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辛亥革命的前前後後
擴展閱讀
敏實股票今日價格 2025-05-13 17:45:34
創業板股票代碼幾位數 2025-05-13 17:41:19
蘋果股票軟體添加黃金 2025-05-13 17:07:52

辛亥革命的前前後後

發布時間: 2021-06-06 02:16:18

① 辛亥革命發生的時間、歷史背景、事情經過

辛亥革命,是指發生於中國農歷辛亥年(清宣統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專制帝制、建立共和政體的全國性革命。狹義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農歷八月十九)夜武昌起義爆發,至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前後這一段時間中國所發生的革命事件。廣義上辛亥革命指自十九世紀末(一般從1894年興中會成立開始,但也有學者認為從1905年中國同盟會成立算起)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朝統治在中國出現的連場革命運動。

1,辛亥革命的時間就是公元1911年至1912年

2,辛亥革命的歷史背景是出於清朝衰落的大背景下,以清道光二十年到二十二年(1840—1842)的鴉片戰爭為標志,中國歷史進入了近代,也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代。鴉片戰爭和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訂立,使中國社會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中國領土和主權的完整遭到破壞,開始喪失了政治上的獨立地位 。

辛酉政變後,隨著太平天國的失敗,清廷政局逐漸穩定下來,慈禧太後的統治地位也日趨鞏固。1895年中日戰爭後,英、俄、美、日、法、德等國爭先恐後地奪取侵華權益,迅速形成了瓜分中國的局勢 。

3,辛亥革命的歷史經過:

首先是保路運動,接著是武昌起義,南北相持,南北議和。

得到的結果就是清朝退位,袁世凱上台,長達千年的中國傳統封建制度宣告結束。




資料來源:網路

② 辛亥革命的歷史過程

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清宣統三年)中國爆發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國主義侵略進一步加深、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成長的基礎上發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專制統治,挽救民族危亡,爭取國家的獨立、民主和富強。這次革命結束了中國長達兩千年之久的君主專制制度,是一次偉大的革命運動。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國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給中國人民帶來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觀點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爭,以辛亥革命為新的起點,更加深入、更加大規模地開展起來

③ 辛亥革命的具體過程

1911年夏天,湘、鄂、粵、川等省爆發保路運動,運動在四川省尤其激烈。9月25日,榮縣獨立,成為全中國第一個脫離清王朝的政權。10月10日晚,新軍工程第八營的革命黨人打響了武昌起義的第一槍。武昌起義勝利後的短短兩個月內,湖南、廣東等十五個省紛紛宣布脫離清政府宣布獨立。1912年2月12日,清朝發布退位詔書。

辛亥革命,是指發生於中國農歷辛亥年(清宣統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專制帝制、建立共和政體的全國性革命。狹義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夜武昌起義爆發,至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前後這一段時間中國所發生的革命事件。廣義上辛亥革命指自19世紀末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朝統治在中國出現的連場革命運動。

(3)辛亥革命的前前後後擴展閱讀

辛亥革命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體,結束君主專制制度。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響力推動了中國社會變革。

辛亥革命促進了社會習俗的除舊布新。辛亥革命的實際政治影響遠遠超出了人們的預料。政治體制的革故鼎新帶來了民國初年的中國社會面貌為之一新。正是這些新的變化,打開了中國通向現代化的閘門。

辛亥革命不僅召喚了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的到來,而且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打開了通道。陳獨秀和知識界一批激進的民主主義者,繼承和發展了辛亥革命思想解放運動的成果,把中國近代思想解放運動推向了嶄新的發展階段。20世紀初,隨著一批覺悟知識分子的產生,各種宣傳革命的書籍報刊紛紛涌現,馬克思主義思想在中國不斷傳播開來,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准備了思想條件。

