且成為西北地區最大的醫療器械經銷商之一,不僅如此,在這期間,郭家學還給西門子、柯達等知名外企做國內代理商,公司也因此小賺了一筆。
1996年,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出現在郭家學面前。
這一年,陝西鳳翔縣的一家國有制葯廠,投資1500多萬元建立的工廠,由於經營不善,在建成的前三年中,每年的銷售額只有30餘萬元,嚴重資不抵債。
為了解決企業危機,葯廠領導找到郭家學,詢問他願不願意進入醫葯行業,在這位領導看來,郭家學作為西北地區最大的醫療器械經銷商之一,手中掌握著很多醫院渠道,是解決企業危機的不二法門。
這個機會在郭家學看來,也是求之不得的。因為在當時,所有的制葯企業都是國企,民營企業要想進入醫葯行業,幾乎不可能拿到國家批文,只能通過收購等方式進入行業。
更讓郭家學看重的是,這家葯廠掌握著一種心腦血管領域的處方葯「維奧欣」, 並且這種葯在市場上占據著一席之地,只是由於企業不善經營,才會資不抵債。
敏銳的郭家學注意到,如果收購這家葯企,改善經營,大概率會讓企業起死回生,並大賺一筆。
興奮的郭家學當天就趕到鳳翔縣,與廠家簽訂了收購協議,並且背下了數百萬的債務。
這次收購,開創了陝西民營企業收購國有企業的先例,同時,也宣告著東盛集團的崛起。
在接管葯企經營後,郭家學對症下葯,對企業的經營制度大刀闊斧進行改革。郭家學發現,在此之前,由於沒有銷售隊伍,企業生產的產品很難賣得出去。
郭家學在接管企業後,第一時間成立專業的銷售隊伍,對外大力招收銷售人員,一起在全國各地建立了銷售網路,推廣「維奧欣」產品。
在接手一年後,公司的銷售額就已達到3000萬元,不僅還清了所有的債務,還凈賺上千萬元,一舉扭轉了企業之前的頹勢。 第二年,公司營業額超過1億元,郭家學也因此賺了個盆滿缽滿。
這次收購,讓郭家學看到了商機,在接下來的幾年中,郭家學開始了瘋狂的收購之路。
先是在1998年7月,並購了西安化工醫葯總公司;而後在1999年,以6000萬元的價格收購了青海上市公司同仁鋁業,並改名為「東盛 科技 」;同年,又入股了中美合資的陝西濟生制葯。
在不斷地收購並購下,東盛集團的規模日益龐大,並且在1999年,憑借著收購青海同仁鋁業,東盛集團成功實現了借殼上市,成為上市公司。
東盛集團也從實業經營逐漸過渡到資本運作, 也正因此,時年僅33歲的郭家學,成為了中國最年輕的上市公司董事長。
在集團成功上市後,郭家學的收購之路並沒有停下。
此後郭家學又先後並購了東蓋天力、青海制葯、麗珠集團以及湖北潛江制葯,在這個時期,「拿來主義」始終占據著郭家學的大腦,這種近乎瘋狂的收購,能為企業帶來輝煌,但同樣也能把企業拉入深淵。
2003年,是郭家學最瘋狂的一年,後來他回憶在這一年中, 幾乎每個月,都有一個收購項目完成,這種速度就算放到國際 社會 上,也足以讓所有企業目瞪口呆。
這一年,東盛集團經過不斷的收購並購,已經從最初的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華麗轉變為擁有近萬名員工、企業資產超過60億元的醫葯企業,並且進入了全國醫葯工業前20強。
在這種勝利的沖擊下,郭家學似乎被沖昏了頭腦,他拋出了「郭家學說」:基於自有企業業務的增長,快速實行超大規模並購,並且注重國際合資。
這樣的發展理念,推動著整個集團在並購的道路上越走越深,郭家學甚至放出豪言:在幾年之內,將東盛集團打造成世界500強企業;將東盛建設為 「中國醫葯行業的夢之隊」 ;在創業30周年時,把東盛發展為年營業額上百億美元的跨國企業。
抱著這樣的幻想,郭家學繼續走在收購之路上,但是他沒有考慮到的是,任何一家企業,如果像東盛集團一樣,宛若一個黑洞,不斷的吸收擴大,到最後只會面臨集團失控、資金斷裂的局面,最終宣告破產。
因為這樣大規模的收購,嚴重違背了企業發展的科學規律,隨著規模的擴大,企業運作成本也將暴增,很容易出現不可控的問題。
果不其然,雖然郭家學在收購路上暢行無阻,但是2003年收購雲南白葯,將東盛集團和郭家學拉入了萬丈深淵,盛極一時的東盛集團也在這次事件後輝煌不再。
2003年,雲南政府為了大力發展雲南白葯,准備在全國范圍內吸引投資,郭家學在得知消息後,第一時間參與投標, 一同參與競標的還有華源、復星、華潤等行業巨擘。
為了成功拿下雲南白葯,郭家學可謂是不惜成本。最終,經過數輪的拼殺淘汰,郭家學笑到了最後,成功入主雲葯集團。
此次成功收購,讓東盛集團的聲勢達到前所未有的頂峰,也讓郭家學成為炙手可熱的資本狂人。
同時,東盛集團的市值也飆升到100億,業界也紛紛看好東盛的前景,郭家學甚至看到了自己成就世界500強企業的曙光。 但是好久不長,就在收購完成後的第二年,東盛集團的形勢急轉直下。
