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市行情 » 天然資源開采股票行情
擴展閱讀
金泉華的股票價格表 2025-07-04 14:20:49
惠生股票行情 2025-07-04 14:11:01
聯合電子相關股票代碼 2025-07-04 13:41:30

天然資源開采股票行情

發布時間: 2021-08-06 23:00:54

① 我國的自然資源狀況

我國的自然資源現狀

--------------------------------------------------------------------------------

2005年09月01日 16:25

第二節 我國的自然資源現狀

我國自然資源及其利用的基本特徵是資源總量豐富但人均少,資源利用率低且浪費嚴重。

我國以佔世界9%的耕地、6%的水資源、4%的森林,1.8%的石油、0.7%的天然氣、不足9%的鐵礦石、不足5%的銅礦、和不足2%的鋁土礦,養活著佔世界22%的人口;大多數礦產資源人均佔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我國佔有的煤、油、天然氣人均資源只及世界人均水平的55%、11%和4%。中國最大的比較優勢是人口眾多,最大的劣勢是資源不足。

由於長期沿用以追求增長速度、大量消耗資源為特徵的粗放型發展模式,在由貧窮落後逐漸走向繁榮富強的同時,自然資源的消耗也在大幅度上升,致使非再生資源呈絕對減少趨勢,可再生資源也顯出明顯的衰弱態勢。

一、客觀上,隨著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我國資源短缺狀況日益突出。

1.土地資源

自然界形成的土地,在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而獨特的作用,土地一旦與人類聯系在一起,便不僅僅是一個純粹的自然綜合體,它是人類生產與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自然資源。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食以地為根。中國的農業問題或者說糧食問題實際上就是土地問題,我國人均糧食產量是加拿大的1/5,人均棉花產量是美國的1/3;人均肉類是加拿大的1/4。

我國土地資源的特點是「一多三少」,即總量多,人均耕地少,高質量的耕地少,可開發後備資源少。雖然我國現有土地面積居世界第三位,人均僅及世界人均1/3;耕地面積列世界第2位,人均排在世界第67位。在這有限的耕地中,缺乏水源保證、乾旱退化、水土流失、污染嚴重的耕地佔了相當大的比例。後備資源2億畝,其中可開墾成耕地的僅1.2億畝。考慮到生態保護的要求,耕地後備資源開發受到嚴格限制,今後通過後備資源開發補充耕地十分有限。

種植業為全國農民直接和間接地提供了40%~60%的經濟收入和60%~80%的生活必需品。在我國,人均由1949年的0.19hm2減少到2001年的0.1 hm2,人均耕地減少了53%,有的省份人均不足667m2。北京、廣東、福建、浙江等省(市)以及相當一部分(縣)市人均佔有耕地400m2以下,已低於國際上規定的534 m2的警戒線,比日本人均467 m2還要低67 m2。2001年各類建設等佔用耕地,致使耕地凈減少61.73萬hm2。2000年耕地面積比1991年和1995年分別減少了249.81萬hm2和179.61萬hm2,減少幅度為1.91%和1.38%。在耕地數量不斷減少的同時,人口不斷增加,人均耕地迅速降低,人地矛盾日益突出。2000年我國人均佔有耕地約為0.10hm2,比1995年約減少了0.01hm2,比1991年減少了0.02hm2。

根據調查,我國現有可利用荒地資源約1.25億hm2,包括宜林荒地7600萬hm2和宜農荒地3500萬hm2,人均只有0.06hm2和0.03hm2,其中,我國的宜農荒地還不足世界宜農荒地的2%,而且它們大部分分布在邊遠山區,土地貧脊,開發利用難度較大。近幾年,我國荒地資源也隨著耕地資源驟減而呈現減少趨勢。

2.森林資源

據第四次全國森林資源普查,目前我國森林面積和林木蓄積量分別為1.34億hm2和101億m3,在世界上排第6位,但人均量分別為0.12hm2和9m3,僅及世界人均值的1/6和1/8。森林覆蓋率雖已達13.9%,但也僅為世界平均值的一半,在世界上排名100位之後。在如此情況下我國森林砍伐卻並沒有因此而減緩,過量採伐,亂砍濫伐,毀林開荒等,正日益使我國僅有的一點森林遭受前所未有的破壞,生態環境的改變,使我國多種以森林為棲息地的動物瀕臨滅頂之災,脊柱動物受到威脅433種,滅絕或可能滅絕為10種。由於成熟林面積銳減,林木蓄積量少,採伐有限,我國木材及其它林產品一直供不應求,市場缺口很大,為滿足國內需要,國家每年都要進口一定數量木材。根據預測,我國木材緊張狀況近期不會緩解,在很長時間內依靠進口木材補充國內需要的局面不會改變。

