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證券價格服從漂移參數0.05,波動參數0.3的幾何布朗運動,當前價格為95,利率是4% 假設有種
後答案上默認為這個概率等於P[ln(S(0.5)/
② 載流子漂移速度的重要參數
表徵漂移運動的重要參量是遷移率μ,定義為μ= vd / |E| ,從而有μ= qτ/ m* [cm/V-s] 。只有在低電場、歐姆定律成立的情況下,漂移速度正比於電場強度,遷移率才為常數(這時電子在主能谷中漂移)。
實際上,在強電場時,電子將成為具有高能量的熱電子——動能高於平均熱運動能量kT的電子,致使載流子的漂移速度與電場的關系比較復雜。對n型GaAs等雙能谷半導體,熱電子將由有效質量較小的主能谷往有效質量較大的次能谷躍遷,則出現負電阻;在更強電場時,次能谷中高能量熱電子還將與光學波聲子散射而損失能量,致使漂移速度飽和(漂移速度vd 趨於熱運動速度)。對於n-Si,因為導帶不存在雙能谷,所以熱電子僅在主能谷中通過與光學波聲子散射而損失能量,使漂移速度達到飽和(vs),則不出現負電阻。
對各種半導體中的空穴,因為價帶都不存在次能谷,故空穴漂移速度與電場的關系曲線都不會出現負電阻段。
由此可以想見,如果要利用半導體的負電阻來工作的話(例如Gunn二極體),那麼就應該選用n型GaAs等具有雙能谷的半導體材料。
③ 蜂鳥眾包裡面的漂移率指的是什麼意思
送單T_T,時間,
④ 用B-S公式每隔半天計算一個期權價格,那麼漂移率是用月漂移率乘以半天還是計算出每半天的漂移率呢
volatility是波動性(或波動率),可以參考歷史股價的變動計算,但實際市場上多是用隱含波動率(ImpliedVolatility)n即根據B-S模型和市場上期權費的報價計算出的補充一:呵呵通過歷史波動率是沒法得出隱含波動率的,只能是隱含波動率與期權費之間有推導關系628在外匯交易期權市場上期權的報價其實不是期權費而直接是隱含波動率了0617
⑤ 板塊漂移
地球大陸版塊漂移的動力之源
板塊理論被公認是20世紀自然科學領域的五大成就之一,它的提出是一次重大的地學革命。但是板塊理論遇到很大的困難,就是版塊分裂運動的強大動力來源問題。80年代末,以美國科學家為首提出的大陸動力學計劃旨在解決「板塊」沒有解決的大陸地質難題,發展板塊理論。大陸動力學的提出得到全球大多數地球科學家的響應,使之成為當前固體地球科學研究的主導。
地球磁場逆轉與大陸版塊漂移,從表面上看是地球的自身現象,可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個成員,所以地球磁場的逆轉與大陸版塊的漂移,就與日地月天體運動系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地球磁場逆轉與大陸版塊漂移已被證實,不可置疑。大家知道地殼與地心之間並沒有一個固體連接,所謂的地軸是人們的一個假想軸。地殼在受到外力(日月引潮力)的作用下(因地殼的質量很小,只佔地球總質量的千分之二點六),地殼就與地心之間產生了差速運動(地球自轉受到「剎車」力而「丟轉」)。地軸是傾斜的(23.5度),因為傾斜所以地殼所受的外力與地軸有一個夾角。這樣地殼與地心的差速運動每丟一轉時,就使地球的南北兩個極點向地球的低緯度地區旋轉了23.5度。
當丟失了7~8轉時,地球的南北極也就調轉了180度,正好是地殼的南北極來了個大調轉。地殼是不產生磁場的,地殼的磁場來源於地心。地殼兩極的大調轉使地殼在地心磁場上所處的相對位置也來個大調轉,這時候若有火山爆發,也就記錄了當時地殼在地心磁場上所處的磁場方位。在幾十億年的漫長歲月里,地殼就是這樣在有磁場的地心上,受日月引潮力的作用,作螺旋式旋轉運動的。這種運動的結果才使鑽探出的岩芯呈現出逆轉的情況。
