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中國夏歷
擴展閱讀
18年蘋果股票最低價格 2025-09-11 10:33:48
海灣資源的股票價格 2025-09-11 09:08:08
股票總資產看哪裡 2025-09-11 08:36:39

中國夏歷

發布時間: 2021-06-14 16:29:28

⑴ 中國農歷創始人是誰

陰歷是中華民族根據農業活動長期積累的結果,不是有某個人發明的。是中國的一種歷法,是陰陽歷的一種,一般就叫陰歷。平年十二個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全年354天或355天(一年中哪一月大,哪一月小,年年不同)。

由於平均每年的天數比太陽年約差十一天,所以在十九年裡設置七個閏月,有閏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又根據太陽的位置,把一個太陽年分成二十四個節氣,便於農事。紀年用天乾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復始。這種歷法相傳創始於夏代,所以又稱為夏歷。也叫舊歷。

伊斯蘭教陰歷

「希吉來歷」是伊斯蘭國家和世界穆斯林通用的宗教歷法。亦稱「伊斯蘭教歷」。中國舊稱「回回歷」,簡稱「回歷」。

「希吉來」系阿拉伯語之音譯,意為「遷徙」。公元639年,伊斯蘭教第二任里發歐麥爾為紀念穆罕默德於622年率穆斯林由麥加遷徙到麥地那這一重要歷史事件,決定把該年定為伊斯蘭教歷紀元,以阿拉伯太陽年歲首(即儒略歷公元622年7月16日)為希吉來歷元年元旦。

⑵ 夏歷的來歷

夏歷把日月合朔(太陽和月亮的黃經相等)的日期做為月首,即初一。朔望月平均約長29.53059日,所以有的月份是30日,稱月大;有的月份是29日,稱月小。夏歷以12個月為一年,共354或355日,與回歸年相差11日左右,所以隔3年安排一個閏月,再過兩年又安排一個閏月,平均19年有7個閏月。月份的名稱按照「中氣」而定,含「雨水」的月份稱為正月,含「春份」為月份叫二月等。不含中氣的月份就定為閏月,用上個月的月份名稱稱閏某月。 2004年是指公歷,甲申年是什麼歷?現今大多歷書都稱「農歷」,但在《中國大網路全書·天文學》中,「農歷」條目中註明國際規范名稱。Chinesetraditionalcalendar,直譯成中文就是「中國的傳統歷」,可見「農歷」之稱並不規范。
它始於1968年元旦大陸各報的報頭。此前中國傳統歷法自民國起一直稱「夏歷」;新中國建立後,宣布以世界通用的公歷為法定歷,按公元紀年,夏歷為輔歷。《辭海》「夏歷」條釋義稱:「辛亥革命後,一般將中國歷代頒訂的陰陽歷為夏歷,也以建寅之月為正月,故名。」這里的所謂「建寅之月」是指24節氣中的「雨水」節氣所在的月份,這樣歲首正月初一必在「立春」前後。中國的第一個王朝夏朝是以建寅之月為正月,它之後的商、周、秦、西漢初都分別提前,直至漢武帝頒行《太初歷》,又恢復夏王朝歷法的原有月序,以後各王朝也基本沿用這一月序,故辛亥革命後中國傳統歷法為「夏歷」。但到了文化大革命,極左思潮泛濫,「橫掃四舊」,認為「夏歷」是夏王朝的印記,必須改名;因傳統歷法在農村使用較普遍,故通過報紙改名「農歷」,並影響港澳台。
如今諸多「文革」問題都已撥亂反正,但對「農歷」是否恢復「夏歷」之稱,並沒有引起應有的重視。許多歷改專家認為還是恢復「夏歷」名稱好。理由是:「農歷」之稱是「文革」產物,應予撥亂反正;中國傳統歷法是全民族的,不僅僅限於農村農民,「農歷」不足以概括該歷法的歷史意義;恢復「夏歷」名稱,既突出其悠久歷史,「夏」又是代表華夏,「華夏歷法」就與國際規范名稱接軌。