② 自然資源都有哪些

(1)自然資源分布的不平衡性和規律性
以淡水資源為例,一些地方十分豐富(如江南水鄉),可以發展淡水養殖(但在一些時段會發生水災),在某些地方就比較缺少(如西北乾旱地帶)。在新疆庫爾勒市,一年的降雨低於200毫米,蒸發量卻達2500~3000毫米;而在江漢平原的四湖流域地帶,地下水位很高,水災是當地需要注意的一個重要問題。在長江三峽大壩建成以前,每到汛期,人們為了不受水災危害,往往要耗去很多人力、財力和物力。
(2)自然資源的有限性和無限性
自然資源的有限性說明現實的自然資源是很有限的,但是開發利用及其轉化是無限的,這與科技水平關系很大。比如能源,如果只用石油或者煤炭作為能源,其儲藏量比較有限,消耗一噸就減少一噸,再生的時間很長。如果用水能、風能、太陽能、潮汐能、地熱能、生物能等作能源,不僅來源廣闊,也比較經濟。如太陽能,人們可以用作熱源、發電或作動力等多種用途,也可以借用科技支撐將有限的資源開發出無窮的效益。
(3)自然資源的多功能性
自然資源的多功能性表現在自然資源可以有多種用途。如玉米的秸稈,既可以作為養殖業的飼料喂養牲口,用做肥田的肥料,還可以用作沼氣的生產原料,也可以用作工業原料。
(4)自然資源的系統性
這里主要指的是各種自然資源彼此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形成一個整體系統,改變其中一種自然資源或生態系統某種成分,都會形成連鎖反應,從而影響整個自然資源系統的變化。如地表植被破壞→地表徑流增加→水土流失→土地資源損毀→地面蒸發增強→土壤水分減少→地表乾旱→地面空氣乾燥→氣候資源改變。