我們生存的地球象一個沒煮熟的生雞蛋,地殼是固體而內部是液體。當地殼受日月引潮力的作用,相對地心產生了螺旋式旋轉運動,這種運動使地殼的南極旋轉到北極,因此地殼被感應的磁場也同時發生了逆轉,大陸版塊也獲得漂移的動力,南極也有了生成煤層的條件等等。所以我認為地球的磁場根本就沒有逆轉。如果是地球磁場消失和逆轉的話,那將是地球上高等生命的大災難,將使高等生命滅絕。高等生物滅絕後,在短短的幾十萬年時間里又如何能進化到我們現在的人類文明。
所以地球磁場逆轉的報道是證據不足的。我們應該把地球看成是兩個套在一起的球,一個是液體並有磁場的球,另一個是地殼球,它是一個包裹著地心而又空心的固體球。固體的地殼球裡面有液體的岩漿。經過多年的火山噴發,地殼與岩漿之間也有一定的間隙。「固體的地殼」與能產生磁場的「液體的地心」之間在作不同步的,而且有螺旋角度的相對運動,使我們生存的地殼在地心磁場上產生了緩慢的位移(漂移),當然這個位移需用漫長的時間。
這個位移的力來源於太陽與月球強大的引力及宇宙間其它星球復雜的引力,還有大塊隕石的撞擊力、地下岩漿活動影響力等。所以地殼與地心磁場能產生旋轉位移是不可避免的。因地殼在地心上的旋轉,改變了太陽光對地殼的照射角度,使我們生活的地殼上有了寒期與暖期的交替變化。在這種寒與暖的氣候變化中,將淘汰一些物種,誕生一些新物種,也進化一些物種。適者生存,我們人類就是這種變化的最大受益者。
我們都知道地球是一個橢圓體。之所以是橢圓體,是因地球自轉離心力所致。當地球赤道上的點旋轉到地球的兩極,兩極的海拔將升高,兩極的冰川范圍將擴大許多。冰川的擴大使地球進入了一個寒武紀。由於地球自轉有離心力的原因,兩極的地理高度也將緩慢的下降(兩極軸變短,氣壓加大),地球的溫度將緩慢上升,地殼將擁擠呈摺皺狀並有造山運動。迎來了一個地球的暖期,我們現在就處在這個時期。而兩極地區旋轉漂移到了赤道,因地球自轉的離心力作用,地球直徑尺寸將加大,地殼將按照地球的經線方向出現大裂谷和大海溝(如同我們傳統的大紅燈籠一樣,將它壓的越橢圓,它的經線方向的骨架就距離越大)。因地球自轉的離心力,比重較輕的海水都集中在地球赤道附近,地殼的旋轉使滄海與桑田在交替的變化。南極與海底有煤(南極有煤層就是地殼由低緯度地區旋轉漂移到了高緯度地區的結果),磁場有逆轉的假象,恐龍的滅絕,鳥類有遷徙的習慣,生物的進化,地震,在我國南方有冰川期和冰臼的形成等等。都是因固體的地殼相對運動的結果。
地球赤道地殼表面的曲率大,而兩極小。就是因這一大一小,才使得大陸版塊的移動獲得了強大的動力。地殼在作螺旋式旋轉運動時,地殼的上下表面就會反復出現大小不等的裂縫。就好象是我們吃的奶油蛋糕。如果將蛋糕上下兩面都塗上奶油,把蛋糕部分比作我們地球的地殼,把在蛋糕上面塗的奶油,比作是地球上沙石及沉積物,蛋糕下面塗抹的奶油,就是地殼下面的液體岩漿。我們在向下掰開蛋糕時,蛋糕上面的奶油就向下灌滿了裂縫,向上掰蛋糕時下面的奶油又向上充填了蛋糕下面的裂縫。地球的兩極旋轉到地球的赤道,就如同我們在向下掰蛋糕,地殼的上表面就會出現裂痕,小的裂痕被地球上的沉積物充滿,而大的裂痕就形成了大峽谷和大海溝。地球赤道上的點旋轉到地球的兩極,如同我們在向上掰蛋糕,使下面出現裂痕,這時候岩漿乘虛而入,同時使地表面形成擠皺現象(擠皺也就是造山運動)。
許多地球之謎(如地球磁場逆轉,南極有煤層,滄海變桑田,地震發生,海底擴張,大陸版快漂移的動力,地球氣候的冷暖變化,大峽谷和大海溝的形成等等)都與地殼這種旋轉運動有關。
⑥ 中國股市存在盈餘公告後的價格漂移嗎
中國股票市場盈餘公告後的價格漂移的具體形態不同於其他國家,
在盈餘公告後,壞消息組異常收益持續上升,好消息組異常收益持續下降,
存在著買入壞消息組賣出好消息組的套利機會。
⑦ 股票指標會漂移怎麼解釋
這個問題你提的有點大!這樣給你說吧!股市在交易時間是動態的。股價和股指都是反映的當時的情況!盤中動態選股是看的實時指標!當出現異動時,指標也會發生改變!也許就是你提到的「漂移」吧!你可以在盤中隨便看個個股的5分鍾線!以ma為例!每5分鍾就會有根k線。10分鍾後的5看一定是變化的!呵呵!歡迎交流!
