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法國社會學家
擴展閱讀
電腦的股票軟體哪個好 2025-05-13 17:54:59
汽車網址導航 2025-05-13 17:50:00
敏實股票今日價格 2025-05-13 17:45:34

法國社會學家

發布時間: 2021-06-05 22:57:47

❶ 在當代社會學理論中,法國思想家佔了相當的分量.當代法國社會學家有誰

法國當代著名的社會學家主要有皮埃爾·布迪厄、孟德拉斯、馬歇爾·鎬歇、博德里亞、讓·鮑德里亞、M·威萊特、埃米爾·塗爾干、雷蒙·阿隆、埃德加·莫蘭

❷ 詳細介紹下法國社會學學派(又稱迪爾凱姆學派)

迪爾凱姆,Emile Durkheim (1858-1917)又名塗爾干。法國社會學家,社會學的學科奠基人之一。

生平和著作 1858年 4月15日出生於法國孚日省埃皮納爾一個小城鎮的猶太教教士家庭。幼年曾學習希伯萊文、舊約和猶太教法典。青年時代放棄了宗教信仰,走上實證科學的道路。1879年,就學於巴黎高等師范學校,1882年畢業。1882~1887年,在省立中學教書。其間赴德國一年,學習教育學、哲學、倫理學,深受W.馮特實驗心理學的影響。1887~1902年,在波爾多大學教書,並在那裡創建了法國第一個教育學和社會學系。1891年,被任命為法國第一位社會學教授。1898年,創建了法國《社會學年鑒》。圍繞這一刊物形成了一批年輕社會學家的團體——法國社會學年鑒派。1902年後執教於巴黎大學。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斷了這位反戰學者的學術研究,他的兒子和許多學生死於戰場,他受到極大的刺激。1917年11月15日在巴黎去世。主要著作有:《社會分工論》(1893)、《社會學方法的規則》(1895)、《自殺論》(1897)、《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等。

社會學的對象和方法 迪爾凱姆為社會學確立了有別於哲學、生理學、心理學的獨立研究對象,即社會事實。社會事實具有不同於自然現象、生理現象的特徵和特殊的決定因素。它先於個體的生命而存在,比個體生命更持久。它的存在不取決於個人,是先行的社會事實造成的。社會事實以外在的形式「強制」和作用於人們,塑造了人們的意識。這種「強制」既指人們無法擺脫其熏陶和影響,又指對於某些社會規則拒不遵從將受到懲罰。迪爾凱姆認為,一切社會的觀念都具有這種強制力;人類大多數的意向不是個人自己生成的,而是在外界的引導、熏陶和壓迫下形成的。社會高於個人,社會事實無法用生理學、個體心理學以及其他研究個體的方法來解釋,而必須用社會學的方法、觀點解釋。他說,宗教、道德、法律、社團、協會、語言,以及服裝樣式均屬社會現象,都是社會學特定的研究對象。他還把社會事實分為「運動的狀態」和「存在的狀態」,前者指與思想意識相關的現象,亦稱「團體意識」;後者是社會上一
切組織和有形設置。迪爾凱姆注重研究前者。