③ 美國為什麼自然資源這么豐富

請耐心看完。。

我們知道,社會經濟活動中為了方便交易,離不開「錢」。「錢」要與各種物資進行「等值」的交換,其自身的價值就必須「稀有」「珍貴」,才具有絕對的「信譽」。因此,人類幾千年來,都是以稀有的貴金屬「金」「銀」來充當「錢」這個角色。在近代開始,為了方便攜帶,才有了「票據」,但「票據」的出具是必須絕對以相應實物的「金銀」為抵押的,否則就成了老百姓常嘲笑的「空頭支票」,是對不了現的,是無用的廢紙。
國家政府由於擁有對一國財政的支配權,用金銀為抵押,以國家信譽為擔保發行本國貨幣,方便社會經濟活動,算是正常的經濟管理。但仍有眾多國家違背基本道德,超出金銀抵押,多印貨幣造成通貨膨脹,稀釋平民的口袋,搶劫百姓的財富。
無數犯罪分子都夢想著把巴掌大張紙變成百元大鈔,做這無本萬利的營生。這些罪犯印假鈔與國家超出金銀抵押多印紙幣是同樣的犯罪行為。如果國家多印的貨幣是用於為全體國民提供住房、醫療、教育、養老等社會福利,尚有說得過去的理由。但只為少數人花天酒地就是赤裸裸的搶劫。
看看美國是如何來搶劫世界的。
這是他們努力了上百年的計劃。
金、銀傳統的貨幣定位是貨幣發行的道德天規。
由於越來越多的銀礦發掘,完全控制白銀非常困難,而金礦的勘探和開采完全在他們的掌握之中。他們不希望難以控制的銀幣流通量來影響他們主宰世界金融的霸權地位。便把白銀從貨幣體系裡驅逐出去,西方國家普遍廢除銀元流通。導致了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各個國家的貨幣流通量大幅緊縮。
美國獨立戰爭後貨幣流通量大幅緊縮。各州議會發行紙幣為平民還債,實質是政府用通貨膨脹救了平民的急,稀釋了富人的口袋。富人對此憤怒到了極點,便策劃修改憲法,通過《聯邦憲法》,用一場法律政變。1789年3月4日,該憲法正式生效,解除了人民的民主權力。
1913年成立美聯儲,金融寡頭們奪得了貨幣發行權。擁有特權的美聯儲是不是可以不受制衡地印刷紙幣呢?
答案是否定的,在1933年以前,各國央行,即使是發動了鴉片戰爭的英國的央行,它們發行鈔票也必須有一個前提:必須與黃金掛鉤。即只要持有紙幣者願意,它隨時可以到英格蘭銀行兌回黃金。也就是:央行發行紙幣,必須有黃金保障。
這意味著央行與人民間平等的契約,人民對於央行有制約。如果央行濫發紙幣,人民有權用紙幣換回黃金。在這種制度約束下,黃金變成了遏制美聯儲濫發貨幣的障礙。
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出版之後,政治流氓們對這種「借錢、印錢、花錢」的「廉價貨幣」政策推崇備至。要通過通貨膨脹來實施對世界財富的洗劫,就必須打掉黃金的貨幣地位,[妖魔化]黃金的陰謀悄然出籠。各國財團大造輿論,滿世界叫嚷「黃金無用論」:
「黃金只是普通的消費品,用量很少,嚴重地供大於求。」
「做為消費品的黃金,沒有投資價值,價格長期低迷是大勢所趨。」
「迷戀『金本位』的平民愚昧而落後。」
同時,以摩根大通等銀行為代表的國際儲金銀行聯合行動操縱黃金,英、美兩國央行借出黃金,打擊金價。從1950年到2008年,英格蘭央行的黃金儲備從2543噸減少到310噸,同期美聯儲從2.02萬噸減少到了8100噸。
上世紀出現了一個非常奇特的現象:全世界所有的物價都上漲,就黃金反而貶值了。
當然要徹底拔除黃金在貨幣中的地位並不容易,這個過程被分為三個階段來實施:
第一步就是廢除金幣在美國國內的流通與兌換。1933年羅斯福3月11日就發布了行政命令,停止銀行的黃金兌換。緊接著在4月5日又下令美國公民必須上繳他們所有的黃金。
第二步則是在世界范圍內廢除黃金的貨幣功能。1944年7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勝利的前夕,二戰中的44個同盟國在美國的組織下,召開了730人參加的「聯合和聯盟國家國際貨幣金融會議」,通過了美國財長助理懷特提的《國際貨幣基金協定》和《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協定》,總稱布雷頓森林協定,從此開始了布雷頓森林體系。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確立了霸主地位。布雷頓體系所建立的美元兌換體系(Dollar Exchange Standard)取代黃金兌換體系(Gold Exchange Standard)實現了第二步 。
最後,1971年8月5日,借美元的持續貶值壓力,當時的美國總統尼克松「不得不」宣布中止美元與黃金的固定兌換比率。把黃金從貨幣體系徹底拔掉。尼克松在1971年終於完成了第三步。
凱恩斯搖旗吶喊,銀行家推波助瀾,羅斯福瞞天過海,尼克松「無可奈何」,終於拔掉了「金本位」這個鎮妖魔蓋。用「赤字財政」與「廉價債務」貨幣名義包裝的濫印美鈔,終於從牢牢的禁錮中掙扎了出來,隨心所欲了。
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這種霸主地位給美國帶來了巨大的利益。
世界所有貿易都以美元為結算貨幣,而且美國利用政治,金融,軍事,信息,輿論的霸主地位,挑動分裂,製造戰亂,營造短缺,控制了幾乎所有的商品的定價權,炒高石油,炒高棉花,炒高糧食……
炒高所有的資源。有什麼好處呢?價格越高,結算需要的美元就越多,世界各國需要結算的美元都不是自己中央銀行可以開動印鈔機印的。都得去從美國換,用石油,糧食,礦產去換,而美國只需開動印鈔機,把巴掌大的白紙,印成花花綠綠「美元」遞給人家就可以了。美國物質豐富的奧秘便暴露出來:
一張不到10平方寸的花紙片,美國在1後面印一個0就是10美元可以換14公斤石油,印二個0,就是100美元可以換一桶石油,印三個0,就是1000美元,可以換一噸多石油,還有比這更發財的事?這不就是無數假鈔罪犯日思夜想,夢寐以求的好事!
世界各地的財富就這樣源源不斷地流入美國,這便形成了美國豐富的物質社會。這是人類歷史上一個最大的假鈔犯罪集團!詐騙集團!搶劫集團!

so、、便得知美國為什麼自然資源這么豐富了。
有望採納!!!!!