⑧ 什麼是股票價格的漂移率
股票價格的漂移率是指在F2分價表中,某一價位的成交量中,主動性買入所佔的比率。 每一筆成交的買入數量和賣出數量總是相等的,但有主動被動之別。
它的理論基礎是:不論股價在移動平均線之上或之下,只要偏離距離過遠,就會向移動平均線趨近,據此計算股價偏離移動平均線百分比的大小來判斷買賣時機。
⑨ 板塊漂移理論
高一地理書上有 雖然是個錯的理論:
大家也許都見過在北國的初春時節。大地剛剛復甦,河流剛剛解凍,河面上大塊大塊的冰塊 互相碰撞著,移動著。它們運動的動力來自河水在它們下面的流動。人家能否想像到,我們所居住的地球表面也類似這種情景。一望無際的大地並不是鐵板一塊的,也是由許多小塊拼湊而成的,和河流上的大冰塊一樣,它們也在不斷地移動著,也在不停地撞擊著,只不過這種運動是緩慢的,人的肉眼是看不出來的。比如海平面每年上升1厘米,不用測量儀器是觀測不到的。如果過1000年,那就是上升1米!一些沿海的大城市也許就要被淹沒。
六大板塊的劃分大陸漂移學說的奠基人是魏格納。魏格納是個德國人,1880年出生於柏林, 是位天文學博士。可正是這個人有力地撼動了傳統地質學基礎,而他卻不是一個地質學家。 主要是作為氣象學家的他是如何提出了大陸漂移的設想呢?他在《海陸的起源》一書中是這樣敘述的:「大陸漂移的想法是著者於1910年最初得到的。有一次,我在閱讀世界地圖時,曾被大西洋兩岸的相似性所吸引,但當時我也隨即丟開,並不認為具有什麼重大意義。1911 年秋,在一個偶然的機會里我從一個論文集中看到了這樣的話:根據古生物的證據,巴西與非洲問曾經有過陸地相連結。這是我過去所不知道的,這段文字記載促使我對這個問題在大地測量學與古生物學的范圍內為著這個目標從事倉促的研究,並得出重要的肯定的論證,由此我就深信我的想法是基本正確的。」1912年魏格納首次公布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美洲、歐洲、非洲、格陵蘭的拼合大陸漂移假說發端於大陸幾何形狀的可匹配性。而後,魏 格納從地質學、生物學和古生物學、古氣候學等方面對它進行了大量卓越的論證,從而使其確定為地質學中的一個科學假說。但在當時,卻遭到大多數學者的非難和反對,漸漸地被遺忘了。
本世紀60年代,古地磁的研究成果喚醒了人們對大陸漂移假說的記憶,強有力地支持了漂移 假說,使全世界的大部分地質學者都承認這一學說,並投入轟轟烈烈的研究之中。
光談談什麼是古地磁。地球磁場存在很長的時期了,在很古很古的年代,地磁場會把岩石中 的鐵磁性物質磁化。例如,火成岩即火山噴發時噴出的岩漿冷卻過程中就會被當時的地磁場所磁化。這一部分剩餘磁場保留到現在,就稱做天然剩磁。這里舉的例子就是天然剩磁中的一種:熱剩磁、採集合適的岩石標本,用放射性方法測出其地質年齡,再用微磁力儀測出剩磁的大小、方向,我們就可知當時的地磁場。用這種方法研究地磁場的科學就是古地磁學。