勞動分工論 社會秩序是迪爾凱姆一生學術研究的主題。19世紀後半葉,法國社會動盪不安。他一心要以社會學家的身份回答現實問題,幫助社會維系整合,達到安定。他的 3部主要著作《社會分工論》、《自殺論》、《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都緊密圍繞著秩序和整合的主題,分別回答社會團結和整合靠什麼達到,社會整合與個人是什麼關系,團體意識對社會和個人起什麼作用3個問題。
迪爾凱姆認為,傳統力量統治的社會靠「機械的團結」來維系。特別是在文明程度較低的社會中,同一團體的成員們採取同樣的謀生手段,保持同樣的習俗,信奉同一圖騰,這種共同性使他們意識到大家同屬一個集體,而不會離心。這種團體基本上是從「相似性」中生成的社會,即所謂「同質」的社會。該團體的首要任務是使成員們尊重團體的信仰和各種傳統,即維護共同意識,維持一致性。在近代社會中,由於社會分工的發展,人們在意識、信仰上的差異也日益增大。但是社會沒有瓦解,人們也沒有分離,這是因為古代維系團體的共同意識逐漸被分工製取代,社會分工使每個人在消費上依賴於其他人。分工使社會像有機體一樣,每個成員都為社會整體服務,同時又不能脫離整體。分工就像社會的紐帶,故謂之「有機團結」。迪爾凱姆認為,民族越進化,其成員間的差異越大。這種趨勢甚至反映在體質上。從大腦容量上看,同一種動物的腦量相互差別小,而人與人的腦量差別大;就人類而言,土人與土人相比,其腦量較之文明人更為接近。文明人在其他方面(如服裝、思想)的內部差異也很顯著。因此,近代社會是差異的社會,又是有機團結的社會。
迪爾凱姆否認社會分工的產生是為了創造更多財富的觀點。他強調,一個事物的功能,並不是產生出這一事物的原因,原因在功能之前。分工可以提高效率,增加財富,但這要在分工出現後與分工前的對比中才能顯示出來。他認為造成分工制的原因是人口密度過大。人口的增加最初迫使一些人遷徙到其他地方,當無路可退時,他們被迫改換行業,分工制也就隨之出現。他重視研究社會事實的功能,是功能理論的先驅之一。同時在方法論上,強調區分功能與原因,這對功能理論的完善具有重要意義。
迪爾凱姆在早期著作《社會分工論》中還批判了傳統社會中的共同意識,認為這種共同的信念接近於宗教,帶有強制性,並滲入到一切社會生活中。他預言,共同意識和宗教維系社會的功能將逐漸被分工製取代。成熟期的迪爾凱姆在繼續研究人類社會的整合問題時,放棄了《社會分工論》中貶低共同意識的思想,轉向強調共同意識和宗教的社會作用。

自殺論 在《自殺論》一書中,迪爾凱姆試圖從社會與個人的關繫上解釋自殺的原因。他把自殺劃分為 4種類型,即利己型自、利他型自殺、失范型自殺和宿命型自殺。認為利己型自殺產生於極度的個人主義。社會的人必須以他為之服務的社會作為生活前提,他需要一種高於自我的生活目標和意義。如教徒的生活目標是宗教信仰。西方近代個人主義的發展使個人與家庭、宗教和社會相脫離,從而使一些人感到生活空虛並失去目標。迪爾凱姆指出,利己型自殺多發生在基督教教徒、自由職業者、未婚者、離婚者中間。利己型自殺與社會的整合程度成反比。猶太教、天主教、英國公教都有更強的整合力量,而基督新教在規定教徒生活目標上缺乏強制力;獨身者、離婚者比有家室的人較少地負有義務;從這些脫離了社會義務和束縛的人們中產生出更多的自殺者。
利他型自殺產生於過分地屈從於一種社會目標和意義,過密地結合在社會中,以致個人失去了自主。迪爾凱姆以歐洲軍隊為例說明利他型自殺。在軍隊里,士兵被訓練得不看重自己的價值,使他們感到被一種「社會價值」所扼殺,失去了自我,失去了生活的樂趣,因而軍人的自殺率高於普通百姓。
失范型自殺由社會混亂所導致,在混亂中社會成員的行為失去了規范,增添了痛苦。迪爾凱姆認為,慾望與滿足慾望的手段之間的不平衡是一切生物痛苦的根源。動物的生理機制為其慾望劃定了界限,而人的慾望卻是無止境的。他佔有的越多,欲求的就越多,所獲得的未能滿足需求反而刺激了新的慾望。慾望有界限,人們才會感到滿足和快樂,而慾望的限定只能來自社會。社會形成了一套等級秩序。不管這個秩序是基於世襲還是個人成就,正常社會中的秩序總是被大多數成員接受的。當社會成員認為這種等級原則合理,自己應處在某一特定階層中,他就欣然地接受該階層給予他的限定,慾望與手段也就有了平衡的可能。當社會發生動亂、變遷時,人們失去了種種秩序和規范,慾望與手段不協調,行為混亂而無節制,遂造成種種痛苦,導致自殺率升高。迪爾凱姆把工商業者在經濟危機中的自殺現象視為此種類型的例證。
宿命型自殺是由於社會控制過度造成的,個人失去了任何希望。迪爾凱姆認為這種類型的自殺在現代社會並不常見,他沒有對此作詳細的討論。迪爾凱姆總結其自殺研究,提出了3個命題:社會的人需要一個高於個人的社會目標;對這個目標所負的義務不至於使他失去自主;他的慾望應受到社會秩序給予的一定程度的限定。在自殺原因上,迪爾凱姆並不完全否定個人生理上的因素,但認為那是次要的,社會原因才是主要的。他認為,當一個社會不能提供上述3項條件時,一些心理上脆弱的個人就可能會自殺。

