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有關UFO的疑問
UFO 是飯和明星的交流網站
可以用手機發給明星看
明星收到以後 可能會給你回復的
具體去UFO 網站看看吧
『貳』 英文地方名
美國州名:Alabama亞拉巴馬州
Alaska阿拉斯加州
Arizona亞利桑那州
Arkansas阿肯色州
California加利福尼亞州
Colorado科羅拉多州
Connecticut康涅狄格州
Delaware特拉華州
Florida佛羅里達州
Georgia喬治亞州
Hawaii夏威夷
Idaho愛達荷州
Illinois伊利諾伊州
Indiana印第安納州
Iowa艾奧瓦(衣阿華)州
Kansas堪薩斯州
Louisiana路易斯安那州
Maine緬因州
Massachusetts馬塞諸塞州(麻省)
Maryland馬里蘭州
Michigan密歇根(密執安)州
Minnesota明尼蘇達州
Mississippi密西西比州
Missouri密蘇里州
Montana蒙大拿州
Nevada內華達州
New Hampshire新罕布希爾州
New Jersey新澤西州
New Mexico新墨西哥州
New York紐約州
North Carolina北卡羅來州
North Dakota北達科他州
Ohio俄亥俄州
Oklahoma俄克拉何馬州
Oregon俄勒岡州
Pennsylvania賓夕法尼亞州
Rhode Island 羅得島
South Carolina南卡羅來州
South Dakota南達科他州
Tennessee田納西州
Texas得克薩斯州
Utah猶他州
Vermont佛蒙特州
Virginia弗吉尼亞州
Washington華盛頓州
West Virginia西弗吉尼亞州
Wisconsin威斯康星州
Wyoming懷俄明州
States of US
Alabama亞拉巴馬州
Alaska阿拉斯加州
Arizona亞利桑那州
Arkansas阿肯色州
California加利福尼亞州
Colorado科羅拉多州
Connecticut康涅狄格州
Delaware特拉華州
Florida佛羅里達州
Georgia喬治亞州
Hawaii夏威夷
Idaho愛達荷州
Illinois伊利諾伊州
Indiana印第安納州
Iowa艾奧瓦(衣阿華)州
Kansas堪薩斯州
Louisiana路易斯安那州
Maine緬因州
Massachusetts馬塞諸塞州(麻省)
Maryland馬里蘭州
Michigan密歇根(密執安)州
Minnesota明尼蘇達州
Mississippi密西西比州
Missouri密蘇里州
Montana蒙大拿州
Nevada內華達州
New hampshise新罕布希爾州
New Jersey新澤西州
New Mexico新墨西哥州
New York紐約州
North Carolina北卡羅來州
North Dakota北達科他州
Ohio俄亥俄州
Oklahoma俄克拉何馬州
Oregon俄勒岡州
Pennsylvania賓夕法尼亞州
Rhode 羅得島
South Cardina南卡羅來州
South Dakota南達科他州
Tennessee田納西州
Texas得克薩斯州
Utah猶他州
Vermont佛蒙特州
Virginia弗吉尼亞州
Washington華盛頓州
West Virginia西弗吉尼亞州
Wisconsin威斯康星州
Wyoming懷俄明州
Countries
A
阿富汗 Afghanistan
阿爾巴尼亞 Albania
阿爾及利亞 Algeria
安道爾 Andorra
安哥拉 Angola
安地卡及巴布達 Antigua and Barbuda
阿根廷 Argentina
亞美尼亞 Armenia
澳大利亞 Australia
奧地利 Austria
阿塞擺疆 Azerjan
B
巴哈馬 Bahamas
巴林 Bahrain
孟加拉 Bangladesh
巴貝多 Barbados
白俄羅斯 Belarus
比利時 Belgium / Xtra page
貝里斯 Belize
貝南 Benin
不丹 Bhutan
玻利維亞 Bolivia
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 Bosnia and Herzegovina
波札那 Botswana
巴西 Brazil
汶萊 Brunei
保加利亞 Bulgaria
布吉納法索 Burkina Faso
蒲隆地 Burundi
C
柬埔寨 Cambodia
喀麥隆 Cameroon
加拿大 Canada
維德角 Cape Verde
中非 Central African Republic
查德 Chad
智利 Chile
中國 China
哥倫比亞 Colombia
葛摩 Comoros
剛果(金) Congo (Congo-Kinshasa)
剛果 Congo
哥斯大黎加 Costa Rica
象牙海岸 Cote d'Ivoire
克羅埃西亞 Croatia
古巴 Cuba
塞普勒斯 Cyprus
捷克 Czech / 前捷克斯洛伐克 Former Czechoslovakia
D
丹麥 Denmark
吉布地 Djibouti
多米尼克 Dominica
多米尼加 Dominican Republic
E
東帝汶 East Timor
厄瓜多 Ecuador
埃及 Egypt
赤道幾內亞 Equatorial Guinea
厄利垂亞 Eritrea
愛沙尼亞 Estonia
衣索比亞 Ethiopia
歐洲聯盟 European Union (EU)
F
斐濟 Fiji
芬蘭 Finland
法國 France
G
加彭 Gabon
甘比亞 Gambia
喬治亞 Georgia
德國 Germany / 前東德 Former East Germany
迦納 Ghana
希臘 Greece
格瑞那達 Grenada
瓜地馬拉 Guatemala
幾內亞比索 Guinea-Bissau
幾內亞 Guinea
蓋亞那 Guyana
H
海地 Haiti
宏都拉斯 Honras
匈牙利 Hungary
I
冰島 Iceland
印度 India
印度尼西亞 Indonesia
伊朗 Iran
伊拉克 Iraq
愛爾蘭 Ireland
以色列 Israel
義大利 Italy
J
牙買加 Jamaica
日本 Japan
約旦 Jordan
K
哈薩克 Kazakhstan
肯亞 Kenya
吉里巴斯 Kiribati
朝鮮 Korea (North)
韓國 Korea (South)
科威特 Kuwait
吉爾吉斯斯坦 Kyrgyzstan
L
寮國 Laos
拉脫維亞 Latvia
黎巴嫩 Lebanon
賴索托 Lesotho
賴比瑞亞 Liberia
利比亞 Libya
列支敦斯登 Liechtenstein
立陶宛 Lithuania
盧森堡 Luxembourg
M
馬其頓 Macedonia
馬達加斯加 Madagascar
馬拉維 Malawi
馬來西亞 Malaysia
馬爾地夫 Maldives
馬里 Mali
馬爾他 Malta
馬紹爾群島 Marshall Islands
茅利塔尼亞 Mauritania
模里西斯 Mauritius
墨西哥 Mexico
麥克羅尼西亞 Micronesia
摩爾多瓦 Moldova
摩納哥 Monaco
蒙古 Mongolia
摩洛哥 Morocco
莫三比克 Mozambique
緬甸 Myanmar
N
納米比亞 Namibia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 (NATO)
諾魯 Nauru
尼泊爾 Nepal
荷蘭 Netherlands
紐西蘭 New Zealand
尼加拉瓜 Nicaragua
尼日 Niger
奈及利亞 Nigeria
挪威 Norway
O
阿曼 Oman
P
巴基斯坦 Pakistan
帛琉 Palau
巴勒斯坦 Palestine
巴拿馬 Panama
巴布亞紐幾內亞 Papua New Guinea
巴拉圭 Paraguay
秘魯 Peru
菲律賓 Philippines
波蘭 Poland
葡萄牙 Portugal
Q
卡達 Qatar
R
羅馬尼亞 Romania
俄羅斯 Russia / 前蘇聯 Former USSR
盧安達 Rwanda
S
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 Saint Kitts-Nevis
聖露西亞 Saint Lucia
聖文森及格瑞那丁 Saint Vincent and the Grenadines
薩爾瓦多 El Salvador
薩摩亞 Samoa
聖馬利諾 San Marino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 Sao Tome and Principe
沙烏地阿拉伯 Saudi Arabia
塞內加爾 Senegal
塞席爾 Seychelles
獅子山 Sierra Leone
新加坡 Singapore
斯洛伐克 Slovakia
斯洛維尼亞 Slovenia
索羅門群島 Solomon Islands
索馬里 Somalia
南非 South Africa
西班牙 Spain
斯里蘭卡 Sri Lanka
蘇丹 Sudan
蘇利南 Suriname
史瓦濟蘭 Swaziland
瑞典 Sweden
瑞士 Switzerland
敘利亞 Syria
T
塔吉克 Tajikistan
坦尚尼亞 Tanzania
泰國 Thailand
多哥 Togo
湯加 Tonga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Trinidad and Tobago
突尼西亞 Tunisia
土耳其 Turkey
土庫曼 Turkmenistan
吐瓦魯 Tuvalu
U
烏干達 Uganda
烏克蘭 Ukraine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United Arab Emirates
英國 United Kingdom / 北愛爾蘭 Northern Ireland
聯合國組織 United Nations Organization (UNO)
烏拉圭 Uruguay
美國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USA) / 波多黎各 Puerto Rico
烏茲別克 Uzbekistan
V
萬那杜 Vanuatu
梵蒂岡 Vatican City
委內瑞拉 Venezuela
越南 Vietnam (formerly North Vietnam) / 前南越 Former South Vietnam
Y
葉門 Yemen / 前北葉門 Former North Yemen / 前南葉門 Former South Yemen
南斯拉夫 Yugoslavia / 前南斯拉夫 Former Yugoslavia
Z
尚比亞 Zambia
辛巴威 Zimbabwe / 前羅德西亞 Former Rhodesia
Main Cities in the World
Alexandria[,aelig'za:ndric]亞歷山大
Baghdad['baegdaed]巴格達
Banng['ba:ny]萬隆
Bangkok[,baey'kok]曼古
Berlin[bc:'lin]柏林(德)
Bermuda 百慕大
Bogota[,bcugc'ta:]波哥大
Bombay[,bom'bei]孟買
Bonn[bon]波恩(德首都)
Boston['bostcn]波士頓
Buenos Aires 布宜諾斯艾利斯(阿首都)
Buffalo['b^fclcu]布法羅
Cairo['kaicrcu]開羅(埃首都)
Canberra 堪培拉(澳首都)
Chicago[$i'ka:gcu]芝加哥
Cologne[kc'lcun]科隆(德)
Copenhagen[,kcupcn'heigcn]哥本哈根(丹首都)
Denver['denvc]丹佛
Detroit[di'troit]底特律
Djakarta[d3c'ka:tc]雅加達(印首都)
Florence['florcns]佛羅倫薩(意)
hamburg['haembc:g]漢堡(德)
Hiroshima[,hirc'$i:mc]廣島
Kobe['kcubi]神戶
Kuala Lumpur['kwa:lc 'lumpuc]吉隆坡(馬首都)
Liverpool['livcpu:l]利物浦
Los Angeles[los'aend3ili:z]洛杉嘰
Lyon[ljuy]里昂(法國)