盤古大陸的演變1954年,英國的地球物理學家,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布萊克特及其小組研究了英格蘭地區的三疊紀(距今約2億多年)紅色砂岩的化石磁件後,發現了令人驚喜的結果。他們計算出的當時地磁極的位置竟然會偏離地球的地理極達30°之多;同時還測出了三疊紀英格蘭地區的磁傾角約為34°,這與目前該地區的65°傾角相比,小了30°多。該地區當前與三疊紀的相對位置的巨大差異,只能用英格蘭本身的移動來解釋。這種解釋與魏格納當年提出的大陸漂移假說是那樣地接近,這鼓舞著布萊克特繼續深入探索大陸漂移之謎。
布萊克特等對古地磁研究成果的解釋是基於軸向偶極子的假定的,並以古磁極的平均位置作 為研究大陸運動的參照物。而以郎克恩為代表的另一批古地磁學家與其相反,他們把每一塊大陸作為固定的參照物,用古地磁的研究方法去探索古地磁極移的情況。但是無情的事實迫使他們不得不放棄其最初的假定:大陸位置不變。經過多方探求,他們最後正式承認,只有魏格納的大陸漂移學說能較為圓滿地解釋他們的成果。布萊克特與郎克恩兩個古地磁研究小組從完全不同的出發點進行的研究,殊途同歸,得到了幾乎完全一致的結論:大陸發生過漂移。
現在舉一個有趣的例子、在太平洋上存在一串火山島,它們的火山噴射時間有著很好的先後 次序。這可以用大陸漂移來解釋:上面的大陸板塊漂移著,板塊下面有一個定點,下面的火山熔岩定時噴出。就像是有一桿槍固定在一張紙下面,每隔一段時間開一槍,把紙打個洞, 而紙卻在不停地水平移動,結果就在紙上打出間斷的一串洞來。
古地磁極的遷移軌跡全球的大部分地震震中都分布在一些狹長的條帶上,這些條帶實際上勾 畫出了板塊的輪廓。例如太平洋板塊與相鄰板塊互相擠壓,發生地震,所以環太平洋有一條地震帶。
板塊運動的動力從何處而來呢?這得往地殼下面看看了。相對於剛性地殼,地幔的上部存在 一「軟流層」。在海洋下面,這層「較流層」是從大約60千米的深度開始的,而在大陸下面 ,則是從120千米的深處開地幔對流始的,並一直到200-250千米的深處。在「軟流層」中,下面的熱物質從下向上升,然後擴散並冷卻,最後成為比較緻密的物質下沉。這樣的環流將把地幔上部的剛性表皮及地殼從熱的上升區帶到較冷的下沉區,從而形成一個對流體系。 正是這種對流,成為板塊運動的動力。大陸板塊的漂移可解釋為地核內部的劇烈運動,導致了地幔岩漿層的內部應力發生強大的變化,內應力的變化使擴張和收縮壓力的分布極不均勻,從而使陸地各大板塊的部分板塊不斷的產生下沉和隆起,形成了相對的陸地板塊漂移運動。板塊學說的出現,無疑是近代地球科學的傑出成就和巨大進步,是地質科學的當之無愧的第 二次革命。地質科學的第一次革命是槽台學說的提出。可以這樣認為:我們正處在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近二十多年來地質科學所積累的資料和取得的進展,超過了以往的任何一個200年。一系列新思想新概念正在突破板塊構造的模式並在解釋板塊學說無法說明的構造現象中獲得了巨大的進展。這些新思想新概念匯成了一股巨大的潮流,正洶涌澎湃於全世界,揭開了地質科學第三次革命的序幕。
如果LZ指電影里的歪理的話看這里:
大陸漂移在幾分鍾內發生?