宗教和知識社會學 迪爾凱姆宗教研究的對象是澳大利亞原始部落中的圖騰崇拜,他的研究目的卻是為了「理解現今的人」,為了說明宗教的社會功能,說明一種共同意識對於社會秩序建立的必要性。
迪爾凱姆批判了早期人類學家對宗教起源的兩種解釋:萬物有靈論和自然崇拜論。他說,這種解釋說明不了為什麼在對於自然、生理現象的誤解露出破綻後,宗教還能持續下去,直到今天。他認為,宗教不是要給人們一種對於物質世界的描述,而是服務於社會。圖騰是民族的標志、旗幟,圖騰原則就是民族本身。人們崇拜圖騰實際上是崇拜他們所屬的那個團體,圖騰是團體的象徵,猶如國旗之於近代國家。「神聖性」歷來是解釋宗教的關鍵。迪爾凱姆認為宗教的神聖來自社會,它不過是被實體化、人格化了的團體力量,即道德力量。他認為,社會力量以一種心理方式作用於個人,迫使人們服從它,甚至違背人們的自然傾向。人們感到了身外存在的這種力量既是強制的,又是需要依賴的。他們對之敬畏,又不能充分理解其性質和來源,便萌發了某些觀念來象徵這些力量,這些觀念就是宗教。這些神聖象徵物(即宗教)的功能不僅在於幫助人們感到社會實體的存在,更在於維系社會,促進其整合。迪爾凱姆認為,澳大利亞民族的團結不是來自共同的血統和習俗,而是來自共同的名稱、標志、儀式,即共同的圖騰崇拜。取消了民族的象徵物——圖騰,民族就不能存在。他認為,宗教象徵以其突出的神聖色彩加強個人對社會的隸屬關系。社會對於個人,就像神對於其崇拜者一樣,沒有了這種
至高的神聖性,便不可能有社會生活。迪爾凱姆分析了原始宗教中的多種儀式,認為它們起著維系社會、使之一體化的功能。他指出,不僅原始社會需要宗教的這種功能,「社會生活在其每一方面,在其每一個歷史時期,都要靠一個大的象徵體系才成為可能」。這一點是他晚年思想中的最大轉變。
在解釋宗教起源時,迪爾凱姆同時建立起他的知識社會學的思想。「團體意識」和「團體表象」既是他解釋宗教起源的鑰匙,也是他的知識社會學的核心概念。他認為,一切感受來自個體經驗,一切理性並非與生俱來的、超驗的,而是屬於「團體表象」,來自「團體意識」,產生於團體生活之中。理性又分思維中的概念、范疇,倫理中的道德、宗教。這些均產生於團體生活,不是源於個人的心理機制。在完全孤獨的個人生存中,為了生理需要的滿足,憑感覺就足夠了,並不形成時間、空間等概念。在動物式的個體生活中,客觀的時空並未消失,但它們不可能把握作為一種思維范疇的時空概念。只有團體生活才需要形成概念、范疇和類別。迪爾凱姆並不否認「范疇」、「概念」所反映的客觀實在,只是強調沒有團體生活就不可能也不需要認識這些實在。因此他認為,一種道德思想不可以簡化為一種功利目的,理性不可以簡化為個人經驗。

學術貢獻 迪爾凱姆提出了社會事實作為社會學研究對象,闡述了社會事實之間存在的結構、功能和因果的關系,制定了一系列社會學研究的實證規則,充實了由A.孔德開啟的實證主義社會學的構想,使社會學方法論具有實質性的內容。他運用統計方法對自殺現象的研究,用人類學資料對澳大利亞土著居民的宗教研究,是社會學理論和經驗研究相結合的範例,從而結束了西方社會學理論研究和經驗研究長期脫節的狀況。迪爾凱姆豐富、精深的社會學思想,對社會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❸ 法國著名哲學家