Madrid[mc'drid]馬德里(西首都)
Manchester['maet$istc]曼徹斯特(英國)
Manila[mc'nilc]馬尼拉(菲首都)
Marseille[ma:'sei]馬賽(法國)
Melbourne 墨爾本
Mexico City['meksikcu 'siti]墨西哥城(墨西哥合眾國首都)
Miami[mai'aemi]邁阿密
Milan[mi'laen]米蘭(意)
Montreal[,montri:'o:l]蒙特利爾
Moscow['moskcu]莫斯科(俄首都)
Munich['mju:nik]慕尼黑(德)
Nagoya['na:go:'ja:]名古屋
New Delhi['nju:'deli]新德里(印首都)
Osaka[cu'sa:kc]大阪
Ottawa 渥太華(加首都)
Paris['paeris]巴黎
Philadelphia[,filc'delfic]費城
Phoenix['fi:niks]菲尼克斯
Pittsburgh['pitsbc:g]匹茲堡
Pyongyang['pjay'joy]平壤(北朝首都)
Rome[rcum]羅馬(意首都)
San Francisco[,saenfrcn'siskcu]舊金山(三藩市)
Sapporo['sa:pcurcu]札幌
Seattle[si'aetl]西雅圖
Seoul[scul]漢城(韓首都)
St. Louis[snt'luis]聖路易斯
Sydney 悉尼
Teheran['tehc'raen]德黑蘭(伊首都)
Tokyo['tcukjcu]東京(日首都)
Toronto[tc'rontcu]多倫多
Turin['tjucrin]都靈(意)
Ulan Bator['u:la:n 'ba:to:]烏蘭巴托(蒙首都)
Vancouver[vaen'ku:vc]溫哥華
Venice['venis]威尼斯(意)
vienna 維也納(奧首都)
Warsaw['wo:so:]華沙(波首都)
Wellington['weliytcn]惠靈頓(新)
Yokohama[jcukc'ha:mc]橫濱
Main Countries and Cities in the World
Alborg, Aalborg 奧爾堡
Abadan 阿巴丹
Aberdeen 阿伯丁
Aberdeenshire 阿伯丁郡
Abidjan 阿比讓
Abilene 阿比林
Abu Dhabi 阿布扎比
Accra, Akkra 阿克拉
Aconcagua 阿空加瓜山
Acropolis 阿克羅波利斯
Adana 阿達納
Addis Ababa 亞的斯亞貝巴
Adelaide 阿德萊德
Aden 亞丁
Adirondacks 阿迪朗達克山脈
Adriatic 亞得里亞海
Aegean 愛琴海
Aetna=Etna 埃特納火山
Afghanistan 阿富汗
Africa 非州
Agra 阿格拉
Ahaggar 阿哈加爾山脈
Ajaccio 阿雅克修
Akkra=Accra 阿克拉
Akron 阿克隆
Alabama 亞拉巴馬
Alameda 阿拉梅達
Alaska 阿拉斯加
Albania 阿爾巴尼亞
Albany 奧爾巴尼
Alberta 艾伯塔
Albuquerque 阿爾伯克基
Aldan 阿爾丹河
Aleutians 阿留申群島
Alexander 亞歷山大群島
Alexandria 亞歷山大
Algeria 阿爾及利亞
Algiers 阿爾及爾
Alicante 阿利坎特
(Al ) Kuwait 科威特市
Allahabad 阿拉哈巴德
Allentown 阿倫敦
Alma-Ata 阿拉木圖
Almaden 阿爾馬登
Alps 阿爾卑斯山脈
Alsaca 阿爾薩斯
Altai 阿爾泰山脈
Amazon 亞馬孫河
America 美州; 美國之通稱
Amiens 亞眠
Amman 安曼
Amritsar 阿姆利則
Amsterdam 阿姆斯特丹
Amsterdam, ship canal 阿姆斯特丹運河
Amu Darya 阿姆河
Anatolia 安納托利亞
Anchorage 安克雷奇
Ancohumia 安科烏馬山
Andalusia 安達盧西亞
Andaman 安達曼群島/河
Andes 安第斯山脈
Andizan (Andizhan) 安集延
Andorra 安道爾
Andorra la vella 安道爾
Andros 安德羅斯島
Aneto, Pico de 阿內托峰
Angara 安加拉河
Angkor 吳哥
Anglesey, Anglesea 安格爾西島
Angola 安哥拉
Anguilla 安圭拉島
Angus 安格斯
Anhui 安徽
Anjou 昂儒
Ankara 安卡拉
Annapolis 安納波利斯
An(n)apurna 安納布爾納山
Ann Arbor 安阿伯
Antananarivo 安塔那利佛
Antarctic 南極區; 南極地方
Antarctica 南極洲
Antigua 安提瓜
Antigua and Barbuda 安地卡及巴布達
Anti-Lebanon 前黎巴嫩山脈
Antilles 安的列斯群島
Antofagasta 安托法加斯塔
Antrim 安特里姆
Antwerp 安特衛普
Apennines 亞平寧山脈
Apia 阿皮亞
Apo Mount 阿波火山
Appalachian 阿巴拉契亞山脈
Arabia 阿拉伯半島
Arabian Desert 阿拉伯沙漠
Arabian Sea 阿拉伯海
Aragon 亞拉貢
Araguaia, Araguaya 阿拉瓜亞河
Aral Sea 鹼海
Ararat 亞拉臘山
Archangel 阿爾漢格爾
Arctic Sea 北極海
Arden 阿爾丁
Ardennes 阿登
Arequipa 阿雷基帕
Argentina 阿根廷
Argyllshire 阿蓋爾郡
Arizona 亞利桑那
Arkansas 阿肯色
Arlington 阿靈頓
Armagh 阿爾馬
Armenia 亞美尼亞
Arno 阿爾諾河
Arras 阿拉斯
Arthur's Pass 阿瑟山隘
Ascension 阿森松島
Ashanti 阿散蒂
Asia 亞洲
Asia Minor 小亞細亞
Asmara 阿斯馬拉
Assam 阿薩姆邦
Assyria 亞述
Asuncion 亞松森
Aswan Ass(o)uan 阿斯旺
Atbara 阿特巴拉河
Athabasca Athabaska 阿薩巴斯卡河
Athens 雅典
Athos 聖山
Atlanta 亞特蘭大
Atlantic the 大西洋
Atlantic City 大西洋城
Atlas 阿特拉斯山脈
Attica 阿蒂卡
Auckland 奧克蘭
Augusta 奧古斯塔
Austin 奧斯汀
Australasia 澳大拉西亞
Australia 大洋洲; 澳大利亞聯邦
Australian Alps 澳大利亞山脈
Austria 奧地利
Austronesia 澳斯特羅尼西亞
Aux Sources,Mont 蘇爾斯山
Avernus 亞維努斯湖
Avon 埃文河; 埃文郡
Ayrshire 埃爾郡
Ayutthaya 大城(阿育他亞)
Azerjan (Republic) 亞塞拜然
Azores 亞速爾群島
Azov,Sea of 亞速海
Babylon 巴比倫
Babylonia 巴比倫尼亞
Back 巴克河
Badajoz 巴達霍斯
Baden 巴登
Baffin 巴芬島
Bag(h)dad 巴格達
Baguio 碧瑤
Bahamas,the 巴哈馬
Bahia,Blanca 布蘭卡港
Bahrain,Bahrein 巴林
Baikal,Lake 貝加爾湖
Baku 巴庫
Balearic 巴利阿里群島
Bali 巴厘島
Balikpapan 巴厘巴板
Balkan 巴爾干半島
Balkans the 巴爾干半島諸國
Balk(h)ash Lake 巴爾喀什湖
Baltic Sea 波羅的海
Baltimore 巴爾的摩
Baluchistan 俾路支
Bamako 巴馬科
Bandar Seri Begawan 斯里巴加灣市
Ban(d)jarmasin 馬辰(班賈爾馬辛)
Banng Bandoeng 萬隆
Banffshire 班夫郡
Bangalore 班加羅爾
Ban(g)ka 邦加島
Bangkok 曼谷
Bangladesh 孟加拉人民共和國
Bang(u)i 班吉
Bani(y)as 巴尼亞斯
Banjul 班珠爾
Barbados 巴貝多
Barbuda 巴布達島
Barcelona 巴塞羅那
Barisan Moutains 巴里桑山脈
Baroda 巴羅達
Barranquilla 巴蘭基亞
Bartle Frere,Mount 巴特爾.弗里爾山
Basel 巴塞爾
Bashi Channel 巴士海峽
Basra 巴士拉
Basutoland 巴蘇陀蘭
Bataan 巴丹
Batan 巴坦
Batangas 八拉雁
Batavia 巴拉維亞
Bath 巴斯
Bathurst 巴瑟斯特
Battersea 巴特西
Batumi 巴統
Bavaria 巴伐利亞
Bavarian Alps 巴伐利亞山脈
Bear Lake 熊湖
Beaufort 波弗特海
Beaumont 博蒙特
Bechuanaland 貝專納
Bedfordshire 貝德福德郡
Beijing 北京
Beirut, Bayrut 貝魯特
Belem 貝倫
Belfast 貝爾法斯特
Belgium 比利時
Belgrade 貝爾格萊德
Benares, Banaras 貝拿勒斯
Bengal 孟加拉
Bengal, Bay of 孟加拉灣
Benin 貝南
Berchtesgaden 貝希特斯加登
Bergen 卑爾根
Bering 白令海; 白令海峽
Berkeley 伯克利
Berkshire 伯克郡
Berlin 柏林
Bermuda 百慕大群島
Bern(e) 伯爾尼
Berwickshire 貝里克郡
Bessarabia 比薩拉比亞
Bethlehem 伯利恆
Bhamo 八莫
Bhutan 不丹
Bialystok 比亞韋斯托克
Bilbao 畢爾巴鄂
Billiton 勿里洞島
Birkenhead 伯肯黑德
Birmingham 伯明翰
Biscay, Bay of 比斯開灣
Bishkek 比什凱克
Bismarck 俾斯麥群島/海
Bismarck Range 俾斯麥山脈
Bissau 比紹
Bizerte 比賽大
Blackburn 布萊克本
Blackburn Mount 布萊克本山
Black Hills 黑山
Blackpool 黑潭
Black Sea 黑海
Blagoveshchensk 布拉戈維申斯島
Blanc,Cape 布朗角
Bland,Mont 勃朗峰
Blanca Peak 布蘭卡峰
Bloemfontein 布隆方丹
Blue Mts 蘭山山脈
Bogota 波哥大
Bo Hai 渤海
Bokhara 布哈拉
Bolivia 玻利維亞
Bologna 波洛尼亞
Bolton 博爾頓
Bombay 孟買
Bonin Islands 博寧群島
Bonn 波恩
Bordeaux 波爾多
Borders 博德斯
Borneo 婆羅洲
Bosporus 博斯普魯斯海峽
Boston 波士頓
Botany Bay 博特尼灣
Bothnia,Gulf of 波的尼亞灣
Botswana 波札那
Bougainville 布干維爾島
Boulder 博爾德
Boulogne 布洛涅
Bournemouth 伯恩茅斯
Bradford 布拉德福德
Brandenburg 勃蘭登堡
Brasilia 巴西利亞
Bratislava 布拉迪斯拉發
Brazil 巴西
Brazos 布拉索斯河
Brazzaville 布拉柴維爾
Bremen 不來梅
Breslau 布雷斯勞
Brest 布列斯特
Bretagne 不列塔尼
Bridgetown 布里奇頓
Brighton 布賴頓
Brisbane 布里斯班
Bristol 布里斯托爾
Britain 不列顛島
British Columbia 不列顛哥倫比亞
Brno 布爾諾
Bronx 布朗克斯
Brooklyn 布魯克林
Brunei 汶萊
Brunswick 布倫瑞克
Brussels 布魯塞爾
Bucharest 布加勒斯特
Buckinghamshire 白金漢郡
Budapest 布達佩斯
Buenaventura 布埃納文圖拉
Buenos Aires 布宜諾斯艾利斯
Buffalo 布法羅
Bug River 布格河
Bujumbura 布瓊布拉
Bulgaria 保加利亞
Bungay 邦吉
Burma 緬甸
Burundi 蒲隆地
Bute 比特島
Bute(shire) 比特郡
Byelorussia 白俄羅斯
Cadiz 加的斯
Caernarvonshire 卡那封郡