在洛杉磯,大地崩裂成一條條深不見底的溝壑,岩漿湧上街道,摩天大樓像多米諾骨牌一般傾覆;在黃石公園,最大的活火山爆發了,就像數十顆核彈頭爆發一樣;在里約熱內盧,海嘯吞噬了這座擁有1500萬人口的城市,聳立在城市制高點的巨大神像粉身碎骨;在喜馬拉雅山,留守的僧人還沒來得及敲響第三聲警鍾,洪水就攀上了這座「世界屋脊」,將一切都捲走……《2012》影片中這一連串驚心動魄災難場面的「背後黑手」,就是地殼板塊激烈移動和碰撞。1968年,法國地質學家勒皮雄將地殼劃分為六大板塊。在大板塊中,還分出若干次一級的小板塊。板塊之間的邊界是大洋中脊或海嶺、深海溝、轉換斷層和地縫合線。一般說來,在板塊內部,地殼相對比較穩定,而板塊與板塊交界處,則是地殼活動比較活躍的地帶。這里,火山、地震活動以及斷裂、擠壓褶皺、岩漿上升、地殼俯沖等頻繁發生。例如,當兩個板塊相遇碰撞時就擠壓隆起形成山脈,喜馬拉雅山就是古印度洋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隆起而形成的。板塊構造理論認為,不同的板塊可以結合為一體,同一板塊也可以在分裂之後向不同方向移動,中間形成新的大洋,大西洋就是這樣形成的。
電影里有這么一個情節,主人公傑克遜的飛機往西藏方向時(為了登上那兒建造的諾亞方舟),由於飛機燃油不夠,原本絕望地准備迫降海上,卻突然驚喜發現喜馬拉雅山脈已經跑到眼前。原來,地殼因地心過熱發生板塊移位,亞洲版塊向東漂移了1000多公里。這也就是主人公本來會降落到中國南海附近的,卻迫降到了西藏高原。
電影里描述的大陸漂移在幾分鍾內發生了,移動後的大陸板塊居然還保持著完好的外形。此情節雖然多多少少和科學沾了點邊,但不符合大陸板塊移動規律。因為,地殼板塊的運動速度相當緩慢,以至於我們通常難以覺察到板塊或大陸在移動。打個比方, 一些板塊的移動速度大致相當於一個人手指甲的生長速度,即每年3.65厘米。運動速度較慢的板塊,其速度僅為手指甲生長速度的一半或三分之一。移動得特別快的板塊,如太平洋板塊,其速度約為手指甲生長速度的3倍。
地殼運動使板塊邊緣聚集巨大的能量,當這個能量超過岩石體系的能量容量時候,岩石就發生破裂。如果地震發生在海底,就造成海底的突然沉降或者隆起,從而使海水發生上下顛簸,形成了海嘯。影片中,當超級規模的地震在海底爆發時,超級海嘯隨之發生。浪高1500米的海嘯不僅吞沒了印度大陸,而且幾乎蓋過了喜馬拉雅山。毋庸置疑,這一切完全屬於藝術的誇大和虛構。盡管人類歷史上曾經多次遭遇大規模海嘯,但這些海嘯的浪高不超過幾十米。不過,地震和海嘯由板塊運動引起倒是有科學根據。例如,1896年6月15日,日本三陸外海的海底地震(7.6級),系由太平洋板塊向西俯沖所引發,地震引發的海嘯吞沒了27122人。1960年5月22日,智利奧索爾諾附近的智利海溝東側海底地震(9.5級),與太平洋東南部的納茲卡板塊向東俯沖有關。這次地震激起的海嘯,從太平洋東南邊緣橫跨整個太平洋,抵達西北緣的日本,導致萬里以外的日本112人喪生。當海嘯波傳至近岸,由於水深急劇變淺,特別是在港灣,河口內,能量集中,波高驟增至10米以上,構成一堵「水牆」,洶涌直撲海岸低地,造成觸目驚心的深重災難。
1883年8月27日印度尼西亞拉卡塔島喀拉喀托火山爆發並引發海嘯,海浪最高達37米,造成3萬6千餘人死亡。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亞大地震,規模9.3級,它是由印度洋板塊向緬甸微板塊底下俯沖過程中的逆斷層作用造成的,引發海嘯高達10餘米,波及范圍遠至波斯灣的阿曼、非洲東岸索馬里及模里西斯、留尼汪等國,地震及震後海嘯對東南亞及南亞地區造成30萬人傷亡。 威力無比的板塊活動,移動著大陸,撕開或關閉了大洋,升起了山脈,擴展著陸地。換句話說,板塊的活動可以造洋,造山,造陸;而海陸的變遷和山系的形成又會促使氣候以致生物環境發生變化。板塊活動實際上控制了整個地質,地貌,氣候和生物環境的演化,從而最終規定了當今世界的自然地理面貌。
面對滄海桑田的變遷,人類不能不為大自然的力量所折服。誰能知道,明天的地球將會是怎樣的呢?