法國哲學家狄德羅逝世 德尼·狄德羅(1713—1784年),法國卓越的啟蒙思想家,著名的《網路全書》的組織者和主編。

讓-保羅-薩特.1961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出缺。這一榮譽瑞典文學院原來是打算頒給法國50歲的存在主義哲學家、小說家、劇作家薩特(1905-1980)的,但這位大師拒絕接受這一榮譽。在寫給瑞典文學院的信中他申述了自己的理由,他說他的這一行為並非針對諾貝爾獎金本身,而是他不接受任何一個來自官方機構所頒發的獎項。薩特所提出的客觀理由是,他認為在文化的領域中,也有東西方的斗爭,但是東西兩文化事實上是可以和平相處的。他意識到文化的接觸在一定情況下會出現沖突的現象,這些沖突必須靠人和文化的接觸去排除,不能單靠一些機構的斡旋而解決。他同時還聲明,他正是由這兩種文化的沖突所構成,但他的同情心卻毫無疑問是站在社會主義一邊的。

法國哲學家、社會學家、後現代理論家讓·波德里亞(Jean Baudrillard)
他是「一位偉大的創造者」

波德里亞生於1929年,作為家族中上大學的第一人,他在巴黎獲得了社會學博士學位,曾任教於巴黎十大和巴黎九大,從1968年出版《物體系》開始,撰寫了一系列分析當代社會文化現象、批判當代資本主義的著作,並最終成為享譽世界的法國知識分子。1976年出版的《象徵交換與死亡》一書是他影響最大的著作,被公認為後現代理論與文化研究的最重要、最經典的闡述之一。《消費社會》一書從消費的意義上解釋了時下的社會則讓他風靡於大眾,他在相當程度上成為我國學界批判、理解消費社會的思想基礎。

得知波德里亞去世的消息,法國教育部部長Gilles deRobien說「我們失去了一位偉大的創造者」。

他曾用批評介入海灣戰爭和「9·11」

1991年,波德里亞曾拋出《海灣戰爭未曾發生》的論斷,他認為第一次海灣戰爭只是傳媒製造了一場影像戰爭,符號與現實的斷裂發揮到極端的判斷讓他更加有名,也惹來了非議。

「9·11」事件後他更加大膽地說,這是一次真正讓人亢奮的高水準事件,「正如我們所希望的,它打亂了歷史的節奏,從象徵主義和黑色幻想的意義上說,是一切事件之母」。盡管恐怖主義是不道德的,但它能反映出美國全球化本身的不道德。盡管許多美國人都沒法理解他的觀點,但他仍然不減對美國問題的熱情。

他的理論來自「刺痛現實的搏鬥」

中國社科學院研究所研究員尚傑稱,波德里亞和福柯、德里達等人都是法國老一輩的哲學家,現在他去世之後,就結束了他們那代哲學家的歷史。

同濟大學哲學系主任、文化批評研究所教授張閎透露,同濟大學當代文化研究所原本還准備今年邀請波德里亞來華講學。他表示,波德里亞近兩年才對中國學術界產生影響,但是,能夠真正理解和學習到其思想精髓的人很少。波德里亞提供了一種非常重要的啟示,一個知識分子除了自己的學業、學術之外,還能通過自己的知識理性有力地介入現實,對之提出一種解構性的批判,而他的理論就是在刺痛現實的搏鬥中得來的。

他的理論不是回顧,而是前瞻

談到波德里亞與福柯、德里達等人的區別時,張閎稱,福柯、德里達算是他老師輩的人物,波德里亞一方面延續了他們的研究並進行了融合,另一方面他經歷了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數字時代,他的理論不是對歷史的回顧,而是具有前瞻性,他對超級資本主義的發展等問題都有預見性,這一點是最為獨特的。

