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菲利普·費雪的基本論點
費雪的基本論點有:
超額利潤的創造
投資那些潛力在平均水平之上的公司(幸運且有能力或幸運來自其能力者)
向那些最有能力的經營階層看齊(重研發與營銷)。
利潤必須相對成長
沒有公司能永遠維持其利潤,除非公司能同時分析成本結構,了解製程中每個步驟所耗費的成本。
落實會計制度與成本分析。
以盈餘維持成長,非以不斷增資,擴充資本。
有卓越的管理階層:經營者能制定公司長期生存的策略,將短期利潤列為次要目標,兼顧長期發展與日常運作。
要了解經營者的意圖,唯一的方法是觀察他們如何與股東溝通,特別是對困境的反應。
與員工是否發展出良好的關系,升遷是否基於能力而非偏愛。
買進優良普通股的十五個要點
一、這家公司的產品或服務有沒有充分的市埸潛力──至少幾年內營業額能大幅成長。
二、管理階層是否決心開發新產品或製程,在目前有吸引力的產品線成長潛力利用殆盡之際,進一步提升總銷售潛力。
三、和公司的規模相比,這家公司的研發努力,有多大的效果?
四、公司有沒有高人一等的銷售組織?
五、公司的利潤率高不高?
六、公司做了什麼事,以維持或改善利潤率?
七、公司的勞資和人事關系好不好?
八、公司的高階主管關系很好嗎?
九、公司管理階層深度夠嗎?
十、公司的成本分析和會計紀錄做得好嗎?
十一、是不是有其它的經營層面,尤其是本行業較為獨特的地方,投資人能得到重要的線索,曉得一家公司相對於競爭同業,可能多突出?
十二、公司有沒有短期或長期的盈餘展望?
十三、在可預見的將來,這家公司是否會因為成長而必須發行股票,以取得足夠資金,使得發行在外的股票增加,現有持股人的利益將預期的成長而大幅受損?
十四、管理階層是否報喜不報憂?
十五、管理階層的誠信正直態度是否無庸置疑?
投資人十不原則
一、不買處於創業階段的公司
二、不要因為一支好股票在未上市交易,就棄之不顧。
三、不要因為你喜歡某公司年報的格調,就去買該公司的股票。
四、不要因為一家公司的本益比高,便表示未來的盈餘成長已大致反映在價格上。
五、不要錙銖計較
六、不要過度強調分散投資
七、不要擔心在戰爭陰影籠罩下買進股票
八、不要忘了你的吉爾伯特和沙利文
九、買進真正優秀的成長股時,除了考慮價格,不要忘了時機因素。
十、不要隨群眾起舞
㈡ 關於商道、金融、股票的一些基本知識1
有金融類報紙,尤其是日報,看一年,你就可以比他們水平高了!
㈢ 如何通俗易懂的解釋凱恩斯,弗里德曼和費雪之間的那些不同觀點
凱恩斯與弗里德曼的貨幣需求理論在假設中有三個相同點。第一,資本市場或金融市場極為發達和完善,其收益率可用齊一的市場利率表達,這個市場利率是有價證券的收益率;第二,無論在時段上還是時點上,貨幣與實物資產是替代品;第三,生產要素具有可分割性,各生產單位面臨同一技術水平。資本的可分割性說的是,在理論上講,某一經濟單位的資本可以屬於有限多的人,即生產單位可以發行有價證券募集資本,而不必靠自積攢延誤時間。在理論上講,任何時點上都有投資的可能,從而進一步鎖定了貨幣和實際資產的替代關系。同時生產單位可以在第一時間里使用最先進的技術,不會因為投資資金的不足而等待,所以各生產單位可以得到在短期內不變的平均利潤率。
在弗里德曼貨幣需求理論持有貨幣的收益中,間接收益是主要的。這與凱恩斯的「流動偏好」有相同點。既貨幣持有者在持有貨幣的時候都期待著購買低價的證券,在高價的時候賣出,從中獲取收益,也就是間接收益。
兩個理論最終都涉及k的研究。
凱恩斯與弗里德曼的貨幣需求理論既存在著相同點,又存在不同點。兩者在假設中存在兩方面的差異。一、長期分析,價格起作用,而且對未來的價格預期也起作用。而凱恩斯的貨幣需求理論是短期的分析,既價格保持不變。隨著歐洲經濟的恢復,世界經濟有了較大幅度的增長。如果仍然按照凱恩斯經濟學指導下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行事,則必然有總需求的進一步攀升,其結果只能是「滯脹」——只有價格上漲,沒有經濟增長。在長期中,價格變數是變動的,對國民收入是有影響的。在通貨膨脹條件下,價格或多或少地會影響實際國民收入;在「滯脹」條件下,價格影響名義國民收入。由於凱恩斯當時所處的經濟狀況意在解決「有效需求不足」問題,所以凱恩斯的貨幣需求理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2、貨幣量的層次為廣義貨幣,即包括貨幣和准貨幣。弗里德曼擴大了貨幣的涵蓋內容,將貨幣定義在廣義貨幣層次上,而凱恩斯則將貨幣定義在狹義貨幣層次上——貨幣無收益,仍較注重貨幣的交易手段功能。弗里德曼和施瓦茨認為最適當的貨幣定義的標準是:(1)貨幣總量與國民收入的相關系數最大。(2)貨幣量與國民收入的相關系數要分別大於總量中各個組成部分與國民收入的相關系數。