地球南北磁極大倒轉?
《2012》中另一個場景可能讓很多人印象深刻。一名美國政府官員指著電腦上的地圖問:「現在威斯康星州是地球的北極?」回答是:「不,實際上是南極。因為地球的南北磁極互換了。」影片設計的這個場景同樣有著科學背景。地球是一個大磁體,它有兩個磁極,一個是南極,一個是北極。地球的磁場不斷變化,有時增強,有時變弱,而地球磁場的兩極也會移動,甚至倒轉方向,北極移向南方,南極跑到北方。由於岩芯中的礦物質保存著地球磁極倒轉的歷史紀錄,地球磁極倒轉現象最初是在岩石剩餘磁性測量中發現的。科學家通過不同地點、不同歷史時期的岩芯記錄進行比較就可以確定每次地球磁極倒轉所需要的時間。在過去的1億5000萬年間,地球磁場的南北兩磁極以不同頻率倒轉了數百次。
地球磁極倒轉是在比較長的時間尺度上發生的。在最近600萬年間發生了三次倒轉。其中最短的間隔是70萬年,而最長的則有150萬年。不過,在最近的78萬年內,都未曾發生過倒轉。法國地質學家高爾斯.胡羅特認為,地球磁極可能在近期內對調,理由是地球的磁場正在減弱。美國宇航局嚴重駁斥影片《2012》中短期內發生地球磁極倒轉的可能性,理由是:地球可能發生過這樣劇烈的磁場變化,但是這一過程是一個持續數百萬年的緩慢過程,如此緩慢以至於人類根本感覺不到這種變化。而磁場衰減則是倒轉過程中的一種現象。目前有些地區地磁場的強度確實有下降的趨勢。根據歷史變化規律,地磁衰減到一定程度就會發生磁極倒轉,但是目前地球的磁場會不會繼續衰減下去,還有待時間來檢驗。
地球磁極翻轉造成的後果相當嚴重,首先一些低軌道的衛星將完全暴露在太陽電磁風暴的「吹打」中,不用多久就會被摧毀,人類高科技通信技術將會遭遇毀滅性的癱瘓。此外,許多隨季節變化而移居的候鳥或動物———從燕子到羚羊,幾萬年來它們一直依賴先天性本能鑒別地球磁場南北極,秋移春返,到時它們的命運很難預測。
關鍵是在磁場兩極倒轉的過程中,賴以保護人類免受太陽強烈輻射的地球磁場將會完全消失,地球將整個暴露在各種致命的宇宙射線下,以人類為首的大量物種可能會因此滅絕。盡管聽起來頗有些危言聳聽,但這一理論恐怕也有待商榷。78萬年前地球也曾經歷過一次嚴重的磁場變化,南北磁極完全顛倒,但當時生活在地球上的我們的祖先直立人似乎並沒有被滅絕,反而繁衍出了今天的智慧人類。
地球磁場在兩極倒轉過程中磁場消失的時間共有多長,一直是科學家們爭議的焦點。一部分科學家認為,地球磁場消失的時間將持續幾千年。在這幾千年內,地球將完全暴露在太陽輻射的致命「燒烤」中。然而,另一些科學家則認為,地球磁場兩極倒轉導致的磁場消失,最多隻會持續幾個星期。不過,根據對歷史上各年代地球岩石磁化方向的研究,科學家得出結論是地球曾經多次發生過地球磁極倒轉的現象。但這是一個非常緩慢的過程,每兩次之間需要經過幾十萬年到上百萬年的間隔,這樣的事件是無法在10年之內進行預測的。也就是說,現在預測2012年發生地球磁極大倒轉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
其實,科幻災難片作為一種藝術創造,情節的設定更多是建立在想像的基礎上,並不需要嚴謹的科學論證。如果真要較真的話,看電影的樂趣也會大減。
⑩ 什麼是期望漂移率
一般化的維納過程,dX = adt + bdW ,其中a表示每單位時間dt 隨機變數 X 的瞬間變數期望值,這就是漂移率,因此漂移率本身就是期望的概念,無所謂期望漂移率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