④ 研究股票市場和經濟發展的重要證券指數有哪幾個

DAX指數

DAX指數(又稱Xetra DAX,一般也稱之為法蘭克福DAX指數)是由德意志交易所集團(Deutsche Börse Group)推出的一個藍籌股指數。該指數中包含有30家主要的德國公司。DAX指數是全歐洲與英國金融時報指數齊名的重要證券指數,也是世界證券市場中的重要指數之一。
該指數通過Xetra交易系統進行交易,因此其交易方式不同於傳統的公開交易方式,而是採用電子交易的方式,便於進行全球交易。
DAX指數於1987年推出,以取代當時的Börsen-Zeitung指數和法蘭克福匯報指數(Frankfurter Allgemeinen Zeitung Aktienindex)。1988年7月1日起開始正式交易,基準點為1000點。指數以「整體回報法」進行計算,即在考慮公司股價的同時,考慮預期的股息回報。

富時100指數

富時100指數:(FTSE 100指數)前稱為金融時報100指數創立於1984年1月3日,是在倫敦證券交易所上市的最大的一百家公司的股票指數。該指數是英國經濟的晴雨表,也是歐洲最重要的股票指數之一。相關的股票指數包括富時250指數(除了100家最大的公司以外接下去的250家最大的公司的股票指數)和富時350指數(富時100和富時250指數的結合)。
富時100指數的成份每季度決定一次。截止2005年12月31日,指數成分中六家最大的公司分別為:英國石油公司(BP)、荷蘭皇家殼牌集團、匯豐集團、沃達豐、蘇格蘭皇家銀行集團和葛蘭素史克股份有限公司。

聯邦德國商業銀行股票價格指數(The Commerz Bank Index)
聯邦德國商業銀行編制的反映聯邦德國股市行情的股票價格指數. 每日公布一次,在聯邦德國最具代表性。以1953年12月1日為基期,選定總市場價格額占聯邦德國所有上市股票市場總額的75%、主要經濟部門的60種熱門股票作為代表性公司股票(60 blue chip companies),用加權平均數法(權數由該類股票當日成交額決定)算出;以基期數字記為100點,指數通過與基期水平相比較得出。1975年對60 家代表性公司進行了調整。到1984年末,60家公司的行業構成情況是:化學工業9家,機構製造業7家,鋼鐵、建築業6家,電子技術業6家,公用事業6家,銀行業5家,保險公司5家,汽車製造業4家,其他12家。

巴黎證券交易所股票價格指數(The Paris Bourse`s Indexof Share Prices )
巴黎證券交易所編制的反映法國私有工商業公司股票行情變動的股票價格指數。以1961年末為基期,記作100點, 用加權算術平均法編制,權數大小依該公司市場資本價值總額確定。從1982年起,改以1981年末股價指數為基礎,編制新指數。巴黎證交所股價指數有兩個明顯特徵:(1)代表性公司有257家, 其股票市場價格總額占上市公司股價總額的85%,代表性公司限於私有工商業公司,故該指數變動僅反映私有工商業公司股價變動;(2)在新指數中,服務業公司所佔比例最多,反映了現代經濟中服務性行業正發揮日益重要作用的新特徵。據1984年末情況,257家公司中服務業有61家,建築業24家, 消費品製造公司36家,資本品生產企業36家,金融業44家,原材料工業24家,食品公司21家,海外公司11家。

義大利商業銀行股票價格指數(The Banca Commerciale Italana Share Price Index )
義大利商業銀行編制的反映米蘭證券交易所股市行情變動的股票價格指數。義大利商業銀行是義大利十大銀行之一,總部設在米蘭;米蘭證券交易所是義大利最大的證券交易所。該指數以米蘭證券交易所所有上市股票為樣本,通過加權平均法求出,每一種股票的權重由其市場價格總額決定;然後再以1972年所有股票市場價格的平均數為基期數,記作100點, 以後各期指數通過與基期數比較得出。1985年初,全部上市有143家,其特業構成是:銀行、 金融公司27家,不動產公司16家,化學、制葯公司15家,保險公司13家,工程公司13家,紡織公司12家,冶金公司10家,通訊行業公司9家, 食品公司6家,建築材料公司4家,汽車、橡膠公司2家,其他16家。

多倫多300 種股票綜合價格指數(Toronto 300 Composite Stock Price INDEX )
加拿大多倫多證券交易所編制的反映該交易所股票行市變動的股票價格指數。多倫多證券交易所是加拿大五個證券交易所中規模最大的證交所,按成交量計算該交易所成交的股票價格總額佔全加拿大的75-80%。早在1934年以後,多倫多證券交易所編制的股票價格指數就成為全國最著名股價指數;1977年1月以且開始編制300種股票綜合價格指數。該指數以1975 年為基期, 基期股票平均價格記為1000點,以300種成交量最大的股票為代表性公司股票,將300種股票的每一種股票價格與其上市數目相乘,將這一乘積與基期數相比較得出。該指數交易期間每15分鍾計算一次。根據1984年12月的情況,300 種代表性公司股票行業構成是:石油、天然氣公司60家,金屬、采礦公司52家,工業公司39家,金融服務公司27家,商業公司26家,消費品製造公司21家,公用事業公司15家,運輸業公司13家,混合聯合公司13家,其他34家。 由於加拿大經濟發展同其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密切相關, 故300家代表性公司中同資源利用相聯系的公司數量佔有相當比重。

