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伏尼契手稿的專家推理
總而言之,伏尼契手稿若不是極為罕見的密碼或奇怪的未知文字,就是個精心設計的騙局,以往一直沒有明確的方法可以打開僵局。剛好幾年前,我同事海德和我正在尋找這樣的謎團。我們發展出一種深入的評估方法,用來分析與探討在研究難題時使用的專門知識和推理過程。
認為伏尼契文的特徵與人類語言不一致的說法,有大量的語言學相關專門知識做為後盾。這個結論看來相當可靠,因此我進一步研究騙局說。大多數研究過伏尼契手稿的人認為伏尼契文十分復雜,不可能是騙局。但這種說法只是單純的想法,沒有實際證據。沒有專家研究過如何摹寫大段中世紀密文,因為要找到真實文字的實例都不容易,想要找出假造的文字就更難了。
幾位研究人員,包括巴西坎皮納斯大學的史托非等,曾經懷疑伏尼契手稿是以隨機文字產生表製作出來的。這種表中列出了字母或音節,使用者選擇一連串格子(可能是擲骰子決定),將格子中的字母或音節組合成一個字。這種方法可能產生伏尼契文字中的某些規則性。在史托非的方法中,表中第一欄是qo等只會出現在前綴的前綴音節,第二欄是chek等中綴(出現在字中間)音節,第三欄為y等後綴音節。依序從每欄選出一個音節,就可造出具伏尼契文特徵的字。某些格子可能是空的,這樣就可以造出沒有前綴、中綴或後綴的字。
不過伏尼契文的其它特徵就沒這么容易仿造了。舉例來說,有些字母很常見,但極少連在一起。轉寫為a、e、l的字母很常見,al的組合也常見,但el的組合就很少。透過表格隨機混合字母無法做出這種效果,因此史托非等人排除了這種方法。真正的關鍵是「隨機」。對現代的研究人員而言,隨機是非常寶貴的概念。但手稿寫成之後過了很久,這種概念才發展出來。中世紀的騙子很可能用不同的方法來組合音節,而這種方法在嚴格的統計定義上不是隨機的。伏尼契文某些特徵可能是以一種早已棄而不用的工具所造成的。此書的標題無人理解,便乾脆以伏尼契,一位波蘭籍科學家兼藏書家的名字命名,他同時是小說《牛虻》的作者的丈夫。1912年,伏尼契在羅馬附近一所耶穌會大學圖書館找到了這份手稿,它在消失將近250年後重見天日。此書大約出現於15世紀末期,曾被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魯道夫二世以相當於今天8萬美元的價錢收購。
反對這個說法的人士則主張,伏尼契文如此復雜,不可能毫無意義。一個中世紀的騙子怎麼可能偽造出230頁的文字,而且結構和文字的分布又有許多精微的規律呢?但有人發現,只要利用一種16世紀常見的簡單編碼工具,就可仿造出許多伏尼契文的特徵。用這種方式製作出來的文字看起來相當接近伏尼契文,但是完全沒有意義,也沒有任何隱含的訊息。這個發現並不能證明伏尼契手稿是個騙局,但確實支持了一個存在已久的說法:英國冒險家凱利假造這份文件,用來詐騙魯道夫二世。據說這個皇帝總共花了600達卡特金幣(相當於今天的八萬美元)買下這份手稿。
不過可能更重要的是,分析伏尼契手稿之謎所用的方法,也可應用在其它領域的難題上。要解決這個古老謎團,必須旁及好幾個領域的專門知識,包括密碼學、語言學和中世紀歷史等。我研究的主題是「專家推理」,也就是解決復雜問題的過程,因此我將研究伏尼契手稿視為一次非正式測試,試驗一下這種方法是否能找出新途徑以解決懸宕許久的科學問題。其中最重要的步驟是列出相關領域中專門知識的長處與短處。