2004年4月起,國家出台了新的政策:收縮信貸,提高貸款利率,這讓本就債台高築的東盛更是雪上加霜。
更嚴重的是,曾為東盛集團提供擔保業務的兩家國企,也受此影響宣告破產,東盛集團承擔連帶責任,涉及金額高達十幾億。
在此影響下,東盛集團的股價連續大跌,銀行紛紛抽貸,集團資金鏈斷裂,郭家學被迫轉向民間高利貸。
但是處於破產邊緣的東盛,根本無力償還貸款,放貸人為了催收,用大卡車拉了幾十車泥土,堵住東盛集團的大門,並肆意破壞,讓郭家學噤若寒蟬。
根據數據統計, 東盛集團在這個時期, 各個方面的債務高達48億元 ,郭家學由於承擔不起債務,一度產生了輕生的念頭。
2006年11月5日,郭家學頹廢地坐在辦公室里,他打算在黃昏時分,從總部大樓跳下逃脫苦海,幸好幾位公司高管及時發現了他的異常,幾番好言相勸下,才讓郭家學打消了輕生的念頭。
經歷了折戟沉沙,郭家學重振旗鼓,開始了長達八年的還債之路。郭家學開始以低價出售當年收購的企業,先是以1.7億元的低價出售麗珠股份,又將集團的王牌產品「白加黑」以12.6億價格賣出。
更讓郭家學心疼的是, 花費巨資收購的、市值高達100多億的雲南白葯,被迫以7.5億的極低價格出售。
在償還債務的過程中,當年與郭家學一同走來的很多高管,紛紛自掏腰包,甚至不惜抵押自己的房產,幫助郭家學還債。
經過數年的艱苦努力, 截止2012年年底,東盛集團的48億債務全部償還完畢,郭家學也受到了 社會 各界的高度贊揚。
回想起這段艱苦的路程,郭家學坦言: 以前的我年輕正盛,被一時的成功沖昏了頭腦,往往做事不考慮後果,這些都讓我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在償還所有債務後,郭家學再度起航,以全新的姿態回歸到醫葯行業中,不同的是,此番歸來的郭家學,身上沒有了以往的意氣風發,更多的是經歷風浪後的沉著與冷靜。
郭家學把目光瞄準了中葯,之所以投身中葯行業,是因為在2003年,也就是郭家學瘋狂收購並購的那一年,他收購了知名的中醫葯企業——廣譽遠。
這次的收購,似乎是一種冥冥之中的安排,為多年後的郭家學,埋下了東山再起的伏筆。
廣譽遠始創於嘉靖20年,距今已有480年的 歷史 。在清代,廣譽遠曾和北京同仁堂、杭州胡慶余堂、廣州陳李濟並稱為「四大葯店」。
「能夠把我們老祖宗做完了上千年的事情傳承下去,是多麼值得敬佩,當年選擇去和中葯廠合作,正是抱著一種為中葯復興的使命而去的」 ,2003年,帶著這樣的敬意,郭家學冒著被非典傳染的風險,隻身一人多次前往廣譽遠談判。
「在那段時間中,我來來回回跑了不是多少次,我記得很清楚,有幾次整個飛機上就只有我一個人」,這是郭家學日後回憶起收購廣譽遠時所說的話。
最終,憑借著專業的知識和管理經驗,雙方達成了協議,廣譽遠正式被納入東盛集團麾下。
哪怕是在後來還債時,郭家學也曾經動過出售廣譽遠的念頭,但是最終還是掐滅了這個念頭。
在確定了以廣譽遠作為東山再起的目標後,郭家學說到:從現在起,我想把我的餘生精力,全部投入到復興傳統中醫葯文化的事業中來!
在此後的十年中,郭家學結合管理經營理念,通過制度改革、拓寬渠道、加強文化宣發等方式,將廣譽遠發展為一個集中葯研發、生產和銷售於一體的企業, 並且旗下產品「龜齡集」和「定坤丹」,被國家列為保密品種。
在被問到「是否還懷揣著成就世界500強企業的夢想」時,郭家學詫然一笑:能名列世界500強企業,的確十分值得驕傲,但那是我曾經的夢想,但現在我的目標,不是做一家500強企業,而是做一家500年企業。
或許是經歷了大風大浪,郭家學收起了心中的那份沖勁,不再好高騖遠,轉而腳踏實地想要做個「精而美」的企業。
如今,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廣譽遠的年營業額已超百億,郭家學也徹底擺脫了往日的頹勢,成功回歸醫葯業的巨頭行列。
郭家學曾說,在他看來,要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首先在於弘揚文化,為此,他建立了廣譽遠中醫葯文化博物館。
郭家學希望,隨著中葯文化的弘揚,廣大百姓能夠恢復對中葯的信心,因為這不僅僅是對中葯的自信,更是對民族文化的自信。
從一個養豬的窮小子,到最年輕的上市公司董事長,再到身敗名裂,負債數十億,最後涅盤重生。郭家學的人生宛若過山車一般大起大落,但是對郭家學而言,似乎每一次的「落」,是為了下一次更好地「起」。
如今的郭家學已年近花甲,但是仍然活躍在中醫葯業界,廣譽遠在他的經營下,早已成為國內中醫葯行業的領軍企業。
他曾說,要做一家500年企業,廣譽遠自創立至今,已經有了480年的 歷史 , 相信郭家學定會精益求精,以更好的姿態,將廣譽遠交給下一個5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