澳大利亞股票交易所全部普通股股票價格指數(Auatralian Stock Exchange All Ordinaries Price Index )
澳大利亞股票交易所編制的反映該交易所股票行情變動的股票價格指數。 始編於1980年1月,由於編制時間較蟓,在代表性公司的選擇上,首先,按公司規模大小選定規模較大的10%的公司;其次,再根據公司股票交易是否頻繁選定熱門股票。這樣,代表性公司投票既不是有一定的固定數量,也不把全部上市公司列入,而是在270家左右。 代表性公司股票的市場價格一般占交易所上市股票市場價格總額的90%,能夠反映整修股市的行情變動。在計算方法上,以1979年12月31日的股票市場價格平均數為基期數,記為500點。 現時數由代表性公司股票市場價格總額除以前一交易日市場價格總額的值表述為一個指數,股價指數由這一指數與基期數 相比較得出。據1984年底的情況,代表性公司共有281家, 其行業構成情況為:銀行、金融、保險業17家,食品、飲料、煙草工業23家,建築材料業20家,零售業14家,醫葯業12家,運輸業12業,工程、電力業27家,財產信託業8家。其他工業64家,資源開采業84家。

日經道-瓊斯股票價格平均數
由日本經濟新聞社按道.瓊斯平均股價指數的方法編制和發布的股票價格指數。該指從1950年9月7日開始計算,樣本股票為在東京證交易所內上市的225家公司的股票,並以當日為基期,當日的平均股價176.2日元為基數。 1975年5月,日本經濟新聞社向道.瓊斯公司買進商標使用權,該指因此而正式得名。 日經道.瓊斯平均股價指數的采樣股票分別來自製造業、建築業、運輸業、 電力和煤氣業、倉儲業、水產業、礦業、不動產業、金融業及服務業等行業,覆蓋面極廣;而各行業中又是選擇最有代表性的公司發行的股票作為樣本股票。同時不僅樣本股票的代表公司和組成成份隨著情況的變化而變化,而且樣本股票的總量也在不斷增加,目前已從225種擴增為500種。因此,該指數被看作日本最有影響和代表性的股價指數,通過它可以了解日本的股市行情變化和經濟景氣變動狀況。

恆生指數
由香港恆生銀行編制的股票價格指數。1969年11月24日起開始公布,它是香港股市上影響最大,代表性最強的股價指數。該指數以1964年7月31日為基期,基數為100,按綜合法(也稱加權平均法)計算。原先只編制綜合指數一種,它是用樣本股票每日的收市價計算的報告期市價總額與基期市價總額相比的百分數,每日發表一次。從1985年1月2日起,恆生銀行開始編制工商業、地產業、金融業及公共事業四類股價指數,每隔15公布公布一次,香港各大報刊均有登載。 恆生指數的樣本股票定為33種,分別代表著香港各主要行業中經濟實力雄厚的大公司、大企業。這些樣本股票按以下四條標准來選擇和更新調整:在整個股市交投中佔有重要地位:發行量足以應付旺市需求;成交額對投資者的影響較大;公司業務以香港為基地。自創設以來,該指數已對樣本成份股進行過10次調整。目前使用的33種樣本股票的構成為:工商業14種、地產業9種、公共事業6種、金 融業4種。通過這33種股票價格的綜合變動,即可把握整個香港股市的行情

⑤ 有關自然資源的具體數據和資料(要真實)

我們現在的森林資源越來越少了。

⑥ 稀缺自然礦產資源的股票

稀土永磁材料是將釤、釹混合稀土金屬與過渡金屬(如鈷、鐵等)組成的合金,用粉末冶金方法壓型燒結,經磁場充磁後製得的一種磁性材料。釹鐵硼稀土永磁體為最新一代永磁體,由於最大磁能積(BHmax)、矯頑力(bHc)、內稟矯頑力(jHc)等指標優異,具備輕量化、高效節能的優勢,而且成本也比前兩代稀土永磁材料低很多,前景最被看好,成為稀土永磁的主要品種,而其中又以燒結為主要加工方式。釤鈷永磁體,盡管其磁性能優異,但含有儲量稀少的稀土金屬釤和稀缺、昂貴的戰略金屬鈷,因此,它的發展受到了很大限制。
稀土永磁行業(中科三環、寧波韻升)