凱恩斯與弗里德曼兩者間的貨幣需求理論在對影響持有貨幣數量的因素研究上有所不同。凱恩斯是從貨幣需求的動機開始分析的,可分為四類:(1)交易動機(2)營業動機(3)預防動機(4)投機動機。而弗里德曼認為貨幣是一種特殊的商品,甚至可以說是奢侈的商品,所以他認為,人們持有貨幣的數量主要受兩類因素的影響。第一,持有貨幣的成本。該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兩種。直接成本分為兩方面:一是預期損失;二是貯藏費用。間接成本就是機會成本。由於受收入的影響,人們只能購買一部分商品,所以就存在機會成本。兩個理論對此產生不同的理解是由於出發的角度有所不同而致的。
兩個理論的函數也有很大的區別。首先,凱恩斯貨幣需求理論函數相對與弗里德曼的來說,涉及的自變數較少。凱恩斯的只是關於收入和市場利率對貨幣需求的影響,而弗里德曼是價格指數、債券的預期名義收益率、股票的預期名義收益率、預期價格變動率、人力財富在總財富中的比例、恆久收入、影響持有貨幣效用的其他隨機因素。其次,弗里德曼的函數雖然更具體地說明影響貨幣需求的因素,但是函數裡面有因素還是沒有得到學術界的認同,那就是人力財富在總財富中的比例。最後,他們對k的定義有所不同。凱恩斯的k=a-b*(i/Y),而弗里德曼的k=f(1/Y,w,Rm,Rb,Re,gP,u)。
㈣ 投資必讀書籍之三:菲利普·費雪《怎樣選擇成長股》
看一隻股是不是成長股,就要把握住以下的幾個要點
第一,股價長期下跌末期,股價止跌回升,上升時成交量放大,回檔時成交量萎縮,日K線圖上呈現陽線多於陰線。陽線對應的成交量呈明顯放大特徵,用一條斜線把成交量峰值相連,明顯呈上升狀。表明主力莊家處於收集階段,每日成交明細表中可以見拋單數額少,買單大手筆數額多。這表明散戶在拋售,而有隻「無形的手」在入市吸納,收集籌碼。
第二,股價形成圓弧度,成交量越來越小。這時眼見下跌缺乏動力,主力悄悄入市收集,成交量開始逐步放大,股價因主力介入而底部抬高。成交量仍呈斜線放大特徵。每日成交明細表留下主力蹤跡。
第三,股價低迷時刻,上市公布利空。股價大幅低開,引發廣大中小散戶拋售,大主力介入股價反而上揚,成交量放大,股價該跌時反而大幅上揚,唯有主力莊家才敢逆市而為,可確認主力介入。
第四,股價呈長方形上下震盪,上揚時成交量放大,下趺時成交量萎縮,經過數日洗籌後,主力莊家耐心洗呈籌嚇退跟風者,後再進一步放量上攻。
感受資產累積的愉悅,體驗深謀遠慮的滿足。游俠股市,智慧與謀略的虛擬股市,讓您的智慧不再寂寞。
㈤ 簡述費雪的投資思想
費雪是近半世紀以來最傑出的投資顧問,他的兩本著作《非常潛力股》(Common Stocks and Uncommon Profits)及《投資股票致富之道》(Paths to Wealth Through Common Stocks)也一直被巴菲特所稱頌。 費雪是關注增長的先驅,他以增長為導向的投資方法,是價值投資的一個變種和分支,在半個世紀後的今天,依然是投資界的主流投資模式之一,足見其旺盛的生命力。而這一旺盛的生命力,正來源於一個極富遠見的思想———少意味著多。雖然費舍在書中並未如此明確表述,卻在字里行間泄露了「天機」。 對巴菲特的影響 費舍的思想影響了全世界幾代的投資者,其中包括巴菲特。巴菲特後來說:「我有15%像費舍,85%像格雷厄姆」,「盡管格雷厄姆和費舍的投資方法不同,但是他們在投資界是缺一不可的。」 巴菲特投資哲學的成形,得益於費舍思想的滋養,並在查理·芒格的幫助下,逐步完成了「升華」。以筆者愚見,費舍「少意味著多」的思想內涵以及對巴菲特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1、時間是優秀企業的朋友,是平凡企業的敵人;只購買少數幾家非常了解的傑出公司股票,否則寧願不買。 2、不要過度強調分散投資,要集中投資;投資者的風險在於,熟悉的公司投資得太少,而陌生的公司又投資得太多;傑出公司的股票相當稀少,低廉價格買到的機會更少,因此平時絕不輕舉妄動,一旦遇到極好的機會就該大舉投資。 3、企業的類型和特質對投資很重要,經營管理階層的優劣能影響企業的內在價值,因此對企業經營管理狀況的調查研究和質化分析也是投資研究的重要課題。 4、真正傑出的公司股票要長期抱牢,不能輕易放手,忽略短期波動。 值得注意的是,巴菲特並沒有全盤接受費舍的思想。例如,費舍偏好科技型、研發領先的成長公司,巴菲特卻遠離高科技企業和過分依賴於研究的企業。