笛卡兒(Descartes,René),法國數學家、科學家和哲學家。他是西方近代資產階級哲學奠基人之一。他的哲學與數學思想對歷史的影響是深遠的。人們在他的墓碑上刻下了這樣一句話:「笛卡兒,歐洲文藝復興以來,第一個為人類爭取並保證理性權利的人。」
笛卡兒出生於法國,父親是法國一個地方法院的評議員,相當於現在的律師和法官。一歲時母親去世,給笛卡兒留下了一筆遺產,為日後他從事自己喜愛的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經濟保障。8歲時他進入一所耶穌會學校,在校學習8年,接受了傳統的文化教育,讀了古典文學、歷史、神學、哲學、法學、醫學、數學及其他自然科學。但他對所學的東西頗感失望。因為在他看來教科書中那些微妙的論證,其實不過是模稜兩可甚至前後矛盾的理論,只能使他頓生懷疑而無從得到確鑿的知識,惟一給他安慰的是數學。在結束學業時他暗下決心:不再死鑽書本學問,而要向「世界這本大書」討教,於是他決定避開戰爭,遠離社交活動頻繁的都市,尋找一處適於研究的環境。1628年,他從巴黎移居荷蘭,開始了長達20年的潛心研究和寫作生涯,先後發表了許多在數學和哲學上有重大影響的論著。在荷蘭長達20年的時間里,他集中精力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1634年寫了《論世界》,書中總結了他在哲學、數學和許多自然科學問題上的看法。1641年出版了《行而上學的沉思》,1644年又出版了《哲學原理》等。他的著作在生前就遭到教會指責,死後又被梵蒂岡教皇列為禁書,但這並沒有阻止他的思想的傳播。
笛卡兒不僅在哲學領域里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同時笛卡兒又是一勇於探索的科學家,在物理學、生理學等領域都有值得稱道的創見,特別是在數學上他創立了解析幾何,從而打開了近代數學的大門,在科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笛卡兒的主要數學成果集中在他的「幾何學」中。當時,代數還是一門比較新的科學,幾何學的思維還在數學家的頭腦中佔有統治地位。在笛卡兒之前,幾何與代數是數學中兩個不同的研究領域。笛卡兒站在方法論的自然哲學的高度,認為希臘人的幾何學過於依賴於圖形,束縛了人的想像力。對於當時流行的代數學,他覺得它完全從屬於法則和公式,不能成為一門改進智力的科學。因此他提出必須把幾何與代數的優點結合起來,建立一種「真正的數學」。笛卡兒的思想核心是:把幾何學的問題歸結成代數形式的問題,用代數學的方法進行計算、證明,從而達到最終解決幾何問題的目的。依照這種思想他創立了我們現在稱之為的「解析幾何學」。1637年,笛卡兒發表了《幾何學》,創立了直角坐標系。他用平面上的一點到兩條固定直線的距離來確定點的位置,用坐標來描述空間上的點。他進而又創立了解析幾何學,表明了幾何問題不僅可以歸結成為代數形式,而且可以通過代數變換來實現發現幾何性質,證明幾何性質。解析幾何的出現,改變了自古希臘以來代數和幾何分離的趨向,把相互對立著的「數」與「形」統一了起來,使幾何曲線與代數方程相結合。笛卡兒的這一天才創見,更為微積分的創立奠定了基礎,從而開拓了變數數學的廣闊領域。最為可貴的是,笛卡兒用運動的觀點,把曲線看成點的運動的軌跡,不僅建立了點與實數的對應關系,而且把形(包括點、線、面)和「數」兩個對立的對象統一起來,建立了曲線和方程的對應關系。這種對應關系的建立,不僅標志著函數概念的萌芽,而且標明變數進入了數學,使數學在思想方法上發生了偉大的轉折--由常量數學進入變數數學的時期。正如恩格斯所說:「數學中的轉折點是笛卡兒的變數。有了變數,運動進入了數學,有了變數,辨證法進入了數學,有了變數,微分和積分也就立刻成為必要了。笛卡兒的這些成就,為後來牛頓、萊布尼茲發現微積分,為一大批數學家的新發現開辟了道路。
笛卡兒在其他科學領域的成就同樣累累碩果。笛卡兒靠著天才的直覺和嚴密的數學推理,在物理學方面做出了有益的貢獻。從1619年讀了開普勒的光學著作後,笛卡兒就一直關注著透鏡理論;並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參與了對光的本質、反射與折射率以及磨製透鏡的研究。他把光的理論視為整個知識體系中最重要的部分。笛卡兒堅信光是「即時」傳播的,他在著作《論人》和《哲學原理》中,完整的闡發了關於光的本性的概念。他還從理論上推導了折射定律,與荷蘭的斯涅耳共同分享發現光的折射定律的榮譽。他還對人眼進行光學分析,解釋了視力失常的原因是晶狀體變形,設計了矯正視力的透鏡。在力學方面,他提出了宇宙間運動量總和是常數的觀點,創造了運動量守恆定律,為能量守恆定律奠定了基礎。他還指出,一個物體若不受外力作用,將沿直線勻速運動。
笛卡兒在其他的科學領域還有不少值得稱道的創見。他發展了宇宙演化論,創立了漩渦說。他認為太陽的周圍有巨大的漩渦,帶動著行星不斷運轉。物質的質點處於統一的漩渦之中,在運動中分化出土、空氣和火三種元素,土形成行星,火則形成太陽和恆星。笛卡兒的這一太陽起源的旋渦說,比康德的星雲說早一個世紀,是17世紀中最有權威的宇宙論。他還提出了刺激反應說,為生理學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笛卡兒近代科學的始祖。笛卡兒是歐洲近代哲學的奠基人之一,黑格爾稱他為「現代哲學之父」。他自成體系,熔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於一爐,在哲學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時,他又是一位勇於探索的科學家,他所建立的解析幾何在數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笛卡兒堪稱17世紀的歐洲哲學界和科學界最有影響的巨匠之一,被譽為「近代科學的始祖」。