Ⅱ 伏尼契手稿的關於原文
由右邊不對稱的段落推斷,文字是由左至右書寫。段落沒有明顯的標點符號。從流暢的字型及排列整齊,似乎謄寫員清楚明白自己在寫什麼,而不是落筆前故意逐字編造。
手稿含有17萬個字跡,字跡之間有窄分隔,大部分由一至兩筆寫成。一套有20至30種不同字跡的字母系統幾乎說明了整個手稿。關於某些字跡是否為個別字母存在一些爭論。部分奇怪的字母僅出現一或兩次。較闊的分隔可分辨出約3.5萬個不同長度的「詞彙」,大致符合語音學的規律,例如部分字母在每一個詞彙經常出現(正如英語的韻母)等。
統計分析發現,文稿的文字規律與自然語言類似。例如,詞彙的出現頻率符合齊夫定律,而詞彙的熵(每詞約10位元)亦與英語或拉丁語相類似。
然而,手稿的語言與歐洲語言不太相似。例如,幾乎沒有詞彙是多過10個字母,亦幾乎沒有1或2個字母的詞彙。詞彙內的字母分布獨特,有些字母僅出現在字首,有些在字尾,有些在詞彙中間,這特點與阿拉伯字母相似,但不見於拉丁字母、希臘字母或西里爾字母。詞彙的重復程度也高於一般歐洲語言。同一詞彙可能一氣出現三次(相當於在英語出現and and and)。統計學上,手稿的詞彙數目相對較少。
Ⅲ 伏尼契手稿的其他觀點
於是,在各種猜測中,不可避免地出現了這種聲音:「手稿根本就是偽造的,那隻是一堆毫無意義的符號。
」如何鑒別一組符號是否包含信息,是知識研究中最令人頭疼的問題之一,盡管如此,還是能找到鑒別的辦法。
密碼學家通常依賴對語言的統計分析。在真正的密碼中,字母被符號替代,某些字母組成的「對」應該比其他的「對」更常見,比如在英語中,「th」和「is」是很常見的組合,而「q」後面幾乎總是跟著「u」。反過來,有些字母對則相對罕見,如「c」和「d」很常見,但是「cd」組合就很難看到。科學研究認為,這些原理提供了一種鑒別密碼真偽的方法。
通過對伏尼契手稿的詳細審查,密碼學家發現它具備與真實語言非常相似的統計模式。字母或其他符號在文本中的重復程度可用一個統計量「熵」來表示。手稿中的每個字母對應的熵與波利尼西亞語大致吻合。人類的大腦不可能創造出真正的隨機性,而伏尼契密碼比任何已知的歐洲語言更少隨機性,比大多數自然語言更有規則。
威廉姆·龐德斯通曾經有兩部著作獲得普利策獎提名,他在「令人眼花繚亂」的力作《推理的迷宮》一書中認為,這是支持伏尼契手稿是真正的密碼的有力證據,他很難相信,「一部贗品能做得如此精密,竟然騙過了語言統計學」。
在種種加密方案中,有一種因羅馬皇帝使用而得名的「愷撒密碼」,即一個字母始終用某個字母替換。破譯者可以通過識別出最常見的幾個字母而輕易破解。愷撒密碼共有26種,如果在一份密文中對每一個字母應用不同的愷撒密碼,就可以設計出不可破解的密碼,即「一次性便箋密碼」。
龐德斯通假設《伏尼契手稿》原文是一種基於羅馬字母的歐洲語言,其中每個符號對應一個字母,加密方法就是一次性便箋密碼。在無法得到「密鑰」的情況下,他試著用「暴力法」來檢驗手稿可能採用的所有加密方案。結果行不通。因為,對於每一個字母都需要檢驗26種可能性,如果樣本包括100個符號,則需要考慮26的100次方種可能性,這個任務無法完成。
更復雜的情況在於,也許伏尼契手稿還採用了除愷撒密碼之外的加密方式,因為有很多辦法可以把字母轉化成符號。
Ⅳ 伏尼契手稿是什麼文字
手稿文字至今無解,只能通過圖片得知手稿分六章,涉及草葯,天文生物等。有人認為手稿本身就是個歷史騙局惡作劇。
Ⅳ 伏尼契手稿的介紹