⑶ 雲丘山的中國夏歷

據說羲和制定歷法的地點選定在雲丘山麓的高距村(稷山東庄村周圍)。雲丘山俗稱北頂,高天之榘。山頂(元大鎮)設有祭壇,確定南北(子午)線,現存遺跡有待考證。
另外,雲丘山谷的馬壁峪中,還保留著與考察歷法有關的地名、村名以及遺跡。比如,鼎石(丁石),就是立竿見影確定的石標桿,或是天乾的定位石(丁:天干第四位);老鼠拉木杴,就是確定的子午線,或是觀斗定分(春分、秋分)定至(夏至、冬至)後人為記載的標書;斗勾窪,就是測斗柄有關的地方;夏歷,就是觀測者匯集整編歷法的地方。據說在雲丘山完成了二十四節氣中的二十二個節氣的制定(二十四節氣最後完成於襄汾陶寺),為指導農耕生產和人民生活起決定性作用。與夏歷緊挨的地方叫廈子廊,興許就是當時的一個中心。
廈子廊與夏歷這塊地方,靠近河谷。受季節的影響較大,由於馬壁峪河水泛濫、戰火雲煙,古代的模樣難以窺探。從老人們的回憶中可知,該地有廟,但不知恭奉何神。廟附近有大槐樹,多人才能合抱過來,砍伐後運往汾河造船用。
慶幸的是,2009年夏,修安大公路時,在夏歷附近的河床石礪下7m深處挖出一個石人。石人身長約1.7m ,面部豐園,雙手合於胸前,酷似岩畫禹的相形(疑後人為紀念而作)。
學過中國古代史的人都知道,從堯、舜、禹時代到夏,我國先民活動的中心在山西、河南一帶。雲丘山位於其中心位置,有川、山、峰、原、河、谷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豐富的動植物資源,便於觀察、便於測匯,為歷法的制定更是錦上添花。
中國歷法肇始於遠古,濫觴於夏商,完善與明清。歷經數千年,五次大更易,是集數理、物理、天文、哲理等門類的總和學科。是根植於雲丘大地展放出的奇葩。是讓眾人解讀人生的貝葉。
正如八寶宮中那副對聯所雲:自剪芭蕉寫道經,澗翻貝葉添新藏。買本新皇歷翻翻,也許還能嗅到古人智慧的氣息,把握自己日子的貝葉......

⑷ 中國舊歷(夏歷或農歷)與眾不同的特點是什麼

農歷的特點是以農時為立歷依據,與中國的農業文化緊密相關,並且其科學性及高。

⑸ 請問為什麼叫 夏歷

夏歷把日月合朔(太陽和月亮的黃經相等)的日期做為月首,即初一。朔望月平均約長29.53059日,所以有的月份是30日,稱月大;有的月份是29日,稱月小。夏歷以12個月為一年,共354或355日,與回歸年相差11日左右,所以隔3年安排一個閏月,再過兩年又安排一個閏月,平均19年有7個閏月。月份的名稱按照「中氣」而定,含「雨水」的月份稱為正月,含「春份」為月份叫二月等。不含中氣的月份就定為閏月,用上個月的月份名稱稱閏某月。 2004年是指公歷,甲申年是什麼歷?現今大多歷書都稱「農歷」,但在《中國大網路全書·天文學》中,「農歷」條目中註明國際規范名稱。Chinesetraditionalcalendar,直譯成中文就是「中國的傳統歷」,可見「農歷」之稱並不規范。
它始於1968年元旦大陸各報的報頭。此前中國傳統歷法自民國起一直稱「夏歷」;新中國建立後,宣布以世界通用的公歷為法定歷,按公元紀年,夏歷為輔歷。《辭海》「夏歷」條釋義稱:「辛亥革命後,一般將中國歷代頒訂的陰陽歷為夏歷,也以建寅之月為正月,故名。」這里的所謂「建寅之月」是指24節氣中的「雨水」節氣所在的月份,這樣歲首正月初一必在「立春」前後。中國的第一個王朝夏朝是以建寅之月為正月,它之後的商、周、秦、西漢初都分別提前,直至漢武帝頒行《太初歷》,又恢復夏王朝歷法的原有月序,以後各王朝也基本沿用這一月序,故辛亥革命後中國傳統歷法為「夏歷」。但到了文化大革命,極左思潮泛濫,「橫掃四舊」,認為「夏歷」是夏王朝的印記,必須改名;因傳統歷法在農村使用較普遍,故通過報紙改名「農歷」,並影響港澳台。
如今諸多「文革」問題都已撥亂反正,但對「農歷」是否恢復「夏歷」之稱,並沒有引起應有的重視。許多歷改專家認為還是恢復「夏歷」名稱好。理由是:「農歷」之稱是「文革」產物,應予撥亂反正;中國傳統歷法是全民族的,不僅僅限於農村農民,「農歷」不足以概括該歷法的歷史意義;恢復「夏歷」名稱,既突出其悠久歷史,「夏」又是代表華夏,「華夏歷法」就與國際規范名稱接軌。

