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有的人反對修建渤海跨海隧道
1.即便沒什麼人反對,這個跨海通道修建的可能性也不大。
2.理性滴說,煙大跨海通道(別管是大橋、隧道或是橋隧)並不具備港珠澳或者海南跨海通道的戰略意義。
3.有些人會覺得從大連到煙台的跨海通道能大大縮短從東北到華東地區的交通距離,但實際上,從地圖上量一下,從沈陽到徐州(連雲港),走傳統的環渤海線路,或者是這個煙大跨海通道,距離到底差多少?是不是有某些人所期待的戰略級差距,不言自明……
7.投資一定是天量的。東北有心無力,山東雖然有這個財力,但應該是不會搞這么孤注一擲的投資,弄這個還不如好好搞一搞外貿型的海洋經濟,或者扶持一下魯西經濟。那指望國家?那就且排隊吧……
8.綜合來說,這條跨海通道的所謂戰略意義,也就是把煙台(威海、山東半島)到大連的地理距離縮短了,其他的意義都不大。所以,不需要大部分人反對,理性的人都暫時不會也不可能考慮這個所謂的超級工程……
2. 煙大海底隧道什麼時候開工
對於青島、威海的意義只能是在旅遊上便利一些。不過說實話,對於想看大海的人,坐船遠比乘坐海底隧道有意義的多。
3. 基建狂魔要放大招了,中國有哪些令人震驚的基建項目
中國的綜合實力在全世界都可以說是比較靠前的,很多國家對中國的超大工程都是贊不絕口的,特別是中國的建築,中國被人們稱之為“基建狂魔”,建造了很多世界之最,就下來我們進來了解一下中國都有哪些大工程。
一、青藏鐵路
青藏鐵路於2006年7月正式通車,青藏鐵路被稱之為是“天路”,是中國質的飛躍,總長1956km,整條鐵路起於青海西寧,途經格爾木、昆侖山口、沱沱河沿之後到達古拉山口進入西藏自治區安多、那曲、當雄、羊八井、拉薩,聯通了西藏等遙遠地區與整個國家的感情,也是進出西藏的必經之路,為西藏人口帶去了很多方便。
中國在建築方面可以說是已經走到了世界前列,通過中國所建造的各種超級工程都表明中國一直在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也越來越好。
4. 煙大海底煙大海底隧道對遼寧影響
肯定有影響,尤其是遼南地區,與經濟大省山東直通,對於經濟,交通等方面會有大的起色
5. 煙大海底隧道什麼時候開建
煙大海底隧道工程,投資高達2600億,預計2025年開工。
希望採納
6. 繼粵港澳大灣區之後,你覺得杭州灣經濟區和環渤海大灣區有可能實現嗎
繼粵港澳大灣區之後,長三角也在提出杭州大灣區的發展思路,京津冀、山東半島、遼東半島也在提議,要打造全球最大的灣區-環渤海大灣區!
我們承認,這些都是地理位置非常好,經濟實力強勁的城市群,但是發展灣區經濟與發展城市群經濟,完全是兩碼事,我們不能混為一談,更不能混淆視聽!
青島到沈陽的直線距離是680公里,沈陽到北京的距離是625公里,沈陽到石家莊、濟南的距離就更遠了,這哪裡是大灣區,這個合圍的面積,相當於歐洲三個國家的面積了。
綜上所述:
無論是環渤海經濟圈,或者是環渤海大灣區,不管叫什麼名字,都是一個大而無當的存在,事實上,我國除了粵港澳大灣區,不可能再出現第二個大灣區,因為行程大灣區的條件,必須要維持各大城市經濟的緊密性、互動性、以及交通的便捷性。從這一點來看,我國只有珠三角和長三角達到了標准,但是目前因為長三角上海已經推出了「大上海都市圈」的規劃,所以,已經決定了長三角不會往大灣區的方向發展,當然隨著我國的經濟快速發展,若干年後,隨著煙大海底隧道以及環渤海高鐵、真空高鐵的建設,不排除環渤海地區的時空距離會縮短,達到形成大灣區的條件,但是這個設想,至少也是在20年之後的事情了。
7. 中國修建的世界第一海底隧道,收益最大的是哪個城市呢
總體來說煙台這座城市受益還是挺大的,未來憑借著自身的優勢即將崛起。同時煙台也是很出色的一座城市,處於很優越的地段,還是屬於環渤海區域很重要的港口城市。另外它還是一座海濱城市,擁有豐富的旅遊資源,境內蓬萊閣以及九丈崖等地都是必須打卡的地方,值得過去看看。對於預算3000億,中國修建世界第一海底隧道,受 益最大的是山東,不知你對這座城市有什麼看法呢?是否期待它早日開放?