伏尼契手稿(Voynich manuscript)是一份內容不明的神秘書籍,附有插圖,書成大約在400年前(另一說是成書於600年前1),書中所用字母及語言至今無人能識別。手稿中有天體、幻想植物和裸女等奇怪的裝飾圖片,並且以奇特的文字寫成,與任何已知語言都對不起來。威爾弗雷德·伏尼契手稿中有天體、奇形怪狀的植物等奇怪的裝飾圖片,並且以奇特的文字寫成,與任何已知語言都對應不起來。這份手稿目前收藏在美國耶魯大學貝內克珍本書與手稿圖書館中。
Ⅵ "伏尼契手稿" 是什麼
1、伏尼契手稿中有天體、奇形怪狀的植物等奇怪的裝飾圖片,並且以奇特的文字寫成,與任何已知語言都對不起來。這份手稿目前收藏在美國耶魯大學貝內克珍本書與手稿圖書館中。
2、來歷
1912 年,美國珍本書商威爾弗雷德·伏尼契(Wilfrid Voynich)在羅馬附近一所耶穌會大學圖書館的地下,找到他一生中最大的發現:一份厚達230多頁,以奇特字體寫成的手稿,手稿中還有許多植物、天體和出浴美女等奇異的圖片。伏尼契立刻認定這是極為重要的新發現。這份手稿雖然看來像是中世紀煉金術士或草葯醫生的參考書,但似乎完全以密碼寫成。從插圖中的發型等特徵看來,這本書的製作時間應該介於1470~1500年間,手稿上的信中的17世紀字母說明,這份手稿在1586年由神聖羅馬帝國的魯道夫二世收購。 1600年代,至少有十位學者曾試圖解讀這份手稿,後來它消失了將近250年,直到伏尼契發現才重見天日。
Ⅶ 伏尼契手稿
已經發過去了,請查收
Ⅷ 伏尼契手稿,為什麼沒人能看懂
本書中使用的字母和語言仍然無法識別,它們與現代語言不完全兼容,似乎是中世紀煉金術士的參考書。伏尼契手稿是一本長達240頁的神秘書籍,內容,插圖不詳,作者也不詳。本書的名稱Vonich來自一家名叫Wilfred Vonich的波蘭裔美國書店,後者於1912年在義大利購買了該書。在2005年,這本書進入了耶魯大學的Benecra和手稿圖書館。
3.伏尼契手稿的破譯
但更重要的是,用於分析沃尼克手稿之謎的方法可以應用於拼圖的其他領域。要解決這個古老的奧秘,必須有幾個專業,包括密碼學,語言學和中世紀歷史。研究的主題是「專家推理」,即解決復雜問題的過程。
因此,為了測試我們是否可以找到以這種方式緩解宿醉的新方法,我們將研究Vonich手稿作為非正式測試,最重要的步驟是列出相關領域專業知識的優缺點。
Ⅸ 伏尼契手稿的最新發現
英國貝德福德大學應用語言學教授Stephen Bax近期聲稱,他成功破譯了部分《伏尼契手稿(Voynich manuscript)》,成為歷史上第一位破譯該手稿的語言學家。在此之前,唯一能破解這600年以來最難的一本書的人只有--印第安納·瓊斯(電影《奪寶奇兵》中主人公)。這本聞名世界的手稿中有很多奇株異草、星體和神秘人像的插圖,並著有大量未知文字。它被視為世界上最神秘的書籍。
《印第安納·瓊斯》三部曲中,印第安納破解了《伏尼契手稿》,並利用書中信息找到了「賢者之石」。但在現實世界中,這本15世紀的神秘書籍難倒了一眾學者,密碼員和破譯專家絞盡腦汁都無法解開手稿中任何一個詞,甚至是一個字元。
Bax教授參考了中世紀各類手稿,並運用閃米特語系中的阿拉伯語來破譯《伏尼契手稿》的神秘含義。他結合嚴謹的語言分析,逐個字元推敲,現在已經破譯了17個象徵符號,揭示出了10個單詞的意思。Bax教授聲稱,他破譯出了包括杜松(juniper)、芫荽、鹿食草 (hellebore)、黑枯茗(Nigella Sativa)、棉花(cotton)和藏紅花(saffron)等植物名詞,以及希臘神話中半人馬的名字喀戎(Chiron)。