⑦ 自然資源管理

自然資源管理(NRM)G是通過對森林和牧場、農林業、畜牧業和水資源的管理,採取動物廢棄物的無害化處理和保護沿海生態環境所做的一系列措施,以保護和改善土壤、水質、空氣、礦產、森林、漁業和動植物等自然資源。認識自然資源和生態系統的價值、了解自然資源保護所面臨的問題和解決方法是保證婦女及兒童生存權益的關鍵。

鑒於各章節的內在聯系,閱讀本章節時應緊密結合「糧食安全和生計」章節。

專欄4.5 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

2005年,聯合國「千年生態系統評估(MEA)」項目正式提出生態系統服務G的概念及定義,並將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歸納為四大類:供給功能,如提供糧食和飲用水;調節功能,如調節氣候和控制疾病;支持功能,如維持生存環境中的養分循環和作物授粉;文化功能,如滿足人類精神需求和提供娛樂休閑場所。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體現在:凈化污水、調節河流流量和地下水水位、防病控蟲害、幫助植物授粉和維持土壤肥力及保證人類健康等方面。

目前,人類對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認知還不充分,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在經濟市場、政府決策和土地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發揮。因此,生態系統及其所提供的服務功能都在退化

資料來源:①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2005.Ecosystems and Human Well being:A Framework for Assessment.Available at:http://www.maweb.org/documents/document.48.aspx.pdf.

②Ecosystem Services Project.『What are ecosystem services』.[online]Available at:http://www.ecosystemservicesproject.org/html/overview/index.htm.

關鍵問題

保護、維持和改善自然資源狀態對世界生態系統意義重大,可持續的自然資源管理方法對發揮生態系統為不同性別的人群和兒童提供發展所需的服務功能也至關重要。只有健康的地球才能滿足人類基本的生存需求(如水、食物和住所),並幫助人類生活質量的提高。由於人類盲目追求短期的經濟利益,經濟的快速增長可能會考慮糧食安全,但通常會忽略對環境的保護,自然環境退化或慘遭破壞的例子不勝枚舉。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印度尼西亞原始森林的砍伐G,取而代之的是種植商業油棕櫚,此舉為跨國公司賺取了巨額財富,但長久以來依賴森林資源生存的原住居民卻被迫搬遷,猩猩的自然棲息地也遭到了破壞。單一種植制度造成土壤和土地環境的惡化也是一個典型的案例。

由於氣候變化給生態系統帶來的影響日益突出(專欄4.6),當下保護、恢復和改善全球的自然環境迫在眉睫。災害G和自然資源管理之間關系復雜,災害與環境惡化相互作用,影響逐漸加劇。良好的自然資源管理不僅能幫助生態系統適應氣候變化,還會減緩氣候災害帶來的嚴重影響,同時可以大幅度減少碳排放。

許多案例都表明,合理的自然資源管理方式能夠降低氣候災害的風險,兼顧友好的環境和生態效益。在越南,種植和保護12000公頃紅樹林的成本約為100萬美元,但減少了每年約730萬美元的海堤維護成本46

專欄4.6 自然資源、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氣候變化和災害之間的關系

脆弱的自然資源管理

樹木砍伐引起水土流失

森林砍伐和農田土壤侵蝕造成的河道淤積引發洪水

降雨增加和土壤侵蝕引起農田退化

工業用水量的增加引發農業乾旱

持久性土壤退化引起農業乾旱,降低土壤的保水力和持水量

種植種類單一破壞了生物多樣性

社會發展(如城市空氣和水污染)給生態系統帶來巨大壓力

災害及其影響

強風或強降水毀壞莊稼,沖蝕表層土壤

洪水和土壤的過度飽和造成植被損失

森林大火奪走野生動物的生命,毀滅野生動物的棲息地

大量設置臨時定居點(如難民營等)使自然資源(森林、水)退化

氣候變化的影響

溫度升高破壞珊瑚礁及魚類的棲息地和繁殖場所

海平面上升導致海水入侵,污染淡水水源

溫度升高、生境破壞和海溫升高導致生物多樣性喪失,包括大規模的物種滅絕

溫度升高和年降雨量減少加速了森林和草原的荒漠化進程

海平面上升淹沒沿岸城市和農田

自然環境面對的問題主要來自氣候變化、環境退化、經濟增長和人口過多等壓力,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土地和土壤:肥沃的土壤是生態環境自然演變的結果,健康的生態系統可以維持較好的森林質量、植被覆蓋、土壤肥力和生物多樣性G。過去40年,風蝕和水蝕導致世界上30%的耕地退化。約60%受侵蝕的土壤流入河流、小溪和湖泊,堵塞水道,容易引發洪水或導致河流受到化肥和農葯污染47。人類的糧食生產依賴於耕地,因此,可持續的土地資源管理至關重要48