Cagliari 卡利亞里
Cairo 開羅
Cathness 凱思內斯
Calais 加來
Calcutta 加爾各答
Calgary 卡爾加里
Cali 卡利
Calicut 卡利卡特
California 加利福尼亞
California, Gulf of 加利福尼亞灣
Callao 卡亞俄
Cambridge 劍橋
Cambridgeshire 劍橋郡
Camden 卡姆登
Cameroon 喀麥隆山
Cameroun 喀麥隆
Campania 坎帕尼亞
Canada 加拿大
Canadian 加那丁河
Canal Zone 運河區
Canary Islands 加那利群島
Canaveral, Cape 卡納維拉爾角
Canaveral Peninsula 加那維拉爾半島
Canberra 坎培拉
Candia 乾地亞
Cannes 戛納
Cantabrian 坎塔布連山
Canterbury 坎特伯雷
Canton 坎頓
Cape Cod 科德角
Cape Hatteras 哈特拉斯角
Cape Horn 合恩角
Cape of Good Hope 好望角
Cape Town, Capetown 開普敦
Cape Verde Islands 維德角群島
Capri Island 卡普里島
Caracas 加拉加斯
Cardiff 加的夫
Cardiganshire 卡迪根郡
Caribbean, the 加勒比海
Carlow 卡洛
Carmarthenshire 卡馬森郡
Carolina 卡羅林納
Caroline 加羅林群島
Carpathian 喀爾巴阡山脈
Carstensz 卡斯滕士峰
Cartagena 卡塔基納
Casablanca 卡薩布蘭卡
Cascade Range 喀斯喀特山脈
Caspian, the 裏海
Castries 卡斯特里斯
Catalonia 加泰羅尼亞
Catania 卡塔尼亞
Catskill Mountains 卡茨基爾山
Caucasia 高加索
Caucasus 高加索(山脈)
Cavan 卡文
Cavite 甲米地
Cayman (islands) 開曼群島
Cebu 宿務
Celebes 西里伯斯島
Central America 中美洲
Central Provinces and Benar 中央邦
Ceuta 休達
Ceylon 錫蘭
Chad 查德
Chamonix 夏蒙尼
Champagne 香檳
Changchun 長春
Chang Jing 長江
Changsha 長沙
Channel Islands 海峽群島
Charleston 查爾斯頓
Charlotte 夏洛特
Chartres 沙特爾
Chatham 查塔姆群島
Chaud Doc 朱篤
Chautauqua 肖托誇
Chemnitz 開姆尼茨
Cheng 成都
Cherrapunji 切拉朋吉
Chesapeake Bay 切薩皮克灣
Chesire 柴郡
Chester 切斯特
Chesterfield 切斯特菲爾德
Cheyenne 夏延河
Chicago 芝加哥
Chihuahua 奇瓦瓦
Chile 智利
Chimborazo 欽博拉索山
China 中國
Chiriqui 奇里基峰
Chirripo Grande 大奇里波山
Chita 赤塔
Chittagong 吉大港
Chkalov 契卡洛夫
Choson 朝鮮
Christchurch 克賴斯特徹奇(基督城)
Christmas Island 聖誕島
Chuckchee Sea 楚克奇海
Churchill 丘吉爾河
Chu River 楚河
Cimarron 西馬倫河
Cincinnati 辛辛那提
Ciscaucasia 北高加索
Clare 克萊爾
Cleveland 克利夫蘭
Clifton 克里夫頓
Clwyd 克盧伊德
Coast Range 海岸山脈
Coats Island 科茨島
Cocos Islands 科科斯群島
Cologne 科倫
Colombia 哥倫比亞
Colombo 科倫坡
Colorado 科羅拉多
Columbia 哥倫比亞
Columbia, Mount 哥倫比亞山
Columbus 哥倫布
Como 科莫
Comoro Islands 葛摩群島
Compiegne 貢比涅
Conakry 科納克里
Concepcion 康塞普西翁
Congo 剛果
Connacht 康諾特
Connecticut 康涅狄格
Constantine 君士坦丁
Constantinople 君士坦丁堡
Constantsa 康斯坦察
Cook 庫克
Coolgardie 庫爾加迪
Copenhagen 哥本哈根
Coral Sea 珊瑚海
Cordillera Mts 科迪勒拉山
Cordoba 科爾多瓦
Corfu 科孚島
Corinth 科林斯
Cork 科克
Corno 科爾諾山
Cornwall 康沃爾
Corrientes 科連特斯
Corsica 科西嘉島
Costa Rica 哥斯大黎加
Cote d'Azur 科特達祖爾
Cotonou 科托努
Cotopaxi 科托帕西山
Coventry 考文垂
Cradle Mount 克雷德爾山
Cranston 克蘭斯頓
Crefeld 克雷費爾德
Crete 克里特島
Crewe 克魯
Crimea 克里米亞
Croatia 克羅埃西亞
Cro-Magnon 克魯麥農
Crosby 克羅斯比
Croydon 克羅伊登
Cuba 古巴
Cumberland 坎伯蘭
Cumbria 坎布里亞
Cumbuian Mountains 坎布連山
Cyclades 基克拉澤斯群島
Cyprus 塞普勒斯
Cyrenaica 昔蘭尼加
Czechoslovakia 捷克斯洛伐克
Dacca 達卡
Dagenham 戴根納姆
Dahomey 達荷美
Dakar 達喀爾
Dakota 達科他
Dallas 達拉斯
Damascus 大馬士革
Danger Islands 丹傑群島
Danube 多瑙河
Danzig 但澤
Dardanelles, the 達達尼爾海峽
Dar es Salaam 達累斯薩拉姆
Darien 達連灣
Darjeeling 大吉嶺
Darling R 達令河
Darlington 達靈頓
Darmstadt 達姆施塔特
Darwin 達爾文
Dauphine Alps 多芬尼山脈
Davenport 達文波特
Davis Stait 戴維斯海峽
Dawna Range 多納山脈
Dawson 道森河
Dayton 代頓
Dead Sea 死海
Dearborn 迪爾本
Deccan 德干
Delano Peak 德蘭諾峰
Deaware 特拉華
Delhi 德里
Delphi 德爾斐
Demavend 德馬爾德峰
Denbighshire 登比郡
Denmark 丹麥
Denmark Strait 丹麥海峽
Denver 丹佛
Derbyshire 德比郡
Des Moines 得梅因
Detroit 底特律
Devon Island 得文島
Devonport 德文波特
Devon(shire) 德文郡
Dhaulagiri 道拉吉里峰
Dimond Peak 鑽石峰
Dian Bien Phu 奠邊府
Dijon 第戎
District of Columbia 哥倫比亞特區
Djibouti 吉布地共和國
Dnieper 第聶伯河
Dniester 涅斯特河
Doha 多哈
Dominica 多米尼加
Dominican Republic 多明尼加
Doncaster 唐克斯特
Donegal 多尼哥
Donets 頓涅茨河
Dong Hai 東海
Don River 頓河
Dongting Hu 洞庭湖
Dorset(shire) 多塞特郡
Douglas 道格拉斯
Douro 杜羅河
Dover 多佛
Doverfjell 多甫勒高原
Down 道恩
Drakensberg 德拉肯斯山脈
Dresden 德累斯頓
Duala 杜阿拉
Dublin 都柏林
Dubrovnik 杜布羅夫尼克
Dudley 達德利
Duff 達夫群島
Duluth 德盧司
Dumbarton Oaks 敦巴頓
Dumbartonshire 丹巴頓郡
Dumfries and Galloway 鄧弗里斯蓋洛韋
Dumfries-shire 敦夫里斯郡
Dundee 鄧迪
Dunedin 達尼丁
Dunkirk 敦刻爾克
Durban 德班
Durham 達勒姆
Dusseldorf 迪塞爾多夫
Dutch Harbor 荷蘭港
Dvina 德維納河
Dvina, Northern 北德維納河
Dyfed 德維得
Dykh Tau 狄克山
Ealing 伊林
Eastbourne 伊斯特本
Easter Island 復活節島
East Ham 東哈姆
East lothian 東洛錫安
Eastern Samoa 東薩摩亞
Ecuador 厄瓜多
Edinburg 愛丁堡
Edinburgh 愛丁堡
Edmonton 埃德蒙頓
Edward, lake 愛德華湖
Egypt 埃及
Eire 愛爾蘭共和國
Elba 厄爾巴島
Elbe 易北河
Elbert, Mount 埃爾伯特山
Elborus 厄爾布魯士峰
Elburz Mts 厄爾布爾士山脈
Eleusis 艾留西斯
Elisabethville 伊利薩白維爾
Ellice Islands 埃利斯群島
El Misti 米斯提火山
El Salvador 薩爾瓦多
Emden 埃姆登
Emi Koussi 庫西火山
Emperor Range 帝王山脈
Enderby land 恩德比地
England 1 英格蘭 2 英國之通稱
English Channel 英吉利海峽
Entebbe 恩德培
Ephesus 以弗所
Epsom and Ewell 埃普瑟姆-尤厄爾
Equatorial Guinea 赤道幾內亞
Erebus, Mount 埃里斯伯火山
Erie 伊利湖/城/運河
Eritrea 厄利垂亞
Esdraelon, Plain of 厄斯垂伊倫
Essen
『叄』 有照片為證,外星人機庫,可能是美國境內的哪座山
不明飛行物常常超出眼睛的可見范圍,但是能攝取更多光譜的數碼相機,偶爾能窺視其存在。
雖然我們不了解發生的一切,但有一件事是肯定的,我們應該用更多手段去探索和研究UFO,即便它神出鬼沒。
許多人都表示曾經見到過飛碟,更有外星專家表示,在地球上發現了他們的基地,其中一個基地的入口,就在美國華盛頓州的亞當斯山(Mt. Adams)。
『肆』 oregon是什麼牌子
俄勒岡州(State of Oregon)是美國的一個州,位於美國的太平洋沿岸,該州南面為加利福尼亞州,北面為華盛頓州,氣候溫和,季節分明。俄勒岡州的經濟極為發達,人均GDP高達8.7萬美元,是美國重要的高科技中心和金融中心。
該州原為土著印第安人聚居區。1778年,英國船長傑·科克率船員到此收購海狸皮。1792年,波士頓人羅·克雷發現哥倫比亞河並為其命名。
1830年以後,成千上萬的美國人從中西部遷移到西北部太平洋沿岸。在他們走過的俄勒岡小道上,還可見當年篷車壓出的車轍。
1848年建立俄勒岡地區。1859年加入聯邦,成為美國第33州。
中文名
俄勒岡州
外文名
State of Oregon
別名
俄州,海狸州
行政區類別
州
所屬地區
美國
快速
導航
地理
交通
人口
經濟
城市
文化
教育
社會
旅遊
政治
人物
歷史
1543年當第一批白人到達時,約有分屬125個部族的10萬到18萬印第安人居住在這里,以採集和漁獵為生。
俄勒岡州州徽
1778年,英國船長傑·科克率船員到此收購海狸皮。
1792年,波士頓人羅·克雷發現哥倫比亞河並為其命名。
1830年以後,成千上萬的美國人從中西部遷移到西北部太平洋沿岸。在他們走過的俄勒岡小道上,還可見當年篷車壓出的車轍。
1848年建立俄勒岡地區。
1859年加入聯邦,為美國本土第33個州。[1]
地理
位置面積
俄勒岡州位於美國西北部,太平洋西北沿岸,西部有喀斯喀特山脈和海岸山脈,東半部全為高原。 面積為254806km2,居美國50州第9位。[2]
氣候
俄勒岡州氣候溫和,季節分明,西部沿岸多雨,東部高原少雨,森林佔全州面積一半。氣候的地區差異顯著,沿海氣候溫和濕潤,內地乾燥,夏季酷熱,冬季嚴寒。沿海地區7月均溫為13~16℃,1月均溫約為4℃,年降水量1500~3000毫米。哥倫比亞盆地7月均溫21~24℃,1月均溫-1~1℃,年降水量250~500毫米。[2]
交通
州內公路四通八達,除了6.6萬公里主要公路之外,還有8.4萬公里的森林公路和鄉村公路。鐵路總長約為8000公里。水運一向居重要地位,有23個港區。
位於哥倫比亞河畔的波特蘭 (Portland)是深水良港,海輪可以直達,為全州的交通和貿易中心,也是該州最大城市。全州各類飛機場100多座,國際機場
『伍』 高手UFO問題!