Bax教授說:「我不認為這本書來自外星球或是什麼魔法師的傑作諸如此類的。我想它本質上就是一本關於大自然的書,不然怎麼會畫滿了植物和各類星體。我破譯的第一個單詞是『金牛座(Taurus)』,單詞旁邊有一幅七星圖。這七星圖畫的是金牛座里的一個叫昂宿星的星團。人們很早就猜到『金牛座』這個詞,我再結合有關手稿方面的知識,幾乎可以確定它就是『金牛座』;以此類推又發現了17處可解的地方,得出了10個單詞。我用以阿拉伯文和其他語言文字記載的中世紀葯草手稿來破解那些圖形,它們中很多都指向植物類,而且會是你意想不到的種類。我覺得,這手稿源自亞洲,因為如果是歐洲的,那我們肯定能窺解一二。手稿上的語言至今仍未被鑒定出來,它是獨一無二的,寫法很淘氣,像來自中土世界。」
他補充道:「我做這一切完全是出於對語言和語言學的喜愛,它對我而言是一個終極挑戰。我把目前的研究結果報告出來是為了鼓勵其他語言學家能和我一起用這個方法破譯整本手稿。此去任重道遠,但繼續走下去我們一定會弄明白手稿作者到底想告訴我們些什麼東西。而我的研究結果也已明確肯定,《伏尼契手稿》並不像某些人所說的只是一場惡作劇。」
用破譯『金牛座』的方法,Bax教授還解得了一個新詞『kantairon』,這是中世紀知名葯草矢車菊(Centaury)的另一個叫法。
雖然Bax教授破解的只是手稿中很小的一部分,但在破譯界和語言學界都引起了極大回響,他的研究發現對將來全面破解整本《伏尼契手稿》的工作至關重要。
據悉,《伏尼契手稿》最初由一名叫Wilfred Voynich的書商於1912年在一個義大利修道院中發現。早前研究伏尼契手稿的學者推測其發源地是歐洲,但美國特拉華州立大學植物學教授Arthur
Tucker在2月發表言論,否認了這一推測。他強調,書中303種植物中至少有37種生長於中美洲,也就是現在的墨西哥一帶。手稿寫於15至16世紀,那麼很有可能使用的是納瓦特族(墨西哥南部和中美洲印第安各族)的納瓦特語。
Ⅹ 伏尼契手稿的簡介
——謎題
1912 年,美國珍本書商威爾弗雷德·伏尼契(Wilfrid Voynich)在羅馬附近一所耶穌會大學圖書館的地下,找到他一生中最大的發現:一份厚達230多頁,以奇特字體寫成的手稿,手稿中還有許多植物、天體和出浴美女等奇異的圖片。伏尼契立刻認定這是極為重要的新發現。這份手稿雖然看來像是中世紀煉金術士或草葯醫生的參考書,但似乎完全以密碼寫成。從插圖中的發型等特徵看來,這本書的製作時間應該介於1470~1500年間,手稿上的信中的17世紀字母說明,這份手稿在1586年由神聖羅馬帝國的魯道夫二世收購。 1600年代,至少有十位學者曾試圖解讀這份手稿,後來它消失了將近250年,直到伏尼契發現才重見天日。 伏尼契敦請當時頂尖的密碼學家破解這份奇特的手稿,但它似乎和任何已知的密碼語言都對不起來。90年來,許多世界頂尖的解碼專家努力鑽研,但是沒有人能破解這種稱為「伏尼契文」的文字,這份手稿的真面目和來源仍是個謎。一連串的失敗令伏尼契手稿儼然成為密碼術歷史中的聖杯,讓人懷疑手稿是否有內容可供破解。伏尼契文說不定完全沒有意義,手稿也可能只是個精心設計的騙局。
這份手稿收藏在美國耶魯大學貝內克珍本書與手稿圖書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