雖然巴菲特認為,隨著時代的變遷,格雷厄姆對研發型企業反感的理由已經不復存在,但因為巴菲特從未能理解那些高科技企業,而且一點都不喜歡,所以一直遠離它們。 大師的金玉良言 前一陣子,我國一位學者呼籲,要讓兒童從三歲開始背誦《論語》、《道德經》、《孫子兵法》等傳統經典,為以後的成長奠定良好的傳統文化基礎和道德底蘊。對此,我贊成有加。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偷」,我自己也有一個體驗,熟讀投資大師的經驗之談,在遇到困惑和內心猶豫時,大師的告誡常常會從腦海里跳出來,使我如釋重負。 希望費舍的諄諄告誡也能使你茅塞頓開: 1、投資想賺大錢,必須有耐心。換句話說,預測股價會達到什麼水準,往往比預測多久才會到達那種水準容易。 2、股票市場本質上具有欺騙投資人的特性。跟隨他人當時在做的事去做,或者依據自己內心不可抗拒的吶喊去做,事後往往證明是錯的。 3、不要過度強調分散投資……買進一家公司的股票時,如果對那家公司沒有充分的了解,可能比分散投資做得不夠充分還危險。 4、在股票市場,強健的神經系統比聰明的頭腦還重要。沙士比亞可能無意間總結了普通股投資成功的歷程:「凡人經歷狂風巨浪才有財富。」 5、我一直相信,愚者和智者的主要差別在於,智者能從錯誤中學習,而愚者則不會。 6、短期的價格波動本質上難以捉摸,不易預測,因此玩搶進殺出的游戲,不可能像長期抱牢正確的股票那樣,一而再,再而三,獲得龐大的利潤。 7、集中全力購買那些失寵的公司。 8、抱牢股票直到:(a)公司的性質從根本發生改變,或者(b)公司成長到某個地步後,成長率不再能夠高於整體經濟。除非有非常例外的情形,否則不因經濟或股市走向的預測而賣出持股,因為這方面的變動太難預測。絕對不要因為短期原因,就賣出最具魅力的持股。 9、真正出色的公司,數量相當少。那樣的股票往往無法以低廉的價格買到。因此,當遇到有利的價格出現時,應充分掌握時機和情勢。資金應該集中在最有利的機會上。 10、卓越的普通股管理,一個基本要素是不盲從當時的金融圈主流意見,也不應只為了反其道而行便排斥當時盛行的看法。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盡管股市風向永遠變幻不定、「橋下河水翻滾不已」,指數投資、技術投資、組合投資等投資流派各領風騷一時,但在《怎樣選擇成長股》出版40年後, 91歲高齡的費舍卻依然初衷不改:「最優秀的股票是極為難尋的,如果容易,那豈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擁有它們了。我知道我想購買最好的股票,不然我寧願不買。」難怪乎,席慕容在鳳凰衛視「世紀大講堂」作題為《成吉思汗與世界》的演講結尾時總結道:世界上所有的偉人,並不在乎人們說什麼,只在乎自己心中的信仰…
㈥ 費舍《怎樣選擇成長股》的15個原則
原則1:至少在幾年內,公司是否具有足夠市場潛能的產品或者服務,使得銷售額有可能實現相當大的增長?
原則2:對於當前引人注目的生產線來說,如果其中大部分潛在的增長已經開發完畢,管理層是否有決心繼續發展能夠進一步增加總銷售額的產品或者生產方法?
原則3:考慮到規模的大小,公司在研究和發展上付出的努力是否有效?
原則4:公司是否擁有高於平均水平的銷售團隊?
原則5:公司是否具備有價值的利潤率?
原則6:公司正在為維持或者增加利潤率而做些什麼?
原則7:公司是否具備出色的勞動和人事關系?
原則8:公司是否具有很好的行政關系?
原則9:公司的管理是否有層次?
原則10:公司在成本分析和財務控制方面做得有多好?
原則11:關於競爭力的強弱,公司是否在商業的其他方面,尤其在行業內的領域為投資者提供重要的線索?
原則12:公司是否擁有短期或者長期的利潤前景?
原則13:在可預見的未來,公司的增長是否需要足夠的股權融資,以保證更多發行在外股份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通過預期的增長來抵消現有股東的利益?
原則14:管理層是否在一切順利時才能坦率地與投資者談論公司的事務,而在出現麻煩和失望情緒時就保持沉默?
原則15:公司是否具有一個毋庸置疑的誠實管理層?
15個原則補充的兩個具體問題:「這家公司所處行業的銷售額是否有較大的增長機會,或者正像這樣的行業前進?隨著整個行業的成長,新公司是不是相對比較容易進入該行業,並且取代原來領先的公司?如果這些商業的特徵很難阻止新公司進入該行業,那麼這種增長的投資價值就是微不足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