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牅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是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一、釋義: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間挖空的地方,器皿才能發揮其作用。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門窗四壁內空心的部分,房屋才能發揮其作用。所以,「有」給人便利,「無」發揮了它的作用。
二、出處:春秋·老子《道德經》第十一章
三、詞語釋義:
埏埴:是指用水和粘土,揉成可制器皿的泥坯;陶器。
用:用處。
鑿:打孔;挖掘。
戶牅:門窗。
利:使有利。
(1)埏埴擴展閱讀:
老子所說的是「有」與「無」的統一。因此,它雖然以「無」為主,但是也不輕視「有」,不過不把它放在第一位罷了。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說明了「有」和「無」的辯證關系。器皿的作用在於盛裝物品,房屋的作用在於供人居住,這是皿、室給人的便利。器皿如果沒有挖空的部分,也就無法起到裝東西的作用;房屋同樣如此,門窗中間空心的的地方,人就無法出入,那也就沒有辦法居住了。
在現實社會生活中,一般人只注意「實有」的東西及其作用,而忽略了「沒有」的東西及其作用。
老子看到了「無」的作用,這種作用體現在有無之間相互依存,對立統一之中。因而,所謂「無」的作用,最為合理的解釋應是有無之間的相互為用,「無」之為「無」並能起作用,是因為「有」的存在;「有」之為「有」並起作用,是相對於「無」的存在而言的。
②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
人們建房,立圍牆,蓋屋頂,而真正實用的卻是空的部分。圍牆、屋頂為「有」,而真正有價值的是「無」的空間。「有」是手段,而「無」才是目的。
③ 埏埴怎麼讀
讀作shān zhí,出自《道德經》。
「埏」為和,「埴」為土,「埏埴」即和陶土製成的陶器。陶器由陶土製成,均是中空,因其空,才能夠作為容器發揮它的作用,埏埴不僅是陶土的人為呈現形式,更暗含著一個承載體與一個進深空間相互演繹的邏輯規則。
引證解釋:
1、和泥製作陶器。
《老子》:「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河上公 註:「埏,和也;埴,土也。謂和土以為器也。」
2、陶器。
葛洪《抱朴子·廣譬》:「無當之玉盌,不如全用之埏埴;寸裂之錦黻,未若堅完之韋布。」
3、陶冶;培育。
潘岳《西征賦》:「土無常俗,而教育定式,上之遷下,均之埏埴。」
④ 埏埴是什麼意思
埏埴 shān zhí
(1).和泥製作陶器。《老子》:「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河上公 註:「埏,和也;埴,土也。謂和土以為器也。」 漢 桓寬 《鹽鐵論·通有》:「鑄金為鋤,埏埴為器。」
(2).陶器。 晉 葛洪 《抱朴子·廣譬》:「無當之玉盌,不如全用之埏埴;寸裂之錦黻,未若堅完之韋布。」 宋 李格非 《洛陽名園記·水北胡氏園》:「因岸穿二土室,深百餘尺,堅完如埏埴,開軒窗其前以臨水上。」 清 趙翼 《報恩寺塔二十四韻》:「輪蹄 精衛 運,埏埴 女媧 摶。」
(3).陶冶;培育。 晉 潘岳 《西征賦》:「土無常俗,而教育定式,上之遷下,均之埏埴。」 唐 黃滔 《代鄭郎中上興道鄭相啟》:「遂使慶鍾末路,福逮今辰,既預門牆,仍從埏埴,宛得御車之便,無煩擁彗之勞。」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四:「他如木犀、山礬、素馨、茉莉、其香之清婉,皆不出蘭芷下,而自 唐 以前,墨客槧人,曾未有一語及之者,何也? 游成之 曰:『一氣埏埴,孰測端倪,烏知古所無者,今不新出,而昔常見者,後不變滅哉?』」 清 馮桂芬 《上林少穆師書》:「某菰蘆末士,塵露下資,藐是疎蕪,渥蒙埏埴。」
⑤ 埏埴的介紹
埏埴的讀音是shān zhí,出處《道德經》,是指用水和粘土,揉成可制器皿的泥坯。
⑥ 埏埴的出自
老子《道德經》第十一章:「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河上公 註:「埏,和也;埴,土也。謂和土以為器也。」
⑦ 白賁是什麼意思
易經的賁卦「上九,白賁,無咎。」 這里的賁是指斑紋華彩,是絢麗的美,然而這里追求的是「白賁」, 也就是由絢爛復歸於平淡,由有色達到無色。「極飾反素也。」這也正是灰色之美的真諦。三十幅共一 轂 ,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 牖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老子《道德經》十一章只找到這個
⑧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意思是什麼
《老子》第十章有言,「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這句話很有用,告訴心碌於世間的我們,要空虛、空靈,才會發揮更大的生命力。如果不把雍塞的心靈拓出一片空間,怎麼能領悟生命的意義呢?
⑨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什麼意思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翻譯:和泥製作陶器,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門窗四壁內的空虛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給人便利,「無」發揮了它的作用。
出自《道德經》第十一章。
(9)埏埴擴展閱讀: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⑩ 有人知道「三十幅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的解釋嗎
釋義:用三十根輻條製造的一個車輪,當中空的地方可以用來裝車軸,這樣才有了車的作用。用泥土燒成的器皿,當中是空的所以才能放東西,這樣才有了器皿的作用。
原文: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白話譯文:
用三十根輻條製造的一個車輪,當中空的地方可以用來裝車軸,這樣才有了車的作用。用泥土燒成的器皿,當中是空的所以才能放東西,這樣才有了器皿的作用。開窗戶造方子,當中是空的所以可以放東西和住人,這樣才有了房屋的作用。
最後的是總結上面所講,「有之以為利」這里的「有」可以被解釋為有利條件,「無之以為用」這里的「無」可以被解釋為使得有利條件發揮作用。「有無相生」「利,用」也是一樣是不可分離的,這個也就是「道」。
此文出自春秋·老子《道德經》
(10)埏埴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據文獻記載,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他的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於經常睡不著覺。
後來,商容老師「實乃老夫之學有盡。」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文獻記載:」老子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歷》《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學業大有長進。
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通過這段經歷,老子積累了豐富的學識,也使他遠近聞名。
《道德經》開篇闡明:「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這是老子對於「道」這個概念的總括性的描述:道,非當時社會一般的道, 即人倫、常理之道,也非當時時人所能命名之道。
「道」在老子那裡已經超越了世俗社會生活,更加接近於自然法則之道,因為天地萬物的始基與母源在於「道」,由道開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由此,老子用「玄之又玄」來描述道的特殊性與深奧性,而其實這個「道」雖然「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捪之而弗得」,但老子所言之道並不遠人,這里只是老子用「玄」來強調他所言之道與當時社會所言之道的差異性,並且闡述他所言之道的超然性與根基性。
作者簡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謚伯陽。華夏族,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春秋時期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
存世有《道德經》,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老子與後世的莊子並稱老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