④ 清末民初(辛亥革命發生前後)當時的中國處於什麼樣的狀況

辛亥革命之後,北方被袁世凱的北洋軍閥控制,南方數省被士紳軍閥與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黨控制,後南北議和,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職務,袁世凱逼清帝退位,民國遷都北京。北洋軍閥形式上統一了中國,北洋政府是民國歷史上第一個形式上統一中國的軍閥政府。後來隨著袁世凱打擊異己,牟求稱帝,遭到全國上下的一致反對,掀起了多次反袁戰爭。袁世凱稱帝後,旗下北洋軍閥眾叛親離,袁世凱被迫宣布退位,不久病死。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解體,分裂成直系、奉系、皖系、浙系等軍閥,各派軍閥互相爭權奪利,掀起了民國時期的第一次軍閥混戰的高潮。

⑤ 辛亥革命的全過程、、

辛亥革命的武昌起義是在公元1911年10月10日農歷辛亥年八月十九日開始,准備是在農歷八月,始於八月,金秋,收獲的季節,八月十五過去沒幾天,辛亥之役前各地漢人的民族意識快速系統化,積極進行著各種反清准備形成各種組織,武昌起義是辛亥革命中的一個事件,隨即各地漢人發動了起義,迅速奪取和佔領了長江以南各省和北方陝西的大中小城市,山東山西河南直隸吉林蘇北皖北鄂北由漢人袁世凱控制,漢地除了甘肅已經基本全部獲得了解放,清國首都京師已經處於中國軍隊包圍之下,1912年2月12日,農歷辛亥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離新年還剩下五天,沒有宣統四年了,清國皇帝被迫投降,自公元1616年農歷正月初一開始存在了二百九十六年還差五天的清國宣告滅亡,我們也該過個新的新年了,過兩年,這個新年會被稱為春節,春天的節日。清國五個月滅亡的根本原因,是自身的小而弱,漢人的大而強,政權基礎就那五百萬旗人,核心領土滿洲和侵佔華夏的燕雲,漢人組織起來則是大而強。