森林:草原、濕地和森林直接為數十億貧困婦女和兒童提供物質資源,包括木材、薪柴、纖維、葯品和食品。受砍伐、大型水壩修建、采礦和工業發展的影響,森林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破壞,並繼續以極快的速度退化,人類毀林的速度達到每年1300萬公頃49

水:由於過度開發和利用,水資源成了世界上最緊缺的自然資源之一。到2030年,全球47%的人口將生活在缺水地區;到2050年,全球水資源缺口將達到50%50。氣候變化已經加劇了水資源的變化(如更多的洪水和乾旱),這一情況將隨著溫度的升高繼續惡化。

漁業:受到過度捕撈及近海、海洋和淡水生態系統和生境51退化的影響,世界上約75%的海洋魚類已被過度開發和利用52。在人類破壞或自然干擾(如不利的氣候條件、污染和疾病暴發)下,過度開發嚴重影響了漁業的可持續發展,漁業的恢復能力也受到嚴重損害53,海水溫度的上升將進一步加劇海水酸化,因此,漁業資源將承受更大的壓力。

生物多樣性:生物多樣性的喪失是一個漸進的不易覺察的過程。一些科學家估計,棲息地的破壞導致地球上每天約有一百個物種滅絕,同時有超過1/4的物種在未來40年內面臨消失的可能54。保護生物多樣性(如自然土地、淡水和海洋生態系統的保護及退化生態系統的恢復)非常重要,因為它不僅在全球碳循環和適應氣候變化中起到關鍵作用,並且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福祉,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生態服務。

專欄4.7 有效的自然資源管理範例

可持續的水資源管理:對江河流域、土壤含水層、沖積平原及其附近生長的植被進行監測和管理,以起到含蓄水源、調節洪水的作用。

恢復和改善沿海生境:紅樹林可以有效抵抗風暴潮、海水入侵和沿岸侵蝕。

管理草地和牧場:採取適當的措施促進牧草生長,提高牧區對乾旱和洪水的恢復力,恢復牧區的生產力,促進草地和牧區的可持續發展。

建立多樣化的農業生態系統:維持當地原有作物和牲畜的生物多樣性及保持農業景觀的多樣化,可以保持農業生態系統的多樣性,有助於當地在氣候變化條件下保證糧食安全。

灌木林地和森林的戰略管理:控制森林火災的發生頻率和過火面積。

建立有效的保護區管理體系:確保保護區能繼續發揮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提高生態系統的氣候變化恢復力。

保護和恢復林地:減少水土流失,便於林地發揮調蓄功能。

保持農業生物多樣性:為農作物和牲畜適應氣候變化提供特定的基因庫。

農民管理的自然資源再生利用方法:選擇性地保留和修剪本地喬木和灌木樹枝,以增加作物產量、飼料產量及退化旱地的薪柴數量(此方法在西非國家尤其成功)。

基於社區的森林管理制度:在官方授權下,制定規范的基於社區的森林管理計劃,促進非速生林的可持續生產力。森林管理為當地提供了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保護了森林冠層的完整性及生物多樣性,利於森林生態系統發揮調節小氣候的功能,同時增加碳捕獲量。

綜合災害風險管理與氣候變化適應的10項原則在自然資源管理領域的應用指南

案例分析:胡波地區以社區為基礎的自然資源再生項目55

項目實施地:衣索比亞

項目實施方:世界宣明會

在高海拔的衣索比亞胡波地區,當地的森林生態系統已經發生嚴重退化,土壤侵蝕也十分嚴重,經常遭遇持續性乾旱,而且交通不便,山路崎嶇。為了解決貧困、飢餓和不斷增長的農業用地需求等問題,當地居民對森林資源進行了過度開采,而這些毀林行為已經威脅到當地的地下水安全,導致地下水水位和儲量降低。氣候變化可能會加劇該地區對自然災害的脆弱性和貧困狀況56。當地氣候變化的特點之一是降水強度的加強,而強降水將會引發水土流失,同時增加持續乾旱的風險,而當地居民的生計嚴重依賴於農業,頻發的乾旱和洪澇將影響當地居民的家庭收入和財富積累,使百姓陷入貧困,並對未來的美好生活失去信心。