1649年冬,笛卡兒應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安的邀請,來到了斯德哥爾摩,任宮廷哲學家,為瑞典女王授課。由於他身體孱弱,不能適應那裡的氣候,1650年初便患肺炎抱病不起,同年二月病逝。終年54歲。1799年法國大革命後,笛卡兒的骨灰被送到了法國歷史博物館。

二、笛卡兒的成就
[編輯本段]

笛卡兒在科學上的貢獻是多方面的。但他的哲學思想和方法論,在其一生活動中則佔有更重要的地位。他的哲學思想對後來的哲學和科學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哲學方面:

笛卡兒強調科學的目的在於造福人類,使人成為自然界的主人和統治者。他反對經院哲學和神學,提出懷疑一切的「系統懷疑的方法」。但他還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原則,強調不能懷疑以思維為其屬性的獨立的精神實體的存在,並論證以廣延為其屬性的獨立物質實體的存在。他認為上述兩實體都是有限實體,把它們並列起來,這說明了在形而上學或本體論上,他是典型的二元論者。笛卡兒還企圖證明無限實體,即上帝的存在。他認為上帝是有限實體的創造者和終極的原因。笛卡兒的認識論基本上是唯心主義的。他主張唯理論,把幾何學的推理方法和演繹法應用於哲學上,認為清晰明白的概念就是真理,提出「天賦觀念」。

笛卡兒的自然哲學觀同亞里士多德的學說是完全對立的。他認為,所有物質的東西,都是為同一機械規律所支配的機器,甚至人體也是如此。同時他又認為,除了機械的世界外,還有一個精神世界存在,這種二元論的觀點後來成了歐洲人的根本思想方法。
最著名的思想就是」我思故我在」。意思是:「當我懷疑一切事物的存在時,我卻不用懷疑我本身的思想,因為此時我唯一可以確定的事就是我自己思想的存在」。這句被Descartes當作自己的哲學體系的出發點的名言,在過去的東歐和現在的中國學界都被認為是極端主觀唯心主義的總代表,而遭到嚴厲的批判。很多人甚至以「存在必先於意識」、「沒有肉體便不能有思想」等為論據,認為Descartes是「本末倒置」、「荒唐可笑」。Descartes的懷疑不是對某些具體事物、具體原理的懷疑,而是對人類、對世界、對上帝的絕對的懷疑。從這個絕對的懷疑,Descartes要引導出不容置疑的哲學的原則。

❹ 為什麼世界頂級思想家,哲學家,社會學家出自法國

事實上法國哲學的根基並不很深,在哲學史上有重要地位的法國哲學家較早的是17世紀的笛卡爾,法國思想和哲學的噴發主要是近現代的事情,其中一個重要的外部原因是德國哲學在黑格爾之後出現困境(馬克思、維特根斯坦、海德格爾還是很厲害的),德國的嚴謹、理性、思辨精神走向終點,而法國的浪漫、隨性、灑脫、自由的精神更適合走出理性統治的現代哲學棲息,所以出現了一大批思想家、哲學家、社會學家。

❺ 什麼是社會學家,法國的社會學家例舉三位

社會學家是指從事社會學領域研究具有一定成績或者具有一定社會聲望的學者、專家或者專業人士.它的研究主要從社會整體利益和相互關系出發,通過社會關系和社會行為來研究社會的結構、功能、發生、發展規律,以提供給社會各階層以參考.法國的社會學家:夏爾·德·塞孔達·孟德斯鳩、皮埃爾·布迪厄、貝納·拉易兒

❻ 韋伯是法國早期社會學家嗎

可以肯定馬克斯·韋伯是法國早期一個偉大的社會學家。他給出了國家最重要的定義。如果談到發展的政治維度,他說不只有一個,而是有三個:國家、法治、問責。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