⑥ 辛亥革命前前後後多少年

1911.10.10雙十起義
到1912年元旦
中華民國成立

⑦ 辛亥革命之後 37年之前 中國都發生了些什麼事 具體點的

北洋軍閥是中國近代一支特殊的軍事政治力量,其深刻的社會根源是由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決定的。
從國內看
(1)19世紀末20世紀初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為建設一支新式軍隊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 (2)清廷在連年「內憂外患」的交迫下,把「籌餉練兵」作為救命符,袁世凱及時抓住晚清政府編練新軍的時機,發展了北洋軍閥的勢力。
從國際形勢看
19世紀末20世紀初列強侵華政策發生了改變:由政治、經濟、軍事各方面給袁以有力支持。於是袁世凱依靠外國勢力的支持,並運用封建權術,由軍而成閥,由軍閥而成集團,穩操20世紀初期中國的政局。 [1]編輯本段北洋軍閥集團的特點
它以封建地主階級為其主要的社會基礎
但某些部分在一定時期帶有不同程度的資產階級性質。 過去有一種意見認為北洋軍閥的階級基礎是大地主大買辦階級(註:榮孟源:《要重視西南軍閥史的研究》,見《西南軍閥史研究叢刊》第二輯,貴州人民出版社,1983年6月。)。 關於大地主階級方面有具體史料可證,但所謂「買辦」似指北洋軍閥集團代表了帝國主義的權益,我認為這是強調了它的政治內涵,而作為社會的階級基礎應該根據經濟地位來判斷。因此,可以認為北洋軍閥集團是帝國主義的代理人,是政治買辦;而買辦階級似乎不能作為北洋軍閥集團的社會基礎。 另一種意見是以地主資產階級為基礎。北洋軍閥含有資產階級性質這一點是可以被接受的,但卻應注意時期與階段問題。它之帶有資產階級性質大體說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開始,所以不能把二者並列。北洋軍閥集團的專制統治和連年混戰,對於資產階級的利益是有所傷害和觸動的。商人在混戰中由於運輸物資被扣,厘捐關卡勒索,市面不穩,幣制混亂等等而感到不便,甚至蒙受損失。即使如既是實業資本家,又是政府官員和資產階級政治代表的張謇也都怨嘆其處境是「若乘漏舟在大風浪中,心膽悸慄。」(註:1914年12月家書,見《張季子九錄·專錄》卷9。)所以北洋軍閥集團代表資產階級的比重是值得研究的。
它以「中學為本,西學為用」思想為指導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是晚清時希望用以挽救其政權瀕臨滅亡的「救世良方」。小站練兵就是「中體西用」指導思想在軍事方面的應用和體現。袁世凱提出「訓以固其心,練以精其技」作為其建軍的基本方針,即以封建倫常關系來團結軍心,以西方軍械操典來嫻熟軍事技能。他更明確提出「兵不訓不知忠義」,「兵不練不知戰陣」等主張,把訓與練作為兩大建軍思想和練兵內容,實質上體現了「中體西用」的思想,而為當時朝野上下所重視與接受,從而使他的練兵得到較充裕的供應和裝備,使北洋軍閥集團在創建階段能夠順利地發展和壯大。
割據稱雄,擁兵爭霸
北洋軍閥不僅那些鎮守使、督軍、巡閱使、聯帥割據一地、一省,甚至數省,就是已經掌握北洋政府權力的派系也都有一定的直轄范圍,如皖系在直皖戰爭前,分踞河南、察哈爾、直隸、外蒙古而以北京為中心,它還與奉系聯結組編一個第二十四混成旅,把勢力擴展到福建。直系在直皖戰後,勢力勃興,據有直隸、山東、河南三省地盤,其後又陸續擴展到湖北、陝西、江西、熱河、察哈爾、綏遠和福建等省。奉系除以東三省為主要基地外,還深入到蒙疆、京津、熱察等地。北洋軍閥集團內部互相傾軋、爭奪,甚至混戰,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爭奪地盤。他們深深懂得:要有立足之地,如果沒有地盤,那就無法存在下去。因為割據一方就可以解決兵源、財源兩大問題。他們可以在轄區徵募士兵,強派夫役為他們的爭權奪利去賣命和服役,還可以在轄區勒索財物以供混戰糧糈和私慾揮霍,如直系軍閥張英華,1926年在河南一省所勒繳的捐稅就有:正雜稅經常收入1100萬元(其中包括田賦丁漕、契稅、百貨厘金、牙稅、屠宰稅等);非法稅收,如對日用必需品之鹽即由引岸管理局新設鹽務督銷處每年增收約600萬元;紙煙特稅300萬元;1927—1929年田稅丁漕預征約1400萬元。四項合計共達3400萬元,再加上濫發紙幣,駐地征派等,總計達一億元以上(註:守愚:《直系軍閥餘孽對河南民眾之剝削》,《向導周報》第186期,1927年1月31日。)。其它軍閥割據地區也莫不如此。