外星人是否到過地球?幅員遼闊的神州大地和領空上有沒有外星人的蹤跡?CCTV《走近科學》系列節目《中國UFO懸案調查》會為你解開其中的謎團。
中國UFO懸案調查:誰在背我飛行
中國UFO懸案調查:誰在背我飛行(上) (中) (下)
1977年,一條爆炸性的新聞震撼了河北省肥鄉縣,該縣北高村青年農民黃延秋連續三次神秘地失蹤,且不乘任何人間交通工具,由兩個不明飛行人攜帶,一夜之間騰空飛越到一千多公里以外的南京、上海,第三次失蹤居然跨越了19個省市,飛遍了大半個中國。這究竟是真實故事還是一個現代神話?難道外星人真的來到了我們的身邊?一個巨大的問號撲滿了整個河北大地。誰在背我飛行?
中國UFO懸案調查:尋跡空中怪車(上) (中) (下)
1994年底,貴陽北郊兩個單位出現的離奇破壞事件引發了全國性的關注,據說,在那一年的11月30日凌晨,貴陽北郊都溪林場,電閃雷鳴之中,一些目擊者看到天空有奇異現象出現,兩團刺眼的強光發出比火車還要巨大的轟鳴聲,裹挾著怪異的狂風將林場400多畝馬尾松林迅速摧毀,與此同時,緊鄰林場的鐵道部貴陽車輛廠,當地人也叫做都拉營車輛廠的地方,也同樣遭襲,這里除了斷樹毀房外,據說還留下了很多難以解釋的奇異破壞現象。
事發後,很多人認為當天晚上那個現象是一個不明飛行物,人們將它稱作了空中怪車,而現場諸多的奇怪現象就是它破壞的,這種說法迅速遭到了另外一些調查者的反對,他們認為是自然現象,然而,據說現場的諸多離奇跡象又讓他們無法證明自己的觀點,以至於這一事件因為一時無法解釋而成為了我國UFO事件史上一樁懸案,那麼,事情的真實情況究竟是怎麼樣的,那天晚上真的有不明飛行物出現並襲擊了這兩個單位嗎?
中國UFO懸案調查:第三類接觸(上) (中) (下)
1994年6月,在黑龍江省紅旗林場發生了一連串的怪事。上山采野菜的人們連續幾天看到對面鳳凰山南坡有一個巨大的白色物體,人們紛紛猜測,有的說是冰雪,有的說是窩棚,還有的說是失事的飛機。6月7日,孟照國、李洪海兩個青年悄悄上山,想看個究竟。據他們陳述,當走過一遍亂石堆時,突然,呈現在他們面前的是一個巨大的白色「怪物」,當他們想靠近看仔細的時候,卻被「怪物」三次電擊,而且發出奇怪的叫聲。
中國UFO懸案調查:飛棍出沒的世界(上) (下)
傳說中的龍,下能潛水,上能飛天,雖然有人稱親眼見過像龍一樣的生物,但無從查證,最近吉林省通化市振國葯廠的監控錄像竟然拍到了空中「飛龍」,難道傳說中的龍真的存在嗎?這形如棍棒、高速飛行的神秘物體會不會是另類UFO「飛棍」呢?「飛棍」究竟是什麼呢?我們將為您揭開困惑人們十幾年的「飛棍」之謎。
『陸』 五大名山分別是什麼代表哪個門派
世界五大名山是阿爾卑斯山,富士山,喜瑪拉雅山,乞力馬扎羅山和聖海倫修斯火山。
阿爾卑斯山
阿爾卑斯山脈(英語Alps)位於歐洲中南部,山脈呈弧形,長1200千米,寬130千米--260千米,平均海拔約3000米,總面積大約為22萬平方公里。其中有128座山峰超過4000米的海拔,最高峰是勃朗峰,海拔達到4810.45米,位於法國和義大利的交界處。阿爾卑斯山脈是歐洲最大的山脈,同時也是是個巨大的分水嶺,歐洲許多大河如多瑙河、萊茵河、波河、羅訥河等均發源於此。各河上游都具有典型山地河流特點,水流湍急,水力資源豐富。
富士山
富士山(FujiSan),是日本第一大高峰,橫跨靜岡縣和山梨縣的休眠火山,接近太平洋岸,東京西南方約80公里。2002年8月(平成14年),經日本國土地理院重新測量後,為3775.63米,是日本國內的最高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之一。不過,富士山在1707年之後就進入休眠期,有較小再次爆發的可能。2013年6月22日,正在柬埔寨首都金邊舉行的第37屆世界遺產大會批准將富士山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富士山從而成為日本的第17處世界遺產。
喜瑪拉雅山
喜馬拉雅山脈 (梵語:hima alaya,意為雪域),藏語意為「雪的故鄉」。位於青藏高原南巔邊緣,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山脈,其中有110多座山峰高達或超過海拔7350米。是東亞大陸與南亞次大陸的天然界山,也是中國與印度、尼泊爾、不丹、巴基斯坦等國的天然國界,西起克什米爾的南迦-帕爾巴特峰(海拔8125米),東至雅魯藏布江大拐彎處的南迦巴瓦峰(海拔7782米),全長2450km,寬200~350km。主峰是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 (又名聖母峰,藏語名:Qomolangma) ,是藏語第三女神的意思,海拔高達8844.43米。
乞力馬扎羅山
乞力馬扎羅山(Kilimanjaro)位於坦尚尼亞東北部及東非大裂谷以南約160公里,奈洛比以南約225公,赤道與南緯3度之間,是坦尚尼亞和肯亞的分水嶺,非洲最高的山脈,也是同時是火山和雪山。該山的主體沿東西向延伸將近80公里,主要由基博、馬溫西和希拉三個死火山構成,面積756平方公里,其中央火山錐呼魯峰,海拔5,895米,是非洲最高點。乞力馬扎羅山素有「非洲屋脊」之稱,而許多地理學家稱它為「非洲之王」。該山的主體以典型火山曲線向下面的平原傾斜,平原的高度約海拔900米,山頂終年滿布冰雪,但冰川消融現象非常嚴重。該山四周都是山林,生活著眾多哺乳動物,其中一些是瀕危物種。
聖海倫火山
聖海倫火山(英語:Mount St. Helens)是一座活火山,位於美國太平洋西北區華盛頓州的斯卡梅尼亞縣,西雅圖市以南154公里,波特蘭市東北85公里處,是喀斯喀特山脈的一部分。山的名稱來自英國外交官聖海倫勛爵,他是18世紀對此地進行勘測的探險家喬治·溫哥華的朋友。聖海倫火山是包含160多個活火山的環太平洋火山帶的一部分,因火山灰噴發和火山碎屑流而聞名。與喀斯喀特山脈其他火山類似,聖海倫火山呈圓錐形,由熔岩、火山灰、輕石和其它沉積物交替層疊堆積而成。聖海倫火山還包括玄武岩和安山岩層,幾個英安岩火山穹丘即為從中噴發形成。最大的一個火山穹丘構成了老的山峰,另一個則構成了北側的「山羊石」。1980年的爆發將其全部摧毀。
『柒』 UFO是什麼意思
UFO,unidentified flying object 中文意思是不明飛行物。在中國古代,UFO又叫作星槎。
未經查明的空中飛行物。國際上通稱 UFO , 俗稱飛碟。20世紀以前較完整的目擊報告有 300件以上。據目擊者報告,不明飛行物外形多呈圓盤狀(碟狀)、球狀和雪茄狀。20世紀40年代末起,不明飛行物目擊事件急劇增多,引起了科學界的爭論。持否定態度的科學家認為很多目擊報告不可信,不明飛行物並不存在,只不過是人們的幻覺或是目擊者對自然現象的一種曲解。肯定者認為不明飛行物是一種真實現象,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事實所證實。到80年代為止,全世界共有目擊報告約10萬件。不明飛行物目擊事件與目擊報告可分為4類:白天目擊事件;夜晚目擊事件;雷達顯像; 近距離接觸和有關物證。部分目擊事件還被拍成照片。人們對 UFO作出種種解釋,其中有 : ①某種還未被充分認識的自然現象;②對已知物體或現象的誤認;③心理現象及弄虛作假;④地外高度文明的產物。全世界許多國家開展對 UFO的研究。關於UFO的專著約350餘種,各種期刊近百種 。世界各國有一批專家參加此項工作。中國也建立了以科技工作者為主的民間學術研究團體——中國UFO研究會。中國關於UFO的科普刊物《飛碟探索》於1981年創刊。¤
揭開UFO事件真相:不明飛行物調查完全記錄
2004年3月的一個下午,一次例行軍事飛行任務,竟變成了一場瘋狂搜索,尋找似乎正與飛機並列飛行的物體。不論雷達或肉眼,都看不到這個飛行物;只有紅外線能夠偵測出來。墨西哥軍方公開了這次飛行過程中與不明物體相遇的紅外記錄,立即在媒體引起了軒然大波。
墨西哥不明飛行物研究小組的亞歷杭德羅·弗朗茨上尉,決定親自調查此事。弗朗茨的態度是半信半疑。雖然他也認為,不明飛行物曾造訪地球,但總覺得調查人員在排除一切可能之後,才能得出結論。
弗朗茨上尉本人就是飛行員,他要重走那架軍用飛機的飛行路線,在飛行員遇到不明物體的地方,調轉飛機正對物體出現的位置飛行。因為他認為,那個不明物體可能還在那裡。
飛機抵達了與不明飛行物接觸的第一個地方。弗朗茨指示飛行員轉向西北方向,也就是當時的紅外攝像機所指的方向。他以前也在那個方向看到過亮光———這應該就是軍方追蹤的方向。
亞歷杭德羅·弗朗茨上尉說:「我曾經幾百次駕駛飛機橫越墨西哥灣。一年到頭,幾乎每個晚上,都能看到墨西哥灣的這些亮光。只要天氣狀況與能見度不錯,任何飛行員都可以看到它們,從140、150英里以外就可以看到了。
真相:弗朗茨在離海岸約60英里、離上一個接觸點近100英里的地方,看到了他要找的目標———巨大的海上鑽油設施———坎塔雷爾。從1.5萬英尺的高空俯瞰,整座建築仍顯得碩大無比。有的鑽井平台有40層樓那麼高,噴出的火焰可躥上幾百英尺的高度,這是燃燒多餘的氣體產生的,目的是減少油井內部的壓力。
弗朗茨肯定,這就是不明飛行物的來源。但這里的火焰,真的會影響到100英里以外、軍用飛機上的紅外監視系統嗎?為什麼它們看起來像是在飛行呢?
這個問題請吉姆·澤弗林做出了解釋。他的工作是培訓紅外設備技術人員,給他們頒發證書。他本人也用這項技術檢查煉油廠和鑽油平台。
吉姆·澤弗林說:「首先,我們並不確定這些物體是會飛的。可能有人覺得這些物體正在移動,其實這是一種視錯覺。是因為雲層相對物體來說正在運動,由此造成了假象。除此之外,再沒有其它解釋了。很有可能,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溫度異常高的熱源,在這個事件中,由於我們是在海上,所以有可能是熱源在海面上的反射。它有可能是火焰和煙霧,也有可能只是火焰。我希望不明飛行物是存在的,但我在這里找不到任何證據。」
-供稿/美國《國家地理頻道》
對於不明飛行物和外星飛行員,現代人有的喜歡,有的憎恨;這種情況已延續了五十多年。也有人認為,外星人的歷史比我們的長得多;它們還會偶爾出點力、把人類引向正確的發展方向。要不是這樣,怎麼會有埃及金字塔?還有從空中才能看到的秘魯的那斯卡地畫?鐵器時代的歐洲人又怎麼可能畫出穿著太空服的人形生物?