8. 未來國家會不會修建煙大海底隧道
1.這件事從1992年就開始申報了,到現在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答復,2009年到18年又連續10年在人代大會提出,依然還在討論之中。
2.地震局認為黑龍江到山東半島處在地震帶范圍內,歷史上發生過較大的地震,存在潛在的危險。
3.成本太高,技術是不是問題不說,目前來看,性價比不是很高。環渤海高鐵一旦建成,分攤的客流量與運貨量又會使性價比持續降低。
4.這個城市經濟圈肯定是要建的,這個區域未來的經濟也肯定是會飛速上升的,但這需要資本與城鎮化的支持。
綜上,建的可能性的確有,但這需要時間,可能是10年到20年之間,畢竟惠及的人口與回本率都太低了。這都過去26年了,國家還是沒有給任何批復。所以如果想投資的話,可以考慮,畢竟兩城都在經濟圈范圍內。
9. 為什麼東北經濟衰落了
1、產業結構問題
東北是我國最早實現工業化的地區,城市化水平也最高(直到今天遼寧仍然是全國第一,不算直轄市)。但是產業卻存在成熟過度的衰老,與今天的俄羅斯類似(俄羅斯除了賣石油是不可能有什麼經濟復甦的,因為產業衰老是不可恢復的。例如英國的伯明翰、朴茨茅斯、曼徹斯特,美國的底特律、匹茲堡等等重化工業基地的衰落也是不可避免的。他們已經為產業恢復努力了幾十年了,仍然收效甚微。東北第一產業,農業主要是大豆、玉米和水稻,其中大豆和玉米受到國外轉基因產品沖擊,沒有成本優勢,已經很困難。但是國家從糧食安全和戰略安全形度會大力扶持,應該沒有問題,但是進一步發展餘地有限,因為已經沒有太多後備土地可以墾殖。石油、煤炭和其他金屬非金屬礦業,資源基本進入衰落期,且看不到後備資源儲量,所以保住目前水平已經很難,想增長餘地不大。東北第二產業主要是重化工業和設備製造業。與俄羅斯情況類似,基本進入技術淘汰階段。就像平板電視必然淘汰顯像管電視一樣。而東北在新興產業方面與國內其他地方比沒有任何競爭優勢,首先在成本上,例如我管理過的一個企業,引進一套義大利設備,光廠房投資,熱電供應等等投資就比廣東引進同樣的設備多花4億多人民幣(還不算冬季取暖的成本),根本無法競爭。因為目前新興工業已經模塊化,只要有人才,組裝生產即可,而引進東北人才是個容易的事情。就像90年代中期我們挖俄羅斯技術人才一樣。這是不可避免的結果。東北第三產業沒有發達的第二產業支持,是沒有發展基礎的。例如物流業、金融業、貿易業及其相關配套產業。所以東北衰落和俄羅斯情況一樣,都在重復英國的伯明翰、朴茨茅斯、曼徹斯特,美國的底特律、匹茲堡等等重化工業基地的衰落歷史,這就是產業升級和更替的規律。我見過一個曼徹斯特的企業家,其對英國政丅府不支持英國重工業的激憤心情與樓主一致,但是歷史就是如此。人沒有長生不老的,同樣產業帶也沒有長盛不衰的,去德國的魯爾工業區,俄羅斯的薩馬拉(古比雪夫),美國的匹茲堡看看就知道了。
2、政策方面的因素,朱相爺昔日在東北推行的破產制度實際導致東北產業鏈崩塌,工業體系完蛋了,後面就完蛋
3、人口素質和自然影響,必須承認,當地人的市場意識,比較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