2005年,世界宣明會開始採用移栽外來活樹體的方法開展自然資源的再生項目,這種方法可以促進項目區的持續發展,與清潔發展機制(CDM)等新的資金支持方式一樣,同屬於可持續發展的方法。在京都議定書框架下制定的清潔發展機制允許造林和再造林項目,將森林固碳量或吸收量進行交易,把森林固碳量折算成二氧化碳當量,並以此獲得等額的碳信用。

經過兩年的努力,世界宣明會與胡波地區的各級機構(聯邦、區域、地區和區級政府機構,後來都成為項目的推動者和執行者)不斷溝通,設計項目的執行方案,最終形成了基於社區的自然資源再生項目方案,該項目成為衣索比亞首個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變化和林業(LULUCF)的清潔發展機制碳交易項目。由於注重保護森林和生計之間的聯系,該項目通過植被恢復實現了減緩氣候變化和減少貧困的雙重效益。

該項目採用了世界宣明會開發的農民管理的自然資源再生利用(FMNR)G方法,旨在提高社區的恢復力,恢復和改善當地的自然環境,體現了「無害」原則。該項目利用外來活樹體代替傳統種植苗木的方法,與傳統方法相比,效益更高。作為該方法的補充,育苗圃每年培育超過45萬株的苗木,以恢復無樹木殘留的次生森林裸地。為豐富森林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該項目選擇了多個本地樹種,共恢復森林2728公頃,森林作為一個「碳匯」既減緩了氣候變化,又提高了環境、社會和經濟對未來氣候變化的恢復力。在農民管理的自然資源再生利用方法的實施過程中,工作人員向原住居民普及了森林所有權和管理權及更復雜的可持續生產系統的相關知識,促進了當地的適應能力建設。

參與項目的原住居民以村為單位形成了7個小組,負責再生森林的管理和保護,由世界宣明會的工作人員負責向小組成員提供技術和能力G建設培訓。項目工作人員在培訓碳交易等方面的知識上也做了很多嘗試,用圖表配以媒體播放等方式生動解釋了碳匯的含義,幫助原住居民了解固碳和碳匯的基本概念,並解答他們的疑問。

在堅持促進系統性的參與和改變,遵循「無害」原則的基礎上,這個項目必將取得減少貧困和提高自然資源管理系統應對氣候變化能力的長期效益。項目進行一年後,當地森林植被迅速更新。四年後,以前因用作木材、薪柴和飼料而遭砍伐出現退化的2728公頃森林通過可持續管理得到有效恢復。預計未來30年,這些森林將固定大氣中超過87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的碳,這不僅利於減緩氣候變化,並為當地農村合作組織提供了新的收入來源。

社區主導的森林恢復可持續管理給當地帶來諸多好處:①森林植被的恢復增加了木材的供應量,可以提高林產品的品種和產量,包括蜂蜜、葯品、纖維製品、水果和野生動物,提高了居民的收入;②新的土地管理方法促進了飼草的生長,為牲畜提供了充足的飼料,同時草料切割和銷售也成了新的收入來源;③造林和再造林減少了土地退化和土壤侵蝕。

工具和資源

更多的信息和鏈接,請參見工具和資源第134頁。

⑧ 關於煤炭,石油.自然資源類的股票

1.石油價格為什麼一直漲,而股票卻一直在跌.
我國的石油行業除了採油之外,還有煉油的業務,由於開採的石油不能滿足煉油的需求,大部分原油需要進口,隨著油價的上漲,進口石油煉油的成本在不斷的增加。例如,中石化煉油盈虧平衡點是油價70美元左右,高於這個價格煉油就是虧損的。所以說現在中國的石油石化煉油都是虧損經營。理論上這種成本可以轉嫁到市場,但是國內市場是受到國家的控制,石油石化無權定油價,所以煉油的虧損導致其整體利潤下降,投資者對其預期投資信心不足,股價自然下降。

2.煤炭股票是不是真的是前幾年一直很低糜,後來接軌以後漲起來很多
這個說法是真實的么?
由於我國是煤炭出口大國,同時限制了煤炭的產量,在供求關系下,煤炭的價格一直都在提升,這對與煤炭行業是很大的利好,尤其在業績方面,因此煤炭的股價上漲是必然的

3.有這個說法.說自然資源類的股票只要長期持有,一定穩賺.我不問多久能賺,我想問.這個說法為什麼成立?
任何資源類的股票都有稀缺的價值性,但是不是絕對的長期持有就一定有收益。就好比石油價格一樣,被炒作很高之後,經過一個周期勢必回落在一定的區域范圍。當然總體來說稀缺性的資源長遠來看肯定是可以獲利的,只是獲利的多少。就好比原油價格原來是50美元一桶,最高炒作到147,現在是113,相比50美元肯定還是有盈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