不明飛行物調查員賈米·莫桑說:「這些生物,它們有辦法到地球來,說不定比我們還要聰明。」
《懷疑論者》執行主編本·雷德福說:「這種可能性當然存在,可能是外星人來到地球上、幫助古埃及人建造了金字塔。問題是:沒有相關的證據。這種假設暗指人類沒有能力完成這項工程,這是對人類的侮辱。」
不明飛行物調查完全記錄
所有奇談怪論均在科學證據前被推翻
專門從事這類研究的人,稱自己為不明飛行物學家;他們將人與天外來客的近距離接觸分成了四類:
第一類接觸,是指近距離目擊不明飛行物,但沒有留下任何具體的物證。一天下午發生在墨西哥上空的一場驚人邂逅,就屬於這一類。
第二類接觸,是除目擊不明飛行物之外,還有外星人來訪的具體有形痕跡。引發諸多爭議的麥田怪圈可以被歸為這類接觸。前不久出現在墨西哥一片草地上的古怪圓形圖案,就被認為與不明飛行物有關。
當然,還有著名的第三類接觸,這是真正意義上的接觸———往往是通過心靈感應,與外星人交談。
最後的一種是第四類近距離接觸,也就是遭外星人綁架。
我們先從最基本的問題說起:人類是什麼時候迷上不明飛行物的?說來並不奇怪,現代人對不明飛行物的關注,是從冷戰的頭幾年開始,逐漸升溫的。那個時期的人習慣於抬頭看看天空,防備著偵察機和飛來的導彈。真正在全球掀起一股熱潮的事件,發生在1947年的6月。
當時,肯尼思·阿諾德正駕著私人飛機,飛越華盛頓州的喀斯喀特山脈,忽然看見遠處閃過藍白色的亮光。他定睛細看,清楚地看到一些不明飛行物在群山間穿梭飛行,速度很快,非常靈活。
阿諾德向當地報社講述了這件事,由此掀起飛碟熱潮。同一年,後來又發生了一個里程碑式的事件,其影響延續至今。相信的人滿懷敬畏,懷疑的人不勝其煩。這就是羅斯韋爾事件。
在新墨西哥州的羅斯韋爾郊外,一座美國陸軍機場附近的農場上,出現了一些奇怪的碎片。第二天,當地一家報紙便推出獨家新聞,大膽宣稱有一架外星來的飛船已被軍方俘獲。
真相:軍方連忙出來解釋,說那些碎片其實是一個氣象熱氣球的殘骸。但這種解釋不足以挽回局面;更何況,他們的確是想掩蓋真相:所謂的氣象氣球,其實是正在接受秘密測試的間諜氣球。這是一個劃時代的開端。
1947年6月
飛碟熱潮和羅斯韋爾事件
繼羅斯韋爾之後,出現了數千起不明飛行物目擊事件,「陰謀論」更是被炒得沸沸揚揚。到處都是飛碟的照片和影像,多得數也數不清;有些並不是很有說服力,還有一些卻很真實。
在相關記載中,最突出的一件事發生在墨西哥城———那天中午,黑暗籠罩全城,不只一人,而是幾十個人同時拍攝到了來自外太空的神秘物體。
1991年7月11日,隨著日全食的發生,墨西哥城漸漸陷入黑暗。上千人把攝像機鏡頭對准天空,拍攝這一奇觀。不明飛行物研究員吉列爾莫·阿雷金永遠不會忘記那一幕。吉列爾莫·阿雷金說:「我到屋頂上去拍攝日全食,卻看見空中有一個亮點。於是,我把鏡頭對准了它。我意識到,我正在拍攝的是一個來回擺動著的不明飛行物,不是什麼行星或恆星。」
接下來的那幾天里,各地都出現了不明飛行物目擊報道,真是忙壞了媒體。全國聞名的調查記者賈米·莫桑,主持了一個長達10小時的節目,討論不明飛行物目擊事件。他請觀眾再回去看看當時用家用攝像機拍到的畫面。
賈米·莫桑說:「這段節目播出後,有很多人打電話來,說看到了。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個發光物體像是金屬的,底下還有黑色的陰影。這是一個銀色的碟狀物體。我們相信這不是恆星,也不是攝像機的失真問題。這段錄像證明,飛碟確實存在。那一天徹底改變了我的人生,因為從那一刻開始,人們只想聽我談論更多有關不明飛行物的事。」
也有人認為,這些證據不至於有那麼大的影響力。作家馬里奧·門德斯·阿科斯塔曾與莫桑就1991年日食目擊事件展開辯論。他認為,公眾對不明飛行物的狂熱,多半是由莫桑本人、而不是外星人到訪引起的。
真相:揭開墨西哥不明飛行物的真相,或許不必去其它星球尋找線索。瑞典天文學家、攝影師湯姆·卡倫認為,墨西哥城的不明飛行物目擊者,的確看到了奇異的景象,而且是不屬於地球的景象;但並不一定就是外星人製造的。在墨西哥城的錄像中,天是暗的,因為發生了日食;可以看到天上飄著幾塊雲,然後,鏡頭拉近,對准了這個物體。
有一個市場有售的計算機軟體,可以描繪出任何一天、世界任何一個地方的天空。有了它,湯姆可以重現墨西哥城上空發生的事情。計算機正在模擬月亮經過太陽前面的那一刻,天空變得漆黑,有幾個天體變亮了。就在拍攝到不明飛行物的位置上,一個格外明亮的物體出現了。
湯姆·卡倫說:「在這里,我們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金星,我可以肯定地說,這就是人們在墨西哥城拍到的亮點。」
由太陽向外、第二顆就是金星,在天空中的亮度僅次於日月。可是,為什麼它看上去很像模糊的外星飛船呢?湯姆認為,這是攝像機自身的問題———鏡頭在聚焦遠處的亮點時,造成了三維立體的效果。畫面上的那條黑線、不是什麼物體的底盤,而是攝像機造成的假象。這樣一來,一個很普通的天體也變得有些神秘了。
1991年7月11日
墨西哥城日全食時的不明飛行物
日常的天體運行,未必能解釋墨西哥所有的不明飛行物目擊事件。曾有人看到這個模樣奇特的物體在波波卡特佩特活火山附近盤旋。這顯然不是一顆行星或恆星,從移動方式看,也絕對不像是飛機。這是建築師馬里奧·拉米雷斯拍攝到的物體,他就住在這座火山的山腳下。和當地許多居民一樣,他也相信火山活動會吸引不明飛行物造訪墨西哥。他說,1988年,他曾看到一個編隊的飛船飛進火山口。
馬里奧·拉米雷斯說:「我看到一艘非常大的飛船,直徑大概有300米,上面有很多燈和窗口。它以中心為軸、不停地旋轉,然後飛向火山。我曾看到,那些飛船大約30艘結成一群,以非常快的速度從火山口飛出來,然後飛向太空。它們就住在火山裡面。」
2000年,拉米雷斯正在研究火山附近的一組岩石,認為這有可能是某種古代天文符號。這時,一樣東西吸引了他的注意。
馬里奧·拉米雷斯說:「我在岩石那裡,觀察波波卡特佩特火山。我架好了攝像機,就在這時,忽然看見了一道閃光。我很納悶:山上為什麼會出現閃光呢?」拉米雷斯後來發現,他拍攝到的,是一個在遠處山上盤旋的物體。它在空中懸浮了近2分鍾,然後消失在山峰後面。
真相:讓人掃興的專家湯姆·卡倫對這個神秘物體有什麼看法呢?湯姆·卡倫說:「關於火山的那段錄像,我覺得很像是近距離特寫鏡頭,不管是出於什麼意圖,這有可能只是一隻大鳥。仔細看看,你會發現這個東西在扇動什麼,像是身體的延伸部分。我不認為這是什麼外星人的飛船。」
下面我們要看一些被懷疑為不明飛行物留下的痕跡,看看這究竟會是什麼造成。2004年9月,在瓜達拉哈拉附近的一小塊偏僻土地上,出現了一系列圓圈。土地的主人請建築師兼不明飛行物研究員丹尼爾·多明格斯等人,前來調查此事。他們花了幾個晚上進行實地調查,親眼看到,球形亮光出現了。
丹尼爾·多明格斯說:「它從我們頭頂正上方經過,亮度越來越強,然後又漸漸轉弱,繼續沿著原來的路線前進。多明格斯說,亮光改變了草地,這不是人造物體所能辦得到的。」
一連四周,他們將圓圈繪製成圖、監測其變化;同時,他們採集了土壤樣本,檢驗輻射量。多明格斯認為,圓圈就是輻射造成的。
丹尼爾·多明格斯說:「從我們掌握的證據判斷,我傾向於認為,這些圓圈是某種光能的產物,而製造這種光能的,是來自外星球的物體。」
但勞拉·古斯曼博士認為,答案也許就藏在土壤中。她是瓜達拉哈拉大學的真菌學家,可以說是墨西哥真菌研究領域的女性權威。不過,真菌和不明飛行物有什麼關系呢?
勞拉·古斯曼說:「這是一塊非常大的菌絲體,通常生長在木頭或植物根部周圍。」
菌絲體會從圓圈的中心點向外生長,因此常被稱為「仙人圈」。有些真菌會使一整圈的草枯死,其它真菌則會使草長得更好,使圈內的草長得比周圍的更加鮮綠繁茂———在吸取了腐爛的有機物,比如枯死的樹根後,尤其如此。
真相:勞拉·古斯曼說:「這些木頭會刺激真菌的生長,所以,有時地上會長出很多個仙人圈,原因只是土壤底下埋有木頭。以科學的觀點判斷,我認為是真菌造成了仙人圈,除此之外,沒有別的解釋。」
土壤里有數以千計的真菌種類,已知的只有50種會造成仙人圈。為了證實仙人圈是真菌造成的,古斯曼博士將採集到的樣本帶回實驗室,把它放在顯微鏡下觀察。她必須找到證據———個別真菌細胞上的微小突起證實了她的猜測。
那麼,多明格斯為什麼認為這些圓圈是由不明飛行物的輻射造成的呢?古斯曼博士化驗了樣本,找不到任何明顯的輻射跡象。所以,第二類親密接觸,原來是與真菌的接觸。
UFO 除了表示飛碟外,在計算機圖形圖像中,Ulead 公司的圖像處理軟體 PhotoImpact 默認使用的圖像格式也是UFO ,該格式圖像文件與 Adobe 公司的 PSD 格式很類似,能夠完整記錄所有經過 PhotoImpact 處理過的屬性。
相關事件 新疆5地連續發現UFO 亮光似臉盆41秒飛90公里
6月24日、26日兩天,烏市、奎屯、烏蘇、塔城、呼圖壁5個縣市紛紛出現不明飛行物(UFO)。
最先發現不明飛行物的是奎屯市市民徐勝。6月24日23時16分,徐勝在路邊聊天時,突然發現西面天空出現一個臉盆大小的發光物體,該物體以很快的速度由東向西劃過,非常亮,七八秒鍾後發光物體消失。徐勝立即用手機拍下了當時的情景。
幾乎同時,23時16分40秒,烏蘇市車排子鎮以西1公里西北方向的天空,也出現了不明飛行物。目擊者稱此不明飛行物4角有4個亮點在旋轉,距地面高度約3000米至5000米,約一分鍾後消失。
1分鍾後,距奎屯市上百公里的呼圖壁縣也發現了不明飛行物。23時18分,計程車司機張國印發現北面天空有一個臉盆大的亮光在運動。起初他以為是月亮,但隨即被否定。張國印說,亮光中間最亮,呈白色有碗口大小,四周稍暗,亮光的運動速度很快,十幾秒後消失。
緊接著,塔城市阿西爾鄉至農九師165團莫湖麓,沿邊境線的塔爾巴哈台山脈頂上,也出現一個飛行速度極快的發光物體。目擊者稱,23時21分32秒發現了該物體,其呈放射性三角形,自西向東平行掠過。
估計該發光飛行體飛過地面的距離達到90多公里。40秒後,該發光飛行體消失。
26日上午11時,烏市市民蘇先生乘坐公交車至地質中學時,突然發現天空中有一籃球大小的發光物體由北向南飛行,速度非常快。
兩天時間里,新疆四個縣市出現了不明飛行物,對此,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烏魯木齊天文站黨辦主任薛濟安說,對於不明飛行物的表述,只是聽目擊者訴說,而且由於身處不同位置的目擊者存在方向感不準確的問題,他們所描述的情況也有所不同。基於這些原因,他不能判定出不明飛行物到底是何物。
貴州UFO事件終有定論 空中怪車非外星人所為
「空中怪車」事件轟動一時。有人認為它的出現是外星造物,有人認為是自然天象,由其引發的諸多猜測和調查在這幾年間一直沒有停止過。而最近,我國權威科學家歐陽自遠確定地向媒體宣布,「空中怪車」並非外星人所為。排除否定答案,肯定的說法究竟又是什麼呢?記者近日采訪了參與調查的幾位專家。
近期,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向媒體表示,發生在1994年貴陽都溪林場的「空中怪車」事件,其實是一個正常的普通氣象災害,並非外星人所為,並且到目前為止,沒有證據表明外星人存在和外星人造訪過地球。
這起事件之所以多年來尤為引人關注,是由於人們對這一事件的原因始終爭論不休,而各方專家的說法又沒能找到一個圓滿的答案來解釋,於是出現了「空中怪車」事件是由UFO造成的,外星人曾經造訪都溪林場的說法。此次事件也成為了中國神秘「UFO事件」之一。本報曾在2004年9月刊登的《驚世「空中怪車」突襲貴陽北郊》一文中,還原了事件的現場景象。
遭遇不明物體,400畝的松樹被攔腰截斷。
1994年12月1日凌晨3時許,貴陽市北郊18公里處的都溪林場附近的職工、居民被轟隆隆的響聲驚醒,風速很急,並有發出紅色和綠色強光的不明物體呼嘯而過。
幾分鍾過後都溪林場馬家塘林區方圓400多畝的松樹林被成片攔腰截斷,在一條斷續長約3公里、寬150米至300米的帶狀四片區域里,只留下1.5米至4米高的樹樁並且折斷的樹干與樹冠大多都向西傾倒,長2公里的4個林區的一人高的粗大樹干整齊排列在林場上。有的斷樹之間又有多棵安然無恙,個別幾棵被連根拔起,周圍一些小樹有被擦傷的痕跡。
這些被折斷的樹木直徑大多為20厘米至30厘米,高度都在20米左右。和都溪林場相距5公里的都拉營貴州鐵道部車輛廠也同時遭到嚴重破壞,車輛廠區房頂的玻璃鋼瓦被吸走,廠區磚砌圍牆被推倒,地磅房的鋼管柱被切斷或壓彎。50噸重的火車車廂位移了20餘米遠,其地勢並不是下坡,而是略微有些上坡。除了在車輛廠夜間執行巡邏任務的廠區保衛人員被風捲起數米並在空中移動20多米落下且無任何損傷外,沒有任何的人畜傷亡,高壓輸電線、電話、電纜線等均完好無恙。
各地的專家學者紛紛來都溪林場考察研究,並利用了現代化的先進儀器如衛星定位儀測定了被毀的具體位置及面積。對於貴州車輛廠被破壞的重點地方及物件進行了時頻、弱刺及γ射線的測試,對都溪林場實地進行監測分析。
是雷雨冰雹引起大風吹倒了林場的樹木?