各樹派系,榮損與俱
北洋軍閥內部為了權力分配而各樹派系。他們利用幕僚、門客、同鄉、同學、師生、姻親和結義拜盟等封建關系,結合在一起,相互依附,進行種種爭權奪勢的活動,正如馬克思所說:「一切宗派的特點都是彼此依附和進行陰謀活動」。(註:《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卷4, 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06頁。 )北洋軍閥集團在創建時期就有北洋武備學堂學生的糾集,顯示其舉足輕重的作用,至民國以後,除車慶雲一人外,這一夥人都得到了省長的位子(註:陳志讓:《中國軍閥派系詮釋》,見《中國現代史論集》五,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0年版,第20頁。),這是同學關系的結合,但是,這種關系並非絕對牢不可破,往往隨著權力的不斷再分配而使原有的關系發生變化,並形成派系間的傾軋,如段祺瑞與曹錕是保定軍官學校同學,但分別是直皖兩系的首腦,在矛盾趨於尖銳時,甚至可以兵戎相見,直皖與兩次直奉戰爭都是明顯的例證。直皖戰爭中,曲同豐以老師之尊被他的學生吳佩孚所俘而成為階下囚。不過,當損及整個集團的根本利益時,又可重修舊好,如奉直的「反赤」聯合。北洋軍閥集團內部各派系都奉行「一朝天子一朝臣」的信條。一人得道,雞犬飛升;一朝失勢,樹倒猢猻散。所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正是北洋軍閥集團派系勢力消長的真實寫照。如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集團內部派系明顯分立。段祺瑞以資深繼起,權傾中外,門生故吏、親信爪牙無不飛黃騰達,竊居要津,平步青雲,不可一世,而被目為皖系軍閥。但當直皖戰爭後皖系失敗,直系登上北洋政府舞台,於是直系人物沐猴而冠,彈冠相慶;而皖系要員如徐樹錚、吳光新、曲同豐、曾毓雋、段芝貴、丁士源、朱深、王郅隆、梁鴻志、姚震、李思浩、姚國楨等則被明令通緝,身等罪犯,狼奔豕突,聲名狼籍,幾無立足之地。
縱橫捭闔,製造政潮
北洋軍閥集團為鞏固和加強本集團、本派系和個人的權力與利益,不僅憑借軍事實力,而且還耍弄政治手腕。辛亥革命以後,由於資產階級民主觀念普及全國,得到廣泛傳播,即如北洋軍閥集團的匹夫悍將也不得不以虛偽的姿態,盜用民主旗號,利用國會、議員、憲法、選舉等等作為牟取集團和個人私利的工具,縱橫捭闔地進行各種活動。他們把政局搞亂以從中鞏固和加強自己的權力。袁世凱當政時,親手導演了八次閣潮,無不為其走向帝制掃清道路。袁世凱始而以「政黨內閣」之名,行「內閣政黨」之實(註:黃遠庸:《遠生遺著》卷2,商務印書館,1923年版,第153頁。),對盲目相信其虛偽而欲真誠貫徹「政黨內閣」之實的宋教仁則視為政敵,不惜出之以卑鄙的暗殺手段;繼而以「府院一體」之名,行「屈天下奉一人」(註:馬震東:《大中華民國史》,中華書局1932年版,第367頁。)之實,對欲執行「責任內閣」的唐紹儀,雖屬舊僚故吏也不惜罷黜;終而收買政黨盜用名義,組織團體,請願威脅,包圍國會,強迫投票以實現洪憲帝制。及至帝制破滅,他又要段祺瑞「樹責任內閣之先聲,為改良政府之初步」(註:《政府公報》1916年4月22日。),以應付危局,保全顏面。可是, 這個一生玩弄權術,左右逢源的北洋軍閥集團首腦終於心勞力拙,在自己視若股肱的親信部屬段祺瑞面前碰壁,被全國的反袁政治浪潮所吞沒。玩火者必自焚,史有明訓。
賣國媚外,殘民以逞
北洋軍閥集團以出賣國家利權,換取帝國主義的支持來擴充實力,進而建立反動統治,控制和操縱政權。袁世凱在清末就以出賣路權來乞求帝國主義的培植。當時,他已在清廷中樞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而成為日本在上層培植親日勢力的對象。日方敦促他招聘日本顧問,派遣留日學生和提供新式武器。辛亥革命以後,他為了鎮壓革命,統治人民和為一姓的尊崇而實行洪憲帝制,更不惜以國家權益換取善後大借款和接受日本的「21條件」。