⑹ 中國農歷是古代誰編寫的

中國的農歷是傳教士:湯若望編著的,你知道嗎?
農歷新春就要來臨,我們是否知道中國現行農歷是外國傳教士編著的 ?一直驚嘆於我國現行的農歷,覺得很精確。曾經的宣傳教育講的,這是中國幾千年樸素的勞動人民在勞動耕作過程中對地球運行、氣候變遷的經驗總結。
結果直到看了CCTV10的探索發現,才知道目前現行的農歷是一個叫湯若望的德國傳教士編著的,這才揭示了歷史的真面目。 
湯若望在明朝崇禎年間來到中國傳揚天主教,他精通天文、地理、數學、醫學。當時中國的歷法已經暴露出諸多弊端,存在眾多偏差。 而對於中國這樣的農耕帝國,一部准確的歷法對整個中國的生產和經濟影響巨大。湯若望根據他的西方科學理論開始研究編制適合中國現行的歷法。因此他受到崇禎皇帝的最高禮遇,他是唯一一個能自由進出皇宮的外國人。  腐朽的制度不可避免的讓明朝走向了沒落和毀滅。而歷法的編制在帝王眼裡都顯得格外重要。湯若望同樣受到李自成的禮遇。這個德國人以自己的親生經歷目睹了中國朝代的更迭,而那時的西方還在研究中國的夏商周歷史。 
後來大清帝國建立,多爾袞下令3天內北京城的非滿人都必須搬出,否則殺無赦。 而湯若望冒死寫信給多爾袞,提到歷法編制的重要,由於自己身邊諸多的資料不能及時搬出北京城。多爾袞很欣賞這位傳教士,破例讓他待在北京城,並請他繼續編寫歷法。 期間由於他精通醫術,治好了孝庄皇後的病,所以他被請進朝廷做官,並和孝庄、順治建立非常好的關系。 當時順治很小,多爾袞的野心不斷膨脹,湯若望還安慰順治說:多爾袞太過霸道,上天會懲罰他的。結果後來多爾袞從馬上落下摔傷,於是人們一直堅信這個德國人有知曉未來的能力。 
湯若望完成了歷法的編著,大清王朝開始沿用新的歷法,即現在通行的農歷。
順治後來染上了天花,可是順治一直對傳位給哪位皇子猶豫不決,他臨終前請湯若望給他建議。 湯若望是當時唯一一個能知道天花的破壞性影響的人,於是他從大清帝國的長遠考慮,建議一定立一個曾經出過天花的皇子接班,這個人就是後來的康熙——玄燁。  湯若望在康熙當上皇帝後已經是年近70的遲暮老人了,他對於東方文明的熱愛以及懷揣傳播基督教義的思想,一直留在了古老的中國。他不求功名,不參與宮廷斗爭,他的官級一直被提升到了一品。 對於這樣的人生經歷可算非常輝煌了,可是他在自己的回憶錄中沒有絲毫的自豪感,而是對自己未能完成的使命的深深憂慮。就是這樣一個偉大的人卻在康熙初年迎來人生中最大的挫折。 由於宮廷中利益團體的明爭暗鬥,他成為宮廷斗爭的犧牲品。鰲拜等人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慫恿一名自稱通曉天象的低級文官彈劾湯若望,並將湯若望打入大牢。在長達數月的審訊中,年邁的湯若望受盡了屈辱。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歷法案。  後來湯若望被判處凌遲。在判決極刑後的第三天,北京通縣竟然發生6級以上地震,建築毀壞,皇宮也部分倒塌並著火。民間議論紛紛,出於這樣的壓力,鰲拜才免以湯若望的死刑······ 這位中風半身不能動彈的德國老人請自己傳教弟子代筆書寫了自己長長的懺悔錄,他在自己的懺悔中離開了人世,再也沒能回到德國的故土。
後來康熙掌握實權,宣布全國祭奠湯若望,並把他葬在了皇家陵園,葬在了著名的利瑪竇陵墓旁。從此湯若望的新歷法開始被廣泛推行並一直沿用至今——這就是仍然指導著我國農業生產的中國農歷。