歐陽自遠向記者表示,造成這一事件的原因無非是「下擊暴流」或「陸龍卷」等自然現象。
歐陽自遠關於「下擊暴流」的看法與當時貴州省氣象學會的調查結果相吻合。「下擊暴流」現象是由雷暴引起的一種強烈的下沉運動。這種下沉運動可以在近地面附近形成一個非常大的向外擴散的水平風。雷雨、冰雹是誘發「下擊暴流」現象的原因,這是經過當時氣象學專家的實地考察得出的結論,也與當時貴州的氣象條件相符。
但是,據現場一位勘察者描述,現場的落葉層沒有被吹動的跡象。而「下擊暴流」產生的輻射風吹到地面,樹木倒地的形狀應該是向四周輻射倒地的,這與現場情況有所出入。
是龍卷風將樹木連根拔起?
對於常理與現場情況有所出入的原因,歐陽自遠認為,當時的跡象也與陸龍卷極其相似。根據現場察看,樹木和車輛廠區頂棚,甚至火車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破壞和位移。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所研究員、中國科學探險協會主席高登義教授同樣認為,「空中怪車」事件是陸龍卷造成的。
陸龍卷是龍卷風的一種,龍卷風是風力極強而作用范圍不大的旋風,氣象學上一般根據龍卷風形成的環境,將之分為陸龍卷和水龍卷。高教授說:「但不管是哪種龍卷風,它都呈漏斗狀,上大下小,吸引力特別強。當陸龍卷轉動來臨的時候,把大樹吸斷,把屋頂掀飛,甚至把人吸離地面都是可能的,它巨大的旋轉力量也可能推動火車。從林場樹木的斷口來看,現場的確有一些樹是被一種旋轉力就像擰麻花那樣給擰斷的,這也符合龍卷風的特徵。」
對於此觀點,UFO研究協會現任理事王煥良卻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認為依據當時現場狀況,不太可能是龍卷風造成的,更不能用陸龍卷的現象來解釋。王煥良說:「龍卷風所造成的破壞軌跡應該呈旋轉帶狀,而依據我們現場看到的地面上留下的破壞痕跡,很多是跳躍狀的。」
根據當時貴州氣象局的資料顯示,當時都溪林場並沒有觀測到龍卷風的記錄,在貴州歷史上也沒有出現過陸龍卷現象,因為貴州地處高原地帶,一般的陸龍卷不會出現在這個地區,通常應該出現在比較低的、臨海的地方或者是陸地上。
對於王煥良提出的質疑,高登義解釋:「龍卷風的移動方向是變化的,貴州山區地形起伏,因此龍卷風也會忽高忽低,在地面上留下深淺不一、方向不定的痕跡。目前對龍卷風的研究在我國還幾乎是一個空白,山區發生的陸龍卷現象更是很少被觀測到。這樣的事情在美國等發達國家較多,由於我們了解得很少,因此會對這樣的現象比較新奇。」
「空中怪車」事件並非外星人所為,而與氣流有關。
雖然最終還有很多難以解釋的疑點,但是學術界均表示,此次事件並非外星人所為。王煥良說:「我們UFO研究會的多數專家把這個事件看成是目前科學還不能解釋的謎,有待於我們進一步的研究,但不能用UFO和外星人來簡單的解釋。」專家稱,從現場觀測和現場儀器檢測的情況來看,造成這一事件的原因都與氣流有關。因為當時樹木折斷,甚至火車位移都很明顯地表現出氣流造成的特點。附近的人們曾經聽見很大的響聲,也是氣流流經建築物時,因流動速度過快而產生的巨響。「但是現在看來這個說法也不能完全解釋這一事件,例如我們在廠區的水泥地上看到了很多類似於『龍抓』的痕跡。」王煥良說。
高登義說:「龍卷風裡面會攜帶雷電,而雷電誘發球狀閃電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這個雷電如果打到地面上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滾地雷』,雷電造成地面被燒灼,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痕跡。至於痕跡像『龍爪』的說法,只是我們的主觀想像而已。這種雷電在山丘地區,尤其是比較潮濕的環境是很常見的。『空中怪車』事件雖然還有很多值得研究和爭論的焦點,但是我認為這是一種自然現象。」
昆明出現「不明發光體」 呈跳躍式高速運動
民航雷達監測出異常目標,當地天文台尚不能給出結論
昨天凌晨6點45分左右,昆明上空突然出現了「不明發光體」。多位目擊者稱,該「不明發光體」發出藍黃色相混合的耀眼光芒,光芒逐漸擴散,直至天亮才消失,持續時間約20分鍾。
據住在昆明西郊農院村的目擊者陳先生描述,昨天凌晨6點45分,他發現月亮被一個碗口大小的發光體遮住,「光芒是藍黃相混合的顏色,像禮花一樣耀眼漂亮」。
發光體逐漸擴散成直徑一米左右的圓形大小,其中心位置出現了一塊深色不規則形狀,此時發光體開始收縮直至消失,整個過程約3分鍾。
但隨後天空中留下了一團橢圓形狀的藍色亮光,一直到7點左右天亮時才消失。
民航昆明空中交通管理中心查看雷達回放記錄後發現,正常運行的兩套雷達系統中有一套監測到,昨天凌晨6點39分48秒,一個異常的雷達目標出現在離昆明機場8公里處,該目標由西北向東北方向呈跳躍式高速運動,17秒後消失,消失時距離昆明機場75公里。
讓工作人員奇怪的是,通常情況下,兩套雷達系統的記錄應該是一樣的,而當時執勤的空中管制員和正在空中飛行的飛行員均未觀測到這個異常的雷達目標。不過雷達監測結果無法確定該目標的具體形狀與大小,也無法確定其到底是何物。
雲南天文台一位工作人員說,昨天向天文台反映或咨詢昆明上空「不明發光體」的電話過百起,但由於身處不同位置的目擊者存在方向感不準確的問題,他們所描述的情況也有所不同。他表示,因為當時沒有任何專家親眼看到,目前也沒有任何圖片資料,所以不能妄下結論。
文台專家分析錄像:新疆UFO與地外文明有關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員、國際UFO研究專家王思潮向記者通報,近日,他觀看了今年9月8日在新疆上空出現的不明飛行物的錄像,根據對錄像進行分析研究,他認為,不排除該UFO是與地外智慧生命有關的飛行器的可能性。
今年9月8日在新疆上空出現的不明飛行物曾引起科學家和公眾濃厚的興趣。
11月上旬,經過一番周折,王思潮看到了由某電視台錄制的該飛行物的實況錄像。
根據這一錄像,加上自己30年研究UFO的積累,王思潮得出了上述結論。
據王思潮描述,9月8日晚9時18分,在新疆喀納斯地區距地面約200千米高度的上空,該飛行物邊朝著西北方向飛行,邊向5個不同方向噴射物質,噴射物的角度呈80度。一會,該飛行物又停止了噴射,呈現為螺旋狀的發光物向正北方向飛行,直至消失夜空。整個過程持續了3分多鍾。
「向不同方向噴射物質,之後又呈現為螺旋狀發光物,這兩個特徵同時出現在同一飛行物上,這在以前還是沒有過的。」王思潮說。據他介紹,起先,有人以為該飛行物是彗星,但他經過認真觀察比較後,排除了這種可能性。原因有三:首先,若是有如此亮的彗星接近地球,天文學者應該很早就會發現;其次,盡管彗星的尾巴很長,但彗星移動的軌跡相對來說要緩慢得多;第三,兩者的尾巴形狀也有差異,彗星噴射出的每一條塵埃尾巴要更寬一些,且帶點彎曲。
王思潮同時否認了該飛行物由人工駕駛的可能。飛機噴射的煙霧通常只有一條,煙霧即使有分叉,角度也很小,因為這樣有助於節省燃料,但該飛行物噴射物的張角卻有80度,而且是朝著五個不同方向。此外,飛機的飛行高度通常在1萬米左右,且噴射出來的煙霧通常要在大氣層中停留較長時間。而該飛行物的高度為200千米,噴射物也一會就消失不見了。
根據當時出現的參照物和飛行物表現出來的特點,王思潮認為,基本上可以確定該飛行物不是人類的傑作,可能與地外文明有關。
遊客在新疆拍到UFO 追著汽車跑閃電般消失
昨日,家住昆明滇池路的周紀鴻和劉明儀夫婦拿著一盤光碟來到本報,稱他們今年9月去新疆旅遊時,無意中用DV
『捌』 南海北部陸坡神狐海域HS-岩心表層沉積物古菌多樣性
張勇1,蘇新1,陳芳2,蔣宏忱1,陸紅峰2,周洋2,王媛媛1
張勇(1981-),男,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海洋地質微生物研究。
1.中國地質大學地質微生物實驗室,北京100083
2.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廣州510760
摘要:利用分子生物學技術,分析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天然氣水合物潛力區HS-373PC岩心表層沉積物中古菌多樣性,從沉積物中提取總DNA並擴增古菌16S rRNA基因序列,對克隆文庫進行系統發育分析。結果顯示:所有古菌序列均屬於泉古菌(Crenarchaeota)和廣古菌(Euryarchaeota)。其中泉古菌以C3為主要類群,另有少量序列屬於marine benthic group (MBG)-B,MBG-C、marine crenarchaeotic group I (MGI)、marine hydrothermal vent group (MHVG)和novel group of crenarchaea(NGC);廣古菌以MBG-D為主,其他序列分別屬於Unclassified Euryarchaeotic Clusters-1/2 (UEC-1/2)。
關鍵詞:古菌多樣性;16S rRNA;海洋沉積物;天然氣水合物調查區;神狐海域;南海北部陸坡
Archaea Diversity in Surface Marine Sediments from Shenhu Area,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Zhang Yong1,Su Xin1,Chen Fang2,Jiang Hongchen1,Lu Hongfeng2,Zhou Yang2,Wang Yuanyuan1
1.Geomicrobiology Laboratory,School of Ocean Sciences,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 100083,China
2.Guangzhou Marine Geological Survey,Guangzhou 510760,China
Abstract:Archaeal diversity in the surface sediments from Shenhu Area in South China Sea was studied with the use of 16S rRNA gene phylogenetic analysis.All the retrieved archaeal clone sequences could be grouped into Marine Benthic Group(MBG)-B,-C and-D,Novel Group of Crenarchaea,C3,Marine Hydrothermal Vent Group,Marine Crenarchaeotic Group I,and unclassified euryarhaeotic group,among which MBG-D and C3 were the most predominant groups in the Euryarchaeota and Crenarchaeota,respectively.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rchaea were abundant and diverse in surface sediments from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Key words:archaeal diversity; 16S rRNA; marine sediments; gas hydrate exploration area; shenhu area;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0 引言
海洋生態環境獨特,具有高鹽、高壓、低溫、寡營養和光照強度變化大等特點。生活在這一復雜環境中的微生物為適應獨特環境條件,在物種類型、代謝類型、功能基因組成和生態功能上形成豐富的多樣性[1],其中原核微生物主要為古菌和細菌兩大類群[2]。早期有關古菌存在及多樣性的研究僅局限於溫度、p H和鹽度比較極端與厭氧的環境下,在這些極端環境中發現了超嗜熱菌、極端嗜酸菌、極端嗜鹽菌和產甲烷菌。目前已經從熱泉、熱液噴孔、硫質噴孔、鹽湖、高鹼湖、下水道消化池和瘤胃這些典型的環境中分離出了古菌[2]。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發展,古菌研究的范圍逐漸擴大,常見的環境比如海水[3]、鹽湖水[4]和土壤[5-6]中,都發現有大量的古菌存在。隨著研究領域的擴大,對古菌的分布、新陳代謝的多樣性、從極端環境到普通環境的垂向變化以及在生態系統中所起作用的研究顯得愈加重要。海洋深部生物圈內的古菌群落已經作為特定地質微生物標志,被用來指示過去和現代海洋的地球化學變化和地質環境的變遷[7]。
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調查研究區位於南海北部陸坡中段神狐暗沙東南海域附近,即西沙海槽與東沙群島之間海域。根據野外地溫梯度測量和室內沉積物樣品的熱導率測量結果以及鑽探站位溫度原位測量結果表明,神狐海域研究區的地溫梯度為45~67.7℃/km,其熱流和地溫梯度處於中—低范圍,該區域流體相對活躍,斷層發育,有利於天然氣水合物的發育[8]。2006年我國在該區實施鑽探,已經成功獲取了天然氣水合物樣品[8]。筆者對神狐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調查區HS-373PC樣品岩心表層5~20 cm深度沉積物開展了古菌多樣性的調查,並初步探討它們與沉積物中地質環境的相互作用。