⑧ 辛亥革命的歷史事件時間、原因、經過、結果、影響

明明有四件歷史事件嘛。
認識:
1.中華民族在民族危機日益深重時不同的階級都為尋求救亡圖存的道路做出艱辛的探索;
2.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都先後失敗了,其失敗的原因在於國內外反動勢力的扼殺和領導階級自身的狹隘性和軟弱性。而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和科學思想的大旗,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並且推動了中國自然科學的發展,使人們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它後期傳播的馬克思主義,為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所接受,成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的思想武器。(當然新文化運動本身也有不足之處)
由於您的提問不清晰,個人也只能回答到這了。

⑨ 辛亥革命前後中國的歷史

辛亥革命前後中國發生以下幾件大事:

1,皇族內閣。

1911年5月8日(宣統三年四月十日),清政府廢除軍機處,發布內閣官制與任命總理、諸大臣,目的在於使大清帝國成為君主立憲政體的國家。然而成員名單中竟過半數為清宗室(皇族)與滿人,被譏嘲為「皇族內閣」。

地方上的立憲派、精英階層的輿論對此多感失望,甚至引起不滿,認為清政府實無誠意推行憲政,乃逐漸同情、傾向革命。

2,革命黨起義。

從1895年至1911年間,以興中會為代表的革命黨人曾經先後發動十次武裝起義,屢次失敗,而又能屢次重起。這十多次的起義雖僅曇花一現,但卻在全中國種下了革命的種子。

3,四川保路運動。

1911年5月9日,清政府實行鐵路國有政策,宣布收回由民間出資建造的粵漢鐵路、川漢鐵路。這一舉措引起湘、鄂、川、粵四省各階層的強烈不滿,掀起了四省保路運動,保路運動成為辛亥革命的導火索,為大清帝國敲響了喪鍾。

4,辛亥革命爆發。

1911年10月10日(農歷8月19日),湖北新軍工程營後隊正目熊秉坤打響武昌起義的第一槍,辛亥革命爆發。起義士兵攻打湖廣總督府,次日黎明前佔領總督衙門,湖廣總督瑞澄逃走。革命黨人舉黎元洪為都督並通電全國,十三省先後響應宣布獨立,革命之火燎原。

5,清帝退位,清朝被民國取代。

辛亥革命之後,北方被袁世凱的北洋軍閥控制,南方數省被士紳軍閥與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黨控制。1912年南北議和達成,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職務,袁世凱逼清帝退位,民國遷都北京,北洋軍閥形式上統一了中國,革命果實實際上被袁世凱竊取。

6,宋教仁遇刺,孫中山發動二次革命。

1913年2月,中國首次國會選舉。國民黨獲得議席最多,預備由宋教仁出任內閣總理。1913年3月20日,國會開會前夕,宋教仁被殺。4月,袁世凱又非法簽定善後大借款,准備發動內戰,消滅南方革命力量。

孫中山看清袁世凱的反動面目,從日本回國,力主武裝討袁。南方的江西、江蘇、安徽、廣東等省的國民黨員起兵反袁,史稱二次革命,但很快失敗。袁世凱的北洋軍控制了中國大部。

⑩ 辛亥革命的過程

辛亥革命的具體過程: 1911年10月10日爆發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性質)。1911年舊歷為辛亥年故名。1894年,孫中山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團體興中會。

1905年,建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同盟會。此後,資產階段革命派一方面批評君主立憲派反對革命的謬論,傳播革命思想;另一方面,發動了一系列的反清武裝起義,促進了革命高潮的到來

1911年,清政府出賣鐵路修築權給帝國主義,激起全國人民強烈反對。湖北革命黨人利用保路運動的時機,於10月10日在武昌起義,全國各省紛紛響應,清朝統治土崩瓦解。1912年1月1日,在南京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

2月12日,清帝退位。由於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政權最後被大地主大實辦階級的代表袁世凱竊取,革命失敗。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2000多年來的君主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從此以後,民主共和國的觀念深入人心,中國的資本主義繼續向前發展。然而,它的失敗證明,資產階級不能領導中國民主革命取得勝利。

(10)辛亥革命的前前後後擴展閱讀:

辛亥革命是指發生於中國農歷辛亥年(清宣統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專制帝制、建立共和政體的全國性革命。狹義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農歷八月十九)夜武昌起義爆發,至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前後這一段時間中國所發生的革命事件。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國比較完全意義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給中國人民帶來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辛亥革命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體,結束君主專制制度。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響力推動了中國社會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