⑺ 中國首創的夏歷是什麼樣的

根據當時認為極遠的東、南、西、北所觀察到的鳥、火、虛、昴四星的位置來確定四季,認識到南方熱,北方冷,冬日短而夏日長以及鳥獸一年四季中交配、生長、發育狀況。以月相盈虧計月,以12月陰歷加上閏月調整季節,一年366天。這就是中國首創的夏歷,一直用到周代末期,用了1000多年。

⑻ 今年是夏歷多少年

夏歷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農歷」「陰歷」,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歷法。
在先秦的古籍中,往往提到「夏時」。所謂「夏時」,指的就是夏朝的歷法,簡稱「夏歷」。夏歷保存在《夏小正》一類的文獻遺存中,其它文獻也有涉及。《夏小正》按月記錄了時令物候,對農業生產的安排有密切關系。
「夏歷」是根據堯舜時代「觀象授時」的原則,在觀察天象的基礎上形成的。它根據北斗七星斗柄旋轉的規律,確定一年12個月,以斗柄指向寅的正月為一年開始的第一個月。以建寅之月為歲首。夏朝已開始使用干支記日,夏代最後幾個國王如孔甲、履癸等便是以天干命名的。
後代的歷法,從形式到內容,都承襲《夏小正》而加以發展。如《呂氏春秋》中的十二月紀,即收在《禮記》中的《月令》部分,就承襲了《夏小正》的觀點內容。漢朝崔的《四民月令》,也在一定程度上承襲了《夏小正》。歷代的歷法都和《夏小正》有承襲關系。
夏歷的由於夏歷一開始就不是用來紀年,而是用來授時紀月、指導安排農業生產和各種祭祀活動的,所以並不像陽歷一樣有元年、二年以至2015年。後來人們開始用干支紀年,才有了甲子年、乙丑年、丙寅年等等的說法,這才真正有了紀年的方法。但是這種紀年法又是60年一個輪回,造成了不能連續紀年的後果,給後人考證歷史事件帶來很多不便。幸運的是,後來的帝王們又發明了帝號(廟號)、年號等紀年的方法,如高祖三年、洪武元年、康熙60年等,這樣幾個方面相互印證,也可以用來確定歷史上的年代。
綜上所述,並不存在夏歷多少年的說法,我們只能說今年是夏歷(農歷)的乙未年。
以上內容是本人的一點淺薄見解,請大家前輩指點斧正。

⑼ 「夏歷」在今天被稱為什麼

『夏歷』,據說是紀元前十七世紀的 「夏朝」 制定的歷法,所以叫做夏歷,又叫黃歷、皇歷、農歷、陰歷、舊歷 。
今天叫做 『農歷』 。

⑽ 中國農歷是一種什麼歷法

中國農歷是一種陰陽歷法。

舊時多稱為夏歷,1970年以後「夏歷」改稱為「農歷」。農歷屬於陰陽合歷,其年份分為平年和閏年。平年為十二個月;閏年為十三個月。月份分為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其平均歷月等於一個朔望月。

(10)中國夏歷擴展閱讀

總體歷法分四種:陰歷(月亮歷)、陽歷(太陽歷)、星辰歷(北斗歷)、陰陽合歷。以朔望月為基本單位的歷法是陰歷,以太陽年為基本單位的歷法是陽歷,以北斗七星旋轉為基本單位的歷法是星辰歷。

其基礎歷法規則經歷多代逐漸完善形成,其形式一直延續至今。農歷是在夏歷(陰歷)的基礎上融合陽歷成分從而形成的一種歷法。農歷在民間通常被錯誤地稱作陰歷,其實它是屬於陰陽合歷。

如果只有十二個朔望月,則設為平年,不置閏。如果出現十三個朔望月時,則從甲年冬至所在歷月之後起算,將第一個不含中氣的歷月,設立為閏月,稱作閏某月。