1 材料方法
1.1 樣品採集
2006年夏, 「 海洋四號」調查船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19°51.2803 ' N,115°12.0888 ' E)水深1 402 m處獲得重力活塞岩心HS-373PC樣品,岩心全長928 cm。本文通信作者隨船考察,並採取微生物樣。微生物取樣間隔為50 cm,取樣後在無菌箱中切除表面沉積物,內部樣品置於無菌袋保存於液氮中,航次結束後用乾冰運至實驗室於-20℃保存。實驗室操作時,切除表面沉積物以防止污染。
用於微生物計數的樣品採集參考國際大洋鑽探(ODP:ocean drilling program)201和204航次中所應用的微生物樣品處理方法[9-10],在無菌操作箱中進行:用滅菌手術刀切除岩心外部沉積物,滅菌注射器取約1 cm3樣品,加入9 m L高溫滅菌並過濾除菌(0.2 mm)的海水,加入終濃度為4%的甲醛固定,置於4℃保存。航次結束後低溫運到實驗室4℃保存。
1.2 微生物計數(acridine orange direct count,AODC)
樣品細胞計數參照吖啶橙直接染色計數法[11]改進。樣品漩渦震盪10 min,取1 m L加入9 m LPBS(0.145 mol/L Na Cl,0.0045 mol/L KH2PO4,0.0055 mol/L K2HPO4,滅菌)緩沖液,震盪5min,400r/min離心5 min,靜置1 h充分沉澱,取上清液加入1%的吖啶橙5m L,黑暗中染色15 mm,過濾到孔徑0.22μm的聚碳酸酯膜(Whatman,UK)上,用10 m L PBS緩沖液沖洗濾膜,置於載玻片上,於熒光鏡下觀察計數。
1.3 DNA提取與16Sr DNA的擴增
稱取約1 g樣品,使用Ultra Clean soil DNAkit (Mo Bio,Solana Beach,Calif.,US)試劑盒提取總DNA,溶於滅菌的純水中。
古菌擴增引物為:Arch21F(5』-TTC YGG TTGATC CYG CCRGA-3』,Y=A,C or G;R=A or G)和Arch958R(5』-YCC GGC GTT GAM TCCATTT-3』,M=Aor C)[3]。PCR反應條件:95℃變性7min,然後94℃變性30 s,54℃退火30 s,72℃延伸1.5min,45個循環,最後72℃延伸10 min。產物經1%的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後切膠回收。
1.4 克隆文庫的構建與5序列分析
純化回收後的PCR產物連接到p GEM-T Easy Vector(Promega,US)上,轉化Escherichiacoli.JM109感受態細胞。取適量轉化後培養的細胞塗到含氨苄青黴素、X-Gal和IPTG的LB平板上, 37℃培養過夜,12~16 h後取出,置於4℃冰箱。
隨機挑選部分白色轉化子,接種到上述LB平板上,37℃培養後,使用引物M13-RV (5'-CAG GAA ACA GCT ATG AC-3')和M13-47(5'-GTT TTC CCA GTC ACG AC-3')做菌落PCR。反應條件如下:95℃變性10min,加入1.25U Taq酶,然後94℃變性30 s,54℃退火30 s,72℃延伸2min,35個循環,最後72℃延伸10min。擴增產物經1%的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後,挑選部分樣品進行測序。
所得序列用Sequencer 4.8(Gene Codes Corporation,US)軟體進行分析,經Bio Edit軟體編輯後,以97%的序列相似性作為劃分標准[12],使用DOTUR軟體(http://www.plantpath.wisc.e/fac/joh/DOTUR.html)選出運算分類單位(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或OTU),用a Rarefact Win軟體(http://www.uga.e/~strata/software.html.)得出飽和曲線。所得OTU對應序列輸入NCBI資料庫,在線使用BLAST (basic local alignment search tool)對比序列,採用Neighbor-Joining建樹方法構建系統發育樹。
本研究中所得到的古菌16Sr DNA序列在Gen Bank核酸資料庫里的接受序列號為HS373A1-HS373A98(FJ896063-FJ896103); HS373A107-HS373A16(GU181294-GU181316)。
2 結果與分析
2.1 沉積物微生物計數
表層沉積物中的總微生物計數使用吖啶橙染色直接計數法,計數結果顯示微生物的數量約為1.69×107cells/g沉積物(濕重)。
2.2 古菌多樣性分析
所測序列經篩選後得到132個有效序列,共分為64個OTU。文庫覆蓋率C=1-(n/N) (其中n為OTU中只出現一個克隆子的數目,N為總序列數)為68.2%。使用a Rarefact Win軟體分析得到克隆文庫的飽和曲線(圖1)。
圖1 南海北部HS-373PC岩心表層沉積物中古菌16SrRNA基因序列飽和曲線
該132個序列均屬於未培養類型,同源序列大多數來自海洋沉積物,分別屬於泉古菌(Crenarchaeota)和廣古菌(Euryarchaeota)兩大類(圖2)。其中泉古菌以C3[13]為主(占總序列的24%),其他序列屬於marine benthic group (MBG)-B[14],MBG-C[15],marine crenarchaeotic group Ⅰ(MGI)[16],marine hydrothermal vent group (MHVG)[17]和novel group ofcrenarchaea(NGC)[15]。廣古菌以MBG-D[13]為主(占總序列的16%),其他序列屬於unclassified euryarchaeotic clusters (UEC)-1/2。各類群所佔比例見圖3。
泉古菌中包含92個克隆序列(占總序列的70%)。其中以C3為主要類群,包含32個克隆,同源序列來源廣泛,其中大多數來自南海沉積物中,相似性在97%~99%之間。其他同源性最高的序列來自太平洋秘魯邊緣海(ODP Leg 201)和喀斯喀特邊緣海(ODP Leg 204)含有水合物的沉積物[13]、墨西哥灣沉積物(AB448792)和維多利亞港沉積物(EF203609)。MBG-B(也稱為Deep-Sea Archaeal Group,DSAG)[17-19]類群最先發現於深海沉積物和熱液口,該類群廣泛存在於多種深海環境中[20],文庫中有2個克隆屬於該類群,同源序列來自鄂霍次克海冷泉沉積物[15]、墨西哥灣沉積物(IODP Site 1230)和Juan de Fuca海嶺沉積物[15],相似性為98%~99%,這幾個地區沉積物均發現水合物存在。20個克隆屬於MBG-C,同源序列(相似性為95%~99%)來自深海沉積物和紅樹林土壤。12個克隆屬於MGI,同源序列源自南海沉積物[16,21]和北冰洋沉積物(FJ571813),相似性在97%~99%之間。有4個克隆屬於MHVG,與來自墨西哥灣沉積物的克隆(AB432999)相似性最高(99%)。NGC類群有20個克隆,其中相似性最高(相似性98%)的序列(EU713901)來自鄂霍次克海[15],其他克隆相似性最高的序列(DQ984855)和(AB433026)分別來自南海沉積物和墨西哥灣深海沉積物,相似性僅為89%和92%。
廣古菌包含40個(占總序列的30%)克隆序列。其中MBG-D是優勢類群,有21個克隆屬於該類群,分為13個OTU。其中大部分克隆同源序列來源於南海[16,21]、智利瓦斯科湖、Skan灣[22]、墨西哥灣、日本南海海槽[23]、鄂霍次克海[15]和秘魯邊緣(ODP Leg 201)有機含量豐富不含水合物的深海沉積物[13]。另2個克隆相似性最高的序列(AF068817)來自大西洋中脊熱壓噴口[24],同源性只有86%。19個克隆組成UEC類群,9個克隆屬於UEC-1,同源序列來源於南海沉積物、Baby Bare海灣熱液噴口[25]和Skan灣[22]。10個克隆屬於UEC-2,相似性最高的序列來源於南海[26]和Santa Barbara海盆[27],相似性在96%~99%之間。
3 討論
海底沉積物表層有機質含量相對比較豐富,為微生物的生長繁殖提供充足的物質能量。據統計太平洋表層沉積物中微生物(包括細菌和古菌)豐度為108~109cells/cm3沉積物[28],有活性的微生物豐度為108cells/cm3沉積物[29]。本文HS-373PC岩心表層沉積物使用吖啶橙染色計數獲得的微生物的數量,與南海南沙盆底陸坡沉積物中使用熒光原位雜交計數的結果[16]相比數量偏低。
圖2 南海北部HS-373PC岩心表層沉積物中古菌16SrRNA基因序列系統發育樹
圖3 南海北部HS-373PC岩心表層沉積物古菌文庫中各類群所佔的比例
(其中「Un」為未分類的類別)
HS-373PC岩心的表層沉積物中古菌多樣性雖然比較高,但從序列類別來說,大部分所在的類群在其他海區沉積物中都有發現[13,15,17-20,22-24]。尤其是大多數序列與南海其他地區沉積物中所報道的古菌類群[16,21,26]具有很高的相似性。而且在群落組成結構等方面比較起來還是有所不同。
與南海其他地區古菌類群相比,如在西沙海槽表層沉積物中古菌以MGI為主要類群(49.2%),其他包括TMEG(terrestrial miscel1aneous euryarch-aeotic group)、MBG-A/B/D、C3和NEG(novel euryarchaeotic group)類群以及17%的UEC克隆[21]。南海瓊東南沉積物中古菌以MCG和MBG-B(DSAG)為主要類群(各佔27%),其他還存在MBG-D、SAGMEG、TMEG和3個克隆的甲烷八疊球菌(Methanosarcinales)以及29%的UEC克隆[26]。MGI類群常發現於海洋和陸地環境,在海洋環境中,廣泛分布於表層和次表層沉積物中,該類群可能兼性自養或者代謝類型多樣[30]。本文神狐海域水合物潛力區的表層沉積物中的古菌,也有MGI類群出現,該類群所佔比例僅為9%。MBG-B類群最先發現於熱液口深海沉積物,目前在深海海底沉積物中均發現此類群[20],該類群在底部甲烷上涌流的上層硫酸鹽還原帶沉積物中含量豐富,可能在硫酸鹽還原和甲烷氧化中起重要作用[31];此類群在南海瓊東南盆地表層沉積物中所佔比例較高,在神狐海域表層沉積物中,只有2個克隆出現,測試表明該深度甲烷體積分數較低(約40×10-6),而硫酸根質量濃度較高(2 655 mg/L),說明該深度甲烷氧化與硫酸鹽還原程度還比較低。
與上述南海所報道2個地區古菌多樣性相比,神狐海域HS-373PC表層沉積物中古菌C3類群的克隆明顯占優。該類群尚未有培養種類,具體代謝類型還不清楚。類群中相似性最高的序列來自太平洋秘魯邊緣(ODP Leg 201)和喀斯喀特邊緣海(ODP Leg 204)含有水合物的沉積物。
西太平洋日本南海海槽含有天然氣水合物的沉積物中,古菌多樣性很低,只發現有3種類群的古菌類群,分別與脫硫球菌、熱網菌和熱球菌相似,沒有發現其他類群[32]。東太平洋美國俄勒岡州外海水合物海嶺的ODP 204航次1244、1245和1251站位有水合物存在的表層沉積物岩心中,古菌以MBG-B(DSAG)類群為主[13](約佔50%~100%)。而位於東太平洋赤道海域ODP 201航次幾個地質環境不同鑽探站位的表層沉積物中古菌群落結構不同,其中1230站位(含天然氣水合物)古菌以MBG-B(DSAG)類群為主[13];1227站位(不含水合物但有機質含量豐富)古菌以MCG和SAGMEG為主要類群,不含MBG-B(DSAG)類群[13];而1225站位(不含天然氣水合物且有機含量低)古菌以MGI和MBG-A為主要類群,但含少量MBG-B(DSAG)類群[13]。由此可見,即使是在發現了天然氣水合物的地區,表層樣中古菌的類型和群落結構也隨海域或同海域不同站位地質環境而變化。神狐海域HS-373PC表層沉積物古菌的優勢類群和上述地區明顯不同。前人對南海表層沉積物有機質含量的總結表明,神狐地區屬於有機質含量較低的地區[33]。因此,如果就HS-373PC表層沉積物中有機質含量低而古菌群落含少量MBG-B類群這2點來看,和東太平洋赤道海域ODP 201航次1225站位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該岩心採集的區域屬於已確定的天然氣水合物潛力區,一系列的數據強烈暗示該區沉積物深部存在著天然氣水合物[8]。但對該岩心表層沉積物中古菌多樣性分析後發現,古菌中沒有明顯指示天然氣水合物存在的類群出現,可能是本文所取的樣品處於沉積物表層,各種參數變化不明顯,在古菌多樣性上沒有明顯的顯示。對於HS-373PC岩心中微生物多樣性和地質環境的關系進一步的探討,還有待於建立在未來獲得更多微生物和地質環境分析的基礎上。
參考文獻
[1]任立成,李美英,鮑時翔.海洋古菌多樣性研究進展[J].生命科學研究,2006,10(2):67-70.
[2]Chaban B,Ng S Y,Jarrell K F.Archaeal Habitats-From the Extreme to the Ordinary[J].Canadian Journal Microbiology,2006,52:73-116.
[3]De lo ng E F.Archaea in Coastal Marine Environments[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1992,89:5685-5689.
[4]Jiang H C,Dong H L,Yu B S,et al.Dominance of Putative Marine Benthic Archaea in Qinghai Lake,Northwestern China[J].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2008,10(9):2355-2367.
[5]Walsh D A,Papke R T,Doolittle W F.Archaeal Diversity Along a Soil Salinity Gradient Prone to Disturbance[J].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2005,7(10):1655-1666.
[6]Yan B,Hong K,Yu Z M.Archaeal Communities in Mangrove Soil Characterized by 16S rRNA Gene Clones[J].The Journal of Microbiology,2006,43(5):566-571.
[7]Inagaki F,Takai K,Komatsu T,et al.Archaeology of Archaea:Geomicrobiological Record of Pleistocene Thermal Events Concealed in a Deep-Sea Subseafloor Environment[J]Extremophiles,2001,5(6):385-392.
[8]吳能友,張海A,楊勝雄,等.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氣水合物成藏系統初探[J]天然氣工業,2007,27(9):1-6.
[9]Shipboard Scientific Party.Explanatory Notes[C]//D'Hondt S,Jogensen B B,Miller D J,et al.Proceedings of the Ocean Drilling Program,Intial Reports.Texas:College Station,2003,201:1-103.
[10]Shipboard Scientific Party.Explanatory Notes[C]//Trehu A M,Bohrmann G,Rack F,et al.Proceedings of the Ocean Drilling Program,Intial Reports.Texas:Texas A&M University,2003,204:1-102.
[11]Bottomley P J.Light Microscopic Methods for Studying Soil Microorganisms[C]//Weaver R.Methods of Soil Analysis,Part 2.Microb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Properties.SSSA Book Series no.5.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Madison,Wis.1994:81-105.
[12]Humayoun S B,Bano N,Hollibaugh J T.Depth Distribution of Microbial Diversity in Mona Lake,Amermictic Soda Lake in California[J].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2003,69:1030-1042.
[13]Inagaki,F,Nunoura T,Nakagawa S,et al.Bio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and Diversity of Microbes in Methane Hydrate Bearing Deep Marine Sediments on the Pacific Ocean Margin[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06,103:2815-2820.
[14]Mason O U,Di Meo-Savoie C,Van Nostrand J D,et al.Prokaryotic Diversity,Distribution,and Insights Into Their Role in Biogeochemical Cycling in Marine Basalts[J].The ISME Journal,2009,3(2):231-242.
[15]Dang H Y,Luan X,Zhao J,et al.Diverse and Novel Nif H and NifH-Like Gene Sequences in the Deep-Sea Methane Seep Sediments of the Okhotsk Sea[J].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2009,75(7):2238-2245.
[16]李濤,王鵬,汪品先.南海南部陸坡表層沉積物細菌和古菌多樣性[J].微生物學報,2008,48(3):323-329.
[17]Inagaki F,Suzuki M,Taikai K,et al.Microbial Communities Associated with Geological Horizons in Coastal Subseafloor Sediments from the Sea of Okhotsk[J].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2003,69(12):7224-7235.
[18]Vetriani C,Jannasch H H,Mac Gregor B J,et al.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Phylogenetic Characterization of Mari ne Benthic Archaea in Deep-sea Sediments[J].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1999,65(10):4375-4384.
[19]Takai K ,Horikoshi K.Genetic Diversity of Archaea in Deep-Sea Hydrothermal Vent Environments[J].Genetics,1999,152:1285-1297.
[20]Sorensen K,Teske A.Stratified Communities of Active Archaea in Deep Marine Subsurface Sediments[J].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2006,72(7):4596-4603.
[21]李濤,王鵬,汪品先.南海西沙海槽表層沉積物微生物多樣性[J]生態學報,2008,28(3):1166-1173.
[22]Kendall M M,Wardlaw G D,Tang C F,et al.Diversity of Archaea in Marine Sediments from Skan Bay,Alaska,Including Cultivated Methanogens,and Description of Methanogenium Boonei sp.Nov[J].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2007,73(2):407-414.
[23]Nunoura T,Oida H,Toki T,et al.Quantification of Mcr A by Quantitative Fluorescent PCR in Sediments from Methane Seep of the Nankai Trough[J].FEMS Microbiology Ecology,2006,57(1):149-157.
[24]Reysenbach A L,Longnecker K,Kirshtein J.Novel Bacterial and Archaeal Lineages from an in Situ Growth Chamber Deployed at a Mid-Atlantic Ridge Hydrothermal Vent[J].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2000,66(9):3798-3806.
[25]Huber J A,Hohnson H P,Butterfield D A,et al.Microbial Life in Ridge Flank Cru stal Fluids[J].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2006,8(1):88-99.
[26]Jiang H C,Dong H L,Ji S,et al.Microbial Diversity in the Deep Marine Sediments from the Qiongdongnan Basin in South China Sea[J].Geomicrobiology Journal,2007,24:505-517.
[27]Harrison B K,Zhang H,Berelson W,et al.Variations in Archaeal and Bacterial Diversity Associated with the SulfateMethane Transition Zone in Continental Margin Sediments (Santa Barbara Basin,California)[J].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2009,75(6):1487-1499.
[28]Parkes R J,Cragg B A,Bale S J,et al.Deep Bacterial Biosphere in Pacific Ocean Sediments[J].Nature,1994,371:410-413.
[29]Schippers A,Neretin L N,Kallmeyer,J,et al.Prokaryotic Cell of the Deep Sub-Seafloor Biosphere Identified as Living Bacteria[J].Nature,2005,433:861-864.
[30]Teske A.Microbial Community Composition in Deep Marine Subsurface Sediments of ODP Leg 201:Sequencing Surveys and Cultivations[C]//Jorgensen B B,D'Hondt S,Miller D J.Proceedings of the Ocean Drilling Program,Scientific Results 2006,201,1-19.
[31]Biddle J F,Lipp J S,Leverd M A,et al.Heterotrophic Archaea Dominate Sedimentary Subsurface Ecosystems off Peru.[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06,103(10):3846-3851.
[32]Reed D W,Fujita Y,Delwiche M E,et al.Microbial Communities from Methane Hydrate-Bearing Deep Marine Sediments in a Forearc Basin[J].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2002,68(8):3759-3770.
[33]蘇新,陳芳,於興河,等.南海陸坡中世紀以來沉積物特性與氣體水合物分布初探[J].現代地質,2005,19(1):1-13.
『玖』 喀斯喀特山脈的火山有幾座
白羊座3.21-4.19火象星座
金牛座4.20-5.20土象星座
雙子座5.21-6.21風象星座
巨蟹座6.22-7.22水象星座
獅子座7.23-8.22火象星座
處女座8.23-9.22土象星座
天秤座9.23-10.23風象星座
天蠍座10.24-11.22水象星座
射手座11.23-12.21火象星座
摩羯座12.22-1.19土象星座
水瓶座1.20-2.18風象星座
雙魚座2.19-3.20水象星座
你好朋友 這里是星座吧 沒人知道你的問題的 願好運常相伴你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